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发挥农村小商贩作用的好办法
牟澜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农民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必然会大大增加。要做好农村市场的供应工作,除了国营和合作社商业要加强供应和收购业务外,还必须调整现有的商业网,合理地充分地利用农村小商小贩。山东省胶县十八区供销合作社在现有商业网的基础上,妥善地安排和改造农村小商贩的做法是一个好的办法。
胶县十八区供销合作社在进行调整商业网和安排改造私商工作中,比较细致地调查了今年群众的购买力和他们对商品需要的情况,并且依据调查材料,计算出本区公私商业实际需要负担的购销任务;供销合作社又调查了现有私商小贩和去年歇业而又可能复业私商的分布状况,从私商分布的状况方面来研究采用何种组织形式来对他们进行改造,以及他们可能组织起来的程度。具体地分析了现有国营、合作社、私营商业网的分布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在现有商业网的基础上,按照“统盘规划、逐步调整”的方针,编制了设置和调整商业网的计划,再经过县供销合作社批准后,稳步地进行了调整。这种根据目前当地具体情况来调整商业网的作法,是能够切合实际需要的。特别是以区供销合作社的商业网为核心,根据私商小贩分布的情况、经营条件、能不能维持他们的合理收入等具体情况,在自愿的原则下,从经营地区范围、商品品种、改造形式等三方面来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私商小贩开展物资交流,发挥他们能够吃苦耐劳、深入偏僻农村、参加短距离贩运的长处。这种做法,既能适当安排农村小商小贩,又能够活跃农村市场,还可以比较合理地调整商业网,便利群众出售和购买。胶县十八区的许多农民,现在不出村就能够买到日用必需品,在划定代购代销员供应的地区里,每隔两三天就可以看到他们来送货。许多小土产品和废品,都通过他们收购去,能够节省农民购销的时间。许多群众都反映:“今年是卖的省事、买的方便”。同时,小商小贩在经过初步改造后,一般都能按季按月编造业务计划要货。特别是合作商店一般都建立了统计、会计、计划报表等制度。通过计划和报表等,供销合作社就可以及时掌握私商经营情况的变化,并使小商小贩的计划纳入商品流转计划的轨道,还可以便利供销合作社对他们的管理和改造。
调整商业网是个极为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各地在进行这一工作时,还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进行。


第2版()
专栏:

在全面规划商业网中安排和改造商贩
王凤亭
胶县十八区位于胶县、胶南、诸城、高密四县的交界处。区内有四个集镇,以铺集为最大,是以上四县边邻地区的经济中心。在没有规划商业网以前,国营商业在铺集设有百货、烟酒专卖两个经营组,负责开展批发业务,百货组并兼营零售。供销合作社在铺集也设有百杂货、副食品、生产资料三个零售门市部和一个粮油店;在另外的集镇和村庄,还设有七个综合性的零售店和一个粮食、油料收购组。私营商业共一百九十八户,从业人员二百二十三人。由于几年来经济情况的变化,特别是约有占总户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商贩在去年内停业、歇业,使商业网大量减少。又加上私商的分布不平衡,供销合作社的业务也忙不过来,所以,农民买卖东西很不方便。一些村庄的群众买包火柴、打二两油、买斤盐,都得跑几里路才能买到。他们对这种现象甚为不满。
供销合作社不开展批发业务,不便于领导市场和改造私商。有些乡村的零售店因业务小、开支大,既不符合核算原则,也影响对私商的安排。
这些情况表明,现有的商业网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商品流转的需要,不能适应供销社领导和改造私商的要求。因此,在现有公私商业网的基础上,统盘规划,逐步地调整和合理地安排、改造私营商业,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在规划商业网的过程中合理安排和改造私营商贩,十八区供销合作社调查了今年群众购买力及其商品组成的情况,计算出本区公私商业实际需要负担的购销任务。接着他们又调查了现有私商和去年歇业而又可能复业的私商的分布状况,研究采用何种组织形式来改造私商,以及他们可能组织起来的程度。依据上述资料,在便利群众、符合核算、有利于供销社领导农村市场和改造私商的原则下,对调整全区公私营商业网作出了统盘规划,并且进行了以下的调整:
撤销国营百货、烟酒专卖机构,把它们的批发业务交给基层供销社的专业商店和县社在铺集的批发机构。
供销合作社在铺集,以原有的三个零售门市部和一个业务组为基础,新设立了棉布、百杂货、副食品、生产资料和家具业四个专业商店,负责批发并兼营零售业务。此外,还设立了农副产品采购站一处。这些机构分别负责领导和改造私商。原来设在其它集镇上的三个综合性零售店,现在只负责零售,协助专业商店监督所属地区范围内私商的经营。
在作为核心的供销社商业网组成之后,他们就对私营商贩作如下安排:
在全区具有二百户左右的村庄里设置了十一个代销处。每处有一个人,负责对本村和附近村庄群众供应烟酒、茶叶、糖、盐、火柴、土纸、肥皂和调料等群众日常需要的商品。
另在三个村庄里设置代购兼代销员四人,他们采取“划区流动”的方式,除赶集外,分别在划分的村庄内定时串乡,负责收购小土产、废品和对农民供应小百货。
还有专业代销员六人。其中送油员二人,负责三十三个村的食油供应(因该区是产花生区,留油料户多于供应户);土烟、食盐、杂货、布头代销员各一人。这些人员主要是带货赶集,集间也串乡送货。
组织合作商店八处:在五个村庄里设立了五处百杂货合作商店,共十七人;除赶集外,都有固定的串乡范围。棉布合作商店一处,工作人员五人;除赶集外并负责向六个村串乡送货。海产合作商店
一处,共七人;除赶集外,负责向三十三个村串乡送货。屠宰合作商店一处,共四人;负责供应两个集的猪肉,并代机关、群众宰猪,赚取手续费。
由供销合作社和四户私营药铺合办了合作诊疗所一处,共十一人,负责对附近私营药铺批发中药,并在三个集镇和一个村庄设立了门诊部。
合作饭店二处,共十二人。经营小组五处,共一百二十五人,都设在交通要道的集镇,负责对集市和往来客商供应饭食。
牲畜交流服务所一处,共十六人,在本区集市为群众成交牲畜,并根据需要作地区间的牲畜、猪子贩运。
另外,全区还恢复了十处油坊、一处粉坊、八处豆腐坊、二处糕点作坊和四户炸油条的小铺。
经过调整商业网、安排和改造私商以后,现在全区有私商二百六十三户,从业人员共三百人。现在已经采取代销、合作商店、合营、经销等形式组织改造的有一百九十六人,占私商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五点三三。
小商小贩经过改造以后,进一步满足了群众的购销要求。现在全区已经有百分之五十的村庄建立了商业机构,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人口不出村就能买到日常用品。在划定的地区里,每隔三两天,各村就可以看到小商贩。群众的评论是:“政府和合作社又给群众办了一件好事”;“卖的省事,买的方便”。
小商小贩提高了觉悟,转变了经营作风。以前,小商小贩都是经营利润比较大的商品,不愿经营利润小的零星商品。这样,就常常在商品品种方面不能满足群众要求。改造以后,特别在组织起来的合作商店中,这种现象几乎没有了。大部分小商小贩除了根据市场需要,把商品由几十种增加到一、二百种,甚至四、五百种外,并且在串乡时统计群众需要的小农具,为群众代购。今年秋种的时候,有的商店连夜把农药给农民送到门上。过去,有门市的小商贩从不串乡,有赶集习惯的也不愿串乡。经过安排改造后,规定了下乡送货的制度,按期送货和收购,并且自愿配合到村摆摊。苗家庄百货合作商店到逢家沟送货,群众自动帮助他们打货摊、扫货场、烧水相待,临走时还帮助装车子。
由于利用商贩深入农村收购小土产、废品,也便利了群众的销售。一至八月,全区共收购了杂骨三千九百七十四斤。去年,合作社挂牌收购头发,一点也没有收到,今年已经收购了一千四百七十多斤。于家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娘先后卖了五次头发、破麻袋、碎玻璃等,换回了许多针线等零用品。她高兴地说:“已经丢了的东西,又变成了活钱。”合作诊疗所成立以后,中医改变了“医不扣门”的思想,都带着药品轮流下乡给群众治病。群众普遍反映说:“过去咱穷人家有了病,请个医生可不容易啦!现在不但一请就到,不请自己也来。这都是毛主席领导的好处!”
小商小贩们的收益也普遍增加,生活有了保证。据全区一百六十三户纯商业商贩的统计,今年一至八月份的贸易额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九。苗家庄百杂货合作商店,一九五四年上半年销货额为八千二百七十三元,今年组织起来后,在同一时期中销货额上升为九千八百四十四元(代销金额不在内),增加了百分之十九。去年,他们亏本二百多元,今年同期每人每月可收益二十四元三角。
由于供销社开展了批发业务和适当地调整了批发起点,小商小贩们克服了资金少、进货品种少的困难。杂货商王树申说:“以前因资金短少,进货时,买到这种,买不到那种,不但耽误了作买卖,还加大了开支。现在由供销社进货,进货又方便,又节约了开支。”至于组织起来的合作商店,费用开支就更少。有一个合作商店,一九五四年上半年未组织起来以前,每月平均开支一百零九元,今年同期每月平均只开支五十元多一点,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四。
对小商小贩安排改造之后,也大大便利了供销合作社的领导。小商小贩在经过初步改造以后,一般都能按季或按月编造业务计划,并根据计划进货。特别是合作商店,一般的都建立了统计、会计、计划报表等制度。通过计划和报表等,供销合作社就可以及时掌握经营情况的变化,使业务纳入计划的轨道。未改造以前,小商贩经常不能按期纳税,甚至有偷漏税的现象。现在,由于销货额增加、免税户和偷漏税现象的减少,也就扩大了税源,保证了税收。根据两个合作商店(十户)的统计,一九五四年上半年未组织起来以前,税款额为七百三十二元多,而今年同期(组织起来以后)就增为三千零一元多,增加了三倍以上。在未改造前,小商小贩所经营的商品有时就不按国营牌价出售。对国营和合作社没有或临时脱销的商品,他们就乘机抬高价格,牟取暴利。现在,全区私商完全都能按照国营牌价售货;对百货公司没价或供销合作社没有零售价的商品,都按合作社核定的价格经营,并实行明码交易。许多农民满意地说:“现在集上的东西价钱一样,买卖真放心,就是叫小孩去买东西,也不怕吃亏了。”


第2版()
专栏:

曙光农业合作社怎样由初级社转为高级社
陈俊生 王连甲
黑龙江省克山县曙光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一九五二年在一个常年互助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时全社共十七户,三十四个劳动力,一百六十二公顷七亩九分土地,二十六匹马。这个社经过了两年的集体生产,到一九五三年底已经由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
曙光社在转为高级社以前,大致具备了这样一些条件:在生产方面,一九五三年虽然遭受较重的涝灾,每公顷产量还有一千一百五十公斤,比当地互助组增产百分之十以上。一般社员比入社前增加收入百分之三十五左右。收入最少的社员也比条件相同的社外农民收入多。社会主义的经济积累也有了增加。一九五三年底,全社公共财产达到一万一千六百零九元(其中有一部分是政府奖给的奖金),每个社员名下可均摊三百四十一元。在经营管理方面,这个社在办社第一年就开始实行了劳动分组作业,并且推行了小包工制。一九五三年又进一步推行了劳动组织的常年分队“四固定”的办法(就是把土地、马匹、农具、劳力固定在各个生产队里)。在这个基础上,实行了常年包工包产和超产奖励的制度。劳动日的计算开始试行了按件计工制。在领导力量方面,经过两年来办社的实际锻炼,也培养出来了一批领导骨干,到一九五三年底,有十个社务管理委员基本上学会了办社,能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大多数社员由于两年来亲身体验到办社的好处,同时又受到了总路线的教育,社会主义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积极要求把初级社转变为高级社。
曙光社在进行了两年的集体生产以后,越来越感觉到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限制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是劳动力和畜力有浪费。一九五三年平均每个劳力耕作土地四公顷七亩八分;每头耕畜平均负担六公顷二亩六分地。据当时情形看,每个劳力可耕作五公顷半地,每个畜力可负担七公顷地。这样本村有扩大生产的资源(如有可开垦的荒地,有可利用的水源)也不能利用。为什么不能扩大生产呢?主要是贫农、下中农和上中农的主张不一样。贫农和下中农积极要求扩大播种面积,上中农中间有些人对扩大播种面积却兴趣不大。因为他们感到不管生产扩大多少,马的租额是固定的,而扩大了播种面积,马负担的土地必然增多,这对他们是不利的,所以极力主张维持现状。他们也不愿意多搞副业,怕累坏了马。其次是私人生产资料增加得缓慢甚至停滞了。这个社两年来私人买进的马只有七匹,本来有一些上中农是可以买马的,但谁也不买。贫农和下中农想买马又没钱买。再次是一部分上中农劳动积极性不高。因为他们入到社内的生产资料多,就是少干一点活,分红也比贫农和下中农多,所以有的上中农在社内劳动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据统计,一般上中农的劳动出勤率比贫农低百分之三十五左右。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阻碍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贫农、下中农和党员积极分子都要求把生产资料由私有转为公有,由初级社转为高级社。上中农虽然对生产资料由私有转为公有有一些顾虑,但是也感到“集体农庄是方向,早晚都得走”,愿意跟上去。他们唯一要求是把生产资料问题处理得合理。
县委研究了这些问题并且经省委批准,决定领导这个社由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由县、区委组织工作组帮助村支部进行了转社工作。
这个社由初级社转变为高级社的工作,主要是解决私人生产资料公有化的问题。
一、土地:按照社员的意见,土地完全取消报酬。因为当地社会地租也比较低,土地也较多,特别是经过两年的增产,社员们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土地私有观念淡薄了,所以都同意取消土地报酬。
二、土地以外的主要生产资料:社员私有耕畜由合作社按照当地的正常价格收买,转为全社公有。价款分期偿还,三年还清,按银行利率付息。大中型农具在初级社时期就作价收买转为公有了。
三、股份基金:这个社确定的股份基金大体相当于所收买的社员的耕畜等生产资料的价款和饲草、饲料、种子的价款。交纳股份基金的办法是按劳力摊的。向社出卖耕畜等生产资料的社员,可以用合作社所应该付给他的价款抵交他所应该交的股份基金,抵交以后多余的部分由合作社补付给社员,不足的部分由社员补交给合作社。并且规定,社员交纳的股份基金记在个人名下,不计利息。
四、社员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社员自留土地的总数不超过全社土地总数的百分之五(只能使用,不能出卖),人口多的可适当少留,人口少的可适当多留些。社员家里养猪、养禽不加限制;还允许养少量牧牛。
上面这些问题解决以后,这个社就由初级社转成了高级社。加入的农户二十六户,男劳力三十五名,女劳力二十三名,耕马三十三匹,土地一百九十八公顷三亩七分。
曙光社转为高级社一年以后,显示了更大优越性。一九五四年,这个社虽然遭受了较严重的旱灾(七十多天没下雨),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全社总产量达十九万三千七百八十四公斤,超过了前一年的百分之三。每公顷地单位产量九百七十六点五公斤,虽然低于前一年百分之十五,但是超过全村其他社的产量百分之二十五。每个劳动日净分红一元一角七分,超过其他社社员每个劳动日分红百分之五十。全社百分之七十三的社员收入比一九五三年增加了。贫农社员增加的更为显著。有百分之十五的社员收入和上一年相等。只有百分之十二的社员因转高级社以前生产资料较多,劳力少,收入稍低于一九五三年。
从劳动生产率看,由于在经营管理方面继续推行了劳动定额制度和坚持了常年包工包产超产奖励的制度,一九五四年社员平均劳动日比一九五三年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九点二。不仅是贫农、下中农的劳动效率提高了,上中农的劳动效率也提高了,如上中农孙焕强一九五四年所作的劳动日比一九五三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七。由于社员劳动积极性提高,更加发挥了耕畜在生产中的作用,一九五四年耕畜运用率比一九五三年提高百分之三十三点三。
因为生产搞得好,许多农民都要求加入这个社。一九五四年底,这个社户数增加到一百五十七户,劳力增加到一百九十九个,土地增加到一千零十三公顷六亩九分,马增加到一百五十七匹。社扩大以后,一九五五年生产有了新的发展,扩大播种面积二十三公顷(其中水田七公顷);增种高产、稳产作物玉米二百五十七公顷,超过上一年的四倍;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秋翻地面积扩大到二百八十五公顷,超过上一年的七倍,用旧犁把二百七十公顷麦槎搅两遍(上一年搅一遍),推广良种小麦九公顷半。为发挥耕畜潜力,除扩大耕地面积,进行土地加工外,把三十七头老弱耕畜转为牧畜,这样就发展了牧畜业,现在全社共有牧牛三十九头,马二十六匹,猪五十多口,总值达九千七百九十元,超过去年三倍多。
今年,曙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总产量达一百一十一万二千三百三十公斤,平均每公顷产一千一百七十二公斤,超过一九五四年社里土地的平均产量百分之二十,超过新社员去年土地的平均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今年有百分之八十五的社员比入高级社前增加了收入,只有百分之十生产资料多的收入和入高级社前相等,收入低于入高级社前的只有百分之五。今年社员每个劳动日收入为一元零六分,超过新社员去年的收入百分之四十左右,但是低于原社员的收入百分之十五。低的原因是:来年生产投资扩大了,公共财产多了,还债多了。今年农业机器站给这个社开荒三百公顷(一九五六年种的,其中二百公顷水田),单是扩大耕地面积需要的种子费用即增加了一万二千元;公积金共留了一万一千多元,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八以上,比去年各社留的公积金总数超过一倍以上;还国家贷款五千元(去年未还贷款)。估计一九五六年的总产量可超过今年的一倍多,每个劳动日收入可达到三元六角,即比一九五四年超过两倍多(劳动日收入的增加比粮食产量的增加超过一倍原因是水稻和良种小麦等价值高的作物增多,因此,产量虽然增加一倍,价值却增加二倍)。因此,如果不是扣留上述各项扩大生产的巨大开支,原社员的收入是会大大超过一九五四年的收入的。


第2版()
专栏:

中山县的“每亩千斤”积肥运动
吴尔祥
广东省中山县农民,在今年秋收前,利用农闲空隙,结合秋前办社工作,展开了一次群众性的“每亩千斤”积肥运动。农家的屋角、地堂和空地上,到处都铺满了乌黑的河泥、塘泥;晒干了的河泥、塘泥,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中山县在珠江三角洲上的沙田地区。这里河流纵横,池沼密布。河泥、塘泥是取之不尽的,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的自然肥料。如果每亩稻田施用一千斤干塘泥,就等于施用二十斤硫酸铵,足够一季水稻所需肥料的一半或大部分。珠江三角洲上的农民过去就有挖河泥、塘泥做肥料的习惯。但是像这样大规模地把河泥、塘泥晒干施用的事情,只是今年夏种后才开始的。
今年夏种期间,正是第三代螟虫盛发期。中山县横栏区的晚稻秧苗受到严重的威胁。横栏乡“八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八十亩秧几乎给螟虫吃光了。农民们想出了许多种治虫办法,没有一件有效果。这时横栏区的区长,想起在粤中开会的时候曾听到有人说用干河泥混合“六六六”粉可以杀虫,就决定试一试这个办法。他首先动员农业生产合作社去弄干河泥,在社里的八十亩秧地上试验,每亩秧地混合施用一百二十斤干河泥和三斤“六六六”杀虫粉。这种混合物撒下去不到三天,枯黄的秧苗便开始回青了。横栏区推广这个办法后,就消灭了第三代螟虫。许多农民还把干河泥、“六六六”杀虫粉连硫酸铵一起混合施用,他们把这种混合物叫做“三捞”,它既能杀死枯心苗内的幼虫,又能起催生的作用。横栏区今年晚稻普遍施用了“三捞”,因而基本上消灭了虫害,出现了历来少见的“只见谷粒,不见白穗”的大丰收。因为有了这个行之有效的治虫办法,农民的生产信心大大提高了。横栏乡农民计划明年把一万二千亩双季间作稻改为双季连作稻,这个数字占全乡水田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比今年增加了一倍。
今年九月间,横栏区总结了晚稻使用“三捞”的经验,并且抓紧秋前农闲期间,结合办社工作,开展“每亩千斤”积肥运动。四沙乡农民提出“上午生产,下午和晚上开会”的办法,使建社工作不妨碍生产。全乡每天参加积肥的有一千多人。横栏乡农民晚上点起汽灯挖泥,六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两天内就积了干河泥九百多万斤。横栏区的这个经验不久又在全县推广起来。目前全县已积干河泥、塘泥一千万担以上。横栏、民众、港口、大岗等四个区,都超额完成了“每亩千斤”的积肥任务。横栏区平均每亩已经积干河泥两千斤以上。这不但解决了今年扩大冬种面积所需要的肥料问题,而且为明年增产粮食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共粤中区委会在十一月初为此发出了关于推广“每亩千斤”积肥运动的通报,号召全区推广中山县的这一经验。


第2版()
专栏:

先进经验和先进生产者
号料工人初允德节约钢材
吕岱
大连造船公司船体车间号料工人初允德虽然只有三级技术,但是,由于在工作中发挥了高度的自觉的节约精神,两年来共为国家节约了十五吨多钢材,并且没有出过任何质量事故。
号料是船体车间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号料工作做得好坏,对节约钢材、保证质量有很大关系。为了把住这一道关口,避免钢材的浪费,初允德号料前,总是先向工段长和小组长问清楚活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再仔细研究图纸;号料时做到精打细算,能用小材料的活决不用大材料;能用旧材料的活,决不用新材料。如有一次号船上的保险舰盖,原材料票上规定需要六整块新钢板,他研究了保险舰盖的式样以后,认为可以用过去剩下来的钢板条焊接起来代替,领导上同意他的做法。结果,由于号小块料费事,他完成的定额稍为少了一些,收入也少了一些,但是,他非常高兴,因为他给国家节省了六张新钢板,价值将近四千元。
初允德认为:“号料像裁衣服一样,把够做衣服的料子拿去补袜子就是浪费。”因此,他非常注意研究科学的剪裁方法。有一次,他接到一批号大桅斗子的三角板活。按一般号料的操作方法,是在一张钢板上并排着号。这样,一张钢板就只能号三块三角板,剩下了许多不方不正的废料。他觉得这样太浪费了,就用石笔在地上反复画着草图,连吃饭的铃声都没有听见,终于研究出一种“反正颠倒”的剪裁方法。这样,用同样一张钢板就能号出六块三角板,比过去多了一倍。
初允德知道,个人的节约成果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比较起来,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家动手,才能把无数的水滴变成沧海。所以,他不但自己注意节约,还经常帮助别人节约,看见别人有浪费,便立即提出意见,并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对方。今年春季的一天,他从船上走下来,看见别组的两个工人正在守着曲曲弯弯的两张旧铁板发愁,苦于找不到样板眼的位置。初允德就过去和他们研究了两个多钟头,终于把样板眼的位置找出来了。这两个工人感谢他说:“要不是你帮助,不仅大料工序要停工待料,这几张铁板也将成了废品。”还有一次,工人李维训号某船的船壁板,板的形状是上宽下窄,上面的宽径是三公尺一百五十公厘,可是李维训在一张六公尺长的钢板上并排地号了两块,还有一块的上角要差三百公厘。初允德看见了,就让李维训用“翻转颠倒”的号料法,结果在一张同样钢板上多号出了四块完整无缺的船壁板来。
最近,初允德已向全公司职工提出了节约每寸钢材的倡议,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重视和响应,大家纷纷表示:要积极向初允德学习。


第2版()
专栏:

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的初步设计完成
中国第一条行驶电气火车的铁路——宝成铁路宝(鸡)凤(县)段的初步设计已经完成。现在,担任设计工作的铁道部西北设计分局的设计人员,正在收集技术设计的各项资料,准备在明年八月以前完成施工所需的全部设计。从宝鸡到凤县要穿过拔海一千四百多公尺的秦岭,在山高路陡的秦岭上修筑的铁路,如果还用普通蒸汽机车来运输,效率就要受到限制。用电气火车不但牵引力大,速度高,比烧煤还能降低运输成本。设计电气化铁路,是中国设计人员在技术上的新尝试。他们在开始进行初步设计以前,参观了阜新和抚顺煤矿区的小型电气化铁路工程,学习了苏联设计的先进经验,并且得到了苏联专家的直接帮助。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成两千多农业合作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到十一月二十五日止,已经建成二千零八十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完成了今年冬季和明年春季计划建社三千六百五十九个的百分之五十七。入社农户已有五万二千多户。整个建社工作可于明年二月以前全部结束。
各地在建社前和建社中,都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自治区已培养了具备建社条件的常年互助组六千六百多个,约有五万九千多农户报名请求转社。目前全自治区已经训练了二万五千多名社的骨干,并且进行了建党建团工作。
南疆地区一九五六年度第一期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已经基本结束。这批新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有一千七百九十六个。第一期建社的工作,基本上是健康的。如疏勒县第一期建社九十三个。其中贫农社员占社员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四,社内的主要骨干,贫农占百分之七十点五二,既树立了以贫农为核心的领导,并且团结了中农。这个期间,许多地区还领导一批常年互助组进行了第二期建社的准备工作。 (本报驻乌鲁木齐记者)


第2版()
专栏:

四川第一座蛋粉厂开工生产
四川省新建的第一座蛋粉厂——合川干蛋厂,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经在十一月中旬正式开工生产。
合川干蛋厂建立在川东川北蛋的集散中心——合川市。在每年春末夏初的蛋产旺季,由各县流入合川市的鲜蛋约达四、五百万斤。这个厂在生产以后就可以为遂宁、达县、南充、江津(部分县)等四个专区的二十四个县,占全省鲜蛋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三的鲜蛋进行加工。将大大便利农民出售鲜蛋,从而鼓励农村发展养鸡副业生产。
合川干蛋厂是国营食品公司所属生产供应出口蛋粉的加工厂。投入生产后,每天能生产四吨全蛋粉。在蛋源供应充足时期,每月需要鲜蛋一百二十万斤。
目前正是鲜蛋生产上市旺季,川北、川东蛋源产区的达县、遂宁、铜梁等二十四县的国营食品公司和供销合作社,正深入各乡村积极收购鲜蛋;三台县合作社已与当地蛋贩、杂货商签订了三百份共计六百担的鲜蛋代购合同。遂宁、南充两专区并在各地增设了收购点,为蛋厂准备充足的货源。
(宋志)


第2版()
专栏:

太原矿山机器厂生产新钻孔机
太原矿山机器厂试制БУ—20—2型冲击式钻孔机成功以后,现在已经开始正式生产这种新产品。
БУ—20—2钻孔机,是一种在地面上进行垂直打眼的机械。它的钻孔直径为四百公厘,钻孔深度达二百公尺。这种机械可以广泛使用于建筑、地下勘探、钻孔爆破以及开凿自来水井等工程。它有履带装置,可以借电动机的传动自由移动,比YKC打眼机使用起来方便、灵活,更加适用于露天煤矿。 (李文禄)


第2版()
专栏:

鞍钢试轧成功一种重型钢轨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在十一月三十日,按照苏联一九五四年最新标准试轧成功一种重型钢轨。这种钢轨耐磨性特别强,钢轨接头的地方不会飞边和脱落。由于这种新产品的试轧成功,我国明年某些运输量特别大的线路将可铺设这种钢轨,不需要由外国进口了。
 (何疑)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农民用现成房架造房
黑龙江省各县木材公司为农民制造了很多房架子。这种房架子是根据东北农村的房子形式制成的。每件主要木料都编上号码,把木料按着号码的顺序搭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房架。农民买到这种房架以后,只要把它竖起来,抹上泥,盖上草,就可以住人。他们说用这种房架省钱、省事,又能及时解决住房问题。望奎县三区农民算了细账后说:“买木材公司的一座房架比自己请木匠作要省七、八十元”。另一位农民说:“用这种房架造房子,改变了农村几百年来盖房用幼林的习惯,避免了大家上山乱砍乱伐损害幼林的现象”。因此这种房架受到农民的欢迎。现在各地农民正积极同木材公司办理预购手续。据佳木斯、牡丹江、绥化等六个市县木材公司的统计,已和农民签订了两千二百多间房架子的合同,计划今冬明春完成任务。
(本报驻哈尔滨记者)


第2版()
专栏: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茶叶丰收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主要茶区,今年茶叶获得了空前的丰收。云南省茶业公司在西双版纳茶区收购茶叶的数量,已经超过计划百分之二十一点九四,比去年同时期增加一倍以上。
西双版纳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今年加强了对发展茶叶生产的领导,成立了茶叶工作委员会。人民银行今年发放了三十多万元茶叶贷款,帮助茶农进行生产。各茶区今年的夏茶比去年增产十八点八倍,秋茶比去年增产将近三十倍。
茶叶增产大大鼓舞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各族茶农纷纷垦复旧茶园,种植新苗。格朗和僾尼族自治区已经种下了十数万棵新苗。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决定收集二万多斤茶籽,在明年培植七百多万棵茶苗。
(本报驻昆明记者)


第2版()
专栏:

上海锅炉厂职工在十一月二十一日提前四十天完成了全年的生产总值计划。其中,仅制造第二台、第三台四十吨锅炉,就提前一个月完成了任务。这是工人正在检验四十吨锅炉炉排。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第2版()
专栏:

中国版纸公司的工人到十一月二十七日止,已经相继完成了产值、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全年计划,产量计划也已接近完成。这是工人正在生产。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