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公私合营工厂中党的宣传工作
  中共上海公私合营大中华橡胶厂委员会书记 高原
大中华橡胶厂是我国橡胶业中大型工厂之一,有一个总厂,七个分厂,职工四千多人。主要产品有汽车轮胎、力车胎和各种胶鞋。但是旧企业经营管理腐败,无人负责的现象严重,因而产品质量低,浪费大,事故多。为了对这个企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实行了公私合营。
  进行党的总路线教育是推动
公私合营和生产的政治动力
在合营以前,经过总路线教育,大部分职工提高了政治觉悟,初步认识了社会主义前途,基本上划清了阶级界限。但这次教育还不深入,特别是没有结合私营厂的特点和工作任务,进行具体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因此在合营工作开始时,一部分职工的阶级观点仍很模糊。
一般职工积极拥护企业改为公私合营,但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有的只从工作方便和眼前利益来看合营,干部、党员、团员认为“合营后国家派来干部,工作好做了”;计件工则认为“合营后生产任务吃足,设备扩充,工资不受影响,生活好做”;工资低的则盼望合营后早些实行工资改革,没工房的希望合营后有国营厂一样的工房。另外,职工中也还有一些顾虑,劳动纪律不好的怕整顿纪律,高级职员怕降职降薪,思想情况相当复杂。
针对这种思想情况,我们首先在党内外干部中进行政治动员,说明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和方针。为了保证党的领导,在党内专门讨论了“党员应以什么态度对待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问题,纠正了党员中的个人主义思想,加强了党员的责任心。然后向职工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前途教育,先启发职工回忆在资本主义企业中所受的剥削和痛苦,再启发他们从所有制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使他们认识到:“从前吃苦,总以为是命苦,前世不修今世苦。现在才知道,机器厂房在老板手里,是工人阶级的苦根,在工人手里,就变成了富苗。”从新旧社会对比当中,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解放后走社会主义的路,会“一年比一年好,将来一代比一代好”,于是热情地盼望实现社会主义。其次,宣传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着重讲明公私合营的意义。工人们在知道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开始起了变化后,就非常兴奋,认为是“减了穷根,长了富苗”,因而各厂都呈现一片欢欣鼓舞,迎接合营的气氛。
在公私合营前后,党组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导,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保证。为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又必须以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为中心,提高职工对合营的认识。因为所有制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也最能打动人心。事实上,工人们很容易理解这样的道理:机器、厂房在资本家手里,是万恶的根源;机器、厂房在工人手里,就能为工人阶级带来无穷无尽的幸福。也正由于这一根本问题的解决,职工们对公私合营的一切顾虑才迎刃而解,并对合营企业的管理工作和生产抱主人翁的态度。
  深入进行阶级斗争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教育
本厂资本家基本上遵守政府法令,过去在抗美援朝、增产节约等运动中,也能响应政府号召。总路线宣布后,他们一面申请公私合营,但一面又采取多种方法同我们斗争。例如安插亲信,用提级、加薪、请酒、分红等办法,拉拢资方代理人和高级职员,企图同公方争夺领导权。同时,抓紧财务工作,准备扩大总公司会计处,修订财务管理规程,将权利集中到总公司,便于控制;并重估财产,企图扩大私股比重。对职工则进行拉拢,鼓动少数工资低的职员包围工会主席,要求加薪。在职工面前不谈公股方面的领导。
在职工方面,有的对资本家的唯利是图本质认识不足;有的对资本家在过渡时期的积极作用也认识不足,因而容易片面地执行对资产阶级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或者对资本家放弃了斗争,或者对私方合法权益尊重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对职工进行阶级教育和统一战线政策教育,在划清阶级界限基础上,进一步划清政策界限,宣传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意义,向他们着重说明党的政策代表着最大多数群众的最大利益,代表着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
经过这种教育,干部职工就进一步认识到团结教育改造资产阶级的必要性,体会到对资本家除了要保持必要的警惕性外,还应该注意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并经过长期努力,逐步地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公民。
经验证明:要贯彻执行改造企业改造人的方针,必须在职工中进行阶级教育和统一战线的政策教育,使群众能把阶级观点和政策观点结合起来看问题。但就群众的认识水平来说,首先应着重划清阶级界限,只有阶级界限划清后,群众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政策。而进行统一战线政策教育的主要关键则在于充分说明党的这一政策和工人阶级利益的一致性。
  关于生产改革的宣传工作
由于公私合营后生产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必然带来生产运动的高潮。必须把工人们高涨的政治热情及时地引导到生产上来。因此,合营前后的教育应该结合生产进行。如在合营前,我们宣传私营企业经过公私合营企业改造为公营企业的道路,使职工认识到“社会主义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地上长出来,要靠工人阶级做出来”。当时我们提出了“一切为了社会主义”,“搞好生产,迎接公私合营”等口号,保证了一九五四年第三、四季度生产计划的完成。合营之后,宣传工作即以保证完成生产任务为中心,根据“改善经营管理,节约原材料,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工作方针,宣传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安全生产的重大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并用算细账方法,使全厂职工认识到本厂轮胎如能多跑五千公里,胶鞋多穿三十天,就等于为国家创造了一千多万元的财富。如果完成了节约生胶四百八十五吨的任务,可以生产轮胎三千只,或可购买大米一千八百三十万斤。职工对合营企业注重安全生产很为感动,工人蔡文彬说:“我做了几十年工,看到老板从来不注意工人安全,现在企业合营了,安全才有保障。”接着开展劳动竞赛,并且通过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宣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发扬先进思想。
同时,宣传社会主义经营管理原则,逐步克服资本主义经营管理思想。如通过实行计划管理,在职工中树立计划观念,使职工了解:“有了计划,工作就有奔头”,“完成厂里计划,就是实现五年计划,实现社会主义的保证”;经过组织改革和成立工厂管理委员会等实际工作,宣传民主管理原则,进一步树立当家做主的思想。有个老工人说:“我头发已白了,今天才看到本厂工人当车间主任。我保证搞好生产,支持干部。”
职工政治觉悟和生产热情不断提高,生产上也出现了新的气象。汽车轮胎私营时期副次率是百分之二,现已降到○点六左右,胶鞋副次率私营时高达百分之十七,现在降到百分之○点六。节约方面:上半年超额完成了全年节约生胶的任务,并且降低成本百分之十二。同时,工人和技术人员有了不少的发明创造,如工程师程恩光和工人合作,用人造胶试制轮胎获得了进一步的成功;技术工人郑阿旺创造了球鞋打眼用的自动双面打眼机,提高了生产效率两倍多。今年全厂职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九百多条,大部分已经采用。生产中还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有五人当选为市级劳动模范,几十人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对资本家的教育改造工作
在公私合营前后,通过生产和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我们对资本家及其代理人进行了爱国守法和前途教育。向他们反复宣传政府政策,鼓励他们积极工作,接受改造。在清产定股工作中,向他们具体交代了政策。当有的分厂估价偏低时,公方代表主动提出调整,对资方实际教育很大。他们承认“公方代表完全按政策办事,公平合理。”另一方面,对资本家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适当的批判。如资方要求提高工缴,我们分析了实际用料和人工费用情况,说明国家加工订货部门所规定的工缴是合理的,不应要求过高。由于我们掌握了事实,资方也接受了。通过业务学习和实际工作,向资本家宣传了社会主义经营管理的原则,逐步克服他们的资本主义经营思想。如宣传服从国家计划的思想,克服生产上的盲目性;宣传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逐步克服重量不重质,浪费和忽视生产安全的错误思想。这些都已收到初步的效果。
协商是向资本家进行教育改造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协商,可以针对资本家的思想情况,宣传党的政策,当然,更重要的是充分发动群众,巩固社会主义思想的领导地位,并且动员广大职工和公方代表一起来做好宣传工作。
经过上述努力,社会主义经营管理原则正在逐步执行,资本家受到了教育,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他们已经看到了公私合营企业的优越性。资方洪念祖等承认“旧企业生产为利润,没有计划;合营后,一切按计划办事,企业很快上了轨道”,“合营前机构臃肿,工作散漫脱节,经过组织改革,组织合理,分工明确,人人负责,我们也在工作、学习中得到改造”,“职工参加企业管理,明确生产的目的性,热情很高,力量很大,生产才有这样成绩”。资本家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


第3版()
专栏:

  苏联影片“培养勇敢精神”的教育意义
  袁鹰
  编剧:斯·罗金、克·谢妙诺夫
  总导演:乌·巴索夫、穆·柯尔察金
  翻译:傅佩珩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出品 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
苏联著名的少年儿童文学作家阿·盖达尔在他的自传里这么写着:
“……大概因为在军队里的时候,我自己还是个小孩子,所以我就想给下一代的男孩子和女孩子们讲讲军队是怎样的,讲讲那时候的生活,讲讲这一切是怎样开始的,后来又是怎样的,因为我所见识过的种种事情不算少。”
事实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在他的许多作品里,作家用充满对苏维埃祖国的热爱、高度的布尔什维克党性和精练的文学技巧,告诉新的一代:我们这一切幸福是怎样开始的。根据盖达尔的小说“学校”改编的苏联影片“培养勇敢精神”,完全保持并且发挥了盖达尔创作的特色。剧作者从那本将近三十万字的巨著里选用了最突出的题材,在结构上作了巧妙的集中和删节,以十月革命初期艰苦的国内战争的生活场景作背景,集中地表现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鲍里斯·葛利果夫在党的亲切的培养下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揭示了革命就是一个培养勇敢精神的最大、最好的学校的真理。
鲍里斯曾经对年长的布尔什维克秋布克说:
“我真不坏,当上了红军。这都是我自己决定的!”
秋布克爱抚地、也是不大满意地朝这个小伙子看了一眼,说:
“自己?这只是你自己认为。你父亲被人家枪毙了,是一;闹革命啦,是二;碰上了革命的人,是三。如果把这些客观原因都抛开,剩下的也许是你自己决定的。”
事实难道不正是如此吗?是谁把年青的、无知的鲍里斯·葛利果夫带引上革命的道路?是谁使他不得不离开那个整天向他们宣传沙皇仁慈、要他成天做祷告的学校、走进一个更大的更好的学校里去?是谁在他的蒙昧的心田里烧起了仇恨的烈火,使他有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似地渐渐懂得了世界?这一切又是怎样开始的呢?
从职业学校的学生到坚强勇敢的红军战士之间,是一条曲折崎岖的道路。但是,在年青的鲍里斯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看到有一盏明亮的路灯,无时无刻不在指引着他;有一只强力的手臂,无时无刻不在扶携着他。这就是革命组织,就是伟大的党。学生时代的鲍里斯,是诚实和大胆的,但是他还不明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前线发生的一切,也不明白当时的革命运动。“布尔什维克”这个名词,在他看来,简直是个神秘莫测的东西,他很爱自己的父亲,但他不明白为什么“人家做革命党也像个革命党,他偏这么蹩扭,是个布尔什维克!”可是,当他一加入红军,他的命运就同革命的命运分不开了。在开往前方的火车上,鲍里斯在心里向妈妈告别:“妈妈,再见!我现在去前线同白匪去作战。……过去的一切都算不了什么,真正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哩。”在战火里,在残酷的斗争里,这个少年人在心灵和体格上都长大了。党时时刻刻地注视着他,帮助他不断地克服从职业学校带来的幼稚和缺点。最后,当他向游击队政委提出要参加党的时候,我们一点也不觉得突然,我们甚至想,如果他不提出这个要求,倒是奇怪哩!影片使我们清清楚楚地看见红军游击队这个大的学校,大的洪炉,怎样锻炼了革命的新的一代。
影片里的一些成年人——党的思想的体现者的形象是成功的。他们在影片里,同少年主人公鲍里斯的形象同样占一个重要的地位。老布尔什维克秋布克和游击队领导人格尔卡是使人难忘的。他们对鲍里斯是严厉的,他们对待这个年青人像对待任何一个红军战士一样地严格,虽然他才只有十多岁。鲍里斯做错了事,就批评,甚至要赶走他。可是谁都明白,无论对革命或者对鲍里斯本人来说,这种严厉难道不是必需的吗?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这些长辈们爱护他,就像父亲对待儿子一样。鲍里斯作战后不见了,秋布克就不顾危险去找他,他连夜在森林里寻找,直到找着他。秋布克曾经对鲍里斯和“茨冈娃娃”说:“我们现在只有一条道路。你小茨冈和你鲍里斯,都会看见光辉的社会主义王国。”这句看起来很普通的话,是意味深长的。秋布克说这句话的时候,声调坚定而深沉。他让我们探索到老一辈的布尔什维克的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对年青一代的无限期许和责任感的内心世界。秋布克的从容就义,更给鲍里斯作出了一个布尔什维克的大无畏和坚毅精神的崇高的榜样,在这个年青人的命运发生转变的重要时刻,起了巨大的影响。
影片给青少年观众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影片一开始,鲍里斯就以一个大胆、好动的小伙子来到我们面前。在大水池里“海战”的时候,他敢于打冲锋;在学校里,他敢于单枪匹马同那些商人的儿子们打架;在警察来抓他的时候,他也敢于一个人离家远走。从这些画面中,影片似乎在意味深长地问我们:“鲍里斯不是一个很勇敢的小伙子吗?”
是的,我们会承认:少年的鲍里斯是大胆、活泼和果敢的。但是这些同真正的勇敢精神之间,还不能划上等号。因为他毕竟还是个孩子,这些可爱的性格也还只是萌芽。只有在他参加了红军以后,特别是在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同集体的不可分离的关系之后,才能逐渐地培养起勇敢的精神。
影片用较多的篇幅,从鲍里斯走向勇敢者的道路的开始,就动人地、细致地记下了他的每一个前进的足迹。他曾经兴高彩烈地跟那个散漫的哥萨克塞尔错夫去侦察,在他的眼睛里,侦察队长塞尔错夫实在是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当塞尔错夫违反军纪、不去侦察、反而去抢敌人的辎重车的时候,第一个拔出马刀跟着塞尔错夫呼啸而去的,不是别人,正是鲍里斯。结果,由于这个不能饶恕的严重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使游击队遭到惨重的损失。望着树林里的一堆新坟(那下面埋葬着由于他们
“侦察”的结果而牺牲了的战友们的尸体),鲍里斯难过地也惭愧地垂下头;枪声一响,结束了塞尔错夫的可耻的生命;鲍里斯抬起头,冷峻地朝那个自己曾经盲目地跟着他走的败类看了一眼,再没有丝毫的羡慕和崇拜的神色了。在这个触目惊心的经历里,鲍里斯第一次懂得了无组织的盲动和真正的勇敢之间的区别,懂得了个人英雄主义同革命的铁的纪律,是完全不相容的。
秋布克的牺牲,使鲍里斯再一次经受了残酷的锻炼。由于莽撞,他冒险到树林外边的河里去为受伤的秋布克取水,被白匪发现。秋布克由于鲍里斯的冒失也落到白匪手里,并且当着鲍里斯的面被枪决了。鲍里斯毁了自己的最敬爱的同志。我们看见他忍受着揪心的痛苦,茫然若失地回到游击队里,向大家说出他所犯的过错,忍受了大家射来的冷酷的谴责的眼光。鲍里斯以自己的惨重的代价,懂得了勇敢决不是逞一时血气的莽撞,决不是违背革命组织纪律的个人冒险。
接着,影片在我们面前展开一个新的高潮,鲍里斯奉命去侦察,跑上空无一人的钟楼去数一数村子里敌人的兵力。这时候,他所切齿痛恨的白匪司令日哈廖夫骑着马走过钟楼底下,他的枪已经掏出来了,瞄准器已经对好了,只要手指轻轻一勾,子弹就出膛了,就在这一霎那间,坚强的、勇敢的鲍里斯突然咬住手,抑制住自己。他明白自己目前的任务,如果轻举妄动,塞尔错夫的错误不是就在眼前吗?自然,他是不会放过这个敌人的,红军一进了村子,他就搜寻,单枪匹马地紧追,直到受了伤,还忍住痛把日哈廖夫打死在悬崖下面。
从这些紧紧扣人心弦的场面里,人们可以找到回答:真正的勇敢精神是从哪儿开始的呢?它必须建立在革命的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只有对祖国、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的热爱,才能产生这种可贵的勇敢精神,才能在最紧要关头,完全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考虑个人的问题。
紧紧地依靠党,依靠革命组织,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使自己锻炼成为工人阶级的一个勇敢的战士。——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影片的成就,就越过了少年儿童影片的范围,对每一个成年人也都有极大的教育作用。我们自然地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党,没有革命的集体,我们自己还能有什么值得夸口的东西呢?
一九四一年一月盖达尔在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讨论儿童劳动和军事教育问题的会议上,曾经这样地估价一个少年儿童文学作家:“将来有一天人们会想到,世界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曾被巧妙地称为儿童文学作家,而实际上他们所做的却是训练坚强的红星近卫军的工作。”盖达尔对儿童文学作家的评价,他自己是完全当之无愧的。“学校”和根据它改编的影片“培养勇敢精神”就是明显的范例。盖达尔的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勉励中国的少年儿童文学工作者和电影工作者。我们的孩子们不是一再提出需要更多的英雄故事、更多的惊险影片吗?让我们更多地写些、更多地摄制些、并且再作一下新的内容和新的样式的少年儿童影片的尝试吧,“培养勇敢精神”在这方面也能提供我们许多有益的启发。


第3版()
专栏:

游击队领导人格尔卡接受了鲍里斯入党的要求,他指着鲍里斯、维尔卡向连长苏哈廖夫说:“他们面前的道路是广阔的、光明的!”


第3版()
专栏:报刊评介

  讲清楚“依靠贫农、巩固地团结中农”的道理
  湜辛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有些共产党员和农村干部曾经有过忽视依靠贫农的错误。在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后,许多同志已经认识了这个错误,并且开始在实际行动中纠正这个错误。但是也有一些同志对依靠贫农的问题缺乏正确的理解,他们把依靠贫农同团结中农对立起来,认为既然要坚决依靠贫农,就应当少讲或不讲团结中农,他们在合作化运动中歧视、排斥甚至打击中农,主要是打击富裕中农。
依靠贫农和巩固地团结中农,是党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坚定不移的政策。不坚决依靠贫农固然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不去巩固地团结中农,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最近有些地方的报纸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采取了一些适当的方式进行了宣传。例如,河北日报和福建日报分别发表了关于团结中农的问题解答。报纸在这里解释了党对中农所以要区分上中农和下中农,不是重新划阶级,也不是团结中农的政策变了,而是为了适应上、下中农的不同要求和对合作化运动进行全面规划,同时切实贯彻执行入社的自愿原则。报纸也指出了适当地批评富裕中农的资本主义倾向是必要的,这就要向他们着重宣传两条道路的斗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前途,有些地方开会宣传合作化不让富裕中农参加是不对的。报纸同时指出了,有些地方不让真正自愿入社的富裕中农入社,甚至要把社里原有的富裕中农社员清洗出去,这种种做法是错误的。
南方日报和广西日报也分别发表了关于正确地对待富裕中农的文章,批判了某些党员和干部在这个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片面观点。南方日报还曾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应当如何对待富裕中农。十月二十七日南方日报发表的“西北乡在合作化规划中怎样团结富裕中农”的报道,就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工作经验。这个经验是:向干部和农民群众全面地交代依靠贫农和巩固地团结中农这一统一的政策;开诚布公地对待富裕中农,吸收他们参加讨论合作化的会议;向富裕中农反复地深入地说明自愿原则,消除他们的疑虑;对于一些觉悟较高确实自愿入社的富裕中农,吸收他们入社;对于那些暂时不愿入社的富裕中农,把他们分别安排到以贫农和下中农为核心的互助组中去。
上面所说的这些报纸在大力宣传依靠贫农的同时,注意到适当地阐明团结中农的问题,并且及时地提醒人们防止和克服忽视团结中农的偏向,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农村中的共产党员和干部正确地掌握和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阶级政策,而且能够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党的阶级政策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合作化运动的健康发展。


第3版()
专栏: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科学
  苏联科学院副院长 伊·巴尔金
自从一九一七年伟大的十月革命以来的三十八年中间,在以前曾经是俄罗斯帝国的广大领土上,实现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的改造。这些改造根本改变了国家的基础和俄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条件。曾经是各族人民的牢狱的、非常贫困和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这个国家的各族人民在兄弟的友谊和互助中生活着。
我国社会和国家结构的根本改造,当然也不能不包括整个科学在内。在过去的这些年里面,科学工作在性质上和规模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苏联在所有的知识领域所进行的科学活动,无论在数量方面或质量方面都超过了在沙皇俄国所做的科学工作许多倍。我们现在有充分的权利可以说,科学对于巩固苏维埃国家威力的意义正在年复一年地增长着,苏联的科学家走在争取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斗士的前列。
在我国,科学已经成为国家的可靠的支柱,在革命以前它不是也不可能是这样。沙皇政府轻视科学的发展,对它采取怀疑的态度,不给它以应有的物质上的支持。虽然俄国曾给了全世界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如洛蒙诺索夫、门捷列耶夫、麦奇尼科夫、谢切诺夫、巴甫洛夫、季米里雅泽夫、波波夫、茹科夫斯基以及其他许多人;但是在革命以前,俄国的科学还不是那种能给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决定性影响的巨大力量。俄国只能够以自己科学家的大量的最重要的发明和发现而自豪,但是沙皇政府却几乎没有做任何事情来利用这些发明和发现,支持科学家们的创造性的活动。而且,俄国许多进步的科学家还受到专制制度的迫害,专制制度用一切方法阻挠他们的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
但是,先进的俄国科学一向以它的进步的传统、以它的使一切科学成就为人民谋福利的愿望著称。苏联的科学家保持着和发展着旧俄科学的这些优良传统。
从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最初时日起,对科学的态度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的奠基人列宁对于科学和文化工作者对建设新的、没有阶级的社会的作用给了很高的评价,并指出必须广泛吸引他们积极地为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利益而工作。
列宁说:“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一切文化,用它建成社会主义。必须取得一切科学、技术,一切知识、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可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而科学、技术、艺术——却在专家们的手中,在他们的头脑之中。”
一九一八年列宁亲手写的科学院的科学技术工作计划提纲,是在吸引科学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最初采取的一个重大步骤。这个卓越的文件规定科学院组织许多专家委员会,以便尽快地来编制改组工业和使俄国经济高涨的计划。文件还指出了科学院应当首先解决的一些基本科学技术问题。
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在遭到战争破坏以后的年代中所处的境况虽然非常艰难,但是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仍然非常注意科学的发展。不论怎样困难,苏维埃国家还是想办法拨出必要的资金来建立新的科学机关,发展原有的科学机关,并组织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工作。随着苏维埃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随着发展国民经济的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对科学的拨款一年年增加了,科学机关的分布网发展了,科学干部也成长起来了。目前在苏联有几千个科学研究机关和数百所高等学校,在其中工作的有好几万科学家。除去团结着我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并领导着大量设备良好的巨大科学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学院以外,在大多数加盟共和国里都建立了本共和国的科学院,并有它们自己的科学机关和科学干部。这一遍布各处的整个科学机关网创造了一种条件,在这种条件下科学直接影响着生活的各方面和全国各个角落的经济活动。
这样,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就粉碎了科学和人民之间的障碍,使科学接近生活,并空前扩大了科学的视野。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为科学的繁荣创立了完全新的、非常有利的条件。
苏联科学家响应党和政府关于发展科学的号召,以他们的全部活动来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本国人民服务。苏联的先进科学的成绩一年比一年更加显著了,科学和生产的联系也更加密切起来。
现阶段科学发展的最高成就,是发现了取得和利用原子内部能力的方法。在这项工作中,苏联的科学家有很大的功绩,特别是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由于这些科学成就,使我们目前面临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前夕。这个革命就它的意义来说远远超过由于蒸汽机和电的发现而引起的工业革命。苏联科学院的发电能力为五千瓩的世界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就是这个革命的庄严的预告者。目前我国正在设计一批发电能力为十万瓩的原子能发电站。
目前原子核的研究领域中的物理学的成就,已经使得我们能够实际上把一些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而这在以前曾经是炼金术士的一种幻想。
进行半导体的研究的苏联科学家已取得了巨大成绩。这是介于具有极大的导电性的金属和几乎完全不能通电的绝缘体二者之间的一种物质。半导体的特性使得能够建造一种不用机器而把热能直接变成电能的所谓热电偶。半导体在电子技术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可以代替笨重的电子管并能使各种电子装置和无线电装置的体积大大缩小。电子技术现在是使各种最不同的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最完善的工具之一。
苏联科学家在发展技术科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苏联的冶金学者在炼铁和炼钢等方面成功地解决着强化现有的工艺过程和创造新工艺过程的问题。例如,在炼铁炉和炼钢炉中使用氧气大大提高了它们的生产率。苏联科学家正在创造新的珍贵的合金,解决综合利用含有多种金属的矿石的问题。近来,科学家在动力、机器制造、采矿以及其他技术科学部门,解决了许多重要的问题。
化学达到了巨大的成就。仅在最近十年间,化学就创造了数百种金属、木材、毛、丝和其他许多东西的新的代用品。我国科学家在其他知识领域内的活动也是大有成果的。目前的科学和技术正沿着愈来愈多地掌握高速和超高速、高压和超高压、高温和超高温的道路发展着。现在苏联的许多科学机关的研究工作,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进行的。
苏联科学家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而是考虑到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全部成就的。苏联科学家同外国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同中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科学家的联系,一年年地扩大着。这些联系无论对苏联的科学或是对外国的科学都有良好的影响,特别是在解决和平利用科学成就的问题上。
苏联科学在苏维埃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在建立强大的现代工业和大规模的集体农业中起着巨大的、日益增长的作用。科学成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向前发展的重大因素。这件事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共产党在不倦地以全心全意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服务的精神教育着苏联的科学家和我国全体知识分子。苏联科学家在共产党的鼓舞下满怀信心和真诚地为自己的人民服务,他们是共产主义建设的积极参加者。
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七月全会上,曾揭露了在个别科学部门的发展方面和把科学成就运用于实际方面的缺点。全会指出了使工业得到进一步技术进步的广泛措施。苏联科学对实现这些措施要起很大的作用。我国的科学家要贡献出全部力量和知识来更快和更好地解决他们面临的最重大的科学和技术进步的任务。
今天我想特别强调指出的是,苏联人,包括科学工作者在内,对伟大勤劳的中国人民怀着热烈的友爱。不久以前我曾访问了中国,我亲眼看到中国人民是怎样顽强地不屈不挠地建设着新生活,怎样发展着自己的科学和技术,培育着优秀的专业干部。我祝中国人民在向社会主义前进的光荣道路上获得新胜利,在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获得新成就。
(本报特约稿)


第3版()
专栏:

  教育部发出加强中学教师业余进修的指示
教育部最近发出关于加强中等学校在职教师业余进修的指示。
指示中指出,中等学校教师业余进修主要是通过教师进修学院或高等师范函授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部决定在八年内(一九五五年到一九六二年)把现有中等学校中不到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程度的教师全部提高到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程度。
指示规定,教师进修学院一般设在大、中城市,单独成立或附设在高等师范学校内。高等师范函授教育主要由高等师范学校办理,招生对象以中、小城镇和农村中的中等学校教师为主。教师进修学院和高等师范函授教育都设置各科专修班;修业年限都暂定三年;教学计划应该根据师范专科学校暂行教学计划加以精简后制定,教学大纲和教材一般可采用师范专科学校有关科目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高等师范函授教育还应该根据需要,编写学习指导文件。
指示规定中等学校教师业余进修时间,每周以十到十二小时为原则。为保证进修教师的学习时间,各省、市教育厅、局应该定出具体办法,如减少他们的兼职,统一安排他们所担任的课程,考试前给以必要的复习时间等。
指示并规定对未能参加教师进修学院或高等师范函授学习的教师,应由教育厅、局组织他们成立进修小组,在业余时间集体学习或个人学习,共同讨论。进修小组一般可采用高等师范函授教育的教材作为学习材料。进修小组应该规定必要的学习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上应该加强对他们的领导和帮助。(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在上海举行的捷克斯洛伐克展览会闭幕
在上海举行的捷克斯洛伐克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览会已经在十三日闭幕。从十月五日开始,近四十天来共有一百五十九万三千八百多人参观了展览会。参观者除了上海市各阶层人民外,还有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个省的厂矿负责人和工业、农业劳动模范五百多人。
展览会在展出期间曾广泛地进行了技术交流活动。捷克斯洛伐克专家举办了五十七次内容不同的技术和文化专题报告,他们还和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举行座谈会,不少的专家还亲自下工厂和学校,帮助解决机器的安装、操作等问题。国营上海汽轮机厂、上海机床厂、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和公私合营新中动力机厂、华通开关厂等使用捷克斯洛伐克机器的单位,在专家们的帮助下,检修好了二百一十三台机器和仪器设备,并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的疑难问题。展览会的农业机械专家还到上海郊区表演了各种农业机械的操作。
展览会附设的卖品部,在览出期间接待了一百万顾客,上海人民以极大的兴趣买到了远从捷克斯洛伐克运来的各种精致的日用品和食品,其中包括驰名世界的玻璃器皿和啤酒。(本报驻上海记者)


第3版()
专栏:

  五年计划图片图书展览开幕
北京图书馆举办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图片图书展览”在十二日开幕。
展览会展出二百多幅图片,介绍了旧中国落后的经济状况和新中国在结束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成就,说明了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础和它的宏伟规模。“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建设示意略图”反映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的祖国的新面貌。从展出的图片中,还可以看到全国人民为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意志,也可以看到苏联专家及各人民民主国家专家热心帮助我国建设的情况。
同时展出的还有近二百册有关五年计划的参考书刊。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