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国家粮食初级市场是可有可无的吗
杨叶
“实行统购统销以后,农村再没什么余粮了;即使有一星半点余粮,农民自己去调剂也就可以了。还要设立国家管理的粮食市场做什么?”
“既然实行了统购统销,统购统销的东西就应当由国家包下来,何必还要设立粮食市场呢?”
“建立粮食市场,会给私商钻空子,对粮食工作是不利的。”
这些错误思想,阻碍着国家管理的初级粮食市场的建立,阻碍着农村经济生活的活跃。
群众真的不再需要粮食市场了吗?
四川省乐山专区的一百八十二个国家粮食市场恢复以后,到去年年底已经上市一百九十一万多斤粮食。调剂了粮食品种,活跃了经济生活。许多农民在市场上多卖了粮食以后添置了耕牛、农具、肥料,增加了信用社的存款。
国家必须把粮食供应工作全部“包”下来吗?
湖北省浠水县在一九五四年五月上旬,全县由国家供应给群众的粮食是二百三十三万多斤;中旬建立了一些市场,就立即降到一百九十六万多斤了。这就等于给国家增加了粮食储备力量。
建立粮食市场会利于私商活动吗?事实证明:正是市场没有建立或者市场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卖粮买粮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才使私商有空子可钻。至于私商钻进市场套购粮食,只要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适当的制度,是可以防止的。
为什么有不少粮食市场建立以后却不起作用呢?主要是负责领导市场的干部和当地领导机关的同志们思想上有障碍。除了认为这种粮食市场
“可要可不要”以外,有的人还认为,统购后农民还有余粮卖,岂不表示自己的“工作不深入”、
“统购不彻底”?这种想法,不但是个人主义的,而且是不符合国家政策和客观事实的。统购统销只是限制资本主义的投机活动,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排除小私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的。完成国家收购计划以后,农民手中是可以有些余粮的。有些农民虽然确实没有余粮,却要求暂时卖出些吃粮以便周转,待副业有了收入再买粮食。粮食品种的调剂,更是许多农民所需要的。
实行统购统销以后,对于在市场上进行粮食交易,群众思想上确实是有许多顾虑的;可是,并不能因此就认为不可能再有粮食交易了。实际上,有了粮食市场,群众的某些思想顾虑就能消除。只要领导这个工作的同志们思想通了,在群众中间细致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热心为群众服务,处处为群众设想,国家粮食市场是会起更大的作用的。它是全面贯彻国家的粮食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第2版()
专栏:

为什么要建立国家领导的农村粮食市场
康伟中
在粮食统购统销结束以后,组织社会余粮和粮食品种调剂周转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办好国家粮食市场。从一九五四年春季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三万零七百多个粮食市场。这些市场在一九五四年秋季粮食统购统销运动开展后,大部分都停顿了。现在,它们已陆续恢复起来,恢复到一九五四年原有市场的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约有百分之五十到七十的粮食市场还没有恢复,已经恢复的因为上市的粮食时多时少,时有时无,也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目前正是春耕生产的繁忙季节,广大农民由于生产、生活上的需要,希望进行粮食买卖和粮种间的调剂;已经恢复的粮食市场,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恢复和办好国家粮食市场,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干部和群众中,都有许多思想阻力需要排除。就干部来说,有的认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已没有组织粮食市场的必要;有的认为统购以后,农村根本没有余粮了,组织市场也不会有什么调剂作用。乡村干部的顾虑更多:他们怕粮食上市后,上级批评统购粮食不彻底;怕农民把粮食卖完了,又来找干部要求供应。有些农民在卖出余粮后,曾说自己再没有余粮了,有些农民在统销时曾说过缺少口粮,现在都不好意思到市场卖粮或调剂粮食品种;有些富裕农民怕到市场卖粮,将来统购时会增加任务。所有这些,都说明许多干部和农民对于国家粮食市场的性质和作用还缺乏正确的理解。因此,针对他们的思想情况,说明恢复和办好国家粮食市场的必要性乃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恢复和办好国家粮食市场,是目前和今后长时期内进行粮食统销必不可少的补充形式。有不少农民在粮食统购结束后,还有多少不等的余粮需要出卖。有些农民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必须进行周转性的调剂。在粮食统购以后,农民的口粮留量虽大致相同,但由于各户消费量大小不一,生活水平高低不同,经营的副业也不一样以及人口增加转移、婚丧喜庆等特殊原因,手中的粮食仍然会有缺有余,需要买进卖出。农民的这些要求必须得到满足。建立国家粮食市场,就可以满足农民的要求。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只是取消了粮食自由市场,把粮食的供销和流转纳入国家的计划以内,但是,它绝不排除农民之间的互通有无的粮食交换。现在全国农民的绝大多数还是个体农民,他们需要在国家粮食市场上进行贸易;即便在农民的集体所有制代替了小私有制,农民的生产和供销基本上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的时候,国家还是允许并组织农庄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商品交换。在粮食统购统销之后,农民在国家粮食市场上购售粮食,是完全合法的。国家实行“定产、定购、定销”的政策,鼓励农民努力增加生产,在完成国家统购任务后,留有较多余粮的人,当然是允许他们在国家粮食市场上去调剂的。我们相信,只要让干部和农民认识了这一点,对于恢复和办好国家粮食市场就会发生很大的作用。
恢复和办好国家粮食市场,对于活跃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作用。今年许多地区在粮食统购的同时,都安排了粮食统销工作,基本上保证了缺粮户和其他方面的需要。但是,有些地区由于国营粮食部门、供销合作社的机构设置不普遍,工作不深入,供应不及时,以致某些副业作坊因原料缺乏而停工歇业,有些缺粮农民感到国家供应的粮食的品种不尽合适,这就使农民对粮食问题产生了一些紧张心理。建立国家粮食市场以后,这种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江西省泰和、南丰、金溪等七个县建立了国家粮食市场,在半个月时间内,上市粮食有三十万斤左右,其中农民互通有无和调剂品种的就有一半以上。河南省鲁山城关镇建立国家粮食市场后,农民互相进行品种调剂,他们的需要都满足了;很多农业生产合作社也买回大批饲料,解决了社内牲畜缺乏饲料的问题。许多豆腐坊买到了原料,保证了继续生产。许多农民缺乏种籽的困难也解决了。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国家粮食市场对活跃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重大的作用。
恢复和办好国家粮食市场,还有利于在粮食统购统销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在农村的阵地。粮食统购统销以后,粮食投机行为已经遭到了致命的打击。但有些地区由于没有及时恢复和办好国家粮食市场,农村粮食调剂陷于停滞状态,不法粮商和富农分子利用农民迫切要求进行粮食调剂的心理,制造黑市,进行投机,剥削农民,破坏国家粮食政策。恢复和办好了国家粮食市场,就可以更有力地排除粮商在农村的非法活动,帮助农民摆脱投机者的剥削和影响,稳定粮价,巩固社会主义在农村的阵地。
国家领导的农村粮食市场是完全新型的市场,其中有许多新的制度,农民是不习惯的;多数干部也缺乏经验。因此,县区领导机关应该加强对国家粮食市场的领导和管理,不能放任自流,使它自生自灭。应该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工商、粮食、供销合作等部门组成市场管理委员会,共同参加领导,并指定专人领导交易所的业务。粮食市场要根据商品流转规律和群众的集散习惯来设立,并和其他市场密切结合起来,以便带动其他物资交流。在市场管理方面,目前应该防止管理偏紧的现象。个别地区曾经普遍制发购粮证,规定买卖粮食都要登记,只准农民进行品种调剂,不准互通有无;这些做法都是不妥当的,应该纠正。
正确掌握价格政策,对促进粮食市场的活跃具有着重要作用。掌握粮食市场价格的原则是:既应服从国家粮食统购价格,又要便利群众的有无调剂。因此,除了某些小宗杂粮允许群众按略高于国家统购牌价自行议价出售外,属于国家统购范围的粮食价格,一般应介于国家规定的统购、统销价格之间。这样,既符合国家的粮食价格政策,又容易为群众所接受。
农村粮食市场应该和农村初级市场相结合。粮食市场办好了,可以使其他商品市场活跃起来;其他商品的交流、供应工作做好了,也会进一步促进粮食市场的活跃。山西省有些地区在原有集市上,设立了粮食市场,便利农民卖粮后购置生产、生活资料,这种做法很受农民欢迎。
农民在国家粮食市场上买卖粮食是可以的,在农村直接互通有无或互相借贷调剂也是允许的。过去,有些地区在粮食市场的管理上,不分商贩、农民,一律强迫入场交易,企图把农村的粮食调剂活动全部由国家粮食市场包下来,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需要的。干涉农民在统购后储存、调剂粮食的自由,是违反国家粮食政策的行为;这样做的结果,徒然管制了农民,便利了投机商贩,结果造成农村不应有的粮食紧张空气。显然,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
各地在结合春耕生产进行粮食统销工作的时候,应抓紧时机,迅速恢复和办好国家粮食市场,为支持春耕生产而努力。


第2版()
专栏:

一个盐业生产合作社
林建征
广西省铁山港的右岸,有一道好像城墙一样的石堤,挡着东京湾咆哮的海浪,护卫着堤内四万公亩盐田。这是合浦县榄子根盐业生产合作社二百七十多个社员的共同财产。
过去,这地方是一片长满海榄树的泥滩,盐民们辛辛苦苦过了几个世代,才一块石、一挑土的修成了盐田。但是,盐田却归?主所有。?主说:“有盐就有租,破了咱不管!”盐民只好光着手跟不时袭来的台风和巨潮搏斗。多少年来,这里的盐田总是破了又补,补了又破,丛丛的海榄树不断地从破烂的盐田中生长起来,因此人们都叫它“榄子根”盐场。
那时候,盐民生产一百斤盐要交八十斤租,不少盐民冬天住在阴湿的破仓里,夏天住在露天的草丛中,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穷日子。在那样的年头,谁都想着多产一斤盐,但是,意外的台风巨潮成了盐民无法抵挡的灾害。六十多岁的盐民周华生几十年来每当台风过后,总要站在海边上望着滚滚的波涛长叹着:“什么时候能在这里筑上一道大堤呢?”但是,年年躺在那里的仍是那些愈来愈破、断断续续的泥基。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盐民们胜利地进行了反封建斗争,并且组织起来集体修基,恢复了生产。国家又宣布将盐田交给盐民使用。一九五二年下半年,盐民们响应政府号召,组织了六个互助组,后来逐步提高,改成了现在的生产合作社。
在酝酿建立合作社的时候,有一位七十岁没儿没女的盐民周定芳,总叹气,担心合作社不要他。负责建社的干部去找他,他不相信地问:“合作社按劳取酬,我这么大年纪了能干什么?”干部对他说:“你有几十年的盐业生产经验,看天、掌水,想办法也是劳动呀!”周定芳被吸收入社后,情绪非常高,当庆祝生产合作社成立那天,他和青年人一块跳着舞回家。
社主任李晖祥,二十年前就在这块地方晒盐。那时盐不值钱,最贱时,一百斤盐才换回一斤米。有时,他们全家七口人只得到泥滩摘海榄果或挖虫贝来充饥,吃得全家都得了水肿病。李晖祥经常发狠地说:“总要有一天我会离开这可怕的‘泥巴’地。”解放后,他才知道,让他穷困的不是这可怕的
“泥巴”地,而是残酷的封建制度。于是盐区开展反封建的民主运动时,他积极参加斗争;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时,他又起了带头作用。现在他愈来愈爱这块“泥巴”地,不论白天晚上,经常见他在几十里宽阔的盐田中跑来跑去,和社员们热烈地研究着生产中的问题。
一九五四年八月下旬,发生过一次激烈的风暴,但是,由于社内看天小组及时预报,使大家能够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战胜了这次灾害。风暴过后,社员们又点着汽灯连夜修基和上水,争取风后三天就开晒,没有耽误生产。
在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三日中午,场地上又吹起了四级风,广播筒喊话都听不见了。一个社员气喘喘地从场地跑回生产组,说水塘快要崩基了——如果水塘的内基被水冲崩,水塘中蓄满的海水就会顺着地势向低处的蒸发池、结晶池流去,池里所有的盐就会很快溶解掉。李晖祥赶紧带了几个人朝水塘跑去,正在场地工作的社员也闻声赶到。真是人多心齐力量大,塘基很快就被堵住了。
社员们通过这样许多事实,认识到人能胜天的道理,增加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同时又打破了保守思想,排除“苦卤”(海水结过盐后剩下的残水,过去盐民都把苦卤和鲜卤混在一起,影响盐的质量),提高了盐的质量。另外又推广了“抗大碴”(将结晶时间由一、二天延长到三、五天)等十多项先进经验,使盐的产量逐年提高。一九五四年十月份的十八天中比一九五三年同期多产盐七千担,而日晒时数反比一九五三年少八小时。
过去这块盐场年产量不到四万担,现在能产三十五万担。现在,社内有了医务所,有了文化学校,光订阅的报纸就有三十多份。过去盐民们年年向往的伸延十八公里的石堤也修起来了。今年,社里又计划投资八万元来扩充生产设备。
社员们的生活也随着生产的发展日益提高。一九五二年全社每人每月的平均收入合新币二十八元,一九五三年就增加到四十八元;一九五四年又增到八十六元。住了一辈子破仓的李祖勤,去年一连盖了五间瓦房。李定良一家五口人,去年一年内买了十丈布和一百一十斤猪肉。去年国家发行经济建设公债时,全社认购了三千多元。


第2版()
专栏:

成长中的南湾水库
新华社记者 李人怡
南湾水库工程开始全面施工了。水库的建设者们正满怀信心地争取水库工程在今年汛期内,能够拦蓄淮河支流溮河的洪水。
南湾水库的拦河坝,是用土、沙和石料筑成的一座高三十三点五公尺、长七百二十一公尺的大土坝。要筑好这座拦河坝,共需粘土近一百万公方。这种粘土的含水量要求控制到百分之十七点五左右。如果含水量太大,拦河坝的粘土固结后可能裂缝和沉陷,影响坝身的安全。南湾附近稻田中土壤的含水量达百分之二十七到三十,水库的建设者首先碰到了取土的困难。他们采用苏联先进的空气干燥法来减少土料的含水量。像翻晒粮食一样,把土料挖出经过风吹日晒,然后作成巨大的土库封存起来,供给填筑拦河坝应用。就这样,经过数以万计的民工的辛勤劳动,工地上储备了八十个像丘陵一样的土库。但是所有土库储存的四十多万公方土料,只够填筑拦河坝的坝基。拦河坝坝身的施工,每天上坝的土料就需要一万多公方。为了解决土料供应的困难,民工们除了继续翻晒当地取来的土料以外,技术人员们便到水库周围的山岗上和山谷中去找寻适合工程需用的粘土。他们带回各种土样进行反复试验,在合乎工程标准的原则下去开辟新的土区。拦河坝建筑工程中所需的沙和石料也都在五公里甚至十八公里以外。为了严格掌握工程标准,建筑水库的人们修建起公路或铺设起轻便铁道来运料。
建造拦河坝是一件艰巨而又细致、复杂的工程。要使拦河坝能拦蓄洪水又很安全,还要精确地掌握坝身所填粘土的紧密度。经过羊足滚碾压的土层,使每一颗土粒都紧密结合起来,最后变成一座铜墙铁壁似的土坝。每层土的厚薄、干湿和紧密度都关联到整个坝身的安全。施工过程中,南湾水库指挥部要求全体员工严格掌握工程标准。工地上,检验人员不断地取出碾压样品,仔细检验碾压标准。青年团员宋之彬驾驶着一部
“斯大林八十号”拖拉机,每次碾压之前都先抓一把土料试看含水量多少,估算需要碾压的遍数。他掌握了土坝边沿一般铺土较厚的规律,每次都在这里多压两遍,避免了补压或漏压。
南湾附近是个多雨地区。据信阳水文站一九二二年到一九四八年的记载,每年除了三月份和十月份有二十天以上的晴天外,其余各月都有十五天左右的雨天,这就使南湾水库工程的施工时间受到很大限制。遇到雨天,翻晒土料和土坝填筑工程都要被迫停工。水库的建筑者们为了使水库工程在今年汛期能拦蓄洪水,想办法尽量缩短因雨停工的时间。遇到晴天,他们就多用翻晒的土料;碰到阴雨天,他们就不上土而多上沙。技术员杨家英为了解决雨天施工的问题,经过多次研究,终于创造出一种用以防雨的活动覆盖棚架,这种棚架正和其他的防雨措施一齐在工地试行采用。


第2版()
专栏:

走上集体经营的轨道
新华社记者 曲一凡
最近,记者访问了湖北省浠水县里店区方畈乡新建的精明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个社在二月底制订了今年的增产计划,现在社里的修塘、积肥、春播种籽等备耕工作基本上完成了原订计划。近日来又邀来了铁匠,帮助社里整修农具,争取提早进行春耕。合作社的小麦和油菜等春收作物,也都锄过了两遍到三遍,大都已施了一遍追肥。
一天,社员陈家林同记者经过一片麦田,他兴奋地指划着说:“你看!哪一片麦苗儿长的好,那就是我们社里的。”但是,据第二生产队队长周长焕告诉我:陈家林老头,不久以前还要退社,在生产上时常消极怠工闹情绪哩。
精明社是去年十月间在本乡中共支部领导下办起来的。当时正是冬耕冬种的繁忙季节,开头几天,社员们都有说有笑地下地去了。大约过了半个月,社员们的原来的一股热情却一天天减退,生产也松劲了。由于社里的劳动评分不合理,生产管理缺乏经验,社员中还没有树立起“以社为家”的思想和集体生产习惯,产生了生产混乱、无人负责、旷工窝工等现象。积极肯干的人嫌吃亏,少数偷懒耍滑的人讨便宜。有些社员看到社里生产混乱的情景,对合作社集体经营的优越性发生怀疑,感到“进退两难”。
十一月间,中共里店区委员会召集全区的新建社社长开会,检查总结了新建社的工作,介绍了去年的老社加强生产管理和实行包工制的经验。精明社社长李斯普回到社里,把他在区上学的东西向社员一传达,大家的劲头又鼓起来啦。有人说:“过去光看到社里的情形不对头,就是不晓得毛病出在哪里?这一下弄明白了。”经过社员们充分讨论,认为首先社里要订一个短期的生产计划,有了计划才好办事;其次要把“死分活记”评工的老办法改一改,实行小包工制,同时通过实行包工制,向社员普遍进行一次按劳取酬和爱社的教育。于是,社里订出了春季生产计划,又根据这个计划讨论了按件包工的新办法。
实行包工制以后,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有些消极怠工的人也开始有了转变。过了不久,却又发生了新的问题。有些人光顾着多挣工分,干活只求数量,不管质量。实行包工制的时候,虽然也曾提出“包工定质”的口号,但当时对各项生产的质量标准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建立生产检查制度。特别是有些社员对于入社后,究竟能不能
“增加生产,增加收入”还是半信半疑的,干活提不起精神。陈家林就是这样的人。他是组织合作社前唯一的单干农民。他有九亩多的水田,过去光靠一个人劳动,起早搭黑的,庄稼总是种不好,年年打的粮食不够吃。他听说劳动模范李斯普领导建社,就主动要求入社。可是进社后,一方面刚由单干转到集体生产一时过不惯,同时时刻担心今年能不能增加收入,怕合作社人多家大搞不好,所以干起活来浑身没劲,潦潦草草,经常窝工、迟到。有一回,生产队长分派他去田里起墒沟,他只顾快干多挣一些工分,起的墒沟又窄又浅,还得重新返工。当社里召开社员大会时,大家对这种“偷工减料”现象提出了批评,有的说:“这样搞下去社里不能增产,凭你挣的工分再多,到哪里兑钱去!”
农业生产合作社究竟能不能保证增加生产,保证社员增加收入,社员们都要求心里有个底,盼望尽早把社里一年的增产计划订出来。二月下旬,中共浠水县委员会工作组到了方畈乡,帮助全乡五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全乡农民制订今年的生产计划。精明社发动全体社员挖掘生产潜力,找出增产窍门,经过了十多天的酝酿讨论,全年的增产计划订好了。他们根据社内人多、田地少、劳动力有余的具体情况,在增产计划中特别强调增加田地的复种面积,精耕细作,和发展多种经营等几个主要增产环节。全社的水田经计算总产量可比去年增产三成以上,旱地种岱字棉产量也可比去年增多。社里有一百三十八条田埂和三十三块地边,也利用起来种上杂粮作物。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计划在水塘里养鱼,种藕,并从事运输、养猪等副业生产,也是一笔数目很可观的收入。社员们根据社里的生产计划,又分别订出了自己的家庭生产计划,把社的利益和自家的利益结合一体。陈家林订的家庭计划是:夫妻两口今年打算在社里做二百五十个劳动日,加上入社土地应得的报酬,今年的实际收入将比去年增加十多石(每石一百四十斤)的稻谷。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云母石棉公司的“妈妈组”
贾相信
在内蒙古云母石棉公司剥片车间里,工人们一提起关凤英小组,都说:“它是我们的旗帜。”
关凤英小组是一个“妈妈组”。全组十四个女工都有小孩,可是她们并没有因为扶养小孩而耽误生产。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女工们有了小孩就被撵出工厂,而现在工厂里建立了托儿所,保育员把小孩照顾得很好。她们知道这种幸福的生活是新中国给她们带来的,也知道美好的生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所以都很爱惜时间,不让一分钟白白地过去。每到喂奶的时间,她们都很快地跑到托儿所,给孩子吃好奶就回来上班。工人王绿叶说:让小孩吃好、喝好、玩好,不让他们生病,就是我们做妈妈的责任,也像搞好生产是工人的责任一样。因为她们都能很好地扶育小孩,很少因孩子闹病而请假,保证了全组的正常出勤率。因此,从一九五四年第二季度到年终,这个小组连续三个季度被评为全车间的优良小组。
过去,剥片车间里有些女工在用原料时挑肥拣瘦,有的甚至偷偷把质量不高的原料撕破扔掉。关凤英小组的女工却不同,她们想:矿山上的工人们开采一块云母很费劲,一块云母片也不应糟蹋,浪费原料就是浪费国家财产。由于车间领导上的不断教育和关凤英小组的带动,车间里基本上克服了在使用原料时的挑肥拣瘦的现象。
关凤英小组的女工们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阶级觉悟不断提高,在劳动竞赛和各种运动中,都带头响应党的号召。她们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全组团结得很好。组长关凤英对组员们很关心,要是有一个人生产降低了,组里马上开会找原因,研究改进办法。她们知道,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完不成计划,就会影响整个公司生产计划不能完成。 (原载内蒙古日报)


第2版()
专栏:

充分利用柞树饲育柞蚕
方堃
柞蚕是我国著名的特产,产区分布在辽宁、河南、山东、贵州等地。柞蚕丝绸除了供应国内需要以外,还有很大数量输往国外,仅辽宁省柞蚕丝绸公司所属各厂一九五四年输出产品的价值就相当于二万八千五百多吨钢材的价值。
从一些地区的情况看,柞蚕生产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的速度是比较缓慢的。许多山区都有茂密的柞树林,而现在已利用养蚕的只不过其中一小部分。如河南省现有的柞树林有四百万亩,曾经放养过柞蚕的只有四分之一。其他各省也有这样的情况。
从柞蚕饲料柞树生长在山岭地区,不占用农田,放蚕所需时间不很长,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等方面来看,这项生产是有很大发展前途的。
各地互助合作运动今年都有很大发展。这对发展柞蚕生产是一个有利条件;柞蚕生产也为山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增添了一项新的生产内容。有发展柞蚕生产前途的地区应该重视起这项生产来。


第2版()
专栏:

上海人民踊跃参观苏联展览会
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于三月十五日在上海新建的中苏友好大厦开幕。展览会在上海的展出不仅是上海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而且还为上海人民提供了进一步向苏联学习的良好条件。
至十六日止,已有六万余人前往参观。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下图是中苏友好大厦的外景。
展览会中的工业馆。
观众在油画、雕塑和版画馆参观。
观众参观载重二十五吨的自动倾卸汽车。
农业食品馆的入口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