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中共中央华北局召开农业互助合作会议
要求各地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
中共中央华北局于二月十三日到二十五日召开了华北农业生产互助合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共内蒙古分局和各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各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书记,各地委和部分县委书记,以及华北级各有关机关团体人员共三百多人。
会议对华北区当前互助合作运动发展的形势作了分析,认为全区运动的发展情况基本上是良好的、健康的。在总路线光辉的照耀下,华北区农民的社会主义热情高涨,积极要求参加互助合作组织,互助组有很大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已超过原定的发展计划。组织起来的农户平均占总农户百分之五十以上;先进地区占到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到全区总农户的百分之五左右。
会议认为少数地区运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领导干部过高估计了农民的热情,把一部分积极分子的要求误认为广大农民的热情;有些互助合作基础并不好的地区,运动也突然大发展,工作粗糙;还有个别地区因单纯追求数量,出现某些强迫命令现象。
据此,会议着重指出:将发展中的某些不健康现象扭转过来,把领导力量转到巩固方面来,是当前互助合作运动发展中的中心任务。
会议要求各地加强对新社和老社的巩固工作。对新建社,应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结合生产活动普遍进行一次深入的检查和审查,帮助解决社内存在的问题,使其迅速转入春耕生产。并结合生产活动,在社内建立必要可行的制度,进行劳力、土地、牲畜、农具的“四评”工作,制订以种植计划为主的全年的和季节的生产计划,建立生产管理,劳动组织和财务管理等制度。此外,各地要有计划地训练骨干,加上国家必要可能的经济支援,帮助新建社解决生产上的困难。同时,要十分注意解决新入社社员思想上的某些顾虑,加强党在社内的政治思想领导,不断提高社员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增产热情,保证粮棉增产,从而保证新建社的巩固。对老社,必须注意到它们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的扩大,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中农和贫农对土地、劳动分益要求不同的问题,新社员和老社员在某些利益方面不一致的问题,社员对公积金积累和要求个人多分的不一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老社能否前进和提高的决定因素。会议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原则意见:在目前土地和劳力分益的比例偏高或偏低都不妥当;但在社内土地产量增加、社员收入也有增加和思想觉悟提高的基础上应逐步降低土地分益,提高劳动报酬,逐渐扩大公共财产的积累;同时要加强社内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解决农业生产合作社内现存的问题,并使之逐步提高。会议指出:不看具体条件和社员的觉悟程度,急于提高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是错误的。对新社员和老社员利益上的矛盾,应主要依靠进行政治教育提高其觉悟,并以他们能够接受的办法,使其一致起来。
会议强调指出:今年各地农业生产合作社虽获得很大发展,但还必须看到入社农户才占总农户百分之五左右;而互助组和个体农民仍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目前粮食增产特别是商品粮的大量生产,主要的还是他们。当前要大量增产粮食,特别是增产商品粮食,领导力量还必须注意加强对互助组的领导和发挥个体农户在增产粮棉中的潜在能力。大力发展互助合作运动,把互助合作和爱国增产运动结合起来,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会议批判了某些干部轻视互助组的思想之后,提出了巩固和发展互助组的办法,指出各地应推广已有的经验,用互助合作网等形式,以农业生产合作社带动互助组,并经常研究解决互助组内部的问题,使其巩固和提高;同时加强对个体农民的领导,以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去教育和吸引他们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在国家贷款和供应肥料方面,都应给互助组和个体农民以适当照顾。轻视互助组和歧视单干农民的作法是错误的。
会议还研究了城市郊区的生产和互助合作的问题,指出郊区应以蔬菜生产为中心,并在可能条件下适当增产水果、乳类和肉类,供应城市人民需要。同时根据城市郊区的经济文化比较发展和土地平坦等特殊条件,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也可直接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又因蔬菜生产中的劳动、技术和投资各方面与一般农业生产有所不同,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劳动分益的比例,也应大于一般社的劳动分益。
最后,会议着重指出:农村工作者要有全面观点,对总路线的主体和两翼、工业和农业、工人和农民、城市和乡村各方面的关系,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能只埋头于农业,把农村工作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孤立起来。会议指出:工农联盟的实质,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农民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因此,在农民中必须进行农业生产支援工业建设的教育,说明在目前工业生产还只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农业生产,只有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了,工业生产才能大力帮助农业生产,迅速改变农村的面貌。农村干部必须懂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方法,农村工作的各级党委书记要亲自动手,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所指出的“依靠贫农和中农的巩固联盟,逐步发展互助合作,限制富农剥削。”这一系统的政策,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密切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塔山英雄团全体指战员给鞍钢工人写信
决心为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
鞍山钢铁公司全体同志们: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你们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为祖国的工业化建设打下了基础。最近,你们又超额完成了二月份生产计划。你们这些光辉的成绩,使我们受到很大的鼓舞。我们塔山英雄团的指战员向你们、向苏联专家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记得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四日,我们配合兄弟部队扫清鞍山外围;十九日开始总攻击,很快解放了鞍山。那时候的鞍钢,到处是瓦砾荒草,机器给国民党反动派破坏了,路边上散放着零件,鸦鹊在车间钢梁上跳跃。我们沉痛地想:“鞍钢的烟囱什么时候才能冒烟呢?”不久,我们离开“钢都”,进关南下,一直打到南海边。
在这些年月里,我们时刻关怀着鞍钢。在遥远的海边,每当我们听到关于鞍钢建设成就的消息时,就感到无比的兴奋。因为我们对鞍钢的每件事、每个人都感到兴趣。当报纸上发表三大工程投入生产的消息以及张明山、王崇伦、孟泰等先进生产者的事迹时,同志们都争相传诵。因为我们知道,鞍钢是国家工业化建设前列的一面大红旗,鞍钢的光辉成就,给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初步学习总路线以后,更加明确认清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我们正以高度的积极性进行现代化的全面训练,为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保卫远东与世界的和平而奋斗。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消灭任何敢于侵犯祖国神圣领土、破坏人类和平的敌人。
我们盼望着来自你们那里的消息。亲爱的同志们,在总路线的灯塔照耀下,让我们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为争取更美好、幸福的日子早日到来而努力吧!
塔山英雄团全团指战员


第2版()
专栏:

兰新铁路黄河大桥即将开工修建
乌鞘岭工程已完成百分之四十五
黄河大桥是兰新铁路关键工程之一。为了使火车提前向前伸展,一九五三年一月先修成了便桥,保证了去年铺轨任务的完成。
黄河正桥工程决定在今年施工。目前工人们正积极进行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从汉口来的造船技术工人,已造好载重五十吨的大木船两只;施工中不可缺少的钢板桩,已由东北运来;起重工人已拉好横跨黄河的三根天线,现在正积极准备修筑施工便桥。在工地上,正在施工的一千多平方公尺面积的宿舍、俱乐部和办公室,将在三月底完工。不久,千余名职工将在黄河两岸进行工作。
又讯:在冬季施工中的兰新铁路乌鞘岭工程,进展很快。到二月底为止,已完成全部工程的百分之四十五,其中被称为兰新铁路关键工程的乌鞘岭隧道和龙沟一号隧道的导坑都已打通,好几个桥梁的主体工程也完成了。这些工程的迅速完成,对预定自六月一日从兰新铁路一九零公里处开始向西铺轨,起了保证作用。
乌鞘岭工区最大的一个隧道,就是乌鞘岭隧道。工人们为了打通隧道,分成日夜三班,在空气稀薄和零下二十六度左右的寒冷气候中,和坚石、胶土、渗水作斗争,并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工程进度由开始的每日掘进二、三公尺,提高到每日掘进四、五公尺,质量同样合乎标准。在施工中,职工们学习了苏联先进经验。隧道导坑工程,是采取两头向内开挖的方法,并在导坑中间开挖一个天井和一个横洞,使一个工程能同时有五个工作面,充分发挥了劳动力的效能,再加上全体职工贯彻了作业计划和各种责任制,使工程进展更加顺利。


第2版()
专栏:

鹤岗煤矿东山竖井工程进入紧张施工阶段
东北鹤岗矿务局正在建设的一对规模巨大的近代化的东山竖井,今年内即可完工。将来开工生产后,可生产大量质量优良的原煤和炼焦煤,对我国炼钢和炼铁工业的发展,将起重大保证作用。
东山竖井,今年的工程量相等于过去工程量总和的四倍。目前,已进入最紧张施工阶段,井下工人正在日夜进行送巷道和采区布置,并将开始井内的机械设备安装工程。井上建筑工人,正在进行冬季施工。
鹤岗建井工程局为了保证按期完成工程计划移交生产,已采取措施加强具体领导。一、把总路线总任务宣传和移交生产的工作联系起来,具体宣传移交生产的意义和它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动员全体职工从思想上认识保证完成这一任务的重大意义。二、将矿务、安装、土建工程加以平衡,实行工程排号,保证各项工程在施工中紧密衔接,按计划完成。三、凡是在井下重点工区作业的工人,都和行政签订生产合同,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以推广先进经验为内容的经常性的劳动竞赛。四、加强运输、机电、原材料供应工作,保证井下各巷道装岩车正规循环、畅通无阻,消灭机电事故,克服原材料供应不及时的现象。


第2版()
专栏:

连江县供销合作社找到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门路陈正邦
引起了群众不满
去年春耕的时候,福建省连江县供销合作社曾经受到当地农民不少批评,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关于斗笠的事情。
正当春耕大忙的季节,天天下着蒙蒙的细雨。农民们到供销合作社去买斗笠,准备下田,供销合作社却只有雨伞,没有斗笠。农民意见纷纷,有些人当场批评合作社:“难道叫我们撑着雨伞下田吗!”
农民对合作社不供应斗笠的意见,反映到县合作总社。县合作总社检查了一下各个供销合作社的供应工作,发现了不少类似的情况:第五区农民要买竹席,供销合作社没有;第六区农民要买八丈蓝土布,供销合作社也没有……这许多情况集中地反映了一个问题:供销合作社必须根据农民的需要,加强农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
组织当地手工业生产
农民需要什么?如何满足农民的需要呢?这些问题,推动连江县供销合作社普遍选择典型户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中发现,由于解放后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许多农民开始选购龙头细布、斜纹布等做衣服,也有农民购买毛线、自来水笔、热水瓶等用品,但是农民需要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还是一般的手工业品。而这些手工业品又多是当地手工业所能生产的。“必须注意组织当地手工业生产,来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成了连江县供销合作社干部的共同的结论。
如何组织当地手工业生产呢?这对过去习惯于“眼睛往外看,伸手向上要”的供销合作社是一个新问题。一九五三年上半年,连江县供销合作社经营的一百八十六种商品中,从外地和上级社进货的有一百五十八种,占全部商品的百分之八十五,从当地进货的只占全部商品的百分之十五。现在要把这种状况改变过来,不但要求供销合作社全体干部从思想上明确认识组织当地手工业生产的意义,而且要求在具体作法上摸出经验来。
组织当地手工业生产是有困难的。手工业生产大都是分散的个体生产,流动性很大,忙闲季生产不均,生产能力的变化也很大。连江县供销合作社首先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三种不同形式和当地手工业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第一种形式是吸收当地失业、半失业的手工业工人,组织手工业加工厂。第二种,通过“发原料、收成品”的方式,向手工业委托加工、订货。通过委托加工、订货组织起来的手工业生产小组共有二十二个,包括磨粉、染布、竹器、铁器、细木等八个行业。第三种,根据当地手工业的产销情况和农民对手工业产品的数量、规格和品质的要求,有计划地向手工业者收购产品。
为了使手工业者的产品合乎农民的要求,连江县供销合作社派人深入农村,调查了农民对各种农具的规格、质量的要求及需要的时间和数量,并有重点地和一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订立供销结合合同,具体规定需要手工业品的规格和时间等,然后供销合作社就根据农民的需要,和手工业者订立合同,有计划地组织手工业者生产。这样把农民的需要和手工业者的生产密切结合起来以后,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产销上的盲目现象。
组织手工业生产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产品的质量。去年春耕时,连江县供销合作社组织当地手工业者加工了一批锄头。这批锄头由于粗制滥造,质量很差,农民说:“锄头洋铁造,没用先弯腰。”因而积压了三百多把。他们接受了这次教训,采取下面四种方式来保证产品质量:一、加强对手工业者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努力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二、提早向手工业者委托加工、订货,防止手工业者因旺季赶工而粗制滥造;三、召开座谈会,组织消费者直接向生产者提出改进产品质量的意见;四、发动手工业者相互交流经验,学习生产技术。这几种办法推行以后,产品质量就逐步改进了。
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连江县供销合作社组织当地手工业生产以后,供应工作出现了新的面貌。供销合作社的商品供应量大大增加,去年零售总额达四百四十八亿九千多万元,超过原计划百分之一百零一,其中十二月份零售额比一月份增加了三十四亿元;今年零售计划又比去年扩大了,其中春耕农具供应计划比去年扩大两倍多。另外,也帮助手工业者解决了原料采购、成品推销中的困难,逐步改变了忙闲季生产不均的现象,并推动手工业者组织起来,逐步实现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目前,连江县广大农民对供销合作社的评语是:合作社真正是我们自己的,了解我们要什么,就供给我们什么!


第2版()
专栏:

陕西耐火材料厂建成
西北区规模最大的陕西耐火材料厂已于三月八日建成。耐火材料是工业生产建设中的重要材料之一,化学工业中筑炉、建窑及装置干燥设备,各项重工业所用的各式锅炉、烟囱等,都需要大量的耐火材料。陕西耐火材料厂附近的山谷里,蕴藏着可供该厂三百年使用的耐火原料——坩土。不久,该厂将生产大量耐火材料供应西北工业建设的需要。


第2版()
专栏:

长江下游培修江堤工程开工
长江下游春季培修江堤工程已经全面开工。今年长江下游春修江堤土方工程共一百七十万公方,石方七千多公方,开工早的安徽省境内土方工程已完成二分之一以上。整个下游江堤培修预计四月初可以全部完工。长江下游两岸干堤,东到入海口西到九江市附近,全长共达一千四百多公里,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领导农民培修,完成土方工程五千多万公方,各段堤身一般都已达到高出历年最高洪水位一公尺的标准。今年长江下游水利工程局根据钻探资料确定翻修部分江堤,进一步消灭隐患,巩固堤身。长江下游江堤修好以后,江苏、安徽两省沿江三十多县的六百万亩农田直接受到保护,并可保证沿江的安徽马鞍山铁矿、江苏公私合营的大生纺织公司海门三厂等厂矿安全生产。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些什么好处
柯克明 杨 叶
“单干户好比牛车,互助组好比汽车,农业生产合作社好比火车”,“单干不如互助,互助不如合作”,已经成了许多农民亲身体验到的和更广大的农民群众亲眼看到的事实。大家为什么说农业生产合作社好?顶重要的就是它能使农业产量提高,能使社员收入增加;还能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起来,能带领农民一步一步向社会主义前进。
合作社能进行比较大规模的
生产
大家拿本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单干户比一下,拿社员们入社后和入社前比一下,就能比较出来:除了极少数办得太不好的社以外,大部分社的产量都增加了,而且能一年比一年提高一些。这是什么缘故呢?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合作社里实行了统一经营,集体劳动的组织也更合理了,公共财产也比互助组多了,有了进行比较大规模的生产的条件。
土地交给社里统一使用,地力就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时候,不能不“吃啥种啥”,一小块土地要种好多种庄稼;如果土性适合种玉米,为了要吃小米、豆子,也得种些谷子、?豆;如果土性适合种棉花,为了要吃大米也得种稻子。这样,就把地力限制住了。统一使用土地以后,那块地的土性适合长什么庄稼就种什么庄稼,自然就能多收粮食、棉花;一大片、一大片都是一色庄稼,照管起来也比较省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时候,田埂、垅沟、地角、地头很多,占去不少地。统一使用土地以后,能够打破地界,耕地面积就扩大了。据河南省新乡专区的十三个社统计,打破地界以后,扩大了耕地面积四百四十四亩;按每亩产原粮二百斤计算,就可以多打八万八千多斤粮。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时候,地块太小,不好使用比较大的新式农具,也不好修比较大一些的水利,水田地区为了用水各家还常闹纠纷;统一使用土地以后,这些事情就都好办了。
土地交给社里统一使用,就能更方便地改进技术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时候,一家土地很少,不敢大胆地进行改进技术的试验。土地统一经营了,分出一小部分地进行试验,即使失败了对大家的收入的影响也不大,大家的保守思想自然就容易打破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时候,不管什么肥料一股笼统都上到自己的小块土地上,很难按照土性的不同上不同的肥料。土地统一经营了,肥料也统一使用了,就可以看土性的不同上不同的肥料,这样肥料的作用就更大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时候,各家不一定都有好种籽,换起来容易杂,并且很麻烦,要误工,要吃亏。土地统一使用了,全社可以统一选种,把长得最好的能抗灾抗病的产量高的庄稼的种籽留下来,这和增产的关系也很大。像一九五三年山西省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建立了试验改进技术的“小农场”和“留种地”,全部使用了优良品种;各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都实行了适当密植;施肥、灌溉等等技术也都有不少改进。这样,怎么会不增产呢?
劳动力由社里统一使用,并且实行一定的按劳取酬,劳动效率就更容易提高了。一家一户分开干,顾这头顾不了那头,往往浪费很多力气和工夫;一个人很难是个“全把式”,总有一些农活自己做不好;家里有些半劳力或者身体衰弱、残废的人,做地里活也往往插不上手,只好闲着。统一使用劳力以后,有专人负责计划安排,按各个人的专长分工,就可以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把各种农活和副业活都做得更好;半劳力和衰弱残废的人也都能有喂牲口、带孩子等等轻活可以做,就可以腾出更多全劳力来为增加生产做更多的事情。因为实行一定的按劳取酬的办法,谁劳动的越多越好,收入就越多,并且越受大家尊敬,大家的劳动积极性也更高了。这样,各种活计就能做得更好更快了。据中共山西省委农村工作部的典型调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劳动效率比互助组要高百分之十五左右。这样,就能有更多的力量进行土地加工和水利建设。像河南省新乡专区一百一十二个社,建社后就打了水井一百零五眼,增修水渠二十一条,保证了社内全部土地都能浇水,扩大了水田面积五千五百多亩。这样,也就有更多的力量和自然灾害作斗争。除了在兴修水利和改进技术方面从根本上征服灾害以外,即使遭到了自然灾害,社里人多力量大,全力出动,也能战胜或者减轻灾害。像河北省饶阳县耿长锁社,一九五三年连续战胜了旱、风、涝、虫四次灾害,全部土地每亩平均收了三百多斤粮食,比当地一般单干农民的平均产量高三分之一以上。这样,技术也更容易提高。因为社里分工细致,各专一业,熟能生巧;在一起商量的人也多了,人多智谋广,“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干活的效率高了,大家也有在改进技术上用心思的工夫和兴趣了。
社里有了相当数量的公共财产,就能办比较大的事情。像修比较大的水利、买成套的新式农具等等,在一家一户分开干的时候根本办不到,在互助组里也不容易办到;在社里就比较容易办了。
土地统一经营,劳力统一使用,一定程度的按劳取酬,一定数量的公共财产,这些都是农业生产合作社里的社会主义因素。农业生产合作社能进行比较大规模的生产,能较多地增加生产,就是靠着这些社会主义因素;这些社会主义因素一年比一年增加,就能一年比一年增产更多。
合作社能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
过去的经营地主,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富农,他们也能经营比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可是,照他们那样做,规模越大,就越会使更多的人受穷。这是因为,他们霸占着土地,他们自己不劳动或者很少劳动,全部或者主要是靠剥削过日子。没有土地的人,自然是要受他们剥削;就是有一些土地的农民,因为势单力薄,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生活一有困难,也就势必借高利贷、给人当雇工,受地主、高利贷主、富农剥削,甚至出卖全部土地。解放以后,经过土地改革,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农民不再受地主的剥削了,受富农剥削的也比较少了。可是,每户农民一小片土地,生产和生活就还是不能稳定,天灾和疾病死亡还会把许多农户弄得破产;富农、高利贷主和极少数条件比较优越的农民,就又乘机剥削遭到困难的农民。
地主、富农的大规模农业,自然是不能使农民富裕的;因为那虽是大规模的,却是剥削人的。小农经济,也不能使农民共同富裕起来;因为它会生长出剥削人的事情来,而且是分散的、极小规模的,是有许多困难的,是抵挡不了灾害、不便于改进技术的。只有合作化的农业,既能使大家不受剥削,又能使生产不断增加,所以也就能使全体农民一同富裕。
大家看看本地的实际情形,就能知道得更清楚了。凡是没有或者很少互助合作组织的地方,穷富分化的现象就比较多;发展了较多的互助合作组织、特别是发展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地方,就很少有穷富分化的情形,一般地说,参加了合作社的各家各户生活都是年年上升的。很不好解决的“困难户”问题,有了比较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合作社便于和国家经济相结合
在一家一户是一个经济单位的情况下,在生产方面和消费方面都是一家一个打算。种什么庄稼才合适,只能从自己家里的需要来看,不能从国家的需要来考虑。这样,就可能有的东西多种了,有的东西少种了,到末了对国家对自己都不利。自己家里需要什么东西,要用的时候也可能买不到。国家工厂不可能一家一户去问各家都需要什么东西,也就不好决定各种东西该造多少,可能有的东西造多了,有的东西造少了;到末了也是对国家对农民都不利。
农业生产合作社把许多家联合起来了,和国家经济联系就比较方便了。国家通过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合作社订合同。农业生产合作社需要什么东西,订在合同上,供销合作社就可以有计划地在一定的时间供给;国家需要什么粮食和工业原料,订在合同上,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可以有计划地进行生产。这样,农民要用什么东西就容易买到,生产出来的东西也不至于卖不出去或者贱价卖出。这样,对国家对农民都有很大好处。
农业生产合作社把许多家联合起来了,国家也更便于帮助农民。国家银行贷款给合作社,要比贷给许多家方便得多。国家的新式农具站、抽水机站、拖拉机站、技术推广站,帮助分散开来的许多家更不方便,有些机器和技术在小块地上根本没法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比较大,土地联成了片,国家要用新农具、新技术帮助大家,自然就比较容易了。
合作社能带领农民向社会
主义前进
大家都知道社会主义好,想快一些走到社会主义,过更幸福的日子。可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不是一下子就能办到的。从一家一户的小农业变成几百家以至一两千家在一起生产的大农业,是个很大很大的变化。那需要大家都有大规模的集体劳动的习惯,有全心全意同心合力为集体的事业奋斗的思想,有管理大规模的农业的本领,还要有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资金。这样的习惯、思想、本领、资金从那里来呢?在农业生产合作社里,就可以一天比一天多地得到这些东西。
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收获什么东西都是统一分配,全社每一块土地上收成好坏和每个社员都有密切的关系了。这样,大家的集体主义思想自然就渐渐提高了。社里实行一定的按劳分红的办法,越积极劳动越能增加收入。这样,大家在集体生产中自觉的劳动的思想自然也就渐渐增长起来了。大家越来越懂得劳动的价值,懂得劳动是一切幸福生活的源泉,到将来就可以实行完全按劳取酬的办法了。
农业生产合作社渐渐扩大,大家的生产能力、文化和技术水平渐渐提高,社里的公共财产和农业基本建设渐渐增多,大家自然也就渐渐有了经营大规模的农业的本领,也渐渐有了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的资金。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统一经营、部分的按劳取酬、公共财产的积累,社员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提高等等,都是社会主义的因素,是和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相似或相同的。这些因素渐渐地增加起来,就可以给将来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准备好条件,这就使农民到将来进入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时候,不会觉得突然。因此,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带领农民一步一步前进,自然地、顺当地走到完全的社会主义,过更美满更幸福的生活。


第2版()
专栏:

父亲和儿子
本报记者 沈 石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从兰州开往打柴沟(兰新铁路的一段)的火车里。
他和一位年轻的妇女,坐在我的对面。他们穿得很整洁。那女人的头上,围着一块干净的毛巾,黑色皮大衣里面裹着浅蓝色的棉袄。行李架上摆着他们的笨重的行李。我猜想,这两位旅客可能是到远地方去的。
那是深夜四点多钟了,旅客们都靠在座位上打盹;他,揩去了冻结在车窗上的冰层,不断地向窗外远望,直等到火车通过了黄河便桥,才回过头来。
“老大爷!你从那儿来?”我向他招呼。
“洛阳。”
“到那里去?”我问:
“到乌鞘岭去。”
“上乌鞘岭工地吗?”
“是的,我儿子在那里开推土机,我去看看他。”
“她呢?”我指着那年轻的妇女说。
“同志!这你不用问便猜得出来了。”老人话没说完,那女人的脸就跟着发红了。
以后,我在土石方工程队经常看到他。他住在推土机驾驶员的宿舍里。那位年青的妇女,已经和她的丈夫安起家了。
在乌鞘岭的山腰里,搭着一排一排的工人宿舍。这些临时宿舍很像陕北的窑洞,屋顶上涂着很厚的泥土,在零下三十度左右的冬天住在里面,比起单薄的帐篷来要暖得多了。
有一次,驾驶员们在宿舍里学习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我见到他,盘着腿,坐在床上,仔细地听大家的发言。学习结束,我走到他跟前,他没等我开口,就把他的儿子——杜志善叫来,介绍我和他认识。我们谈过一阵后,这位老人便滔滔不绝地向我叙述他这趟不同寻常的旅行。
他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说:“当我坐上火车,从宝鸡到兰州,见到隧道一个接着一个,见到那旁的渭河、从山侧开辟出来的路基,就想:这里面,有我儿子的一分力量。昨天,我站在大沙沟的山头,亲自看到他在大雪中开推土机,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我为他感到骄傲,感到安慰。”
他到乌鞘岭的第二天,踏着冰冻的山路,去参观那附近的隧道工程。他见到成千的工人,日夜不停地开凿隧道。他到过龙沟堡,见到那高耸的桥墩,兀立在龙沟河上,工人们系着安全带,在紧张地进行高空作业。他为隧道工人和桥梁工人克服种种困难的精神所鼓舞。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他到了大沙沟的工地。那里,电灯、探照灯照得整个工地像白昼一样。推土机、除根机、铲运机发出轧轧的声响。年轻的推土机驾驶员,冒着乱纷纷的雪花,将两座山头的泥土推到深沟里。他们要把深沟填起一道高达四十五公尺的路基,未来的火车,将从这上面通过。他第一次见到这样浩大的工程,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开着推土机,和同伴在深沟里填平从山上倾泻下来的泥土。
见了自己的儿子和那些推土机手们,怎叫这位老年人不喜悦呢!他刚来时,推土机手们听说杜志善的父亲来了,一个传一个,围拢过来,问长问短,腾出床位给他睡,将他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他们像生龙活虎一样,干起活来,不知从那儿来的一股劲。不管是在天兰路上的无水区和苦水区,或者是天气酷寒的乌鞘岭,他们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乌鞘岭冬季施工中,土地的冻层达一公尺以上,冻土有时摌破了推土机的刀片,他们将刀片卸下,挂上除根机,先把冻土扒松,再用推土机推送。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向大自然作顽强的斗争的。
三年前,杜志善还是银饰店的学徒。自从参加了修建铁路的工作,经过党和老师傅的培养,学会了驾驶推土机。这个青年人在人民的铁道队伍里逐渐成长起来了。每当杜志善满脸泥尘回到宿舍的时候,老人望望他,慢吞吞地说,“孩子!好好地干吧!”
儿子一天一天的成长,自然引起老年人的高兴。但是,当他想到自己,有辛酸,也有快慰。他经营过小生意,小生意并没有使他走向富裕。到了后来,不得不把自己的儿子送到银饰店去当学徒,他本人也不得不回到洛阳的浅井头村去种地。附近的农民听到他回来了,对他说:“杜子敬!还是干咱们这一行吧!比做生意到底靠得住些哩!”就是这样,他守着十多亩土地,来勉强维持全家七口人的生活。解放后,他参加了互助组,家境也慢慢好起来了。现在他又学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知道了自己将来所走的道路。这次来到乌鞘岭,看到了推土机、铲运机……,看到了铁路工人的生产劲头,他的眼界更是开阔了。
他把话题又回到这次旅行上来,他用过去出门的艰难来说明这次“不平常的旅行”。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他曾经到过兰州,那时没有火车,从西安动身,足足走了二十五天,路上还碰到过土匪。这次,只两天多,就从西安到了乌鞘岭。当他初次在兰州逗留的时候,曾经听人说过:“一到乌鞘岭,全身都发冷。”那时候,除了草原上的藏族牧民,除了当地的汉族、回族农民,谁愿意长时期留在乌鞘岭呢?到了今天,乌鞘岭的地,冻得和从前一样的厚,六月里有时仍然要穿棉衣,但是,就有那些不怕冻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儿子,迎着呼啸的北风,在那里从事移山开路的伟大工作。相隔多少年,前后两次来到甘肃,这位老年人心情上所反射出来的是:“时代毕竟不同了。”
儿子离开了家,做父母的总是要想望。杜志善上铁路后,不免引起他的怀念。他盼望儿子寄信回来,他也经常收到儿子的回信。可是每当他接到志善的信件,看看邮戳,发信的地址总是越来越远了。儿子离家的第一年,从宝天线上寄回了信;第二年,信件上盖的是天兰路上一些城镇的邮戳;今天,他亲自来兰州以西二百多公里的乌鞘岭,才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儿子离家乡远了,但这并没有引起老人的不快乐。因为他来乌鞘岭,看出了儿子的前程。这个前程,并不是私营银饰店过去受人贱视的学徒,而是新中国受人尊敬的推土机手。他将看到自己的儿子和他的同伴,雄赳赳地坐在驾驶室里,开着推土机,越过乌鞘岭,穿过河西走廊,通过草滩、沙漠和大戈壁,直达祖国丰富的石油城——玉门,直达大西北的边疆。那时候,加盖在儿子信件上的邮戳,将是武威,将是哈密,将是新疆的省会——乌鲁木齐。那时候,他坐上火车,去看望儿子,将看到祁连山的积雪,将看到古老的嘉峪关,也将尝到又香又甜的哈密瓜。那时候,他坐在车厢里,回想起他第一次到兰州的往事来,将更有一番新的心情。那时候,历史家写大西北的开发史,铁路职工们,将占着重要的一页,而这一页里,就有他儿子的名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