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应印度政府邀请到达新德里
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受到热烈欢迎
新华社新德里十九日电 应印度政府邀请到印度访问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亚·布尔加宁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尼·谢·赫鲁晓夫在十一月十八日到达新德里。
成千成万印度人站在从印度总统府通往巴兰机场的道路两旁欢迎苏联领袖们。他们当中有德里居民和从附近城镇和乡村来的人们,有青年、学生、妇女和儿童,还有坐着扎了彩的牛车来的农民。他们怀着巨大的热情向苏联贵宾表示印度人民对苏联人民的友谊。
据德里电台广播,欢迎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的大约有一百万德里和附近地区的居民。
各公共团体和各阶层人民的约两万名代表在机场上等候贵宾们的来临。机场上悬挂着苏联和印度的国旗,以及红色的用俄文和印地文的金字写着欢迎标语:
“印度和苏联人民之间的友谊万岁!”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万岁!”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万岁!”
在机场欢迎苏联领袖们的有印度副总统拉德哈克里希南,印度总理尼赫鲁,内政部长潘特,教育部长阿扎德,卫生部长考尔,国防部长卡特朱,交通部长拉姆,计划部长兼水利和电力部长南达,天然资源和科学研究部长马拉维亚和其他部长们,各国外交使节,印度各政党、印度各地成立的公众欢迎委员会的代表以及许多新闻界代表。
苏联领袖们的座机在印度空军的八架喷气式战斗机护送下出现在飞机场的上空。飞机在当地时间十四点三十分降落在机场上。
在普遍的欢呼声中,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走下了飞机。他们后面是苏联文化部长米哈伊洛夫、大将谢罗夫、乌兹别克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拉希多夫、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葛罗米柯、农业部副部长拉苏洛夫、苏联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库米金和乌兹别克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拉希姆帕巴耶娃。
尼赫鲁上前迎接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以及他们的随行人员,并且把贵宾们介绍给印度副总统和内阁阁员们。
接着,乐队奏起了苏联和印度两国的国歌。尼赫鲁、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检阅了印度陆海空三军部队组成的仪仗队。
印度小学生们唱了欢迎歌,并且向客人们献了花。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向在飞机场欢迎的政治家们、外交使团的人员们和公众团体的代表们致意。
尼赫鲁、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随后登上机场上的讲台。
尼赫鲁致词说:“当你们第一次踏上印度国土的时候,我十分高兴地欢迎你们。你们的伟大的国家和印度相隔并不远。我们几乎是邻邦。但是,在过去,我们两国之间的接触是十分有限的。可喜的是,这些接触现在正在许多方面迅速地扩大,我们也开始对彼此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尼赫鲁提到他在几个月以前对苏联的访问,这对我说来是一件荣幸而高兴的事情,我从你们那里,从你们的政府和人民那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友谊的接待,我将长久不忘。我的那次访问使印苏两国更加接近了。我深信,你们现在对我们国家的访问,将进一步加强我们相互的友谊联系和合作。我相信,你们在这里的逗留将是愉快的,并且对我们两国是有益的,它将促进和平和国际合作的伟大事业。”
布尔加宁致词说:“我们踏上历史悠久的印度的国土时有一种欢欣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由于苏联人民对有才能的、勤劳的印度人民——一种伟大的民族文化的创造者所抱的深切的尊敬和友谊的感情而产生的。爱好自由的印度人民为重新取得他们祖国的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一向受到苏联人民的了解和热烈同情。苏联人民曾怀着十分满意和欢欣的心情欢迎一个自主的印度共和国的建立。
“我们的人民深深相信正在国际生活中、正在加强普遍的安全和和平方面起着日益巨大的作用的印度人民的创造力量。印度政府为保障和平和发展国家的经济所作的坚持不渝的努力对苏联政府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和亲切的。
“苏联人民和印度人民有着许多共同的任务。印度和苏联作了很大的努力来维持和加强和平,并且主张用和平方法,通过谈判来解决国际争端,这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积极结果。印度和苏联扩大它们的友好关系的共同努力是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一个重要贡献。
“在访问印度期间,我们希望对印度人民、他们的风俗和传统,他们发展经济和发展民族工业的努力的成就得到直接的了解。
“我们希望,我们同印度人民的会晤,同印度政治家的接触的扩大,对进一步加深我们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将产生有益的结果。”
布尔加宁最后对于所受到的热烈的、诚挚的欢迎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用“印度和苏联人民的友谊万岁”这句话结束了他的讲话。
机场上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贵宾们乘坐一长列敞篷汽车离开了机场。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同尼赫鲁和印度总统的侍从武官辛格乘坐第一辆汽车。当汽车经过从机场通向总统府的二十公里长的道路时,沿途夹道欢迎的群众不断向苏联领袖们鼓掌和热烈欢呼。
在贵宾们经过的道路上,到处是五彩缤纷。道路两旁悬挂着苏联和印度两国国旗。相隔不远就有搭得很漂亮的彩门和牌楼,上面挂着俄文和印地文的标语:“欢迎”,“欢迎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和平战士布尔加宁和尼赫鲁万岁”,“俄国人和印度人是兄弟”。
苏联领袖们在群众的热情欢呼声中到达总统府。他们在新德里访问期间就将住在那里。


第4版()
专栏:

  印度总统接见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
  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拜会尼赫鲁
新华社新德里十九日电 印度总统普拉沙德十一月十九日接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赫鲁晓夫。
在接见后,普拉沙德总统设午宴招待苏联领袖们。
新华社新德里十九日电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赫鲁晓夫十一月十八日由苏联驻印度大使曼希科夫陪同拜会了印度共和国总理尼赫鲁。
会见时,印度方面在座的有英迪拉·甘地夫人、印度共和国驻苏联大使克·普·西·梅农和印度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拉·阿·巴伊格。


第4版()
专栏:

  印共政治局欢迎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访印
新华社新德里十八日电 印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十七日发表声明说,印度共产党同印度全体人民和印度政府一起,衷心地欢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赫鲁晓夫应尼赫鲁总理的邀请到印度访问。
声明指出,苏联的外交政策一向是以列宁的一个伟大思想为指针的,那就是具有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声明接着说:“我们骄傲地回顾印度在目前的许多问题上也采取了同苏联类似的态度,例如在接受中国进入联合国的问题、禁止原子弹和氢弹的问题和裁军问题等等问题上。”
声明最后说:“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我们两国都具有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争取世界和平的热烈愿望。这一切在今年的尼赫鲁—布尔加宁声明中得到了具体的表现。这项声明是和平共处的原则的进一步具体化。”


第4版()
专栏:

  美苏友好协会在纽约举行群众大会
  庆祝十月革命节和美苏建交二十二周年
新华社十九日讯 据塔斯社纽约讯:美苏友好协会全国理事会十一月十六日晚间在纽约组织了一次群众大会,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八周年和美苏两国建交二十二周年。
美苏友好协会全国理事会主席金斯伯利博士在会上号召为争取和平、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而加紧斗争。
接着德沃尔金讲话,他曾经参加美国青年代表团访问苏联。他说,他们目前正在向美国青年介绍访问苏联的情况,美国青年渴望同苏联青年更加广泛地交换代表团。
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麦利希牧师说,美国政府代表团在最近的四国外交部长会议上的死硬态度是违反美国人民的愿望的。他说,美国人民接待苏联农业代表团的情况和对苏联钢琴家基列尔斯在美国演出表示的赞佩都比较正确地反映了美国人民的情绪。麦利希最后说,杜勒斯不可能把“日内瓦精神”所引起的“希望的浪潮推回去”。
埃·罗伯逊在会上宣读了保罗·罗伯逊的一封信,保罗·罗伯逊在信中向苏联人民表示“深深的感谢和热爱”。
最后发言的是不久以前访问苏联的公谊会代表团团长皮克特。他介绍了苏联人民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第4版()
专栏:

  尼泊尔国王首席顾问谈中尼关系
新华社新德里十八日电 据加德满都十六日消息:尼泊尔国王首席顾问萨达尔·甘吉曼·辛格表示尼泊尔希望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一项新协定来安排尼泊尔和中国西藏之间的贸易。
辛格又说,尼泊尔驻中国大使不久将去中国递交国书。
他在解释尼泊尔对同中国西藏进行贸易的态度时说,由于三个月前中尼两国达成了建立外交关系的协议,尼泊尔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尼泊尔同西藏不再有直接的关系了。尼泊尔在同西藏贸易关系方面的任何问题上不打算越过中国。


第4版()
专栏:

  苏联代表团团长库兹涅佐夫
  就联合国接纳新会员国问题发表声明
新华社十九日讯 据塔斯社纽约十九日讯: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十届会议的苏联代表团团长库兹涅佐夫十七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就联合国接纳新会员国的问题发表声明说,联合国大会最近就要讨论多年来悬而未决的接纳新会员国进入联合国的问题,申请加入联合国的有十八个国家,它们是:阿尔巴尼亚、蒙古人民共和国、约旦、爱尔兰、葡萄牙、匈牙利、意大利、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锡兰、尼泊尔、利比亚、柬埔寨、日本、老挝和西班牙。出席大会的大多数国家的代表团都主张大会通过加拿大在同各国代表团会谈的时候提出的关于在本届会议上接纳所有上述十八个国家为联合国会员国的建议。
库兹涅佐夫的声明说:苏联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主张最迅速地解决接纳新会员国的问题。从这一点出发,苏联政府完全支持加拿大的建议。
库兹涅佐夫指出:从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洛奇十一月十三日的声明可以看出,美国不打算支持关于接纳上述所有的十八个国家加入联合国的建议,因为美国不喜欢其中某些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这种态度显然是违反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的。就是美国这种态度在过去一直阻挠着接纳新会员国问题的解决。
库兹涅佐夫说:苏联认为,安全理事会和联合国大会关于接纳政治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十八个国家进入联合国的决议将会是在发展国际合作和巩固普遍和平的事业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这个决议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提高联合国的威信。
库兹涅佐夫在答复记者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时表示,苏联代表团将在十八个国家全部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的条件下投票赞成接纳十八个国家进入联合国。他着重指出,苏联代表团将坚决拒绝任何其他的建议。苏联代表团绝对不同意推迟讨论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问题。


第4版()
专栏:

  四大国舆论评论四外长会议的结果
苏联“消息报”和“真理报”
“消息报”社论写道:四国外交部长会议在没有通过任何重大决定的情况下结束了。尽管这样,苏联社会人士仍然深信,这个会议会有利于发展国际合作和进一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会议已经有助于吸引广大人士注意我们时代的最迫切的问题,这一点是不能不发生积极的影响的。
“消息报”指出,所以作出上述结论,首先是因为在外交部长会议上,欧洲安全问题占了主要的地位。欧洲安全问题和从属于它的德国问题的讨论表明,现在具备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获得进展的广泛可能性。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会议的所有参加者本着巩固欧洲大陆和平的利益行事,要求他们都遵循四国政府首脑关于保障欧洲安全的指示。苏联政府完全遵照这个指示的精神和文字行事,并且向外交部长会议提出了关于欧洲安全问题的一些建议。所有这些建议为四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达成协议以及为它们观点的接近提供了广泛的基础。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能够达成协议,那末,罪过完全在三个西方国家身上。
四国外交部长会议没有在裁军问题上得到实际的结果,但是这并不能影响苏联的决心,苏联今后还要不屈不挠地、始终如一地坚持裁军。
“消息报”指出,在发展东西方接触的问题上也是如此。苏联政府事实上正在同那些愿意接触的国家扩大接触。它今后还要这样做。而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采取的违反四国政府首脑指示的立场,不能不遭到要求更好地互相了解和和平、友好地生活的各国人民的谴责。
“真理报”的社论说:西方国家的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的代表目前正在利用报纸和电台,竭力造成一种印象,使人感到会议“失败”了,似乎“日内瓦精神死了”,东西方之间的“鸿沟”扩大了。美、英报纸热衷于埋葬“日内瓦精神”的这种用心说明,反对国际紧张局势缓和的人实际上是打算把各国拉回到“冷战”中去。毫无疑问,这种希望和打算是必定要失败的。四国外交部长会议证明,在进一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方面每前进一步,实际上都要碰到困难,都需要克服重重障碍和使国际关系的发展倒退的情绪。但是,“冷战”鼓吹者打算埋葬“日内瓦精神”的企图不会使他们在各国人民中间的地位改善,却会使他们陷于完全孤立。
社论说:苏联政府过去坚决争取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争取建立欧洲安全体系,争取扩大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联系,并且争取裁军和禁止原子武器,苏联将来仍然要这样做。在这条道路上,过去和现在一直支持苏联政府的不但有苏联人民,而且还有世界各国人民和所有珍视和平和国际合作的利益的人。
美国报纸
美国一些报纸发出悲观论调,认为四国外交部长会议“失败了”,并且把罪过推到苏联身上;但是也有一些报纸和评论员从发展国际合作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可能性这个角度来评价日内瓦会议的结果。例如“纽约先驱论坛报”的社论说:“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前次会议(四国政府首脑会议——塔斯社编者)的真正成就改变了。”社论批评了西方国家在会议第一项议程上采取的立场,并且呼吁拟定“关于德国问题的新的创造性的建议”。
英国报纸
英国资产阶级报纸在评论四国外交部长会议结束的文章中主要谈论德国问题。许多评论员透露了不安的心情,害怕西方国家的舆论,特别是德国的舆论,不会不注意到正是美、英、法三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的立场阻碍了采取为恢复德国统一开辟道路的决定。
“每日先驱报”硬说“会议的失败是俄国人造成的”,同时,这家报纸又对西方国家的态度表示不满,指责它们“提出不切合实际的建议来加强它们的宣传地位”。
法国报纸
大多数法国右翼报纸大事宣传四国外交部长会议的“没有结果的结局”,并且企图把责任推在苏联代表团的身上。“费加罗报”和其他资产阶级报纸的评论员实际上并不掩饰它们的所谓“协议”只不过是指无条件地接受西方国家的要求。
“解放报”指出:“四国外交部长会议证明谈判是必要的。”报纸着重指出,在这次会议的进程中,西方某些外交家所鼓吹的“实力地位”政策破产了。“解放报”写道:“这次会议还证明,日内瓦精神已经在生活中深深地扎了根,以致不能把它铲除掉。”报纸指出,有利于国际紧张局势缓和的运动将“继续下去,而且下次会议应当考虑到这一点”。
“人道报”指出,外交部长会议没有通过实现政府首脑指示的决议。它的原因就在于西方国家代表所采取的立场。“人道报”并且指出,会议并不像某些评论员所说的那样,一笔勾销了“日内瓦精神”。这家报纸说:“为争取和平而作的进一步的必要的努力,将为今后的谈判创造有利的条件。”
(据新华社讯)


第4版()
专栏:

  莫洛托夫回到莫斯科
新华社十九日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讯:出席四国外交部长会议的苏联代表团团长、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十一月十八日回到莫斯科。同莫洛托夫一起回到莫斯科的还有:苏联代表团团员、苏联元帅索科洛夫斯基等人。


第4版()
专栏:

  中国和尼泊尔的传统深厚的友谊
  黄盛璋
最近我国和尼泊尔王国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并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两国这种新的外交关系的建立,无疑将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加深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
中尼两国国境毗连,接壤的疆界长达八百公里以上。两国在经济和文化上的悠久而密切的深厚友谊,可以上溯到一千五百年以前。最早而可靠的记载,是东晋高僧法显所写的“法显传”。法显是外人访问尼泊尔并留有真实纪录的第一人。他于公元三九九年启程赴印度,四一六年归国。在四○六年,他访问了尼泊尔,目的是朝礼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和圆寂的圣地。根据他写的法显传,他曾到过迦维罗卫城、论民园和拘夷那竭城等处,在法显访尼后不久,又有一个佛教徒智猛曾访问迦维罗卫城观礼佛迹。
和法显访问尼泊尔同时,一位尼泊尔的高僧佛駄跋陀罗到了中国。他是迦维罗卫城人、佛氏的后裔,大约在四○六年左右到达长安,四一八年被邀到建业(现在的南京),做道场寺的译主,领导一百多名沙门共同翻译佛教经典。这是当时南方最大的一个译场。那时候,法显已从印度归国,在建业同佛駄跋陀罗合作,翻译了有名的几部佛经。佛駄跋陀罗来到我国南方,对南朝佛教禅宗的传播很有影响。四二九年,佛駄跋陀罗死在建业。他在中国所翻译的佛经,共一十五部,一百十七卷,在交流佛教文化史上留有不小的功绩。法显和佛駄跋罗陀的合作翻译,应该说是和洽的中尼友谊史上一个标帜。
在唐代,中国和尼泊尔的交往更频繁了。玄奘法师西游中,在六三五年访问了尼泊尔。他到过以前法显所经历的劫比伐窣堵国(即迦维罗卫城)、佛降生塔和拘尸那竭罗城(即拘夷那竭罗城)等处,并第一次到达尼婆罗国,即现在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
六四一年,唐太宗派李义表出使印度,路经尼国,受到国王那陵提婆的优礼相待,并陪同他观看都城东南的阿耆婆濔池(这个池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也有记载)。自此以后,中尼使节交往不绝。六四七年,尼婆罗国使者到长安,献波棱、酢菜、浑提葱等礼物;四年后当唐高宗永徽二年(六五一年),尼国又遣使来聘。唐室也在六五六年,派遣王玄策使印,并访问尼国,到了现在的加德满都。
七世纪中叶,高僧玄照开创了经由西藏、尼泊尔到印度的通道,当时称为“吐蕃尼婆罗道”。这条道路比过去取道天山南北路、翻越葱岭转赴印度的道路便捷得多。玄照在六五四年九月离开印境的毗舍离,道经尼婆罗国回国,于次年正月就到达洛阳。这是历史上中印两国行程最便捷的一种纪录。继玄照之后往来中国、印度的僧人,如玄太(新罗人)、道希、道方、道生、末底僧诃(师子慧)、玄会、慧轮等,都经由这条道路,访问了尼国,有的人并死在尼国。
由于迦维罗卫城跟拘夷那竭城是释迦牟尼诞生和圆寂之地,这两个地方就常成为西行求法巡礼的佛教徒瞻仰的目标。在中国文献中凡是留有入印纪行的僧人,绝大部分都到过尼泊尔。例如七二九年回到安西的慧超,著有“往五天竺国记”。这部书在炖煌发现,已残缺不全,但留存下来的这部分首先就叙述他到拘尸那国、后又到迦毗耶罗(即迦维罗卫)的情况。七五○年赴印、七六四年访问了尼泊尔境内、七九○年才回国的悟空,在贞元年间把他的行迹口授沙门圆照,写在所译的“十力经”的序文里。在这许多僧人的记述中,都称道尼国朝野对中国佛教徒的礼待,并盛赞尼泊尔的艺术和建筑。这些著作和中国史书上关于尼婆罗国的叙述,不仅记载了中尼两国悠久的友好关系,并且为研究尼泊尔中古时期的历史保留了不少可贵的资料。
尼泊尔和我国西藏紧邻,因之尼泊尔和我国西藏人民之间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在频繁和友好的交往中,我国文化传入了尼泊尔,同时也吸收了尼泊尔的许多文化成果。拉萨市布达拉宫堡垒式的宫殿的建筑形式,起初就是来自尼国。西藏境内还有不少艺匠是尼泊尔人。六世纪末,西藏建立了绕萨神殿,供奉自尼国输入的佛像,是为西藏有佛寺之始,这就是拉萨市内一般所称的“大抬神殿”,至今还常有尼泊尔佛教徒前来朝礼。
宋、元两代,中尼两国仍有来往。九六四年,宋太祖派继业等三百沙门赴印度,九七五年回国。继业归程即取道尼国,经过了拘尸那城和多罗聚落等地。一二六○年,元朝的八思巴在西藏建立金塔,尼国选派艺匠八十人来藏修造,其中监修的人叫阿尼哥,善于画塑和铸造金像。一二六一年塔成之后,阿尼哥即随八思巴来到北京,塑铸佛像,“凡两京寺观之像,多出其手”。此后,他曾做元朝的光禄大夫,大司徒,专门管理建筑铸造的事。阿尼哥有六个儿子,有一个承袭了他的大司徒职衔,另一个在诸色人匠(即各种艺匠)总管府供职,继承了他的父亲的职业。阿尼哥的画塑铸造的艺术还传授了一个中国人刘元。刘元跟阿尼哥学习塑铸西天梵相,在当时被称为“绝艺”。
中尼两国第二度交往频繁是在明代。一三八四年,明太祖派高僧智光往使尼国,尼国国王马纳罗摩随即派使报聘,一三九一年到达北京,一三九四年又来聘。此后一些年,两国使节往来不断。明成祖时,曾先后派遣智光、杨三保、邓诚三次出使尼国,每一次尼国都遣使回聘。明宣宗时又曾派侯显往使尼国。
近数百年来,中尼两国的人民遭受外族的压迫和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两国的友好来往受到许多阻碍。十九世纪初,英国入侵印度之后,又侵略尼泊尔,更进而对我国西藏怀着侵略的野心。为此,英国就蓄意挑拨中尼双方的关系,并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中尼两国之间制造冲突。但是,中国人民和尼泊尔人民的友好关系,却随着时代而更加发展、更加密切了。特别是中尼两国邻近地区的人民,亲密地相互来往,相互通商贸易,相互朝礼佛迹。我国西藏境内还有许多尼泊尔侨民居住着,和我国人民的关系一直是友好和睦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尼两国人民一千五百年来悠久的友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我国政府一向重视同亚洲邻国和其他国家的和平友好合作。去年九月二十三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我国准备同尼泊尔建立外交关系。这一声明得到了尼泊尔政府和人民的欢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著名人士并发起和组成了尼中友好协会,积极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尼泊尔国家民主党的全国委员会在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通过决议,支持中、印、缅等国所创导的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尼泊尔王国政府参加亚非会议的代表团,又一再表示支持五项原则作为扩大亚非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在遵循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尼两国在今年七月圆满地进行了建交谈判。两国政府在八月一日发表的关于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并表示:双方政府相信两国间外交关系的建立也将促进两国间文化和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具有悠久的深厚友谊的中尼两国人民,都为两国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而感到欢欣鼓舞。尼泊尔国大党主席毕·普·柯伊拉腊和民族国大党主席雷格米,都发表了声明,欢迎中尼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我国人民对于中尼两国友好关系获得新的发展表示热烈的祝贺。正如袁仲贤大使向尼泊尔人民所说的:“我们两国的关系在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必将大大有助于两国人民的繁荣和幸福。”


第4版()
专栏:

  保加利亚和缅甸建立外交关系
新华社十九日讯 塔斯社索非亚十八日讯:报纸报道,保加利亚和缅甸两国政府经过谈判以后达成协议,决定在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建立外交关系,并且互派公使级外交代表。


第4版()
专栏:

  中国红十字会捐赠药品布匹救济越南灾民
  并致电慰问和汇款救济墨西哥水灾区灾民
新华社十八日讯 中国红十字会为了救济越南民主共和国海防地区遭受台风灾害的灾民,捐赠给越南民主共和国红十字会价值人民币二十万元的物资,其中包括药品二百二十一箱,棉布四千四百六十匹。
这项物资已在十八日由北京装车启运。中国红十字会已电请越南民主共和国红十字会代为分发,并且代表中国人民向越南灾民致以深切的同情和慰问。
新华社十八日讯 中国红十字会十七日打电报给墨西哥红十字会,对墨西哥坦比哥等地区发生水灾一事表示同情和慰问;同时通过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汇出两千一百六十五英镑(约合人民币一万五千元)救济墨西哥水灾区的受灾人民。
中国红十字会最近曾经收到红十字会协会救济局十月十九日发出的一个通告。通告说,墨西哥自九月初开始在坦比哥等地区发生水灾,灾情严重,要求各国红十字会给予救济。


第4版()
专栏:

  马来亚联合邦首席部长和马共总书记
  将于十二月举行和平谈判
新华社十九日讯 据路透社新加坡十八日消息,马来亚共产党总书记陈平和马来亚联合邦首席部长拉赫曼之间的关于实现马来亚和平的谈判大约在十二月月中举行。
路透社的消息说,马来亚联合邦政府的官员十八日在马来亚北部的克连英丹村同马来亚共产党代表陈田会商了关于安排上述谈判的问题。在这以前,双方曾经在十月十七日在同一地点举行过一次会商。


第4版()
专栏:

  苏联出版新刊物“苏维埃报刊”
本报莫斯科讯 “苏维埃报刊”第一期已经出版。这是介绍苏联报刊情况与经验和交换各国报刊情况与经验的月刊。第一期发表了讨论苏联报纸、刊物、出版工作的文章,如:苏共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委员会书记苏司洛甫的“战斗的助手”,“红色挖掘机”制造厂旋工西明斯基的“我对新闻工作者的希望”。第一期也发表了人民日报工作者李白蕾的“新中国报刊”和“人道报”总编辑斯梯的“法国各大政党的报纸”。月刊内设有“新闻工作者讲坛”、“书报评介”、“出版和印刷”、“报刊干部”、“问题解答”、“读者来信”等栏。


第4版()
专栏:

  美国训练李伪军进行原子战争
新华社十九日讯 汉城消息:据美联社透露,有一批南朝鲜陆军军官已从六个美国原子专家那里受了二十多天的训练。预料训练计划的第一阶段将在明年一月结束。
这种违反朝鲜停战协定的原则的训练工作,是替美国的用原子武器装备南朝鲜军队的计划进行准备。消息说,“一旦真枪实弹的战争恢复”,南朝鲜陆军将用原子大炮武装起来。南朝鲜国防部长官孙元一和陆军参谋长丁一权在今年先后到美国访问时,都曾经向美国要原子武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