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珍惜大地
本报记者 纪希晨
初冬的一个清晨,太阳金光闪闪地照射着大地。飞翔在空中的一群群的鸽子、野鸟,时而落进茂密的晚秋作物丛中,时而惊恐地叫着飞向云际。往年这种时候,在这片收割了的田野里,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可是现在,新增种的冬苕籽、马铃薯、密胡豆和菜蔬,像绿色的绒毡一般铺盖着黑油油的土地。
“我们这地,种啥长啥,真是聚宝盆!”
正在田间进行第三次收获的新繁县禾登乡新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向我们这样夸耀着这片肥美的土地。副社长史良成举起刚刚挖起的一窝马铃薯,对着太阳照了照,眯缝着笑眼说:
“你们看,这是秋收后才种下的,不到五六十天,蛋蛋长的就有拳头大哩!”
这片田地上出现的这个奇迹,惊动了周围几十里的农民。大家成群结队地涌到这里参观、访问,学习新民农业生产合作社怎样珍惜土地、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的经验。
“稀奇,稀奇,我活了六十几,还是头一回遇见这怪事哩!”
“这一窝怕有斤把重呢!”
“一亩能收多少斤?……我看少不了四、五百斤!”
“四五百?八百斤怕人家也不让给你!”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原先低着头站在一边的史良成,再也压抑不住他心头的欢喜,突然打断大家的谈论,高声说:
“猜的不对。不是八百,是一千多斤!”
史良成又告诉大家:在他们增种和寄种的两千四百多亩各种短期作物中,单增种一项的收入就有九千六百多万元。除去各种开支,四百个社员平均每个人可以增加十七万元的纯收益。
收获确实是丰富的。但它是经过斗争、创造和辛勤劳动之后,才从大地上取得的。
从古老的年代起,这里的农民都按照祖传的习惯耕种着土地,一年只种小春作物和稻子两季庄稼。在秋收以后的一段“农闲”季节里,大家走亲、访友、赶集、坐茶馆,而大片大片的土地却被空废着。
“能不能利用这段时间,争取再种一季庄稼呢?”去年秋天,在讨论如何执行中共四川省委努力增产粮食、支援长江中下游灾区的指示时,新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们,热烈地研究着这个问题。
“把两季改三季?尽是瞎说。我们平地不比山区,人多地少,潜力早就挖尽了。一亩稻子过去只收三、四百斤,如今增到六百多斤,哪还有产可增呢?”一个叫龙拉虎的老汉反对说。
“不能光看过去,”共产党员曾玉清(女)坚决拥护增种一季的主张,她接着说:“过去土地是地主的,如今是我们自己的了,我们要好好利用土地的潜力。”
“没有那么容易!”
“有这样好的气候和土地,庄稼会长好的。”
“赔了本怎么办呢?”
“一籽下地,十籽入仓,不会赔本的!”
在长时间的讨论里,党员和社的干部们向大家仔细地算了账,具体地指出那些未加利用的潜力:例如增种一千亩冬苕(是一种绿肥和饲料作物),苕根既可以抵肥料改良土壤,还可收到价值两三千万元的干苕籽。此外,还可寄种许多萝卜、胡豆秧、水白菜……,人可以吃,也可以喂猪,这样就能节省出不少的粮食去支援灾区。经过这样改革,还解决了当地多年来苕子和油菜的耕作矛盾:往年种了苕籽不能种油菜,种了油菜就不能种苕籽;现在提前增种一季苕籽后,便可以调拨出大批土地来种植油菜了。
“这么说,咱还有可能大大增产哩!”最后,那些原来不同意的人也觉得有道理了。
增种一季的计划通过了。但是许多人的内心还在担忧:真会有收获吗?
“姊妹们,走,我们打头阵去!”
计划通过的第二天清晨,曾玉清招呼着她们生产队的一群妇女,扛着镢头、粪筐和种籽,首先走到刚收割了的田野里。这时,不久前才从农业学校出来的女技术员杨仙明跑了来,帮助她们用科学方法给马铃薯“催芽”。
“曾玉清,你作的很对。应该首先做出榜样给大家看看。”技术员一面挖着泥土,一面鼓励她说:“本来,像这样的土地都是能长好庄稼的,问题只要我们肯努力,并且还要懂得办法!”
“你看,这样种法对不对?先撒上草灰粪,然后再壅上一层沙土……”
“对的,这样既可以保暖,也可以防腐烂。”
在播种后的那些日子里,她们一天几次跑到地里去。一会用树枝在松软的泥土里插起挡鸡鸭的篱笆,一会背来一捆稻草,在地面上搭起防备阴雨和寒霜的暖棚。有时她们跪下去,用手指掘开泥土,探望着那刚刚生出的幼小嫩芽。过了几天,当她们看见绿苗长起有三、四寸高的时候,大伙是多么高兴啊!
“好啦,成功啦!让别人都来参观吧!”
喜讯飞快地传遍全村,原来坚决反对种晚秋作物的龙拉虎老汉,也欢欢喜喜地同别人一起来到地边。他对着绿油油的幼苗,弯下腰,伸手摸了好半天,然后站起来,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
“过去人说神仙能,如今人比神仙能十分,神仙办不到的事,人都能办得到噢。”
“都来动手干吧,一准会有收获的。” 众人也异口同声地说。
全社所有的生产队,立刻全都卷入播种的热潮里,向未被利用的大地,展开增产的进军。翻地的、送粪的、撒种的、移苗的……无论是浓雾弥漫的清晨,或是月色朦胧的黄昏,平坦、肥沃的田野里,到处都沸腾着忙碌的人群。
当人们懂得每一块空地都可以用来生长农作物时,大家到处寻找荒地,屋角下、田坎上、道路旁,以及古老的坟地内,凡是可以利用的每一小块荒地,现在都被开垦出来播种了。
“这样积零为整,我们前后消灭了八十七亩空地。”史良成两腿叉开站在田坎上,向参观的人们叙述了这段过程后,忽然又转侧着头,意味深长地添了一句:“除了这些,我们还有一项重大的改革咧!”
“啥事呢?”
“我们全社还合理地规划了土地。”
这时,大家才注意到飘扬在远方田野里的红旗,——温江专区派来的土地规划队的队员们,正在最后地校正着测划过了的土地的图形。
原来被割裂的豆腐块似的小块田地,现在都变成了宽阔的十几亩、二十亩的大块了;昔日左右纵横的小田坎、小水沟,现在都铲除了,填平了。仅仅这一项,他们便增加了六十六亩耕地。九部牛拉的新式农具,正在变了形的田地上来往穿行,社员们在种油菜和小麦。由于这样挖掘了土地的潜力,油菜的播种面积比一九五三年扩大了百分之二十三。
谈到这一切变化,想到未来幸福的前景,史良成和他的社员们,怎会忍得住内心的欢喜呢!
“同志们,你们看着吧,明年我们会有更大丰收的!”  是的,一定会丰收的。在集体富裕的新道路上,人们不仅改变着自己,也学会更加聪明地改造自然和土地,让大地为我们生长出更丰盛的产品!编者按:四川省新繁县禾登乡的农民,挖掘土地潜力,在秋收后和小春作物播种前的一段空隙时间里,增种一季作物,普遍获得丰收,成绩是巨大的。这一事实,打破了人们过去认为川西平原人多地少,潜力已经挖尽的神话,为川西平原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增产途径。


第2版()
专栏:

清水江岸苗家卖余粮
新华社记者 吴振全
去年十二月中旬,记者沿着碧绿的清水江访问了贵州省炉山县苗族自治区和台江县苗族自治区的苗族农民。那时,他们正积极地出卖余粮给国家。每天清晨,清水江两岸的大小山路上就出现了苗家的卖粮队,接着,各个粮食收购站就热闹起来。在这些日子里,随时可以听到山野间苗家姑娘的欢乐歌声。
清水江两岸的苗族农民,解放前受尽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的压迫剥削,生活非常贫困。解放以后几年来,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完成了土地改革,开展了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如炉山县苗族自治区的三区、四区、凯里区,和台江县苗族自治区的二区,许多农民都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其中互助组已发展到三千三百多个。去年,这四个区的粮食普遍得到增产,苗族农民的余粮增多了,他们积极地卖给国家。三十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们,出卖余粮又好、又快、又多。
台江二区苗族农民张福祥,解放后在人民政府连年扶助下,已由短粮户变成余粮户了,去年,他第一次卖余粮给国家。他对记者说:“解放前,受国民党、地主阶级剥削压迫,逼得我跑到榕江撑了九年船,以后又跑回本乡给地主当佃农,年年累死累活,年年挨饿受冻。感谢共产党领导我们苗家翻了身,我今年也有余粮了。”
在苗族农民出卖余粮的热潮中,各乡的中共支部都起了核心领导作用。上述四个区的五十多个中共支部的党员,在粮食统购工作开始时,向农民展开了广泛的宣传。开始卖余粮时,各个党员又首先带头售粮。党员潘怀秀一次就把一千一百多斤余粮卖给国家。


第2版()
专栏:

水下勘探二百天
武汉长江大桥地质钻探队副队长 苏林克
长久以来停泊在江心中的趸船上的钻探机,现在已经停止了转动,武汉长江大桥的水下勘探工作,在一月十日全部完成了。
这个勘探工作,早在一九五零年三月,中央铁道部就派来了地质勘探人员,在武昌、汉阳一带,约六平方公里的地区内,进行过初步勘探。一九五四年二月,根据这个地区初步勘探的结果,接着由中央地质部、水利部、铁道部,又抽调了一批地质、钻探及行政管理人员,联合组成武汉长江大桥地质钻探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技术设计勘探。
深切的援助
在设计勘探的开工之初,因为参加地质勘探人员,过去没有在深水搞过勘探工作,所以我们除了把矿山使用的钻探机械运来以外,对水上钻探所需的设备及料具都没有准备。开工的日子虽然确定了,可是材料供应跟不上来,正在开始遇到困难的时候,各方面都向我们伸出了援助的手。当我们有一批大型套管、套管夹板及钻探工具需要加工的时候,武昌造船厂、武汉动力机厂、江岸机车车辆修理厂、开明机器厂等,及时帮助我们突击加工,保证了开工的需要。第一个桥墩开工了,钻机已经开动,但由于没有经验,临时发现缺少两个大型套管提引器,下套管的工作马上受到阻碍。这时材料员跑到武汉动力机厂去,该厂的同志们立即把正在生产的东西从车床上卸下来,为我们加工提引器。武昌造船厂为我们加工活瓣钻头时,因初次制做,技术上发生了困难,工人们说:“无论怎样困难,一定完成任务,保证长江大桥钻探施工。”只三天时间,把十几个活瓣钻头很快地做好了。
我们在一、四号桥墩开工时,机具又发生了困难,需要马上解决直径二七三个公厘大的套管接头,弹簧钻头等十几种工具。这时,我们派人去张家口探矿机械厂接洽这批加工任务,该厂从领导干部到车间工人异口同声地说:“你们是担负长江大桥钻探的勘探队,一定支持,马上组织施工!”不几天,这批钻探工具就陆续出厂了。为了迅速把这些工具运到工地,张家口铁路管理局用客运列车的行李车,作为快件发运,几天的时间,这批钻探器材就由遥远的张家口运到了武汉工地。
良师和益友
我们这支地质钻探队的同志们,开始时,缺乏深水钻探的技术知识。苏联专家马舒柯夫同志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在施工前,他亲自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初步勘探的地质资料,为我们作出了全面的地质勘探设计。当时,在钻探设备上,有些人主张仍然沿用旧有设备,用小型木船及小型钻机,担负艰巨复杂的水上勘探。马舒柯夫同志分析了采用这种设备的缺点。他指出:“用载重几十吨的小型木船,不能在一只船上安装几台钻机,那么,一个桥墩需打五个孔,如果用一台钻机工作,钻船在一个桥墩要迁移几次,从时间上看是不经济的;同时这种小型木船,在大风大水季节工作也是很困难的。采用小型钻机,由于钻头直径过小,对于钻探质量的保证也没有确切的把握,这样,对保证地质资料的完整和准确,适应工程设计的需要也是不妥当的。”因此,他建议使用载重八百吨的铁驳,每艘铁驳上安装五台五○○型的钻机,这样,一个桥墩五个钻孔,一次就可以工作完毕。不但能提高效率,缩短工期,而且能保证钻探质量,获得完整准确的地质资料。事实证明马舒柯夫同志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我们只用小型木船和小型钻机在深水进行钻探的话,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要想完成水上钻探和保证工作质量是不可能的。那就势必拖长工期,影响大桥的设计和施工。
水下钻探开工以后,工作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如保护套管常常几天下不到江底,有时甚至折断。覆盖层取样、止水、抽水试验等也都不会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就不能钻进,对于覆盖层的磨擦系数、岩石的渗透性质,就不能得出正确的资料,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工程设计及施工都会发生困难。地质、钻探人员为战胜面临的困难,积极学习了苏联地质科学的先进经验,并在马舒柯夫同志的指导下,设计改制了数十种过去未有的水上钻探工具,克服了水上施工技术方面的困难,学会了深水勘探的技术操作。正由于马舒柯夫同志这种友谊的帮助,这才有可能使我们在七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武汉大桥的水下勘探工作。我们完成第一个桥墩的钻探工作时,用去了四十天,后来就平均需二十天,最后我们平均只要八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个桥墩的钻探工作了。在六、七、八、九四个月中,我们完成了四个桥墩的钻探工作,而在以后三个月零八天的时间内,我们完成了十七个桥墩的钻探。当我们现在结束水下勘探工作的时候,我们心里不能不想念和感谢马舒柯夫专家在这些日子里给过我们的无私的帮助!
和洪水斗争
当水下勘探刚进入紧张的阶段,长江的洪水来到了。漫江浮漂物顺水而来,撞击钻船。九月下旬的一个下午,起了大风,江面上掀起了惊涛骇浪,几尺高的浪头,一个接一个的打在钻船上,巨大的趸船,随着浪头起伏不定,忽而沉下了,忽而又露出江面,数公尺高的钻塔迎风摇摆,吱吱作响。这时,整个江面上什么东西也看不到,航行被阻,陆地与水上交通断绝了,水手、钻工们被颠簸得头晕呕吐,困在钻船上。风更大了,插在江底的套管被浪头掀起一、二公尺高,碰在钻船上,当当的响。一会儿锚绳断了,二五○公厘的基台木顶断了,发出像炸弹那样爆炸的声音。有经验的水手和老工人们,成为这个战斗的指挥员,人们穿上了救生衣,每根锚绳都由专人把守,有的去船舱内检查;有的把钻机拆掉,把重要的器材搬到了船中央。紧张的局面像是遭遇海风的孤舟一样。就这样,他们忍着饥饿,忍着风浪颠簸的苦痛,坚持同风浪搏斗一昼夜。
在洪水到来的时候,为防止浮漂物的袭击,水手们拿着镰刀、挠钩,日日夜夜坚守在船头上打捞浮漂物,保卫钻船安全。为把套管插入江底,必须扫除聚集船底浮漂物的障碍,钻工们勇敢地跳下去,把浮漂物打捞上来,有的同志被伴随浮漂物而来的毒蛇咬伤了,另一个同志又接着下去与毒蛇搏斗,每日上百条的毒蛇被消灭了,成堆的浮漂物打捞上来,终于将套管下到江底,就是这种顽强的战斗精神,在高水位的条件下坚持工作的。当我们在高水位的情况下坚持施工的时候,也正是武汉防汛斗争最紧张的阶段,武汉人民在防汛斗争中的英雄行为,给了我们最深刻的教育,是他们给了我们鼓舞和力量,使我们能够战胜了洪水的困难。
当我们水下勘探工作快要结束的时候,又正碰上武汉少有的严寒。停泊在江心中的整个钻船被冰雪覆盖着,有人一不小心,手上的皮就给套管黏住了。用木板和雨布搭起的帐篷,此时犹如四壁透风,帐篷里面的煤炉、木炭盆仿佛一点冷气也挡不住,人们好似在冰窖里工作一样。二、四号桥墩的钻探工作,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完成的。


第2版()
专栏:

必须重视节约用煤
马中艳
随着国家工业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工业、交通运输等用煤和民用煤的需要量都在日益增长。特别是在农村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牲畜大量增加,使一部分作燃料用的柴草变成了“饲料”;又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田里需要的肥料急增,但目前化学肥料还不能满足农村需要,又使很大一部分柴草,由“燃料”变成“肥料”;再由于工业原料作物(如棉、烟草)区扩大,高杆农作物相对减少,柴草更缺;加上封山育林,对柴草的减少也有很大影响,所以农村用煤量扩大的很快。为了充分保证工业生产的用煤,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保证对民用煤的供应,国家正在各地积极地恢复、扩建和新建煤矿矿井,以增加煤的产量。但是,矿井的基本建设工作是很艰巨和复杂的,建设时间很长,而且需要占用国家大量的投资,因之,大量地增加煤的生产,不是短时期内可以一下就实现的。因此,从各方面实行节约用煤,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九五四年五月前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曾指示各地在保证工业生产和人民正常需要的原则下,节约用煤,以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几个月来,在各地党委和财委的领导支持下,在各工矿企业和煤业建筑器材公司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下,许多地区开展了节约用煤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据中国煤业建筑器材公司不完全的统计,一九五四年在上海、天津、黑龙江、河北等十一个重点省市,即节约五十八万吨煤,价值一千亿元。
但是,节约用煤的工作在全国开展得还非常不够。不少单位节约用煤工作还未进行。有些地区强调缺乏经验,到现在只作了一般号召,却没有实际行动起来。许多地方用煤情况是:一方面煤炭供应紧张,另一方面各工厂和用户还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有些属于国家统一分配用煤的工矿企业,只知道按季按月向国家提计划要煤,而煤运进来以后,却不很好的管理,往空场一堆,谁用谁就去取,用了以后连个数目都没有。如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各个用煤的车间里到处都是煤堆,有些成吨的煤堆,由于长期无人管理,已经踩在土里变成人行道了。国营大连造船公司烧出来的煤灰里,还夹有百分之二十的煤核,就把它拉出去填了坑。上海有些工厂里、车间和炉子间由于缺乏联系制度,车间需用较大汽量时,炉子间不早作准备,临时拚命加煤,车间不需要较大汽量或停车时,也不通知炉子间,只能把蒸气放掉。有的工厂本来有省煤器的装置,但竟弃置不用,坏了也不及时修理。有的锅炉和汽管漏水、漏风、跑汽,也不及时检修。天津市有些橡胶、制药、酸碱等工厂,燃煤操作不好,锅炉常有“逃热”现象。有些工厂的锅炉中含有一寸多厚的水锈也不处理,因而浪费了大量的煤。
在机关、团体、学校的炊事和取暖用煤方面,浪费现象也很严重。如炊事用煤按每人每天的平均用煤量计算,最少的是半斤,最多的竟达到三斤。有些机关因为不注意取暖用煤的节约,冬季办公室里竟热得连夹衣都穿不住,只好打开窗子调节。一般市民用煤的浪费现象也很普遍。上述种种事实充分说明,在煤的使用上可以节约的数量是很大的。
节约用煤的方法很多,牵涉的面也很广,从煤矿到各企业、机关、学校和一般居民,从大的生产用煤定额到小的日常用煤斤数,都可以精打细算地节约用煤。而改进烧煤方法和烧煤设备,提高各种设备的效能就可以节约大量的煤。如浙江丝织一厂原动车间职工,在劳动竞赛中改进了机械设备和烧煤的操作方法,使每公担丝的煤耗由第二季度的二点六七公吨降低到第三季度的一点九八公吨。国营天津钢厂四分厂的职工改进了烘钢炉烧煤的操作技术,去年九、十月份共节约了八十四吨煤。在黑色冶金企业中可以用提高鼓风炉利用率和增加马丁炉每一平方公尺炉底面积出钢的方法,来使燃料达到节约。
各厂矿企业应该把节约用煤作为生产改革和技术革新的内容之一,列入生产计划,使之经常化。并且要建立各种必要制度,如车间与炉子间的联系制度,各种设备定时检修制度,每班司炉工人进水加煤记录制度等。
认真推广各种节约用煤的先进经验有很重要的意义,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大连分局机务部门的员工,积极学习和推广了李绍强省煤操纵法和孙士贵焚火法,到去年九月末为止,共节约三千八百多吨煤。铁路方面应该继续推广李绍强的操纵法和孙士贵的焚火法。假如每个包车组都能节约百分之一的燃煤消耗,每年就能给国家节约六万多吨煤。目前铁路机车一般锅炉还很少烧用低值煤,这主要是怕不好烧影响行车,实际上只要想办法没有作不通的,参加抗美援朝运输工作的一一一五号机车司机李国珩,在改烧发热量较低的劣质煤时,遇到很多困难,但他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添煤时要散开,火层不宜太厚,并要勤通炉等,因此一辆机车经常拉四十多辆车箱都没出过一次事故。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利用低值煤发电,是节约用煤的有效方法。现在全国各国营发电厂已大部掺烧低值煤,如东北各火力发电厂利用低值煤发电,到一九五四年六月止已试烧成功不同品种的低值煤二十五种,掺烧比率达百分之七十,相当于节约好煤一百九十万吨,并降低了发电成本。天津电业局第二发电厂,从去年七月份起采用质量较次,价钱便宜的开滦二号末煤代替原来大同末煤,在七月到十月的四个月中,就给国家节省了六千九百七十三吨冶炼工业用煤,并且还比计划少用二百零七吨开滦二号末煤。
除了工矿企业以外,机关、团体、学校等单位,也应当实行节约用煤。首先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炊事人员和炉工的教育,实行节约用煤的奖励办法。其次要根据不同情况改进设备。如西安、徐州、石家庄等地部分机关、团体、学校安装吹风机以后,节约用煤百分之三十到五十,有的还采用次煤,降低了伙食费用,改进了职工生活。没有电力的地方,可采用双炉灶和脚踏吹风机或使用风箱。在取暖用煤方面,主要是改进锅炉燃烧方法,保证正常温度,控制烧火时间。
一般市民在日常用煤上也要注意节约,如北京市目前在十六万户居民中推行的蜂窝煤,如果用户扩大到三十万户,一年可节约煤炭十二万五千吨,节约劈柴三万吨,节约黄土十万吨,而且减少了垃圾十五万吨,节约了运输力四十万吨,又如河南使用风箱火,五口之家每天每人可节约十二两左右的煤。
有些人认为:煤炭生产容易,价钱也便宜,占成本和生产支出很小,何必去节约。这种想法是很错误的。节约用煤决不是一件小事。从个别工厂、机关、团体、学校、家庭来看,煤耗开支占的比重可能不大,节约出来的煤也可能不多,但是,积少成多,如果全国各单位都能节约用煤,节约的数字就很大。从整个国家利益着眼,如果不厉行节约,任其浪费,势将影响工业生产需要,工业得不到足够的煤,机器就无法转动了。实际上节约用煤不仅可以使国家的资财得到合理地使用,工业生产的成本可以降低,而且可以使机关、团体、学校减少开支,伙食单位节约用煤还可以改善伙食,家庭也可以节省生活用费。因而节约用煤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好处,各煤业建筑器材公司应该在各地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工会组织的帮助下,继续大力进行节约用煤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总结和推广节约用煤的先进经验,指导各用煤户合理地节约用煤。


第2版()
专栏:

长白山上的机械化伐木场
在祖国长白山林区老爷岭山脉上,一座机械化伐木场正在建设中。
这里,将采用电锯伐木,电锯造材,机器集材,拖拉机运材,机器装车。这些,和森林铁路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整个的机械化作业过程。现在,拖拉机库,小型发电厂,机器修理厂,木材简易加工厂,办公室和宿舍已经大部修建起来。目前,已有两台电锯,两台集材机开始试验性的生产。
当你走到山场,就会听到机器的轰鸣声。看!那年轻的电锯手,两个人托着一台电锯,一按电钮,“唰——”的一声,用不了两分钟,一搂粗的一棵大树,就按着人们预定的方向倒下了。打桠工,打去枝桠。接着是下一道工序——集材机集材。这时,另一些工人就把手指粗的一条大铁绳,拴到木头的一端,旗手一摆蓝旗,只见那木头被铁绳拽着,像鱼儿被钓上钩似的,顺着已修好的道路,向指定的地方爬去。不久,国家拨给的拖拉机到来后,木头将被那森林里的“铁牛”,不费力地拖到楞场去。这样,森林工业有历史性的季节生产,将得到根本改变。
这个机械化伐木场将在今年二月正式开工生产,到年底计划伐木、集材、运材四万立方公尺。


第2版()
专栏:

全国林业会议提出林业建设中心工作
林业部最近召开了全国林业会议,根据一九五四年的林业建设情况,提出了今后三年林业建设的中心工作。
会议认为,我国林业建设工作在一九五四年有了重大的改进。许多地方的党组织和政府,对林业工作进一步重视起来,加强了造林、育林和护林防火等工作,因而完成了一九五四年的造林、育林任务。各地都建立了基层护林防火组织,使火灾比往年大大减少。一九五四年烧毁的幼树约为一九五三年的百分之三十。东北、内蒙国有林区去年秋天基本上没有发生火灾。林业互助合作运动也有了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山东、陕西等十五个省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林业互助合作组织九万八千多个,互助合作造林所占比重,在大多数省份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一九五四年,有二十个省进行了林业区划工作,并确定了许多重点县和重点乡,制定了山区林业生产计划。在一九五四年我国林业调查队伍已经更加壮大,调查了祖国大片的森林和宜林地,并在苏联航测队的帮助下,训练了航测人材。长白山森林经营施业案已经制定,开始了有计划地经营管理森林。
会议指出,我国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木材供应还远落在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后面。还有许多地方的广大农田因山地缺乏森林覆被,水土流失,受到严重灾害。所以必须从长期着眼,对森林进行调查,合理地经营管理现有森林。同时制订造林计划,有计划地进行造林。
对于今后三年的林业建设,会议确定:第一,继续进行林业区划和山区生产规划工作,把林业规划和山区农业、牧业及水利建设的规划,统一进行。在当前发展林业和发展山区生产有重要意义的地区,要在三年内基本上完成这一工作。第二,经过国家规划设计,确定林业重点建设的项目,并开始施工。在进行重点建设时,不应放弃对一般地区营林工作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地区营林事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按计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工作,保证在一定时期内达到预期目的。通过重点建设的示范作用,并可带动全面营林工作的开展。第三,把林业生产纳入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轨道上去。会议指出,依靠互助合作是林业建设工作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林业部门要积极参加党委领导的互助合作工作,并在技术上、种苗上、训练林业合作社会计及制定林业生产计划等方面,给予互助合作组织以有效的帮助。
会议还讨论了一九五五年的生产计划及改善林业工作的领导等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