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贯彻执行互利政策,做好农业合作社的秋收分配工作
本报记者 古维进
今年湖北省的庄稼丰收,全省春前建立的一万四千多个农业合作社在丰收的基础上进行了秋收分配工作。据统计一万四千二百三十八个社,增产社有一万二千四百七十六个,占统计总社数的百分之八十七点六二,保产社有九百二十九个,占统计总社数的百分之六点五(如晚秋作物生长得好,多数社还能增产);减产社有八百三十三个,占统计总社数的百分之五点八。凡增产的农业合作社,绝大多数都能保证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社员增加收入(个别不增不减或减产的社员,也大都得到合理收益和必要照顾)。据四千五百一十一个增产社的九万一千二百四十一户社员统计,增加收入的有八万六千五百三十六户,占统计总社员户数的百分之九十四点八五。
今年增产的农业合作社能保证绝大多数社员增加收入,是同中共湖北省委在分配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互利政策分不开的。
去冬今春,各地在建社和整顿社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短,工作粗糙,没有很好贯彻执行互利政策,表现在土地评产普遍偏低(一般低于常年实产量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个别的社土地评产偏高,土地和劳力的报酬比例不合理,牲口、大农具报酬偏低。此外,还有会计工作薄弱和财务工作混乱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很难保证社员得到公平合理的收益。为了做好分配工作,中共湖北省委首先研究了党的分配原则和各项有关政策,总结了分配工作的试点经验,制定了“关于处理农业合作社内经济问题的几个具体政策的规定”,作为各地调整有关不合理分配部分的依据。其次,又抽调大批干部,进行关于正确执行分配政策的短期训练,派往各地协助进行分配工作。计省委和各级党委调训的工作人员和社内领导骨干共约一万人。
由于中共湖北省委加强对分配工作的领导,各地在分配工作中都认真执行了互利政策,使绝大多数社员得到了合理的收益。例如黄冈县原来有一百多个合作社的土地入社评产低于常年实产量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许多社员因此要减少收入;工作人员协助这些社合理调整了产量,又在调整了产量的基础上合理调整了土地和劳力的分配比例,结果,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社员都比入社以前增加了收入。鄂城县路口乡旭东第一农业合作社,原来的土地入社评产比常年实际产量低百分之二十一,地、劳报酬比例不合理,因此全社有三种人要减少收入:一是土地多劳力少的中农;二是家口大劳力少的贫农;三是缺乏劳力的孤寡困难户。工作人员协助这个社调整了土地评产和地、劳报酬比例后,第一种人平均增加收入粮食二百斤,最多的达四百斤;第二种人平均增加收入粮食一百斤至二百斤;第三种人平均收入也有增加。社员们高兴地说:共产党的政策真好呀!真是做到人人有利。
在秋收分配中认真执行互利政策的结果,对巩固农业合作社起了很大作用。分配以前,许多社员因为看见社里没有很好执行互利政策,很不满意。有的人表现消极,情绪不安,有的人想退社,个别的人退了社。现在他们看见农业合作社合理分配了收益,绝大多数社员增加了收入,情绪高起来了。例如,浠水县王祠乡第五农业合作社社员朱启民,原来因评产不公,背地对人说:“我这是狠心入社,时势逼迫。”他开会不发言,干活不起劲,反对积累公共基金;社里人总是批评他落后。对他的产量加以合理调整以后,他很高兴,干活起五更睡半夜,开会积极发言,整天喜笑颜开地宣传合作化的优越性。阳新县白杨二社社员钟明玉曾因顾虑不能增加收入,一年来总是闹退社。现在经过合理分配,增加收入粮食一千五百多斤,他坚决地说:“新道路奔头真大呀,死也不退社了。”黄冈县竹陂寺乡民主农业合作社社员郑庆林,春前看见社里评产不公平,春季退了社,现在看见社里调整产量,实行合理分配,每户社员收入都增加了,他非常后悔,又要求回到社里。
秋收分配中贯彻执行互利政策的结果,对发展农业合作社也起了很大作用。分配以前,许多互助组和单干农民觉得农业合作社在处理土地评产等问题上不够合理,虽然看到社的庄稼长得很好,但对入社还是采取观望态度,有的人这样说:建不建,看秋收(看秋收后合作社的分配)。现在看到农业合作社能保证绝大多数社员增加收入的事实,许多人已积极要求参加农业合作社。在孝感县,三百多个农业合作社里,每个社平均有十二个多农民要求入社。黄冈专区四百多个常年互助组,绝大部分在筹备转社。黄冈县上巴河区陈德乡去年建立农业合作社时,单干农民周涣山坚决不愿入社,现在他积极申请入社。不少地区的群众还用自动提前交公粮,卖余粮的实际行动,表示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决心。
湖北省农业合作社的合理进行秋收分配,正在把合作化运动推向高潮。


第2版()
专栏:

当毛主席的指示和群众见面的时候
本报记者 朱波
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公布了。这是全国人民的大喜事。陕西咸阳县农民都为这一英明的指示而欢欣鼓舞。在这里,到处都是锣鼓声和欢呼“毛主席万岁”的声音。
十月十七日这一天的报纸,咸阳县各区都增加了份数。报纸送到农民手里的时候,有的是在白天,有的是在夜里。在白天,很多正在进行紧张秋收的农民,听说登载毛主席指示的报纸来了,都跑回村里来看报。蒲家乡孙家北村的农民就是这样,当他们听说报纸来了,都停止了秋收工作,把毛主席的像和毛主席的指示挂在村中心的黑板报上,周围还挂上了美丽的花朵。兴奋得红了脸的农民们,都挤在黑板报旁边,静静地听别人读毛主席的指示。一个老农民听完毛主席的指示后,高呼“毛主席来了!”(毛主席的指示)“社会主义来了!”另一个妇女就高高举起娃娃,欢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陈马乡畦村的农民,在夜里才接到报纸,有些人已经关上大门休息了,他们听说毛主席的指示来了,很快都披上衣服,提着灯笼,集合在一起,一次又一次地要求读报,形成了一个空前规模的群众大会。农民们兴奋地说:这是又一次的大翻身!
很多村庄都在这一天晚上开了群众大会、基层干部会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干部会,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提出了重新规划全乡合作化工作和扩大老社、建立新社的要求。陈马乡晨光一社的干部们阅读了毛主席的指示后,都高兴地说:这一下可不耽心合作社办不好了。他们提出:一定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们研究了巩固合作社的办法,并提出了扩社的意见。蒲家乡党支部过去没有提出乡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划,毛主席指示公布后,就连夜召开支部大会制定全乡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划。岩村乡党支部原来的初步规划今年新建三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全乡总农户的百分之三十。他们学习了毛主席的指示后,重新研究了全乡的情况,提出了新的规划:今年全乡新建八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到全乡总农户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白庙乡白庙北村召开基层干部和积极分子会议,阅读毛主席的指示,并进行座谈。在会上,贫农李德贵说:“我老早就提议要建社,你们(指区、乡干部)不批准,说什么收缩哩,不叫办社,其实是你们自己裹住脚了,现在毛主席要你们都放开脚哩,赶快领导农民办社吧!”
咸阳县农民在学习毛主席的指示以后,觉悟更加提高了,纷纷要求建社。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县有几十个村要求建社。孙家南村农民在党支部领导下,每天夜里学习毛主席的指示。就在这几天,全村除了一户地主、一户富农外,其他农民都要求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阎村共有二十九户,有二十八户表示愿意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龙枣树村张振群互助组和陈友才互助组的农民,每天都抽出时间来学习毛主席的指示。这两个组现在已经成立了联组,成立了建社委员会,并已经有三十二户贫农报名入社。


第2版()
专栏:

三年完成五年定额的车工——盛利
邵成滋
上海机床厂轴套车间车工盛利,从收音机里听了中华全国总工会“为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告全国职工书”的号召以后,我问他:“你怎样响应全总号召呀?”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有这样决心:用三年时间来完成五年的定额!”
的确,盛利的话是有根据的。在国家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里,这个先进生产者就超额完成了一年零八个月的定额。一九五四年,他又完成了一年九月零二十二天的定额。今年一至八月,他又完成了一年多一点的定额。总计在这两年零八个月中,他已完成了四年六月零十五天的定额。正是由于这些卓越的成绩,在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四年,他都获得了上海市工业劳动模范的称号。
七月三十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盛利就盘算着:现在到年底,还差一千一百二十二个定额的工时,就可以完成五年的定额。新的计件定额修正后,他每个月就能完成二百七十多个定额工时,只要稍加努力,每个月就能提高到二百八十一工时,这样,就准能在今年内全部完成五年的定额!
盛利三年完成五年定额的消息令人高兴。但是,人们也疑惑:盛利是怎样来完成自己的计划呢?
参观了七月十七日上海市举行的金属切削能手表演会后,就可以找到答案。那天,参观的人们都被盛利的非常熟练的操作吸引住了。他使用自动停刀器、切削力夹固车刀和科列索夫车刀进行操作表演。刀子触到工作物,就“嘶嘶嘶”地响,车头就飞转了起来。一瞬间,车子就突然轻松地自动停止了。短短的五、六秒钟内,在盛利的手里,一根十八吋长二吋二直径圆的锻钢件,就变得亮晶晶了。参观的人们轻轻地抚摸着工作物,又细心地看着刀架和刀具。在别人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盛利却很快地完成了。
说起自动停刀器,还有一段事儿需要在这里讲一下。今年四月间,在上海举行的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里,盛利看到了一台万能车床。在这台车床上,安装着自动跳刀器的设备。他想:如果在自己的车床上装个停刀器,高速切削间格多的工作物的时候,不就既能保证质量,又能提高产量吗?回厂后,他就做了一只停刀器在车床上试验。停刀器安装起来了,但刀子不能自动地及时地退出去,要是弄得不好,还会把工作物给碰坏了。他又想模仿捷克斯洛伐克车床的样子,再安装上自动退刀机构,好来纠正缺点。他画好了草图,请技术人员提了意见,结果就成功了。现在,在他的车床上,已安上并且顺利地使用了自动停刀器。
像这样的事儿不过是一个例子罢了。几年来,盛利都是这样利用生产上的各种可能条件,不断地改进操作来超额完成任务的。从一九五四年到今年八月份,他改进的工具刀具和操作方法有三十七种,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到五倍。所以能够这样,照盛利自己的说法:“最主要的是学习先进经验。”
盛利并不满足于他现有的成绩。当别人说到“盛利的生产效率很高”,他就会争辩说:“我算得了啥,比起苏联老大哥来还差得远哩!”是的,盛利并没有因为他的这些成就而自满。在听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告全国职工书后,他又想出了保证完成任务的具体办法:第一,每月接到计划,就根据计划要求,把工作物分类算账,分析一下哪些可以超额完成?哪些有困难?关键是啥?然后针对各项工作的不同情况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完成;第二,根据苏联白瓷刀的装置原理,使用切削力夹固刀架,这样可以提高刀具寿命,减少工具损耗,提高效率;第三,同检验人员密切配合,做好首件检验,把质量指标由百分之九十八点五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九。他还准备把高速切削的速度从原来的每分钟三百六十七公尺提高到四百公尺以上。(附图片)
车工盛利正在加工新产品——三七一平面磨床的零件。 新华社记者 曹兴华摄


第2版()
专栏:

实行中间站不停车运行,超额完成运输计划
刘岩
天津铁路管理局古冶分局的职工们,响应铁道部和中国铁路工会的号召,深入开展了“满载、超轴、五百公里”的运动。八月份,全局的装车任务超过了原计划百分之零点三,货物发送吨数超过计划百分之一点六;机车日车公里完成五二九点四公里,超过计划三六点四公里。其它各项指标,也都超额完成了。由于这些成就,这个分局获得了天津铁路管理局循环红旗的奖励。
古冶铁路分局超额完成运输任务是和推行中间站不停车运行分不开的。今年六月四日,一八○四号机车司机孙鸿铎首先由古冶到山海关间试行中间站不停车运行。在调度员们的支持下,试行成功了。这证明从古冶到山海关间完全可以实行中间站不停车运行。七月初,根据天津铁路管理局的指示,古冶分局决定组织中间站实行不停车运行,以加速机车车辆的周转。七月下旬,由天津铁路管理局、古冶分局和古冶机务段组成的小组,正式在古冶到山海关间试验中间站实行不停车运行。在六天里试行的三十二列车中,有二十四列到达了终点站。接着,古冶分局立即总结了这一经验,加以推广。
推广中间站不停车运行,引起了乘务员和调度员们的兴趣。许多人都准备参加到这个运动中来。但是,由于试行中上行列车有七次没有完成,一些人有思想顾虑,认为:下行可以,上行不成,水不够用。他们怕车辆的质量不好,怕信号不好,等等。党总支委员会研究了上述情况,认为这种顾虑的产生,主要是他们怕出事故受处分。总支委员会决定除了继续进行说服动员外,要求行政方面尽最大努力,具体解决山海关到古冶上行坡道用水的关键问题,并养培典型,进行示范。铁路分局也指示各部门紧密配合,保证这一工作的成功。
在党和行政具体的帮助下,一八○四号机车又带头进行了试验。他们在技术上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用水问题。孙鸿铎班采取了苏联高温注水的先进经验,以减少水泵开关次数,从而减少了注水时的溢水损耗。过去在山海关、古冶间运行一次要注水一百五十次左右,现在只须八次。同时做到发车前水柜满水,机车出库立即发车,中途减少为调整锅炉水、汽的放水次数。但这还不够,还必须提高机车质量,提高乘务员的操纵技术,以提高旅行速度,节约用水。在这方面,他们采用了三种先进操作法:徐兴旺的机车保养法、唐立凯的区间采点法,和王宜民烧火法。他们还摸熟线路情况和列车情况,在起车、停车、上坡、下坡时如何注水加汽,如何利用惰力,都运用自如。七月底,他们又首先完成了从山海关到古冶间的中间站不停车运行,到终点站时还剩两吨多水。
八月份,古冶铁路分局便在天津、古冶间的下行线和古冶、新河间的上、下行线全面推行中间站不停车运行。结果都成功了。孙鸿铎机班在调度员们的密切配合下,创造了由南仓始发,运行一百五十八公里,通过两个给水站而不停车到达古冶站的卓越成绩。这些事实教育并鼓舞全体职工。现在,古冶分局的机车中除一台质量不好的以外,都实行了中间站不停车运行。
古冶分局开展中间站不停车运行的结果,八月份日车公里比上半年平均提高了四十四点八公里。不停车列车的旅行速度比一般区段货车规定的旅行速度提高了八公里。八月份试行的二八九个列车共计早点到达一百五十七点七个列车小时,等于一个列车旅行了六千五百公里。此外,根据初步估计,用煤量也比以前少用一百一十五吨。
九月份,这个运动已普及到了天津、山海关间的各区段的上下行线。运行列车数已超过八月份百分之二十七。目前,为了作好冬季运输,古冶机务段已组织了五十六名“五百公里”司机,研究冬季运行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保证这个运动顺利发展。


第2版()
专栏:

从耕田队到合作社
——革命老根据地才溪乡溪北农业合作社访问记
蒨白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是闽西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它是有名的模范乡。读过毛泽东同志“才溪乡调查”的人,都还会记得才溪乡人民的英雄形象。今天,当全国人民正在迎接合作化高潮的时候,英雄的才溪乡人民究竟怎样呢?最近我访问了才溪乡的一个合作社——溪北农业生产合作社。
光荣的道路
溪北农业合作社在才溪乡溪北村,这个村子的互助合作运动,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
一九二九年,才溪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暴动,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农民们打土豪、分田地,为了保卫自己的翻身果实,纷纷响应党扩大红军的号召,参加红军和赤卫队。当时一百多户的溪北村,就有八十多个青壮年参加红军和出外工作。大批劳动力参加红军和革命工作后,留下来的妇女、老人、少先队员组织了“耕田队”,帮助红军家属生产。在这些日子里,耕田队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抢收抢种,在生产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村上参加当时耕田队的老农民,都还记得当时的情形,他们说:自从“十八年”来了共产党,连续丰收了五年,村里的荒地开尽了,就去开山,田塍上也种上了杂粮。毛主席到乡里来的那年(一九三三年)收成特别好,真是五谷丰登,家家有余粮。
一九三四年,红军北上抗日,地主恶霸跟着国民党反动派回到才溪乡,夺去了工农民主政权分给农民的土地,强迫解散了“耕田队”的组织。但是人民仍旧保持着原来互助合作的传统,他们在生产上互相扶持,劳动力有余的人,帮助不足的人,农忙时互相进行换工,克服生产上的困难。
一九四九年,才溪乡人民重见了天日,幸福的日子又回来了。土地改革后,党号召农民组织起来,溪北村立即组织了四个互助组。一九五三年,四个互助组中的贫农积极分子联合组织起全乡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就是现在的溪北农业合作社。
办社三年的成就
溪北农业合作社办社以来,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全县、全区、全乡农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溪北村是一个革命老基点村,由于受到敌人长期摧残,劳动力缺乏,生产资金不足,土地产量很低。合作社办起来以后,依然碰到了很多困难。但溪北村农民从耕田队的历史经验中,就明确了互助合作道路是条光明大道,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搞好了社的生产,在低产田里大力进行加工加肥,连续战胜了几次严重的自然灾害。一九五三年秋季,社里的黄豆受到了严重的虫灾,全体社员整整的除了八天虫,把六十多亩田的黄豆从虫子的口里抢救出来。这一年,很多单干农民的黄豆全部失收,合作社却得到了八成多的收获。今年春夏之间的旱灾,给合作社的生产带来了特别大的困难。全社有近一百亩田插不下秧。社员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来抗旱抢种。第一、第二耕作队有两亩多田找不到水源,就发动队员到二、三里路外的溪里去挑水来溶田。社员雷腾洪、雷庆章为了修理抽水筒,抢救受旱的田地,把自己的胶鞋底剪下来做活塞。经过全社积极抗旱,原来打算改种的六十多亩田有三十多亩及时插上了秧。
由于在生产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革和战胜了自然灾害,溪北农业社三年来连续取得了丰收:一九五三年比一九五二年水稻增产百分之二十一点三,甘薯增产百分之四十;一九五四年比一九五三年全面增产百分之十二点七,比村里较好的雷洪春互助组增产百分之二十四点八;今年早稻又比一九五四年增产百分之十点二一。现在社里的秋庄稼长得十分茂盛:甘薯蔓盖满了垅沟,黄豆结着许许多多的青豆角,高粱的红穗头低垂着,社员们都笑嘻嘻地说:今年秋季一定又能增产一成。
溪北村四周都是山坡,两年来合作社开山种了油桐、茶树和竹林,现在油桐树苗已长得有一人高了。
合作社还在溪水旁边,花了二百多工、三百多元修了一个水碓,利用水力舂米,使全社妇女节省下很多时间来从事农业劳动。
歌唱幸福生活
随着合作社的建立和生产的发展,社员生活普遍得到了改善。社长雷佛春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
一九五三年秋收分红的时候,社员邱细妹增加了八百多斤粮食收入。这一天晚上,这位五十八岁的老太婆高兴得睡不着觉,她自己编了一首民歌,一个人轻轻地唱了起来:
自入社来好处多我今快乐唱民歌
旧年谷子不够吃 今年剩余二百多
入得社来真幸福 今年秋季又增产
多分谷子不说它 加分番薯八九担
我今不讲你不知 社里收入好大哩
往年大家没盐食 今年有钱做新衣
这首民歌不久就传遍全乡,成了乡里人喜爱唱的民歌之一。社员们个个喜爱唱民歌,每当劳动之余,月明风清之夜,年青的姑娘们和小伙子围在一起,尽情地歌唱自己的新生活。
(原载福建日报)


第2版()
专栏: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广东
广东省揭阳县人民文化馆,为了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宣传工作,制造了大量以农业合作化为内容的幻灯片,分发到各区、乡放映。
廖衍强摄(南方日报社稿)
为了迎接农业合作化运动大发展,揭阳县计划在秋前分批训练一万三千多名建社骨干。这是老社社员给训练班学员做了报告以后,又给他们解答问题。廖衍强摄(南方日报社稿)
揭阳县渔湖区梅联乡燎原农业生产合作社晚稻长得好。准备入社的农民都到这个社的田间来参观。
廖衍强摄(南方日报社稿)
中山县建社骨干训练班的学员在参观广东省中山农业机器站。
郭伟祺摄(南方日报社稿)
曲江县第一区马坝乡农民刘光林(左)拿着自己的水稻和乡内群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水稻对比,完全信服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稻比他的长得好。现在刘光林已经报名入社了。
郭伟祺摄(南方日报社稿)
广东各地农民纷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曲江县第一区阳岗乡鸡仔坝农民,喜悦地拿着土地证登记土地入社。
郭伟祺摄(南方日报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