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祖国又增加了一座现代化的工厂
雯娟
经过两年多的改建工作,沈阳风动工具厂已经由一个简陋的小工厂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工厂了。现在,这个工厂每天生产着最新式的凿岩机、铆钉机、风钻、风铲等风动工具。按照设计的要求,它的产量,比日伪统治时期大一百倍。
沈阳风动工具厂的前身,是一九三四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沈阳建立的“满洲金属工厂”。国民党统治时期把它改为“东北汽车总厂”,但实际上,却利用它来生产军火。只有回到人民的怀抱以后,这个厂才在一九四九年末开始生产旧式的凿岩机和铆钉机,为和平、为建设服务。
改建前的风动工具厂,只有一座矮小的、几个车间拼凑在一起的小厂房。在机械装配车间里,摆着几十台皮带车床。密密层层的皮带和天轴,挡住了从天窗射进来的微弱光线,即使在白天,不开灯也很难干活。特别在解放以前,夏天,外面一下雨,屋里便成了河;冬天又没有炉子,工人们很受罪。
现在,人们踏进工厂的大门,便立刻有一种新生的感觉:迎面是一条宽阔的混凝土马路,两旁是一幢一幢的红色的厂房,三十多公尺高的用红砖砌的烟囱冒着青烟。在厂房四周,已种上一千多棵树,今年还要种植大量的花草。全部绿化工作完成后,厂区内将有一个小花园,六个花坛,一个假山。供工人们散步,谈天。
所有的车间都已焕然一新。机械装配车间的光线充足。皮带车床完全被搬走了。出现在眼前的是一色崭新的闷罐机床,还有苏联新制造成功的自动双孔钻床,半自动的螺丝铣床等六十多种性能不同的新型机床。使用半自动螺丝铣床干活真方便,只要工人把活放好,把机器调整好,电门一开,机床就会自动吃刀和退刀。过去做风镐的镐筒弹簧扣,要经过两道工序——先车后铣,一个人一天顶多做十二个;现在用半自动螺丝铣床来做,一个人一天能做五十多个。双孔钻床的效能更高,只要工人把要钻的孔的大小深浅对好,这台机器的钻头就会自动地往里钻;要是钻孔里铁末子堵满了,钻头就会自动退出来,等到自动流出来的油把孔里的铁末子冲洗净了,钻头又自动钻进去钻;一直钻到所需要的深度,机器上的电灯会亮起来,告诉工人活已经完了。这时,工人来也好,不来也好,机器就自动停下来。这样的机器,一个工人可以同时看两台,每
一台同时可以做两个活。
热处理车间是高温作业。改建前,工人们叫它做“火场”。车间里只有八台破旧不堪的渗炭炉,厂房又小又窄,煤烟四起,灰尘飞扬,空气非常不好。改建以后,厂房比原来的大三倍,墙壁都刷白了,并设有使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的通风机。在场房里,再也看不见煤烟和飞扬的灰尘了。工人们也不用拿着火钩、铁杠,站在近千度的砖炉前工作,因为现在全是苏联制造的电气炉和渗炭炉。
改建前,产品的质量没有严格的科学的检验。现在,新建立了中央试验室。试验室里设备十分完善。在物理化验部分,有巨大的能透视钢铁的透视机,钢铁材料、铸件在未制成部件之前,用这台透视机透视,可以看出里面有没有气泡或其他夹杂质。还有那水晶摄谱仪,可以把钢铁里面含的各种元素比例测定出来并拍成照片,以便人们检查钢铁的成份是否合适。还有能把钢铁内部组织放大一千三百倍,以便人们更清楚观察裂纹、杂质的卧式显微镜。有了这些仪器,钢铁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成份便可以了如指掌,从原材料方面控制每个零件的硬度、韧性、弹性,因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这个工厂的劳动条件很好。锅炉房、工具、锻压、机械装配车间,各有一个大型福利部,其中有更衣室,男女工人淋浴室。工人上班时,可以在更衣室里换上工作服去工作,下班后,先洗个澡,再穿干净的衣服爽爽快快地回家去。车间里通风、取暖的设备很完善,凡是有磨床、喷漆台等冒烟的地方,都装有特设的吸尘器。车间里冬天保持着一定的温度,夏天可以把太阳的直射热隔绝。
工人们很注意环境的清洁和整齐,实行“文明生产”。过去人们一提起空气压缩机站,都说:“可脏了”。这是因为空气压缩机要用油和水。一开车,油箱里的油就往外跑,水管也漏水,油和水落在地上,渗上灰尘,就把屋子弄得不像样。可是现在一进空气压缩机站就给人们另一种感觉:两台机器每天擦的比镜子还亮;工人们随手用的工具放的很有秩序,谁来这里都称赞他们。
风动工具厂有个二十多年工龄的工人,名叫徐连英,以前他听到人们介绍苏联工厂的情况时,都当做“神话”。可是,这样的“神话”已经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事实了。工人们以能在这个工厂里工作引为快乐。他们正在学习着进一步掌握这些新的设备和新的技术,为全国矿山、交通、机器制造、基本建设部门,生产大量的风动工具。(附图片)
新建的锻压车间的一角 人民画报社稿


第2版()
专栏:

我们的教训
沈阳风动工具厂厂长 张忱
沈阳风动工具厂是苏联帮助我国改建的重点工程之一。这项工程在一九五○年开始勘察设计,一九五二年七月开始一面施工,一面生产。到现在,全部改建和新建工程已经基本结束,各个车间已先后转入生产;在生产方面,也已根据苏联的产品图纸,试制成功了凿岩机、风镐、风钻、风铲、铆钉机等新产品,并开始供应全国主要矿山、铁路和桥梁建造等单位的需要。
在两年多的改建工作中,有许多缺点,其中对生产影响最大的就是改建和新建车间的各种生产准备工作长期处于无人过问状态,直到改建或新建车间快投入生产或已投入生产的时候才着手准备,实在是太晚了。
先说生产人员的准备。我们厂里的许多设备,都是苏联供给的,精密度高,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很严格。根据这个要求,应该在开始改建的时候,就按照设计的要求,着手调配和培养技术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但是在这一方面,我们有依赖原东北机械第七厂帮我们解决问题的思想,不积极培养,直到快投入生产的时候,才从原东北机械第七厂调配人员。工人数量虽然超过设计要求的人数,但技术水平低。例如按设计要求,全厂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应该是四点二六级,而现在只达到二点一二级,铣工、钳工、车工和磨工等主要工种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也只达到设计要求的一半左右。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的质量和数量也差得很远。到苏联实习的人员,出国时间也推迟了一年。
原材料和工具的准备也晚了。机械装配车间是我们工厂的主要车间,但开工以后,有些机器都因为特殊刃具的订货没到而长期不能开动。
在苏联帮助设计并供给有关技术设计资料——全体职工生产活动的纲领——的工厂里,及时地组织全体职工学习这些资料,以便他们领会和掌握设计要求的技术,这是开工生产前的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但我们没有认识这一点,一方面生产人员准备晚了,另一方面又把翻译好的资料封存起来,去年四月以前为了强调保密,不敢拿来使用。在改建过程中试制新产品,本来是组织职工学习技术设计资料,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的良好条件,但我们没有这样做,试制成功的新产品都是用旧方法试制的。去年四月以后虽一度组织科长级以上干部学习,但也没有坚持下去。一般干部和职工不知道技术设计资料有那些内容。有人批评领导干部把技术文件“神秘化”起来了,有人则发牢骚说:“除了新厂房和新设备以外,不知道还有那些特点?”有的车间干部也盲目地认为不按设计组织生产也一样可以完成生产任务,并且最后也能达到设计能力的产量数字。直到苏联专家再三指出生产中一切混乱的根源是没有照技术设计资料办事以后,我们才开始重视和纠正这个错误。
因这些缘故,车间设备安装好后,缺这缺那,迟迟不能转入生产。例如工具车间设备安装好以后,才临时配备人员。这些人因为事先没有学习技术设计,不了解新车间的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对一切工作都不熟悉,并且发现许多经过验收的机器都没有试过车,有些机床还缺少附件和工具。因此,这个车间原定五月一日投入生产,但到五月十日才开动十分之一的设备,一个月之后才全部开工。热处理车间设备安装好后,因事先没有组织工人学习新的操作方法,工人只能用煤炉淬火,而不能用有仪表自动控制和调节炉温的电炉淬火,临时才请苏联专家讲课传授新技术,半年以后才投入生产。
车间的生产组织,虽然是按照设计规定的专业工段和流水作业线加以安排的,但在实际生产中没有贯彻定机、定人、定活的原则,加上设备负荷不平衡,所以,人为的产品部件跨工段现象大量存在,生产不均衡,生产循环期拖长了。例如:重型凿岩机缸体部件,专家认为:如果按照设计要求组织先进的生产形式,生产循环期应为十五到十六天,但现在却拖长到三、四个月之久。因此,产品部件、零件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大肚子”,周转不灵活。到了月底,就调动配备工人,多加床子多实行倒班,全面动员突击。
由于某些工、卡具的缺乏,也由于有的工人劳动纪律差,不按操作规程生产的事情经常发生。结果是产品质量没有保证,机床事故又不断发生。特别在第三季度,竟发生六十五次事故(内有小部分是因停电),严重地损害了精密的机床设备。
缺乏基本建设和生产准备工作的经验,是造成上述缺点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我们整个工厂的改建工作没有总体计划,车间投入生产的程序也不合理。在机械工业里,一般是工具车间应先投入生产,以便为生产车间准备工、卡具,而我们工厂却是机械装配车间先于工具车间投入生产。但是,我们厂里有着很多富有经验的苏联专家,如果我们不满足于已有的一套经验和在新产品试制中的一些成绩,不自以为用过去的经验和办法可以组织新企业的生产,而老老实实地学习苏联,多听听专家的话,那么,情况会好得多。现在总结这段工作的时候,我们希望正在进行新厂建设的人们,不要再走我们的道路。


第2版()
专栏:

风动工具的用处
石更
在我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所使用的现代化工具中,有用电来做原动力的,有用蒸气来做原动力的,有用风(压缩空气)来做原动力的,也有用水来做原动力的。凡是用风来做原动力的,都叫做“风动工具”。
在我国,现在常见的风动工具有以下几种:风镐—凿碎煤层、石头、矿石、矿物和冻土用;凿岩机—开辟矿山巷道、开辟运河和铁路的隧道用;钻矿机—矿山钻孔用;风钻—在未淬火的钢材或金属结构上钻眼用;捣固机—机器制造厂翻砂工人捣固砂型和基本建设工人捣固混凝土用;风砂轮—所有的机器厂用来磨铸件的毛刺和磨各种机器装配时的表面;风铲和铆钉机—制造厂房钢屋架、制造火车机车车辆、制造船舶、制造桥梁、制造工业锅炉时铆接钢板用。
一般来说,风动工具并不太重,大的不过几十公斤,小的只有几公斤。但它对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却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一个采煤工人,用丁字镐采煤,要是碰到好的煤层,辛辛苦苦掘一天,不过掘几千斤煤;但一个风镐手——用风镐采煤的——一天可以采上百吨的煤。以前工人凿岩石,是一只手举着七、八斤重的铁锤,一只手握着钢钎,用尽所有的力量打钻,一天也只能钻三、四公尺。而沈阳风动工具厂制造的重型凿岩机,只要两三个人操纵,一天开凿的岩石就要抵上四十个工人的手工操作。又如用人工铆一个铆钉,两个人至少要四、五分钟,但用铆钉机来铆,一个人只要三秒到五秒钟就可以了。
比起其它工具来,风动工具有它的特殊方便的地方。例如,我国许多煤矿和矿山的巷道里,都有可燃的气体。这种气体碰到火和电花,就会爆炸,这对工人的安全非常不利。这种气体碰到风——风动工具的原动力——是不会爆炸的。所以很多矿山都不用以电作为原动力的工具,而使用风动工具。又如我们要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凿隧道,凿运河,那里虽然没有可燃的气体,但没有电力。在这种情况下,用凿岩机,只要用一个柴油发动机带动空气压缩机——供应凿岩机用风——就成。有一类风动工具,如捣固机、凿岩机等,因为它本身的构造关系,在转动的时候,可以一面旋转,一面上下冲击,非常适合于捣固和凿岩。用电力作为原动力的工具,只能旋转,不能上下冲击。如果把它们也变成能发出上下冲击的力量的工具,那就要增加别的设备。这样比起风动工具来,是很不经济和很不方便的。
从这里,我们便知道风动工具是在我国工业化的建设中所不可缺少的。沈阳风动工具厂刚刚改建完成,燃料工业部、重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的很多工厂和矿山,以及各省工业厅都纷纷前往订货,要求供应各种风动工具。
右边是沈阳风动工具厂制造的几种新产品的图片。其中:1、一种苏联型式的凿岩机。它轻便,可以用来掘进矿山的巷道、打冰块和钻炮眼。工作时,岩石、矿石的粉末不飞扬,不会影响工人的健康。2、一种苏联型式的铆钉机。它只有九公斤多重,一个工人可以拿着它凿切和铆接钢板。它每分钟能冲击七百次,效率比人工快七十倍左右。3、一种苏联型式的凿岩机,在工作的时候,可以上下左右转动及前后移动,以调节钻孔的位置。它适于在中等硬度或较坚硬的矿层中,进行水冲炮眼工作。工作时矿石粉末也不飞扬。这种工具对于实行快速掘进非常有利。4、一种苏联型式的风钻,不到两公斤重,可以用来在未淬火的钢材或金属结构上钻孔,或用来在不宜使用电力的地方钻孔。5、一种苏联式的风镐,最适于用来采煤,也适于用来开凿各种岩石、矿石和冻土。我国有些采煤工人用风镐来采煤,每八小时采煤百吨以上。(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为提高产品质量而斗争
周梦罴
“质量!质量!”克恩扬辛斯基同志每次跟厂内有关人员谈起生产问题时,总爱提起这两个字眼。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为提高产品质量而斗争,也教导别人经常为提高产品质量而斗争。有一次,他知道机械装配车间废品率达到百分之十三点一二以后,立刻赶到检查科王科长那儿。向他说道:“请你想一想:废品率达到百分之十三,这等于车间在一年中有一个多月尽出废品了!”
专家提醒王科长,要他在检查产品质量方面成为一个很严肃的人物,而不是向制造低劣产品的人妥协的“老好人”。他说:“把不合格的产品放过去,就会使使用者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
在克恩扬辛斯基同志亲自督促和帮助下,检查科基本上把车间的量具校正站,全厂性的中央计量室组织起来了,并制订了检查制度和处理废品办法,而且还在机械装配车间进行了一次全车间的量具校正工作。现在,在每道工序上都建立检查用的标准件,加强中间工序的游动检查。废品率也逐步降低了。
成品试验是整个生产过程中最后一道手续,要试验产品的全部性能。在以前,要是成品质量不好,生产人员说是性能试验机不好使,检查人员则说是生产有毛病。克恩扬辛斯基同志来到工厂以后,经常跟技术员了解性能试验台制作和校正情况。有一次,技术科因任务忙,把专门抽出来校正试验机的技术员调走了。专家说:“这么大的机器都做出来了,难道用一二小时校正一下都抽不出时间吗?”为了把性能试验工作搞起来,他亲自规划了试验站的平面布置,每天两次三次地到车间去指导性能试验机的制造,给技术员讲校正方法。


第2版()
专栏:

亲手做出榜样来
姜永长
热处理车间安装工程全部结束了。可是,气体渗炭电炉还一直没有开动。
车间姚主任一五一十地把不能工作的困难讲给专家木林同志听。木林同志听姚主任讲完后,微笑地说:“技术上的问题我来负责,工人不会操作我要亲手给他们做个样子看看,一定把同志们教会。至于材料你来负责,你看怎么样?”
主任同意了。第二天早晨,木林同志又来到了车间。等试炉的材料准备齐了,木林同志便抓住油泵,咕嘟咕嘟地压了几下,炉盖升起来了。他不顾泥污,跪在炉上口,弯下腰,脸烘的通红,把炉膛检查了一遍,又检查了一下炉外部和高温仪表。在工作过程中有些工人不会操作,他就把着手教他们。工人笑着说:“专家对待我们太热心了。”
不一会,炉盖下降了,高温指针开始移动了。木林同志一时一刻也不离开炉子。一直等到全部试验好了的时候,木林同志用手背抹掉脸上的汗珠,手上的灰尘和汗水混合一起又涂在脸上。他向主任指着排气孔喷出的火苗说:“这才是正常工作呢!”


第2版()
专栏:

有苏联专家就有喜事
冷宝祺
苏联专家哈青斯基同志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无论是在风里雨里,他总是走在头里。在工作最忙的时候,他星期天也不休息,在锻压车间帮助安装。为了使三吨模锻锤能很驯顺的服从工人们的摆弄,他忙到深夜编讲义,给工人备课。劝他休息,他说:“休息对我来说是个好事,但对机器来说却是一个坏事。”
去年四月,车间锻轻便凿岩机上的柄体。因为这个柄体的形状复杂,质量不好掌握,车间每月的废品率都超过规定的两倍。厂部、车间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曾经开过不少次生产会议,可是总也找不出解决的办法来。
一天,哈青斯基同志来到了锻锤跟前。他看见三个机伶的锻工——一个拿着铲子,一个拿着钳子,还有一个拿着捞子,紧张地敲着部件的氧化铁皮。可是氧化铁皮就是不愿往下掉。铁皮四处飞溅,一不小心,它就会使你脸上留个小疤。
车间王主任迎面走来,指着氧化铁皮对专家说:“非得治治这家伙不可。”
哈青斯基同志思考了一下,说:“请马上准备一桶水和半桶盐。”
大家有些纳闷,干吗用水和盐呢?哈青斯基同志指着氧化铁皮说:“我想做一次用盐消除氧化铁皮的试验。”
盐、水都准备好了。哈青斯基同志就挽起袖子干起来。当工人们都围上来的时候,他就一面讲,一面比方怎样做。工人们都连连点头,表示听懂了。
“听懂了,那就开始干吧!”老专家微笑着向工人说道。锻工小李灵敏地从火花四射的加热炉里,拖出一块毛胚,用钳子夹着,向盐桶里一插,然后迅速地向水里一沾。“乒”的一声,原来满身氧化铁皮的毛胚,刹那间便变成一个光亮亮的东西。
“真是对症下药!”锻工小张高兴得跳起来,笑嘻嘻地说。
锻工组长杨吉顺望了一下刚锻出来的光溜溜的锻件,又看了看那些专为去掉氧化铁皮用的铲子、钳子等一套工具,感激地向哈青斯基同志说:“谢谢您,您给我们解决这个关键问题。”
车间支部书记说:“同志们!咱们车间流行的一句话:‘哪里有生产关键,哪里就有苏联专家;哪里有苏联专家,哪里就一定有喜事。’今天又被证实了!”


第2版()
专栏:

在困难面前
谢月明
修建工具车间的时候,孙书琴小组和其它木工小组一起,接受了铺“木砖地板”的任务。看起来似乎活很简单,就是谁也不知道怎样干。他们计算了一下,一个小组每天顶多能铺二平方公尺。但是根据任务要求,每天必须铺二点五平方公尺,不然,就会推迟工程进度,使车间不能按期投入生产。工人们干了些日子,效率最高的任傅先小组每天虽然铺了三平方公尺,但质量达不到标准。孙书琴小组的工人们,眼巴巴地看着进度已拖了十天,非常着急,于是大家研究,并主动地去找苏联专家出主意。他们根据专家的指示,重新分工,实行了分段的施工方法,干起活来就利落得多了。接着,小组长孙书琴又创造了一种铺砂工具,改变了用手铺的办法。从此,他们小组的效率就加快了,最高的时候,一天能铺十平方公尺以上,超过计划三倍多,质量也很好。苏联专家达尼里切夫同志说:“太好了,跟苏联工人铺的一样了!”
×××
还有那铆工沙成德小组克服困难的事迹。他们烧焊厂房的钢檩的时候,因为过去没干过这种活,总烧不好——一烧就变型。沙成德好几天都琢磨这件事。他想:钢檩一次烧热就变型,要是分着烧,热度低些可能不会变型吧?他没把握,就跟苏联专家谈了自己的想法。专家听了,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回去做了几个卡子,把要烧的钢檩卡在一起,起先,每隔五分钟一烧,然后再全烧,终于困难被克服了,烧好的钢檩质量都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
一九五三年,工程正紧张地进行着。突然西伯利亚的寒流越过了大兴安岭,气温下降了。工人们不得不在零下一、二十度的寒冷天气里,修建锻压车间和三十多公尺高的大烟囱。每天早晨,地上是白白的一层雪。瓦工李荣昌小组的工人,刚上架子干不久,手套上的水就结成了冰,手冻得像针刺似的。青年工人李鸿鸣,手冻得不灵活,就摘下手套,用劲地搓一搓手,然后带上手套再干。虽然天气很冷,操作上的困难多,但工人们每天都超额完成计划,还保证了质量。铆焊工人们冒着大雪在十七公尺高的厂房顶上安装八十二吨重的钢屋架。高空的风更大,更冷,工人们的眉毛、胡子都成了银白色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整天和工人们在一起。见习技术员顾福生整天跑上跑下,有时整天跟工人在高空上工作。工人们说:“老顾真行,一点也看不出是个大学毕业生。”


第2版()
专栏:

全面学习苏联,使生产迅速走上轨道
中共沈阳风动工具厂总支委员会
改建的沈阳风动工具厂,从勘查、设计到施工以及生产等一系列工作,都是按照苏联设计学院规定的设计文件来进行的。苏联对这个工厂设计的要求是:完全按照社会主义的风动工具厂的规模和要求来进行全面规划,工厂建设中的每一件工作都要严格按照社会主义设计原则办事,处处都要体现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要求。在这样情况下,摆在党组织面前的基本任务就是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这些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满实现。
风动工具厂在改建以前,是一个只生产三种比较简单的风动工具,没有统一的操作规程,没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工厂。改建以后,主要的设备是苏联的,产品品种比以前的多几倍,技术也复杂得多。并且在产品的规格和要求,工艺过程,生产组织和管理,甚至连工具的保管和设备的维护等方面,也都是按照苏联风动工具厂的最新成就来规定的。这对于我们现有的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因此,要实现苏联设计的要求,就必须全面学习苏联,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经验、先进管理经验以及苏联同志的优秀工作方法和作风。
全面学习苏联,必须从技术设计资料学习起。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有些人认为用原有的工人,原有的组织机构,原有的管理方法,也同样会达到苏联的设计要求;再加上把技术设计资料当作“秘密”资料封锁起来,所以就没有领导和组织全体职工学习设计资料。因此,我们虽天天喊“学习苏联”,但对“学什么”,“如何学”是不明确的。例如总支委员会去年五、六月份工作计划提到“加强思想领导,全面开展学习苏联,推广先进经验……”又提到“组织工人学习苏联机床说明书和技术操作规程”。但在计划中只要求工会“继续开展群众性的生产革新运动,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贯彻苏联专家建议”。实际上,也没有组织工人学习机床说明书和技术操作规程。去年第三季度工作计划提到“在全厂有计划有准备地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掀起学习和推广苏联先进经验的高潮……,”这里所指的“高潮”和“全面”学习苏联是什么呢?这主要是几种先进车刀法和贯彻专家的某些具体建议而已。
因为把学习苏联的工作只是停留在推广某几种苏联先进工作法和贯彻专家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建议上面,所以,一年来,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例如机械装配车间就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车工在一百多台车床上运用了先进的切削经验,使效率提高一倍到七倍;又如贯彻了四百多条专家的具体建议后,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数量、质量都有所提高,但是,这还不能解决生产、管理方面的根本问题。最严重的是有些设备安装好后,不能立即开动。先进的劳动组织也没有贯彻,生产周期过长。能开动的某些设备,但因工人并不了解这些设备的性能,不懂得操作规程,事故多,效率低,甚至闹出很多笑话。许多问题在苏联供给的设计资料上早就讲清了,而我们在车间里还当成“关键”来抓。如重型凿岩机缸体部件,车间在宣传大标语上写着“集中力量突破缸体大关键”、一直喊了二十多天,废品还是废品,后来从抽屉里拿出苏联操作规程一看,发现原来是因为没按规程生产的缘故。
因为这些原因,生产数量和质量都达不到要求。设计资料上规定的劳动定额,如KM—4式凿岩机按设计要求每一台分劳动定额为三百零七小时,我们作的现在为四百一十六小时,相差一百零九小时。轻便凿岩机按设计要求为三十九点九九小时,现在为四十九点三六小时。KM—5式铆钉机设计要求为十四点七二小时,现在为二九点二八小时,差一台分小时左右。其中有一九五二年即开始成批生产的一种苏联式凿岩机,按设计要求的工时定额是四十二点九八五小时,但到现在,我们仍得用四十六小时来生产。我们现在制造的八种各式产品没有一种产品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由于没有明确必须贯彻苏联技术设计资料的要求,技术革新运动就走了弯路。车间大张旗鼓地宣传“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而领导方面则没有向职工指出技术革新方向。不少职工在办公室或车间里埋头研究发明创造,结果学习苏联的空气反而薄弱起来。有的技术人员整天在办公室里琢磨设计创造:“中国式铆钉机”、“沈阳式铆钉机”,积极设计我厂生产所不需要的多孔钻。有的工人也抱着“学习别人不如自己创造光荣”的思想,不懂得机床效能乱革新,会使新的机床遭到破坏,使生产陷于混乱和极大困难状态。
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经过这一系列具体事实的教训,以及由于上级党委、行政领导上几次报告的启示,一九五四年十月,党总支委员会才清醒起来,明确必须全面学习苏联,贯彻苏联设计的要求。这也就形成了我们领导工作的一个转折点。
党组织接受过去的严重教训,及时监督行政在十月份作出“贯彻苏联设计要求”方案,并已编排具体的计划开始进行生产技术准备的补课工作。这个计划从今年一月一日开始。总支委员会确定的学习方针是:紧紧依靠苏联专家指导,从头学起,干什么学什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严格按照技术设计资料进行生产。
全面学习苏联的工作是艰巨而复杂的,进行这一工作首先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工作,克服各种落后思想的抵抗。这是社会主义思想跟资本主义思想斗争的过程。
根据目前总支委员会对全厂干部和工人的思想调查和分析,必须克服保守思想和经验主义。有的人不愿意“弃旧换新”,想用手工业的方法来管理新企业。在科室和车间里有这样的话:“苏联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哪能达到人家的要求!”“苏联三十七年,我们才五年,哪能赶得上!”有的人又摆老“资格”说:“苏联三十年经验,我二十年经验。”一部分工人认为凭自己的经验,不按工艺规程一样可以完成任务。有些人以为自己工作已做得不错:“我们现在能出产好几种新式产品,比过去修修配配一种产品不是强得多吗?”如组织工人学习苏联机床说明书,全厂只有二、三十名工人报名参加。
这些保守、自满思想,实在是全面学习苏联、贯彻苏联技术设计资料要求的主要障碍。总支委员会已着手加强对职工的政治思想领导,从党内到党外,先领导后群众,先干部后工人,层层动员、讨论和批判,坚决保证树立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的学习态度,以便使生产迅速地走上轨道,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出重大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