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做好公私合营工作的同时要搞好生产
季音
上海市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正在广阔地、深入地展开,广大私营企业的职工和许多资本家都欢欣鼓舞地迎接改造,许多私营企业的生产在公私合营过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但是,有些资本家在企业被批准公私合营后,产生了“松一口气”的情绪,觉得反正就要公私合营了,一切问题都等公私合营以后解决,就放松了当前的生产,甚至连新的加工订货任务也不接了。上海私营制笔工业这两个月来的生产任务就完成得很不好。老闸区的一些私营百货商店被批准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不再积极推销商品,该进货的也不进,以前很晚关门的,现在天一黑就休息了。还有些私营企业在筹备公私合营中没有恰当地安排公私合营和生产工作,以致发生了一些不应有的事故。十二月五日,上海私营红光笔厂发生了一千两百多只金笔尖弄坏的事故,原因就是担任笔尖煨火工作的工人参加报喜队去了,生产发生了脱节现象,车间被迫临时派了一个青年工人去突击,终于造成损失。
这些企业的职工和干部应当认识,企业被批准公私合营,这不是事情的结束,而是更繁重的工作的开始。因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加兢兢业业,既要做好公私合营工作,也要使生产继续正常进行,以便最后顺利地实现公私合营。这些企业的资本家也应当克服坐等公私合营的态度,而采取积极的态度,这对于企业的改造和自己的改造都是有利的。有关领导机关和企业职工对这些资本家,也有责任进行必要的帮助和督促。
在某些暂时还没有条件实行公私合营的私营企业里,生产上也有些波动,这主要是职工情绪急躁不安,急于要求公私合营。有些工作人员本身也有急躁情绪,说什么“再不公私合营,工作没法做了”,“工作没有劲头了”。这些同志迫切要求对企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情是好的,但是,要知道,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件很庞大、复杂的工作,必须根据整体规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不能不分先后地一下子全部实行公私合营。企业里的党和工会工作人员应当把这个道理告诉职工,把群众的热情引导到改进生产上去。因为公私合营前的准备工作是实行公私合营的决定条件。公私合营前生产搞得好,公私合营就愈有可能,也愈能合得好,这才是积极的正确的态度。


第2版()
专栏:

安徽省农业生产的三项改革
本报记者 于明
农业生产的重大胜利
安徽省今年获得了空前大丰收。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二百二十七亿斤,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一倍半,比一九五三年增加了四十八亿多斤。今年安徽省超额三十六亿斤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的粮食生产指标。此外,棉花、茶叶也都超额完成了今年的生产计划。
安徽全省到十二月十日止,全省的六十多亿斤的全年粮食征购任务已经超额六亿五千万多斤胜利完成。在完成统购任务以后,目前农民们每天仍在川流不息地把余粮卖给国家。在以往灾情严重的年份需要国家调进大批粮食的安徽省,今年却把大批粮食源源外调到其他地区,支援国家工业建设。今年的大丰收,使去年遭受了百年来未见的特大洪水的农村,大大恢复了元气。去年遭灾的农民添置了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据无为县重灾区——蛟矶区的调查统计,灾前共有耕牛五百七十六头,水灾后只剩了三头,现在已经恢复到七百五十九头了。新桥乡原有生猪四百一十五头,水灾期间全部损失,现在已经恢复到一千一百二十六头。灾区的房子也修复了,农民纷纷添置新的衣服。
安徽省今年的农业空前大丰收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年春末到秋前气候良好,没有遭受大的灾害;国家历年兴修的大型水利工程发挥了一定的效益等,都是重要原因,但是主要的原因是安徽省的党组织和政府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领导广大农民实行了农业生产的三项改革(简称“三改”)。
什么是“三改”
安徽省是一个历史上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淮南丘陵地区和山区多患旱灾,而淮河和长江沿岸地区又常遭涝灾。洪水一来,就是几千万亩的土地被淹无收。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地区所以常常遭灾,第一、是因为全年降雨量极不平衡,一月到六月之间雨水少,容易旱;而在七、八、九三个月却又经常连降暴雨,造成洪水灾害。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和解放后的调查,近百年来,淮河流域每隔十年或二十年就发生一次大的水灾,每隔五年要发生一次小水灾;自从一九三八年国民党匪帮在花园口掘开河堤,黄河夺淮以后,淮河几乎年年有灾。第二、淮河流域平原面积大,坡度小,水的冲击力小,每当雨水大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涝灾;又因为淮河的部分河床小,山区靠河近,每降暴雨,洪水突然袭来,河道无法容纳排泄,就容易造成洪水灾害。第三、淮河流域一带播种的芝麻、黄豆等不耐水的旱田作物,遇到像长江一带一样大的雨,长江一带的水稻等耐水作物正合需要,而在淮河一带的不耐涝作物却被淹死或淹坏了。第四、淮河流域的群众,过去遭受封建剥削和灾害的不断侵袭,既无力量也无信心进行精耕细作,养成了广种薄收的习惯,一般农作物的产量都很低。解放以后不久,毛主席就提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党和政府领导广大人民进行了并且还在进行规模巨大的治淮工程:培修堤防,疏浚和开辟新的河道,兴建了许多宏大的涵闸和蓄洪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已在减少灾害方面发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巨大的防洪防涝工程,并非短期内可以完成,彻底消除淮河流域的灾害特别是涝灾,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安徽省党、政领导机关认为,不能等待将来水利工程完成后再来增加生产,而应该从目前起就采取可能的有效措施,适应自然规律,避免灾害或限制灾害发生的范围,使农业生产逐渐提高,以改善人民生活、支援工业建设。从这一方针出发,安徽省党、政领导机关一面领导群众积极进行防洪防涝的水利工程;一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经验,根据淮河流域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在一九五三年提出了农业生产上的三项改革。这三项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一、改变夏秋两季的收成比重,就是扩大秋冬播种面积,提高夏季收获量在全年收成中的分量。二、改种高产作物和抗涝耐旱作物;三、改变广种薄收的生产习惯,推行生产技术改革。提出这三项生产改革的道理是:一、安徽省虽然灾害多,但是历史上夏季作物都没有因灾而无收成,所以改变夏秋季作物的比重,扩大夏季作物播种面积,就可以避开在秋季到来的水灾,获得更多的收成。二、改种高产作物和耐水作物,如改种马铃薯、胜利百号甘薯,既可提高夏季收成比重,又可提高产量。在低洼地区种耐涝、高产作物水稻,不但能提高产量,而且能把地面水在广大稻田里蓄积起来,以减少水灾。三、改变广种薄收的生产习惯,精耕细作,可以增加地下蓄水量,使水害减轻。如果每亩由于深耕蓄水而增产二十斤粮食,淮北地区就可增产八亿斤粮食。至于施肥、锄草、做畦田台田,改良土壤,使用新式农具耕种等,也都能够增产,这些是全国各地都在提倡实行的。
推行“三改”的成绩
“三改”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大量增加。“三改”在最初是根据淮河流域的具体情况提出的,但是安徽省委一开始就指出,它的基本精神和某些方法,特别是改种高产作物的措施,全省各地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争取实现。全省许多地区响应省委的号召,都按照“三改”精神,针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群众条件,提出了改革农业生产的措施和计划。经过两年来的实践,安徽省党、政领导机关进一步总结了群众的经验,使“三改”的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起来了。
现在,“三改”的第一项办法,已经发展为“提高夏季收成比重,增种一季晚秋,推行一年三熟的连作制”。安徽省一九五四年遭受特大洪水和旱灾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一百六十多亿斤的收成,比国家规定的控制指标只差百分之九。主要原因就是提高了夏季收成比重和增种一季晚秋作物。一九五五年全省夏季作物播种面积比一九五四年扩大六百四十五万亩,增产粮食七亿多斤;增种晚秋一千一百万亩,虽然遭了旱灾,还收九亿多斤(包括双季稻在内);利用甘薯、玉米等行间套种一百七十万亩,折成稻子计算,增产六千多万斤。推行第一项办法的结果,共增产了十七亿斤粮食。
“三改”的第二项办法是:“改种高产作物,耐水、耐旱作物,实行旱改水、水改旱。”这就是:根据各地的不同条件,改种适于当地的高产作物,以提高产量;把适于种水稻的旱田改为水田,把水源不足的水田改为旱田,以增加和保证收成。安徽省在一九五四年已经取得了改种马铃薯、胜利百号甘薯、水稻等的经验。一九五五年扩大种植马铃薯一百二十八万亩,比播种小麦增产一亿二千万斤
(马铃薯折合粮食);改种胜利百号甘薯二百二十五万亩,比当地甘薯增产五亿六千万斤;推行旱改水田四十八万亩,比种一季旱粮增产一亿二千万斤。总计推行这一项办法结果,全年共增产八亿斤。
各地推行“三改”的第三项内容,即在改变广种薄收习惯方面,也有显著成绩。全省实行深耕、选用良种、小科密植、改撒播为条播、施肥、锄草等措施的范围都在逐渐增加。淮北地区一九五五年的夏季作物比一九五四年增加了一千六百万亩的施肥面积,因此增产二亿四千万斤。
安徽省一九五五年比一九五三年增产的四十八亿斤粮食中,有二十七亿四千万斤是由于实行“三改”获得的。
“三改”办法,是在农业生产改革措施中花钱少收益大的办法。“三改”是利用自然条件中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方面,避开灾害的一方面,在现有人力、物力的条件下,不用增加什么设备,只要农民组织起来,就能比较容易地推行。据估计,一九五五年推行“三改”,仅在调进高产作物种子等的差价上用了二百万元,连同“旱改水”和修水利的投资,共计不到三百万元;而一九五五年增产的粮食却达到二十七亿四千万斤,按每斤六分算,价值一亿六千四百万元。
一九五五年春天安徽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只占全省农户总数的百分之十五多,推行“三改”的面积也只达到两千三百多万亩,约占现有耕地的百分之二十五,这表明安徽省的农业增产潜力还是很大的。如果一九五六年春天全省有百分之八十的农户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并且按照“三改”的精神,继续因地制宜地扩大农业生产改革的范围,那么增产成绩将会更大。


第2版()
专栏:

社里财务工作要有一定的计划和制度
何成
很多准备入社的农民和入社不久的农民,最担心合作社的各种账目算不清,怕社里的领导人员乱花钱,怕管钱财出入的人“抽油水”。其实,绝大部分合作社都把财务管得很好,把社里的财力主要用到了增加生产方面,社里的收益分配得又清楚又合理,使合作社的家底一年比一年大,社员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它们是怎样做到了这样的呢?主要的经验有三条:第一,要有计划(用钱用东西不是瞎用乱用);第二,要有制度(不是谁想用社里的钱和东西谁就可以用);第三,要有群众监督(不是社里的少数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自作主张)。这些经验,已经总结起来,用条文的形式写在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上了。
制定财务计划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农业生产合作社家大业大,银钱物资是大出大进。如果没有个计划,不知道手上有多少资金,什么时候可以收入多少钱,也不知道一年当中要用多少钱,用在哪里,什么时候用。这样,自然就会东抓一把,西抓一把,该用的不用,不该用的用了;也就会弄得乱七八糟,要用钱的时候没有钱,不用钱的时候钱又多了。因此,做计划是财务管理的一件大事情。示范章程草案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应该在每个生产年度开始以前,跟制定全年生产计划一起,制定年度预算,也就是全年的财务收支计划。这个计划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资金从哪里来?怎样用?一部分是全年的生产总值(包括农业的和副业的)有多少?生产消耗应该扣除多少?公积金、公益金能留多少?社员能分配多少?
资金从哪里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一个是社员交来的股份基金,其中生产费股份基金是每年都要消耗掉的,但是每年都要从收入当中扣除下来,作为来年的生产费;一个是生产的收入,其中一部分是从上年生产收入中留下来的公积金(新建立的合作社没有这一项),另一部分是秋季收获以前农业和副业生产的部分收入;还有一个是社员的投资。把这几项收入计算好,加起来,就能够看清楚社里有多大本钱,能办多大的事情。经过计算,如果本钱不够,该怎么办呢?可以先发动社员投资,还可以找一些生产门路,扩大资金的来源。确实有必要,也可以向信用合作社或国家银行申请贷款。贷款不能借多了,借多了就扯了国家对工业投资的钱,对全国人民不利,同时也让农业生产合作社背了债。总之一句话,合作社自己要想办法开辟财源,尽量做到自力更生。
合作社有多少本钱算清楚了,接着就要打算怎样使用这些本钱。合作社组织起来为的是发展生产,合作社的资金,要用到发展生产方面去。一切和生产关系不大的开支,决不能多用钱,用钱越少越好。生产方面的开支,也不能够想到就用,要精打细算,处处节约,当用的用,能省就省。当然,该用的也不要过分节省,把该多用的也节省掉了,就不能大量增加生产,结果也会使社员不能更多增加收入。总之,要把资金用在生产最需要的地方。有些合作社,刚办起来,家底还很空,就盖办公室,修牛马圈,不要弱牲口,要买大骡子、大马;不用旧家具,要买新家具;凡事讲排场,要阔气,这最要不得。为了保证资金使用得恰当,做到增产高,开支少,各个合作社应该根据本社的情况,规定出各项生产费用的限额。每年生产要用的种子、草料、肥料、农药的开支,修理农具、医治牲口的费用,租用社员牲口的报酬,生产管理费等,都要规定一定的数目。超过规定的数目,就不许开支。按照示范章程草案的规定,生产管理费(购买笔、墨、纸张、账簿以及社员因公出差等费用)不能超过全年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有些合作社规定了各项生产费用的限额以后,还采取“包干”的办法,把能够分给各个生产队使用的资金分给各队,由各队包干使用,保证增产。对节约了的给予奖励,贪污或浪费了的给予处分。这种办法对于保证节约资金很有作用。
财务收支计划的另一个部分是计算全年的生产总值有多少,生产消耗该扣多少,公积金、公益金能留多少,社员能分多少。合作社不能只下本钱,不管收成。社员在社内劳动,入了股,投了资,为的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为了保证社员能够增加收入,保证来年的生产能够扩大,合作社要把全年的收入按照生产计划规定的指标折算出来,看看一共有多少。从里面扣除生产费,留出公积金、公益金,然后算出社员收入的大体数字。这样,合作社全年收入分配的各项数字就可以看清楚了。
制定财务收支计划有很多好处:第一,可以有计划地筹备资金,该用到什么上面就用到什么上面,该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不至于浪费资金,或者当用不用,把资金白白地压起来。第二,可以让社员知道资金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心中有数。这样,社员来检查、监督财务工作就方便了。第三,可以让社员知道合作社能增产多少,有多大力量,自己能收入多少,有指望,有奔头,可以鼓励社员好好劳动。
规定财务制度
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不只要有计划,还要订立一些必要的财务制度。
一般说来,制定财务收支计划这件事,还是比较好办的;银钱物资真正动用起来,可就不简单了。合作社生产一开始,看吧,几十个社员,几百个社员,今天你要这样,明天他要那样;这里有件事要花钱,那里有样东西需要买。开支虽然定了计划,可是事情常常会不按计划走。只要当家的人心里一活动,管钱的人松松手,开支就乱了。况且,有些人受了剥削阶级的影响,为自己方便、占大家点便宜的事保不准就没有,甚至于有的人还会有贪污、盗窃行为。像这样,计划不就会变成空计划了吗?为了让计划不变成空计划,人人都照着计划办事,就要定出一个用钱的规矩来。这就是说,要筑起一些关口。不论什么用项,只要社里的钱往外拿,就要经过一定的关口。社员大会是一道最重要的关口,每年的财务收支计划,都要经过社员大会审查批准才算数。社主任也是一道关口。财务收支计划以内的普通的开支,要经过社主任这道关口,要他批准了才能开支。管理委员会是一道关口,计划以内比较大的开支,要经过这一道关口,在它这里通过了才能开支。有时候,临时发生了什么必须用钱的事,是做财务收支计划的时候没有料到的,要用这笔钱,就得追加预算。像这样的开支,也要经过社员大会审查批准了,才能开支。会计员是保卫社里的财产的一员守关大将;一切不合规矩、不合手续的开支,会计员都可以不让过关。示范章程草案上规定了他有这个大权。不管你是社主任也好,管理委员也好,不照着规矩来,他就不让通过。像这样,大关管大的开支,小关管小的开支,一关一关地管着,用钱就不会乱了。谁要想占便宜、想贪污也就不好办了。
上面说,会计员在动用社里的钱财上是守关口的人。可是会计工作本身,也容易搞得“账目不清”。许多合作社的社员都说:“只要不吃糊涂面,累死也情愿。”谁都怕会计员记的“糊涂账”。会计员的任务是很重大的,应该廉洁奉公,努力钻研业务,做到不记漏一笔账,不记错一笔账,每一笔账都“有凭有据”都是凭单据记的。会计和出纳还要分开来,会计员光管账,出纳员光管钱。管钱的不管账,管账的不管钱。管钱的人没有手续不能随便支钱。这样,账目清楚了手续也清楚了,社员大家就可以放心地积极劳动了。
合作社里除了银钱以外还有别的许多公共的财产和公用的东西。有些合作社,公共的东西乱扔乱放,谁见了也不管,像这样,家底再大,收入再多,也顶不住浪费和损失。因此,对于公共财产的保管,也要定出一些办法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专人负责保管,分给各生产队、保管员、饲养员、技术员来保管。动用公共的东西,要有借用和归还的手续。每一件公共财物,都要登记起来。什么时候要知道社里有了多少家当,拿出单子一看,就可以一清二楚。一切公共财产,还要按时清点,看看有没有丢失和损坏。这样,一方面可以督促大家对公共财产负责,一方面可以对用坏了的东西及时修理。
银钱出入,物资保管都有了手续和办法,是不是就不会发生问题了呢?不一定。有一些合作社,财务制度不是没有,但是还发生损坏公共财产的事。有些合作社,甚至还发生了贪污、盗窃公共财产的事。如果发生这类事情,怎么办呢?那要根据情节轻重来处理。示范章程草案规定:合作社社员如果贪污、盗窃、破坏了公共财产,或者不负责任,让公共财产受了重大的损失,都要负责赔偿,并且要受处分。情节轻的受轻的处分,重的受重的处分,情节严重的,还要请法院来办罪。
大家监督财务工作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一切资金,一切财产,都是合作社发展生产的本钱,都是社员的劳动换来的。浪费了资金,损坏了公共财产,就是每一个社员的损失。合作社的每一个社员,都应当节省合作社的资金,爱护合作社的公共财产。要互相监督,谁也不许浪费资金和损坏公共财产。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要发扬民主,让全体社员都来检查和监督财务工作。合作社的账目要按时公布。社员的劳动日的账目,每月、每个生产季度都要公布一次,让社员来检查和核对有没有记错;同时,让社员知道自己做了多少工,做少了的可以赶紧补上。财务开支的账,除了每月公布以外,每个年度结束的时候,还要把全年的开支情况公布出来,让社员大家来检查,看是不是按计划,按制度开支的,开支是不是合理。公共财产的清单,也要在每个年度结账的时候公布出来,让社员知道一年中间,添了哪些公共财产,公共财产有没有损失。这样,人人心中有数,人人都知道合作社一切资金、财产的来龙去脉,贪污、浪费的事情就发生不了,社员的“财务事”就能办好。
账目是定期结算,按期公布,可是,财务工作是天天在做。为了让工作平常都不出问题,合作社的监察委员会,还要定期检查合作社的各种账目,有了问题,就及时解决。
合作社的财务工作有计划,有制度,又有群众的监督,就能够不出问题,就能够很好地保证全社生产的发展。


第2版()
专栏:

康藏、青藏公路通车一年来所得到的利益
达赖喇嘛
康藏、青藏两条公路修筑完成后,在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汽车由南北两条公路同时开到了拉萨市。从那时起,到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一周年中,不但从内地容易运来大量食物,并且西藏内部的交通也获得很大的方便,因此僧俗人民所需要的如青稞、?粑等一切食物的价格,都已日渐降低,减轻了人民生活上的一些困难。人民所需内地生产的大批物品,都已陆续运到拉萨等大城市中出售。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来是落后的,西藏地方的建设条件也是差的。但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汉族人民以及进藏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康藏、青藏公路修通了,这就使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获得了发展的可能和条件,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的可能,地方建设也有发展的可能。例如在通车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来作帮助的进藏工作人员来往是非常困难的,纵使工作人员们能够克服路上的困难到达西藏,由于建设上所需要的物品不能运到,而西藏地处高原,生产不发展,食物不够用,物价常有增涨等,就不能不增加建设上和工作中的很多困难。现在康藏、青藏两条公路把上述困难逐渐克服了。在这一年中,西藏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建设事业都已开始,并且会要继续向前发展,西藏会要建设成一个繁荣幸福美满的新西藏。同时,由于祖国内地和西藏地方间的交通方便了,这就使各兄弟民族,尤其是汉、藏民族间的联系更趋坚固和亲密。又由于拉日、日江、江帕等公路在今年修成后,使西藏各大城市也联系起来了。这是康藏、青藏公路有了以后才完成的,因此我们西藏内部的团结和联系也加强了,各地间的产品也容易交流了。尤其是在佛教方面,西康和青海等地的藏族人民都认为拉萨是佛教的圣地,虽然有很多人想来朝拜释迦牟尼的佛像,和学习佛法,但是过去由于路程太远和路途上的困难,只能在远处发愿想念,不容易亲身前来拉萨。现在康藏、青藏公路筑成后,只要自己虔诚定能如愿以偿,比如今年很多藏族僧俗老幼人民,都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拉萨朝谒,这都是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后一年中西藏的佛教和政治方面得到不可思议的广大利益。这都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在汉族人民的无私帮助下而得到的,所以藏族僧俗人民都要无比欢欣地真诚念恩和感谢。今后,我们一定要信任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和先进汉族人民以及进藏工作人员等的帮助,为建设祖国的新西藏而共同努力。(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西藏人民幸福的道路
班禅额尔德尼
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康藏、青藏两条公路通车一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欢欣鼓舞的日子里,我们西藏人民都以万分高兴而感激的心情,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表示崇高的敬意。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以及全国各兄弟民族的大力支援和帮助下,特别是中共西藏工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的全体同志们模范地执行了毛主席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认真尊重了我们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以积极负责吃苦耐劳的伟大精神,热诚地帮助我们建设家乡。四年多来,在西藏仅就日喀则地区来说,先后建立了人民银行、贸易公司、电讯局、农业试验场,创办了学校;更使我们藏族人民感激的是中央人民政府每年都在西藏各个地区发放了无利息的农牧业贷款、水利贷款、救济款和工商业低利贷款;同时还在日喀则市南区修建了解放新村,收容了无家可归的穷苦人民去居住,尤其是去年年楚河两岸遭了水灾的灾民,由于中央的救济,使灾民不仅度过了灾荒时期,并重建了自己的家园。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从而使西藏的农牧工商业、教育文化事业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初步得到了改善。
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康藏、青藏两条公路的通车,今年十月拉日、日江公路的通车,都充分说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我们的亲切关怀和热爱,它对繁荣西藏的经济文化、开展各地区间的物资交流,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深深感到,这几条公路,是我们藏族人民幸福生活的有力保证,它把祖国内地和边疆的西藏以及西藏各重要城镇,都紧密地连接起来了;同时,也更加密切了西藏人民和祖国各兄弟民族的联系。通车以来,仅就日喀则来说,市面呈现着一片新的气象:在市区修筑了十字形的两条平坦的马路整齐宽阔;在国营贸易公司里,摆满了祖国出产的工商品供应藏族人民;汽车还给新建工程运来了建筑器材,和大批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放电影用的发电机,还给农场运来了气象设备;西藏的土产、特产也得到了畅销。最近开设的新华书店,运来了五万多册书籍和画报,我们藏族人民也可以买到藏文的书籍和画报。在市南区新成立的人民医院,设有内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爱克斯光科、手术科等十科,还设有住院病床,并组织了巡回医疗组和种痘组,下乡进行治疗。我们感到,这是我们藏族人民在毛主席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更进一步地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今年三月间,国务院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及其他帮助西藏建设事项等决定,更进一步奠定了建设新西藏的基础,并将使西藏僧俗官员及藏族人民和在西藏的全体同志的团结更加亲密巩固。半年来的事实证明,拉日、日江两条公路的通车,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筹备处的成立,都是对国务院决议积极执行的表现。由于交通的方便,仅日喀则地区就有许多藏族官员和青年男女到内地参观学习,同时中央还派来了许多技术干部,来帮助西藏建设,例如:西藏工程勘察队,经过了几个月的辛勤勘察,现在基本上完成了日喀则市防洪、火力发电站等工程的勘察和设计,并普查了年楚河的水利资源,为将来发展农田水利等提供了新的条件。
通过这些具体事实,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合作的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可爱,更显明的看到了我们西藏人民幸福的远景,从而将更加信心百倍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过去由于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歧视剥削,使我们西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和落后的状态,现在我们西藏人民的生活,马上还不能和内地人民的生活一样的好起来,几年事实证明,我们要想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只有更紧密地跟着共产党走,跟着毛主席走,这样,我们藏族人民才能摆脱贫困,走向繁荣幸福的生活道路。今后我们西藏人民坚决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全体工作干部模范行动的帮助下,遵照宪法所指示的方向和道路迈进,以实际行动更进一步巩固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加强反帝爱国力量,积极做好西藏自治区筹备工作,为建设祖国的新西藏而奋斗。(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按照互利和公私兼顾的原则分配收益
何成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收益是大伙劳动得来的,自然也要由大伙儿来分配。社员在社里劳动一年,谁也关心:劳动成果究竟要怎样分?自己究竟能分多少?还没有入社的人最关心的也是:入了社能不能增加收入?自己会不会吃亏?
适当地规定生产资料的报酬
放心吧,合作社一定要做到适当地分配收益。
在农业合作社里,必须不损害任何贫农的利益,也不损害任何中农的利益。在处理社内任何问题的时候都是这样,在分配收益这样牵扯到每个社员的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更是这样。
合作社分配收益,首先要实行互利的原则,使贫农中农都不吃亏。在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一般地说,中农的生产资料多些,好些,贫农的生产资料少些,坏些。为了实行互利的原则,最重要的是把土地和劳动的报酬规定得合适,把别的主要生产资料的报酬也规定得合适。只要劳力和生产资料的报酬都合适了,贫农中农就能两利。
办了社以后,大家齐心发展生产,生产增加到一定程度,绝大多数社员不要土地报酬收入也比入社以前增加了,社里也有力量照顾特殊困难户了,半劳动力也都有不少活可以干,能得到很多劳动报酬了,大家的觉悟也都提高了,就可以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的高级社,采用那种最合理的、最能鼓励全体社员积极劳动的完全按劳取酬的分配办法。这些,在前边讲解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再多谈。
积累公共财产
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当中,还有一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公共财产怎样积累和积累多少。这实际上就是社员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怎样正确结合的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合作社年年在分配中总要发生这样的问题:公积金、公益金该留多少?
有一些合作社的领导人员和社员,没有远大的眼光,不顾发展集体的生产事业和集体的文化福利事业的需要,只看到社员个人眼皮底下的一点点经济利益。这就出了一种奇怪的事情:合作社的生产增加了很多,公积金、公益金却留得很少;社员靠着集体生产增加了很多收入,却不关心集体利益。有些合作社甚至“全部分光,寸草不留”,还说这样容易“显示合作社的优越性”。这不是公私兼顾,而是“公瘦私肥”。这样干会有什么结果呢?一定会是:集体的生产事业和集体的文化福利事业都不能再发展;受到意外的灾害没有足够的力量抵抗,社里的生产还会降低;社员发生了意外的困难,还是像入社以前一样不好克服。社“瘦”了,社员“肥”得也有限,并且还会“瘦”下去。当然,不顾社员的个人收入和生产上、文化福利事业上的实际需要,留下过多的公积金和公益金,也是不对的。
还有些合作社不愿积累公共财产,是怕社扩大的时候新社员进来沾光。他们说:“可不能咱栽树叫他们歇凉。”他们主张不留或少留公积金,有的甚至主张在扩社、并社的时候把过去的公共财产分掉,等新社员进来“另打锣鼓另开张”。这样,也就出了一种奇怪的事情:合作社发展了,扩大了,社里的社会主义因素却反而减少了;社很大,却很空,怎么能发挥大社的优越性、更多增加生产呢?
示范章程草案的总则中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分配劳动成果的时候,应该给全社留下为发展生产和发展公共文化福利事业所必须的资金,同时使每个社员得到应得的报酬”。究竟怎样才能使公共的利益和社员个人的利益都能适当地满足呢?在示范章程草案里规定得很清楚:公积金的数量,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初办的时候,一般地不要超过合作社每年实际收入(生产总值扣除生产中的各项消耗)的百分之五;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可以逐步地提高到百分之十。经营技术作物的合作社,公积金可以稍多一些。公益金一般地可以占每年全社实际收入的百分之一,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可以逐步提高到百分之二或者百分之三。
要是受灾减产了,照这个比例留就会使社员的生活发生困难,那该怎么办?示范章程草案中规定了:在歉收的年份,公积金、公益金可以酌量减少;在丰收的年份,可以酌量加多一些。
如果有的社员要退社,或者有新社员要入社,或者有几个合作社要合并,对社里的公共财产该怎么处理呢?示范章程草案规定:合作社积累的一切公共财产不允许分散。社员退社,只能带走还是他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抽回他的一份股份基金和投资,不能分走合作社所积累的任何公共财产。几个合作社合并的时候,不允许任何一个社分掉合并前所积累的一切公共财产。老社接受新社员的时候,除了要他交应该交的股份基金以外,不应该对他提出额外的要求。过去有些合作社在吸收新社员以后,要新社员补交公积金、公益金,那是不对的。这样做,先入社的人不是吃亏了吗?要知道,这些公共财产都是用集体力量创造的,是属于集体的,并不属于任何个人。如果不是共产党领导大家走合作化道路,这些公共财产就永远也不会有。每个社员个人应该得的利益,在分配收益的时候已经得到了,谁也没有吃亏,而是增加了收入。我国的宪法有明文规定:“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合作社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公共财产,怎能化为个人所有呢?合作社积累的公共财产既不是属于个人的,新社员入社的时候当然也无须乎“补一份”;再说,合作社的公共财产越积越多,如果要每个后入社的人都“补一份”,怎能补得起呢?补不起的人就都不能入社,合作社怎么能变得更大更有力量呢?
分配的次序和时间
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分配工作当中,除了分配比例问题以外,还有一个分配次序的问题。示范章程草案里规定了两种分配办法:第一种:由社员家庭各自负责交纳农业税、交售国家所统购的农产品、向采购机关出卖农产品;在这情况下,应该按这样的次序进行分配:1、扣出本年生产中的各项消耗,留作下年的生产费;2、留出一定数量的公积金和公益金;3、支付社员的土地、林木和牧畜的报酬,支付租种的土地租金;4、按照农副业和社务工作的全部劳动日,分配社员的劳动报酬。第二种:由合作社统一交纳农业税、交售统购的农产品、向采购机关出卖农产品;在这情况下,应该先尽了对国家的义务,然后按照上面说的次序分配。示范章程草案还规定了:实行第一种办法的合作社,应该积极准备实行第二种办法。为什么呢?因为,实行第一种办法,对国家来说很不方便,对合作社来说分配起来也比较麻烦,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也不容易保证完成。第二种才是比较进步的、更合理的办法。
合作社的分配一般是在秋收完毕以后进行。那末,秋收以前要花钱怎么办?不少还没入社的人都有这么个顾虑:怕入社以后平常没有零钱用。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示范章程草案已经作了规定:春季和夏季收获的农产品,可以预先分给社员,到生产年度终了再结算。怎么预先分配呢?应该先由合作社留下公共需要的一部分,然后按照社员已经做的劳动日的数目,同时照顾到社员的实际需要来分。只按劳动日不顾社员的实际需要是不对的;只按实际需要不按劳动日的多少,也会妨碍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合作社的现金收入(出卖农产品的收入和副业收入等),在社里留下公共需要的一部分以后,可以根据社员的实际需要,允许社员预先支取
一部分。社员预先支取的现金,一般地不应该超过他已经完成的劳动日预计应得的报酬。有些合作社在预先分配和让社员预先支取的时候,事先没有根据每个社员所做的劳动日加以计算,结果,一部分社员用的粮款超过了他自己应该得的部分,退又退不出来;另一部分社员却得不到他应该得的部分,那就不好了。按照示范章程草案的规定来做,就可以不再发生这种情形。
有人需要多分现金少分实物,有人需要多分实物少分现金,有人需要这种粮食多,有人需要那种粮食多,有人需要棉花多,有人需要棉花少,怎么办呢?示范章程草案中也已经作了合理的规定:分配给社员的实物和现金的搭配,以及各种实物的搭配,都要尽量照顾到社员的实际需要。属于国家统购统销范围以内的东西,社员中间有多余的,有不足的,合作社应该加以调剂。这样,对国家有好处,
一部分社员的困难克服了,别的社员多分了现金和别的东西,也不吃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