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为什么不能达成协议
王朴
哈尔滨电机厂的建设任务,按照国家的计划应该在今年全部完工。电机厂(简称甲方)和负责承包安装任务的电器工业管理局机械电器安装公司(简称乙方),都希望提前完成今年的艰巨的设备安装任务,使工厂早日投入生产。实现这个希望,也是有条件的:今年一月和二月份计划到达的设备大都按时到来了;乙方从开头就负责安装,今年继续施工,一切不用从头做起……。
但是,事情的进行并不怎样顺利。从去年十二月中旬到今年一月底,双方开大会小会十几次,始终不能在关于设备到达时间、关于赔偿损失、关于安装技术要求,甚至关于一个灯泡、一颗铁钉等鸡毛蒜皮的小事达成协议。几乎每一次会议上,甲方都在要求乙方“为生产服务!”乙方则要求甲方“对基本建设负责!”甲方指责乙方
“安装技术不高!”乙方则指责甲方“设备有问题!”甲骂乙是“扯皮大王!”乙则骂甲是“唯利是图!”
像这样不协调的现象,在当前的工业建设和生产中绝不是个别的。有些同志为这些行为辩护说:“各个单位的立场不同,争吵是免不了的。”这里所谓“立场”,是指只顾本位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的立场。在这种立场的支配下,双方在共同的事业中,不是首先严格检查和改进自己的工作,以减轻对方的困难,加速建设事业的发展,而是首先强调自己的困难,处处想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要求。这对于国家的工业建设和生产毫无用处。
上面讲的甲方和乙方就是一个例子:甲方不首先设法改进设备订货工作,争取设备按期到达,以减轻乙方因设备脱期到达而引起的困难,而是一味要求乙方“什么时候到货什么时候安装”;乙方呢,也不考虑甲方的设备订货工作确有困难,不相应地改变施工管理方法,而是一味要求甲方过早地截止设备到达日期,否则便不干。大事小事都这样坚持,所以施工协议长期达不成,因而许多工作也就长期停顿着。
在我们国家里,任何建设和生产工作,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任务。为了加速这个总任务的实现,需要各有关单位密切联系,互相支援,互相督促,你主动帮助我克服困难,我主动为你创造有利条件。应该认识:在这里只有分工的不同,绝没有立场的不同!


第2版()
专栏:

企业领导者应当经常考虑些什么
本报记者 安岗
我同一些企业领导者谈话的时候,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考虑一些什么问题”。
得到的回答中百分之九十是这样的:“我天天想的都是那些火烧到眉毛的事情,就这样,还是想不周到”。“我们不是领导生产,是生产领导我们,扶得东来西又倒,一天想的都是一些琐碎事儿”。
“月初想计划、人事问题,月末就是想完成计划问题”。“厂长的思想离不开完成本月计划的事”。
一句话,大家天天想的都是眼前的生产问题,这无疑是正确的,它比那种不抓生产的一般化领导作风是大大前进了一步。可是,严格说来,这也是不够的。一个企业领导者要经常考虑一些重要的根本性的问题。
要时刻为国家利益着想
从国家利益出发,提高劳动生产率永远是发展生产的基本方向。有些领导者领导生产常常不能正确运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则。今年有些工厂对于编制劳动生产率计划采取了“维持现状”的态度,这是保守思想在作怪。有的工厂编制劳动计划的
“原则”是:“要在现有的查定工时的基础上每项定额宽打百分之三十到四十”,所以,去年这些工厂不合理地多用了许多人。要是问这些企业领导者
“为什么这样作”,他们可以说什么“工人技术水平不高”,“计划不准确以备万一”,“计划工作落后于实际”等,这些理由一个也经不起批判,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没有注意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
积累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从国家利益出发,企业领导者应当组织全体职工全面完成计划,保证给国家提供上缴利润。我们企业的赢利要从合理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中去求得的。可是有些企业领导者却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解决赢利问题。有的靠保守计划,明明可以完成一百,他却只算作五十。有的企业把应当用完的费用如技术措施费,训练费,福利费,甚至调整工资基金都算作降低成本的所得。这些企业应当花的钱没有花,说明他们有许多该作的事没作,本来是要受批评的,可是他们把这笔钱挪到“降低成本”的账下,于是就成了“超额完成利润计划”。有的靠银行,把付银行的利息交给国库,这也算作“完成上缴任务”。有的找银行贷一笔款去上缴。总之,名堂虽很多,但把国家利益搁在一边,都没有考虑国家利益。
从国家利益出发,浪费一文钱都是对国家对人民的损害,都是错误的行为。因此,要求企业必须认真实行经济核算制,厉行节约,真正作到以最合理的资金来生产最大的经济效果。可是漠视国家利益的人却认为:“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工厂企业领导者没有把一文钱,一块材料看作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也就不能真正实行经济核算。
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着想
企业的计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它必须服从国民经济计划的要求。这是每一个企业工作者都熟悉的。
去年我去中苏造船公司参加一次送别新修船出海的小会,一位订货主向经理提出一个要求:“我们希望你们制造一种新型的船,我们可以向公司订货,你们是否答应?”经理迟疑了一下问:“是新造还是修理?”“是新造。”“是全部制造还是一部分?”“是全部。”经理说:“我们愿意担负这个新产品的制造工作,这是困难的,但我们作了也就必然会更进
一步提高我们企业的生产技术能力。”一位苏联同志说:“我毫不怀疑经理同志会答应这一请求,因为,对于我们企业领导者来说,我们脑子经常要考虑而且必须抓住的是新的事物,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新产品就是它的一部分。”接受一批新的订货,这意味着我们将要学会很多不会的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新技术,就会在更新的广阔的场合内来进一步学习苏联,就会使工人技术人员获得新的技术武装。可是要这样作,就得自觉地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经受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并进行顽强的斗争。
企业领导者还必须关心国家生活特别是国民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并且要随时准备给国家生活以必要的和可能的支援。我曾在原中苏造船公司遇见公司第一任苏联经理。他说:“社会主义企业永远要考虑发展本身的潜在力和帮助别人。要考虑到国家生活的一切方面。像我们这样巨大的造船企业的领导者,应当考虑为国家提供一切可能的潜力。我在担任经理这个职务时,我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用修船剩下来的各种材料,制造了两艘五百吨的拖船。苏军解放大连的当时,全市正处在困难时期,工厂成了废墟,恢复工作十分困难,但这并没有阻止我们去用工厂废料来制作当时国家十分需要的铁器用具。我听到中国已经开始建设拖拉机工厂,如果国家一年出五百部拖拉机,就一定需要使用很多的涨圈。国家为生产涨圈建立一个工厂是没有必要的,汽车厂可以生产,我们造船公司制造涨圈也跟作面条一样容易,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支援拖拉机厂呢?我们的机械车间能力很大,工人技术能力比一般工厂要高,我们要把这些有利条件都看作是国家的财富,把它用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因此,我们不但要考虑帮助农民改进犁,耙和马拉农具,还要考虑供应国家在制造火车、飞机以及各种机器方面的需要。”
这就是对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正确看法。企业领导者永远要把工厂看作是国家利益,要使企业的劳动、技术、设备等一切条件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要为明天着想
今天和明天,这在生活中是有机地联系着的。企业领导者考虑生产问题时,也应当把今天和明天联系起来。可是因为大家才钻到生产中去,往往就顾此失彼。目前各厂大体上是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今天的事今天作不完,今天的问题今天解决不了。这就使领导工作陷于被动和事务主义的局面中;第二种情况,一般能较全面地考虑当天的问题,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当天的工作。第三种是能够把眼前的工作同明天的也就是长远的利益,把现实同远景结合起来的。这种工厂不多。但是,企业领导者必须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就永远不可能摆脱日常工作中的被动局面。
有些工厂一到月末、季末、年末就紧张起来,突击完成任务,可是,到了月初、季初和年初却又松懈下来。为什么这样呢?主要是在突击的时候没有为下一阶段生产作准备工作,有的为了赶任务就把储备量用光,而不是一面赶任务,一面准备下一段正常生产的储备量。有的为赶任务就不顾一切把产值大的活儿拿来干完,结果是本月份完成了产值任务,到了下月都剩下了费力大、产值小的尾巴活,弄得工人拿不上计件工资,影响整个生产的平衡。由此可见,指挥生产有节奏地进行,就必须善于把今天同明天有机联系,使生产稳步向前发展。
有些工厂是经常有突击任务的。这些临时任务常常不是能用计划来控制住的,有的同志看到这种情况便强调工厂情况特殊,认为“没有办法摆脱被动局面”,于是任务一紧就要求加人,加班,加点。可是,如果企业领导者从发展的观点考虑问题,就可以采取一些根本性的办法。在苏联,工厂解决这个问题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鼓励工人除了精通本身担负的技术外,还要掌握第二种技能。譬如工厂突击时主要是用电焊工,就组织其他有条件的工种工人学习电焊,一旦突击任务到来,可以马上调配人力,而不要加班加点。
把今天同明天联系起来,这绝不是提倡空想,而是为了使领导者今天的工作更有主动性和预见性。只有切实作好今天的工作才能有明天的胜利。因此,领导者具备实事求是的作风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企业领导者的脑子里对工厂的发展有着远景计划,他通过每天的具体工作来一步一步地实现远景的要求。


第2版()
专栏:

湖北省开辟新的油料来源
纪卓如
油料作物的增产赶不上国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已经成为目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油料作物生产不足的最根本的办法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动农民,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按照国家的计划大量增产油料,努力争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在不影响粮、棉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计划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加种植油料作物;但是,事实也证明:在目前还不能很快地大量增产油料作物的情况下,大力开辟新的油料来源,不断提高产油率,积极采用代用品,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根据中国油脂公司湖北省公司的统计:在一九五四年内,湖北省一共找到了九十一种新油料。经过省油脂公司化验的有六十三种,其中含油量在百分之一十三点七八以上的有四十七种,像核桃仁、白桐籽、葵花籽、药草籽、药桃籽、南木树籽的籽仁含油量还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化验证明这四十多种新油料都有试榨和采用的经济价值。还有二十四种新油料,各地只是向省油脂公司报来了名称,但没有送来籽粒样品,目前还无法知道它们的含油比重。但也有十六种新油料经过化验证明,含油量在百分之十以下,没有采用价值。
经过化验和各地试榨的情况表明,这些新油料榨出的油,都可供民间点灯用,或者可以作为工业用油,其中有些油料只要经过精炼以后,还可以食用。新油料的油饼,也可以作为农田的肥料,或者作牛、马、猪等的饲料。就以湖北省丘陵地带盛产的檀树籽(又名黄林树籽)来说,全省一年大约可以出产五百万斤以上,如果全部把它收集起来并榨成油,一年可以为国家增产一百三十万斤油,可以供给四十三万户农民点灯用一年。
这些新发现的油料,绝大部分是野生的木本和草本植物,它们盛产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另外的一些新油料,也适于在荒山、野地、田边、地埂、路旁、沟沿、宅园等空隙地带种植,它既不必花去很多的劳动力和肥料,又不占用耕地。因此,这些新油料都有大量采用的前途。
在开辟新油源的工作中,各地都密切配合合作社,并通过县、区、乡等各种干部会议和各中、小城镇物资交流会,向区、乡干部和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开辟新油源对支援国家建设、改善人民食油供应的重要意义。动员区、乡干部和农民群众注意发现新油料,及时把新油料的样品寄给湖北省油脂公司,以便进行化验,或者组织试榨。当各地开始报来发现新油料的情况以后,湖北省油脂公司就组织了四个工作组,分别到全省山区和丘陵地带比较多的恩施、孝感、襄阳、黄冈等四个专区,配合各地方油脂公司和合作社的干部,深入出产新油料的地区,进一步寻找和研究新油料,组织对各种新油料的化验和试榨。同时,湖北省油脂公司还注意通过各级油脂工业先进交流大会,以实物向各地代表介绍和推广。湖北省油脂公司曾经派专人携带新油料样品到宜昌专区向到会的代表介绍,代表们当场就举出宜昌专区有二十多种新油料可以大量采用。参加会议的宜昌专区企业公司、合作社、油脂公司还进一步订出了一九五五年开辟新油料的工作计划。
但是,因为去年受防汛工作的影响,开辟新油源的工作进行得比较迟,很多木本和草本植物的籽粒早就脱落了;或者因为籽仁没有成熟就被洪水冲毁;再加上干部力量不够,对开辟新油源的工作也缺乏经验,以致去年发现的新油源除了少数地方进行了试榨以外,还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同时,各地新油料的名称不一致,化验设备不够齐全,可能一种油料有几种名称,这都给进一步研究和整理新油源的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另外,还有少数干部对开辟新油源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找不出什么油料来”,“工作太忙,顾不了这些”,而不愿深入地向农民进行宣传,也使开辟新油源的工作受到一定的阻碍。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开辟新油源工作的领导,中国油脂公司湖北省公司已经向所属各部门再次发出通知,指示各地把新油料的样品集中省油脂公司,以便统一品种名称,规定合理的试榨和加工办法,总结各地寻找新油料和组织试榨的经验,在今年有计划地推广一些可以开采的新油料。湖北省油脂公司还将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广泛地向广大农民宣传增产植物油料的意义,鼓励农民大力开辟新油源,鼓励他们在荒山、野地、田边、宅园等空隙地带大量种植容易生长的向日葵、蓖麻、椿麻等油料作物。在今年夏末秋初树木籽粒将要成熟的时候,湖北省油脂公司将派出几个工作组,分别到各生产地区去进一步的调查和整理新油源的资料,以便为今后大量开采,并为国家和人民增产更多的植物油打下巩固的基础。


第2版()
专栏:

把小商小贩组织在供销合作社的周围
徐行
浙江省嵊县崇仁区是一个半山区,有十三个乡,交通不很方便。镇上除了崇仁区供销合作社外,还有一百六十九户小商小贩。在一九五四年的商业旺季,崇仁区供销合作社曾经派人带货下乡,沿门收购和供应,受到农民欢迎。后来,合作社因为人手少,没有继续派人下乡,把周围的小商小贩又都看作是资本家,没有去组织发挥他们的作用。结果,农民买货卖货不方便,不少小商小贩的营业也发生了困难。最近,嵊县供销合作社和国营嵊县百货商店等组织工作组,到崇仁区进行了组织小商小贩代销代购的重点试验工作。
他们首先对供销合作社的干部说明小商小贩是劳动人民,可以在供销合作社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代销、经销等工作。这样对国家、对农民、对小商小贩都有好处。然后了解研究了小商小贩的营业等情况,确定一部分户作为供销合作社的固定代购代销员。通过举行座谈会,对小商小贩说明政策,解除了他们怕代销不自由等思想顾虑。小商小贩情绪都很高,认为走上了光明的道路。最后,供销合作社同代购代销的小商小贩研究确定了活动路线,订立了关于价格、手续费等的合同。另外,还通知供销合作社理事、监事和社员代表,请他们对这些小商小贩加以照顾和监督。
这些小商小贩下乡以后很受农民欢迎。崇仁乡钱村农民主动敲锣叫喊:“合作社的代购代销员来了!”这样不但活跃了农村经济,代销代购的小商小贩收入也比以前增加。其他小商小贩也要求供销合作社领导他们组织起来。


第2版()
专栏:

灾荒年也比往年收入多
本报记者 高长任
湖北省浠水县石河乡靠近浠水河。去年夏天,凶猛的洪水给这个乡带来了严重的灾害。但是,这个乡一个新建立起来的名叫“明天”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却战胜了这次灾害,给社员增加了收入,向附近农民们显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一
“明天”农业生产合作社是由十八户农民在一九五四年春节前组织起来的。春节后的第四天,社员们就冒寒打塘泥,到城里挑粪、买饼肥。春耕时,田里的底肥下得足足的,农具修理得好好的,田地耕得比哪一年都好。大家都盼望着秋天能多打粮食,增加收入。谁知插秧之后,由于连续降大雨,浠水河发了十八次洪水,洪水一次比一次大,全社一百四十多亩田地的百分之七十被洪水吞没了。那时,大水封门,田里是白茫茫的一片,社员们只得焦急地坐在家里。社员徐贤杰最苦恼,他田少;劳动力多,他一想,社里如果没有收成,他的一家怎么生活呢?那几天,社员们都在忧虑着怎么能渡过这个荒年。
社长汪国卿比社员们更焦急。他是石河乡党支部副书记。他也感觉到社员和自己的生活受到威胁,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社就要垮台。
对党负责,对全体社员负责的责任感督促着汪国卿。他知道在这困难的时候,社员们都在看着社的干部们。他经常召开社务委员会,访问社员。他对社干部说:“我们要坚强起来,如果我们也悲观,社员怎么办呢?”对社员就安慰说:“不要紧,有办法,慢慢来。”可是当时他还缺乏战胜灾害的办法。
当灾情已成定局,大家的思想上也非常混乱的时候,上级党委和政府发出了生产自救、和水灾作斗争的号召。区的领导机关对受灾的农业社更提出了具体的指示:要各社做好准备,水一退,就抢种蔬菜和晚秋作物。区委书记对汪国卿说:“越是在这个困难的时候,就越要发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只要把晚秋作物种好,还是可以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的。”
区委书记的话给汪国卿指出了方向。他回到社里就召开社委会和社员大会,动员大家加紧准备抢种晚秋作物,争取多收一季,战胜灾荒。这时政府又贷给他们旧币九十万元的贷款,先解决几户社员眼前的生活困难。有了明确的办法,又得到政府的扶助,社务委员们坚定了信心,社员们的情绪也开始稳定了。到八月初,洪水下降,部分田地开始露出来,他们就筹划抢种晚秋作物了。二
刚退水的田地,一时干不了。野草密密麻麻地长出来,不几天,田地就变成个荒草坪子了。要抢种晚秋作物多收一季,首先就得把这些田地翻耕一遍。
这是一场繁重的田间劳动,长期习惯在自己一小块土地耕作的社员们,都为这一大片荒地吓住了。他们对播种晚秋作物的可能有着很大的怀疑。
汪国卿在抢种晚秋作物的动员大会上说:“人多力量大,我们不要光看这一片草坪子吓人。要是单干户来耕它,那当然很困难;但我们是合作社,劳动力多,分工合作,不几天就会把它翻过来的!”有的社员说:“那就要把人累死了!”汪国卿说:
“累是累,可是,我们是现在累一点,把这些田地都种上晚秋,多收一季好呢?还是现在让田地空着,让它长草,而我们将来出外逃荒好呢?”这一说,把大家的决心稳定了。社员们说:“还是干,只要能收到粮食,累一点怕什么!”
这时,社务委员会拟定的计划通过了,他们要把已干的三亩旱地先种上萝卜菜,有草的田先翻耕一遍再决定种什么晚秋。
开完会的第二天,全体社员就行动起来。男的犁地,妇女捡草,种萝卜菜和种庄稼同时进行。社内的三头牛忙不过来,又租了别人的闲牛用了三天。这时天气还热,在太阳下干活,人累,牛也累。后来社员们想出办法:中午休息,下午在田里先开几个厢,到半夜乘着月光,出来犁田。的确人多力量大,不上十天,那荒草坪都被翻耕过来,那三亩地的萝卜菜也长成嫩绿的一片。
社务委员会决定在翻耕过来的田地上种荞麦和黄梅粘(即二季稻),但社员们有顾虑,怕荞麦经不起霜打,二季稻产量不高。社干部拿汪国卿在一九五一年种一亩多田荞麦收四石的事例教育大家,用“多收一粒是一粒”的道理说明种二季稻还是合算。大部分社员都同意了,但缺少荞麦种籽。恰好这时区里贷下大批外省支援的荞麦种。紧接着,他们就紧张地插二季稻和播种荞麦。
这时,社务委员会考虑到荞麦和二季稻是主粮,要多种一些,就将原来的四十亩的播种计划,扩大为八十亩;把原来准备种蔬菜的四十亩田腾出来种荞麦和二季稻,而把蔬菜种到旱地里去,并缩小蔬菜面积,等收了蔬菜,还可种迟荞麦。
抢种晚秋作物的计划受到上级的鼓励。区委书记对汪国卿说:“照这样干,你们社到秋后还会有一定的收入;搞的好,还会增加收入。”九月初,正是播种晚秋作物的紧张时刻。他们的第一批蔬菜出园了,挑到街上去,卖了旧币三百万元。
种蔬菜的收入,更鼓舞了社员们的劳动热情。社务委员会又提出了超额奖励劳动工分的办法。这样一来,全体社员劲头更大了。张修斌、张修友在那紧张的几天,起早摸黑地干,每天都评到十五分
(一般一天只十分),过去怕累的社员也积极起来。到十月初,全社被淹的一百多亩田地、都长出茁壮的晚秋作物。为了培养这些庄稼,社员们还进行了车水抗旱,锄草等紧张的劳动。
在抢种晚秋作物后的一段时间,为了增加收入,合作社又抽出人力,进行了运输、手工业,养猪、捕鱼等副业生产。其中仅捕鱼一项,就收入旧币一百三十三万元。三
到了秋末冬初,明天农业社开始收获他们辛勤劳动的果实。当社员们看到长得籽粒饱满的荞麦和二季稻时,有的说:“那时候我对种荞麦还有保守思想,真不应该。”有的说:“不是我们合作社有优越性,哪能吃到荞麦和黄梅粘!”社员徐贤春怀着感激的心情对社长说:“还是要政府扶持,干部领导,你在那时要是不坚决,我们早就出门逃荒了。”
在百分之七十的田地被淹的情况下,明天农业社由于抢种了晚秋作物,农业方面还收到两万七千多斤粮食,其中晚秋占百分之七十。农副业总收入达到旧币三千一百七十四万元。年终分配的时候,平均每户社员比起去年在互助组的收入多一些。社员们不但吃的、烧的、用的都够了,而且全社还交纳了四千斤粮食的农业税,卖给了国家三千斤余粮。

在明天农业社抢种晚秋作物的时候,也带动了一部分互助组。有个张芳造互助组也种了二十亩田的荞麦。可是互助组毕竟赶不上农业社,他们大家都怕出了工分收不到粮,不敢在晚秋作物上多投资,排工上谁都想抢先,这样,就没有把空地全部种上晚秋作物。单干农民在遇到这样天灾的时候,困难更大。明天农业社战胜天灾、增加收入的事实,使周围的农民都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去年冬天,周围几个互助组都要求参加明天农业社。有个中农徐贤林,是石家乡易家河口有名的种庄稼能手,农具齐全,劳动力也强。去年春天他对农业社不服气,想暗地和它比赛。可是水灾一来,徐贤林的田地也被淹光。农业社后来轰轰烈烈地抢种晚秋,徐贤林却忙了这头顾不上那一头,干着急也没办法。社员徐贤甫是贫农,入社前生活比徐贤林苦的多,可是这一年冬天,徐贤甫有余粮卖,徐贤林却成了缺粮户。在农业社收完晚秋作物之后,徐贤林看到自己单人独马抗不住天灾,他考虑了好久,终于去找汪国卿要求入社。
明天农业社战胜水灾之后,周围的农民要求入社的越来越多。今年元旦前后,这个农业社又吸收了十五户新社员。


第2版()
专栏:

努力培养各种农业技术人材
随着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广大农村也就需要更多的农业技术人材。
河北省石家庄农业机械化学校就是一座专门培养农业技术员和拖拉机手的学校。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陆续分配到各地的农业机器站去,将进一步加强各地的农业机器站,帮助农民掌握农业技术。
本报记者 高粮摄
学校里设有许多教学用的农业机器。这是教员正在给学生讲解捷克斯洛伐克出品的拖拉机的性能。
教员正在给学生讲解二十四行播种机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学生们同教员一起研究离心力水车的原理。
学生们不仅要懂得机器构造的原理。而且还必须学会机械的修理。学生们已经学会了驾驶拖拉机。
这一批毕业的四十个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到张北地区去。校长和同学们都来欢送他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