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十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物质利益的原则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劳动性质的根本改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是摆脱了剥削的劳动。“千百年来都是为别人劳动,为剥削者做苦工,现在第一次有可能为自己工作,而且是依靠最新技术和文化的一切成果来工作。”〔一〕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强迫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生产资料公有制造成在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组织劳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劳动者在社会上的地位根本改变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地位是由社会出身和财产来决定的,与此相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地位只是由劳动和个人能力来决定的。
剥削的消灭,劳动者在社会上的地位的改变,使人们对劳动的看法发生根本转变,产生了新的劳动态度。千百年来剥削制度使无数代的劳动者厌恶劳动,把它看做沉重的可耻的负担,而社会主义却把劳动变成光荣、体面和英勇的事情,使它具有愈来愈多的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一个劳动者如果工作做得好,在改进生产的事业上表现出主动性,他就会获得荣誉和光荣。
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尚未成为社会成员的生活的第一需要,尚未变成为共同利益工作的习惯。在社会主义阶段上,人们意识中的资本主义残余尚未彻底克服。绝大多数工作者忠实地履行自己对社会的义务,在劳动中表现出创造主动性,但也有一些工作者不老老实实地对待自己的义务,破坏劳动纪律。这些人力图给社会主义社会尽可能少的东西,而取得尽可能多的东西。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保存着不少旧的分工的残余——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工人劳动和农民劳动间、熟练劳动和简单劳动间的重大差别。这些旧的分工的残余只能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物质生产基础的建立逐渐地被消灭。
这一切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劳动的结果和生产的发展的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证这种关心的是工作者在社会上的地位以他的劳动结果、以他的生产活动结果为转移。
每个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劳动结果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营的根本原则之一。列宁指出:“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的部门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关心上面。”〔二〕
在付给职工劳动报酬、分配集体农庄收入、组织经济核算、规定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等等的时候,物质利益的原则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这一切就造成“社会和国家对劳动量和消费量实行极严格的监督”〔三〕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社会监督人们的参加劳动,考虑到工作者的熟练程度的差别,确定劳动定额和每个工作者的劳动报酬。当劳动尚未成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然需要的时候,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就在于组织社会劳动,使工作得又多又好的人得到较多的社会劳动产品。
劳动是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的义务。劳动权利的实现
社会主义和劳动是分不开的。社会主义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惊人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上层剥削分子过着寄生的生活,而工人群众则担负不堪忍受的劳动,只是在失业而被迫赋闲的时期才中断这种劳动。社会主义消灭了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从而消灭了一个阶级(生产资料占有者)能够依靠另一个阶级(被剥夺生产资料的人们)的劳动过活的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意味着全体公民都有参加社会劳动的平等义务,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个人只有劳动才能生存。在苏联,劳动是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义务和光荣的事情。
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不仅实现了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从事劳动的平等义务,而且实现了一切公民的平等的劳动权利。从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劳动群众千百年来的梦想。劳动权利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全体公民都有可能在公有的土地上和公有的工厂中进行工作。劳动权利就是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有权利获得有保障的工作并按劳动数量和质量取得报酬。以立法手续在苏联宪法上固定下来的劳动权利,由于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组织、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增长、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消除和失业的消灭而得到切实的保证。
失业,这一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灾难,在苏联已经永远消灭了,因此,工人没有随时被赶出企业大门而失去一切生活资料的危险。失业的消灭、工人对明天的怀疑心理的消除、农村中贫困的消灭是苏联人民的伟大成果。
劳动权利的实现使得有可能更加广泛地利用社会劳动资源来发展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不断提高必然使工人和职员人数不断增加。
苏联国民经济中的工人和职员人数:一九二八年年底为一千零八十万人,一九三二年年底为二千二百八十万人,一九三七年年底为二千七百万人,一九四○年年底为三千一百五十万人,一九五三年年底为四千四百八十万人。
城市中的失业、农村中的农业人口过剩和贫困等现象的消灭,社会主义生产的不断增长,根本改变了保证企业获得劳动力的条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劳动力的需求是自发地、依靠失业后备军和过剩农业人口来满足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所需的劳动力是有计划地、依靠有组织的招收、有组织的训练和分配劳动力来保证的。
资本主义把工人变成机器的附属品,扼杀人们的才能,与此相反,社会主义把劳动从剥削下解放出来,使全体公民都可以受到教育,这就为劳动者的才能的发展和自由表现创造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生产在高度技术基础上的不断增长,要求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要求增加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熟练劳动者的比重。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的增长,首先是由国民教育的发展来保证的。在苏联,已经实现了七年普遍义务教育,正在过渡到中等(十年)普遍义务教育。专业的中等和高等教育得到广泛的发展。因此,工人阶级和农民的文化面貌改变了。不识字和愚昧无知已成过去。受过七年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在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
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也通过生产技术教育而提高,这种教育既包括培养新的工作者,也包括在不脱离生产的情况下提高工作者的熟练程度。在苏联,为了满足国民经济中极重要的部门对熟练工人的需要,建立了拥有工艺学校、铁路学校和工厂艺徒学校网的国家劳动后备系统。这些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一切由国家供给。除了国家劳动后备系统外,补充熟练工人的重要来源就是对工人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训练,就是用带徒弟、开训练班的办法在企业中对千百万劳动者进行训练。知识分子的人数、有高等技术的工农出身的专家的人数,正在迅速增加。
在十三年内(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五三年),工艺学校、铁路学校和工厂艺徒学校依靠国家的帮助训练了将近七百万各行各业的年轻的熟练工人。在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头三年中,用企业中带徒弟和开训练班的办法,平均每年培养了二百五十万新的熟练工人,并且有将近三百五十万工人提高了自己的技术。在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头三年中,每年有二百五十万以上的集体农庄庄员在三年制的农艺及动物饲养训练班学习。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的函授教育也有了广泛的发展。
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的经济法则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着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恩格斯指社会主义社会写道:“分配既然是由纯粹的经济理由来支配,那末它将由生产的利益来调节,而那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保持和表现自己能力的分配方式,最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劳分配最适合于这一要求。
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上,生产力还未达到保证按需要进行分配的丰富产品的高度发展水平。因此,唯一可能和必要的物质资料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保证每个工作者从个人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劳动的结果,它是推进生产发展的强大力量。按劳分配刺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增进生产工作者的福利。
按劳分配使每个工作者取得的社会劳动产品直接以他参加社会生产的程度为转移,从而把工作者个人的利益和整个国家的利益联系起来。
按劳分配造成严格计算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间的差别的必要性。熟练劳动的报酬较高,使得熟练工作者得到应得之份,同时鼓励非熟练工人上进,成为熟练工人。这就刺激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并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重大差别逐渐消灭。
按劳分配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性的消灭和固定基干的形成,这对改善企业的劳动组织有很大的意义。没有掌握了技术和积累了生产经验的固定的工作者,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生产的顺利发展。
可见按劳分配是客观必然性,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法则。
按劳分配的经济法则要求产品的分配直接以每个工作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转移,要求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不分性别、年龄、种族和民族,一律实行同工同酬。在工业和农业中,劳动报酬是以这一法则的要求为基础的。
按劳分配的经济法则是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在反对落后分子的自私倾向、反对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的坚决斗争中实现的。小资产阶级平均主义主张不管劳动数量和质量,不管工作者的熟练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一律付给平均的劳动报酬;平均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念,它认为消费、生活条件、口味和需要都普遍一样就是社会主义。它给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引起基干工人的流动,使劳动生产率降低,使计划不能完成。列宁在揭穿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念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平等不是体力和智力的平等,而是社会的经济的平等。对社会主义来说,这就是大家平等地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大家平等地用公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工作,大家都平等地有从事劳动的义务,按劳取酬原则对大家都是一样的。
社会主义的劳动协作
社会主义标志着劳动协作历史发展上的比以前各种形态都高的新阶段。社会主义的劳动协作是不受剥削的、以同志的合作和互助关系联系起来的工作者之间的协作,它以最先进的技术为基础。社会主义协作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协作强大得不可比拟的劳动生产力。协作所固有的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式——实行分工,采用机器技术,生产资料由于共同使用而节省等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得到最大的发展。
与限制劳动协作规模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相反,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大扩展劳动协作的范围,使许多人在资本主义所不能达到的那种规模上进行共同劳动成为可能。这表现在工业和农业中的生产集中达到了资本主义从未有过的程度,表现在重大的全国性的经济措施的实现上。
社会主义协作有着与以前一切社会形态根本不同的新的劳动纪律。资本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是靠饥饿纪律来维持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广大劳动群众是愚昧无知、备受压制、备遭一小撮资本家和地主剥削的雇佣奴隶或贫困不堪的农民。社会主义劳动纪律是当了自己国家的主人的劳动者的自觉的、同志的纪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维持必要的劳动纪律是符合于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以社会主义劳动纪律的精神教育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多数工作者的任何一种共同劳动都需要管理,以使这些工作者的行动互相配合,并组织他们之间的必要的生产联系。社会主义的劳动协作是以在生产和管理机构的一切环节中坚定不移地实行一长制为前提的。一长制是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它是以群众服从劳动过程指导者的唯一意志为基础的,它是与群众在生产过程中的广大的创造主动性相结合的。
随着资本主义剥削的消灭,与它分不开的管理上的暴虐也消灭了,这种暴虐意味着资本主宰一切,企业主及其管理机构横行霸道,工人群众毫无权利。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企业、公司、管理总局的领导者和各部部长是人民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受托者和勤务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对待经济工作的领导者——经理、厂长、车间主任和工长——像对待敌人一样,因为他们领导经济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为了资本家的利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工作的领导者得到人民的信任,因为他们管理经济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
剥削的消灭根本改变了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工人和企业领导人员间的利益对立消失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体力劳动者和企业领导人员是统一的生产集体的成员,他们都与生产的发展和改进有切身的利益关系。由此就产生出旨在使生产不断完善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间的创造性的合作。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日益失去精神内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鸿沟愈来愈深;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体力劳动的精神内容日益丰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愈来愈接近,它们之间的重大差别逐渐消灭。这表现在:工人阶级和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构成社会主义劳动协作最重要的特征的社会主义竞赛日益发展。
社会主义竞赛
社会主义竞赛是在劳动群众发挥最大的积极性的基础上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进生产的方法。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第一次创造了实行真正广泛的、大规模的、包括千百万劳动群众的竞赛的可能性。社会主义竞赛旨在完成和超额完成国民经济计划,保证社会主义生产的不断增长。
社会主义竞赛根本不同于统治着资产阶级社会的竞争。
“竞争的原则是:一些人的失败和死亡,另一些人的胜利和统治。
社会主义竞赛的原则是:先进者给予落后者以同志的帮助,从而达到普遍的提高。
竞争是:打败落后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
社会主义竞赛是:一些人工作得不好,另一些人工作得好,再有一些人工作得更好,——赶上更好的以达到普遍的提高。”〔五〕
社会主义竞赛表现出劳动者进行同志的合作,表现出他们共同为生产的普遍提高而斗争。
代替追逐利润和竞争这样的生产动力,社会主义产生出新的、无比强大的动力。这首先是群众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深切的关心,这种关心是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中产生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不是为剥削者工作,而是为自己、为自己的社会工作,这个事实就是社会主义生产高涨的无穷无尽的泉源。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竞赛的发展上起着巨大的作用。按劳取酬使工作者的报酬取决于他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从而刺激群众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他们的创造主动性。
生产革新者和先进者的创举是竞赛的特点,他们完全掌握了先进技术,抛弃了陈旧的过时的定额和工作方法,提出新的定额和工作方法。很多工人不仅掌握了起码的技术,并且具有技术人员的水平。在和一切旧的、过时的东西作斗争中,先进人物开辟着发展生产的新的道路,发掘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的潜力。
劳动者的创造主动性不使生产停滞不前,它是生产不断前进和完善的泉源。革新者所应用的先进工作方法的基础就是根本改善劳动组织(分工、兼职等等)、生产组织(按指示图表工作)、技术操作过程和生产技术(技术操作过程的强化,工具、设备、机床的改善等等)。农业中的先进者应用新的农作法和新的动物饲养方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畜产品的产量。
社会主义竞赛以迅速而广泛地推广先进经验为前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范例的力量第一次产生出广泛的影响,成为生产不断高涨和不断完善的手段。这一点所以能做到,是由于:第一、革新者在掌握先进劳动方法上用各种形式(带徒弟,老工人帮助新手,开办生产先进者和革新者学校等等)给予一切生产工作者以积极的同志的帮助;第二、劳动群众具有赶上先进人物、掌握他们的经验以达到普遍提高的愿望;第三、保证了竞赛的广泛的公开性和对企业工作成绩的评比。国家经济机关依靠生产革新者的先进经验,确定劳动消耗和生产资料利用的先进定额,把这种定额作为生产计划的基础。先进经验的推广、大多数劳动者的掌握新的定额和工作方法,保证劳动生产率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群众的社会主义竞赛并予以全力支持。劳动者由于工作中的成就,不仅得到物质上的鼓励,而且得到勋章和奖章,由于杰出的革新活动更得到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和斯大林奖金。
在苏联,社会主义竞赛具有全民的性质。企业中最普遍最有效的竞赛形式,是个人竞赛和队与队的竞赛。此外,还展开车间、企业、集体农庄、农业机器站、国营农场间的竞赛,以及区、省、共和国间的竞赛。到处广泛展开争取产品优良质量的竞赛,更好地利用生产能力的竞赛,降低产品成本的竞赛,超计划节约材料和资金的竞赛,争取农作物的丰收和畜牧业的高产量的竞赛。一九五三年工业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人参加了社会主义竞赛。一九五三年工业、建筑业和运输业中所采用的发明、技术改革和合理化建议在八十五万件以上。
城市和乡村中的社会主义竞赛,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对于建成共产主义具有头等的意义。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社会主义的经济法则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建设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条件。列宁写道:“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造成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是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六〕
大家知道,劳动生产率是以工人在单位时间所制造的产品的数量或用于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来测量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在产品中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而过去劳动的份额相对增加,同时,包含在单位产品中的劳动总量也减少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意味着单位劳动时间中产品量的增加。
从社会来看,劳动生产率是随着劳动的节约而增长的,这里包括整个社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节约。马克思指出,真正的节约在于劳动时间的节省,这种节省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东西。社会主义消灭了无政府式的资本主义体系所固有的大量浪费劳动的现象,保证有计划地、最合理地利用社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源。苏联的劳动者对尽量节约生产资料都很关心,这表现在节约原料、燃料、材料和更好地利用机器和装备的群众运动上。
不断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性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决定的。社会主义生产的不断增长,第一是靠每个工作者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量的增加)。在一九四○年至一九五三年期间,工业品增加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是靠这一泉源得来的。社会主义生产的不断增长,第二是靠就业工作者总数的增加以及在全社会范围内改善对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利用。用缩减行政管理机构、缩减从事附属和辅助工作的人员的办法,来增加从事物质生产和参加主要生产过程的工作者的比重,对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具有很大的意义。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保证产量的迅速增长,为消费的增长和生产的扩大创造可能性。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急剧增加消费品生产和最充分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的最重要的条件。为了在经济竞赛中胜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全体苏联人,我们全体人民必须清楚地了解到:国民经济进一步高涨和全面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条件,就是尽力提高所有部门——工业、运输业和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我们大家应该知道,不大大地和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大量而迅速地增进苏联人民的福利。”〔七〕
由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很缓慢的,并且具有不稳定的性质。马克思指出:“对于资本,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法则并不是无条件适用的。”〔八〕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一切阻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障碍也就消灭。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并起作用的是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经济法则。
社会主义发现出资本主义所不能有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方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首先是依靠不断发展和一贯运用减轻人的劳动的先进技术来保证的,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生产率首先是依靠摧残工人的劳动的过分强化来达到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必要条件是:经常改进技术,生产机械化、电气化,尽力改进对现有技术的利用,不断与反机械化的倾向作斗争。
劳动者的物质福利的不断增进及其熟练程度和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强大因素。
以工作者的自觉纪律和同志合作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组织,以及按劳动数量和质量来支付劳动报酬,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造成巨大的可能性。按劳取酬的进一步的改善,生产中的社会主义纪律和秩序的加强,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作者的比重的提高,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巨大潜力。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社会主义竞赛中表现出来的工作者在改进技术和生产组织方面的创造主动性,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动力。研究和推广生产革新者所积累的先进经验,对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极大的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造成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高了百分之四十一,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提高了百分之八十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百分之九,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提高百分之十二点七。劳动生产率的这种增长速度在资本主义工业中是没有的。与一九一三年水平比较,一九四○年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三倍,加上工作日的缩短,则提高了四点二倍。在战后时期,进一步从技术上重新装备国民经济,工人和工程技术干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以及他们的创造主动性的发扬,这一切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新的增长。与一九四○年比较,一九五三年劳动生产率在工业中提高了百分之七十一,在建筑业中提高了百分之五十。
最近二十五年(一九二八年—一九五三年)工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提高五倍,在建筑业和铁路运输业中大约提高二点五倍。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中,劳动生产率比革命前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约超过二倍。
但是从解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的任务来看,从解决在经济竞赛方面胜过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任务来看,苏联劳动生产率的现有水平还是不够的。共产党正动员劳动者为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斗争。
保证有丰富的消费品的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要前提。
简短的结论
(一)社会主义使劳动者摆脱了剥削,用为自己、为全社会的自由劳动代替了为剥削者的强迫劳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具有创造性,并且是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的第一需要,它是需要物质刺激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于每个工作者的劳动量和报酬量实行极严格的监督。
(二)在苏联,劳动是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义务和光荣的事情。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中,消灭了失业,实现了社会一切成员的劳动权利。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不断增长造成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和他们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每个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劳动的结果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营的根本原则之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起作用的是按劳分配的经济法则,这一法则要求直接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物质资料。
(四)社会主义劳动协作是不受剥削的、以同志合作的关系联系起来的工作者的协作。它建立在高度技术的基础上,它的特征是自觉的纪律,是把一长制同广泛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自动性结合起来的新型的管理。社会主义协作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竞赛。社会主义竞赛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
(五)社会主义创造了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和人民福利的决定的条件。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经济法则。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
编译局译)
附注:
〔一〕列宁“怎样组织竞赛”。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部的任务”
(见“列宁全集”第四版第三十三卷第四七页)。
〔三〕列宁“国家和革命”(见“列宁文选”两卷集中文版第二卷第二四五页)。
〔四〕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二编。
〔五〕斯大林“竞赛和群众劳动热情的高涨”(见“斯大林全集”俄文版第十二卷第一一○页)。
〔六〕列宁“伟大的创举”。
〔七〕马林科夫“一九五四年三月十二日在莫斯科列宁格勒选区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
〔八〕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编第十五章。


第3版()
专栏:

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
苏联作家 斯·普列奥布拉仁斯基
自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以来,已经过去二十年了。
在这些年间,苏联人民的生活中充满了许多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真实地反映苏维埃人生活的苏联文学,成为新的真正人道主义思想的勇敢的宣扬者,它在对苏联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事业中已经起了,并且还在起着巨大的作用。
出席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的有代表苏联五十二个民族的文学工作者的五百九十七名代表。外国作家如尼克索、阿拉贡、贝希尔、萧三、布洛克等也积极地参加了大会。
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确认苏维埃社会的新的文学原则的标志下举行的。苏维埃文学是世界上最有思想性、最先进和最革命的文学。
尼克索在那次代表大会上向苏联作家讲话时曾经这样说道:“你们是先进的队伍,你们是人类的先锋队。我向你们——人类的先锋队致敬。你们已经创作出来的作品使我非常高兴,并且祝你们进一步获得伟大的成就。”
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代表大会拟订了苏联文学最近期间的任务,促进了苏维埃国家一切创作力量的新高涨,使苏联各民族的文学在一致的原则下团结起来,加强了俄罗斯作家同所有其他苏维埃民族共和国作家的联系,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
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的历史意义还在于,代表大会肯定了苏联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种创作方法保证苏联作家在选择艺术作品的各种形式、风格和体裁上有发挥创造性的极大可能。
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后的这些年间,苏联文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苏联文学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文学原则上新的、真正自由的特点:真正的人民性和同进步的民族传统的紧密联系,真实性和忠实于共产主义思想,为艺术家开辟了表现个人独创精神的广阔园地的真正自由。
在这些年间,文学在苏联成了真正全民的事业。只要指出这一点就够了:最近二十五年内,苏联文学作品的出版总数已经超过了二十亿册。
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后出版的苏联作家的许多著作,在苏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些作品还被译成了几十种外国文字。
苏联文学在过去二十年内发展的最大成就之一,是苏联各民族文学在苏联各民族友谊不断巩固的基础上的巨大高涨。新的民族文学产生了,并且在顺利地发展起来。在多民族的苏联文学中,青年作家的队伍扩大起来了。各兄弟民族文学的主题也无限地扩大了。各兄弟民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得到了全民的承认。
战前头几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特征是俄罗斯文学的巨大成长。
在这个时期,伟大的俄罗斯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不倦地继续着创作活动。杰出的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和萧洛霍夫的才能在长篇著作“苦难的历程”和“静静的顿河”中展示出来,这些作品深刻地揭示出苏维埃国家中所发生的事件的复杂历程。
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苏联文学名著:例如法捷耶夫的“来自乌地格的最后一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马卡连科的“教育诗”。
在这个时期,苏联著名作家普里波衣、钦斯基、卡达耶夫发表了描写苏维埃国家革命前情况的光辉著作,同时也出现了鲍罗廷、梭罗维也夫、乌·扬的描写俄罗斯古代历史的著作,别尔文采夫、伊凡诺夫等人描写国内战争的新著作。
在爱伦堡和巴甫连柯的小说中,资本主义世界劳动人民的生活和解放斗争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苏联作家所探讨的主题和问题是各式各样的。然而,苏联文学在伟大卫国战争以前时期的主要主题,就是在革拉特珂夫、马雷舍夫、潘菲洛夫、特瓦尔多夫斯基、克雷莫夫和其他许多作家的著作中所表现的主题——苏联人民的鼓舞人心的创造力和建设性的劳动。
俄罗斯剧作家包哥庭、阿尔布卓夫、古舍夫、克朗,乌克兰剧作家考涅楚克,白俄罗斯剧作家克拉皮娃等人,在这个时期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苏联诗人的工作也是成绩卓著的。
苏联文学在苏联人民生活中的伟大教育作用,以特殊的力量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表现了出来。所有各民族共和国的作家,以一支战斗的、具有高度思想觉悟的苏维埃爱国者—战士的队伍出现在这些英雄的年代里。
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有一千名以上的文学工作者参加了保卫祖国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战争期间创作的七千部书中,绝大多数是由同部队的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作者写的。
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的苏联文学中,人民—战士的形象占据中心的地位。在伟大卫国战争中,胜利就是用他们的鲜血和劳动取得的。
战争时期的优秀作品(例如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波列沃伊的“真正的人”、郭尔巴托夫的“不屈的人们”等都是其中最好的,第一流的作品)显示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的典型的特征,就是严格的生活真实同苏联人民对正义事业的胜利的预见相结合的特征。奥列格等青年近卫军英雄、卓娅、马特洛索夫已成为令人爱戴的、教育苏联青年无限忠诚于共产主义的英雄。为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创造的华西里·焦尔金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战后几年是苏联文学进一步高涨的年份。
苏联作家以自己的作品反映了国家生活中的许多最重要事件,在许多长篇小说、中篇小说、诗歌和剧本中创造了回到和平劳动道路上来的苏维埃人的形象。
在这些年间写成的小说,如巴甫连柯的“幸福”、阿札耶夫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潘诺娃的“克鲁日里哈”、柯契托夫的“茹尔宾一家”、尼古拉耶娃的“收获”、巴巴耶夫斯基的“金星英雄”、拉齐斯的“暴风雨”和“走向新岸”以及其他等等,都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争取世界和平的主题,在战后时期的苏联文学作品里也得到了特别明显的反映。
苏联作家运用各种文学体裁——抒情诗、长诗、小说、剧本、讽刺小品和歌曲——来宣扬世界各族人民的友谊团结和反对新战争挑拨者的斗争的思想。
作为这种伟大思想的宣扬者的苏联文学,同外国的进步作家有着创作上的联系。人民民主国家的作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作家,从苏联文学中看到了真正的人民性的榜样。挪威作家爱温德·鲍尔斯塔特说道:“苏联作家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在于,他们的生活和创作是同劳动群众的生活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在他们身上是如此地根深蒂固,所以他们的作品就没有造作或是牵强附会了。他们的创作是他们的热情和丰富的精神力量的自然表现,而其精神力量就是才能的秘诀。……苏联作家的精神力量有效地感染着读者,召唤他们为了共同的福利而从事愉快的劳动。作家意识到那种把他和全体人民结合起来的崇高的热情,他和人民共同渡过患难,和人民共同获得胜利。”
苏联文学在过去二十年来获得的成就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尽管有这些成就,在苏联文学面前仍然摆着许多有待解决的任务。苏联读者向作家们提出了合理的要求,期待他们创造出和自己所处的时代相称的苏维埃人的形象来。
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指出了苏联文学的主要缺点和弱点,并号召作家创造足以成为苏维埃人榜样的正面人物的形象,讽刺并揭露那些存在于苏维埃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并为达到作品的艺术技巧的高度水平而斗争。
无疑的,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将是确定解决上述这些任务的具体道路。
参加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的将有七百多名代表和广大苏联社会人士的代表。许多外国来宾也将应邀参加大会。
除了关于苏联文学的状况和任务的总报告以外,大会还将听取和讨论关于苏联的散文、诗歌、戏剧、电影剧本,关于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关于文学批评和翻译苏联各民族文学作品的副报告。关于现代世界进步文学的问题也将有专门的报告。
除此以外,大会还要讨论和通过苏联作家协会的新的章程,并改选作家协会的中央领导机构。
无疑的,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将在文学所面临的——对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这个新的任务的标志下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