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各地人民法院认真贯彻全国司法会议决议
全国各地人民法院认真贯彻第二届全国司法会议的决议,正结合当地目前中心工作开展司法工作。
今年四月下旬,第二届全国司法会议闭幕后,各地人民法院负责干部即向当地党、政领导机关作了汇报,并召开了本地区司法会议,根据决议的精神制定了工作计划。目前,各省、市人民法院都已召开了司法会议,把决议的精神传达到县一级人民法院(个别地区还没有做)。
第二届全国司法会议的精神下达后,许多地区的人民法院密切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和普选工作开展了工作。如东北区人民法院根据东北地区经济建设任务繁重的特点,积极准备在鞍山、阜新、沈阳、哈尔滨等地的工矿和运输企业中建立工矿专门法庭,东北各省人民法院和大中城市人民法院还准备设立生产保卫庭,专门处理有关生产的案件。中南区人民法院根据中南地区的特点,准备在水运沿线、主要矿山建立专门法庭。河南省人民法院为了贯彻为生产服务的方针,曾具体规定在清理案件时,首先清理有关农业生产的案件;受理有关农业生产的案件时,要做到随到随办、不积压。随着普选典型试办工作的开展,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和安徽省合肥市以及四川、福建、辽东等省的某些地区陆续建立了普选人民法庭,仅广西省就建立了二十一个普选人民法庭试点。普选人民法庭积极配合普选进行工作,保障了普选工作的顺利开展。多数地区为贯彻会议的决议,配合中心工作清理了积案,检查了过去处理不妥的案件。例如,东北区人民法院,试办了十二个典型试办清理积案工作的基点,准备通过基点,总结工作经验,以指导全面的工作。各地人民法院在执行上面三项任务同时,也注意了巡回法庭、人民陪审制、基层调解组织和人民接待室四项制度的建设,并以建立巡回法庭作为制度建设的中心环节,通过它逐步建立陪审制,有重点地建立和整顿调解委员会。东北区各省和西北区甘肃省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和普选运动前,各县普遍建立一个巡回法庭。四川省有一百零九个县人民法院实行了巡回审判制度,其中有二十个县人民法院成立了固定巡回审判站。这些制度的建立,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各地司法干部的思想水平也有了提高。过去,有一部分干部认为司法工作是“冷门”,不安心于司法工作,经过学习后,他们认识到司法工作是镇压反革命分子、保障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的有力武器,因而提高了工作信心。各级法院的领导作风也有显著的转变,普遍展开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了领导。省市以上法院普遍从检查中发现只有工作布置而缺乏检查,只交代任务而不给办法以及忽视思想领导等等的缺点。基层法院的领导人也根据工作中的缺点做了自我批评。
为了进一步贯彻全国司法会议决议,最近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曾召集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各大行政区分院负责人到北京汇报,并向他们着重指出:今后司法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清理积案、检查处理不妥的案件、建立普选人民法庭。各地人民法院在贯彻中心任务时,应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建设、普选和反官僚主义等工作进行,并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分别先后缓急,有重点地、有步骤地穿插进行。为了完成司法工作当前三项中心任务,各地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司法制度建设工作。各地的基层法院通过这些工作应抓住巡回法庭这一中心环节,只要干部条件具备,应立即建立,那种认为只有在普选人民法庭的基础上才可以建立巡回法庭的等待思想必须克服。此外,各地人民法院对保卫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工作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3版()
专栏:

节约制度是国民经济进一步高涨的最重要的杠杆
苏联克·普罗特尼可夫
苏联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地完成着伟大的共产主义建设任务。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一往直前地行进着。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主要基础的重工业的威力在一年一年地增加。轻工业与食品工业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度水平,并有可能在减低物价政策的基础上日益充分地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社会主义农业也有显著的成就。
苏联人民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上获得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成绩,然而在苏联人民面前仍然摆着许多没有解决的任务。
为了实现宏伟的共产主义建设纲领,为了完成第五个五年计划,必须寻找、发现并利用国民经济内部所蕴藏的巨大的后备力量,在经济建设一切环节上实行节约制度,提高企业的赢利。
一、社会主义社会节约制度的
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节约是生活的必需,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所决定的,是和一切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相适应的。大家知道,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只有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才能够满足这些需要。
社会主义生产的增长是靠本国资源,靠内部积蓄泉源来实现的。经济管理得愈合理,愈节约,积蓄也将愈多,现有潜力的利用也将对社会有更大的效用。“社会用于生产食品,牲畜等物所需的时间愈少,它就愈能赢得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其发展,其消费及其活动的全面性都是依时间的节约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四卷,第一一九页)
节约制度的本质就在于对待社会主义财产的爱护与主人翁的态度,就在于合理地、精打细算地使用劳力、物力与财力资源,就在于预防国民经济一切部门和一切管理环节上的损失与非生产的耗费。
在苏维埃社会里,节省下来的资金是用来保证高速度的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在高度技术基础上发展工业和社会主义农业,来求得苏联人民福利一往直前的提高。由于节约政策的实现,生产活动有可能在耗费最少力量与资金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成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根本就是浪费的。特别浪费的是现代的垄断资本主义,它的生产目的乃是求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当然,垄断资本家在组织生产时力求在一切方面实行节约,然而,这种“节约”带有反社会的、反人民的性质。首先,资本主义的“节约”伴随着劳动的骇人听闻的紧张化,这种“节约”的目的是反对工人,意味着日益加强对于工人和农民的剥削,残酷地对待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健康。其次,个别企业里的资本主义的“节约”伴随着流通范围中巨大的非生产的资金开支,伴随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骇人听闻的浪费。
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产生的生产力发展得非常延缓,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周期性地返复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经济的军国主义化,剥削阶级的寄生现象,企业经常负荷不足,产品的破坏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许多其他现象,都无可反驳地证明着现代资本主义的不可计量的浪费。
与资本主义相反,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场所,排除了经济危机、企业负荷不足与失业,——在历史上第一次创造了为社会利益合理地、真正节约地管理全部经济的客观可能性。
社会主义消灭了产生浪费现象的根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剥削阶级。劳动人民自己是生产资料及其所创造的物质价值的主人。他们愿意最节约地、最勤劳地使用社会财富。社会主义社会对各经济部门间物力与劳力资源实现着有利于人民的、有计划的分配。这是大量储蓄、节约产品和不断提高社会劳动消费经济效率的重要条件。
工业产品成本有系统的降低,可以说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中节约政策的重要意义和成绩。例如,一九五○年工业产品成本降低的百分之一,是四十亿卢布以上。这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期增大了许多倍,当时成本降低的百分之一等于一亿五千万到两亿卢布。一九五一年在降低工业品成本方面的节约所得(包括由于降低原料物资批发价格的节约)达三百五十五亿卢布。一九五二年,这种节约所得达四百六十多亿卢布。
第十九次党代表大会的指示规定在第五个五年计划年代中,工业产品成本大约降低百分之二十五。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在降低国民经济中生产和流通的费用方面节省的巨大资金,应当大约等于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
因此,我国经济管理得愈加节俭合理,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苏联人民在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也将获得更大的成就。
二、节约制度是社会主义的
经营方法
党和政府不倦地关怀着社会主义财产的巩固,作到了对于公有经济最节约的管理,领导着反对无人管理和浪费等现象,争取在生产、流通、管理方面的一切环节上逐步实现节约制度的坚决斗争。为要节约地、慎重地管理经济,必须精通经济的生产。
为要实行严格的节约制度,我国经济工作人员必须考虑到价值法则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法则发生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这一法则在我国并非社会生产的调节者。但是这个法则,正如约·维·斯大林所指出的:总还要影响到我国生产,这在领导生产时是不能不考虑到的。因此,在我们的企业中,经济核算和赢利问题、成本问题、价格问题等等,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价值法则对社会主义生产的影响在现今条件下是正面的因素,因为它教育经济工作人员合理地进行生产,教导他们计算生产量,寻求和利用潜在的后备力量,而不去践踏它们,教导他们改进生产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核算,并使企业能够赢利。
实行节约制度的最重要的杠杆是作为有计划地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方法的经济核算制。经济核算制的依据是企业实际经营的独立性,企业在经济上负责最有效地利用,生产能力最适当地开支物力与财力。
应当指出:节约制度,这一重要的社会主义管理方法,还未被许多经济组织的领导者所充分运用,以致使社会主义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许多经济工作人员没有掌握经济的生产。在许多企业里仍然只是在形式上实行经济核算。有些经济领导人员损害整个国家的利益,故意在生产成本计划中用提高原料消耗与产品劳动量标准的方法来创造“后备力量”。这样的情况并不稀少,一些企业的低劣工作被另一些企业的良好工作所掩盖,而政府各部却满足于整个部门的平均指标,不采取应有的措施使落后企业达到先进企业的水平。
生产过程不平衡,突击,时作时辍地工作,违反正常的生产节奏等缺点,使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的损害。在月初,许多企业工作很松散,然而到了月终整个生产机构感到急剧的负荷过重,这就引起了正常生产进程的破坏,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在月初损失工作时间,在月终开支大量资金,进行不必要的规定时间以外的工作,使废品增加,原料、燃料和电力消费过多,归根到底是引起了生产成本的提高。
例如,一九五一年苏联工业企业的损耗与非生产支出达四十九亿卢布,其中属于废品损失者达三十亿卢布,这一事实证明了工业工作中有严重的缺点,同时也证明了增加经济内部积累是有巨大的后备力量的。
我国建筑工程的规模在不断地增长。但是,正如第十九次党代表大会所指出的,在建筑工作中节约制度实行得特别不好。例如,一九五一年建筑工作中超支杂费在十亿卢布以上,同时建筑组织在这一年不但未取得计划所预定的二十九亿卢布利润,反而赔本二十五亿卢布。
一九五一年建筑工程的价值较一九五○年低,而一九五二年又较一九五一年低。然而在总的正面的指标之后却掩盖着严重的缺点。许多建筑组织都没有完成降低建筑工程与装置工程的成本、精减杂费与行政管理费用的国家计划,没有改善建筑工地的劳动组织,没有好好地使用机器。例如,一九五二年在有色金属工业部门的许多工程中,掘土机仅运用了百分之四十四——四十五,在石油工业工程则为百分之五十五——六十。在许多工程上还没有展开节约原料、推广先进的工业建筑方法的坚决斗争。
靠减少损耗与非生产费用来节约资金的后备力量,在运输、贸易、储藏机构与管理机构中同样存在。
消灭国民经济各部门工作中的这些严重缺点,逐步实现节约制度才有可能显著地增大社会主义积蓄,加速我国共产主义建设的速度。
三、实行节约制度的方法
实行节约制度的方法是:系统地改善生产能力的利用,运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学,改善组织劳动的方法,节约材料、原料、燃料、电力、工具与其他物质财富,大力降低废品产量,减少国民经济一切环节中的杂费。
节约制度的实行要求不倦地进行争取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斗争。苏联人民对劳动生产率的一贯提高感到切身的兴趣,因为这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巩固苏联威力。弗·伊·列宁指出:“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那些自愿、自觉、联合着的工人所创造出来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第三九四页)新技术的创造和掌握,生产过程,首先是繁重的与费力的,需要支付巨大劳动力的工作的进一步机械化,在争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斗争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技术是为人民服务的。技术为社会节省劳动,减轻工人的劳动,使劳动能生产更多的东西。每天苏联的机器制造厂都创造出日益增多的、新的、完善的技术以减轻并保护人力劳动。这种技术的掌握本身就具有提高生产,实行节约制度的巨大可能性。机器制造业,冶金工业中的快速工作者的运动可以证明这一点。
社会主义生产的增长与改善伴随着活的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日益增加的节约。
苏维埃国家有节省物质资源的巨大的内部后备力量。我国劳动人民日益广泛地开展社会主义竞赛来争取节省原料、材料、燃料与电力。
然而,许多企业由于不经济地管理事业,损失了大批原料、材料、燃料和电力,以致没有完成国家所规定的降低产品成本的计划。例如,一九五二年德聂普罗彼特洛夫斯基金属冶炼工厂商品成本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原料与材料(铁矿、锰矿、石灰矿)消耗过多,也由于废品与非生产开支的损失。
生产技术和机器与机械结构的改善,含有大量的节约后备力量。有许多工厂掌握了超等牢固的生铁的生产,从这种生铁可以铸成某些发动机上的曲柄轴,来代替钢轴,同时每柄轴可以节约生铁将近七吨。结构的改善同样也会大量节约。“乌里费沙尔第二”工厂由于采用了拖拉机吊挂式,在拖拉机的每一套农业工具上节约黑色金属达一吨之多。
用在零件的机械加工上减少余量的方法可以节省相当多的金属。例如,铸造电力发动机的前部机关闸时,卡露兹斯基工厂所铸零件重九十公斤,高尔基工厂的“新梭尔莫发”重一百四十五公斤,其零件净重为六十公斤。这样,同样的零件在不同的工厂进行机械加工时所费的金属相差竟从三十到八十五公斤。
改善物资保管也可以达到物质财富的大量节省。例如,一九五一年在齐良宾斯克的基洛夫工厂由于保管不善,物质财富损失十五万七千卢布,而在“红色梭尔莫发”工厂则为十四万五千卢布。
在农业、工业、建筑业与运输业中一样具有缩减劳动消耗,节约地使用材料与原料的巨大可能性。有这样一个统计数字可以说明这点:全国机器拖拉机站仅须节省百分之一的燃料,即可用这些节约的燃料耕种四百万公顷土地。假如消灭了装卸、保管、修理时的损失,或者是在使用机器过程中很仔细,那么,这种节约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颇大的节约燃料的后备力量蕴藏在行政管理费用的进一步削减和国家机构的改善中。
为要加强实行节约制度的斗争,必须严格地加强上级机关(各个部、局),特别是财政机关与银行对于企业活动的监督。在争取实行节约制度的斗争中,劳动人民的创造性的主动精神以及全体人民争取完成与超额完成第五个五年计划,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争取节约地使用原料、电力,争取在一切方面最大限度地厉行节约的社会主义竞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争取实行社会主义节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制度的斗争,应该是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工作者以及管理机关,各地党、工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工作人员日常所关怀的事情,是全体劳动人民的事情。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任务就在于教育广大群众用社会主义态度对待劳动与公共财产,提高群众在全民社会主义竞赛中的创造积极性。有步骤地、坚决地实行节约制度是在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中,在提高人民福利,实现宏伟的共产主义建设纲领方面获得新成就的重要条件。
(朱成光译自八月三日苏联“真理报”)


第3版()
专栏:

把幸福带给山区的母亲和孩子
——记福建永安山区西洋乡妇幼保健站
野丁
一西洋乡是福建省永安山区的一个村庄,四面群山环抱,村落分散。过去,这里极端缺乏医药卫生设备,农民有了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更经常遭受着威胁。
去年八月间,人民政府在这儿建立了一所妇幼保健站,使西洋乡的妇幼健康状况起了大的变化。
今年六月间,我访问了这个保健站。在一所宽敞、清洁的院子里,分设着产房、婴儿室、疗养房、药房等。粉刷得白白的墙上挂着有关妇幼卫生常识和爱国卫生运动的五彩图片。产房里安置一张盖着白布的产床,这里有听筒、消毒器和做手术用的器具;产妇疗养房里有崭新的家具、崭新的蚊帐、崭新的被褥。这个山区农村的新设施,处处给人以整洁、新鲜、有条理的印象。
在这里,人们经常能看到怀孕的妇女们来做产前检查;有的带孩子到这儿来看病,要求保健站验体温、敷药;有时还有一些远道赶来的母亲,抱着孩子,携带着乡里的水果和土产来探望保健站的工作同志。二
“一脚在棺材里,一脚在棺材外”,山区妇女们永远忘不了旧社会带给她们的生育的痛苦。以前,人们认为生孩子是又脏又丑的事情。生产时,产妇不能上床,有的跪着,有的蹲在地上;胎盘不下,人们就在头梳上抹着桐油给产妇吃,使她呕吐、用力;剪脐带时用脏剪刀、破碗片。西洋乡有个产妇叫罗月,因为胎盘不下,旧产婆用草鞋绑在脐带上,拿一块砖头放到灶里烧红后,泼上醋,叫产妇蹲在砖头上,想借这种酸气把孩子催生下来。结果仍然无效。怎么办呢?旧产婆最后只好用那只指甲又长又脏的手,硬扯硬拉,弄得大人小孩都死掉了。旧中国传统的封建习俗和可怕的旧法接生,在妇女们的心上罩上一层恐怖的阴影。死于产褥热和破伤风的母亲和婴儿不知有多少!活着的,也常因此染上终身不治的病症。孩子呢,也因为生活苦,保育不好,弄得皮包着骨头。那时候,照当地群众的说法:“孩子生不出受罪,活着也受罪!”三
“到农村中去,改变不合理的接生方法,树立科学的方法,解除妇女生产的痛苦,保护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根据这种精神,人民政府一九五二年四月间派来了一个助产士。但是,一开始她就碰到妇女们强烈的思想抗拒:“你年纪轻轻的,又没生过孩子,懂得什么接生!”进行产前检查时,甚至遭到痛骂。然而,助产士并不灰心,挨家挨户地去访问,苦口婆心地对妇女们讲道理。见到她们的孩子身上有烂疮了,就替他洗,敷上药。有一天,下乡村的产妇吴成,因为旧法接生,胎盘被阻,流血不止而昏过去,家里人哭哭啼啼,旧产婆呆在一旁,拿不出主意。这时,家里人看到产妇已没有活的希望,就叫助产士去试一试。正在危急的关头,助产士连夜赶到了,用人工剥离法,剥离了胎盘,给产妇注射了强心针。这个九死一生的产妇终于被救活过来了。吴成流着泪说:“同志,要不是你来救,我这条命活不成了!”又有一次,产妇林秀莲生下的婴儿,因产程过长,发生“假死症”。他家里人以为真死了,心灰意冷。但助产士不慌不忙地把婴儿的两脚掂起,头向下,在背上轻轻拍了几拍,又搬着头,只见婴儿的鼻子搧了两搧,“哇!”的一声哭起来了。林秀莲那六十多岁的婆婆看到这情形,不禁大吃一惊:“哎呀!从前我看到多少孩子就这样被埋掉,这些孩子真死得太冤枉啊!”这些事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地在乡间传开来。不久,离西洋乡八里路的南瀚洋和十五里的程家山,妇女们都自动来请求用新法接生。
活生生的事实教育了妇女们。工作局面打开了,八月间,这所保健站在妇女们的欢笑声中成立了。四
山区里,村落分散,村与村之间往往相隔十多里路,妇女们生孩子除了自接,只好靠当地的旧产婆。把这些旧产婆加以改造,灌输科学知识,使她们学会新接生法,继续为山区妇女服务,是乡村妇幼卫生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西洋乡保健站建立后,从一九五二年十二月至今年四月,先后在小螺、福庄、内炉等乡,集中旧产婆进行了初步的训练。上了年纪的旧产婆们,起先听到新接生法的道理,像水火一样不相容。但是,她们亲眼看到助产士历次救活了垂死的产妇,救活了“假死”的婴儿,在真理面前,她们从怀疑到相信,从相信到钦佩。就这样,她们有的自动报了名,有的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参加了训练班。
课堂中,缺乏模型,助产士用布制成婴儿,用剪刀、脐带线等实物,来说明接生的整个过程;又用挂图详尽地说明了旧接生法的不合理和新接生法的好处。助产士们做了一遍,她们照样学一遍;接生时和她们一道去,让她们在旁边留心每一个动作。这样就使她们从实践中受到了教育。“多么傻呀!”有一次,一个旧产婆在听了新接生法的道理以后,情不自禁地叫起来:“过去我总以为产妇生孩子时得蹲着,才能使脏血流清,不会生病,今天我知道这会害死人。”六十岁的旧产婆刘秀英说:“从前用脏剪刀断脐带,孩子死了,我还怪产妇命不好。”
学习结束后,她们都订了“接生公约”,保证把工作做好。她们成了保健站的助手,每月向保健站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五十多岁的胡兴,用新法接了十五胎,平平安安。她每接生一个孩子,都作了产后访视。她还积极动员孕妇到保健站来进行产前检查。到今年五月间,她们用新法接生了六十七个婴儿,没有发生过产褥热和破伤风。五
山区里流传着许多迷信和不卫生的育婴习俗。孩子生了病,不请医生治疗,而求菩萨“保佑”;婴儿嘴巴生鹅口疮用针刺,刺得流血不止;有的人长久不给小孩洗澡、换衣,常使婴儿股间、腋下发生溃烂。为了保护后一代的健康,保健站的助产士、保健员们大力宣传了新育儿法。她们常常背着药箱,爬山越岭,深入到产妇家里,看看产妇的健康状况、奶量,检查婴儿的体温、体重。发现婴儿有毛病,就劝告她们不要求神、请巫婆,要设法请医生医治;有时她们也自己动手来医。西洋乡妇女廖福兴的孩子生下后,两只眼睛因淋病菌侵入,红肿得像金鱼的眼睛一样,天天流脓,口腔又发炎。家里人说这孩子不中用了。她们访视后,给孩子洗眼睛,敷药,还给注射了“盘尼西林”,把这个孩子救活过来。有一次,访视到产妇潘先家里时,产妇病在床上,婴儿全身溃烂,没有人照顾。她们自己烧开水,给婴儿洗澡、敷药。潘先眼眶里含着热泪说:“只有人民政府才这样关心我们妇女的痛苦啊!”
这样,保健站就逐渐和群众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路上、山上,妇女们遇到保健站的助产士,就拉着手,亲切地喊着“同志!”她们常常拿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来招待助产士。也正因为这样,山区里世代相传的迷信、不卫生的习惯,也渐渐地被科学卫生所代替。以前,缺奶的母亲们,往往把饭嚼碎后吐到婴儿嘴里,如今,许多妇女已经改变这种习惯;她们也懂得经常给婴儿洗澡的好处,懂得用菜浆、豆腐、面粉来增加婴儿的营养。天热,大人身上出汗,她们先把奶头洗干净然后喂奶。


第3版()
专栏:文化简讯

文化简讯
陕西省文教厅成立音乐工作组
开展群众音乐活动整理民间音乐
陕西省人民政府文教厅为了开展群众音乐活动,组织音乐演奏和音乐创作,搜集和整理民间音乐,成立了音乐工作组。根据中央文化部指示的总的任务,结合陕西省目前的实际情况,音乐工作组拟出了今年的工作计划:(一)开展群众音乐活动方面:以中央文化部规定的“国歌”、“东方红”、“歌唱祖国”、“全世界人民心一条”等歌曲为教材,以工人、农民、士兵等为主要对象。由各地文艺团体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有组织、有重点地进行教唱,逐渐推广。(二)组织创作方面:因对各地情况不够了解,今年只作调查登记,进行组织,为创作做准备。(三)搜集整理民间音乐方面:这一工作是音乐工作组的长期中心工作,今年计划进行:一、参加中央及西北共同组织的民歌采集工作队,记录整理盩厔古乐;二、继续深入、完成郃阳线戏音乐;三、分三批出发陕南凤县、南郑、安康等地区,搜集山歌。
旅大市开展秋季爱国卫生运动月
旅大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决定由八月二十日起至九月二十日止,开展秋季爱国卫生运动月。在运动月中,全市将进行一次大清扫,改善生产场所的环境卫生和工人的福利设施,要求食堂内做到无蝇、无鼠;宿舍内做到无蚊、无臭虫、无跳蚤和虱子。抓紧时间修整厕所和下水道,并组织居民打捞孑孓,加强家畜、家禽管理。饮食行业及食品摊贩必须设有防蝇、防尘设备,禁售腐烂变质食品,按行业系统建立卫生组织和必要的卫生制度及检查制度。


第3版()
专栏:

我对高等工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参加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的收获
天津大学副校长 张国藩
新型高等工业教育的特点
不久以前召开的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对教学改革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讨论,使大家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还是原则性的,不够具体的,而具体的认识,对于我们却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我想试图提出一个具体问题来加以探讨,借以更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性质。这个问题就是:新型的,即工人阶级思想领导的高等教育,其特点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政治思想性。教育是上层建筑,它必须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而变革。脱离现实,脱离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我们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原则。我们的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材,不仅应该具有专门技术,而且应该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只有这样的人材,才能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第二个特点是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高等教育既然是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那末,院系的安排、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以至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应这个任务。为了有效地执行自己的任务,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而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这说明正确地拟定和执行教学计划,在新型的高等学校,是一项头等重要的工作。第三个特点就是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适应这个特点,新型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不但规定学生要在学校里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也规定了学生要作很多次的实验和实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是仅能纸上谈兵的“通才”,而是能够在生产岗位上担当一定责任的国家建设人材。第四个特点就是它的集体性,有关的各个方面必须配合协调,各尽其力,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办好。在校内,所有教师都要组织起来。从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到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等,都要有组织地来进行。在校外,学校和厂矿的合作,和科学研究部门的联系,是对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教师的业务提高必不可少的。必须使厂矿和科学研究部门大力协助高等学校,把高等教育看成是他们本身事业的一部分。
我认为以上四点就是新型的、也就是工人阶级思想领导的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反之,旧的、为资产阶级思想所领导的高等教育则恰恰与之相反。它是所谓“超政治”的、无目的无计划的、理论脱离实际的、个人主义的。由此可见,要使旧的高等学校,经过教学改革,变成新型的高等学校,确实是十分艰巨的工作。
关于学习苏联
一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进行教学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经验证明,正确地运用苏联先进经验是教学改革唯一的道路,问题就在于如何才算是“正确地运用”。我们说“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要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要学习苏联经验的精神和实质”,“不要形式地学”,这些提法都是很好的,但是还嫌不够具体。如何能把这些原则变为具体实践的指针,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例如我们问:什么是苏联高等教育的实质,什么又是它的形式呢?它的实质我们固然应该认真学习,而它的形式部分是不是就可以随便变动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据我个人的体会,苏联高等教育的精神表现在高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性,科学体系的完整性,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等方面。这些精神我们必须学习。但是苏联高等教育的现行标准,我们就不能生硬地搬来,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苏联那样的条件。说到形式,那也是苏联三十多年的经验所找出来的一些最好的形式。如教学研究指导室的组织,又如把教学分为五个组成部分——理论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考试,假期,使每一部分有一定的安排等。这些组织形式都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我们在学习苏联经验的时候,就不可以轻易变动。其中有的因为我们条件不足,如毕业论文设计,虽然可以缓作,或者降低一些标准,但这一缺欠,我们必须认定是要在以后弥补起来的。但有的制度只是针对苏联情况而定的:如某专业的修业年限三年、四年或五年,主要是根据苏联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以及国家需要人材的缓急而确定的。我们的情况不一样,就不必照抄。
培养工程师的道路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对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有不少争论,最后确定本科原则上是培养适应中国实际情况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工程师(是毕业生的称号而不是职位)。这就是说,高等工业学校四年制的本科是要培养出将来能作工程师的人材的,因此在学校里至少就要给学生作工程师的一些基本训练。一个未来的工程师应该具有那些知识和基本训练呢?苏联的教学计划规定,作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工程师,应该具有五方面的知识:(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知识;(二)一般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三)一般技术基础知识;(四)企业经济和工人、工厂的安全和防火知识;(五)专业知识。这五方面的知识和训练,我认为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的。但是我们高等学校的学习期限一般只有四年,比苏联少一年,我们当然不能要求达到苏联的现行标准,但也不能平均地打一个八折。我们一方面要削减时数,一方面又要保证一定的质量,解决这两者的矛盾,就是我们在拟订教学计划时所当首先解决的问题。
天津大学是采取下面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从总的方面说,我们认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在学校的基本理论训练尤为重要(这不等于可以忽视专业训练),因为基本理论是专业知识的基础。这是第一点。基本理论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可以在很长的时期之内应用,专业技术的发展则是比较快的,在校所学的东西,到工作岗位就可能有所改变。所以专业技术知识是可以而且必须到工作岗位上逐渐增加的。这是第二点。所以在天津大学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基本理论课程的时数就比较削减得少。其次,要使培养出来的干部确实具有专门知识,我们的标准就不能比苏联的标准降低太多,否则就无所谓专(当然,在目前条件下,不降低是不可能的)。所以主要出路,在减少对专业训练的要求。这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办法。一是减少专业的专门化,这样,那些为放弃了的专门化作准备的课程就可以不学或者少学。例如燃料化工专业,按照苏联的计划有“炼焦与炼焦产品”、“人造液体燃料”和“气化”三个专门化,因为我们只搞“炼焦”一个专门化,对主要为其他两个专门化作准备的“胶体化学”和工业化学中的“气化”等部分,就可以少学或者不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材,对炼焦方面还是很专的,虽然在其他两方面的知识,有所限制。对苏联教学计划中没有专门化的专业,也采取类似办法,缩小专业的广度,或者专重设计,或者专重施工,或者专重制造程序的某一方面。至于如何具体确定,当然要参照业务部门的需要并考虑到师资条件。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材,一方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一方面也有一定的专长,而在学习期间所负担的学时并不太重。以天津大学最近修订的教学计划和苏联的教学计划相比较,可以看出我们用四年的时间训练出的工程师是可以保证一定的质量的。
需要和可能互相结合的问题
需要和可能的正确结合,是稳步进行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过去要求过高过急,“照顾需要多、考虑可能少”,就是由于没有把需要和可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工业部门因为生产任务紧,需要干部就急,因此要求学校在培养干部方面要“又快、又多、又好”;而对学校的具体条件,和培养高级技术干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考虑得很不够。在学校内,仅仅由于师生一时的热情,也常常提出脱离实际的过高的要求。例如,看见清华大学突击学习了俄文,不管学校师资条件如何,也要求照样地突击学习俄文;看见哈尔滨工业大学苏联专家开有某某课程,也要本系开同一门课程。向先进学校学习,原是好的。但不顾条件,只是一味模仿,永远“望见那山高”,这就会造成要求过高过急的偏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若不考虑国家建设的需要,一味强调困难,安于现成的条件,不积极创造新的条件,则又会远远落在需要的后面。要使需要和可能适当地结合,必须在提出需要的时候,尽先考虑可能性;在考虑可能性的时候,也应尽量考虑到需要。这样的考虑才不是片面的。同时也要看到需要和可能都是会发展的;能满足今天的需要,不见得能满足明天的需要;今天不可能的,加上主观的努力,明天就会变为可能;一个人的努力、或一个学校的努力不能达到的,各校的共同努力或者就能达到。总之,必须从全面,从发展,从具体条件出发来看问题,需要和可能才可以正确地结合起来。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不论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怎样优良,如果没有优秀的教师去掌握和运用,那仍然是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的。所以,提高教师的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而教师的质量决定于他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高度的科学水平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结合起来,就是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也是高等学校领导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因此,一方面要领导教师们深入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必须引导教师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只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经常在工厂、在实验室、在复杂的科学问题的丛林中、在艰苦的研究工作中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的领域,不断以科学上的新的成就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提高教师质量”。所以,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研究工作结合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个工作,是只许做好不许做坏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