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伊春森林里的小“王国”编辑同志:
伊春森林区里有个小“王国”。双子河森林工业局第一副局长余文章就是这个独立王国的“小国王”。余文章自从一九五三年到职以来,欺上压下,目无法纪,给国家财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双子河森林工业局的采伐作业地区是小兴安岭针叶树过半的林区。根据采伐方案规定,在这里进行采伐作业,针叶树的采伐率不得超过百分之六十。但是,余文章没有坚决执行这个方案,也很少对职工进行合理采伐的教育,以致林场上出现了“拔大毛”的现象:光采针叶树,不采阔叶树。去年第一季度,按照计划的规定,阔叶树的采伐量应占总采伐量的百分之二十,但实际上只占百分之二。为了赶任务,余文章就布置“刷场子”,造成砍伐过多和“剃光头”的严重现象。据一九五三年第二伐木场第一伐区一公顷面积内的调查,伐根一百四十四个,只留了三棵母树;又据一九五四年第三伐区七千平方公尺面积内的调查,全部被剃了光头,未留一棵母树。加上木材倒的方向掌握不好,砸死和砸伤的幼树很多。
双子河森林工业局把许多基本建设费用和购买固定资产的开支都打进成本里面,擅自降低工资定额,以致产品成本月月超过计划。一九五四年全年成本预计超支达百分之四十一点五四,第三个季度,成本超支达百分之五十一点二。余文章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却用虚报成绩、欺蒙上级的卑劣手段来粉饰过失,骗取荣誉。一九五三年全国许多林业生产部门都在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找窍门,挖潜力,厉行节约,努力完成增产任务。就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余文章局长眼看全年生产任务不能完成,又急于向上级“表功”,于是他责成贮木场长周清和调度长李文成漏夜强迫统计员凭空在统计表上虚加了“贮木场到材二千立方公尺”,一面就打电报向中共黑龙江省委会和当时的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报捷”,说是“提前二十天完成生产任务”。此后,余文章一直借口十二月七日到十三日间,在六、七、八三个车间有一批木材运来后没有检尺,来蒙混上级的检查,一方面又把统计表上虚加的二千立方公尺木材在清产核资中报了损失,企图掩盖错误。余文章的这一非法行为严重地打乱了国家的木材调拨计划,败坏了国家的财政纪律。
余文章局长败坏国家财政纪律的事件还不止如此。他曾擅自批示动用国库木材价值达十亿七千一百万元,拿去盖学校建宿舍和修菜窖,其中甚至有二十一公尺(值一千多万元)是用去当了柴火烧。他花了这许多钱,事前既不请示,事后又不补办调拨手续,竟在清产核资中以产成品亏损报销了事。类似这样的事实,在双子河森林工业局多达十大项,五十四小项,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将近二百亿元。其中大部分应由余文章局长负责。
此外,余文章局长滥用公款来满足个人生活欲望的事实也很多,例如要总务科买黑熊养着供自己玩,用公款修理打围枪和买弹药供自己打灰鼠,借口买“救护车”而实际上买了一辆中卡车供自己学着开。他的私生活也很不严肃。  上述这许多损害党和国家利益的行为,当然激起职工群众的不满,于是余文章就利用职权,一手打击敢于向他提意见的人,一手提拔一批“心腹干部”,以巩固个人统治。现在的生产科代理副科长孙原兰原是上级管理局不肯批准任命的,但余文章却一直让她掌握科里的大权。原来的生产科长张正和其他六、七名作风正派的党员团员干部则被排挤到伐木场去。坚持原则的技术员谭珍庭被诬为“贪污嫌疑”,被迫使退职。余文章甚至把双子河地区党委会放在自己的意志和势力之下,党的组织不能对他的错误和行为进行批评和监督。所以职工群众中流行着这样的话:“这是个不讲理的地方,凡事余文章局长说了算。”
当这些错误事实被揭发以后,林业部的检查组邀请他听取汇报,余文章拒不参加,并说“过去原则性的错误有的是,都没有把我怎么样……”。这种骄横傲慢的态度实在令人不能容忍。樊万瑞 高绍章
 廖显棕陈文珍 黄瑞瑜 李斌超


第6版()
专栏:

训练费的一些用途编辑同志:
衡阳矿山机械厂办了一个技工训练班。上级领导机关——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和中南分局都很重视,拨下了一批建筑用费和训练款。
建筑费用的总数是四亿六千八百万元,有二亿七千多万元开支在建筑课堂的项目中。但实际上,建筑起来的并不是课堂,而是一个礼堂;技术训练班的学员只是在这里参加了厂里的几次会议和集体活动,而不能在里面上课。
厂长办公室要做五十张皮靠椅,要在训练款里出钱;技术训练班的会计阙国兴不同意,技术训练班当时的负责人刘国障也有意见。副厂长林胜(现已调工作)就和阙国兴作了半个小时的个别谈话,来“打通”他的思想;还批评刘国障反抗领导,批评技术训练班和厂行政领导方面闹对立。
这样一来,不但近一千万元的训练费变成了厂长办公室里的皮靠椅;而且技术训练班的干部对训练费怎样使用再也不敢提意见了。从此以后,厂里无论那一个单位都可以动用技术训练班的经费。
于是,厂里疗养院要打竹篱笆,用训练费来开支;厂里种植花草,也用训练费来开支;厂里修大体育场,还是用训练费来开支……。有一位领导同志说:“反正技术训练班有的是钱,用吧!”
但是技术训练班怎样呢?学员的宿舍和教室都是只糊了一层纸的竹篾墙,两层油棉纸的房顶,到处透风,也没有取暖设备。有些学员还没有书本、工具和实习用品。 陆衡


第6版()
专栏:

合理规定新式农具的价格编辑同志:
广西柳州机械厂出产了一种“五三”型步犁,曾经得到领导机关的奖励;农民对这种步犁也很感兴趣。一九五四年出厂的价格是每架二十八万元,今年为了支援农民大力生产,经过革新产品、改进质量、降低成本以后,每架出厂价格改为二十五万元,比以前降低了三万元。农民对于降低农具价格自然是十分欢迎的。但是,步犁出厂以后的价格通过省、专区、县、区各级供销合作社的推销便层层加大了。如:步犁出厂价格原是每架二十五万元,省合作局在统一价格时规定每架步犁的价格是二十九万五千元,到了桂林专区供销合作社每架又增加到三十万零五千元,由桂林专区到临桂县(同在桂林市相距不过三里路远),供销合作社每架又增加到三十三万二千六百元,再到六十里路远的五通区供销合作社,每架的价格便增加到了三十六万八千元,比出厂价格高出了几达三分之一。上面这些地方的交通非常方便,但是步犁的价格却相差很大,这是很不合理的。一架步犁的重量不过十五公斤左右,就是加运费也不能高到这种程度。这种不合理的价格是会影响农民购买新式步犁的,应该纠正。
广西省桂林专署农林水利局 李福荣


第6版()
专栏:

上海耐火材料厂要认真提高产品质量编辑同志:
较长时期以来,我们上海钢铁公司第一厂转炉车间在生产上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漏钢事故严重。仅据今年一月一日至六日的统计,发生漏钢事故即达四十多次,共计漏掉钢水六吨多。由于漏钢水而造成钢锭疵病“缩孔”损失即有二十一吨。在这短短的六天中,相当于九炉炼好的钢全部报废了。
为什么漏钢事故达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呢?主要原因是国营上海耐火材料厂所供给的浇道砖质量不好。这个厂出产的浇道砖中所含氧化铁往往都超过了所规定的标准,而且氧化铁的成份常常集中在一块;这样一遇到高温,就会发生局部熔化以致炸裂漏钢。有些浇道砖内有气孔,未经使用就发现裂纹,有的砖烧得太老,有的砖没有烧到火工。有些浇道砖的尺寸公差也不一致,有的嫌长,有的又太短,一般都要超过标准百分之二左右。
上海耐火材料厂供给的砌盛铁桶用的耐火砖质量也很低劣,如按照标准,新砌一只盛铁桶,可装四十次到五十次,但因为这个厂生产的耐火砖砖土颗粒粗松,不结实,我们每新砌一次盛铁桶,只能装二十五次到三十次,我们常常因为来不及砌新桶,而打乱了作业计划,影响了生产。上海耐火材料厂的产品质量一直就是不高的,据了解,这个厂在一九五四年的十二个月内,就有十一个月没有完成产品质量计划。
我们炼钢厂对耐火砖的需用量很大,我们每炼一炉钢就要新砌一炉浇道砖。根据一九五五年的计划,上海耐火材料厂所生产的耐火材料,将有百分之九十要供给我们的工厂,因此,他们的产品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产。
由于不断发生严重的漏钢事故,不仅增加了废品,提高了成本,而且严重地影响了钢锭的质量。我们炼出来的钢锭可能用在铁路轨道上,也可能用在建筑各式各样的工厂和规模巨大的桥梁上,如果质量不好,就必然影响到建筑物的寿命。上海耐火材料厂必须正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采取积极措施,提高产品质量。
上海钢铁公司第一厂转炉车间铸钢工人
谷亨利


第6版()
专栏:

我们在朝鲜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编辑同志请转敬爱的人民解放军同志们:
当你们解放一江山岛的捷报传到朝鲜的时候,中国人民志愿军驻守在前线上的哨兵,驻守在海洋上的水兵,在学校里学习的学员,都在尽情地歌唱,歌唱祖国人民的胜利,歌唱你们的光辉业迹!
敬爱的同志们,你们一定想知道停战以来我们在朝鲜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吧,一年来的朝鲜,同停战前大不相同了,那时候,战火烧遍了朝鲜,慈爱的母亲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可爱的孩子们失去了慈爱的母亲,人们在战争的年代里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现在呢,城市里接二连三地竖起一幢一幢大厦,清川江和大同江的铁桥上,火车满载着原料运到新建的工厂里去;天真活泼的孩子和祖国的小朋友们一样,迎着初升的太阳,走上他们最爱逗留的学校里去;中年人扛着锄头,笑嘻嘻地走向麦地。这里的山洼和平原,由人们勤劳的手建设得像花园一样了。傍晚,走在宽阔的公路上,可以听到从扩音器里送来工厂生产新纪录的消息,也可以听到从祖国海防、边疆传来了你们的愉快歌声……。我们深信明天的朝鲜会建设得更美丽,人民的生活会过得更幸福。
驻守在光辉的三八线的指战员们,和驻守在海防线的部队,日夜守卫在东西海岸,决不让敌人的舰艇在和平的海洋上行驶和挑衅。为了更有把握地扑灭战火,保卫和平,在去年冬季军训中,我们单位里曾不断地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射击手。仅是短短的四个月时间,他们学会了单个进攻一直到营、团进攻,能熟练地使用手中武器,机智地指挥战斗,为近代化的战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让我汇报一个普通连队的成绩吧:二连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志获得优秀射击手的称号,其余的同志都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只有三个人的成绩稍差些;九班也是个普通的班,他们有九个人是四发四中。同志们获得这样的成绩,是一件可喜的事情,现在他们都一致表示决心:保持现有成绩,苦学苦练,争取更大的成绩,以实际行动来支援你们解放台湾。
许多指挥员,为了迅速提高自己的文化,迎着刺骨的寒风熟读课文,如六组的杨京贵同志,原来的文化基础较差,可是他始终没有灰心。晚上,同志们睡得正香,他在被窝里打开电筒,或者跑到路灯下去复习一天的课程,现在他已是一个优秀的学员了。像这样的事迹很多,杨京贵同志不过是许多战士中的一个。
同志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了解放台湾,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上,紧紧地携起手来,为粉碎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为解放祖国的领土——台湾而贡献出我们最大的力量!
最后祝你们胜利再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文化教员
许之衡 周冠英


第6版()
专栏:

不顾国营信誉的万县百货公司
去年九、十月间,东北有许多机关接到了中国百货公司四川省万县市公司的卖鞋广告,广告上印着漂亮的鞋样,定着便宜的价格,并特别说明“款到即可交邮”;欢迎邮购,欢迎推销。人们对国营商业是十分信任的,这个广告有力地发动了很多的顾客汇款购买。
可是谁也料不到款子寄出去几个月,却没有收到鞋子!沈阳中央化工试验所在十月份订购了三百来双皮鞋,一直到十二月中旬还没有收到鞋子。有的人幸而收到鞋子,也多是杂七歪八的东西,原来买牛皮底的,却寄来了胶皮底,原来买黑色的,寄来的却是红色,尺寸大小也不合要求。辽东省革命残废军人学校有人订了牛皮鞋,万县公司复信说,因原料缺乏,无法继续制做,是否改订毛皮鞋;但他们对另外一些顾客又大量发出推销广告和信件说我处皮鞋大量出售,请速函购。弄得许多顾客在受骗之后十分苦恼。
许多人写信给人民日报揭发这种欺骗行为,有的读者列举了许多事实证明“该公司在推销工作中没有真言实语”。有的人很后悔,说这个公司的作法实在可恶,“反正好几千里路,顾客不能找上门去”。有人质问“该公司究竟是什么思想在支配他们这样做”?也有人大骂这个公司在国营的招牌下做投机捣把的事情,也有人“要求当地政府查究一下破坏国营商业威信的投机分子”。
本来,函购业务是有不少流弊的,它,打乱了地区商品推销计划,加大了商品流转费用,还会引起私商投机套购。早在一九五三年中央人民政府商业部指示各地国营商业系统停止函购业务,难道万县百货公司可以例外吗?据中共万县地委调查,这个公司在去年上半年积压了一些皮鞋,四川省商业厅为了处理积压,就批准了皮鞋外运,而万县公司却乘机大办函购业务。这种资本主义的经营思想所造成的错误是极其严重的。它违反了商业部指示,破坏了皮张管理计划,欺骗了顾客,败坏了国营商业的信誉。
很遗憾,万县百货公司并没有认识这一错误的严重性,他们轻描淡写地把这个错误说成是单纯的任务观点,在顾主的纷纷责难下就草草了事结束业务。显然,这样的处理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人们正期待着他们的深刻的检讨。 孔突


第6版()
专栏:

改装锅炉节省用煤的一项建议编辑同志:
我原来在中国人民银行太原分行工作,去年被调到青岛分行。到青岛分行以后,在日常生活中,我感到用开水非常方便,这里的烧水锅炉可以随时有开水用,不像在太原一样,要一等半个多钟头才能有开水。后来我有机会到太原去的时候,有意地了解了一下,发现太原分行用的锅炉和青岛分行用的锅炉在烧热水和用煤量上都有些不同。青岛分行的茶炉容水量是四百五十斤,每日烧煤末不到七十斤,可以供应全行四百多人的饮水。太原分行用的锅炉容水量是六百多斤,每日烧煤块二百五十斤左右,只能供给全行三百人的饮水。那么,太原分行的锅炉不是有很大的浪费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对这两个地方用的锅炉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青岛分行用的锅炉有许多优点,值得向大家介绍。
青岛分行和太原分行的两种锅炉,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它们的构造是不同的。这两种锅炉都是四、五尺高,圆周约六、七尺的圆柱形铁炉,炉中央有个口径约五寸的烟筒,出水开关安装在炉子的中部,其他如火门、火盖、放气管等也都是相同的。但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注入冷水的开关闸有高低之分。太原分行用的锅炉入水口是安置在炉顶上的,青岛分行用的锅炉的入水口却是从旁边顺下一根水管子,把冷水引到炉底而从旁注入炉子里面的。这就是青岛分行的炉子节省煤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呢?因为,冷水的密度大分量重,如果从炉顶注入,立刻就使炉里沸腾着的开水变得不能喝了。但是,如果把冷水从炉底注入,由于冷水比开水重,就很容易把密度小而分量轻的开水推到上面去,这样,就可以保证经常不间断地供应开水。当然,一次注入的冷水也不宜过多,因为少量的凉水接近炉底受热很快,容易煮沸。我想,如果各地都注意改进锅炉的加水办法,就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烧煤,而供应开水也能适时了。袁振华


第6版()
专栏:

一个辜负了六千人期望的浴室
在北京市西郊复兴门外的铁道部第二、第三两个住宅区,居住着一千三、四百户铁路职工,男女老少共约六千人。最近,王世发等十位读者来信反映:这两个住宅区的住户,洗澡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据第二住宅区家属委员会的同志们说:这儿离市区较远,人们要洗澡就得到五里以外的西单去;不少妇女因为孩子多,家务忙,不能跑那么远的路,半年不洗澡的也有。第三住宅区的情况也一样。家属委员会曾经多次向有关方面反映群众的要求,但是一直没有下文。
是不是住户们提出的要求过高了,而目前无法解决呢?完全不是。第二住宅区在一九五三年春季修起来的时候,就有了沐浴设备,男女两个浴室,各有五十个淋浴的“莲蓬头”。只要把浴室开办起来,由住户们付费洗澡不用公家增加什么开支,就可以满足群众的要求。可惜的是,一年多来,国家为了关怀人民健康而修建的卫生设施一直没被利用。现在,锅炉房的门已经破了,浴室和更衣室的有些玻璃窗已经打碎了,淋浴的水管也搞坏了不少。
原来,在开始的时候,浴室被宿舍的施工单位——铁道部建厂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用作职工宿舍和食堂。为了这个问题,铁道部机关工会负责同志找过总务处处长、职工生活供应局局长和直属供应段段长,先后谈了不下数十次。浴室的经营管理本来是供应部门的工作,但是供应部门却认为是总务部门的责任,推来推去谁也不管。浴室的莲蓬头下面还是满摆着施工单位的职工床铺。
住户们的意见不断地提出来。工会在八月份写公函给部里的办公厅主任。十月间产业科从施工单位那里收回了浴室的房屋。不久后,供应部门也同意经营这个浴室,并且做出预算请总务处整修房屋和购置设备。到这时,似乎问题很快就可以解决了。但是,从去年十一月一直拖到现在,浴室既没有开办,也没有整修。原来,供应段的预算中提出要在浴室安装暖气,但总务处认为一个简单的浴室不用安装暖气。直到现在,暖气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我认为领导方面,如果对于广大群众的合理而易于解决的生活福利上的要求,给以应有的注意和关怀,那么,第二、第三住宅区的浴室,早就应该解决了。 晓园


第6版()
专栏:

多买一分公债,多增加一分建设力量
这是一件光荣的义务编辑同志:
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一九五五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公布后的第四天,山西长治中苏友好集体农庄的三百四十九个男女庄员在农庄管理部集会进行了座谈。经过讨论以后,大家都认识到要建设社会主义,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建设事业要大量的资金,而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就是积累这种资金的最好方法之一。国家的工业化对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着密切的关系,支援工业建设的资金,也就是支援了自己农庄的发展。对于这一点,许多庄员都有深切的感受。我们农庄的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了。一九五三年,一个劳动日平均分十一斤十二两粮食,在使用拖拉机耕种以后,一九五四年就提高到十三斤多。随着生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也普遍改善了。这就是工业建设给予农民的好处。许多庄员通过这次发行公债,更进一步认识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我们把自己多余的钱暂时供给国家进行建设,一方面增加了国家建设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自己储蓄,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一九五五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中,分配给农民的数字,除去水灾区的人口,每人平均不过四千元。这是一个不大的数字,这些钱放在全国农民的身上简直算不了什么。我们全国农民只要稍稍节约一些,就可以担负起对于国家建设积累资金的光荣义务。
长治中苏友好集体农庄的男女庄员们完全拥护国家发行一九五五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措施。大家都决心以做好增产节约工作积极认购公债的实际行动,来表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援。 金盾、挺荣、之俊
要把钱用得适当编辑同志:
当我听到发行一九五五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消息时,心里非常高兴。我想,这次发行经济建设公债是有着重大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的。这不仅可以为国家建设事业积累更多的资金,而且对广大的人民群众也是一次生动有力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已经发出通知,号召全军干部热烈认购一九五五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我坚决响应这一号召,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踊跃认购。
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广大指战员,在长期的战斗生活中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今年我们解放军的干部已经开始实行薪金制,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但是,我一定要继续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把钱用得适当,节省下来购买公债,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增加一分力量。
当我们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从事和平建设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想到台湾的同胞还在蒋介石卖国集团的血腥统治下,过着非常惨痛的生活。我们更要多多认购公债,加速国家建设速度,支援解放台湾,彻底消灭蒋介石卖国集团,使台湾同胞能回到祖国怀抱,过着和我们同样的幸福生活。 党宝强
当着愿望实现的时候编辑同志:
当着心愿一旦实现的时候,那种愉快的心情是很难描述的。今天,我就是以这样的心情来迎接国家发行经济建设公债的。
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全国人民多少年来的伟大理想,谁不愿意为建设和平幸福的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呢?为着这个,我们兢兢业业地工作着,设法在自己的工作上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增加一分力量。我常常计算着怎样把钱用得合理,节省下多余的钱投到国家建设事业中去。为了替国家积累建设资金,已经准备很久了,今天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发行了,我怎么能不高兴呢?多买一分公债,就多增加一些国家的建设资金;多增加一分保卫和平、打击侵略者的力量! 陈琦瑷


第6版()
专栏:批评建议的反应

中国食品公司系统对牲畜的管理有些改进
中国食品公司来信:一月二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专页”上发表了“食品公司应立即改进牲畜饲养工作”,对各地食品公司活畜饲养工作中的严重缺点提出批评,这是十分及时和正确的,我们诚恳接受。
目前,我公司系统中的活畜饲养管理工作仍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们工作的改进和提高,远远落后于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同商品储备量的迅速扩大不相适应。在去年八月份以前,全国仅有约可容猪四十四万八千多头的猪仓,没有牛仓和羊仓,到了第四季度增建了一些猪仓共可容猪七十七万多头,修建的养牛仓很少。然而去年毛猪的储存量竟达到八十八万多头,最高的时候达到一百一十多万头。由于我们缺乏预见性,在大量收购牲畜以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再加上有些储运部门不负责任,以致形成牲畜饲养管理工作的混乱现象,这是值得我们记取的教训。
为了改进牲畜的饲养管理工作,我们曾两次发出指示,要求各地食品公司组织得力干部进行深入的检查,做好活畜的储备工作,学习和推广饲养管理工作中的先进经验。最近,根据我们了解,大部分地区的食品公司领导方面对牲畜的饲养管理工作已经引起重视。如北京市食品公司、天津供应站在饲养管理工作上有了显著的改进。其他如江苏、浙江、河南、山东、湖南等地也都在积极设法改进中。


第6版()
专栏:

樟树集材场开始注意木材防腐工作
江西森林工业局樟树集材场来信:人民日报曾对我场没有保管好木材一事进行了批评,我们诚恳地接受这一批评。在较长时期以来,我们存有“重河下,轻货场,重调拨、轻保管”等错误思想,今后,我们除对这种错误思想进行严肃认真的检查批评外,决定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木材安全检查,彻底纠正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特别是责任制),改进各种堆楞方法,并经常注意翻堆和检查,防止木材腐朽等损失。


第6版()
专栏:答读者问

关于苏联是否还有个体农民等问题
苏联里·克留奇尼克
编者按:下面是苏联真理报理论宣传部答复我国广东省博罗县粮食局罗钦同志的信。我们看了这封信可以理解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如何正确地对待部分地区为数极少的个体农民,同时如何使这些个体农民信服地走上合作化道路。这对我们学习我国逐步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有很大帮助。本报征得真理报编辑部的同意把这封信发表在这里。敬爱的罗钦同志:
您问道:(一)苏联是否还有个体农民?如果有,他们和集体农民总数相比占百分之几?
是的,在苏联仍然还有个体农民。他们和集体农民总数相比还不到百分之一。然而,在那些一九三九年以前即属于苏联领土的地方,由于在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苏联共产党曾在农村里进行过多年的巨大工作,所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经没有了个体农民。所有以前是贫农和中农的农民,都已参加了集体农庄。至于富农,则早在一九二九——一九三二年时期,在实行全盘集体化的基础上,就已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了。在这部分苏联土地上,苏联人只是在把集体农庄的新的、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同贫农和中农群众的遥远的、艰苦的过去相比较时,才提到个体农民。
在年轻的苏维埃地区,即到一九三九——一九四○年时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那一小部分苏联领土,情况则不同了。这些地区是乌克兰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共和国的西部各州,乌克兰共和国的依兹迈意尔州北布科维纳,立陶宛共和国,拉脱维亚共和国,爱沙尼亚共和国和在一九四五年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那部分领土:即外喀尔巴阡州和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的某些地区。在上述地区也实行了全盘集体化,以前的贫农和中农的基本群众已自愿地加入了集体农庄,而富农阶级也被消灭了。但是在这些地区内,还有很少的个体农民。在他们中间有贫农和中农,但已没有富农剥削者了,这是因为在全盘集体化进程中富农已被没收了财产。在上述地区内这部分为数很少的个体农户占人口比重极少:他们和全苏联集体农民总数相比还不到百分之一。
(二)在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之后,是否允许个体农户存在?党和政府对他们采取什么态度?
如果在一个国家的农业中个体农户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而存在着,这就同社会主义不相容,而且,这样,社会主义也是不可想像的。但是当社会主义经济无论在城市或乡村中都已经居于统治地位的时候,社会主义是能够建成的,而且它已经在苏联建成了。苏联到一九三六年便已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一年通过了新的苏联宪法——胜利的社会主义的宪法。个体农户的残余已不是农业经济中的统治力量,它们已经微弱到实际上早已不能对农业经济,尤其对苏联整个国民经济,起任何作用的程度了。
当工业基地已为集体农庄奠定了基础,而农村中的基本劳动群众,根据经验已经相信集体劳动远优越于个体劳动时,全盘集体化的时间就到来了,这时基本的劳动农民群众便自愿地参加了集体农庄,并展开把富农作为一个阶级来消灭的斗争。但是即使在进行全盘集体化以后,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和中农都加入了集体农庄以后,他们中间也会剩下一部分人仍然是个体农民。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这些个体农民反对苏维埃政权或集体农庄制度,而是因为我们的党和苏维埃机关对这部分为数很少的个体农民的教育工作还做得不够,还没有使他们彻底相信集体农庄的道路是走向幸福生活的唯一正确道路。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些仍有个体农户(只是贫农和中农)的地区,苏联共产党要求自己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机关对这部分农民不是削弱而是更加加强工作,以便吸引他们参加集体农庄的缘故。
(三)目前,苏联的个体农民们对于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抱怎样的态度?他们的生活比集体农民如何?
个体农民们拥护党和政府,并支持集体农庄农村所进行的一切措施。在苏维埃农村里,也正如在城市一样,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早已占居统治地位,并在日益巩固和发展着。因此,在苏联存在有很少数的个体农民——明天的集体农民这件事实,是不能使苏维埃社会失掉它的社会主义的性质的。
但是,这绝不是说,党和政府不关心吸收个体农民参加集体农庄。恰正相反,在那些仍有个体农民的地区,正采取各种措施来使他们信服集体农庄的优越性,并吸引他们加入集体农庄。
无疑地,目前在苏联仍存在的个体农户,将来也会根据经验相信集体农庄生活的优越性,并了解到集体农庄的生活要远优越于个体农民的生活。集体农民的生活正在一年比一年更加富裕、文明和美好。在每一个共和国、州,在苏联的任何地区都可以明显地看到集体农民的有保障的、文明的生活。譬如,我们以离莫斯科很远的一个集体农庄,土库曼共和国的土库曼—卡林区“红色十月”集体农庄为例,看一下这个集体农庄里有些什么,集体农民生活得怎样。在这个植棉集体农庄里,已广泛地发展了多部门经济,所有生产部门的劳动已经机械化,因而劳动生产的效能很高。一九五三年在广大面积上长纤维棉花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是每公顷二十五点六公担,集体农庄每年的收入是一千九百六十万卢布。集体农民由每个劳动日可以获得二十五个卢布的现金和三公斤以上的小麦。那些做了一千个以上工作日的集体农民,得到了数万卢布的现金收入和好多吨的谷物。在集体农庄成立以前,个体农民——中农或贫农从来没有过、而且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收入。集体农民所以珍视集体农庄还不仅是因为农庄使他们永远摆脱了贫困、黑暗和愚昧,而且是因为只有在集体农庄里农民才能摆脱那种原始的、陈旧的技术和过度繁重的劳动。机器拖拉机站的两个拖拉机工作队在上述这个集体农庄里工作,这两个工作队已使集体农庄的劳动充分机械化,集体农庄广泛采用了先进的农艺技术,合理地有计划地利用集体农民的劳动力和集体农庄的财务。实行劳动机械化的结果,使集体农庄能够发展多部门的经济。例如,播种前土壤耕作的全部机械化,棉株生长期的侍弄工作,引水渠的挖掘工作,施肥,拔棉株的机械化比重很高,这就帮助抽出了大量人力来及时地完成在饲畜场、田间、果园、菜园里的工作和完成饲料的准备工作。而且在这些部门中也广泛采用了机械化。例如,在准备饲料和把饲料运往露天牧场的工作上,已使用了载重汽车,这样的汽车,农庄本身便拥有二十一辆。劳动机械化的结果,使这个集体农庄能从所有农业工作中腾出一部分集体农民,把他们编成一个建筑工作队,而由集体农庄的建筑技术员负责领导。
关于这个集体农庄其他生产部门的富裕情况,可由下列数字来判断:一九五三年这个集体农庄有卷毛绵羊两万三千头,一九五四年已计划增加到三万头。一九五三年饲羊场交售给国家六千六百张卷毛绵羊皮和五十七吨羊毛,一九五四年已决定按计划交售八千二百张羊皮和六十一吨羊毛。由此可见,集体农庄的公有财富正在增加,这个农庄把越来越多的珍贵产品交售给国家,保证集体农民逐年得到越来越多的现金和实物收入,并不断改善着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集体农庄都是像“红色十月”集体农庄这样地工作和生活着。有不少集体农庄比这个农庄还富裕,那里的集体农民们生活得还要好些。但是也有更多的集体农庄还没有达到上述这个集体农庄的水平。可是,苏维埃国家所有的集体农民的生活都无可比拟地比个体农民好得多,并都珍视集体农庄制度;他们早已相信,伟大的列宁是绝对正确的,当时列宁曾指出:“小农经济是摆脱不了贫困的”(列宁全集,俄文第三版,二十四卷,五四○页),如果我们长时期保留这种个体的小农经济,那么“我们还是在受着不可避免的毁灭的威胁”(列宁全集,俄文第三版,二十卷,四○七页)。列宁在后来又说道:“如果农村经济能更往前发展,则我们须要坚强地保证它能更进一步过渡到下一阶段;而这个进一步的过渡,不可避免地将是把最无利的与最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织成为公社的、大规模的农业经济。”(列宁文集,第七册,人民出版社版,一三○页)
目前仍存在的少数个体农民,从现有集体农庄的例子最后相信集体劳动的有利,也像苏维埃国家绝大多数劳动农民一样,把自己的将来牢固地、永远地同集体农庄结合在一起,并像对自己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一样,热心支持集体农庄制度,这样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