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为什么“看不出成绩来”
池振 田田
河北省阜城县第四区有些老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涣散了,垮台了。
党的区委会直接领导的重点乡的重点社——王李庄乡“国强”社,实际上是一个虚构的重点。这个社从一九五三年二月建成后,就确定为区委的重点社,经常有一个区委委员在这个乡工作。区委认为这个社“办的很好”,是“一类社”。可是,他们连这个社到底有几户都弄不清。这个社从建成到现在,干活一直不记工。去秋收益分配也极不合理,劳动积极的社员吃了大亏。贫苦的劳力多的社员非常不满。贫苦社员一提意见,社长就说:“你们两个肩膀扛着一个嘴,带到社里什么东西来啦?不愿干就出去!”因此,这个社没有巩固扩大,反而有些社员要求退社。
负责掌握全区的互助合作运动的区委副书记息灿姿和负责其他工作的两个区委委员在曲龙河乡工作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这乡有一个老社,因为社长不民主,闹起纠纷;区委副书记等怕插手管这个社的问题,就会影响其他工作,就对这个社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眼看着这个社垮了台。
区委委员张献文在南霞口村(区委机关所在村)工作。他怕这个村的老社向他提问题,总躲着社的干部走。这个社得不到领导和帮助,在秋收分配时按人平均分配,没有贯彻自愿和互利的原则,也垮了。
全区四十二个老社,有五个已经垮了;有些没垮台的也陷于涣散状态。
它们的秋收分配工作非常混乱,有的社按户平均分红,有的社按劳动力平均分红,有的社涝地不分红,有的社副业收入也分给地股。还有的社钻进了地主、富农;有的社让富农当了会计,财务、账目弄得很乱。这些问题给社内社外农民以极坏的影响,并且使发展新社的工作受到了阻碍。
为什么会弄成这样一个局面呢?因为区委放松了对于老社的领导。区委很少正式研究老社的问题,有时研究一下,也是潦潦草草,不解决什么问题。区委下乡也很少管老社,对老社的情况也没有认真地检查过。现在全区老社有多少垮台的?有多少已经分红,分的是否合理?有多少还没有分红?区委都不知道。
为什么会放松对老社的领导呢?区委会的一些同志有这样的论调:“领导老社可不容易,看不出成绩来,还影响其他的工作。”原来,他们做工作是为了能叫人“看出成绩来”。他们怕领导老社“吃力不讨好”,“看不出成绩来”,并且还可能影响别的容易“看出成绩来”的工作。事实上,不把老社领导好,任何别的来村工作都是很难做好的。同时,不管是什么工农,如果它们把合作社挤垮了,那也决不能算做出了成绩。还有些同志,因为自己不熟悉老社的问题,不了解老社的情况,唯恐自己丢脸,所以“不敢”到老社去,总是“躲着老社走”。不熟悉,就该放下架子来,深入老社向群众学习才是正理。为什么既不好好学习文件,也不向群众学习呢?怕丢脸,结果许多社垮了,新社也很难发展,不是反而大大丢脸了吗?


第2版()
专栏:

青年农业生产革新者
于田
十一月中旬,在广东省罗定县一带地方,正是紧张的秋收季节。许多农民在这农忙季节,不辞劳苦跑到罗定县上池乡田边村。田边村青年团员杨明汉培育了许多农作物的新品种,大大提高了产量。这个事实吸引着他们到这个村子里来。
“为绝大多数人做工”
一九五○年,杨明汉还是个初中学生。正是“五四”青年节那天,他走进教室去听国文教师讲第四册第一课。打开书一看,题目叫“青年人的方向”,是陈伯达同志写的。“青年人的方向?”杨明汉想,“里边尽讲些什么呢?”上课的时候,他聚精会神地听着。他觉得头一段讲得最好,青年人的方向就是要“为绝大多数人做工”。这在他来说,是很新鲜的,以前在旧社会读书就从来没有讲过这样的事。
但是,“为绝大多数人做工”,做什么工呢?“做工人,当教师,当干部?……”杨明汉想了很久,总是感到模模糊糊,捉摸不定。
学习米丘林
杨明汉是农民子弟。他从十二岁起就参加农业劳动。以后中学的教师和同学知道他热爱农业劳动,都鼓励他去学农业技术。这年下半年,他就考进了农业技术学校。
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关于米丘林的故事,这可把他吸引住了。
“米丘林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杨明汉想,“他看到俄国农业非常落后,但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做了上百次的试验,失败了,又重新做,最后终于成功了。他受到了苏联党、政府和人民最高的褒奖,得到列宁、斯大林的祝贺。但他还感到自己所做的只是整个人民事业的一部分,其余的还要靠青年人来做!”
“我就要做这样的青年人!”杨明汉对自己说。他牢牢地记住了米丘林的名言:“我们不能坐待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应当向大自然索取。”
做出样子来说服群众
一九五一年冬,杨明汉因患脑病休学回家。这对于一个刚刚找到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的人,不能说不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杨明汉并没有因此感到痛苦。他想:“我就提早开始我的事业好了。”
一九五二年春耕开始了。田边村在杨明汉的眼前,展现出一副美丽的图画。他又回到了自己所熟悉的田畦。他家里五口人,只有三亩九分多田。这里是半山区,一九五二年又还没有完成土地改革,因此,耕地年产量很低,平均每亩只产四百六十斤。这那里够吃呢?杨明汉家里还好一点,附近的农民就更困难,每天只能用盐泡粥喝。产量低,生活苦,怎么办呢?杨明汉就凭着自己学到的一点点科学知识,和土地斗争起来。一开始,他按照“要使作物生长良好,头一步就要注意养育秧苗”的道理,去改进家里所作的秧田。他发现过去一分田撒种谷三十斤太密,如果改为十五斤就最好。他去动员他的母亲,遭到了母亲的反对。他母亲还是按老办法撒了种。后来,他又运用“小株密植”、“充分利用地力”的道理和江苏陈永康的丰产经验,向群众宣传,也没有人理睬他。这些事,使杨明汉深深体会到:农民是最实际的,不做出样子来给大家看是不行的。因此,他虽然因为脑病不能出来晒太阳,还是勉强坚持着在自己的田里用密植的方法插了六分零八厘田。接着又想了些积绿肥的办法,采用了合理的技术管理办法。结果,这一年,这块田的产量合每亩八百多斤,比一般的高出一倍左右。这一下可把农民说服了。在一九五三年评比运动中,他家头一个被评为“丰产户”。不久,村里开始组织互助组,这些先进的技术就大量被采用了。由于组织起来,又推广了新技术,产量大大增加,农民们开始富裕起来了:杨明汉家一九五三年就卖了一千七百斤余粮。
困难吓不倒革新者
杨明汉一方面在改进旧的耕作技术,另方面又在钻研新的科学技术。一九五二年六月,他用本地的优良水稻品种“饭罗白”和“信宜白”进行了杂交。这是根据米丘林的杂交育种的原理进行的一种试验。开始的时候,很多技术、方法都不懂。在学校学习时,只知道要用银针去雄;现在自己没有银针,怎么办呢?有时候,为了解决这些技术、方法上的困难,他坚持学习直到深夜。后来,他跑到县文化馆去,在一本“苏联农业科学”杂志上终于找到了办法:李森科的“小麦温水去雄法”。当时他是很高兴的。但回家以后一想,李森科试验的是小麦,水稻行不行呢?温度计、计时的表、暖水瓶到那里去找呢?看样子,试验是很难进行了。但是困难并没有把他吓倒。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向附近的医生借了一个“探热计”,用家里的木炭火炉和做饭用的瓦煲带到田里烧水,又请弟弟杨玉田在家里看钟,最后终于在田里开始试验了。第一次完全是用李森科的方法:摄氏三十八度,十分钟。但是失败了。直到第三次用四十二度,才有几粒不结实了。紧接着又用四十三度,四十四度,四十五度……反复进行了许多次试验,最后得出结论:在摄氏四十三度到四十五度,浸十分钟,最合适。这一年,他终于收存了几十粒第一次杂交的水稻新种子。
“粮食是最主要的”
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七日,杨明汉提着一串玉米新种来到了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问他:“你的玉米新种是怎么得来的呢?”
“这是前年四、五月买了一些北京玉米种,和本地的玉米种杂交,到去年又进行了品内杂交得来的。产量比本地一般的高出两倍到三倍。”
“你还进行了些什么试验呢?”
“南瓜的人工授粉。以往一棵瓜只结一两个瓜;有人说:南瓜开花时,哪个花有人用手指过,就不结瓜了。我不信这种迷信的说法。我发现是有些雌花受不到花粉;经过人工授粉以后,每棵瓜藤可以结六、七个瓜。还有水稻杂交……。”
“你怎么会想起做这些试验呢?”
“为了用事实来证实米丘林科学的正确……。”
“你做得对!”副区长听完了他的话,兴奋地说。“玉米新种和南瓜的人工授粉法,马上就可以向全区推广。水稻的试验,希望你继续坚持下去。有困难我们帮助你解决。试验不能只是为了证实科学,而是为了党和人民的需要。你知道,目前在我们山区,解决粮食问题是最主要的。”
按照党指示的方向继续前进
杨明汉从区上回来后,感到自己身上有了一股新的力量。“粮食问题是最主要的!”这句话已经在他的心里深深地生了根。一九五三年以后,他更加细心地培育了“饭罗曰”和“信宜白”杂交后的第二代,第三代。根据水稻专家、华南农学院院长丁颕的鉴定:第三代已很可能成为一种新品种。这种新品种每穗的粒子可结实二百九十粒到三百多粒,比原品种“饭罗白”高出一倍多,比“信宜白”高出一倍半到两倍多。
但是,杨明汉并没有以此为满足,他还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他希望在今后的试验中,能得出一种“一穗千粒”的优良品种。一九五四年夏天,他又用野草稗子和新品种第三代进行了杂交,每穗的粒子已有五百多粒,最高约达到了五百三十七粒。
现在,杨明汉“为绝大多数人做工”的事业和理想开始实现了。但是,杨明汉说:“现在所做的还很少。如果不生长在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和帮助,就是这一点点成绩也是不可能的。今后,我一定要按照党所指示的方向继续前进。”


第2版()
专栏: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公共财产从哪里来
燕凌
公共财产是农业生产合作社里的重要的社会主义因素。农业生产合作社能够提高生产,主要的原因是实行了统一经营和集体劳动,有了越来越多的公共财产,因而有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好条件。公共财产是属于全体社员的,它把每个社员和全社的利益紧紧地结合了起来;它是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重要的经济基础。有了公共财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改变了;公共财产越来越多,社员们就会越来越热爱自己的社,社员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公共财产是农民的最可靠最稳定的财产;它不要去剥削任何人,却能使全体社员共同富裕起来。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公共财产是从哪里来的呢?主要的来源是:一、社员缴纳的股份金(包括把私有的生产资料转归公有时折价抵缴的股份金和建社时、新社员入社时缴纳的生产资金——也就是“底垫”);二、每年由农业副业总收入中留出的公积金、公益金以及用公积金、公益金购买的固定生产资料、公益用具等;三、每年从全社农副业总收入中留出来的生产资金和管理费;四、互助组转社时转来的公共财产;五、社员集体劳动所创造的固定生产资料;六、政府奖励或者他人(如国际友人等)赠送的生产资料。
私有的生产资料(主要是耕畜、大农具,包括车、船)怎样转归公有呢?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把耕畜、车、船折价,由社员按土地分摊价款的一部、大部或全部,数量以多数社员能出得起为限;如果土地报酬很低,也可以按土地、劳力各占一定比例的办法分摊。有的社员应出的多,应得的少,不足的部分可以在五年以内分期缴清。没有耕畜、车、船的贫苦社员缴清的年限可以延长,极贫苦的社员可以少缴。有的社员应得的多于应出的,超过部分算作他的投资,由社在五年以内用公积金分期归还,利息不超过国家银行对社放款的利息。社员分摊的价款,都作为社员的股份金。这股份金虽是公共财产,但是分记在缴纳这种股份金的社员名下,社员退社时是可以带走的。社员入社前后,不应无故出卖生产资料;确实因为急需偿付债务等而出卖,应经社员群众民主评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可能由国家银行通过信用合作社用贷款帮助,不使出卖。新社员入社,照老社员一样分摊股份金;对贫苦的新社员,也同样给以照顾。在社员不同意这样缴纳股份金、社的经济力量也不足的时候,各户私有的耕畜、车、船也可以暂不转归公有;但是应当由社根据生产需要统一使用(由社给以适当的报酬),社员要出卖或者是在生产期间向社外出租出借、带到社外使用,都要经过管理委员会的同意。私有的锄头、镰刀等小农具,不必转归公有,也不必由社统一使用,可以由社员自带,不给报酬;为了便于使用公积金购买新式农具,对一般的旧式农具,如旧式犁耙等,也可以不必归公,可以私有公用,由社给以适当报酬。
生产资金(包括种籽、饲料和饲草,购买肥料、农药、修理农具、医治牲口的费用,支付由社外聘请的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副业生产的周转费等),在第一年建社时,是应当由社员预先缴纳一部分的。生产资金可以按土地分摊;如果土地报酬很低,也可以按土地、劳动力各占一定的比例来分摊;数量以多数社员能出得起为限,对贫苦的社员应加以照顾。这种由社员缴纳的生产资金,也作为股份金,分记在缴纳者个人名下,如果哪个社员要退社可以把他的那一份带走。此外,还要从每年的农业和副业收入中留一些生产资金。这些生产资金每年消耗了以后,都必须从农业和副业收入中再补充起来。遇到荒年不能补足,也应该在生产恢复的时候由社统一补足。种籽是每年都应当由社统一选留的。这种由社统一积累的生产资金,社员退社时不能带走。老社扩大后,需要的生产资金要增加,生产资金不够来年用,因此,新社员也应按照老社员入社时的办法缴纳一定的“底垫”。
管理费(包括办公用的灯油、纸张、文具、账簿等的开支,由社外聘请的会计人员的工资和对社员奖励的费用等),数目很少(一般不超过当年农业副业总收入的百分之一),在建社的第一年,可以由社员暂垫,年终由社归还。往后,应当由每年的总收入中预先留下来。
互助组集体入社时转来的公共财产,可折价由入社的互助组员抵交股份金,记在他名下(如果有的组员没入社,可由社负责给以适当的补偿)。对于政府奖励给互助组的公共财产,在转归社里公有时,不应给任何代价,个别原组员要退社时也不能带走。
社员集体劳动所创造的固定生产资料,是指社员集体开垦的无主荒地、集体兴修的水利工程、集体栽培的林木、集体修建的公用房屋等。这些固定生产资料,所需材料、树苗等可由社用公积金购买;所需劳动可分别记载下来,每个社员平均分担义务劳动,新社员入社后也酌情适当地补一些义务劳动
(不可过多),或者分别记下劳动日,按各项建设对增产发生的实效,在一定年限之内从总收入中给参加各项劳动的人以适当的报酬。各社也可以民主商议别的妥当的办法。这种由社员集体劳动所创造的公共财产,以及政府奖励或他人赠送的公共财产,都算是社的公积金的一部分。
公积金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公共财产中占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公有的固定生产资料(包括牲畜、农具、副业工具、水利建设、林业建设等)是农业生产合作社能够增加生产量的极重要的物质力量;而公有的固定生产资料的很大一部分是从公积金来的。公积金是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公共财产的源泉。要经常保持固定生产资料,在破旧损坏时及时补足,要增添更多更好的固定生产资料,都得靠公积金。因此,应当教育社员在制订社章时最好作这样的规定:公积金在任何社员退社时也不得带走,并且不能允许移作别的用途。
公益金是用来举办社内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福利事业,照顾社员疾病、生育,补助老弱孤寡残废的贫苦社员的。这对于加强社内的团结、提高社员的文化、增进社员的福利都有好处。公益金增加了,能够用以照顾老弱孤寡残废社员了,劳动力和土地分配收益的比例也就可以适当地改变,可以逐步提高劳动力的分红比例,鼓励劳动的积极性;受到照顾的社员也可以更安心地尽力生产;因此,对于全社的生产也是有利的。各社制订社章时最好规定:公益金在社员退社时也不能带;社里也不得把公益金移作别的用途。


第2版()
专栏:

决心和信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莒县爱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 吕鸿宾
回忆过去一年走过的路,俺是多么高兴呵。一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帮助下,俺社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去年虽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可是在一千二百五十五亩土地上,每亩平均还收获了四百零四斤八两,比前年增产七十四斤,比一般互助组增产百分之二十以上。十多种副业也收入了两千二百多万元。
产量提高了,全社一一六户社员中,有一百零九户都增加了收入。仅有六户孤寡和一户缺劳力户减了产,但是他们的生活也不低于一般社员。全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户出卖了余粮十五万余斤(连麦子在内)。年年减免公粮、依靠政府救济的田中廷、马易这一年也卖了余粮七百多斤,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
俺社是怎样增产的呢?全体社员都清楚地知道:首先应该感谢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县委和技术指导站对我们的生产进行了耐心的具体指导;政府给贷款四千二百多万元;我们买到耘锄等农具二百三十九件,化学肥料一万零五百六十一斤;化工厂的工人弟兄们还赠给我们“六六六”一百五十斤。这些东西帮助俺社进行了深耕细作,改善了经营管理,战胜了虫、旱等自然灾害,取得了丰收。
在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年的时候,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又交给我们新的光荣任务。俺要带领社员,用最大的努力和决心,搞好一九五五年的生产。我们初步计划:在一千三百三十五亩土地上生产六十五万五千五百八十斤粮食,要求每亩平均产四百九十一斤,比一九五四年增产百分之二十一。我们还决定扩大商品粮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副业方面,准备在十四种副业中,增养毛猪一倍、种畜六头,增植果树四千棵,设小苗圃一处。
现在我们全体社员正热火朝天地投入冬季生产,为今年的生产作好准备。我们的口号是,为完成和超额完成一九五五年的增产计划,把余粮二十七万斤、棉麻二万五千斤,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解放台湾而奋斗!


第2版()
专栏:

石河乡的一年间
本报记者 高长任
湖北省浠水县石河乡农民总结一年来的粮食统购统销的好处时,大家都觉得:自从土地改革以后,农村就在不断的变化,可是,那一年也没有去年变化的这么快。
去年,石河乡变化最突出的是互助合作运动的飞跃发展。这个乡没有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以前,有部分有余粮余资的农民都打算着如何做点生意放点债,大多数互助组都不巩固,高利贷非常活跃。贫农易克成在青黄不接时,向高利贷主借了一石谷,没过二十天,他的谷子收下来了,却不得不忍痛拿出两石谷来还债。没有供销合作社,农民要买点东西,都要跑到浠水城和私商交易,受中间剥削。
不过一年的工夫,石河乡农民普遍受到党的总路线的教育,社会主义觉悟大大提高;在党支部领导下,去年春天,有七个常年互助组转成了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夏季生产中,互助组都得到巩固和提高。秋天,又新建了十六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现在全乡农民已有百分之九十组织起来。
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战胜自然灾害上显示的优越性,大大教育了农民。“明天”农业生产合作社有百分之七十七的田在夏季被山洪淹没。他们充分发挥集体经营的优越性,水退后补种了大量晚秋作物,还种植蔬菜、经营副业,结果,每个社员都比单干时增加了收入。原来打算单干下去和社比赛的中农徐贤林,也积极要求入社了。全乡要求入组入社的农民逐日增加。
去年信用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也建立起来了,全乡百分之百的农民(不包括富农)都入了股。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信用合作社发放了三千九百多万元贷款,有困难的农民都到信用合作社借钱,到供销合作社买米,再也不受高利贷的剥削了。有一个过去放惯高利贷的富裕中农邱申贻,前年卖余粮时瞒了二石五斗谷子没卖,他原来估计去年春天粮价一定要涨,缺粮的贫农一定要向他借粮吃。可是,整个春天、夏天过去了,谷子价钱还一直是五百一十元一斤,也没有一个贫农上门来求他。他这二石五斗陈谷在家里生了虫,又不敢拿出来晒,只好偷偷地碾成米自己吃,还把米都碾碎了;别人吃新米和整米,他却吃陈米和碎米。他企图靠剥削别人来发财的路被堵死了。在去年卖余粮的时候,邱申贻带头检讨他的错误,把余粮都卖给了国家。像他这样的中农,石河乡有二十多户;他们都后悔自己打错了算盘,承认旧道路走不通,一定要走新道路。
随着三种合作的发展,石河乡农民把去年卖粮的余资都投入了生产,改进了耕作技术。去年全乡农民买的化学肥料(硫酸錏)比前年增加了一倍;饼肥增加了一倍;自然肥料增加了三分之一;前年全乡只有三部新式步犁,去年又增加了二十八部;前年有百分之五十的稻田采用胜利籼良种,去年则有百分之九十的田插上了胜利籼。水利方面,除了兴修一百一十口塘、堰外,还新建了两个小型水闸;许多农民学习了掇秧法的先进经验,把一年收两季的田变成一年收三季(先种小麦,其次掇秧收稻谷,最后种荞麦)的。深耕、密植、合理施肥的先进耕作技术,在百分之九十组织起来的农民中普遍推广。因此,去年有一部分地区虽然受到水灾,全乡还是增产了一成。
农业的增产,给农民带来了更富裕的生活。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民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更快。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李云福在一九五二年从插秧到割谷一直缺口粮。前年,口粮够了,还添了大小十一件新衣。去年,他的口粮更充裕,还卖出八百斤余粮,全家大小新添了十九件新衣。他的母亲在前年置不起新衣,去年新添了三件。他自己买了球鞋、雨伞,还新添了些别的家具。前年过端阳节,只吃一斤四两肉,去年,买了二斤猪肉,还喝了点酒。他们社里十七户人家,有四家买上了热水瓶,去年买胶鞋、球鞋和做细布衣服的农民很多。另一个社员叫宋生顺,多少年来置不起蚊帐,夏天只靠薰烟来赶蚊子。去年,他新买了两顶蚊帐,他的妻子生平第一次穿上府绸褂子。当李云福和宋生顺谈起他们今年生活改善的时候,他们都说:“要不是统购统销,发展三大合作,我们生活不会提高的这么快。”
更可贵的是人的变化——农民思想上发生的深刻的变化。有个叫万新德的贫农,他过去替地主干活时,一直是跑腿买东西,种田不内行。土地改革后,他虽然分到了田,但还是经常到街上去做个小生意,他说:“种田又苦又累划不来,不如做个小生意快活。”去年,他受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教育,就回家种田;去年,不但田种的很好,而且还喂了两口肥猪,养了三十只鸡子。从前,人们都说他这个人爱打流,不能落实。现在,人们又称赞他在农副业生产上是个“好样儿的”。前年,石河乡还有二十多个开牛行赶牛鞭的,有八个开牙行的。这些人都靠一张嘴一杆秤进行中间剥削。自从去年粮食统购以后,他们都走上正道,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了。其中表现最好的是蔡庆云,过去开牛行赚了几个钱,就吃、喝、赌钱,大进大出花光了,还是一年穷一年。去年,他父子三个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劳动得很好;春天,还盖了新房子。看到这些人的转变,农民都说:“不是共产党的政策好,这些人那能变得这样快!”
前年秋天,农民互相见面的家常话是:“今天谷价好多?”“什么生意好做?”“贩什么东西能赚钱?”去年,互助合作、农业增产成了农村的家常话,大家谈论的是:“你们那个社、那个组打的粮食好多?”“你们社、你们组怎么排工、计分?”再不就是议论谁又要求参加哪个农业社、哪个互助组了。
领导石河乡农民前进的旗手——中共石河乡支部也壮大了。前年全乡只有十一个党员,其中还有个叫朱新福的党员因为有剥削思想和行为被开除了党籍。去年,党支部已有二十二名党员,这些党员都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农民走新道路的带头人。青年团员也由四十二人发展到现在的八十三人。
这一切变化,给了石河乡农民非常深刻、生动的教育。他们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发展三大合作,真是好处多,变化大,全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好!”
去年十月里,石河乡农民总结了前年统购统销的好处,明白了卖余粮的政策以后,愉快地把五十万斤余粮卖给了国家。


第2版()
专栏:

讲究卫生过春节
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卫生部号召全国各地在春节前进行一次大扫除
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去年十二月三十日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各地在春节前结合群众扫尘习惯,进行一次清洁大扫除。
通知中首先指出:我国人民在春节前的扫尘习惯,是群众中一种爱清洁、讲卫生的好风俗,已流传很久,如果再加以有组织的领导和宣传教育,来普遍进行一次卫生活动,就有很大的好处。通知中要求全国各地,无论城市、农村都要在春节前选定适当时期,动员群众进行一次清洁大扫除,号召群众“干干净净过春节”。
通知中指出:要通过室内外大清扫来消灭越冬蚊蝇,以减少蚊蝇在开春后的繁殖条件,防止气候转暖时蚊蝇可能传染的各种疾病。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各地卫生部门应向群众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把蚊蝇的害处、孳生条件、越冬方法、冬天灭蚊蝇的意义以及群众力量所能办到的灭蚊蝇方法等向群众解释清楚。
通知最后指出:各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应抓紧时机,积极行动起来,及时布置与进行督促检查;并要组织与发挥群众中的卫生组织、卫生模范和卫生工作积极分子的作用。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东北各机械农场提早选种制肥检修机具
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所属各农场,已全面展开春耕准备工作。为提高种籽的质量、纯度和发芽率,提早进行了选种和晒种。现在四千五百多吨小麦种籽第一遍精选工作已结束,部分农场正进行第二次精选。大豆种籽除进行了两次以上的精选以外,有的农场正在进行粒选。为了保证种籽质量,各场都建立了保管制度,设有专人负责,严防混杂,并定时检查。为进一步扩大施肥面积,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拨到各场过磷酸钙一千吨,现各场已用它制出颗粒肥料千余吨,目前仍在继续赶制中。针对过去情况,各场都纠正了忽视农具保养检修的偏向,目前冬季机械检修已进入紧张阶段,百余台拖拉机都已进入修理厂,检修进度及质量较往年都有提高。红星农场年底即可全部结束冬季检修工作,九三农场现已修出拖拉机二十多台。结合着备耕工作,各农场广泛展开技术传授运动,五六千职工普遍学习了技术常识。 
 (丁履枢)


第2版()
专栏:

康藏公路第一批货车到康定
康藏公路全线通车后,自雅安向西开出的第一批汽车百余辆,满载着藏族人民所需的茶叶、农具、工业品等货物,于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达西康省藏族自治区首府康定。康定藏、汉、回、彝等各族居民、学生、干部四千余人均往车站列队欢迎。自治区人民政府秘书长日库活佛并亲自向挂有毛主席像的彩车挂上哈达,接着,漫长的车队在各族人民夹道欢呼中徐徐驶过康定城区。二十五日,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内康定、德格等沿公路的重要城镇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 (本报西康记者站)


第2版()
专栏:

藏族人民热心护卫康藏公路
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内藏族人民积极参加康藏公路的养护和保卫工作。大批的藏民都自动要求作道班工人,他们当中许多已成为模范人物。如茨村和他的妻子或其他藏族道工常在寒冷的半夜里起来自动扫除公路上的积雪,有次他还一人捉住了三个破坏桥梁的坏分子。沿公路居住的藏族人民,也同样地自动护路,那里需要,他们就在那里出现。去年康定县的瓦泽桥被洪水冲毁了,许多藏民就自动从几十里路外背着帐篷和粮食前来抢修。一九五二年路孚县境内有一段公路被洪水冲坏,附近部卡村的藏民就自动组织起来抢修,他们打着火把一直到深夜才修好。修好后他们还订出大家分段负责,长期保护的办法。在藏族自治区内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辆汽车在炉霍县境内的荒野中抛锚了,傍晚,一个陌生的藏民走来把酥油和糌粑送给司机吃;天黑了,又走来两个不相识的背长枪的藏民守卫着汽车。(本报西康记者站)


第2版()
专栏:

下花园到官厅水库段超高压线建成
北京、天津、唐山、张家口电力网下花园到官厅水库段超高压送电线路已经建成。下花园发电厂已从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午开始正式向官厅水库送电,支援官厅水电站的基本建设。从此,官厅水库可不用柴油机发电,将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
这条超高压线路是京、津、唐(山)、张(家口)电力网的一部分。将来通过这条超高压送电线把天津、唐山、官厅水电站、下花园等地的电站、电厂连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电力网。将可以供应这些地区的工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充足的电力。这条线路是完全按照苏联设计标准设计和施工的。所用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生产。在正式送电前,曾经过严格的验收和送电试验,证明质量很好。
这条线路的架线,从设计、备料、施工到完工,才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施工中,职工们克服了许多困难。线路跨过洋河、桑干河,越过三个山区,最高的山海拔九百多公尺。有的架线铁塔基础座落在高山顶上,但运输工人都把大量的建设材料运到高山上去,保证了材料的供应。(宋寿裕)


第2版()
专栏:

鞍钢给别的企业培养技术工人
鞍山钢铁公司从一九五三年五月开始到现在,先后给第一汽车制造厂、本溪钢铁公司、吉林建设公司等单位培养了一千六百多名技术工人。鞍山钢铁公司按委托单位的要求,把来公司学习的工人分配到各有关厂培养,其中到机械化自动化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第二薄板厂的最多。各厂主要是采取师徒合同和组织业余技术训练班等方式进行培养。由于这些工人努力学习和各厂重视这一工作,师傅耐心教给技术,很多学员都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能力,有的能够掌握操纵台了。他们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时,将能独立地进行操作。
(本报辽宁记者站)


第2版()
专栏:

开展冬季生产争取更大丰收
河北省抚宁县渤海农业生产合作社,去年庄稼获得普遍丰收。全体社员经算账后,把一百多万斤余粮卖给了国家。到去年十一月底,全部余粮送到国家仓库后,社里便召集社员大会,讨论决定立即转入冬季生产,争取今年卖给国家二百万斤余粮。全社有大田六千八百多亩,计划积肥二千万多斤,每亩平均施肥三千斤,并计划把一百一十七亩水碱地和沙淤地铺上沙子和黑土。到去年十二月八日,全社已积了各种肥料八百八十万多斤,并把二十三亩水碱地和沙淤地拉上了沙土。  (刘秉武)


第2版()
专栏:

广东省机械排灌工程开工
广东省计划去冬今春新建和改建的二十六宗机械排灌工程,现已先后开工,预计今年汛期以前可以完工。这些工程完成后,全省机械排灌能力将从原一万二千零八十多马力扩大为一万四千九百余马力,受益田亩将从二十七万亩增加到四十三万亩,估计每年可增产稻谷价值三百四十多亿元。
这些工程共需经费二百余亿元,其中最大的是高明下泰和围机械排水工程,需经费八十二亿元。完工后每秒钟能排水八点四二立方公尺,一小时的排水量相当于五十万人口城市的一天用水。
(闻初)


第2版()
专栏:

强家湾水库工程开始修筑
陕西省南郑县强家湾水库工程,经过勘查、设计后,已在最近开工兴建,今年三月间可全部完成。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三十日,南郑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强家湾水库建设委员会,并计划在汉山、中所、梁山、红庙等区动员十一万七千民工参加修筑。这个水库的面积有三百多亩,蓄水量为二百零三万四千多立方公尺,灌溉面积有一万四千多亩。(本报陕西记者站)


第2版()
专栏:

陕西省造林工作有成绩
陕西省在一九五四年内共造林二十一万多亩,其中防护林约有十二万多亩,目前冬季造林工作尚在继续进行。长城沿线防沙林带,经几年经营,沙漠中已出现不少绿点。横山、榆林等地已连成三条长达六十里以上的林线。有的幼林也快连起来。初步起了固沙、护田、护堤作用。长起的少数林网中已经重新播种上庄稼。
随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造林工作带有更大的组织性。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合作造林的互助组和合作社共有四千八百多个,包括六万二千多户农民。合作造林面积占造林总面积百分之六十七。
(本报陕西记者站)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省杜绝了山林火灾
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林区,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完达山脉的森林面积约有二千多万公顷。目前这些林区已先后降落了五寸多厚的白雪,护林防火工作已基本结束。在去年九月初到十二月上旬的秋季护林防火期间,除穆棱、宝清等地荒草原上曾发生过野火并及时被当地群众扑灭外,全省没有发生过一次山林火灾。山林火灾的杜绝,不但保证了森林资源的安全,也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使各种生产工作都能顺利进行。 (杨枢)


第2版()
专栏:

新“口蘑”陆续运销各地
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去年出产的新“口蘑”正陆续运销各地。据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张家口专区办事处不完全的统计,到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运往北京、天津、青岛、沈阳、哈尔滨等地的“口蘑”已经有两万多斤。
张家口地区出产的蘑菇,味道鲜美,驰名各大城市。解放以后,“口蘑”产量陆续增加。一九四八年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口蘑”年产量仅三万多斤,一九四九年当地解放以后,产量增加到六万斤,一九五零年增加到八万多斤;今年收成不好,估计仍有七、八万斤。(张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