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望城乡农业合作社逐步改进了劳动组织
熊达
从湖北省浠水县望城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创办三年来的情况来看,劳动组织不断地改进,生产效率才能不断地提高。但是,改进劳动组织要根据可能的条件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每次改进,都要使社员觉得方便可行,要对生产有利。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生产合作社真正显示出集体生产的好处。
这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一九五二年春天成立的。刚建社的时候,全社只有十二户,二十四个劳动力,七十多亩田。从户数和田亩看来,同一般的互助组差不多。当时的劳动组织很简单:生产不分组,土地不分片,活路统一安排,每天排工,每天记分。大活伙起来做,小活分开做。像挑塘泥、插秧、割谷等农活,需要人力多,就把劳动力集中起来做,薅田、锄麦等农活,用不着集中,就临时分工做。他们还按每个人的体力的强弱,生产技术的高低,适当地分了工。在劳动计算方面,按各人的体力强弱,生产技术高低,评出底分。本来说是要实行“死分活记”,结果评起来太麻烦,行不通,还是“死分死记”。这些办法在当时看来是比较合适的,社员也觉得方便可行。这一年,社里劳动效率提高了,多积了肥料,修了九口破塘,抗住了旱灾,还经营了十三口藕湖。社里得到了空前的丰收,农业总收入比一九五一年增加了三成多,副业收入差不多要增加两倍。十二户社员,家家都增加了收入。
在社的生产活动中,社员们渐渐感觉到了“死分死记”的办法不合理。有些活,社员们都是一样做,劳动效果也差不多。但是评九分底分的人劳动一天只得九分,评十分底分的人,老是得十分。因此,评九分底分的人很不满意,气呼呼地说:“我就做九分的活!”劳动积极性不高。对于生产有特殊成绩的人,也没有加分,这就不能进一步鼓舞他们的生产情绪。
秋收以后,社扩大到了二十七户,有五十六个劳动力,田地也加多了,社员分住在十个湾子里,改进生产管理就更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了。他们经过讨论决定把土地划成几片,把劳力划成几组;把各种农活包给各组,各小组再实行“死分活记”的办法,计算劳动。
在开始酝酿划片分组的时候,社员中有很多思想顾虑:有的生怕本组分到了不好的劳力、土地、耕牛、农具,将来生产搞不好;有的对分组认识不清,认为分组就是分了家,以后彼此不来往,生产有困难不好克服;有些劳动力差的社员怕包工以后,要“硬过硬”,拖不过来。社长饶兴礼等针对这些思想进行了解释。说明分组划片是为了管理方便,防止窝工,进一步搞好生产,不是分家,以后那一组有问题还是要由社里统一解决。并且教育大家要为全社着想,为生产着想;不要光顾自己不顾别人。这样一来,社员的思想顾虑打消了。大家一致赞成分成三个生产组。分组的办法是:先分劳动力,再分田,最后分耕牛、农具。田地根据劳动力的底分分配;耕牛、农具就按照生产的需要来分配。劳动力强弱,生产技术高低,耕牛、农具好坏,在分组时注意搭配,做到公平合理。
分组问题解决以后,社员又提出个新问题:
“分组生产以后,有些组的工分评得高,有的评得低,有的组做得细致,有的组做得毛糙,怎样办呢?”后来经过大家讨论,决定采取“包工定质”的办法。就是在每一段农活到来以前,由社员民主评议,把每样活评一下,看那些活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要多少工。比方插秧、插“五、八寸”,一亩田要用两个工,就评二十分;普通一亩田从插秧到秋收,在平常年景,需要十个半工,就评一百零五分。不好做的田,工分就评多些。根据这个标准,把各组的活评出分来,包给各组。拖长了时间,社里不给加工分;质量做得差,要受到批评,还要扣工分。做得好的提出表扬。达到了质量标准而实际费工比包工少的,还是按照包工算报酬,作为奖励。不成件的和不能预定用工多少的活,像抗旱、摘豆、开稻场等,就采用“底分活记”和“按件包干”的办法。
实行分组包工的办法以后,社里的生产管理有很大的改进。生产组长的责任心加强了,他们随时计划搞好组里的生产。社员也摸到了底,多做活就能多得报酬,生产积极性也提高了。各组之间还开展了竞赛。
在生产活动中,渐渐地又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个组和那个组之间,由于社员的劳动态度和耕作技术不一致,产量有高有低。秋收分配的时候,彼此就闹起意见来。
一九五四年春天,社又扩大到六十九户。原来的劳动组织形式,更不能适应生产需要了。老社员都提出意见,要改进劳动组织。管理委员会根据社员的意见,把社划成五个田间生产队,一个副业生产队和一个菜蔬组;并且试行“包工包产制”,规定每亩田的常年产量,超过产量的给以奖励,没有达到规定产量的,由各队赔补。在实行“包工包产”以前,有些新社员说:“莫下力做,将来增产了还不是六十九户分,我们又不能比别人多得些!”实行“包工包产”以后,大家觉得活做好了能得奖励,做不好要赔,生产劲头高了。在几十年没有人问过的小水壋里,也挑起了三百多担泥肥;有的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搞肥料。
后来,在插秧期间,又创造了“抓三头”的办法(抓农活,抓时间,抓社员自报劳动日),包工做得更加细致了。例如:从五月三日到十三日十天当中,正是插秧的季节;就计划抓住这段时间把秧插完。在同时,还有很多活路,像搭岸、撒粪、种豆、栽高粱、栽甘蔗、补种棉花等,也把这些农活计划出来,不让一件丢掉。然后看总共需要好多工,再让社员自报自己在这十天当中能做多少,每个队能做多少,看全社的劳动力是不是能做完这些活。如果劳动力不够或者多余,再想办法。把这三头一抓,从生产队到每个社员,心里都有了底。社干部领导生产也主动了,社员“混日子”的思想也逐步消除了。
实行包工包产以后,生产又提高了一步。但是,在包工当中也还有些问题。当时包工没有分工种,分等级,只是按做活所需要的“工”(工作日)包的。重活做一天也是十分,轻活做一天也是十分。难做的活和容易做的活,需要技术的活和不需要技术的活,也没有区别。秋收时候,社里学习了东北一些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采用了“定额计件”的办法。这比原来他们采用的包工办法更细致些。这办法是:把每样农活预先评出定额来。比方割谷,一个普通劳动力一天能割一亩二分五厘田,就算一个定额;一个普通劳动力一天能拣二十斤棉花,这也算一个定额。再按活路轻重难易,技术高低,评出每个工种的等级来。像犁田,人很受累,又要讲技术,算一级工,完成一个定额就得十分半;拣棉花比较轻松,又不要多大的技术,算五级工,完成一个定额就得八分半。割谷算二级工,完成一个定额得十分。社员把这种办法叫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活,做什么活得什么报酬”。这样做,又大大提高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由于实行了“定额计件”的办法,样样活路都评出了定额,就能够很细致地分工分业。在冬播期间,有的人犁地,有的人耙地,有的人开沟,后面接着下种、上肥、浇水、盖地,各人管各人的活,互相配合,生产效率提高了两三成。
包工包产是一个复杂的工作,牵涉到的问题很多,要求各方面的工作都能跟上。望城乡农业生产合作社目前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会计工作,按照包工包产的要求,在生产投资、使用劳动力等方面,都应该有清楚的账目;哪一队哪一种作物投资多少?用了多少劳动力?都应该计算清楚,记载清楚,以便检查。但是,社里的账目仍很混乱,棉花下的肥料和稻谷下的肥料分不清,那一些田究竟用了多少劳动日也看不出来。因此,在分配收益时,社员很有意见。减产的队的社员不服气地说:别队产量高是因为本钱花得大。这些问题还需要很细致地研究解决。


第2版()
专栏:

我们是怎样超额完成降低建筑成本计划的
黑龙江省建设厅第三工程公司副经理 魏云
黑龙江省建设厅第三工程公司全体职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去年的施工中重视了降低成本的工作,建立了各项责任制度,所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超额完成了降低成本计划,节约的资金占工程总造价的百分之十三点九三。其中节约材料费七十四万二千多元,人工费二十三万多元,行政管理费二万八千多元,工程业务费三十四万多元。
加强计划管理是推行经济核算制的基础。各工地在开工前按照降低工程成本,保证质量的原则制定了施工措施计划;开工后又及时编制了月、旬的作业计划,把每一个工段,每一个小组,每天能够完成的各项指标,通过计划下达到每个工人,并按照作业计划完成时间,按期公布执行结果。这样就使每个工人完成每一个作业计划时,都能知道自己给国家积累了多少财富,或是浪费了国家多少财富。因此工人们在施工过程中对降低成本工作一般都很重视。如十二工地的各工种小组为了完成小组作业计划,纷纷提出了具体措施:木工小组提出一定要做到量材下料,保证不出废品,并尽量利用碎材,节省成材;瓦工、砌石工提出要做到四净,即灰槽净、砖头用净、砖墙挂的灰刷净、掉地下的灰拣净。搬运工作到垛底不剩碎砖头,挑灰不掉灰,收工后灰槽子不剩灰;混凝土工提出做到不掉灰,不跑浆,不碰坏灰袋纸。水暖电气工提出量材下料,不丢掉零件,不剩管子头等。由于各工种都有具体的措施,同时大部分工地的科室都和工段签订了技术供应联系合同,基本上保证了及时供应材料、劳动力,所以不仅各工地的施工计划按期完成了,而且大部分小组的降低成本计划也完成了。
加强材料供应计划和运输保管,降低材料损耗定额是降低成本的主要关键。根据黑龙江的情况来看,地方建筑企业经常是任务下达的晚,设计预算不能及时提出,为了减少材料供应的盲目性,公司一方面积极协助建设单位编制预算,一方面按照概算确定材料需要计划,根据这个计划确定货源,研究组织运输力量,然后根据现场配置图预先准备百分之八十的材料。在备料工作上所采取的措施是尽量就地或就近取材,和利用积压的物资;对需要量较多的材料,则组织有生产能力又有可能条件的工地生产或加工。例如十二和十三工地的工程所用的石头、砂子、泥瓦、大五金、水泥管等材料,大部分是工地自己生产或加工供应的。这一措施不但解决了开工前工人因没有活干而窝工等问题,而且保证了材料的及时供应,同时还给国家节约了十五万二千多元(不包括运费节约)的财富。公司在施工中还经常通过平衡会议,研究和检查材料供应计划的完成情况,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保证供应计划的实现。公司对材料的保管也很注意,备料工作一开始,就规定好材料堆放位置,平好地面;对大堆材料,实行分号保管的办法,使材料卸在哪里用在哪里,避免了捣堆捣垛的损失,又节省很多运搬费。在材料运输方面,要监装监卸,轻拿轻放。运输水泥等纸袋或草袋包装的材料时,携带预备袋子,遇有破漏可及时更换新袋。由于加强了材料的管理,给国家节约很多资金。如十二工地,由于降低红砖的耗损,共节约红砖十五万九千块;由于降低水泥的耗损,共节省水泥二万五千一百多公斤。
各工地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广泛利用废材代替成材,并设立了木材、钢筋、白铁、铁管等加工厂,实行了集中下料,统一配料,从而减少了材料损耗率,提高了废料利用率。如十二工地利用短木头和旧板材改制鱼鳞窗框等,共节省好木材一百三十五立方公尺,利用钢筋头加工扒锯子,灰流子,蘑菇钉等,共节省好钢筋一千三百六十七公斤。
在开展劳动竞赛当中,有领导地发动职工积极提合理化建议,推广先进经验,这对降低成本有很重要的意义。公司全体职工全年共提出一百零三件比较重大的合理化建议,经研究采纳的有七十件,节约了大批木材、水泥、钢筋等材料。一年来各工地创造和改进了一些工具,推广了几种先进经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十二工地白铁工创造了滚圆机,提高效率一倍;木工组改进裁口锯,提高效率六倍。
由于实行了限额领料退料制度,基本上控制了材料使用定额,提高了工人节约材料的积极性。工人对领用和保管材料特别细心,每一个工人每天都能知道当天使用的材料是不是超过了定额,因而加强了节约的责任心,并且保证了及时退料。
严格掌握预算、决算制度,控制经费开支,对于降低建筑成本很为重要。间接费用占工程成本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其超支或节约,对整个工程成本影响很大。一年来,大部分工地都坚持了集中掌握、分散管理的原则。在控制开支方面,主要是严格执行批审手续,健全预算决算制度,基本上克服了过去“批而不审”的毛病。从批审三百八十四份预算中,共缩减了三万七千八百元,占批审预算总额的百分之四十三。在预算的执行中,公司又组织力量到各工地去检查,发现有宽打窄用的,即予纠正。采取了这些措施,全年共节约开支三十七万一千多元。
工资开支占工程造价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因此,加强工资基金的管理,也可以降低成本。各工地在开工前充分做好了贯彻先进定额的准备工作,批判了部分干部认为定额高,怕工人完不成的消极情绪。开工后,各工地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工人达到和超过定额。如十二、十三工地,开始时砌石工人平均只完成定额的百分之五十,经过了推广三段砌石法和调整劳动组织,就平均超过定额百分之五十。各工地由于加强了劳动保护工作,全年没有发生因工死亡事故,轻伤事故也减少了。这不仅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并且大大减少了非生产开支。
加强技术管理不仅可以保证工程质量,而且也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条件之一。为了搞好工程质量,公司在开工前的冬训学习中就有重点地批判了工人思想中的单纯赶数量忽视质量的思想,开工后又加强了领导职工学习图纸等技术交底工作。在贯彻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中又建立了一些必要的制度,如各工地普遍推行了三级检查一次验收制,在木工中建立了“标准样品制”。因此就发挥了技术监督工作的作用,使独立检查和群众检查密切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全年施工中,各工地不断地批判那种为了完成降低成本计划而降低质量标准的倾向,所以工程质量较过去有了显著提高,返工损失、浪费现象也大为减少。
在降低成本指标下达时,有的工地领导干部认为:在施工中浪费现象没有办法克服,所以降低成本计划根本就不可能完成。有的则认为国家指标提高太多,很难完成。总之,在开始时,对完成降低工程成本计划缺乏信心,是比较普遍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公司在五月份组织了有经理、工程师及有关科、室参加的工作组,以十二工地为试验,摸索降低成本的具体方法和可能降低的指标。结果证明可能降低的指标超过国家要求降低的百分之三十。这个事实教育了干部和职工,提高了他们的信心,使降低成本工作深入到各工地、各小组去。


第2版()
专栏:

在超额完成上缴利润的掩盖下
牟澜
中国百货公司一九五四年超额完成了利润上缴任务,这是中国百货公司从年年赔累到有盈余的大转变。但是在超额完成上缴利润的后面,却隐藏着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巨大浪费,浪费数字相当于上缴利润的百分之五十七点四。
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到造成巨大浪费的原因。今年二月间,在中国百货公司全国供应会议上,各地代表都提出:不要缝纫机了!现在已是缝纫机堆满仓,再给我们调拨去,积压这样多的资金,怎能完成推销任务呢?会上,大家给库存的缝纫机算了个细账,发现库存的缝纫机还足够销售两年多,但是各地采购站还在源源不断地进货。
据说,去年春天,百货公司系统曾发生过缝纫机供不应求的现象。因为缝纫机畅销,利润又大,销货部门就大叫“缝纫机供应不足”,采购部门就通过收购、包销,大包大揽地进起货来了,他们还扶持地方工业发展缝纫机生产。去年缝纫机的进货量比前年增加了三倍半以上,使缝纫机从“不足”变成了“堆满仓”。至于像湖南省安化县百货公司调进十二万七千斤食糖就有六千四百斤溶化了,安东百货批发站有价值七千多元的电池因积压时间过久而失效等等浪费现象,更是难以一一叙述的。
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我们有很多国营商业工作人员,他们整天热中于找“利润大”又“畅销”的商品来作为完成利润上缴任务的“法宝”,却没有认识到国营商业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要和市场供应变化的情况,加以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向工业生产部门提供意见指导生产,使工业部门的产品能适合消费者的需要,以扩大工业品的销售,也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生产和消费者的需要,又完成利润上缴任务。任何不研究消费者需要而单纯追求用“畅销品”来完成推销计划的做法,不仅不能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要,而且会造成工业部门盲目生产,使国家财富遭受损失。
给百货公司算一笔账,如果百货公司降低商品流转费用百分之一,就可为国家节约资金六百三十八万元,如果全年加速资金周转零点一次,即能节约资金一亿五千万元,节约保管费、利息、保险费等其他费用开支一千八百一十七万元。这说明国营百货商业节约资金的潜在力是很大的。各地百货系统必须重视这一问题,改善经营管理,完成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的重大任务。


第2版()
专栏:

供应粮食要便利农民
瑞林
最近湖南省有些地方检查粮食供应工作,发现了一些对农民购粮很不方便的事情。这些事情曾经引起农民的不满。农民说:“国家粮食统销政策虽然好,但是我们买一次粮,要跑好多路,要等很长时间,真是太麻烦。”有的说:“我每次去买粮,看到营业员的官僚态度,心里就气愤。”
这些农民所以不满,主要是因为有些粮食供应部门贪图自己工作的方便,不给农民方便,随便规定了一些不合理的所谓购粮制度。有些地方规定农民不能购跨月的粮,甚至一次只能购十天的粮。有些粮食供应部门在卖粮时增加了许多麻烦的手续,又不允许凭证代购。这样一来,在购粮的时候,农民们都要排成很长的队伍,等了一天半天,还不一定买到粮食。澧县九区孟溪市供应点的门前过去每天都站着一千多人的队伍,每天总有四、五十人买不着粮。常宁县七区曾经死板地规定月末不卖下月的粮。农民们从很远的地方走到供应点,请求通融一下,营业员却说:“这是制度,你们要买粮,明天来买好了。”像这样一类的所谓制度,给农民增加了很多麻烦。
这种缺乏群众观点的做法,还表现在有些粮食供应部门设立的供应点太少;农民们要跑好几十里路,才能买一次粮。湘西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有一百八十九个乡,但只设立了二十四个固定的供应点,有两个乡的农民到供应点买一次粮,来回竟然要走九十里路。有些地区决定多设立些供应点,并采用“死仓活点”的办法,来便利农民购粮。但是,有些粮食供应部门的干部,不愿多跑路,不积极设立流动的供应点。
这些事实,说明有些粮食供应部门的干部缺乏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有些营业员曾经检查自己的思想,说:“过去我根本不注意什么服务态度,我以为,你来买粮,就得听我的。”有着这种思想的人,是不能做好粮食供应工作的。
各地粮食供应部门必须加强对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改变那些对农民购粮很不方便的所谓制度,教育干部树立起处处关心群众的服务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粮食供应工作,才能很好地贯彻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政策。


第2版()
专栏:

对浪费坑木的检讨
本溪矿务局局长 王树人 副局长 田大田
一月八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国营煤矿的坑木为什么年年超支”一文中所批评的本溪矿务局浪费坑木的情况,是完全符合事实的,也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诚恳地接受这一批评。对本溪煤矿浪费坑木的原因,我们已进行检查和研究,并定出了具体改进措施。
造成坑木浪费的原因,主要是局矿领导上的经济核算观点薄弱,对全面完成国家任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忽视成本核算,对下面的具体工作没有及时检查,对干部的教育也做得不够,因而使下面一些干部滋长了供给制思想,根本不注意旧坑木的回收和利用。有时竟把旧坑木和碎石放在碎石车里随碎石倒在山上。其次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供应和使用部门互不联系,有关人员缺乏爱护国家资财的观念,供应坑木部门又不及时了解各车间所需坑木的规格,供应的坑木不合实际需要。车间负责领坑木的人员,又不同区班长取得密切联系,领的坑木不合乎使用。在运输方面,有时当班坑木运不到,有时送错地点。使用部门遇到“大材”“长材”,就随便改小改短,截下来的木头木尾,随便装入运石车倒在山上;加上订购坑木的尺寸长短不合乎需要,护厂设备不周,因此市民可以随便进厂拿走坑木。由于以上原因,使坑木浪费现象长期存在,在国家正急需积累工业化资金的时候,我们竟对这样严重的浪费现象熟视无睹,这是不对的。
经过这次检查同时还发现了原煤的浪费也是严重的。现在我们针对具体情况,建立了以下制度:
关于坑木管理方面:各区每五日提出一次坑木规格备料单交供应科,每日坑木清料单,必须经区长审查后才能送交供应科。供应科应严格根据各工作面要求规格供应坑木。运输方面,凡井下存有当班坑木,必须当班送完,不准积压,收回的旧坑木也必须送达指定地点。收回的旧坑木本区能利用的必须留用,不能利用的不准装入煤石车,必须交运输转送回收坑木厂,量材利用。
关于原煤管理方面:掘修班长按每个场子具体情况,在任务书上规定出煤量和回收坑木量,工作完后进行检查;掘修段以小组为单位,建立回收煤和回收坑木累计材料,按时公布,并进行批评表扬。煤、石头、木头必须分别装车,不得装入一车内。
另外还规定了产品标准,做为检查质量和支付工资的根据。
采取上述措施以后,情况已开始好转,我们今后尚须对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不断进行检查并加以改进,为彻底肃清浪费而斗争。


第2版()
专栏:

一种容易种植的油料作物——蓖麻
  蒋声和
蓖麻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在广东、广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等气候比较温暖的地区,都种植多年生的蓖麻。这种蓖麻能活二、三十年,每年都能结实。在长江、黄河流域以北地区和内蒙古、东北、西北等地区所种植的蓖麻,都是一年生的蓖麻,下种后当年开花结实,秋后枯死。蓖麻的叶子有些像伸开手指的手掌,但是比手掌要大很多。把蓖麻种在屋前屋后,可以供小家畜、小家禽夏季纳凉;种在田坎地边,也可以起到防护庄稼的作用。蓖麻果实外面,一般生有软刺,成熟后会自行裂开,果实里有三粒外壳美丽的种子。
蓖麻子含油量很高,一百斤种子可以榨油四十多斤,而且品质好,用途广泛。用蓖麻油点灯,光大烟少。在航空工业上,蓖麻油可作润滑油。蓖麻油还可做制造肥皂、蜡烛等的原料。此外蓖麻油在医药上用途也很大,可作缓泻剂等。在广东等地,蓖麻叶是喂养蓖麻蚕的饲料。
蓖麻的适应性强,一般土壤(甚至弱碱土)只要排水良好,都可以生长。因此公路两旁、田边地头、荒山坟场以及宅前屋后的隙地都可以种植。除零星土地外,有大片荒山的地区,可以种植一年生或多年生蓖麻,不但可以生产大量的油料,还可起绿化原野、保持水土的作用。一九五三年内蒙自治区利用大片荒地播种蓖麻六十多万亩,为国家生产了蓖麻子四十六万多担。
蓖麻栽培方法简单,管理也比较容易,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可以充分组织妇女、儿童等半劳动力来做。我国南方种植的多年生蓖麻,在三月中、下旬或八、九月间都可播种。一年生蓖麻在长江流域以北黄河以南地区,一般在四月中旬左右播种,黄河以北可在五月上、中旬播种。今年许多地区决定要有计划地扩大蓖麻种植面积。广东省就计划发展多年生蓖麻十八万亩。


第2版()
专栏:

陕西试行分区分类农业技术指导方案
陕西省正在试行分区分类农业技术指导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按照气候、土壤、作物种类和农民耕作习惯等条件,把全省分为长城沿线、陕北丘陵、渭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岭山区、汉中盆地和巴山山区七个农业区域。各农业区域都有适合当地条件的主要增产措施。如包括榆林、横山等六县的长城沿线地区是地广人稀,耕作粗放,加上接近沙漠,树木稀少,时常遭受风沙袭击,农作物产量很不稳定。因此,这个区域除有计划地营造护村、护田林和防风林带外,要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以防灾保苗;同时从减少硬花播种、合理密植匀苗、增施肥料等方面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农作物的收获量。盛产麦、棉的关中平原,由于地势平坦,气候温和,耕作技术细致和产量高而稳定等良好条件,将从加强深耕整地、推行条播、合理密植以及普及小麦、棉花良种、改进灌溉方法等方面着手,使小麦、棉花的产量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提高。
陕西省分区分类农业技术指导方案制定的过程是:省农林厅在总结几年来运用农业技术的经验的基础上先提出草案,经过全省农业技术推广站会议的充分讨论,再发到各专区、各县领导机关和有关单位征询意见,最后根据所提意见反复进行修改,正式成为方案。目前长城沿线地区的府谷、关中平原的兴平以及秦岭山区的镇安等六县,已根据这一方案,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订出具体的技术指导方案,并已开始执行。榆林、横山等县的农、林部门正在勘察林地和挖运树苗。关中平原各县供销合作社已把几百万斤“五一七”和泾斯棉等棉花良种供应给农民,并开始运到大量新式畜力农具,准备推广。此外,分布在全省各地的一百四十多个农业技术推广站,也都在指导农民推行合理密植、增施肥料等。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辽宁各农业机器站为农场和农业社耕地
辽宁省十一个农业机器站已出动拖拉机为国营农场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翻地、耙地和播种春麦。绥中农业机器站到三月底春季耙地和镇压作业计划已基本完成。沈阳平罗堡农业机器站四月一日一天便为八家子等三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播种了七公顷小麦。
今春,全省十一个农业机器站将出动一百二十八台混合拖拉机,牵引五百零五件农具,为一百零六个村、二百九十七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两个集体农庄、十四个地方国营农场翻地六千一百六十九公顷,耙地八千五百八十三公顷,镇压五千一百五十六公顷,播种四千二百八十九公顷。另外,各农业机器站今年又增添了中耕除草的新作业项目,将为农民中耕三千二百六十七公顷。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春耕季节里的南苑农业机器站
北京郊区南宛农业机器站今年计划为两个国营农场、两个造林站、一个集体农庄和二十三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代耕土地十万亩,比去年增加了两倍。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业机器站还担负了训练附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积极分子和高小毕业生,使他们成为熟练的拖拉机手的任务。本报记者 高粮摄(附图片)
南苑农业机器站的拖拉机手们正在检查拖拉机,准备去春耕。
拖拉机手们积极学习新运到的联合收割机,准备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收割麦子。
南苑农业机器站的拖拉机正在红星集体农庄的广大土地上进行春耙。
在南苑农业机器站训练班学习的实习生们,正在交谈学习心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