1955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清除财政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观点
王亘坚
财政学是一门具有鲜明党性的社会科学,它的党性之所以鲜明,就是因为财政的性质不能离开国家的性质,而国家又是阶级统治的机器和阶级斗争的工具。因此,在学术研究领域内开展思想斗争,财政学自然不能例外。
近几年来,在我国出版的几本研究财政理论的专门书籍和散见于各种刊物上的讨论财政问题的文章中,资产阶级观点仍相当广泛地存在着。
财政学领域中的资产阶级观点,首先表现在研究方法上面。
我们知道,在资产阶级财政学说中,普遍地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所谓“四分法”。按照这种方法,他们把财政学这门学科分作四个部分来研究:“公共支出论”、“公共收入论”、“收支适合论”、“财务行政论”。这种“四分法”完全掩盖了财政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因为,人们从这个“四分法”中,将看不出被不同阶级所掌握、为不同阶级服务的不同类型国家财政的本质差别,将看不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类型的变化而引起的财政的质的变化。既然叫“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那就好像是各个国家的财政收支都真如资产阶级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为了满足社会所有成员的集体需要”,并把资产阶级的国家看成了超阶级的组织。这样就会迷惑资产阶级国家里广大被压迫的劳动群众,使他们拥护现存的反动政权,而从火热的革命斗争中退出来;这样,也就可能使掌握了政权的劳动群众,在管理自己的国家财政中,迷失了斗争的方向,放弃了按照阶级区别对待的原则。这种“四分法”是从财政现象和财政实质永恒不变的前提出发的,因而他们只看到财政范畴(如税收、预算等)的形式、外表上的相同,都没有看到财政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实质和类型。这种“四分法”还是从这样的前提出发:那就是所有国家发行的公债都是谋求“收支适合”即预算收支平衡的工具,所有国家的预算,都像资产阶级国家预算一样,和赤字结成了不解之缘,因而就把各国公债的问题都放在“收支适合论”里来研究。显然,这种“四分法”是充分反映资产阶级的“超阶级”的和反历史的观点的。
但是,大家看到,我国出版的许多财政学书籍,实质上都采用了这种研究方法。
为要批判资产阶级的研究方法,必须代之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认为,客观存在着的财政现象从来都是属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国家类型的,而社会经济结构和国家又是经常处于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的,因此,财政是一种历史的范畴。财政既然具有历史性,那么,我们就不能停留在财政的一般概念中,而是应该具体地分析某一特定类型国家财政的特质,发现这一国家财政和那一国家财政的本质区别;应该按照社会发展的顺序、按照国家类型的差别来研究财政科学,把财政学分为资本主义以前的国家财政,资产阶级国家财政,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财政等部分来研究。
目前,在我国不少财政学者中间,还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就是把过渡时期的我国财政以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财政叫做“混合型”的财政。例如,伍丹戈在其所著“论国家财政”(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出版)一书中说:“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并没有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因此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也不可能产生一种完全新的‘财政方式’,新民主主义国家财政是混合型的;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财政体系中,一方面虽然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主义类型的财政形态,一方面也保留了许多旧的资本主义类型的财政形态,以及适合于小商品经济的财政形态。”“而且,不但在税捐制度上表现了混合型,就是在财政收支的内容上,在公债的发行上,也都表现了混合性质,……国家财政的混合型,是新民主主义财政的第一个特色。”(六六——六七页)
尹文敬在其“国家财政学”(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出版)一书中,完全重复了或者简直就是抄袭了伍丹戈的这种论点。他说:“……由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必然构成混合型的财政形态,即是一方面相应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若干新的、社会主义类型的财政形态;另方面又或多或少地保留着旧的、资本主义类型的以及适合于小商品经济的财政形态。”(三五○页)
此外,丁方、罗毅在他们的“新财政学教程”(十月出版社版)中,粟寄沧在其“新财政学教程”(新潮书店版)中,都是和伍丹戈持同样观点的。把过渡时期的我国财政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财政看成是“混合型”的财政,是完全错误的。其所以错误,就在于他们不但不了解我国财政收入是以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作为主要来源,而且完全忽略了国家财政究竟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实际上,决定财政之属于那一类型的是它的阶级实质和它服务的对象。如所周知,过渡时期的我国财政是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文化、为了巩固人民民主国家、为了不断提高劳动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为目的的,是为实现国家的总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它和苏联过渡时期的财政、目前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财政一样,是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财政,不是什么“混合型”的财政。
上述作者不明了过渡时期我国财政的阶级实质和它的服务对象,因而他们也就抹煞了我国财政和一切剥削阶级国家财政的本质差别,从而抹煞了我国财政的优越性。例如:丁方、罗毅在他们那本“新财政学教程”中说:“同样,新民主主义的财政也从旧财政里承受了许许多多不合理的要素,因此,如何改革、扬弃这些旧的要素,使其脱胎换骨变成能够承担起发展经济、保证革命战争供给的艰巨任务的新式财政,是新民主主义财政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课题。……如何由赤字、通货膨胀财政走上收支平衡,物价平稳的财政;如何由诛求无已劳民伤财的财政,走上简化税制、实行合理负担的财政。”(上册,六八—六九页)在这里,丁、罗二人对于新中国和旧中国的界限是没有划分清楚的。在这种观点支配之下,丁、罗二人又把新中国的税收和国民党统治下的税收也看成同质的东西。他们说:此项工商业税,“包括有国民党时代的营业税和营利事业所得税,以及特种营业税,一时利得税,行商税,摊贩税等多种税目。……为谋纳税人的增加便利,所以,把这几种税,俱列入一个税法。”(下册,三四二页)人所共知,新中国的税制自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具有与反动统治时期的税制根本不同的性质,因而,决不能够说前者是由后者合并而成的。
除了上述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以外,我们在几年来所出版的书籍和杂志中还可以看到资产阶级的其他论调。例如:丁方、罗毅所著的“新财政学教程”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中说:“国家支出,要做到合理使用,基本上,需要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因为它在消极方面,可以发生监督作用,人民对政府开支的是否恰当,随时提出意见建议政府。而在积极方面,人民文化提高后,都能直接参加国家的事务,这样不仅可使国家支出的数量减少,且可使行政效率增加。”(上册,二七一页)在这里,丁、罗二人又是把人民政权和剥削阶级国家政权放在一起谈的,在他们看来,关键在于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在人民掌握政权的国家里,也必须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之后,才能使国家支出合理和使人民直接参加国家的事务;而在资产阶级国家里,只要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就可以保证国家支出的合理和劳动者直接参加国家的事务。这不明明是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的鬼话吗?
再举一个例子:朱偰在其“社会主义国家的周转税”(经济周报一九五二年十六期)一文中说:“苏联的周转税,……普通由出品者缴付,而将税款加入物品价格之内,所以实际上负担者仍为消费者而非出品者。”在这里,朱偰也是用纯粹资产阶级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的事物的,以为资本主义国家按周转额课征的税捐一定转嫁给消费者,社会主义国家的周转税也是如此。殊不知苏联的周转税乃是社会主义企业中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这部分纯收入是事先被国家规定在产品的计划价格之内,并用周转税的形式动员到国家预算中去。这和资产阶级国家的私人企业在纳税之后用提高价格的方法把税转嫁出去是没有丝毫共同之点的。
仅仅举出上面的几个实例就可以知道,资产阶级的思想观点在我国现有的财政论著中,还相当广泛地传播着,由此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在过渡时期,财政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列宁曾说:“不要忘记:如果我们在财政政策上,不能获得成效,则我们的一切彻底的改革,都会遭到失败的命运。我们所拟定的以社会主义方法去改造社会的伟大事业底胜利,正随财政政策底胜利为转移。”(“在全俄各地苏维埃财政部代表大会上的演说”,“列宁文集”第六册,第九四页)但是,要财政工作做得好,就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如果听任资产阶级思想的细菌在财政学领域自由散播,那就会使我们的许多实际工作者迷失方向。因此,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来批判财政学领域内的资产阶级观点,来阐明我国社会制度下的财政的实质和任务,是一件不可忽视的工作。


第3版()
专栏:

评“明朗的天”
吕荧
曹禺同志的新作“明朗的天”的演出,得到了令人注意的成功。它从去年十二月十二日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直到今年二月二十五日为止,剧院每天都客满。观众久已期待曹禺同志的新作了,“明朗的天”告诉了观众,作者是以严肃的态度继续努力于戏剧的创作的。
“明朗的天”里大部分人物是高等学校中的知识分子。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成长起来的,背的思想包袱沉重得很,既有残余的封建意识,又有浓厚的资本主义思想;至于在美帝国主义影响下面成长的知识分子,更有或多或少的亲美崇美的思想。除了有少数人较早地献身革命事业以外,多数人直到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之后,中国的社会起了根本的变化,才开始在思想上发生变化,渐渐觉悟过去的错误,开始和人民结合,走向为人民服务的道路。“明朗的天”就是一个描写旧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戏剧。
这个剧写的是北京燕仁医学院的医生和教授们的故事。剧里的中心人物是凌士湘,一个细菌学家,他几十年来一心一意地从事研究工作,希望能够用他研究的结果为人民增进幸福。在解放后,这个正直、真诚、赋有正义感的科学家是拥护共产党的,可是在医学院展开反帝爱国运动的时候,他有几个问题弄不清楚:美国在中国办医院办大学有进行文化侵略的目的吗?美国大夫贾克逊是文化特务吗?科学家有阶级性吗?科学要同政治结合吗?起初他怀疑、思索、苦恼,得不到解决(二幕二场)。后来他参加反细菌战展览会的工作,看到美帝国主义者的罪证,看到他所怀疑的细菌战是实在的事实,确实有“杀人的科学家”,他才开始觉悟(三幕一场)。同时医院中的病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庄政委对待他女儿凌木兰的态度也使他受到感动,受到影响(三幕二场)。最后,他亲眼看到美帝国主义者从飞机上投下的感染了鼠疫的中国田鼠,正是利用的他的研究;并且又听到另一个大夫孙荣告诉他:女病人赵王秀贞的离奇的死,原来是贾克逊用她来实验斑疹伤寒的结果。这时候他明白了一切,于是毅然地向医学院的董院长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要求到朝鲜前线去参加反细菌战工作,参加人民民主阵营对美帝国主义者的斗争(三幕三场)。在剧里,作者相当真实地描写了这个人物的形象和他的思想转变的过程。作者对于这个人物的描写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感动了广大的观众。
对于剧里其他的旧知识分子,作者也都按各人的生活思想情况的不同,描写了他们在解放前后的不同的表现和变化。在解放以后,在反帝爱国运动中,同美帝国主义者关系较浅、思想平庸、可是并不顽固也确实有些学问的陈洪友,表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糊涂而且卑鄙、沉迷在小资产阶级的名利梦想里的孙荣和尤晓峰,只是初步改变了立场,进步还不大。同美帝国主义者关系较深、世故也比较深、顽固反动的江道宗,就很少变化;虽然贾克逊的罪恶已经暴露,医生们都觉悟了,他自己已经成了“孤家寡人”,但他还在那里迟疑徘徊,下不了同旧思想分家的决心。
江道宗、孙荣、尤晓峰式的知识分子,在旧中国是大量存在的。他们的头脑里充满剥削阶级的思想,他们没有想到过人民和国家,也没有想到过科学真理;他们所想的只是个人的私利,怎样才能得到反动统治者的欢心,甚至于能够堕落到甘心做美帝国主义者的奴才。“明朗的天”概括地描写了这些人物的形象,揭露了他们的肮脏的面目,并且指出唯有努力改造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旧知识分子正确的出路。在这方面,“明朗的天”触搔着了这一类人的痛处,向他们敲起了警钟。
“明朗的天”表现了旧知识分子在解放后思想情感上的变化,描写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和党员的活动,同时穿插着帝国主义分子的阴谋诡计,抗美援朝斗争,工人阶级翻身前后的生活状况,因而反映了激烈变化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个面影。这个剧的主题思想和革命立场的明确,是作者以前的剧作所不能比拟的。而作者剧作的特色之一——力求真实地生动地具体地描写人物底性格、思想、情感,这一具有现实主义素质的特色,在“明朗的天”里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力求契合真实的现实,而不是仅仅追求戏剧性的构图。正因为这一切,观众热烈地欢迎了这个剧的演出。在作者的创作道路上,“明朗的天”是一个新的成功的起点。
“明朗的天”有这些成就,可是也有它的一些缺点。
作者写作“明朗的天”之前,曾经详细地研究过剧中人物的生活;剧本写出来之后,又经过一再的修改。作者在这个剧上所用的工夫和力量,不下于他以前的剧作。可是观众看了之后,仍然觉得它感动人的力量还不够强烈,因而所得的印象还不够深刻。许多人认为它的艺术成就还没有达到作者以前所已经达到的水平,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原因,决不如某些人所想像的,是作者被共产主义世界观这把“刀子”吓坏了,而要从作品的本身去寻求。
戏剧的主要缺点是剧中现实生活和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比较简略,缺乏深刻的内容。剧里的中心人物凌士湘,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的思想和性格,他的生活态度和工作精神,都需要有更具体更深刻的描写;可是现在我们仅能从他和别人的谈话里知道
一个大概。剧里第二幕第二场,地点在凌士湘家里,本来是具体描写这个科学家的生活和思想的很好的场所,可是全幕都被思想问题的抽象的辩论占去了。作者说凌士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但是作者并没有在舞台上表现出他从事科学工作、追求科学真理的庄严,观众在戏剧的前半部也几乎只看到他的固执的一面。戏剧的主人翁既然没有以动人的生命出现,他的思想斗争就不免减少了彩色。同样,同主人翁关系最密切的容丽章的内心世界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作者对于作品中的共产党员董观山、何昌荃、庄政委是注意塑造的,但是究竟还只能说是一些面影。医学院的生活在第一幕里是有声有色的,但在第二幕以后,作者没有能够运用他的才力在人物思想矛盾的纠葛中充分描画解放后新生活的场景。反帝爱国运动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斗争,人的思想的转变和运动的发展都不能没有它的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当斗争主要地不是在生活基础上进行,而是在思想概念中进行的时候,戏剧中的风暴就不容易最有力地震动观众的心弦了。
作者在剧里力图展开广阔的画幅,写到解放前夕,写到抗美援朝,写到工人翻身;这些对于反映现实反映时代,尤其是对于旧知识分子思想情况生活情况的描写,都有它的作用。但是这些画幅还不能说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根主线上。在这些画面中活动的主要人物是凌士湘,而连系这些画面,连系全剧情节的人物却是工人赵树德和赵王秀贞,赵王秀贞的死对于凌士湘的思想转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全剧的主要人物(凌士湘)不能成为情节的中心,连系情节的中心人物(赵树德和赵王秀贞)只能作为插曲式的人物出现,这是“明朗的天”在结构上的一个基本缺点。除了赵树德夫妇以外,还有一些人物也只是插曲式的。例如庄政委的一场,虽然起了表现现实和间接促进凌士湘思想转变的作用,可是这个人物和前后的剧情都没有密切的关联;平地里插进唱歌说故事的场面,作者虽然费了苦心,却不免截断了全剧的情节,也就是矛盾的发展和它的高潮。在作品里,广阔的生活画面是好的,但是如果不是出于戏剧发展的必然,如果只是为着安置逻辑上的前提,而没有对出场的人物作深入的表现,那就很难不显出人为的拼砌的乃至漫画化的痕迹,不得不影响到作品的完整性、深刻性以至于它的感动力。
虽然有这些缺点,这个剧本身的内容以及它的创作过程,充分表明了作者对待文学工作的严肃的态度。作者自己投入新生活也不久,因此对于新生活的表现还没有达到自由完满的境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作者努力研究新生活的热诚和重新开始间断已久的创作生活时所获得的成功,使我们对作者的前途抱有无限的希望和信心。作者在剧里力求摆脱公式化概念化,力求从生活出发描写人物,这是戏剧所以得到它已有的成功的原因。但是凡是读过作者过去的作品的人,都相信作者的才力还可以使现有的成功更大。在现在的作品里,作者对剧中的人物的描写一般地还止于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还没有能把他们提高到典型的高度。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可能是生活中突出的东西,但还不就是生活中本质的东西。表面的现象和特征在表面上就可以抓住,本质的东西却非深入人物和生活的内部不可。在艺术上,不深就不能高,这是一条定理。
应当说,“明朗的天”以它现有的成就,已经远超出目前一般的写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作品之上。但是我们希望作者能够再把它加强、加深、提高,希望尽量做到“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正确地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恩格斯);因为只有这样,文学艺术作品才能充分完成以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教育读者和观众的任务。听说作者正在改写这个剧,但愿这里的一点简单的意见对作者也能够有所贡献。


第3版()
专栏:

  一个复员军人成了优秀的售货员
  王兆范 李志远
三月下旬的一个海雾蒙蒙的上午,我们在青岛市访问了复员军人邹鹤亭同志。邹鹤亭在市合作社台东区联社雒口路零售店蔬菜组工作,他曾获得一等优秀工作者和模范店员的称号。
邹鹤亭是一九五二年六月由部队复员回乡的。回乡不久,他由青岛市转业建设委员会介绍到这里来工作。在近三年中间,他始终如一地积极工作,克服了业务中的许多困难,在一九五三和一九五四两年中,使全组的销售计划都超额完成。
蔬菜组的工作,在供销合作社里是最繁杂的。这个组的商品中,不仅有各种蔬菜,还包括各种鱼、肉以及油、盐、酱、醋等调料。其中有些鲜货,当天推销不出去,第二天就有腐烂的可能,就会给国家造成损失,也会影响人民身体的健康。因此,有些人称这项工作是“菜贩子”和“一阵风”的工作,都不愿意作。邹鹤亭初来时也有过这种想法。但是他在台东联社林主任(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和帮助下,很快认识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同时他又想到复员的时候,部队首长曾经再三地教育大家要发扬革命军人的光荣传统,克服一切困难。而自己现在竟被这样一点小困难吓住了!这对吗?他这样反复考虑之后,就决心安下心来工作。
邹鹤亭有着这样一种性格:当他一旦发觉了自己的错误时,就丝毫也不容许错误继续发展下去;他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且也善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雒口路的周围是工厂较多的地方。先前工厂伙食团大都依靠“菜贩子”送菜,不仅蔬菜的价格高,质量差,有时甚至连坏菜也供应不上。而零售店因为没有主动地去供应工厂等单位的需要,所以有时蔬菜竟卖不出去,积压腐烂了。有一次,一个工厂伙食团的采购员到零售店买菜,同邹鹤亭谈起工厂用菜的困难,当时邹鹤亭心里很难过。他想:我们的主要责任就是卖菜,结果菜卖不出去,而工人同志终天劳累却吃不到好菜。长此下去,工人的健康一定要受影响,对国家的生产建设也不利!最后他明白了:这主要怪自己工作不深入,服务对象不明确。为了保证工人吃得好,生产好,他取得领导同意以后,便主动到各工厂同伙食团联系供应蔬菜问题。凡是他联系过的单位,都表示热烈的欢迎。最后有三十多个伙食单位同零售店订了蔬菜供应合同。
这以后,蔬菜组的业务便很快地开展起来了。邹鹤亭除了做好本组门市营业以外,还经常主动地向各伙食团送货。有一次天下大雨,有些伙食团因为路远不能来取菜,他就冒着雨去送。第一趟菜送到之后,他的头就开始发烧了;但是他坚持工作,回去换掉淋湿的衣服,又出发了;这天他六次往返于针织厂和机械厂之间,前后换了三次衣服,直到最后没有衣服可换了,才躺下略为休息了一下。
去年端午节,店里和各伙食团订购了一批粽子。因为订购的数量多,加工的作坊忙不过来,所以到旧历五月初四晚上,还没有把粽子全部送来。这时,有好多伙食单位已经派人催过几次了。邹鹤亭怕第二天早晨工人吃不上粽子,就一面用电话催,一面把送来的粽子随时送到各工厂去。这样又催又送,整整忙了一夜,天明了,他的两只眼睛也熬红了,但他还是照常坚持工作。
邹鹤亭经常关心顾主的需要,不断地深入了解群众的要求。凡是群众提出的困难问题,都尽量及时设法解决。如丹阳路有一位军属老大娘,今年七十多岁了,出来买粮买菜行动很不方便。邹鹤亭就把这个情况在业务会上提出,请大家研究解决的办法。蔬菜组李佃荣同志提议把年老病弱的到店买东西有困难的群众调查清楚,按时按量地把粮食、菜蔬送去。这个意见得到大家的一致拥护。邹鹤亭第二天就到各街道找干部了解情况,第三天就带头向各街道送货。那位军属老太太看到送来她要买的东西,高兴极了,硬让邹鹤亭等坐下,又亲自去泡了糖茶给他们喝。这使邹鹤亭等非常感动,以后他们更加处处关心群众的疾苦。
邹鹤亭在工作中善于钻研,能够想出许多办法克服困难。一九五四年三月间,上级社拨来一万多斤天津白菜。但当地群众从来都没有吃过,都不愿意买,结果积压起来。这时天气又一天天转暖,时间一久,白菜就有腐烂的危险。大家都很发愁,邹鹤亭更着急。他主动找了几户群众征求意见,最后终于弄清主要问题是群众没有吃惯这种白菜。因此他就有计划地向群众进行宣传,说明这种白菜的质量和特点,并且找了少数人试用。结果一传十,十传百的都吃起来,一万斤白菜很快就卖光了。
邹鹤亭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很严格。在这个蔬菜组里,每天下午都有“班后碰头会”。会上大家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互相交换意见。邹鹤亭对于同志们的大小缺点,都能及时提出。开始时,大家觉得邹鹤亭过于“吹毛求疵”,但日子久了,大家都感到这样做很有好处,能够及时纠正工作中的缺点,组员们之间也就越来越团结了。
继承人民革命部队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成绩,是每一个复员军人的光荣任务。邹鹤亭同志已经有了初步成绩,他应该继续努力,戒骄戒躁,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3版()
专栏:

有些机关机构编制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严重。
  科长:本科目前主要问题是房子太小,挤不下! 苗地作


第3版()
专栏:

  在“第二巴库”的中心
  ——乌拉尔纪行之一
  本报记者 李何
乌拉尔是苏联强大的重工业区之一。它包括斯维尔德洛夫州、车里雅宾斯克州、莫洛托夫州、巴什基里亚自治共和国、乌德摩尔特自治共和国和契卡洛夫州。这个苏联重工业的脊背,如同一个建设共产主义的巨人,越长越强大。在这里,我将连续报道一些在乌拉尔的见闻。
× × ×
人们都知道苏联盛产石油。在南北高加索,在中亚细亚,在远东的库页岛,以至靠近北极圈的乌赫塔,都有石油企业。其中,阿塞拜疆的巴库的石油产量和伸展在里海中的采油塔架,算是最出名的。但是如果你踏进乌拉尔西部的巴什基里亚自治共和国和同它毗邻的鞑靼自治共和国,那么你会见到,这里蓬勃发展着多么丰富的石油企业。这就是有名的“第二巴库”的基本境域。
“第二巴库”这个名称事实上已经突破它的含义的范围了。当地的石油工作人员会向你解释说:“现在苏联东部地区出产的石油已经占全国百分之六十以上,而在一九四○年只比百分之十多一点。鞑靼和巴什基里亚在今年每昼夜的采油量将超过巴库的水平!”
图伊玛兹依傍不高的山峦,原来是偏僻小镇,现在散布着数不清的石油塔架。乘着汽车,沿着平坦的柏油公路,纵使以很快的速度,在几十分钟内也来不及在油田上打一个圈。
在柏油路旁一座塔架下,有一个自喷油井。它和许多自喷油井一样。好远就可以听见它的石油股泉在油管内流动的声息。在这个井的栏杆上挂着一个石牌,牌上写道:第一百号油井,一九四四年九月二十六日由此井发现了泥盆纪的石油。图伊玛兹的人们自豪地指着它说:“这是我们第一泥盆纪的石油井。”十年过去了,这座油井还不竭地涌冒出
“黑色金汁”。它是“第二巴库”泥盆纪油层含有丰富的石油的象征。它使人回忆起当地人们传诵的一段钻探泥盆纪油层的故事。
事情回到十年以前。当苏联卫国战争一天比一天走近胜利的时候,展开反攻的苏军的飞机、坦克、汽车需要更多的石油。根据苏联地质学家古布金的研究,在乌拉尔和伏尔加之间,包括巴什基里亚西部,应当不但有年代较近的石炭纪油层,而且有更古的泥盆纪油层,并且推断这个油层在一千五百公尺到二千公尺的深处。钻探队一九三七年在图伊玛兹钻探到一千一百五十公尺时候发现了石炭纪油层,产油不多。探矿工作继续进行。钻了一个又一个的井,钻到很深处,许多年没有结果。地质学家和探矿队没有灰心。终于在一九四四年九月钻凿第一百号井时候,从一千七百公尺深处掏出一个石块,石块上裹着黏黏的泥浆。人们把它当作普通的岩石传观着。地质学家佐洛也夫注意到石块上冒出了许多小气泡,外面潮湿的一层很快裂开了,确定了石块里含有泥盆纪的石油。钻好井,抽掉水和泥浆以后,一股石油猛喷上井来,大雨一般落在周围机器和人们身上。晚间,石油已经流注到油管里,兴奋的人们还成群地围住油井。
人们没有辜负在图伊玛兹辛勤地探到的丰富的油层。这里用最新的技术——注水到地下油层外围以保持油层的压力——开采石油。我看到了这个人工注水工程。在钻凿油井的同时,环绕油层钻凿水井。经过这些水井注水到地下油层的周围。在水的本身重量和抽水机产生的压力的作用下,水挤进岩层的毛孔,提高着油层的压力。注水越多,井下压力越高。这样,油层在开采中保持着长期不竭的上喷状态。保持油层压力的车间主任彼得·穆兹图兴说:“通常从油层只能采油百分之四十,用外围注水方法能够采油百分之八十五,而且比通常少钻凿五分之四的油井。外围注水方法使图伊玛兹节省了许多倍人力、设备和许多亿卢布资金。”图伊玛兹是较先采用这个新式技术的地方,准备更广泛地运用它。现在斯大林格勒和其他地方的油田都在推行这个技术。据苏联石油工业部部长巴伊巴科夫在“党的生活”杂志上写的文章中说:保持压力的方法使苏联仅仅在一九五四年就额外增产了约九百万吨石油!
由于采用外围注水方法,图伊玛兹油田的油井,看起来没有巴库那么稠密。较高的钻井塔架和较低的采油塔架交错着。钻井是石油企业中决定性的环节。今天钻井的速度决定明天石油的产量。图伊玛兹钻井工人依靠苏联机器制造业供给的设备,顽强地征服这里坚硬的地质,不断地提高钻井的速度。
较早来到图伊玛兹的人们谈起:在钻凿平均深到一千七百公尺的泥盆纪油井的头一两年,一口井钻七八个月。当时用的是转子钻机。这种钻机的钻头随同长串管子转动,三分之二的动力白白耗费。如果继续用这个旧式钻井法来对付这里坚硬的石岩,那么十年也开发不了这里巨大的油田。以后他们很快就用水力透平钻机来代替了转子钻机。在钻井处的修理车间,我看到了水力透平钻机的结构。在钻井时,透平机接在长串管子的末节,水力推动透平,透平推动钻头,而长串管子不动。采用了透平钻机和其他新式设备,图伊玛兹工人开始了快速钻凿深井的竞赛。去年八月,整个油田钻井的平均速度达到了每台钻机一月钻进一千一百九十二点七公尺。先进钻井组现在达到了一个月一台钻机钻进二千甚至二千五百公尺的速度。
这里许多钻机钻井时,用水代替泥浆来冲洗。这是工长乌索夫和工程师叶甫斯提格涅也夫合作创始的。苏联各地石油企业普遍推行这个方法。用水冲洗时,钻井速度平均提高百分之四十五到五十。水不像泥浆那样黏,在井内流转较快,能够完全冲出钻碎的岩石,能够加速冲洗过程。因此钻机的生产率提高而磨损率降低。
钻井工作是不分昼夜,不顾寒暑,由三班工人进行的。我到了一座自动化的钻井面前。这时天气在零下二十度左右,工长和三个工人都穿着皮袄,戴着皮手套工作。图伊玛兹地质坚硬,钻井很费钻头。钻一口井得换成百次钻头。钻头在长串管子的末端,每换一次,要把井内一千五百公尺的长串管子一节节提起,卸开。换好后又要一节节地装接,放进井内。往往钻头在井下只工作一两小时,换它要五六小时。但它在这里是自动化了。换好钻头后,油井塔架上的一堆管子,由上面的一只“铁手”一杆一杆搬放在井口上,由下面的另一只“铁手”装接管子,然后放进井内。工人们开动电门操纵。升降管子的操作的自动化,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这个自动化装置还只在个别钻井上试用,有石油工业设计学院的人员就地研究,继续求取改进。但它显然已经试验成功了。图伊玛兹的人们说:“这是我们明天的钻井。”
我到了另一座使用电钻机钻凿的油井面前。带我看的油矿第一钻井部主任康斯坦丁·叶甫斯提格涅也夫说:“第一部现在钻的井三分之一使用电钻机。到年底,第一部将全部使用电钻机钻井。”电钻机外表和透平钻机相似,也是长筒式的钢管,但里面装着电动机,电动机和钻头相连接。钻井时,长串管子不动,电力经过管子内的电线,从地面送给井下的电动机,电动机推动钻头。钻头在井下自动地钻凿,如果磨损了自动地停止工作。
电钻机在这里久经了考验。波里雅科夫斯基工长的钻井组使用电钻机一个月钻井一九三六·八公尺。波里雅科夫斯基认为,电钻机比透平钻机还强。我请教第一钻井部主任的意见。叶甫斯提格涅也夫说:“透平钻机和电钻机将同时并存,就像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同时行驶一样。水力透平钻机在钻深井时要损失很大的功能,所以必须扩大抽水机所供给的压力以推动透平。电钻机使用电力,在钻深井时损失的功能极小,抽水机只用来冲出井下碎岩,大大降低抽水机的磨损率,可以使用较小的抽水机,这就节约许多人力和资金。”
图伊玛兹油矿的实践证明:电钻机和外围注水工程一样,在石油工业中有着无限广阔的前途。
钻井工人把油井钻好后交给采油工人照管。钻井工作较重,没有女工。照管油井的工作,有不少女工参加。采油工人的主要工作是巡回察看所照管的油井。我随采油工人到了他们的油井。油井和油井之间隔着相当的距离。图伊玛兹多风。在零下二十度的寒风伴送之下,步行在积雪半尺的旷野上,耳朵和脸孔立刻冻木了。在经过锻炼的图伊玛兹钻井和采油工人看来,这不算一回事。采油工长穆哈默德辛·沙里夫说:“冬天工作当然困难得多。所以我们在夏天就为冬天作了准备。从六月中旬就在发动机上和卷扬机上盖木栅。使冬天工作不受风雪的阻挠。”
在采油工人中展开着照管多口油井的竞赛。党组织在支持和推动这个竞赛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采油部支部书记伊盖·辛科连科夫说:“以前一个采油工人只照管一两口油井。有谁管上三口便是稀罕的事。女共产党员斯米尔诺娃,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在工人会议上提出了照管多口油井的竞赛。她自己开始照管五口油井。她计算时间,先后有计划地在这些口油井巡回工作。许多工人响应她的创举。”党组织在支持革新者时候,对保守思想进行了斗争。在党支部委员会讨论推广这个经验的时候,部主任和总工程师不赞成。党组织指出,推广新的经验开始时总有困难,甚至要估计到会发生事故,但是终归要胜利的。行政领导人被说服了。大多数工人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少数工人对技术的困难还有顾虑。征求他们的意见,在已经不自喷的油井装置了自动抽油机。现在每个采油工人都照管着七口到九口油井。
和图伊玛兹油田隔着一条伊克小河,是鞑靼自治共和国的油田。冬天,伊克小河覆盖在白雪底下,人们在这里很难看到巴什基里亚自治共和国和鞑靼自治共和国的界线,但是河东用的乌拉尔的时间要比河西用的莫斯科时间早两小时。两个油矿的工人经常进行社会主义竞赛,互相交换先进经验。
图伊玛兹的石油,由油井采出,经过油管流到乌发石油提炼工厂。我到了这个工厂。它是苏联东部最大的炼油厂之一。这里自动化的车间,炼油的设备和贮油的塔库,纵横几公里。这个工厂是按照苏联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决定建立起来的,十七年来不断地扩建着,不断地输送给苏联东部各个地区以大量的石油产品和石油工业的干部。总工程师亚列克山得尔·叶康逊告诉我:“由于采用新的技术,工厂在一九五四年比一九五三年提高石油产量百分之八。全体职工保证在今年十月革命节前完成第五个五年计划。”这样大的工厂能够提前将近两个月完成五年计划,不是容易的。
“第二巴库”的油矿职工以提高钻井速度和采油数量,炼油厂职工以增加石油产品,响应党和政府进一步发展重工业和农业的号召。图伊玛兹采油工人雅盛科对我说:“我的祖父、父亲和我三代都是石油工人。我知道,多产一吨石油,这就是多产许多吨粮食。”石油提炼厂工人在一九五四年增产了五倍拖拉机所需要的柴油,现在他们正在继续地增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