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在“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开幕典礼大会上
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赖若愚同志的开幕词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同志:
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现在正式在首都开幕了。鞍钢的技术革新运动给全国的劳动竞赛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向鞍钢的全体职工、劳动模范和领导同志表示敬意,向鞍钢的苏联专家们表示敬意。同时,对于在筹备这个展览会的工作中尽了最大努力的全体工作同志们表示感谢。
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的目的,在于推广鞍钢在生产方面和基本建设方面革新技术的先进经验,提倡工人阶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负责精神和生产技术上的首创精神,从而把全国正在开展着的劳动竞赛向前推进一步,保证完成或超额完成一九五四年的国家计划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加速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度。
关于鞍钢在技术革新方面的具体事迹,我在这里不准备多谈,我只是着重地说一下鞍钢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的劳动竞赛即群众生产运动中的意义。
为了胜利地完成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必须高度发挥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加速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度。那么怎样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呢?最主要的最有决定作用的办法是提高技术,把我们的工业生产逐步地安置在高度的技术基础之上。因此,必须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技术革新方面来。
当然,当我们的厂、矿、交通企业和基本建设单位还没有完成民主改革的时候,当我们的企业管理工作还比较混乱的时候,劳动竞赛一定会受到一些客观的限制。可是当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的时候,劳动竞赛就完全可能蓬勃地开展起来。所以自从去年以来,全国的劳动竞赛就更加广泛更加深入了。当劳动竞赛开展起来之后,就必然要求提高,要求技术方面的革新,这是一个客观的趋势。鞍钢的技术革新运动正是代表着劳动竞赛的这种趋势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张明山创造了反围盘、王崇伦创造了万能工具胎之后,鞍钢的技术革新就成为一个群众性的运动,在鞍钢技术革新运动展开之后,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很多技术革新的事迹。
鞍钢的技术革新运动,代表着当前的劳动竞赛的方向,它的重大意义就在这里。所以我们不仅对于鞍钢的许多技术上的创造要学习,对于鞍钢领导劳动竞赛的经验也要学习。
技术革新运动是普遍全国的群众性的趋势,鞍钢的技术革新运动充分地表现了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地表现了工人阶级的集体智慧之伟大,充分地表现了苏联对我们的帮助之可贵。鞍钢的经验预示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必然胜利。
让我们在党的总路线的照耀之下奋勇前进。
正在向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前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苏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第2版()
专栏:

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同志的讲话
同志们、各位来宾们:
我代表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祝贺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的开幕!
鞍山钢铁公司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苏联专家的具体帮助下,在革新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劳动条件。中华全国总工会把这些成就用展览会的形式向全国职工、经济工作者和工会工作者加以介绍,这对于全国各厂、矿、交通企业和基本建设单位的技术革新必将发生很大推动作用。
鞍山钢铁公司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为全国各厂、矿、交通企业改造旧的设备,采用新的技术,进一步发挥企业潜力,提供了一个正确方向,因此,我们对这个运动是十分重视而且积极支持的。
当我国已经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完成许多新建和扩建的工厂,首先是完成一四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在这些新建和扩建的工厂中完全采用苏联的近代化的设备,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一开始就放在高度的技术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对于我们原有的厂、矿、交通企业,必须十分珍视,并根据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依靠工人阶级的智慧与力量积极地从技术上加以革新,充分发挥设备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种生产技术上的革新,在基本建设方面也是同样必要和可能的。基本建设方面的技术革新,对于胜利地完成一四一项工程加速国家工业化有着重大意义。
改造现有的设备,充分发挥现有企业设备的最大潜力,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任何一件革新建议的实施都可能引起企业生产的重大变化,因而也就很容易遇到一些挫折或抵抗,所以企业的领导干部,首先必须给革新的倡议者以有力的支持,其次必须随着企业技术基础的改进来改进企业的领导。鞍钢的许多事实证明,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果得到了正确的领导与支持,就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就,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促进技术革新运动的开展。
目前是不是有埋没革新者的倡议,不给革新者以支持的官僚主义现象呢?有的,甚至是相当多的。有些企业的领导干部对新鲜事物缺乏敏锐的感觉,对革新者的倡议不予重视,不敢给予大胆支持,往往以生产任务紧或以“还不够条件”以“需要慎重处理”之类的借口把群众的合理化建议埋葬了。这种因循保守对工人阶级的创造熟视无睹的现象是必须克服的。
在社会主义的企业里,先进的带动落后的,落后的赶上先进的,是向前发展的规律,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注意新生的先进的东西,支持那些新生的先进的东西,为新生的先进的东西扫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这些,总起来说就是依靠群众的问题。依靠群众和学习苏联,是我们领导经济工作的两条基本原则,企业的领导干部必须依靠群众,学习苏联,来革新生产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目前全国各厂、矿企业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正在日益发展,这标志着劳动竞赛开始走上一个新的阶段,企业领导干部应十分关怀这个新的情况,积极地支持革新者的正确倡议,宣传苏联的先进经验,坚决反对各种保守思想。只要企业中党的、行政的、工会组织的领导干部能够站在先进群众方面,那末,一切落后思想和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我相信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能够有助于技术革新运动的发展,有助于企业领导工作的改进。有助于启发和提高全国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完成国家工业化的伟大的历史任务。


第2版()
专栏:

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中共鞍山市委书记 韩天石
在我们党中央对鞍山建设的方针指导下,按照国家的计划,我们几年来在鞍山着重地进行了以下三方面工作:(一)建设新的工厂和矿山。(二)改建和扩建部分厂矿。无论新建和改建的企业都是建立在新的技术基础之上的,我们在这种新建和改建的企业中的任务,就是迅速掌握新技术,新的生产。(三)办好现有的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的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鞍钢现有设备和劳动生产率是有着很大潜力的,譬如,鞍钢原有的炼铁炉和炼钢炉由于学习了苏联的先进经验,他的产量一九五三年已比伪满时期的水平增加百分之九六·八和百分之三四·九(以利用系数计算),劳动生产率比一九五○年提高百分之六七·八和百分之八九·四,经过各种改进以后还可以继续提高。但是为了发挥现有企业的生产潜力和提高现有企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这就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觉悟和积极性,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广泛地深入地经常地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
党组织和群众团体,就应该保证和监督把这两方面工作做好,特别是把开展技术革新的工作做好,因为技术革新运动带有广泛的群众性,具有最生动的力量,它将促进各方面工作的改善,它将成为群众参加管理的重要形式,成为经常化的劳动竞赛的重要内容,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的最好的方法。
鞍钢过去几年来的技术革新工作中,苏联专家所建议的技术改革的价值极大,其他较大技术改革也多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或启示下,经过职工努力钻研而获得成功的。鞍钢的技术革新工作,除了掌握新厂的新技术之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改进设备和工具,减轻体力劳动,改善操作条件,保证安全生产,克服生产当中某些不均衡现象,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施行新的操作方法,发挥设备潜力,节约时间,提高定额,提高产量和质量。在建筑安装企业当中推广了苏长有砌砖法,韩庆臣双手蘸浆法、预安装、快速焊接等等,在生产单位推广了间隔式采矿法,高炉的炉顶调剂、快速炼钢、快速轧钢、高速切削及各种快速操作。(三)改进劳动组织,合理的组织劳动,使各种工种各个工序之间协助配合,节约劳动力,缩短非生产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在这方面推广了各种平行流水作业法(特别是在建筑安装企业中),分工专业和掌握多种技术(如在某些检修和辅助工作单位)等等。
(四)采用新技术(如高炉的蒸汽鼓风、表面淬火、镶硬质合金),新的生产操作过程(如取消预备炉炼钢),新种类的原料(如低矽铁炼钢,自熔性烧结矿炼铁)。
从鞍山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经历来看,有下面四个问题是应该注意的:
一、技术革新和先进经验刚刚出现的时候,常常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而遭到极大的保守力量和旧的习惯势力压制和反抗。党组织必须对于新生的萌芽状态的东西表示热烈欢迎,给以有力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其克服各种困难,批判各种阻碍新事物生长的保守思想,坚决地向压制革新者的官僚主义进行斗争,使之受到党内外的严厉的批判,以便在群众中造成一种舆论和影响。使革新者到处受到尊敬、欢迎和支持;使保守力量消声敛迹;使广大职工都能认识不欢迎革新是落后的,压制和置之不理是不合法的。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造成这种适宜于新的萌芽东西生长的环境,鼓舞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扬和集中千百万群众的创造智慧,这样就会产生极有价值的创造。
其次,单是有了这个环境还是不行,而且这种环境也不可能立即形成起来。在鞍山,由于这方面工作作得并不好,有的单位对革新者的建议并不热烈欢迎,积压不执行或者草率处理的现象都曾发生。甚至有些人对革新者采取讽刺和打击的态度,讥笑工人革新者想当工程师、“想坐皮转椅”、“想发财”……认为所提建议是“瞎扯”等等。很多革新者得不到支持,往往存在许多顾虑,思想常常发生波动,不能坚持钻研,半途而废。鞍山的几位有名的革新者,如张明山、王崇伦、栗根源、黄德茂等都有过这种情况。但党组织及时发觉了这些革新者的思想变化,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的具体的教育和帮助,使这些同志能在思想苦闷的时候得到党的帮助,鼓起了勇气,坚持不懈,获得了成功。可以设想:一定有不少人,党组织未能及时发觉他们的思想变化和所遇到的困难,对他们失去了帮助和支持,因而使他们的创造失败了或夭折了。
这种深入的思想教育和其他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不应是偶然的,不经常的,而应是组织党群干部和行政人员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这个工作,应有一定的组织、人员和制度,以及给予必要条件,给予革新者以精神和物质上的保证。
二、张明山的“反围盘”、王崇伦的“万能工具胎”以及其他同志的许多创造并不是领导上有计划让他们创造,而是自发的,这种自发的群众性的革新运动是可贵的和应该珍惜的,他们所创造的东西很有价值,也很需要,但应该而且必须把这种自发行动引向解决企业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因此,企业领导者就应该在一定时期里面向职工指出创造发明、合理化建议的方向,提出课题。并且应该把它纳入企业中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以内。在目前,我们准备在建筑安装企业当中着重推广改进劳动组织、新操作方法和施工机械化;在矿山、运输、机械和轧钢各厂着重推广机械化自动化和新操作方法;在冶炼各厂着重推广新操作方法;在所有各部门应尽可能地采用新技术(特别是冶炼部门),但这四方面的工作是不能绝对分开的,比如由于采用了某种新技术或改进了设备,必然伴随着要改进劳动组织和掌握新的操作方法,使所有的技术改革都是为着增产节约和提高质量(包括改进保安工作)。矿山、冶炼和初轧各厂要尽量地增产和提高质量,轧钢各厂要特别注意提高质量,提高收得率,一切部门都要厉行节约。这是目前鞍山技术革新的重点。
完成以上的任务,不是只依靠几个革新者的创造和模范作用所能实现的,必须开展群众集体的技术革新运动,依靠全体职工的协作和配合。特别要动员和组织技术人员与老工人合作,集体研究,集体创造,要努力把落后者提高到先进者的水平,减低普通工人的作用是不对的。同时,要动员和组织各车间、各工段、各工序和工人(要注意到检修工段与检修工人)以及技术人员之间的协作,支持和实现革新者的创举,提高落后者,全面进展,以便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
三、技术革新运动由自发的变成有计划的,由建议到实现、到生产上产生巨大效果,在解决了思想问题和方针问题之后,决定的问题就是组织工作。鞍钢很多厂矿、车间行政领导者之一负责领导这一工作(党群组织也有专人负责这一工作),下面设有专门人员和组织,成立了有党、行政、工会和青年团负责人参加的合理化建议委员会,同时作为行政职能机构的一部分,以便更方便地更直接地与各职能机构合作处理合理化建议工作。在工段成立了群众性合理化建议小组(或技术研究组),有的在委员会下设立了专题研究小组,有的在工段合理化建议小组下面又自愿组成了许多窍门小组。从公司到工厂、车间都有一定制度。这样就使得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到采纳得到了一定的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证。但在不少单位这些组织的工作并不经常,也不是都起作用的,特别是对于采纳到试行,由试行到经常实行和推广缺乏检查和监督。
任何一件技术上的革新必然随着新的创举引起一系列的操作上、组织上、管理上以及思想习惯上的变化,怎样使这一系列的新的变化适应新创举的顺利发展,这是一件细致、麻烦、重要的工作。在过去我们注意了采纳工人合理化建议的工作,对这些合理化建议采纳和实行以后所引起的变化很少注意,以致有不少采纳了的建议长期不能试行,有些行之有效的,已经奖励的也没有能够坚持和推广。因此我们不仅要不间断地对革新者进行培养和教育,更要做实行新的技术和配合工作的一般工人的工作,同时要注意到管理工作(比如操作规程、定员、工资、定额、备品……等等)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工作,都要跟推行新的技术相适应。党群组织和行政组织要以更大的注意力经常检查建议的实行和推广的情况,发现没有能够经常实行和推广的原因,克服实行当中所遇到的困难,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提出建议而是实行建议,并且在生产上发生效果。在生产上经济上所产生的效果应当成为实行技术革新工作好坏的标志。
四、运动当中要着重贯彻苏联专家的建议,学习苏联新技术,并且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对于有些职工的合理化建议,请苏联专家或科学研究机关进行科学技术的鉴定,是很必要的。因为我们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他们提出的建议常常缺乏科学的根据,有时可能提错。比如选矿厂工人建议“厚料快行烧结法”,而苏联专家建议“薄料慢行烧结法”,实际上和理论上都证明后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和科学的,很多建议需要作科学鉴定。苏联的经验在我们企业当中推行的时候有的需要进行试验和研究工作,尤其是重大的技术改革更加需要,因而吸收有经验有学识的技术人员参加和请求科学机关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鞍山的技术革新运动刚刚在开始,运动中的问题和缺点还很多,还需要努力改进和继续深入,我们将热烈地响应全国总工会的号召,更进一步开展这一运动,使得我们的生产在更高的技术基础上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2版()
专栏:

推行新技术的经验和问题
鞍钢技术处处长总工程师 邵象华
鞍钢几年来的生产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技术。
例如,按伪满原有的生产过程,炼铁主要用富矿石为原料,另外,用烧结和团矿的方法将贫矿石制成所谓人造富矿,作为炼铁原料的一小半。因为他们认为高炉用过多的烧结矿石是不能顺利操作的,还认为用鞍山的原料炼出来的生铁含矽不能低,因此炼钢采用了英国和德国的二重法,炼钢厂除平炉外还建造了许多构造与平炉极为相似的预炼炉,主要用以将铁水在进平炉以前预先处理一遍,除去所含的过剩的矽。根据苏联的先进经验,这样的间接操作完全是不必要的。在苏联专家们的建议和具体指导下,我们在整个生产过程的各阶段对操作方法先后作了重大的改革,不但炼出了合乎直接进平炉标准的炼钢生铁,而且产量大为提高。
在烧结方面也采用了新的方法,使烧结机的产量大为提高,同时还提高了烧结矿的碱度。由于标准炼钢生铁的制炼成功,炼钢厂原用的预炼炉二重操作法就失去了意义,而使原有的预炼炉可以改造为炼钢平炉,从而增大平炉总炉底面积达百分之五十六。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冶炼系统中,采用新的技术操作乃是提高生产的最重要的途径。
在轧钢和其他机械加工的各部门中,技术革新主要是利用了改进工具的方法。在这里,张明山同志所创造的反围盘以及其后在党的号召下展开机械化运动中所出现的栗根源、王崇伦等同志许多重要的创造,都是由操作工人丰富的实际生产经验中创造出来的。这些工具上的改进,对于鞍钢的机械加工各厂提高生产起了极显著的作用。
为了满足对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所有的生产者还必须严格遵守生产活动中的各项规则,如技术规程(操作规程)生产文化(整洁制度)等。在鞍钢恢复生产的初期,有许多产品质量上的缺陷是由于未能遵守这些基本规则而造成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主要的问题是加强教育,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如检查制度、奖惩制度等。这些问题在目前依然也是存在的;但在一般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而且基本上贯彻之后,进一步地提高质量就要求在操作技术本身有所提高。在这方面,鞍钢也有不少的例子。如制造高级钢材的时候,原有的炼钢技术就不足以保证所需的质量,必须根本改变操作以保证成品的高度纯净了。又如钢铁工厂由于操作的强化,对于耐火材料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在耐火材料的制造上也需要采用新技术。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新技术。
采用新技术的另一种情况是新的工厂。鞍钢的无缝钢管厂和大型轧钢厂,全部设备是苏联的最新设计,这些工厂在很短时间内施工和安装完成,是采用了许多新技术的结果。在生产过程上,这些工厂中新技术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为了掌握这些新技术,我们除了主要依靠苏联开工专家的直接指导和派遣人员到苏联去学习外,也有一部分设备是由自己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来确定具体操作条件的。
鞍钢几年来掌握新技术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习苏联的过程。前面所述的许多新技术,极大部分就都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采用的苏联已经完成的方法。
但是,新技术本身往往并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搬来就实行的。而是需要根据不同地区或工厂的原料、设备、及其他条件作必要的试验或研究,才能找出并掌握最适宜的具体实行方法。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新技术的试验研究及掌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少困难,包括局部的或暂时的失败,只有经过坚持的研究改进,最后才达成功。例如去年我们曾经有两个高炉停炉进行修理。以往停炉都采用高料线停炉法,其主要缺点是从炉内扒出大量材料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繁重的劳动,严重地耽误了生产。去年我们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试行低料线停炉法。这种新的停炉法除了简化操作和节省劳动力之外,最重大的优点是缩短炉子停修时间。但是,我们在第一次试用此法时,由于缺乏经验,在停炉过程中曾造成了事故。到另一高炉停炉时,接受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才掌握了这种新的停炉方法。我们的体会是:任何技术上的革新,由于不能依靠原有的经验,而新的经验又不能立即掌握,所以都可能经过一段不顺利的阶段才能最后完成,并不是一举就能成功的。
新技术的系统研究工作,可以举下面的例子:在高炉砖的试制中,针对我们的原料及设备条件,我们曾以几个月的时间进行了整个生产过程的研究,才找出了最适当的温度和配料成分等等,达到了新规格要求的质量。又如新规格鱼尾板的试制,也是经过试验室的和现场已有设备中的一系列试验研究,才找到了新的热处理条件。
为了加强对新技术的掌握,鞍钢在中央试验室中成立了冶金研究的专门机构,并将化工、耐火材料等试验室的工作从产品检验扩展到以研究试验为重点。经验证明,这样做对于推行新技术是很有作用的。有些新技术的研究试验,除了我们内部的力量以外,还需要和科学研究机关及高等学校合作。例如上述高炉砖的研究,就是在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大力参加之下完成的。
此外,对于研究、采用新技术的组织领导,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我们不是为新技术而新技术;而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来学习、研究和贯彻新技术。我们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各厂矿在年度和季度的生产任务确定以后要制订技术组织措施计划,也就是保证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具体行动计划。制订这个计划时,应找出生产中的主要问题,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各项措施。除了组织上的或其他方面的措施以外,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内容主要是掌握新技术和推行新技术的计划,其中包括若干设备的改造或补充。
除此以外,对于全公司范围内所进行的技术研究工作,也预先编制计划,然后按计划进行。所有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以及研究试验计划,都经过生产经理的审查批准,重大的并呈请重工业部批准。经过这些方法,我们正在逐渐地增大推行新技术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以便更集中更有效地为提高生产服务。
鞍钢在推行新技术方面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经验证明,在工厂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的共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具有理论修养和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比较缺乏,在所有部门组织新技术研究试验的力量仍感不足,一部分人员对个人或本单位的考虑往往过多,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不够,尤其是与工人群众的结合不够密切,因此往往不能及时取得完整的经验,使新技术的掌握受到拖延。此外在贯彻新技术的过程中,守旧的习惯也往往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的政治业务水平,加强劳动与技术的结合,是进一步推行新技术非常必要的条件。
在原有的设备上推行新技术,有时也受到一时不能解决的设备条件的限制。例如高压鼓风操作,是提高高炉生产能力、降低焦炭消耗很有效的措施。这项新技术在苏联已取得很成功的经验,但由于实现这种操作必须鼓风机能供给较高压力的风,炉体和瓦斯系统也必须有适应高压的构造,所以鞍钢的许多高炉在目前还不能立即采用,必须在今后改建和大修高炉时,才能考虑采用。苏联专家告诉我们,在每一项设备停工修理以前,都应该预先考虑作必要与可能的修改,为采用新技术创造条件。这一点也是鞍钢要在今后进一步贯彻的。


第2版()
专栏:

怎样使合理化建议运动走向经常化
鞍钢技术处合理化建议科科长 张烈忱
要保证合理化建议工作的经常化,首先要有一定的组织和制度。
鞍钢合理化建议工作的组织制度是这样的:在公司由管生产的副经理领导这一工作。他负责解决厂矿不能决定的重大合理化建议,批准施工经费和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奖金,批准公司的合理化建议课题和合理化建议工作制度等。为了协助经理办理日常工作,技术处设立了专职机构——合理化建议科,经常对全公司合理化建议情况进行检查,研究具体的建议,向领导提出处理意见,并负责整理保管合理化建议资料,组织交流合理化建议工作的经验,以及总结和推广重大的合理化建议等等。在各厂矿,则由管生产的副厂长负责解决本厂合理化建议的一切问题。具体办事机构由生产计划科或技术科负责,科长就是这一工作日常办事的具体负责人。
在鞍钢,不论那一部门的职工都可以向任何一个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了使职工提合理化建议方便起见,行政方面印有一定的表格(合理化建议书),供职工使用。其内容包括建议前的情况和缺点,建议的方法,预期达到的目的,效果计算,厂矿审核意见等。这表格的作用首先是帮助职工明确怎样提合理化建议,使职工可以把建议的重点写出来,同时也便于审核。因为上面规定了审核各栏和结果,也便于统一保管和检查。如果职工本人不能写,行政上可指定别人协助。如系本厂职工给其他单位提的建议,应负责代其转送。当然职工本人自己愿意直接送也可以。如系给本厂提的建议,则可直接交本工段负责人或管合理化建议的人。工段长应负责审核有关本工段的建议并做出决定,细小的、能解决的即应解决,不能解决的报送厂矿,由厂矿的生产计划科或技术科调查具体情况,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得出初步结论后请厂长裁决。厂长决定不了的按规定办法报请公司裁决。公司技术处同样要调查研究实际情况,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作出初步结论请经理批示。有些比较简单的或不需要经理决定的问题,由技术处处长审核后,即可以直接解决或将理由回答建议人。
因为目前我们职工的文化水平还低,虽然有丰富的实际经验,也很难把建议的东西写得具体或画得明白,所以在审核每一个建议时,都必须注意地把原建议加以补充,或者是将几个相同的建议集合在一起采取所长。必要时,厂长、经理可以指定人补充,决不能只挑剔建议中不行的一面而加以否定。这样,建议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进一步鼓励群众提合理化建议的信心。
其次,要有领导有目标地经常引导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需要来创造发明。为了使工人知道需要创造什么,我们采取了提合理化建议课题的方法。即由管理生产的领导干部将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指出来,向群众宣布,号召群众提合理化建议来加以解决。这一工作我们从一九五一年下半年就开始实行了,但不经常、不系统。从一九五二年起,各厂矿每季都提出课题,由公司审查公布。课题提出后,大部分群众都能围绕这些课题提合理化建议,但是当时对课题还未能反复地大力地宣传,组织工作也做得不够。今年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
当然,这个工作必须有党和工会很好的配合。课题公布后,工会的合理化建议委员会便大力宣传,动员和组织职工们互助研究,解决问题;党则号召党员带头,并向职工进行思想教育,防止发生为得奖金只顾合理化建议而忽视正常生产工作的偏向。同时,党和工会都对行政进行监督,对积压合理化建议、奖励不及时,不予群众应有的支持等官僚主义作风进行必要的斗争。正因为我们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大部分课题才没有落空。
在合理化建议运动中一定会涌现出很多先进人物,如张明山、王崇伦等。对这样的人,我们注意及时进行宣传奖励,有意识地把他们培养成群众中的模范旗帜。经验证明,这种做法,对推动广大职工进一步开展合理化建议运动的作用是很大的。
最后,要使合理化建议运动经常化,还必须随时相应地改善各个行政部门的工作。因为合理化建议的实现,往往会引起企业中一系列的变化。如某一部门设备的改进,将会引起其他部门设备的不平衡(如张明山创造反围盘成功之后,炉子烧钢能力便不够了;炉子改了之后,人力抽钢能力又供不上了,必须要用机械抽钢);操作改进了,旧的操作规程也要随之改变;产量提高了,将会引起定额的修改;劳动组织改变了,将引起定员的变更;由于合理化建议的实现,还可能引起技术供应计划和其他计划的变动。因此说合理化建议是推动各部门行政工作的重要力量,同时反过来也需要各行政部门来配合适应,否则就将阻碍了合理化建议的实现或束缚了它的作用。目前在鞍钢这些问题已经逐步解决。如涉及劳动组织定额的,劳动工资部门能够主动地去解决;涉及操作的,技术处去解决;涉及计划经费问题的,除特殊的临时请经理批准解决外,一般的各厂矿都能在一定范围之内自行解决。
我们虽然做了上述的工作,但目前在这方面仍存在着很多缺点。首先,有一些领导干部仍然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领会不够,没有认识这是完成生产计划的重要手段。其次,还有一些厂矿没有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严格的行政工作看待,因此存在着制度不严,紊乱不统一,无一定人员负责,或领导干部自己不抓,而把这件工作随便交给一个没权力的人去应付等缺点。在这些厂矿中,合理化建议的组织和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工人与技术人员的结合也不够好。由于领导上对技术人员的帮助不够,以致某些技术人员对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还不能认真负责,或者是瞧不起工人的建议,审核时采取指摘的态度,挑毛病不做补充;或者是怕工人有意见,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不管合理不合理,只说试试看,结果盲目试验造成损失。此外,工人的教育解释工作也做得不够,以致个别工人当行政上对目前无力实行或不需要实行的建议不采纳时,即产生了不满意的情绪。
最后,在组织施工能力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检查过几个工厂,在这些厂里有许多已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未能投入生产,都是因为施工能力不足所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企业的计划管理加强了,人员的限额很紧,不在计划规定的工作就不易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办法是加强计划性,尽量把合理化建议排进作业计划里去;另一个办法就推广钢绳厂的经验,发动群众解决施工问题。


第2版()
专栏:

我们是怎样推广先进经验的
方亦元
几年来鞍钢在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对完成增产节约任务,提高整个公司的生产水平起了极大的作用。现在,鞍钢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的工作已经开始走向经常化,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主要地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把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明确规定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一九五二年增产节约运动中,各厂矿都临时抽调干部成立了推广先进经验委员会、工作组、办公室等等,但并没有把推广先进经验的工作当做各级领导干部经常的主要工作来做,等到工作组、委员会解散,推广先进经验的工作就没有人负责了。一九五三年我们开展了责任制运动,从厂长、矿长、主任工程师到直接领导生产的值班主任、工段长、班组长,建立了一系列的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的责任制,真正使各级领导干部受到了教育,特别是车间和工段一级的干部,更对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是自己经常的职责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自然,目前还不是所有厂矿都已经这样做了,少数工段长、技术人员还没有把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的工作真正抓起来,有的工段长还认为总结先进经验是工程师的事,推广先进经验是工会和劳动工资科的事,有的甚至认为最好由厂方或公司组织一个工作组来推广先进经验。对于这种错误的思想,公司采取的办法是:进一步贯彻责任制,从行政上检查和督促他们负起责任来;指定各厂矿必须按月制订总结与推广先进经验的具体行动计划;经常组织交流工作经验,帮助下面提高总结与推广先进经验的工作水平;同时对组织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有成绩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政治干部进行必要的奖励。这种奖励我们已采取先进经验推广大会的形式系统地举行过三四次。
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的工作由各级领导干部负责,这是主要的一方面,但各级领导干部工作比较繁忙,不可能把总结与推广先进经验的日常工作全部担负起来。因此,我们在公司劳动工资处下面设立了一个先进经验推广科,各厂则由劳动工资科中指定专人,专门负责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的日常工作。根据我们的体验,这种措施也是为使推广先进经验工作达到经常化所不可缺少的。
二、要求各厂矿按月制订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的计划,规定进度,按期检查。过去各厂矿没有计划,没有专人进行日常工作,仅在年初讨论国家计划时,订出一个比较概括的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计划,过后很少检查。从一九五三年开始,大部分厂矿已都能按月制订计划,按季进行总结了。
根据我们的经验,制订计划时,必须抓住生产上的主要环节和薄弱环节,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必须根据生产发展的要求,主动地去发掘先进经验。我们各单位大部分都能按月订出总结推广计划,但贯彻的情况却很不一样。大凡围绕生产上的关键进行的,就搞得比较好。如初轧厂均热炉工段推广四号炉化炉底的经验时,因为当时炉底增高已影响到增产节约任务的完成。全厂从领导干部到工人都关心这个问题,因此这个先进经验被总结出来以后,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很快就贯彻了。而同时在均热炉工段推广的固定空气盘、闸门调剂法,虽然经验本身是先进的,但不是当时急待解决的问题,因而推广起来就不那么顺利,使推广计划没有能全部完成。这说明了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广先进经验和根据需要主动地去发掘先进经验,乃是最有效、最有助于提高生产的做法,也是使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的工作得以经常化的一个基本条件。
要使推广先进经验的计划订得好,必须由直接指挥生产的领导干部负责,自下而上地逐级制订。因为他们直接掌握生产,熟悉生产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先进经验的推广必然会引起生产中一系列的变化,如不及时研究解决,使各项工作与它相适应,就会使推广工作无法进行,使计划落空。我们开始订计划时,差不多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计划贯彻得很不好,原因就是这个计划是由劳动工资科、生产计划科少数干部订出来的,虽然也经过厂长批准,事实上工段里另有一套。我们发觉这种现象以后,规定了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计划必须从工段开始制订,再由厂一级根据各工段各工序生产上的关键,有重点地订出全厂的推广计划。现在各主要厂矿都已经这样做了,收效很显著。
三、切实地具体地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先进经验有两种,一种是比较成熟的,只要全面组织推广就行了;一种是根据生产上的关键去发掘的,这些经验可能是不全面不成熟的,必须进一步研究提高。对于后一种先进经验的发掘和总结,我们主要采取了郭瓦廖夫的工作方法,即综合各种先进经验,比较、分析、总结各个先进工作者的特长,并加以系统化,制订成技术操作规程,定为厂规厂法,然后经过准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推广到群众中去。现在这个先进的工作方法已在各厂矿普遍运用,成为我们经常使用的主要方法。
在推广工作方面,我们经常采取的一个办法是组织先进经验创造者与培养对象进行实际操作表演,通过事实来教育群众。另一种推广方式是举办斯达哈诺夫学校。我们大部分工人是很愿意学习先进经验的,但因为有些先进经验技术要求高一些,只是表演座谈,工人学不会,这就需要举办斯达哈诺夫学校来推广。这样的学校几乎各厂都办过。最近公司还举办了王崇伦先进生产者学校,除了推广先进生产者的技术经验外,还推广他的先进思想。由于增加了强烈的政治鼓动性,就使得推广的效果更为显著,很多参加学习的工人都提出了改进工具的新建议。这是我们运用斯达哈诺夫学校这一形式的新发展。现在这个学校我们已办了五期,还准备继续办下去。
四、实行合理的工资制度。鞍钢各厂矿生产工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实行了计件工资,主要工种和工作岗位基本上全部实行了计件。这是我们推广先进经验很有利的条件。因为学习了先进经验,生产提高了,工资也随之增加,所以极大部分工人都很愿意学习先进经验;而且学习了以后不仅能够巩固,还经常有创造性的提高。但是,在推广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当工人没有完全掌握新技术以前,也常常会发生产量和质量暂时下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工人怕完不成计划,怕少拿计件工资,就可能产生阻碍先进经验推广的情绪。为此,我们又规定了试行期间工人的工资收入不得少于过去三个月的平均工资,同时对主要先进经验还制订了推广的奖励办法。如炼钢厂就制订了快速炼钢的奖励办法,每按标准时间炼出一炉钢时,就及时发给一定的奖金。
鞍钢是个综合性的连续生产单位,先进经验出现得越多,就越容易发生生产过程中的不平衡。有的厂前进了很大一步,而另一些部门还没有跟上来;前一工序前进了,后一工序还没有跟上来;白班前进了,其他两班还没有跟上来;这只炉子实行了先进操作方法,而另一些炉子还是老办法操作。这说明我们生产中还存在着很多薄弱的落后的环节,也说明了我们的生产中还存在着很大的潜在力量。因此,我们今后必须继续大力推广先进经验,进一步发挥各种先进经验的作用,不断地克服生产发展中的不平衡,不断突破新的平衡,以使我们的生产不断向前发展。那种认为“潜力挖光,窍门找绝,没有什么先进经验可以推广”的思想,是极端错误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