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同中国朋友们的会见
  苏联工会代表团团长
  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书记 柯罗鲍娃
苏联工会代表团应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邀请,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五一”节观礼。我们代表团的全体团员都很想熟识一下贵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发生的变化。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朋友们非常热情和殷勤地招待我们,给我们充分的机会来熟识各个工厂的工作,同工人和工会积极分子谈话,参观博物馆、全国美术展览会和游览公园。
我们亲眼看到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真是宏伟壮丽,并且是全中国人民的巨大劳动热情和创造的成果。人人都清清楚楚地看到,中国劳动人民在极短的时期中恢复了被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并且实施了五年经济建设计划,这个计划的任务是使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进行巨大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我们所到过的各个地方——工厂和机关里,我们都感到中国人民那种巨大的生命力、热情和更好地学习、工作的强烈愿望,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成功地完成发展经济、文化和科学事业中的任务的强烈愿望。
我们曾经访问过两个棉纺织厂。这是两座不久以前才投入生产的、用优良的国产机器装备的新工厂。工厂的全体青年工人工作得很好。这里已经有很多的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特别令人愉快的,就是看见了国营北京第一棉纺织厂厂长杨慧洁同志,她是一位在工作中严肃认真的中年妇女,而当谈到孩子们的时候,她是一个教养四个孩子的幸福的母亲。
在工厂中她深谙事理地向我们谈了有关工作和她自己的学习的情况,她领着我们参观了幼儿园和工人住宅。
应当指出,工厂的工会组织进行了很多的文化教育工作,组织各种业余艺术小组,参加这些小组的约占全体工人的百分之四十。
在访问北京市的一个工艺合作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中国特有的工艺品。在这里首先引人注意的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贡献于人民共同事业的意愿。人们的这种意愿不仅表现在城市中,也表现在农村中。
我们代表团曾访问过高碑店。现在,这个村子有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个信用合作社、两所学校、一所文化馆和一家商店。从前村中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识字,而现在文盲全部被扫除了,村里设有民校,有一千三百个少年在学校学习。中学里设有化学、物理和其他实验室,有音乐室,有运动场和花园。全体青年教师在村里进行巨大的文化工作,并且留下了极好的影响。人们,不论是年轻的农民和年老的农民,也不论是他们的孩子都表现了这样的高兴和热情,我们受到他们的感人心灵的亲切招待,使我们很久不能离开他们。这种对中国人民的勇敢和热爱劳动的极其深切的同情,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伴随着我们。
我们以客人的资格参加了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观礼。伟大庄严的游行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政治和劳动的巨大高涨。游行队伍是美丽和丰富多采的。无数五光十色的花束、花环、图表车和标语牌形成一个百花争艳的花园。这里有工厂的工作指标、成品和模型、党和政府领导人员的画像。所有的这一切都使人感觉到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它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无限热爱。
夜幕降临了。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天安门广场。当无数探照灯光和焰火布满天空的时候,全场都动起来了。人们在欢乐、歌唱和跳舞。他们的动作和他们的表情表明了对巨大的劳动、对更多的胜利的决心。这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我们代表团向中国朋友们致以衷心的、真诚的谢意,并祝在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获得巨大成就。


第3版()
专栏:

  领导农村支部和做好当前中心工作有矛盾吗?
  丁力
目前在某些县和区的党的工作人员中,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说法:“要完成当前工作任务,就不能搞支部工作,要搞支部工作,就会影响当前工作。”把加强对支部的领导和完成中心任务对立起来。这样,他们在布置和检查工作时,只提中心任务,不提或很少提支部工作;他们下乡工作时,不过问支部工作,甚至有人提出支部工作中的问题请他们帮助解决时,他们说:“我的事还没干完哪,那有空来管这些事!”他们反对讨论支部工作。如中共黑龙江绥化县十二区区委半年来就没有在区委会议上讨论党的建设工作,当组织委员提议讨论党的建设问题时,区委书记还责备他说:“你搞这个分散主义干嘛?”
当然,目前县、区委的工作是繁重的,而且县、区委也应当积极地来完成党的中心工作。但是必须认识: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的任务就是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以实现党的主张和上级党组织的各项决议。这当然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按着这些要求去进行自己的工作,但是同时要求上级党的组织也必须把党的基层组织当作是党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工作的核心堡垒,是党的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是把党的各项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的最重要环节,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任务。因此,加强对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和完成党的中心任务,不但不矛盾,而且是统一的,也只有充分发挥了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后,才能更好地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如中共黑龙江双城县委自一九五四年转变领导思想和领导作风之后,便注意了对基层组织的领导,通过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整顿了全县百分之八十的支部。经过整顿后,这些支部中的党员的共产主义觉悟大大提高,积极地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成为互助合作运动和各项工作中的坚强的骨干分子。这种把领导中心工作和领导党的建设工作统一起来的结果,既保证了对基层组织的经常领导,又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完成。事实证明,领导农村支部和做好当前中心工作是没有矛盾的。


第3版()
专栏: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日渐增长
  ——记蛟河煤矿三坑支部工作改进的情况
  张希圣
蛟河煤矿三坑的情况曾经有过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支部认为生产管理有厂长,劳动竞赛有工会,自己只要管管“教育”就够了,这样,支部就放弃了自己的主要职责,对坑里的生产既不监督,也不保证。厂长则认为支部书记和其他支部委员不懂生产,同他们商量还不如自己解决痛快,因此生产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也不提到支部委员会上讨论。厂长不仅没有重视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也忽视其他组织如工会和青年团的配合作用。因此,坑里整个党、政、工、团的工作不是同心协力围绕着生产进行,往往不是各不相关,就是互相牵扯,这自然引起相互间的不满甚至埋怨。支部委员会的委员们也感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应该改变,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意见摆到桌面上来,他们宁愿在“相互埋怨”中求得和平共居,也不愿意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求得正当解决。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对待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提出批评要是别人不能接受,就会伤害感情,就要影响团结,也就会妨碍工作。实际上正是这种“一团和气”的庸俗想法,妨碍了党内以至职工群众中间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开展,也妨碍了全体共产党员和职工群众对领导上的群众性监督作用的发挥。结果是职工的生产情绪不高,劳动纪律松懈,坑里月月完不成生产计划。
这是一九五四年六月以前的情况。当时,中共蛟河矿务委员会即派工作组到三坑帮助整顿支部工作。以后,三坑的情况逐渐有了转变。
三坑支部工作的转变的主要关键,就是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当时,工作组帮助支部组织全体干部以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学习了有关加强党对企业领导的文件。这就使干部明确了搞好生产、完成国家计划是党组织和行政、工会、青年团的共同任务,从而扭转了过去不以生产为中心,各自为政的分散主义,和不依靠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管理企业的骄傲自满情绪。在检查会上,坑长检查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支部书记检查了放弃思想政治领导的错误。在另一次以贯彻集体领导为主要内容的支部委员会上,又进一步地批判了各搞各的分散主义现象,使大家对集体领导的重要性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集体领导制度能够坚持下来了,许多重大问题都能够提到支部委员会或党员大会上去讨论,讨论中也能够很认真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如在编制今年生产计划时,行政干部只看到去年煤层厚今年煤层薄这一不利条件,而没有看到其他有利条件,因而对增加四万一千吨产煤任务就强调困难,信心不足。党支部抓住这一有关今年生产的重大问题,就在支部委员会和党员大会上展开讨论,指出三坑今年掌子集中便于管理,机械化程度增加,运输条件便利等有利条件,批判了片面强调困难的保守思想,纠正了某些干部不正确的看法,使生产计划的编制顺利地达到了矿里要求的指标。再如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因为坑里顶子打得不合规格,里出外进,结果发生了一次重伤和死亡事故。而坑长由于官僚主义,对这些情况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党支部就召开党员大会针对这一事件进行讨论。会上,坑长对这次事件的检讨,仍然缺乏自我批评精神,只说这些事故是由于顶子不合规格造成的。采煤工人张泰祥当即提出批评:顶子打的不好,你们当干部的管什么?为什么要验收?运输班长杨有山接着又批评道:坑长不应该再高高在上,应该深入到坑下去,随时了解情况,随时解决问题,否则还会发生更严重的问题!这次党员大会对坑长又是一次很好的教育。从此以后,在坑下可以经常碰到坑长了,这就大大密切了坑长和职工群众的联系,职工们有什么情况和意见也就主动地向坑长反映了。
三坑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开展和坚持,还由于支部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特别是自下而上的批评采取了坚决支持和保护的态度:当党员杨有山在党员大会上批评了坑长官僚主义的领导作风以后,支部委员会立即对他这种勇于批评的精神加以表扬,并号召全体党员学习他这种精神。会后,党员周化成说:过去下级对上级有意见根本不敢提,一方面是怕领导同志报复,另一方面是怕别人也来批评自己,弄得大家都不舒服。通过这几次党员大会和领导上对批评的支持,使我们认识到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及时克服缺点,必须要有批评和自我批评。
党支部不仅经常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开展,同时十分注意监督和检查批评的效果。党员和群众所提的一切批评和建议,支部都要分别责成有关部门进行检查处理。比如三坑坑口的大风扇过去没有铁窗,如果要有坏人破坏,坑下的通风就要受到影响。党员和群众过去曾经提过好几次意见,仍未安装铁窗,后来机电班绞车司机李育民在党员大会上又提出批评,支部委员会当即告诉坑长,要他负责处理,几天以后,铁窗子就安上了。
支部不仅十分注意检查和监督批评的效果,还十分注意被批评者的情绪和反映,帮助被批评者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保持积极工作的饱满情绪。比如共产党员、机电班长赵顺吉过去组织观念比较薄弱,在一次党员大会上,大家对他提出了严格的批评。他当时表面上虽然接受了,但内心里总感到沉重,甚至怀疑大家对他是不是有意攻击。党支部及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并责成支部纪律检查委员和他作亲切的个别谈话,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消除他对大家批评动机的怀疑。使他感到党对自己的真正关怀,情绪安定了,生产也积极起来。
批评和自我批评也帮助支部领导干部及时克服了不健康的情绪。今年一月,当三坑的生产有了比较明显的改进之后,三坑党支部的某些领导干部曾产生了“基础好啦”的盲目乐观情绪。这时,中共蛟河矿务局委员会就召集三坑党支部委员们进行检查,对正在萌芽的自满情绪作了批判。这次会议对三坑支部委员会的教育是深刻的。支部书记说:上级党组织的及时帮助,使我们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今后必须百倍警惕,保证支部委员会的正常领导。
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发展,也大大推进了全坑职工中间的民主生活。最近三个月,在工会召开的三次全坑性的生产会议上,职工们都能坦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批评,三次会议共提出批评和建议五十二件,其中批评干部作风的就将近五分之一。更经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在每日评比会中进行的。评比的内容包括生产情形、劳动态度和学习等等,评比的过程也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过程。在评比会上,受到表扬的工人,更加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受到批评的工人,认真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掘进班长白廷树说:每开一次会,每受一次批评,就像增加了不少本钱,只有多作批评,才能少犯错误。
随着党内和群众中民主生活的加强,党支部同群众的联系日趋密切,群众对党支部的信任也显著增加。每到上下班的时候,支部办公室里经常有进进出出的人,其中有工人、有干部,有党员、也有群众。他们来到这里,有的是向支部汇报情况,有的是找支部谈问题,人们乐于把自己了解的一切告诉支部,也乐于从支部那里得到指示和帮助。三月二十九日那天,候补党员、截煤机手张维信生产中不起模范作用,效率很低,别人对他提出批评,他还不愿接受。这一情况很快就被反映到支部去了。这就使得支部能够及时掌握情况,使得坑里发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注意和处理。
那么,人们要问,一九五四年六月以前月月完不成生产任务的三坑,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后的生产情况怎么样呢?请看吧:一九五四年全年的产煤量计划提前四十天完成了,采煤计划提前五十天完成了。原煤产量超过计划百分之十六,掘进超过计划百分之二十二,成本降低了九万多元。


第3版()
专栏:

  关于批评性的新闻影片
  冯明
最近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批评性的新闻短片——“华而不实”。这是我国电影工作者企图运用新闻影片来揭发和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的一个尝试。
这部影片是批评当前建筑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的偏向的。影片通过实地拍摄的画面,把一幢华而不实的建筑物的许多浪费现象和不合理现象展示在观众面前。例如由于设计师只考虑大屋顶的美观,而把排气通风设备开在屋檐底下,致使室内排气通风不良,墙壁“流汗”,棚顶“滴雨”,沙发、床铺都被污染得一塌糊涂。再如由于窗子很小,而且上面装些莫名其妙的花棂,致使室内阳光不足,白天也得开灯。控制整个建筑物的电器的总开关,设在湿气很重的锅炉房里。这些画面使人一下子就看到了并感到了那种不关怀人的形式主义的为害,给人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可惜影片的制作者们没有更好地把这些不合理的可笑的现象组织起来,使它们和金碧辉煌的大屋顶的浪费情形形成更强烈的对比,从这里引出更大的讽刺效果。解说词也写得比较平板,缺乏幽默的风趣。尽管还有这样一些缺点,但这种运用新闻影片进行批评的创造性的尝试,是值得重视的。
新闻影片,在报道我们生活中各种新成就方面,已经显示了它的成绩。它确是一种可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开拓人们的眼界、鼓舞人们的前进意志的有力工具。而根据苏联的经验,新闻影片也可以用来批评和揭露我们生活中的缺点和落后现象。苏联中央文献纪录电影制片厂已拍摄了不少批评性的新闻短片。这种新闻短片,不同于喜剧影片或讽刺性的故事片,因为它首先是新闻片,所以它要遵守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必须取材于真人真事;因为它是批评性或讽刺性的,所以它又应该力求明确、中肯、富有幽默感,用讽刺的力量去激发人们与落后现象、坏现象进行斗争。从这点来说,它类似报刊上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小品文。用摄影机写的小品文,把生活中实际存在着的落后现象拍摄下来,组织起来,再配以生动幽默、有着犀利的讽刺锋芒的解说词,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批评效果,有助于消除我们生活中的落后现象,消除我们前进中的阻碍。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批评性讽刺性的新闻影片值得我们注意的原因。
但是用摄影机来写小品文,是会遇到一些阻碍和困难的。它可能比用笔来写小品文受到的客观条件的限制更大一些。制片厂应该充分取得社会的支持,同各方面建立起密切联系,依靠群众,广泛地掌握题材的线索,选取那些适合于用摄影机拍摄的典型的重要的题材。导演,摄影师以及解说词的作者,也应该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审慎地从事这件工作,使这一新的批评武器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3版()
专栏:

  怎样写诗
  ——介绍伊萨柯夫斯基著“谈诗的技巧”
  袁水拍
许多向报刊投寄诗稿的人希望知道写诗的方法。他们对编辑部的退稿信感到不满。退稿信指出他们的稿子“空洞”,“一般化”,“草率”,“缺乏热情”,“不能感动人”。同样,他们也觉得这些退稿信“空洞”,“一般化”,“草率”,“缺乏热情”,甚至看了使人生气。
那么,让我们从苏联诗人伊萨柯夫斯基这本书学习一些关于诗歌创作的必要知识吧。书中所指出的一般创作上的缺点和问题,也和我们的差不多。
要考虑怎样写诗的问题,先要考虑读者需要什么样的诗的问题。
今天,我们的读者无非是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或者现在还不是,将来是。那么他们所要求于诗的,也就是希望它能够帮助和提高他们的认识,有助于他们的劳动和斗争,激厉他们的一切好的情操,丰富他们的生活和心灵。
理论科学的学习和劳动斗争本身,都能使人得到这些,但是文学艺术是用它的特殊的方法来影响人的。它不像理论那样抽象化,有许多公式和概念;也不像生活本身那样不一定很典型,很集中。而且一个人的生活范围到底是有限的。
诗歌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用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的典型形象来影响读者。它的好处是几乎和生活本身一样的真实、容易感受和使人不得不相信。
既然读者需要这样的作品,写作者就只能努力去做到这样。既然诗应该和生活本身一样真实,写作者就不得不首先有丰富的生活。但是,许多投稿的人在这一方面恰恰是欠缺的。他们没有深入社会,没有什么比较重大的生活斗争经历。
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写作者的生活很丰富,那末问题还可能发生在他们的学问修养方面。他们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包括对本国和外国的古典诗歌、民间诗歌的知识等),他们的政治水平、思想水平不高。他们有了生活,也还是缺少认识生活(它的本质、运动)和人的能力,在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站稳先进阶级的立场方面还很不够。
伊萨柯夫斯基在本书中多次谈到,诗人不能脱离生活,必须“多多积蓄各种知识和生活经验”,要“努力使自己达到很高的文化水准”,“应当是
一个……博学的和目光敏锐的人”。他强调政治修养的重要性。诗人必须培养自己成为一个“现代先进的人”,“应当比一个普通的公民知道得更多”,“看得更远”。他不相信一个内心世界贫乏的、落后的、没有教养的、劳动不积极的人能够写出好作品来。
有生活,能够认识生活——还需要表现生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现实生活的真实变为艺术形象的真实。
伊萨柯夫斯基要我们注意下面这一些。
他反对文句不通,不合文法,反对语意缺乏逻辑性。这是作者一再强调的。译本由于翻译上的困难,不少例子是省略了。这个问题同样是我们所应该注意的。即使在我们的已经流行的歌曲中,也有这类错误。例如有一首歌曲中有“坦克手配个拖拉机”的说法。实际上作者要说的是一个当坦克手的青年军人爱上了一个开拖拉机的女驾驶员,可是这里变成了人和机器的恋爱了。另一首歌曲中有
“情绪高万丈”的说法。还有一首中出现一个少见的名词,叫“小伙”,实际上是“小伙子”。
伊萨柯夫斯基要我们注意概念化的毛病。他说不能让“议论”来代替具体的形象,“诗的思想常常不是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的,常常不是以诗人直接说出的方法,而是以间接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这也正是艺术创作的特点之一)。它是独立存在的,它仿佛跟作者的意志无关,而是从作者在自己作品里所采用的生活材料中自然而然、合情合理地产生的。”学习写诗的人却常常只是把报纸社论中的话复述一下,不成其为诗。
对于那些已经知道不宜在诗中讲道理,却误以为只要多用表现心理状态的字眼例如“热情”“愉快”“痛苦”“悲哀”就好的人,伊萨柯夫斯基的另一告诫,也是有益的。他说,不要在诗中“直接呼唤这些感情”,必须使读者自然而然产生这些感情。
除了这些同样也适用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意见之外,作者就诗的特点,谈了许多他的宝贵的经验之谈。当然,作者自己也说,这些只是他个人的意见。别的诗人会有别的意见。但无疑他的意见不是错误的。
他要人们不要误解,以为诗是一种轻而易举、只消随便写写就行的东西。它需要专门的训练,正像一个医生需要先学医学一样。但是我们今天对这
一点的认识正是很不够的。
伊萨柯夫斯基认为一首诗或歌基本上应该有一定的、那怕是最简单的普通的情节,这情节有关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的命运,这情节包含着一个重心,也就是作者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消息”或主题思想。让我们想一想那些即使每首只有二十来个字的抒情诗吧,例如“床前明月光……”,又如“六盘山上高峰……”,其中也有人物、情节、一定的环境、时间,丝毫也不含糊。它们所刻画的人物的精神状态是深刻有力的,主题思想是鲜明突出的。
可是它们是多么精练啊!高度的集中和概括。这种诗的手法也是伊萨柯夫斯基所强调的。他说,诗歌必须精练,每一行的发展不宜缓慢,更不应该离开了重心跑野马。因此他特别强调诗的构思,反对在一首篇幅不多的诗中拉进许多不同的主题思想,造成烦琐支蔓的印象,许多句子各归各,不为统一的目标而服务。
独创性,或者说创作上的独立性,是本书所一再申述的。作者反对人云亦云,陈词滥调,重复大家所知道的一般概念,搬用别人所早已写过、说过的话。他强调必须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者的亲身感受,而且要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和独特的风格去表现。诗人把这称为“诗的秘密”。当然,这个自己的思想感情,决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的心目中的东西。它既是诗人自己的,也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阶级的。伊萨柯夫斯基说,当说到思想性的时候,所指的是我们这时代的思想、我们人民的思想、我们党的思想。只有这样,诗的内容对于广大群众说来和对于作者说来,一样是重要的有趣的。否则就会掉进“为艺术而艺术”、为个人利益而写作的陷阱。
让我再引用几句他的中肯的话:“假定有个诗人因为某一件使他激动的事情去写一首诗。这也就是说,那一件事情在写进诗中以前,一定会先通过诗人的意识,通过他的心灵,通过他的整个的身心。……描写这件事情的时候,也一定会把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理解、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自己的思想与感情放进诗里。……自然,他同时也应当是客观的,也就是说应当正确地理解发生的事情,不要歪曲它,不要违背真实。”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用主观去歪曲客观是唯心主义的特色。这是不能混淆的。
抒情诗常常需要诗人向读者摊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许多古典名作是诗人的心曲的倾诉。因此不能设想一个落后的、眼界狭隘的、自私自利的人能有什么值得向读者摊开的内心世界。因此,作者一再指出诗人的品质和人格的重要性。当然,抒情诗的内容也并不局限于作者的内心世界。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是文学所要反映的无限丰富的现实生活的客观对象的一部分而已。但不管写什么样的题材,诗人的品质、世界观都是极端重要的。
此外,关于诗的节奏韵律,本书也有不少讨论,可以作为我们研究自己的诗的民族形式的参证。
伊萨柯夫斯基的书对于中国的诗歌作者是极有
用处的。他是诗人,又是歌词的杰出的作者,本书
对歌词创作有专门的论述。今天,我们的歌词创作
不够旺盛,研究一下这些文章是有益的。作者是中国读者所熟悉和喜爱的苏联诗人,他的作品已经有不少介绍。也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些
类似他的作品的“创作”出现。我们要向他学习,但不是模仿——这恰恰是伊萨柯夫斯基在这本书中反复警告的。


第3版()
专栏:

  山东向黑龙江等地移民一万五千户
山东省今春往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治区移民一万五千户约六万多人,已于四月十六日开始分别乘专车启程,计划在五月上旬全部到达目的地。
山东这次移民,是为了开拓祖国富饶的东北和解决黄河河床上、蓄洪区以及贫瘠山区农民生产的困难。这次移民,是由去年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提出、经中央批准后进行的。为了做好这一工作,省、县都设立了专门的移民机构,认真进行了组织动员工作。移民们旅途费用完全由公家负担,每一移民大队并设二、三名医务人员,发现疾病及时治疗。移民们表示到东北后,一定要好好生产,增产粮食,支援国家工业建设。 (本报驻济南记者)
黑龙江省东部、北部、西部三十六个县份,都在积极迎接来自山东的一万户移民。省的移民工作委员会为做好沿途招待工作,在沈阳以北的主要车站设立移民招待站,供应饮水,协助办理途中事务。并指示凡分配接待移民的村屯都要负责备妥移民到后的粮食、烧柴,做到炕上有席,窗上有纸,缸里有水,做饭有锅灶,生产上,首先应将移民安置在土地多、劳力少、基础好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里,其次是加入一般社和互助组。除确实有力投资者外,一般可暂不投资。其他农具、籽种、牲畜等均由老社员、老组员给予照顾,并在生产中注意合理分工,使移民逐渐熟悉当地生产技术。为做好移民工作,黑龙江省并派人到山东迎接移民。到五月五日止,第一批移民三千六百多户一万六千多人已经到达,并按计划分赴密山、宝清、泰来等十七县。 (本报驻哈尔滨记者)


第3版()
专栏:

  内蒙古已有一万多名民族专业技术干部
内蒙古自治区各工厂、矿山和农牧业生产战线上以及文教等部门的民族专业技术干部已有一万多人。自治区许多蒙族兽医人员现在担任着旗的畜牧科长、兽医工作站站长或国营牧场场长。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地区蒙族干部担任着森林工业局局长、木材公司经理、工程师和森林调查队队长。
自治区还培养了各族水利技术干部四百多人,其中一部分组成了牧区水利工作队。去年一年就勘查出十九个有水的牧场,能容纳牲畜二十五万四千多头;修建的牧业用水渠,不仅满足了十五万八千多头牲畜的饮水,并可灌溉牧场一万四千垧(每垧十五亩)。
自治区还培养了蒙、回、朝鲜、满族和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卫生干部一千二百七十五人,包括助产士、医生和技师。他们散布在各城市、农村、牧区、工厂、矿山和林区。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

  新疆省发现很多文物古迹
新疆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和新疆省文物组在五月十一日正式成立。
这两个单位的筹备机构在一九五四年三月成立以来,曾在塔里木盆地和天山南北各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发现了二十二个古城遗址和十四个“玛扎尔”(古墓),调查了库车千佛洞的八百四十个石洞。并曾以南疆的喀什为重点,进行了文物调查,发现了维吾尔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的各种历史书籍和我国汉唐时代运蚕丝往西方的“丝道”,还发现了二十四种古代机件模型和地图,六十多种矿石。为了发动各族人民协助进行收集和保存祖国文化历史遗产,还曾经在伊犁、喀什、吐鲁番、阿克苏等地举行了文物古迹展览会,观众达十五万人。
(本报集体通讯员新疆日报编辑部)


第3版()
专栏:

  上海组织农忙医疗队下乡治病
现在正是农忙的季节,上海市立第七人民医院最近组织了一支农忙医疗队,到郊区高桥区新农乡,给患病农民治病,减少农民在农忙期间因病就诊的具体困难;同时向农民传授卫生防疫方面的知识。
农忙医疗队有内科、外科、小儿科和妇产科,是由医院里医师、护士、助产士、化验员、药剂师组成的。医疗队还有一个宣教小组。为了不耽误农民生产,医疗队都是趁农民吃午饭、同时也是医院午休的时间下乡,这样也不会影响医院的诊疗工作。农民看完病当场就可以配药,手续很简便。医疗队还和八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订立了医疗合同,医药费统由生产合作社定期汇缴;对于困难户,医药费还可以酌情减免。这个医疗队现在每星期下乡二次。 (本报驻上海记者)


第3版()
专栏:

  湖南常德等地为船民开办夜校
湖南常德、益阳、新化、洪江、邵阳等二十三个港口先后为船民开办了船民夜校。
船民夜校,根据船民的流动性和分散性,采取了“水上三段教学法”。船民在港口停住时,参加夜校学习,离港出发时,由教师布置习题,在运输小组内选出小先生领导复习,回港后由小先生向教师汇报,教师进行检查。船民们学习的情绪越来越高,有的船民,天才亮就起床,认几个生字再开船。衡阳船民赵云相和船工邓玉孝在航行中学生字,有两个字搞不清读音,一回港来就问教师。
这种船民夜校,帮助船民提高了文化。衡阳七十九个学员中,有百分之七十能全部认识课本上的一千五百个生字,百分之九十能掌握写字的规律。
湖南有船民十六万多人,为船民开办学校,是船民生活中有史以来所未有过的事情。目前,湖南省内河航运管理局正在开办夜校教师讲习会,准备再分派一批教师去担任教学工作。
(本报驻长沙记者)


第3版()
专栏:

  西南地区举行篮排球联赛
五月二日到九日,在成都举行了西南地区第一次篮、排球联赛大会。四川省的男、女篮、排球队都得了第一名。
参加这次篮、排球联赛的有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军区等七个单位的二十二个男、女篮、排球队,以及四个特邀的四川省省级机关的篮、排球队,共有男、女青年运动员三百多人。七天中共举行了五十六场比赛,观众达十多万人。
参加这次比赛的运动员在体力、速度、个人技术和集体合作技术等方面都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提高。在举行的四十场篮球赛中,有十三场的比分都超过了九十分。在十六场排球赛中也多次出现坚持战斗到两个钟头以上的紧张场面。
联赛结束后,各单位的球队还举行了经验交流会和联欢会。各球队并将到成都市各工厂、学校、部队等基层单位中作表演赛。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霍家围子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新社员
  戴月 方青
霍家围子是属于肇东县大榆树行政村的一个自然屯。五月八日的下午,这个屯子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齐芳明,带领记者去看一个新社员的家。这时,三个孩子正在炕上玩,十二岁的女孩和九岁的男孩一人扯住齐主任的一只胳膊,嘴里喊着:“主任,主任!”就往炕上拉。主任坐下以后,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也用力往主任身上爬。闹了这么一阵,主任才问女孩:
“你爹呢?”主任分明知道他正在地里生产。
“下地干活啦!”女孩用浓重的山东口音答复。
“你妈呢?”
“在社里种甜菜呢。”两个孩子争着回答。
“炕热吗?”记者问。
“你摸摸,热的烫手!”两个孩子说着就来拉我们的手。
这是一个三天以前才入社的社员之家,主人叫刘孝德,四天以前才从四千里以外的山东梁山县搬到黑龙江省的肇东县来。五月四日,他们到达尚家车站时,正赶上下雨,但是区干部已动员了一些人来替他们搬东西、抱孩子。在区上吃了饭,雨也停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大车便把他们接了回去。还没有进屋,就看到窗户上所糊的窗纸,外屋是整齐的锅灶、缸里都给挑满了水,地上堆着烧柴;一进里屋,炕上铺着新席,烧的滚热的炕,一摸,口袋里还有小米。这都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帮助解决的。不大一会儿,社里人们都来了,齐主任首先拿来两辫西葫芦条(干菜)和一筐子土豆;尹殿元和李才都送来酸菜、咸菜、大酱;张德仁在屋里巡视了一下,看到还缺锅盖和饭勺子,马上从自己家里拿来,放到锅台上……老社员们放下东西,就坐到屋里热情地问候起来,就和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
大榆树村总共接收了刘孝德、刘文殿等五户移民,这是按照现有的五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分配的。他们到了村里,都像刘孝德那样受到人们的欢迎。
当地农民对移民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他们一放下行李,就算成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和老社员享受同等待遇和权利,得到了同等数量的每人七分菜地,而且地里已上满了粪,备妥了土豆栽子和各种菜籽。这时,社里已经开始春播,土地、车马、农具、肥料、籽种都不用他们操心。刘文殿感激地说:“往年,咱山东人也到北大荒来过,那都是给人家扛活。这里地倒有,可是哪来的车马农具呀!到头来,一连几辈子给地主扛活,永也翻不过身来;现在你看,一进门就算到了家,什么都是齐全的。”说着,眼里竟涌出了感激的泪花。
记者在种甜菜的地里找到了刘孝德的老婆,她是个非常健壮的中年妇女。她生平第一次看到这么辽阔的土地,还在火车上就已经按不住内心的喜悦了。到社一打听,平均每一个人将近一垧地,比她的家乡多七、八倍,越发使她的心花开放。她说:“国家照顾得这么好,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生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