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透彻地解决了思想问题
——中共广东省第二次代表会议旁听记
黄昔思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员会召开了中共广东省第二次代表会议。这次会议着重学习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这个指示的思想光辉,照亮了广东省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前进方向。
广东省解放较晚,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得也较晚,因而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也较短。第一批二百零三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一九五四年春大张旗鼓宣传党的总路线和轰轰烈烈的购粮运动胜利后,以各地最好的互助组为基础建成的。第一批农业合作社的诞生,在农村中树立了社会主义的旗帜。同年夏秋间,又建立了第二批社,连前合共一千零四十五个。一九五四年冬和一九五五年春天,发展到一万三千七百六十二个(以上均未包括原属广西省管的钦州地区),增加为十三倍多。在这时候,干部和群众建社的积极性都很高,许多地方都超额完成了原定的建社计划。许多乡村经过多次说服才把建社数目和参加户数压缩下来。在这种令人兴奋的情况下,应该怎样继续引导农民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呢?广东省委早在一九五四年就确定在一九五七年把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农户组织到农业合作社里来,这是一个合于要求的总目标。可是在具体步骤上却采取了“先慢后快”、“赶后不赶前”的不恰当的方针,因而今年春天只确定在今冬明春发展到三万个社的计划。今年三、四月间,由于看到了农业合作社存在一些问题,如因集中全力抗旱,把巩固社的工作大部挤掉了,加上听到了一些“反冒进”的风声,这样又使本来就不够大的劲头松了下去,准备只作少量发展,而把主要的力量放在巩固为数不多的现有的社上面。这种对农业合作化问题保守右倾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省委在这次党代表会议的报告中检讨说:“为什么省委对农业合作化大发展不够积极和发生摇摆呢?主要是由于我们对农业合作化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所迫切需要的意义认识不足,由于我们对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党的领导力量估计不足,因而也就是由于我们还不懂得农业合作化的大发展是一个汹涌澎湃的群众革命运动,它能够和必须通过一个群众性的运动来进行的。因此,省委过去虽也提出过要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计划到一九五七年,社员户数要达到总农户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比例,但在做法上,却不是如中央和毛主席所指出的,放手发动一个新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群众运动,尽快地先把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贫农和新、老中农里的下中农组织到社里面来,而是以所谓‘稳’的作法,来规定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先慢后快,所谓递进发展速度来进行建社的。这种片面强调主观力量,由我们训练多少干部就建多少社,并加以不少‘清规戒律’的限制,生怕出乱子的作法,当然是和今天中央提出的正确方针不相符的。”
今年五月中央指示以后,才开始纠正对农业合作化运动摇摆的现象。省委在五月间举行了扩大会议,重新确定了一个发展到四万五千个社的计划,比今年春天所定的增加了半倍。但由于干部思想上还没有透彻地解决问题,虽然认为有可能完成计划,但是足以动摇这个信心的因素仍然存在着。在这次党代表会议上,粤西区党委书记张云同志发言时就这样说:“五月会议后,虽然接受了省委分配的发展七千个社的任务,但由于对大发展方针的意义和依据缺乏深刻的、系统的认识,故当时所抱的态度是:省委交下来七千个,就准备发展这样多吧。”有不少区、乡接受建社任务的劲头远不如去年,却是层层要求削减数字,生怕办多出乱子,有些还叫嚷上头是“主观主义”、“冒进”。所谓“发展容易巩固难”的错误论调十分风行。对现有社所存在的问题,片面地加以夸大,不进行具体分析。例如,今年早造稻因为灾害严重,有百分之二十的社减了产。可是人们没有明确地看到有百分之八十的社增产和保产,少数减了产的社也比社外农民减得少,加上副业收入较多,社员得以安度灾荒,这正是农业合作社优越性的最突出的表现。又如,有些干部看到农业合作社出现社员退社的现象,情绪十分紧张,没有冷静地去分析退的数目多不多,退的是哪些人和为什么要退。事实是怎样的呢?据全省统计,退社的户数总共占入社农户总数的千分之七点七,其中大多数是富裕农民。富裕农民这种对合作化的动摇性是可以理解的。贫农和下中农则不同,他们要求入社的热情一直很高,而有人却把这种积极性看作是“假象”、“盲目性”、“随大流”,因而不仅不去满足他们的要求,反而给以压抑。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在会上说:“广大贫苦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很高,我们却没有积极地领导他们,而是用各种办法去限制他们:不准办大,不准办多,不准这个,不准那个。农民的回答是:不准办一百户我办九十九户,不准办五十户我办四十九户。不准多办社,我办‘合产组’(实际上是自发社)。结果全县出现了‘合产组’共一千二百四十一个。”在这期间,党在农村中的政治思想工作显得软弱无力;并且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对农业合作化的好处不敢宣传了,对抵抗合作化的思想不敢批判了,对破坏粮食统购统销工作的谣言也不敢驳斥了。过去搞土地改革的时候,“打倒地主”、“消灭封建阶级”的口号叫得很响亮。现在要进行比之土地改革更为深刻和广泛的社会主义改造,反而是“墙头冷落标语稀”。报刊对合作化的宣传也时断时续,零碎片断。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削弱下去,资本主义自发论调就必然要扩展起来。在思想战线上的这种状况,显然大大不利于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所有这些都证明,五月会议还没有从思想上透彻地解决问题,领导仍然落在运动后头。这次党代表会议上学习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大家才深刻地认识到在国家正向社会主义工业化飞速前进的时候,决不能让农业合作化以爬行的速度来发展;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辨明农村中哪些人对合作化表现积极,哪些人对合作化表现动摇;大家才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分清事物的本质方面和非本质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方面和非主流方面;大家才深刻地认识到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贫农和下中农是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积极性的,他们在最近的三几年内都要分批地涌进农业合作社,挫折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是十分错误的;大家才深刻地认识到合作化运动必定要形成一个汹涌澎湃的群众运动,因而必须按照群众运动的规律进行领导,在放手发动群众运动中造就人材,增长经验,“前怕龙,后怕虎”的态度是十分错误的。经过了第二次党的代表会议,广东全省党组织在合作化运动大发展问题上获得了新的思想武装。
这次党代表会议举行的时候,合作化运动大发展的口号才开始在传播,广大农民就把它当作一个大喜讯来奔走相告。农民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将汇集成一道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巨流,改变农村的整个面貌。各地代表们在发言中纷纷举出了这些动人的情景。例如在廉江县,合作化运动大发展的消息一经传播,干部和群众的热情便大大提高了。工作较落后的水垌乡里,即有十二个互助组组成了联合组,有八个临时互助组转为常年互助组,已散伙的互助组有八个恢复起来,另外还新成立了六个互助组。谭福乡车水村六十户农民听到大发展消息后,即有三十多户签名要求入社。各乡召开传达合作化问题的会议的时候,到会人数特别多。大塘乡开会后的第二天,天还未亮,就有四个互助组的组员找支部书记要求办社。风稍乡开会后的第二天,乡干部就发动了七百多个农民到田里拔“标葱”(受虫害的禾苗),大家说,搞好生产参加合作社。新屋仔乡互助组组长黄国球说:“谁知道我心里发急呢?只有毛主席知道。办了一年临时组,又办了两年常年组,还不准转社,怎行呢!”这些话正代表广大贫农和下中农的呼声。省委在报告中指出:凡是关系到群众自己迫切利益的事情,群众总是容易接受并行动起来的,怎能说广东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贫农和下中农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迫切要求会比老区差些呢?怀疑群众觉悟程度不高的思想是缺乏阶级分析的结果。至于认为广东省解放较晚,干部经验不足,从而怀疑农业合作社不能大发展,也是没有根据的。会议指出:广东省党的力量已大有发展,现在农村中已有近十万共产党员,已在百分之七十五的乡里建立了党的支部。农村中的党员有百分之五十以上参加了社,百分之四十五参加了互助组,其中的半数已成为互助合作组织的领导骨干。青年团的组织也有很大的发展。自去年以来,学会办社的党支部已有八千个,尤其重要的是:经验是从实践当中取得的,放手开展群众运动才能大量培养干部,造就人材,才能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干部来。因此,会议认为:广东省党的组织,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之下,完全有力量去开展一个大规模群众性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在透彻地解决了思想问题后,会议最后认为:省委在八月间所确定的发展到七万个社的计划是过低的,会后省委接受大家意见修改原来发展社的计划增加为八万五千个社。照会议反映的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情形看来,修改后的计划是保证能够胜利完成的。


第3版()
专栏:

介绍“印度的艺术与建设”
印度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译制
郑振铎
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同时,又是年轻的国家。它的古老的文化、艺术是惊人的丰富多采,不仅是印度人民的骄傲,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不朽的优秀的成就,永远地放射出万丈光芒来。它的新的在经济建设上的努力和成就,也是可钦佩的。自从推翻了殖民地的统治而获得了独立之后,印度人民是以空前的积极奋发的工作,来创建自己的新生活的。
我们在这部印度纪录电影“印度的艺术与建设”里,可以看得很明白,虽然它所表现出来的还只是印度的艺术和建设的一部分,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是从长久的沉睡里苏醒起来了。它不仅要保持过去的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过去的伟大和光荣的创造的成果,而且还要建设崭新的东西,创造出远比前人所创造更为伟大、更为有利于人民的东西。它的人民具有无限的力量,只要开始动作起来,就会出现新的奇迹和新的光荣的。
印度的艺术在这里是包括得相当广泛的:在“印度历代艺术”、“印度的石洞庙宇”、“七塔岛”和“印度的工艺”中,我们看到了从四千五百年前的在穆罕朱达拉城的发掘品、陶制的动物像,到今天还在继续创作出来的新的手工艺品。“印度历代艺术”叙写从古代穆罕朱达拉和哈拉巴发掘出来的几件艺术品,阿育王所建的石柱柱顶上的大石牛,犍陀罗派的佛教艺术,安答拉派的作品,古普塔王朝的辉煌的雕刻,以至到了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纪所建筑的维沙里皇帝们的庙宇里华丽优美的雕塑,还有金属像,像“吹笛的克里希那像”,像“拉玛”和他的好朋友不死之猴“汉奴曼像”,像舞蹈之王“那塔拉亚像”等。这些,都是属于印度的雕塑艺术方面的,也可以说是一部简明的印度雕塑史。
“印度的石洞庙宇”叙写的是印度几个重要的佛教的石洞庙宇。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为佛教建立了许多佛塔、石柱等纪念物。这里首先介绍了桑基的佛塔,桑基是我们所曾到过的,并曾在塔影之下野餐。在公元前一世纪的时候,佛教的僧侣们已经避开了繁华的世界,跑到远离人间的深山幽谷里去开凿石洞,作为佛殿和僧房。这里也描写了他们怎样用铁锤和钢钻在坚硬的石壁上凿成石洞庙宇的情形。从勃纳附近的巴嘉石洞,卡拉寺、坎海里大殿,到最显赫的阿旃陀石洞和埃洛拉石洞里的佛教庙宇;在那里,描写阿旃陀石洞的镜头特别多。今年是我们举行阿旃陀石洞的一千五百年纪念的年头。我们举行过纪念会、展览会,出版过画册,在报纸、杂志上也发表过不少篇文章,但总没有像看这一部分电影感到那么亲切。它引导着我们亲历其境,逐一地把那些伟大不朽的壁画和雕刻介绍给了我们。这是很好的,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阿旃陀石洞艺术的机会。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印度的佛教石洞庙宇,同我们的云岗、龙门、敦煌、炳灵寺、麦积山以及栖霞山等散布在全国范围内的佛教石洞庙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敦煌的一个藻井上,绘有一头三身的兔子,大家认为很奇妙。在阿旃陀的藻井上,也绘有一头四身的鹿,每个身体配上了头部,都具有很完美的姿态。这岂仅仅是巧合么?又千佛像和凹凸形的屋座,也都具有同一的作风。无疑的,我们看到了这些世界上最早开凿的石洞庙宇,就知道它们的影响是如何的随着佛教而扩大开去。
“七塔岛”是另一部表现印度雕刻艺术的短片。在离开南印度的大城市马德拉斯的五十五公里的海上,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小岛马哈帕丽布拉姆,西方的人称它为“七塔岛”。葡萄牙人航海东来侵入印度的时候,就以这个岛上的“塔”作为航行的标志之一。这些不朽的雕刻乃是公元七世纪时候,由著名的巴拉发王朝的君王纳拉希玛·富尔曼第一建成的。在印度的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中,这岛上的宗教纪念物是属于最优秀、最珍奇的遗产之列的。它们不仅在技术上是精致的、优美的,而且还有在别的地方见不到的人情味儿和幽默感。在一个石洞里的一面石壁上,雕刻着妇女们在挤牛奶的情况。母牛回过头去,伸出舌头,在舐着那初生的小犊,那小犊则在它的胸下寻找着奶头。这是一幅不朽的母牛舐犊图,令人望之恋恋不能离开。更重要的是,七世纪的印度艺术家们,大胆地在一座露天的大石壁上,生动地雕刻着气魄弘伟的恒河降临大地的故事。在那里,两只象的雕刻,公认为世界上动物雕刻里的大杰作。许多祈祷者和忏悔者的雕像,神的像,蛇王的像,一群翱翔在天空的飞天的像,还有,胆怯的小鹿在悄悄地走着,狡猾的猫,人立而传道,博得小老鼠们的信任,就在它身旁纷纷扰扰地跳跃着,都是那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坚硬的山岩,在这些卓越的雕刻家们的手里,成为随心所欲的绝好的原料了。滨海庙建于第八世纪。海浪喧哗地在它的前面冲过来,又散了开去。它庄严而骄傲地屹立着,永远地成为南印度的门户的显赫的标志。
“印度的工艺”,从陶器工人们开始,逐一地介绍了印度的勤劳、智慧的艺人们,怎样使用着黏土、石块、铜、银、金、大理石、硬木块乃至纸版等等原料,制造出精致美观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它们不仅使印度的人民喜爱,也使世界上的人民喜爱。
我们曾经到过上述那些工艺品的产地,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参观过印度艺人们的制作工地,所以,看了这些影片,像又“旧地重游”一趟似的,感到格外亲切。
“印度水利”和“根治萨特列日河”两部分,可以说明:印度人民如何为自己这一代和子子孙孙的许多代的繁荣幸福而英勇地和大自然进行着斗争。
正像中国一样,印度的绝大多数的人民是依靠农业生产的。印度的好些河流,也像中国的黄河、淮河等一样,常常为人民带来说不尽的灾害。多少年来,没有任何人能够负担起根治那些河患的责任,更不用说变“百害”而使之服务于人民了。但自从印度成了新的国家之后,立即起来同大自然的灾害作坚强的勇猛的斗争。在奥里萨省,马哈那迪河给予人民以无穷的灾祸。在盛夏炎热的日子,河里是干枯无水。到了雨季,奔腾的洪水,泛滥到村庄去,造成了严重的灾害。长久的饥荒和贫困。满眼的凄惨和荒凉。但现在,这种可怕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了。印度政府和人民实现了希拉古特计划。这计划,控制住洪水,使洪水能够为人民服务。这计划全部完工后,那里将有能蓄洪六百七十五万立方英尺的水库,发电二十万瓩,开辟运河六百六十英里,灌溉田地二百万英亩。大自然的残酷无情的面貌,今后将变成微笑。每一小时,这计划都在实现着、进展着。多么动人的场面!男男女女,向大自然搏斗,逐步地取得胜利。夜幕降临了,但工作仍在继续着。弥漫在天空的是工人们的赞歌,一首人和机器合唱的赞歌。这个希拉古特计划完成后,荒凉不毛之地将变成为富庶的乐园;长久地为人民带来无穷灾害的马哈那迪河,将变成为人民的忠实朋友,为人民创造无穷的财富,子子孙孙们将用之不竭。
萨特列日河同样地在过去为印度人民带来过无穷的苦难。如今,有了巴克拉—南柯尔工程的计划,将根治这条河流,使之有利于印度人民,成为印度人民“消灭贫困战役”的同盟者。这条河同样地在干旱的时候是贫乏枯竭的河流,但当洪水泛滥时,就成为不可估计的力量。现在的计划是,建筑巴克拉坝和南柯尔坝,横跨于萨特列日河。因之,便有了两个大水库,供给灌溉和发电之用。有一万多人在那里工作着,包括工程师们、设计师们和熟练的各部门的技术工人们在内。他们英勇地参加“消灭贫困战役”,而一步步地取得胜利,为祖国、为人民、为美好的将来而奋不顾身地战斗着。这个计划完成之后,可发电一百万瓩。三千公里的运河,可灌溉数百万英亩的田地,这些田地,每年可增产粮食一百万吨,棉花数十万包。印度人民将获得萨特列日河这个消灭贫困的同盟者的帮助,而使那个广大区域改变面貌,变贫困、荒凉而成为繁荣、幸福。为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印度人民是“拿出全副的力量”来的。
“南印度之歌”是描写印度南部“特拉凡哥尔—柯钦”这个富饶而景色幽美的省份的。它综合地报道了这个省份的历史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物产,特别着重于介绍它的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像这样地把古同今,把过去的艺术遗产同今日的工农业的成就结合了起来,整个地介绍一个地区的今天的面貌,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我们通过这部以七个部分组成的“印度的艺术与建设”,可以更明白地了解过去的印度和今天的印度,了解过去的印度人民的光辉灿烂的艺术上的不朽的成就和今天的印度人民如何勤劳勇敢地同贫困和自然搏斗,为现在,也为将来,创造自己的繁荣和幸福。
祝福伟大的印度人民和大自然的灾害作搏斗的事业的胜利!
祝福伟大的印度人民的今日的成就和更辉煌的未来的成就!(附图片)
这是纪录片“印度的艺术与建设”中“七塔岛”短片中的一个镜头:七塔岛上的独石庙。这座独石庙是在一些巨大挺立的岩石基础上砌凿而成的。
纪录影片“根治萨特列日河”中的一个镜头:巨大发电站的安装工作,很快就要完成了。


第3版()
专栏:

认真向鲁迅学习
——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九周年
陈涌

二十五年前,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刚刚成立,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文学队伍在组织上刚刚形成的时候,鲁迅便在中国革命文艺工作者面前提出了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来批判和改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迫切的任务。鲁迅发表了他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这个有名的讲话,这个讲话在现代中国文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鲁迅这个讲话的重要意义至今没有成为过去,因为鲁迅在这里提出的,是中国文学斗争的根本的、长远的、广泛的任务。
鲁迅在这个讲话里特别强调作家和革命实际结合,强调作家应该认识中国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强调作家应该对革命有清醒的坚定的认识,强调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反对动摇妥协,反对半途而废。鲁迅的这种思想今天对我们还是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的。
鲁迅自己的一生表明他对于革命有着日益深刻的认识,表明他是这方面的一个伟大的榜样。大家都知道,和鲁迅同时代的人曾经不断地经历剧烈的分化,许多本来也曾经站在进步方面的人物由于经不起现实的考验而投到反动方面去了,或者消极了,这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的高升,有的退隐……”,而鲁迅始终坚持着革命的立场。鲁迅所受到的考验是一个坚定不屈的革命战士在敌人残酷的恐怖政策下所受到的考验。毛泽东同志特别着重地指出鲁迅的这种革命的坚定性,认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并不是偶然的。
毛泽东同志这几句话是意味深长的。在阶级斗争一向都十分尖锐和复杂的中国,在革命事业特别艰难困苦的中国,一个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坚定是特别重要,同时又是不可避免地要经受各种无情的考验的。鲁迅是这样被考验过来了,并且他没有忘记用他自己的宝贵的经验教育年青的一代。
鲁迅在他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里说:
“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旧社会的根柢原是非常坚固的,新运动非有更大的力不能动摇它什么。并且旧社会还有它使新势力妥协的好办法,但它自己是决不妥协的。在中国也有过许多新的运动了,却每次都是新的敌不过旧的,那原因大抵是在新的一面没有坚决的广大的目的,要求很小,容易满足。”
鲁迅这个看法在今天看来是否已经成了过去呢?当然,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旧社会和旧势力是已经被我们打倒了,这是和鲁迅当时所处的情况根本不同的,但现在距离完全肃清这个旧社会和旧势力的影响也还很远,而且,我们国外还有帝国主义这个敌人,国内还有资本主义这样的旧势力,和这个旧势力作斗争,还是当前一个严重的任务,鲁迅二十五年前说过的这段话,对这个斗争还是完全适用的。没有鲁迅在这里所说的“必须坚决,持久不断”的精神,没有对于敌人随时都想使“新势力妥协”的警惕,没有对于革命任务的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战胜资本主义的旧势力,不可能完成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的。
但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近几年来,由于革命的胜利,由于文艺工作获得了一些成绩,扩大了它的群众影响,由于作家的生活处于相对的和平的环境,有一部人便已经发生了思想上的蜕化和变质的现象,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骄傲自满的思想。有少数党员作家的骄傲自满思想已经发展到反对党和群众的监督,拒绝别人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地步了。这种情形,是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
鲁迅说,“旧社会还有它使新势力妥协的好办法,但它自己是决不妥协的”。我们一些文艺工作者的蜕化和变质,不正是旧社会使我们妥协的结果,不正是鲁迅这个估计的实际的证明么?
鲁迅认为对革命“必须坚决,持久不断”的思想,“韧”性的思想,正是要求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鲁迅正是用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来反对骄傲自满的思想,半途而废的思想的。按照鲁迅这种思想,我们便不能因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已经得到胜利,中国文学取得了若干成绩便满足,便停止前进。中国是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文艺方面的贡献比起实际革命斗争来,是大有逊色的。如果中国革命已经完成了伟大的功业还不应该骄傲,那么,有些文艺工作者因为有了一些成绩便骄傲起来,不是更没有根据么?
但是骄傲自满的人总是夸大自己个人的作用的,他不但不能正确地冷静地估计自己的成绩,而且不能正确地冷静地估计自己所以能够获得一些成绩和声誉的全部客观条件,这些人往往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一切了,不容别人再来批评了。这样的人如果是一个党员作家,他不从思想上离开党而发展到和党对抗的地步,这是很难想像的。
骄傲自满的人似乎也不去考虑文艺工作本身的艰难和复杂的性质,不去考虑文艺的劳动是复杂的劳动,文艺的事业是艰难的事业。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天才的作家常常感到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感到个人即使付出了全部力量,还不是已经做到了一切,还不是使已经做到了的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的。伟大的天才的作家的主要标志之一便是充分地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难复杂的性质,因而更加认识到勤奋和谦逊的必要。巴尔扎克便说过这样的话,“很少量的作品产生出多量的自慢心,多量的勤劳产生出无限的谦谨”。的确,使一个伟大的作家有声有色的,不是骄傲,而是谦谨,倒是常常比较渺小的人才容易骄傲自满的。当我们看到下面鲁迅这一段话,看到正是鲁迅这样一个不可企及的作家表现着这样真诚的谦谨,我们都是应该感到惭愧的:
“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他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另碎事,就是为此。”(“鲁迅书简”,致赖少麒)
当然,“太伟大的变动”也应该去表现,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也应该有信心去表现的。但是,过去的事实证明,能够深刻地表现许多“太伟大的变动”的,正是那些像鲁迅,像巴尔扎克这样的谦谨的人,这事实是再清楚不过的。

鲁迅在“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里也强调作家建立革命的人生观的必要,反对个人主义思想,反对把文学当成个人追求名利的工具,这对于我们今天同样是保持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鲁迅是坚决地反对革命队伍内部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的。鲁迅特别清楚地看到,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是投机取巧、争权夺利、制造分裂以及其他各种恶劣庸俗风气的思想上的来源。鲁迅把个人主义者称为“翻筋斗的人”,“脚踏两只船的人”,鲁迅看清楚了他们一切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毫无什么原则性,鲁迅这样描写他们:“激烈得快的,也平和得快,甚至于也颓废得快。倘在文人,他总有一番辩护自己的变化的理由,引经据典。譬如说,要人帮忙时候用克鲁巴金的互助论,要和人争闹的时候就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说。”(“上海文艺之一瞥”)类似这样的个人主义者,对于文学事业当然是没有真正的热情的,他们抓住文学不过是为了求名或者求利的目的。鲁迅在“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里说:
“在文学战线上的人还要‘韧’。所谓韧,就是不要像前清做八股文的‘敲门砖’似的办法。前清的八股文,原是‘进学’做官的工具,只要能做‘起承转合’,借以进了‘秀才举人’,便可丢掉八股文,一生中再也用不到它了,所以叫做‘敲门砖’,犹之用一块砖敲门,门一敲进,砖就可抛弃了,不必再将它带在身边。这种办法,直到现在,也还有许多人在使用,我们常常看见有些人出了一二本诗集或小说集以后,他们便永远不见了,到那里去了呢?是因为出了一本或二本书,有了一点小名或大名,得到了教授或别的什么位置,功成名遂,不必再写诗写小说了,所以永远不见了。”
类似这种“敲门砖似的办法”,在我们今天的文艺界是否已经绝迹了呢?不,既然这种思想归根结柢是个人主义的思想,那末,在还没有肃清个人主义思想的人,这种思想也是不会完全绝迹的。在我们的革命文艺队伍里,把文艺作为个人的资本这种现象难道不是还需要用力加以清除么?
如果我们不怕正视现实,那末,应该说,我们也有类似鲁迅还在二十五年以前所指摘的现象,我们也有一些作家写过一二篇(甚至还不是一二本)诗或小说以后,便不见了,另有一些人虽然还见,但对待创作也仿佛对待例行公事,长久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当然如果要求一个作家后出的每一篇作品都比前一篇好,这会是简单化的不现实的,但一般地要求一个作家不断地提高总是合理的。但我们有些作家却相反,往往在许多年内,比较起来还是使他成名的第一篇作品最好,也就是说,在他写了使他成名的第一篇作品以后,他在许多年内都在走下坡路了,他的作品已经失去了先前曾经有过的光彩,他只能继续靠着先前那一篇使他成名的作品维持他的作家的地位。
文学的劳动是复杂的劳动,文学的事业是艰难的事业。如果对于文学没有真正的热情,没有决心付出极大的劳动,没有鲁迅所要求的“韧”性的精神,是不能有多大成就的。有些作家,当他还有着饱满的热情,还有着足够的生活的准备,在文学事业上还下过一番苦功夫的时候,他是会得到成功的。不少作家最初的成名的作品都是在这种状况下写出来的。但有些人是因为成名了,个人的目的达到了,他过去对文学事业的热情衰退了,原来他有了生活的准备,现在如果要写出新的作品,便需要重新到生活中去,但到生活中去,特别是长期到生活中去,是要有鲁迅所要求的“韧”性精神的,如果他终于没有鲁迅所要求的“韧”性精神,他的创作也跟着衰退,他过去在创作上的起点同时就是顶点,也是十分自然的。
虽然按照国家的需要说来,我们的文学队伍还是需要扩大的,而按照我们今天的队伍说,我们的成绩,包括创作和理论工作的成绩,也是应该更大的。在这里,使我们的成绩不能更大的自然有各种原因,但缺乏鲁迅所要求的对文学事业的“韧”性精神,缺乏由于对革命事业的热情而来的对于文学事业的热情,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3版()
专栏:

北京艺术活动日益活跃
国庆节以来,北京的戏剧、音乐舞蹈演出特别活跃。
许多大的剧院和剧团为庆祝国庆节,上演了许多优秀剧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艺工作团再次演出了描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英雄史迹的话剧“万水千山”;中央实验歌剧院上演了两个大型歌剧“草原之歌”和“刘胡兰”。人们还欣赏了许多歌舞团相继演出的我国民间的和外国的音乐和舞蹈。
著名的京剧演员谭富英、裘盛戎、马连良和评剧演员小白玉霜、夏青等都表演了北京市民一向喜爱的京剧和评剧。旅京公演的山东省吕剧团演出荣获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奖的“李二嫂改嫁”等剧目。人们喜爱各种从“山东琴书”发展成的剧种,它富有地方戏曲的优秀彩色。
北京市民们还观赏了荣获国外舆论赞扬的戏剧歌舞。赴印度尼西亚、波兰访问演出后归国的艺术家们演出了京剧、音乐和舞蹈。上海越剧院赴苏联、民主德国访问归国后,也在北京上演了由名演员范瑞娟、傅全香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出戏曾被兄弟国家人民赞佩为“蝴蝶歌剧”。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江苏省举行体育运动大会
江苏省于十月二日至四日在南京举行了第二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参加大会的运动员共有四百六十五人,他们来自五十四个市、县的工厂、学校、机关和部队。大会在三天中进行了田径、体操、自行车比赛,有二十二个项目的成绩突破了全省纪录,镇江市的女运动员查家琴以六分十六秒八的成绩打破了女子三千公尺自行车的全国纪录。
在优秀的运动员中,有许多人是先进的工人、“三好”学生。例如曾出席徐州市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搬运工人王作友,在这次运动会上获得了五千公尺第一名和一万公尺第二名。曾出席苏州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三好”学生陶贻圆,获得了女子二百公尺和四百公尺两项第一名,两项成绩都打破了全省纪录。打破女子三千公尺自行车全国纪录的镇江市女运动员查家琴,是曾立过三等功的解放军优秀战士。徐州市优秀的少年先锋队队员王珍珍获得了女子跳远第一名。
在体操比赛中已出现了许多新生力量,如一九五三年才对体操发生兴趣的无锡运动员杨景玲,这次获得了女子平衡木和高低杠两项第一名。体操中许多高级的动作,在一九五三年只是个别运动员会做,现在已是十几个运动员激烈竞赛的动作了。
(李习有)


第3版()
专栏:

中国药学会制定三十三种常用中药的初步标准规格
中国药学会中药整理委员会已制定三十三种常用中药的初步标准规格,到今年年底将继续制定六十种常用中药的标准规格。
中药共有一千八百多种。中药整理委员会确定制定初步标准规格的常用中药计有杜仲、常山等二百五十二种,这项工作将在三、五年内完成,最后将编成常用有效中药初步标准草案。
中药整理委员会已举行了二十多次中药标准规格座谈会,有中、西医药界和有关中药产销、供应、管理各方面的人员参加,讨论了药物品质、临床应用效果、市场规格、产销情况和统一名称等问题。
中国药学会各地分会积极采集当地药用植物标本,现在已将采集的二百多种标本和当地中医中药界的意见送到中药整理委员会,作为制定常用中药初步标准规格的资料。
目前,全国用中药治病的占全国病人的百分之八十。解放前因为没有统一的中药标准规格,药商中以假冒真,以劣充优的现象很普遍。常用中药初步标准规格的制定工作对提高医疗效果和改善中药的生产供应及管理都将有很大好处,并给进一步研究中药工作奠定了基础。(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