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山火是森林的敌人
林营
草干风大的春季到来了。一个凶恶的敌人越来越厉害地威胁着国家宝贵的森林资源,这就是山火。
最近来自广东地区的消息,说明了山火为害的严重情况。广东省郁南县的三个区,由于农民烧山垦荒,忽视防火,在一月二十日前后连续发生了两次大山火。仅据第四区四个乡受害情况估计,山火烧毁大松十万棵,小松一千万棵,大小杉树一万棵,大头松一万三千棵;第二区便民乡烧毁的栗子树约有二万棵。据广东粤中护林防火指挥部的报告:在今年一月的头两旬中,怀集、广宁等十个县、一百一十多个乡共发生山火五百八十四起;山火烧毁的山林面积约达十万零八千九百多亩,等于粤中区今年计划造林面积的五分之一;烧死的松、杉、竹、茶等树有数百万棵!
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
林木是实现国家工业化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于抗御水、旱、风、砂等自然灾害,促成农作物丰收也有重大作用。我们国家的森林面积在全国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非常的小,森林资源已经越来越赶不上国家建设和人民的需要。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大力造林;一方面还必须尽一切力量,把现有的森林资源保护好。这是一个平凡的道理,可惜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懂得了这个道理。在具体工作中,还有一些不正确的思想,阻碍着护林工作达到应有的效果。
有些地区的领导机关,把护林工作跟农业生产对立起来;不是统筹兼顾,而是顾此失彼。有些人甚至认为组织护林就会影响生产,就对护林工作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结果,在这些地区,山火就难免发生;不仅使国家森林资源遭受损失,而且由于扑救火灾耗费很多人力,也就妨碍了农业生产。这就是说,在有森林的地区,应该把护林工作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起来,才不致因发生火灾而影响生产。从长远利益来看,如果森林遭受破坏,水、旱、风、砂等自然灾害就会严重起来,威胁和妨害农业的收成。可见做好护林工作,对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有些地区,特别是南方,存在着“重视造林,轻视护林”的现象。这些地区的干部和群众为了造林,经常放松护林工作的布置和检查,结果一面是忙于造林,一面是原有的森林被大量破坏。一九五四年,有些地区由于这种原因被烧毁的森林面积,竟相当当年造林面积的好几倍!造林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增加森林覆被率,扩大森林的防护作用;照这些地区的这种样子做下去,那么,不等新造的林木长成,原有的林木就被毁光了!很明显,这种错误的做法,决不能再继续下去。
部分地区还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人们只重视保护原有的森林,不注意保护新植的树木;只重视保护利用价值较高的林木,不注意保护利用价值较低的林木。显然,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必须指出,任何树种的森林,对于森林面积太小的我国来说,都是值得珍视的。虽然有的林木利用价值较低,有的甚至不能直接供应建筑需要,但是,任何林木在保持水土、抵抗风砂水旱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和解决民间用材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都是必须予以保护的。
山林地区的党和政府机关应当认真执行原政务院“关于发动群众开展造林、育林、护林工作的指示”,把护林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在目前,更要把这一工作列为季节性的重要工作之一,统一计划,统一安排,使护林工作和各项生产有机地配合起来。为了使护林防火工作成为山林地区的群众性的运动,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坚决贯彻“普遍护林护山”和“防胜于救”的方针,建立起有效的护林组织和责任制度,经常组织检查,堵塞一切可能引起火灾和破坏森林的漏洞。


第2版()
专栏:

“用新农具种的庄稼,样样丰收”
李明发 王家平 王中原
当你走过吉林省榆树县五棵树村的田野的时候,一定就会看到:这里的土地变了样啦!多年的老生土都见了天!看看那用新农具翻起的一排排平整的大地,不由得会想到:勤劳的农民正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帮助下,一天天地走向美好、幸福的未来。
这一带是吉林省榆树县五棵树农业技术推广站帮助农民翻过的大片土地。这一片土地,已经是一连两年把丰收的果实带给农民了。
吉林省五棵树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在一九五二年秋季建立起来的。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三年,全站指导七个村、十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一个互助组,推广了十一套新式畜力农具。到一九五四年春,技术推广站的指导范围又扩大到九个村、二十六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新农具增加到二十六套,用新农具播种了各种作物五百八十八垧多地。现在它的指导范围又扩大了。两年来用新农具耕种的土地普遍地获得了丰收。用新农具种的地平均每垧产量达三千三百一十四斤,比用旧农具种的地平均每垧多收六百三十一斤,增产百分之二十三点五一;其中大豆增产百分之二十一,高粱增产百分之二十五,谷子和玉米增产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小麦增产百分之四十以上。解放村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用新农具种的六垧七亩九分地大豆,平均每垧产四千七百七十六斤,比用旧农具种的地平均每垧多收一千七百三十八斤。同村第二农业生产合作社用新农具种的九亩四分地的大豆,平均每垧产五千八百三十二斤,比用旧农具种的地增产一倍多。
使用新农具引起了耕作方法的改革。由于实行了缩垅增行,增加了播种面积,大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按用旧农具耕种的土地,垅宽一般都在二尺一寸到二尺二寸左右,用播种机播种大豆、高粱、谷子、玉米等的行距为六十公分(一尺八寸),用新农具种的地,一般比用旧农具种的每条大垅缩小三寸,这样,一垧地即可增加一亩五分地的有效利用面积。全站一九五四年共用新农具耕种五百八十八垧三亩四分地,由于缩垅增行,可增加八十八垧多地的土地有效利用面积,如以平均每垧收粮二千五百斤计算,可增产二十二万多斤粮食。群众反映:
“用旧农具种地垅大浪费地力,新农具大垅改小垅,增加行数,棵密地渲,所以能多打粮食。”
新农具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了。以五棵树城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例:一九五四年仅用新农具种了六垧二亩四分地,比旧农具多打了一万一千六百一十二斤粮食。这个社为了在一九五五年用新式农具耕种全部土地,在去年秋季翻地时,特别串好地段,把原来五十多块零星的地块,串成了整整齐齐的、垅向划一的大片地。
新农具促进了互助合作的发展。有些互助组为了使用新农具,积极要求转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便打开地界,集中使用马匹耕地。有些单干农民看到合作社使用新农具多打了粮食,也积极要求入社。爱国村王家窝堡屯的一个老农民看到五棵树城乡第一合作社使用新农具获得了丰收,三次牵着马来要求入社。在一九五四年秋后,这个农业社已由二十户扩大为三十七户。
五棵树区共有十七个村,原有三十三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四年秋后,已增加到八十四个。随着当地互助合作的蓬勃发展和群众对改进耕作技术的要求,技术推广站现在已把技术指导的范围扩大到十个村、七十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八个互助组;推广新农具的数量,将由原来二十六套增加到六十二套。目前,技术推广站所指导的长新、正义等十个村内,已有八个村基本合作化了;这八个村内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已达到总农户的百分之八十七;其中推广站的重点——长新村,全村二百七十八户,除一户非农业户外,已全部参加到八个农业社里面,这些农业社已全部使用了新农具。
现在,五棵树技术推广站的新农具已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很多新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争先恐后地到推广站去“挂号”,要求使用新农具。自去秋以来推广站已收到有四十多张要求使用新农具的“申请书”。五棵树镇所属各自然村、屯原有两个农业社,去年挂锄后又新建立六个农业社,在这些村、屯里,有些农民在筹备建社期间,甚至向村干部提出以发给新农具为建社的“条件”。
在一九五四年秋翻作业期间,七十九个使用新农具的农业社和互助组出动了一百一十三台双轮双铧犁和双轮一铧犁参加秋翻地。在作业中,很多农业社和互助组采取了“歇人歇马不歇犁”的办法,起早贪黑地翻地。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也不辞辛苦地深入田间进行技术指导,全站原计划翻地七六六垧,到结冻前为止,实际上已完成了九百六十四点八五垧。加上春翻,一九五五年使用新农具耕种的土地面积将增加到二千八百垧以上,占全站指导范围内的各村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六点七。其中由技术推广站重点指导的长新、解放两村,一九五五年使用新农具播种面积将达到占各该村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两年来丰产的事实,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抛弃了那古老而拙笨的“弯钩犁”,从心里爱上了新式农具。现在这一带到处都可听到农民对新农具赞美的评语。在长新村的农民中流行着这样快板:
“双铧犁,耕的深,翻的透;播种机下籽儿比用手一个一个摆的还匀整,长起来高粱穗子像油瓶!”
长新村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个姓刘的老年农民兴致勃勃地说:“新农具种啥庄稼,都保险多打粮,咱们庄稼人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如今咱社用新农具种的庄稼,样样多打粮,政府往咱嘴上抹蜂蜜,谁不要这个甜头儿吃呢! ”


第2版()
专栏:

提倡合理间作
农业部粮食生产总局
实行高秆作物(玉米、高粱)和豆类作物(或非豆科的矮秆作物)的间作,是我国很多地区农民固有的好经验。根据各地调查,在辽宁省,玉米和大豆间作,一般比单作增产百分之十到十五。据山东省十五个间作区的典型调查,间作平均增产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据江苏省海门县调查,玉米和大豆间作,增产百分之三十四点四。浙江省衢县航埠乡农民王森耀连续间作三年都获得增产,每亩收玉米二百五六十斤、大豆八十斤,往年同样土地单种玉米,每亩只收二百八十斤。四川省万县杨村农业生产合作社把玉米和花生间作,每亩收玉米一百斤,花生三百斤,单种玉米只收一百五十三斤。这些事实说明,实行间作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方法。目前国家需要大量增产粮食和油料,但又不能大量扩大播种面积的情况下,大力推行合理的间作栽培制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玉米或高粱和豆类间作能够增产的原因,主要是:(一)玉米、高粱是高秆作物,需要较大的空间和较多的氮肥;豆类茎秆矮,需要空间较小,需要氮肥也较少;因此,充分利用这些作物的行间空隙,以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既不影响通风透光,并可发挥土地利用率和增产效能。(二)豆科作物的根部长有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素,增进土壤肥力,对当年玉米或高粱所需养分虽影响不大,但有利于后茬作物的生长。(三)豆类植株矮、生长比较茂盛,能够遮盖地面,防止水土冲刷,减少地面蒸发,抑制杂草生长,增加抗旱能力,有利于玉米、高粱的生长。(四)由于玉米、高粱、豆类的生长特性有差异,同一块地内种植两种作物,即使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仍可保证获得一定的收成。
有人认为:玉米或高粱和豆类间作,是小农经济的耕作方法,不适用于将来机械化的大面积的栽培,所以现在不宜提倡。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我国农业实现机械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而今天国家对粮食和油料增产的要求却十分迫切,只有从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来发挥潜力,才能完成增产任务。科学道理和实践经验证明,间作的栽培方法,对于增产粮食、油料都是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因此应该提倡。同时,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提高生产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如果肯定了一个增产有效的耕作方法,即使将来实行机械化,也应该尽量设法来适应这个耕作方法的要求,而不能为了机械化而放弃有效的增产技术。在苏联的格鲁吉亚、摩尔达维亚和乌克兰的一部分地区及中亚细亚各共和国,玉米的种植已经高度机械化,但还广泛地采用玉米、马铃薯和元豆、大豆、南瓜间作的方法,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对于我们应该是一个启示。
有人认为:采用间作法,会使提高作物栽培技术受到限制;只有提高单项作物的栽培技术,才能增产。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在目前的栽培条件下,同样面积,间作的玉米或高粱、豆类的单一产量,虽不如单作的产量高,但各地经验已充分证明:间作的两种作物的总产量都高于单种一项作物的产量,也就是说,前者单位面积的总收益是增加的。同时,如果能注意提高间作栽培技术,继续提高间作的两项作物的产量,还是有很大可能的。据山东省滋阳县农场试验,每隔二行玉米播二行大豆的田比每隔一行玉米播一行大豆的田可增产百分之十三。据广西省忻城县调查,玉米、大豆间作,每亩最高产量是二百六十斤玉米和一百八十斤黄豆,而一般间作的田每亩只收玉米一百六十斤和黄豆一百二十斤。可见间作的增产潜力仍是很大的。
因此,合理间作的制度应该广泛提倡。各地应认真总结群众中的间作经验,并根据具体条件和群众需要来推行。在推行这一栽培方法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选用适宜的间作作物和品种。由于各地土壤气候条件、群众需要和栽培习惯的不同,可以间作的作物种类也不相同。一般地说,玉米、高粱可以和花生、大豆、绿豆、黑豆、青豆、四季豆等豆类作物间作,也可以和甘薯、马铃薯、南瓜等非豆类作物间作。间作的两项作物,最好成熟期接近,如成熟期不一致,可以从播种期上加以调整:一般是先种玉米或高粱,然后在行间套种豆类。其次,要选择早熟的优良品种,以便缩短两种间作作物生长时间,保证增产和不影响后作的适期播种。为了使间作作物彼此生长上没有大的影响,玉米或高粱植株要选择高矮适中的品种,豆类还要选择结荚集中不爬蔓的品种。
第二、改进间作方法。间作的方式因地区习惯和种植需要不同。据一般经验,以二行豆类、一行玉米,或二行玉米或高粱、二行豆类的间作方法,产量较大。以玉米、高粱为主的地区可增加玉米、高粱的行数比例;以豆类为主的地区,可以增加豆类行数比例。实行间作时,株距一般不需加大,行距可参照当地原有习惯、地力肥瘠、水利条件、作物高矮等情况适当调整,以达到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
有些地区农民有赶垅间作的经验,即豆类种在垅上,高秆作物种在垅沟,这样更有利于两种作物的根系发育,增产效果也好。还有一些地区无霜期较长,农民为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增加复种指数,采用套种间作方法,提高单位面积总产量。四川省有的地区农民在蚕豆行间套种玉米,蚕豆收获后,再于玉米行间套种甘薯;河北省有的地区也在冬小麦的行间套种玉米,小麦收获后,再在玉米行间套种豆类。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
第三、实行间作的作物同样需要及时间苗、中耕、除草和培土。由于间作作物的不同,应分别加以管理。如花生和大豆,可用根瘤菌拌种,花生可实行压蔓,玉米可采用人工辅助授粉,玉米、高粱后期可实行深中耕以促进早熟,并为后作物保蓄土壤水分。玉米或高粱同豆类间作,虽然豆类作物有根瘤菌,能帮助增进土地肥力,但施肥仍是重要的。应该注意多施基肥,对玉米、高粱要适时追施氮肥,豆类要追施草木灰等钾素肥料。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效能,并应提倡集中穴施或条施。


第2版()
专栏:

重视节约用麻
邹再生
麻是次于棉花的重要纤维作物。它不仅是国内纺织工业、造纸工业、渔业生产等不可缺少的原料,也是国家的重要出口物资。我国生产的主要麻类作物有苎麻、亚麻、大麻、黄麻、?(青)麻和洋麻等六种。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麻类作物的需要量的增长,远远超过生产增长的速度。如以一九五○年苎麻的生产量为一百,则一九五一年为一百一十四点五七,一九五二年为一百三十三点七,一九五三年为一百六十九点八三,一九五四年为一百六十八点零六。其需要的增长情况以一九五○年为一百,一九五一年则增长为一百二十三点五二,一九五二年为一百七十七点五八,一九五三年为二百五十点零三,一九五四年则达到二百九十一点零一。其他几种麻的生产和需要增长情况大约也是如此。
我国的麻在国际市场上一向很有地位,为迅速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今后必须适当增加麻的出口量;同时,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任务中规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作为轻工业生产主要原料之一的麻作物,也必须满足轻工业发展的需要。但因为一般麻类作物的耕地和主粮、棉花、油料等增产所占用的土地存在着矛盾,所以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仍将赶不上需要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完成国家必要的出口,和满足国内轻工业相应地发展着的麻料需要,除在不影响主粮增产的原则下,仍应适当扩大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外,主要的是从节约用麻这方面着手。
节约用麻又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提高麻制品的使用效率;一方面是积极利用代用品。像卷烟纸的生产,在原料使用上的麻浆配比原为百分之七十,现在浙江民丰华丰造纸厂在当地财委帮助下,已改为百分之五十,并且仍能保持原产品质量。这样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为国家节约了原料。如果全国盘纸生产都降低到百分之五十的麻浆配比,则全年可节省大麻二千多吨。又如河北省泊头市麻绳合作社,用回收旧麻绳、废麻绳头作原料,再掺上百分之三十的好麻,生产出来的绳子,完全能顶新麻绳使用。该社利用废料生产的产值至去年十二月即达旧币二亿四千多万元。山东国营造纸厂也积极收购破旧渔网掺在好麻里造纸,为国家节省不少原料。
在我国麻的代用品的采用上,潜力也是很大的。如新疆、甘肃等省的沙漠草原地带生长一种野麻,据华东纺织管理局试验,经脱胶精炼后,色泽光亮,纺织性能比毛棉高四倍,和棉毛混纺可织成凡立丁哔叽等高级纺织品。又如华北所产的胡麻,产量很大,农民用胡麻籽榨完油以后,把麻秆却扔掉或作柴烧火用了,如果把这种胡麻秆经过沤泡剥制,其麻纤维可和其他麻混合制绳或制麻袋用。华东区所发掘的棉梗皮,经国营浙江麻纺织厂试验,可用来制成绳索和打包布,如同黄麻各半混合可以织制麻袋。每亩棉田所产的棉梗皮至少可织制四只麻袋。其次像建筑用的绑手脚架的绳子,可用铁丝或草绳代替,其效果和麻绳相同。另外像葛藤、纽草、龙须草、岩青草等都可代替麻皮捆扎小型包装。这些代用品,有的已经被利用起来了,有的还没有被重视和利用。如在很多商店的小包捆扎还有用麻绳的,许多建筑单位还不愿使用代用品。甚至有些地区,因?(青)麻不足而竟以使用和出口价值都较高的大麻、苎麻代替,造成巨大的浪费。
提倡节约用麻和使用麻的代用品,除必须加强宣传工作,贯彻节约用麻的精神外,国营商业应积极组织和发掘能够代替麻类使用的新货源,作好收购工作,并用实际的试用效果来说服用麻单位,逐渐改变过去的习惯,为国家节省更多的麻。


第2版()
专栏:

和平的航行
本报记者 金凤
二月二十四日的早晨,在浙江东海岸的海门港口,一艘装满了稻谷种籽和咸鱼的货轮,缓缓地起锚了。
青年水手林运宜在船头上愉快地忙碌着。他帮着老师傅拉起了锚,收起了钢缆。汗水顺着他年轻的脸淌下来。他敞开外衣,露出了蓝底白条的汗衫。
这时候,一轮红艳艳的太阳刚刚从海面上涌出来。货轮迎着太阳航行。马达均匀地、有节奏地震动着,仿佛在轻快地歌唱。白色的海鸥在金色的海面上轻盈地掠过,成队的渔船出航了。
船上扩音器的喇叭里,突然涌出一股欢乐的音流: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林运宜站在船头上,和着歌声大声地唱起来。他唱的是“我们的××(货轮名)向太阳”……
驾驶室里,四十多岁的舵工卓永杰的严峻的脸上,也漾开了笑意。
党代表走出驾驶室,用力地深深呼吸着空气,带着那样快乐的,甚至有点惊奇的眼睛看着海洋,仿佛他是第一次来到海面上。
“天气真好,太阳真好!”他情不自禁地称赞着。
“两年来,头一次痛痛快快地航行!”他又转过身来和我解释着:
“你听一听我们这条船航行的历史,你就不会奇怪为什么我们今天航行,会有这么高兴的心情了。”
“一江山,一江山到了!”船头上的人都站了起来。
船已经出了台州湾。可以看到正东面有一片连绵的岛屿。
“那是东矶列岛,去年解放的。”党代表解说着。
在东矶列岛南面,船的东南方向,有一座青灰色的山岗伏在海面上。那就是一江山!
再往南看,在海洋的灰绿色的边际线上,隐隐约约还有一些黑影。“那就是大陈岛了!”
党代表一个个指点着,解说着:
“过去,我们经过这一线,总是在夜里航行,这些岛屿,那时候一个个都沉默不响,看起来,就像上面躲着一只只疯狗,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跳起来咬你一口!
“现在,你看它们,一个个眉开眼笑,躺到祖国的怀抱里来了。”
党代表的欢欣的眼神,甚至比他的言语更有力量。他吁了一口气,手在空中一挥:
“北起渔山,南到披山,我们的航行可以畅行无阻了!”
接着,他和年轻机匠张俊杰、中年的厨工张良安一道,同我谈了这条船三次的经历。
“一九五○年六月”,张俊杰说得很快,有时停顿下来,张良安就插上说几句。
“那时这条船还是外国商船,船从天津开到汕头,装了满满一船货,有花生油、大豆、豆饼、药材、人参、布疋、香烟、干菜、粉丝……一百多种货物,帐单都开了十几张。”张俊杰那时是理货员,记得特别仔细。
船开到离大陈岛三十多浬的时候,被蒋贼军的一条炮艇追上了,手枪、步枪、卡宾枪一齐伸过来,喝令停船,十几个人跳到船上,首先拆掉了电台,机关炮对着驾驶台,把货轮抢到大陈。匪徒们逼着把两百多桶(七万多斤)花生油一起卸到炮艇上,又叫把帐单上花生油一项抹去。
一年以后,一九五一年的七月,船从上海开到福州,准备装运木材。船上没有装货,开到渔山列岛附近,来了蒋贼军的机帆船。强盗们无货可抢,最后把所有船员的衣服、皮鞋、香烟、收音机、床单、毛巾、肥皂……都拿光了。
又是一年以后,一九五二年的六月,从上海载运一船面粉到福州,在福州港外的白犬岛又被蒋贼军强劫了去。
“真是海盗!十足的海盗!”张良安往地下吐了口唾沫。
“一九五三年起,这条商船就转到中国人民手里了。”党代表以他特有的爽朗接着讲下去。
从那时起,这条货轮就开始了完全不同的命运,在同一条航线上展开了紧张的不屈的斗争。
货轮主要来往于上海——海门、上海——温州之间。从上海运送肥田粉、废铁(作农具用)、麻袋、火油……到浙江农民的手里,从浙江运出木材、大米、黄岩蜜橘、咸鱼、明矾、肠衣、鸡蛋、火腿、猪油、木炭这些土特产到上海和国外市场,换取机器和钢铁。那时候,航行真是艰难的。趁着黑夜,没有灯标,回避着敌机和敌舰,在黑黝黝的海面上航行。船上架起机枪,架起大炮,和平的货轮不得不武装自己,来和骚扰的海盗作斗争。
“一九五三年的十月,我们从石浦往南开,就在这一带。”党代表指着远处那两个小岛,那是在猫头洋海面,白带河口,名叫南泽、北泽的地方:“我们看到两个炮艇飞快地往外开去,三条机帆船紧挨着我们擦过来。我们知道不对,正要警戒,敌人开炮了。第一下落在船后,第二下打在烟囱上。船身一歪,玻璃片崩进机器舱,机匠苗峰竹的腹部受伤了。弹片又打到舱面水手李大智的脚上。我们的大炮发射了,敌人才连忙逃走。”
在这以后,商船常常在炮火中穿行。
一江山解放以后,蒋贼军的飞机还偷偷地袭击他们。
一月三十一日的晚上,在青塘嘴外,一架蒋贼军的飞机偷偷地从船后飞来,“呼噜”一下,扔了两个炸弹,落在船后方一百多公尺的水里,震坏了三个电表,三个电灯泡。马上,解放了的东矶列岛上防空部队的探照灯亮了,在天空织成了捕捉敌机的光网,一串串红色、绿色的炮弹穿向天空。
“现在,这里的海洋上是再也没有它的发言权啦”,一直在旁边听着的一位战士插进来说。
快近中午了,太阳高高地升起在天空。
我们走到甲板上,我指着那一袋袋的种籽问:
“这是运到那里去的?”
“运到安徽省给去年水灾区的老百姓的,”党代表的脸色很严肃,他用手指计算着日子:“现在,离清明还有一个多月,老百姓会来得及把这些种籽送到地里去的。”
“一定会来得及的!”旁边走过的水手林运宜又着重地说了一句。


第2版()
专栏:

自由地航行在祖国的东海上
浙江省沿海所有岛屿解放后,上海和海门、温州间的航运已畅通无阻。浙江省沿海地区出产的大米、明矾、皮革、海味等土产品和特产品,正从海门、温州等港口源源运到上海,由北向南航行的船只,也满载着上海生产的日用品、五金器材、药品、面粉、肥田粉、“六六六”杀虫药粉等商品,供应浙江沿海地区的农民。
徐永辉 摄(浙江日报社稿)
这艘货轮从浙江省海门港起航了。
货轮经过解放不久的一江山岛和大陈岛的海面时,船员们都兴奋地到甲板上来眺望。
在海面上经常遇到开往上海的船只,船员们互相热情地打着招呼。
船员们在甲板上讨论要以实际行动来支援解放台湾的斗争。
浙江省的稻种由这艘货轮运往上海,再转运给安徽省受灾地区的农民。
大批的海味由这艘船运到上海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