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模范干部佟玉兰
许清林 张光 朱文熹
编者按:辽西日报从四月八日起比较集中突出地表扬了北镇县李屯村党支部书记兼副村长佟玉兰的优秀的工作作风,辽西省人民政府给丰产模范村李屯村颁发了奖旗,还给领导李屯村生产有功的佟玉兰同志以模范干部的称号。辽西日报除了发表社论表扬佟玉兰以外,还辟了一个专栏“学习佟玉兰的正确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介绍佟玉兰的模范事迹和区乡干部学习佟玉兰的效果。下面是一些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的佟玉兰同志的模范事例,值得各地干部学习。
消灭果树赤星病
一九五○年夏天,有一天佟玉兰从区上开会回来,走到李屯东头时,看见叶春望老乡正坐在树底下流泪。佟玉兰急忙上前询问原因。老叶头失望地说:“我活到八十多岁了,没见过果树长白胡子(就是‘赤星病’。这种病害是在树叶底下长细长灰白色的絮),眼看梨树都要干巴死了,往后一家人可指着啥过啊!”本来佟玉兰走了几十里路,已经很累了,加上没吃午饭,肚子又饿,可是她见到群众有了这么大的困难,她顾不得休息,也没吃午饭,就到处打听,找消灭这种病害的办法。全村没有人见过这种病,都不会治,她就把这个问题报告了区人民政府,区上立刻反映到县农业科,县里马上派了人来帮助解决。经过研究以后,认为必须打药水才能治住。但起初很多老乡不愿意打,经过佟玉兰宣传,又找了冯国玉试用做出样子,大伙见到真有实效才打起药水来,这才制止住这种病害的发展。可是病害还没有根除,过了几天,东北农业部温同志来到李屯村,佟玉兰请他帮助研究防止“赤星病”的办法。结果发现这种病是李屯村的坟营地里的刺松上的病菌传染的。要想消灭这种病害,必须把刺松完全刨掉。这些刺松是庙广沟屯好多家的,有的怕“破了风水”,还有的不相信果树长病是刺松传染的,所以都不同意。以后佟玉兰就进行说服教育,一方面向群众宣传要打破迷信思想;一方面用事实说明刺松的害处,如李屯南山的果树离刺松远就没得这个病,李屯北山的果树离刺松近就得了这个病。佟玉兰有耐心,反复地向群众解释,一直由七月宣传到立冬。有刺松那些户也有果树,这年也得了“赤星病”,经过佟玉兰苦口婆心地宣传,他们思想通了,自动把刺松刨掉了。就这样从这年起,李屯村果树“赤星病”从根本上消灭了。一九五○年李屯村果树是小年(歇枝年),结果二十万斤,去年也是小年,结果六十万斤,现在一提起这件事,人们都说:“佟玉兰净给我们办好事!”
借粮抗旱
一九五二年夏天,正是抗旱的时候,村子里很多户没有吃的,村子里还有一部分比较富裕户,存有余粮;由于他们不了解政策,怕“露富”,怕借出去不还,有的就把粮食埋起来,宁可埋坏也不敢往外借,有的偷着把粮食藏到亲戚家。佟玉兰对于谁家打粮多少、够吃不够吃,心里有个数。她认为缺吃粮在本村是能够解决的。她召开了一个干部会,研究了情况,决定从宣传借贷政策入手。以后干部们分头展开了宣传。佟玉兰也深入到一个屯去宣传并培养骨干。经过初步宣传和佟玉兰个别动员,民屯李洪山把卖猪得的粮食,自动借给了本组的困难户吴广田家。佟玉兰觉得用这个事实宣传借贷政策,会更有力量,她就和干部们到各组和各个自然屯去深入宣传:一面说明现在的借贷是有借有还,还给一定的利钱,一面号召向李洪山学习,发扬阶级友爱。经过这样反复深入的宣传,群众明白了借贷政策,以后有叶万山、刘凤久等五十多户,借出了四十多石余粮,解决了困难户的吃粮问题,保证战胜了旱灾。
算算请客的浪费账
李屯村有这么一个旧习惯:聘姑娘,娶媳妇,小孩满月或者更名贺号,买房治地都要请客。在旧社会里被请的人,除了事情来往人,就是村长,屯董和地主等人。这一方面是“人情”关系;另一方面,不请客事情就难办。解放以后,这个旧习惯还没有改变,全村每年还有三四十家请客,浪费很大。佟玉兰想:要设法消灭这种浪费现象,不然,一面增产,一面却在浪费。一九五二年春天,农民吴海洲买了一块房场,照例请客。当吴海洲来请村干部去吃饭时,有的干部主张不去吃,有的干部对吴海洲进行了批评,弄得吴海洲下不了台。佟玉兰想:吴海洲家不充裕呀,夏天正是吃粮困难时候,为什么还花这么多的钱呢?想来想去,明白了这是旧习惯没有改变之故,定要设法改变这种旧习惯。于是佟玉兰说:“大家还是去吧!”被请的客人共有三十多名,吃完饭以后,佟玉兰说话了,她说:“大家来算算账吧!吴海洲共买了白面四十斤,每斤两千元,花了八万元,猪肉五十斤,每斤三千五百元,花了十七万五千元……总共花了三十六万三千元,占他买房场的价钱四分之一。这些钱能买一石八斗粮食,就够老吴家五口人吃两个月,能买二百八十斤硫安,就够上十垧地,增产很多粮食。”佟玉兰又问大家:“这些钱是用到正地方好呢?还是吃一顿饭好呢?咱们全村每年有三四十家请客,加起来就有千万元,这是多大的浪费啊。”吴海洲越想越觉得自己不对。佟玉兰又在群众大会上公布了这件事情,对群众进行了一次生动具体的增产节约教育,从此再没有人为这些事情请客了。
砍山杨树
李屯村是一个山沟。山上有很多山杨树。这种树长得不大,可做锄杆、镐把、镰刀把和土篮子弓子,这是全村很大一笔出产。这种树一般的在五、六年砍伐一次,砍伐后树根子继续生长,如果到了年头不砍伐,树就会长大包了。一九五○年,正是伐树年头,可是政府下了封山育林的命令,规定凡是公私山林一律不准砍伐。这年李屯果树是小年,产果不多,很多人靠着伐树增加收入,但政府不准了,群众纷纷向村政府反映。佟玉兰想:政府封山育林是为了保护山林,有计划地供给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木材,对大家都有好处,是应该的。可是,李屯村这种山杨树到了年头要不砍伐,不但群众减少了收入,树也长坏了。她想到这里,感到是个问题,就亲自到北镇县人民政府林业科请示。她详细介绍了李屯村山杨树的生长特点和砍木时期。县里经过了研究,认为这种山杨树到了年头不伐是有害的,就批准他们可以伐。群众和干部都称赞佟玉兰这种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执行上级指示的作风。
解决婚姻纠纷
一九五二年春节期间,李屯村群众业余剧团在四个自然屯的轮回演出结束了。一天,有个老乡在佟玉兰家门口,发现一块小石头底下压着一封信,把信拣起来一看,是“佟村长亲收”的信,他就把信交给了佟玉兰。信上写着:“亲爱的佟村长:请你组织剧团到红石磖子屯来再演一次宣传婚姻法的剧吧,好叫我的父母看看,开开脑筋,别干涉我的婚姻自主了,要不,我的痛苦……。”佟玉兰看完信,觉得婚姻法在村里没贯彻好,是个缺点。这信是群众的要求,也是对她的批评。于是她就主动地和各屯民校教师研究,先在民校里宣传婚姻法,又组织讨论。佟玉兰亲自到民校宣传和掌握婚姻法的讨论。经过这一宣传,民校学员对婚姻法提高了认识,随后,组织剧团在红石磖子屯演出了“小女婿”。经过演剧和开会宣传,好多老年人的思想也搞通了。这一天,刘凤琴和范久印自主结婚了,他们特意把佟玉兰请来参加婚礼,刘凤琴的母亲笑呵呵的告诉佟玉兰说:“你看我姑娘自主了吧,多亏你对我们帮助和教育,这回我算想通了,再不顽固啦!”刘凤琴的父亲看见一对班配的小两口,也乐的闭不上嘴了。
她除经常宣传婚姻法以外,并注意随时帮助群众解决婚姻纠纷。比如刘俊吉老乡曾干涉过女儿的婚姻自主,佟玉兰亲自说服教育多次,又找和老刘头合得来的人去说服,到底使老刘头认识了旧婚姻制度的害处,不再干涉女儿的婚姻自主了。他姑娘结婚的那天,老刘头和他老伴对佟玉兰说:“我们的思想算通了,还是婚姻自主好啊!”有一次,佟玉兰知道刘春阁老乡要让十五岁的儿子结婚,这是不合婚姻法的。她就把两家找到一块来研究,讲清了早婚对儿女、子孙后代的害处后,订婚的男女本人首先提出不同意父母包办的婚姻,双方的父母也想开了,自愿解除了婚约。这件事正确的解决了,也具体宣传了婚姻法。李屯村在佟玉兰认真贯彻婚姻法的情形下,转变了社会习气,自由结婚已被群众公认为是最好的了,因此,全村有十六对男女青年自主结了婚。
坚决克服困难
一九五一年冬,区上布置了镇压反革命的工作。佟玉兰生活在这个山沟里多年了,当地的情况摸的很准,区委书记讲完了什么是反革命分子时,她心里就有了个数。可是她为了作到更详细、更有把握,不分黑夜白天的去到各地调查了解,发现了很多新的材料,查明了这些人的罪恶。
有一天晚上,区里忽然来通知,让把所了解的材料在第二天早八点向区委会做书面汇报。这下子可把佟玉兰难坏了,因为她只认得很少几个字,不能写报告;但是材料要的紧,自己写不好又不能求人写,终于她想出了办法克服了这个大困难。佟玉兰在平时调查材料时,怕忘记了,现学了一些字,她用学到的一些字,七拼八凑地把人名和简单的罪恶好歹算写上了,可是还有些事她没有办法写出来,又是在晚上,也不好到外边去问,最后她就在信上画了个图,大人绑小人,说明绑票的意思。第二天早晨,她按时把汇报材料送到区。
这个工作是区委宣传委员郭德惠布置的,佟玉兰的信被组织委员王国林收到后,他不了解情况,看见佟玉兰的信便大笑着说:“吓!佟玉兰把他们村扭秧歌都汇报了!”郭德惠同志听见了,马上接过信来,看有“惯匪”等字样,知道是重要汇报,立刻就到了李屯村,佟玉兰又当面做了汇报,说明了写信经过。
在这年六月一日,全县一同逮捕反革命分子那天,李屯村四名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完全被抓住了。这些坏家伙们受到了惩处,李屯村的人民非常高兴,感谢共产党毛主席为他们除了害,也感谢佟玉兰为他们辛苦地工作。
农村干部的好榜样
佟玉兰是李屯村干部学习的好榜样。农业劳动模范冯国玉就说:“我当了公安员后,好多工作都要我做,可是做不好,再加上我性情急躁,不能耐心说服教育群众,群众就不愿接近我。佟玉兰看到我有这个缺点,就找我谈话。我说:‘我也没贪污,态度硬一点可有啥呢!’佟玉兰反复地对我说:‘给大家办事情,必须要说明道理,要群众自愿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任务。’又嘱咐我说:‘在工作中,要注意表扬好的,给大家做样子。’从这以后,我就学会了这个工作方法。佟玉兰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模样。”也有些干部就不愿意学习这种工作方法,如说:“群众觉悟高,可以进行说服教育,群众觉悟不高,就得强迫。”佟玉兰就和这种错误思想展开了斗争,耐心地反复地说明了:“群众觉悟不高,更应当进行教育;群众觉悟不高,是咱们的工作没做好。”佟玉兰又介绍了自己的领导经验,她说:
“群众是最实际的,无论什么工作,不说明就不愿干,有时候光说道理还不行,还得做出样子来。群众就是‘听到不如见到,见到还不如做到’,咱们就应当这样去工作。”这样,坚持强迫命令作风的干部,也就逐渐转变了作风。
在佟玉兰领导之下,李屯村不仅生产一年比一年发展,群众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而且群众的思想也一年比一年进步。许多事实都这样证明着。今年三月间,辽西农业厅工作组和李屯村的农民梁洪江等正在李屯村附近勘察水源时,见到南山上空升起了一阵烟雾,梁洪江等估计发生了山火,就自动派两个人上南山去侦察,一个人到村里动员群众去扑灭山火。约有二三十分钟光景,梁洪江等回来说:
“火扑灭了!”他们说:“护林防火,联防有责——这是佟玉兰同志提出来的。从她提倡开展护林防火运动到现在,李屯村就没有发生过一次山火,要是往常年景,山火是家常便饭,现在就不能了……。”
这个生长在一个雇农家里,十岁起就给地主放猪,过了三十年苦日子的普通妇女,在党的教育下,终于成了一个优秀的党的工作者。


第3版()
专栏:

“五年计划故事”及其他
苏联 伊林作 董纯才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燕凌
伊林是苏联最优秀的通俗科学读物作者。他写了很多为苏联和世界各国的许多青年、少年和工农大众所喜爱的书。这些书里的头一本就是“五年计划故事”——讲的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原是一本一千八百页的“大书”,里面差不多尽是数字和图表。可是,这些似乎很乏味很枯燥的数字和图表,到了伊林的笔下,却变成了生动的故事和美丽的图画。伊林引导读者透过数字望过去,在面前展开一幅幅壮丽的画面:
“在大河的岸上,庞大的悬崖被打得粉碎。猛烈的机器,像有史以前的动物一样,笨拙地爬上由山凿成的巨大的阶梯。
“在以前没有河的地方,出现了一条河,一条六十多哩长的河。
“一片沼地,忽然改变成一个广阔的湖。
“在草原上,从前只生长羽茅草和蓟,现在是千万亩的小麦在微风中波动。……
“在卡尔米克地方,在那空旷的大草原中央,钢骨水泥的建筑物跟游牧人民的毡帐篷并排地树立起来了。
“全国遍处树立钢柱:每根柱子有四只腿和很多臂膀,每只臂膀却担着金属线。由这些线传送电流,传送瀑布、河流的力,泥炭沼泽和煤矿的力。……”〔注一〕
× × ×
伊林的书讲的是自然科学。它告诉我们水和风的能力,矿物和植物的生活,煤是从那儿来的,电是从那儿来的……
伊林的书讲的是社会科学。它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不能实行计划经济,不能实行计划经济要发生些什么悲剧,机器为什么是美国工人的敌人而却是苏联人民的朋友;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造机器的机器工业;农业为什么要集体化;工业和农业有什么关系……
伊林的书是叙事诗。它讲了许多自然界的变化、运动,可是它的主角还是人。它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颂歌,它是劳动人民和人民的劳动的颂歌,它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颂歌,它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最伟大的计划、最先进的事业的颂歌……
在伊林的书里,常识、技术和科学交织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着,自然、社会和文艺交织着。伊林把这样的书叫做“文艺性的科学著作”。他在不久以前写的一篇文章里说:“文艺性的科学著作和任何其他著作一样,是把人和自然界结合起来看的。”“从前,科学对于人民从来没有这样需要过,而且它也一向不是全民的财产。现在,科学参加了我们的生活,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必要的部分。如果艺术也是为生活服务,那么艺术也离不开科学。”“共产主义时代的作家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对于他们来说,知识和创造性是分不开的。将来的文学是用科学全副武装起来的文学。”〔注二〕
自然科学在伊林的书里也不是分割开的。本来,大自然是互相紧密联系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自然现象是不可分的整体。要分作许多部门,是为了专门研究的方便。可是同时也就有了一种毛病,讲天文的只讲天文,讲气象的只讲气象,讲化学的只讲化学,讲电学的只讲电学,把大自然割裂开来,使人看不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且远离开了人们的实际生活。在伊林的书里,给了人们以各种自然现象的综合的完整的概念。正如伊林说的:“苏联的科学越来越认识到综合研究自然的必要,而且苏联科学家正在共同解决改造自然的问题。”“我们希望‘自然’的改造,将是综合性的,希望它也要改造叙述的形式。”
这样的书,不是简单地把已有的知识在文字上
“通俗化”一下的“复制品”,而是实实在在的创作。这样的书,是社会主义的产物。没有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就不会产生这样的书。没有对于伟大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也就不会产生这样的书。只是有好的写作技巧,决写不出像
“五年计划故事”等等这样既清醒人们的理智又鼓舞人们参加伟大建设的热情的书。伊林自己说过:
“决定作品的文艺性的不是形容词,不是比较”,也不是隐喻法。
“只会用修饰文体的方法来创作文艺性的作品,那是不够的。必须会用艺术家的眼光去看世界。
“每一部叙述自然科学的成功著作,不是把过去的重复一遍,而是对于认识世界的一个新贡献。”
伊林的书正是有这样的新贡献的。它在使人们综合地广阔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面有创造性的贡献,并且创造了一种新鲜的、明朗的、活泼的、有朝气的文字风格。立场的鲜明,逻辑的严密,条理的清晰,段落的精短,标题的生动,语言的简洁,都是使人喜爱的。这些书是十分有趣的,可是却决不是矫揉做作、油腔滑调的“广告式的文字”。伊林曾批评过一些作品:“有一部分人以为,只要把机器叫做‘钢铁的助手’,把康拜因叫做‘草原上的船’,把棉花叫做‘白色的金子’,把森林叫做‘绿色的金子’,那就变成文艺性的叙述了。抱着这种心情写出来的作品,有的时候可又像广告了。……用一定的规格来‘修饰’文章的体裁,这样广告式的大贱卖,表现出作者对于他所写的东西采取了漠不关心的态度。虽然用了大量的惊叹号,可是读者一看就明白,还是骗不过读者的。除非作者写得激动,才能让读者读了激动。”“要使作品带有文艺性,这个作品不但应该作用于理智,而且还要作用于感情。这样的作品要是没有想像力和没有浓厚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
伊林的成就决不是偶然的。他是一个工程师,可是他在培养自己的“想像力”和“浓厚的感情”方面也有长期的努力。他和他的哥哥马尔夏克〔注三〕,同是一个研究科学、历史和苏维埃生活的学会的会员。他在入大学以前曾在一个炼油厂做工。他对于苏联劳动人民是非常熟悉而且无限热爱的。他在科学、历史、经济建设、社会生活方面都有深刻而广泛的研究。高尔基说,伊林有一种“把复杂深奥的事讲得简单明白”的稀有的才能。〔注四〕这才能正是从各方面努力积累起来的。正像伊林所说的:“‘恶劣的叙述’往往是‘模糊的理解’的直接结果。”——反过来说,简单明白的叙述,自然是清晰的理解的直接结果。
还有一点值得指出,“五年计划故事”和伊林的其他一些书的插图(克摩得等人所作)也是很可爱的。这些插图和伊林的文字有相似的风格,健壮、清新、爽朗,对比分明,对于读者理解文字和增加文字的感染力有很好的帮助,是这些书的不可分不可少的一部分。
×××
“五年计划故事”写在一九二九—三○年。那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正在胜利进行中,五年计划中的许多计划已经变成事实,许多数字正在变成活动的东西。可以想像,作者是在自己的心和全苏联人民的心同样兴奋地跳动中写成了这本书。二十多年已经过去了,这本书里所谈的事情,在苏联早已成了历史上的光荣的篇页。
在我们这个伟大的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也已经开始了。现在再来读这本书,我们会感到更加亲切。
看这和我们现在的情形多么相似:
“说起来是容易的,‘我们要建立几百新城市,几千新工厂’。但是我们用什么来建造呢?当然不是用空气。我们有充足的建筑用的砖、水泥和玻璃吗?我们有充足的造机器用的铁吗?
“制成的货品,我们很少,但是原料要多少有多少。
“如果从车窗望出去,只看见荒地、森林、沼地,你看起来是空空如也。
“荒地就是黏土、沙和石头。
“森林就是栋梁、椽、柱子和枕木。
“泥炭沼泽就是电流。
“我们由黏土和沙做成砖;由沙和石灰做成水泥;由铁矿炼成钢。
“我们必得寻找原料。所以我们第一件工作,就是调查。在探察工作没有完成之前,是不应该开战的。……”
“后来探察队报告些什么呢?……
“他们对我们说,我们对于我们的国土,到现在仍然完全不明了。他们说我们的国土有的甚至到现在还没有被发现。”〔注五〕
伊林谈了探察队在许多人迹没有到过的地方,发现了许多宝藏。他鼓舞了许多青年学生做探察工作者。他谈了跟在探察队后面,有大群的工人去“征服”虽在本国而自己还“未占有”的土地。他们的
“进军”并不是非常顺利的,他们进行了多少艰苦的战斗,他们终于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胜利了。
伊林谈了那时苏联“大半的面包、肉和牛奶,仍然是出在小农家里”;“人们在这儿做活,仍旧和几千年前一样干法,用的是手工具——用镰刀、连耞、锄头”。“农民们做活,并不依照计划,却是依照习惯,像他们的祖父以前一样做法”;“农民是处在不断的恐慌状况里;他没有工人那样的安心。旱灾可以烧毁他的禾苗。雨可以烂掉他的牧草。害虫可以毁尽他的全部收成。”苏联人民自然没有让这种情形一直继续下去,他们一步步“把生产面包的人的劳动组织起来”,他们用组织起来的力量战胜自然灾害,从工厂得到机器……他们在农业战线上也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胜利了。
我们现在不正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的程度上进行着同样的斗争吗?这些话使我们对我们国家建设的前途更加充满希望和信心,也能够鼓舞我们参加同样的战斗,取得同样的胜利。这本书可以作为我们学习联共党史第十、十一章和斯大林“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结”等著作的很好的补充读物。它不只是青年们的好读物,也是我国的成年人都应当
一读的。
×××
伊林还写了许多有趣的富有战斗力的书,在我国已有这些译本:
“人和山”,董纯才译〔注六〕,(另有江明的一个译本,名“人类征服自然”,新华书店出版;诸琦真的一个译本,名“科学的奇迹”,实学书局出版。)这本书可以说是“五年计划故事”的续篇,谈的仍是苏联的伟大的建设计划怎样实现,谈怎样改造沙漠,怎样战胜旱灾、怎样增加收成,怎样创造新的植物,怎样改变河流,怎样控制天气,怎样寻找新的矿藏。它立脚于现实而向人们展开一幅关于地球的远景的壮丽鲜明的图画,可以鼓舞起人们的无限的进取心,使人们心里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热爱。(这本书在“创造新植物”这一章中“改造活的细胞”的一段讲到“染色体”和“因基”是决定遗传的特征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在一九四八年全苏农业科学院会议上,李森科院士已经批判了这种说法的唯心论的本质。“人和山”写于一九三五年,所以未免有这一点错误。现在苏联出版的新版本当已加以修改,希望重印时根据原文加以校正。)
“大地的改造”,王汶译(另一译本名为“被改造的大地”,齐思闻译,三联书店出版。)谈的是伟大的改造自然计划——怎样用大规模造林等办法改造大地,怎样使土壤肥沃起来。
“沙漠的改造”,王汶译。谈的是改造沙漠的经验和计划。译者在附记中说:这本书是“自然的征服”一九五一年增订本的最后一章(“自然的征服”的内容和“大地的改造”大同小异,可能是
“大地的改造”的修订本),因此,可以说“沙漠的改造”是“大地的改造”的续篇。其实,它和“人和山”的第一章大同小异,可能是作者把它从“人和山”中抽出来加以改写补充移作“自然的征服”的末一章的。
“人和自然”,王汶译。这本书是以气象学和水文学为中心的,也是谈人怎样运用科学来掌握大自然的规律,控制它,征服它,免除它造成的灾害,使它增进人民的福利。
“人怎样变成巨人”(共三部),王汶译。这本书是按照高尔基的示意写的,叙述地球上怎样出现了人,人最初怎样学习做工和思想,怎样找到了火和铁,怎样逐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第一部里讲述原始人;第二、三部讲述人和人类思想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直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的人类的诞生。
“机器的故事”,“自动工厂”,符其珣译。谈机器的发明、发展的历史,谈人们关于自动的机器的幻想怎样变成了现实。
“十万个为什么(室内旅行记)”,董纯才译。向人们介绍关于日常生活的许多科学知识;很薄一本小册子,涉及的知识范围却很广,自然的知识,社会的知识,历史的故事,科学的原理,非常灵活自然地穿插着,不但能增加人们的知识,而且能启发人们的想像力。
“书的故事”,胡愈之译,三联书店出版(另一译本名为“黑白”,董纯才译)。它叙述了文字、书籍、文具的艰苦创造的过程。这本书的胡译本是根据法文译本译的,和原文比较接近。董译本是根据英文译本译的;英译者对原文有不适当的增删,不如法译本。
“几点钟”(钟的故事),董纯才译。谈人类计算时间的工具的演进,讲到人们用各种奇怪的方法计算时间的各个不同的时代,都讲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最后讲了钟表的各方面的知识,许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很有用的。
“不夜天(灯的故事)”,董纯才译。谈的是人类照明的历史,从不知道用灯到有了灯,从过去的灯烛到现在的电灯以至不发热只发光的冷光灯。它说明电灯是积人类许多年代的智慧才创造成功的,把功绩归于爱迪生一个人是不对的。
“汽车怎样跑路”,符其珣译。谈的是汽车的发明史和汽车会跑路的道理。(这本书后还附有一篇伊林写的“人造眼睛”。)
“原子世界旅行记”,王汶译。告诉人们原子是怎么回事,物质是怎么构成的。
还有一本名为“理性的时代”的小册子(青年出版社出版),是由伊林近年写的三篇文章编成的。一篇是“地球和人”,用科学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使农作物的收获量无限增加的事实和道理,驳斥帝国主义者战争贩子们的新马尔萨斯人口论。一篇是“理性的时代”,说明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胜利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获得。第三篇是“展望未来”,谈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什么样子。另有一本名为“大地和人”的小册子(前开明书店出版),内容和这本小册子相同,只是少了第三篇。
这些书都是值得我们好好读读的。
×××
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我国人民在科学知识方面迫切需要普及和提高。我们迫切需要许多中国的伊林。伊林的书对我国读者无疑是极为有益的。可是,只有一些翻译的作品是不能满足大家的要求的。就我国广大群众目前的文化水平来说,还需要更通俗的,密切结合我国现实情况的,语言、事例和故事是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表现方式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通俗科学读物。我们自己写的通俗科学读物不但数量很少,而且质量很差。顾均正、高士其等人过去是写过一些为中国青年、少年所喜爱的通俗科学读物的,希望他们以及更多的科学家、作家、科学普及工作者,在这一方面有更多更好的新作品。
〔注一〕见“五年计划故事”第二至四页。
〔注二〕这几句话和本文所引伊林的其他的谈论文艺性的科学作品的话,都摘自伊林所作“谈谈科学”一文(原载一九五二年七月一日和七月五日的苏联“文学报”,译文载于“科学大众”一九五二年九月号和十月号)。
〔注三〕马尔夏克是一个专为儿童写作的苏联作家,曾因创作优秀的童话剧“十二个月”获得斯大林奖金。
〔注四〕见高尔基为“人和山”写的序言。
〔注五〕见“五年计划故事”第二十三至二十六页。
〔注六〕伊林的许多书在我国都有两三种译本,这里只列举出比较常见到的。凡没有说明出版者的,都是原开明书店出版。(现在开明书店已和青年出版社合并为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3版()
专栏:

太平乡的农忙托儿所
新华社记者 方徨
在我们祖国的广大农村里,出现了许多农忙托儿所,这些托儿所的建立,使很多农村妇女摆脱了孩子的牵累,成为农业生产战线上的能手。浙江省崇德县太平乡的农忙托儿所,就是这许许多多农忙托儿所中的一个范例。
五月下旬,太平乡的农民正忙于春蚕结茧准备收割春花的时候,乡托儿所管理委员会已在积极计划和调整全乡的保育员和召开母亲会议,迎接孩子们到托儿所来。很多村都在修饰和打扫托儿所的房子,四村徐同初互助组的托儿所,已经打扮得很漂亮,墙上贴了“新中国儿童”的年画,屋子里悬挂着彩球,一块红色的花标布上写着:“毛主席教人不受穷,共产党带来好光景!”
太平乡现有四十一个大小不一的农忙托儿组,这些托儿组织都是在一九五一年秋收前在乡妇女联合会主任王才娜的领导下组织起来的。这些托儿组结合生产季节,解决了农忙时期农民缺乏劳动力的困难问题,所以受到了该乡农民的热爱。据统计,从一九五一年到现在,全乡受托的孩子已有四百五十多个。孩子们在托儿组里,过着有次序和比较合理的生活。保育员把孩子的母亲送来的大米、绿豆、洋山芋制成各种点心给孩子吃,每天还要给孩子洗两、三遍手,中午睡一次觉。保育员还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爱好清洁。孩子们如果有了病,托儿所就会马上向区卫生事务所联系,请医生来治疗。由于托儿所管理委员会的经常关心与保育员的细心照料,孩子们现在已变成活泼可爱的胖娃娃了。
为了把托儿所办得更好,去年冬天,乡里还办了一期保育员训练班,五十多个老太太在训练班里学习了新育儿法和清洁卫生的基本知识。
从组织了农忙托儿所后,大大地推动了太平乡的农业生产,全乡有五百三十三个妇女摆脱了家庭的牵累,参加了田间劳动,其中有二百五十多个妇女是互助组员,有的还当了互助组的组长。一九五一年秋天,全乡全部掘光了一千七百八十多亩稻根,其中有百分之九十是妇女挖掘的;一九五二年夏收时节,太平乡七千多亩的春花田,也大部是由妇女收割的。五村十组有个妇女叫唐桂娥,过去因为管孩子不能参加生产,家里劳动力又少,收成很不好,一九五零年每亩只收到一百斤稻。自从小孩放在托儿所以后,自己积极参加了生产,一九五二年每亩已能收稻近五百斤,比一九五一年增产了四倍。由于妇女们参加了生产,并做出一定的成绩,因此她们普遍受到了称赞。许多男农民轻视妇女的思想都在逐渐地改变了。四村互助组组长徐同初,谈到去年全组比前年每亩要增产一百二十斤的丰收时,他认为这是与该组增加了六个妇女劳动力有关的。徐同初说:“前年组里由于劳动力不够,忙了锄草顾不了治虫;忙了抽水顾不了施肥;去年组内增加了六个妇女,仅拿耘草一项来说,去年的秧田就比前年多耘了两次到三次。”
太平乡农忙托儿所成立以来,一直就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去年秋收后,该乡四十多个托儿所曾进行了一次评比,并总结了经验。崇德县其他各乡在它们的影响下,都普遍组织了农忙托儿所。现在全县共有二百五十八个托儿所,受托孩子有一千七百多名。


第3版()
专栏:

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水墨画)
蒋兆和 作


第3版()
专栏:文化简讯

文化简讯
北京图书馆在官厅水库工地建立图书流动站
北京图书馆五月初在官厅水库工地上建立了图书流动站,受到广大职工欢迎。北京图书馆在三月下旬就派遣干部到官厅水库工地了解职工的文化程度和阅读要求,并和官厅水库工会商议建立图书流动站。五月初,北京图书馆从北京把七千五百多册的通俗读物、连环图画以及水利土木工程、机电原理、政治、文艺等各种图书运到工地。这些书籍现已在各民工指挥部各施工所、机电科、工务科等九个单位的职工中间流动借阅。保定专区的民工们在流动图书到达的头三天,就借了七百多册。清苑县民工王永三手里拿着新借到的“工农联盟向前进”等通俗读物,高兴地说:“咱可得好好修水库,北京图书馆都给咱送书来了。”许多民工借阅速成识字补充读物,要用这些读物来巩固自己原来在村里速成识字的成绩。各工地的民工们每天下班后,都三五成群地阅读从图书流动站借来的书籍。为了满足工地职工们的需要,图书流动站正继续从北京运来大批书籍。图书流动站还在工地的工人新村轮流举行图片展览。每天都有上千的工人民工挤着去观看。
在新疆“吕梁英雄传”等二十余种汉文名著
已译成锡伯文
通俗小说“吕梁英雄传”,最近已由锡伯族青年正金巴图在新疆省全部译成锡伯文。
最近两三年来,新疆省锡伯族的文艺爱好者久善、正金巴图、西兰太、头英拜等,先后译成锡伯文的汉文名著已有二十二种,其中有“白毛女”、
“刘胡兰”、“穷人恨”、“在战斗里成长”、“赤叶河”等剧本,小说“小二黑结婚”、“福贵”、“地板”、“儿女英雄传”和长诗“王贵和李香香”等。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增加报时次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应听众的要求,决定从五月三十一日起,将每日报告标准时间次数增加为三次,即:北京时间八点、十二点和二十一点。每次报时前,都播送“新民主主义进行曲”为前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