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
召开全国政法教育会议
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政法教育会议二十六日开幕。会议主要议程是:明确全国政法教育的方针任务;讨论如何进一步贯彻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针以提高教学质量;讨论拟订政法学院和大学法律专业的教学计划;研究全国高等政法院系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七年的招生计划,以及各类政法学校师资的培养办法。
会议由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曾昭抡致开幕词。高等教育部副部长黄松龄代表马叙伦部长作了“关于政法教育方针任务的报告”。黄松龄在报告中指出:四年来,随着全国政法工作的发展,在中央和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领导下,政法教育工作获得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第一,按照国家培养政法干部的需要,创办了和调整成立了中央和大区政法干部学校(三所)、省市训练班(七十三所)、政法学院(四所)以及大学法律系科等四种培养政法干部的院系和机构,总共训练了十万以上的公安、司法、检察、民政干部;并培养了青年学生五千余人。第二,一九五○年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即在苏联专家的直接帮助下,订了法律系的教学计划,培养了一百多个教师,编译了一批教学大纲和教材,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制度、教学组织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其他大学法律系及政法学院的教学工作创造了经验,指出了方向。第三,整顿了旧的高等政法系科,成立了新型的政法学院。经过院系调整后建立的政法学院树立了工人阶级思想的领导,基本上肃清了反动的国民党六法观点;在政法部门的领导下或与政法部门密切联系的条件下,教学内容日益结合政法建设的实际。
黄松龄指出:我们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即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阶级斗争是极其复杂和尖锐的。而政法工作干部则站在这个斗争的最前列。在这种情况和任务面前,政法工作不仅要依靠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且要逐步加强和运用人民民主的法制,进一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以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和各种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顺利进行,保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使之不受侵犯。因此,有计划地加强政法教育工作,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
黄松龄在报告中提出了全国政法教育的方针任务,并对当前政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供大会讨论。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各高等政法学院和大学法律系科、中央及大区政法干部学校的代表,会议并邀请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中央各有关政法部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有关大学的代表参加。(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西南全区基层选举工作胜利结束
华东四十七万少数民族在普选中行使了民主权利
西南全区的基层选举工作已胜利结束。到四月二十日止,全区已有二万六千五百零二个基层单位,约九千多万人口的地区完成了选举工作。完成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占全区普选地区的人口百分之九十九点二。
西南区的广大选民认真严肃地行使了自己的公民权利。投票的选民一般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川陕边革命老根据地的人民在普选运动中,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通江县毛浴乡六十九岁的老红军干部李能才,在雪夜里扶着拐杖亲自到选民登记站去领取选票,认真地选举了自己的代表。经过普选,全区选出了大批优秀的基层人民代表。仅四川省选出的基层人民代表便有五十多万名。选民们在进行选举以前,对代表候选人都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鉴别。四川省有很多地区的选民为弄清楚代表候选人的情况,自动组织了访问队去访问候选人;有的跑到几十里路以外的地方去了解代表候选人的情况。在人民代表中,有许多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四川省彭水县选出的三千三百八十二名乡、镇人民代表中,有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一千零三十三人。在人民代表中,少数民族的代表也占了相当的比例。西康省石棉县十一个民族杂居乡和一个自治乡,藏族彝族人口只占全县人口百分之十点四,选出的代表却占了全县人民代表总数的百分之十五点四。
现在,四川、云南、贵州、西康、重庆等省、市已普遍开过第一次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完成普选较早的地区,有的已开过七八次。各地的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一般都先征求选民意见和提案,再结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经过充分讨论,作出决议向下传达执行,这样就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
(新华社)
散居在华东区各地的四十七万少数民族,在基层选举中和当地选民一起积极地行使了自己的民主权利。有许多少数民族的优秀人物被选为人民代表,参加了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上海市有六十三位少数民族被选为区人民代表。杭州市在散居的一千二百十六个少数民族选民中,选出了四位人民代表。
在普选中,各族选民都积极认真地和当地选民一起参加选举。南京市牛首巷选区的回族选民,利用清真寺的“礼拜”深入地讨论了代表候选人。选举时,过去从未参加过会议的回族妇女,也都戴上“盖头”,穿着新衣去投票。
经过选举,进一步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合作,提高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觉悟。山东省历城县回族聚居区党家乡,在普选和总路线的宣传教育中,改变了许多回民重商轻农、有地不耕的习惯,组织了四十九个农业互助组。山东省济宁市基层选举中,成立了一个回族自治区。回民们说:过去看汉民是外人,现在是亲兄弟,今后应更好地加强团结,搞好生产。许多汉民到自治区帮助回民翻砂厂的工人研究提高生产技术。回族居民也教给汉民制皮、缝皮和制烛等方法。自治区内呈现着一片互助友爱的新气象。(新华社)
山西全省六千四百九十四个基层政权单位的普选工作已全部结束,各基层单位都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并选出基层人民政府。
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工人、互助合作运动的骨干和积极分子当选为人民代表和基层政权中的干部。工矿区阳泉市基层单位选出的九百六十四个人民代表中,工人代表便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二点三。襄垣等十七个县八百零七个乡选出的一万九千三百七十九个代表中,有共产党员八千七百二十九人。一九五二年“爱国丰产金星奖章”获得者李顺达、郭玉恩、吴春安,全国植棉模范曲耀离,阳泉煤矿工业劳动模范陈三,刘胡兰烈士的母亲胡文秀,出席一九五三年世界妇女大会的代表申纪兰,抗日战争时期的劳动英雄魏元胜和民兵杀敌英雄徐顺孩,都得到了最高的选票。
普选后的基层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全省各地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收到有关生产等问题的建议和对政府工作的意见的提案共约三万多件,这些建议大都经过认真讨论作出决议,由人民代表带头贯彻执行。各地基层干部和人民代表都建立了许多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沁水县王寨乡人民代表订出简便易行的工作制度,采用了“四勤”的联系群众方法,即“口勤”(向人民交代政策、传达决议),“耳勤”(听取群众呼声和反映),“腿勤”(多深入群众,了解问题),“手勤”(在各项工作中带头)。
经过普选,省内极少数的落后乡也改变了原来的落后面貌。平遥县道备乡的选民在普选中剔除了混入政权机关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当干部的八个坏分子,选出了为人正派、办事公道、联系群众并积极领导互助合作运动的三十三个人民代表。这个乡除扩大了原有的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外,又建立了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增加到五十七个,组织起来的农户由百分之四十增加到百分之六十五。群众积极交清了历年尾欠的公粮,并认购了一千二百多万元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加强学校和厂矿的联系,保证培养合乎标准的干部
洪明
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与厂矿的联系问题,越来越被大家所注意。应该说,这方面的情况目前一般是不够好的,双方都感到不自然,不密切,而且觉得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有很多困难。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方面说,对密切学校和厂矿的联系,以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已有很深刻的认识的。因此,注意搜集厂矿的实际资料及技术上的最新成就来丰富教学内容,很好地组织和领导生产实习工作,争取厂矿的大力协助等,有些学校就做得不够。有的学校只忙着安排教室、寝室以及饭厅、礼堂,但实验室、实习工厂却没有着落。有的学校不大懂得生产实习这一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怎样才能做好,而且也不去仔细研究这些问题,往往临到快要实习了,才随便派一位指导教师把学生带到现场,至于实习任务、做法都没有向他们交代清楚。结果指导教师到厂矿后,只顾自己找资料,看机器,却不管学生了,认为那是厂矿的事。这些情形,对学生的思想不能不发生影响。
从厂矿方面说,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一教育方针的本身原来就包含着这样一种意义,即学校的理论教学必须为生产服务,必须密切联系厂矿实际,因而也就要求厂矿协助学校共同贯彻这个方针。像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尤其是生产实习,无一不需要厂矿方面的协助。过去我们对这一点强调不够,宣传不够。我们只讲学校要如何注意直观教学,如何搞好实验、实习等等,而对于厂矿在贯彻新的教育方针、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任务中应起什么作用,应做什么工作,很少提到。这就使某些厂矿干部产生了这样一种看法:干部既在学校里培养,那就是学校的事,厂矿只管生产,而且任务很重,要厂矿协助学校,那自然是有些“额外负担”了。因此不大关心和学校的联系,有事能推就推,不能推就敷衍应付。譬如有的学校提出某种干部在生产岗位上究竟做些什么工作,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具备那些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问题,要求有关厂矿企业来解答;但后者往往不是深入工地、车间,吸收有关人员,根据现实生产技术情况,认真地加以研究,告诉学校。有的甚至推来推去,很长时间没有答案。即使勉强弄出一个答案,其参考价值也是很成问题的。还有有的学校为了一件资料或一项实习,往往和厂矿再三磋商,还是没有结果,最后不得不由双方负责同志亲自洽谈,问题才得到解决。
应该承认,厂矿确实存在着一些具体困难。譬如学校索取资料图表,由于保密制度、保密标准很难掌握,就不大容易处理。又如生产实习的人数、次数过多,是会增加麻烦、影响生产的。食宿的安排,工具、材料、保护品的筹办,也是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的。而且人身安全得格外注意,机器保护也得格外小心,这些都是需要好好考虑的。尤其是厂矿任务很紧,干部很少,没有专门机构和干部来配合学校共同工作,困难也确实很多。因此不大愿意接受学校师生来厂矿实习,或者存在着能少来就少来,最好是不来的心理。
在这种情形下面,学校和厂矿都有些强调自己本身的任务,注意自己本身的困难,希望对方多协助,多照顾;而体谅对方的实际情况,尽量解决对方的问题,满足对方的要求,就注意得不够。这样双方就不容易凑拢,即使把关系建立起来,也难以持久。譬如生产实习,学校认为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重要环节,那么,厂矿就应该积极协助,保证做好——多容纳实习学生,多让他们动手操作,多派技术人员讲解指导;即使因此而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也是可以允许的。选择实习场所也多半面向大厂矿或先进厂矿,一提到水力发电,谁都想到丰满;一说搜集资料,什么都想看,都想要。不太考虑厂矿的力量和实际困难。厂矿方面则希望通过生产实习来解决自己的某些技术问题,希望学校提出革新建议,希望学校多做些专门报告。至于学校是不是能够办到,就考虑得不够。这都是不对的。
最后,学校和厂矿的联系,毕竟是一件新的工作,经验、办法还不多。有的厂矿根本不了解学校是怎样进行工作的,当然更不知道怎样来协助。像组织生产实习的一套办法——拟定实习提纲、实习计划,作好事前准备工作以及现场组织领导、写实习日记、作实习报告等等,不仅许多厂矿没有经验,就连学校也不是那么熟悉的。
以上这些问题,应该采取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否则,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事业,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的初步意见是:
一、学校必须明确认识:大力争取厂矿的协助和支持,主动和厂矿联系,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因此要很好地了解和研究有那些困难在阻碍着双方联系的加强,以便和厂矿共同设法克服,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使双方的联系密切起来。应该注意,不要只是向厂矿提出要求,要尽可能地给予厂矿一些帮助。比方了解厂矿生产技术上的问题,加以研究;使生产实习尽量有利于生产(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证。有的在不降低实习质量的情况下,协助厂矿提前完成了任务,有的发现了生产上的问题而提出很多合理化建议,有的解决了某些技术问题);帮助厂矿技术人员提高理论水平,总结先进经验等等。这样才能达到互助两利,使彼此的关系密切起来。
厂矿干部必须明确认识:学校是培养干部的地方,厂矿是使用干部的地方,学校培养的干部是不是合乎标准,将会直接影响厂矿的生产任务。厂矿的生产实践是无限丰富的教材,如果厂矿不提供资料,不重视生产实习,学校教学就缺乏生动的内容,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能合乎规格。因此,为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了厂矿本身的生产任务,为了保证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厂矿应该给学校以具体帮助,给学校在自己厂矿进行工作的各种便利,尤其是生产实习,应该和学校共同保证作好。
二、仅仅在思想上有了明确的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有关的问题上定出一定的制度,必须对某些具体困难予以适当解决,这才能为学校和厂矿的密切联系打下有利的基础。拿生产实习来说,学校和厂矿经常在这件事情上打交道,那就需要在生产实习规程这类文件上明确指出,这是双方共同的任务,并规定双方的责任,各自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这样,有关领导部门在布置某一厂矿的年度任务时,就可以把接受生产实习这一工作考虑在内。另外,厂矿要根据情况,酌量设置指导生产实习的专门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干部,编造一定的经费预算。苏联的作法是:厂矿如果接受的实习师生超过了五十人,就设一个专职干部;兼职人员也另给适当的酬劳金,以资鼓励。这样有人、有钱,又有章则制度可循,再加上领导方面的重视,那就好办了。
三、必须建立供给资料制度。目前在这方面最大的问题,一是保密,一是厂矿无人负责搜集和主动向学校提供资料。关于前者,我认为只要健全保密制度,堵塞了泄密漏洞,则凡是教学上必需的资料,都应供给。譬如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学校派师生到厂矿去做某一特定实习项目,或搜集某一教材及专题的资料,只要与其有关的,都可以让看,让记,让描。但如带走,则不论是原稿或自己的抄稿,均须大体划分不同的机密程度,经过一定机构批准,或经过保密系统交到学校保密室。当然,学校也必须建立和健全保密机构、保密制度,以保证不致失密、泄密。关于后者,学校要勤于提出所需资料的内容,常和厂矿联系,再加上厂矿的专门机构或专职、兼职干部的注意,那大体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四、大力介绍厂矿和学校密切联系、互助两利的具体经验及做法。譬如生产实习,既然这是一件新的工作,大家都不熟悉,那就应该详细介绍学校和厂矿领导生产实习的工作经验及先进方法,以便使大家有所取法,少走弯路。
五、学校和厂矿彼此都应尽量估计到对方的工作任务,要互相协助,有困难共同解决。双方都不要提出过高要求。每一次生产实习结束后,双方都可以研究一下,那一种做法对双方都有利,以推广好的,批评坏的,这会有助于学校和厂矿的密切联系。
六、建立联系制度。当然,要在全国各学校和全国各厂矿普遍建立联系,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可根据学校所设专业性质和有关厂矿分别建立。也就是说,一个学校可以和一两个相应的厂矿互相密切联系,对于学校来说,厂矿好像起着实习工厂的作用,对于厂矿来说,学校好像起着自己的技术研究所的作用。双方都把应做的工作列入计划,提出保证。这样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都可以和厂矿的实际结合起来;厂矿可以使实际操作的经验得到理论性的总结,可以提高技术水平。目前有的学校和厂矿已签订合作合同,这是值得推广的。自然,这项工作也需要有领导地来进行,否则,把这种联系集中于少数先进厂矿或大厂矿,使其承担任务过重,实际上会流于形式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