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5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刘长福小组和志愿军
 金凤
朝鲜前线的来信
一九五二年一月十三日,一封寄自朝鲜前线的信,送到天津钢厂刘长福的手里。信封是用旧报纸糊成的。小组的工人一听说是朝鲜来的信,立刻涌了上来争着要看。刘长福把信高高地举起,说道:“同志们,不用看信,光看这个信封,就知道咱们志愿军是多么艰苦!”小组的人静了下来,凝神静听着程震宇给大家念信。
“亲爱的刘长福小组全体工人同志们:你们在工厂里日夜生产,用了很多脑筋,费了许多精神,流了许多汗,为国家创造了许多财富来支援我们,我们深深感谢你们。
我们是守卫在三八线——保卫和平第一线的战士。我们向你们表示:要在战斗中不怕流血和牺牲,不怕冰雪和困难,争取多杀敌人,多捉俘虏,争取更大的荣誉,争取功上加功。
同志们,我们宣誓:为了保卫新生的祖国,我们决心献出我们的一切,让祖国能顺利地进行建设,让我们的工人同志能永远在和平环境中为祖国的富强、为祖国人民的幸福而生产。
志愿军某部机枪连全体功臣代表谢长寿等”
听到这里,小组的人都为这封充满着战斗友情的信所激动。刘长福看到了小组的情绪,马上组织大家讨论:“怎样来回答志愿军?”
刘长福小组的回信
“亲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志:
我们见到了你们的来信,就同见了亲人一样。同志们,你们是祖国最优秀的儿女,是我们最敬佩的最亲爱的人。只因有你们在前线保卫着祖国,我们在后方才能够安心生产。
我们小组响应了毛主席‘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号召,订下了生产计划。一九五二年我们要增产节约七十亿元。
亲爱的同志们,我们也向你们表示:在生产战线上,我们也不怕吃苦,不怕流汗。在数百度高温下,我们每个同志干起活来,也要像在前线冲锋杀敌一样地起劲。我们有信心,一定能够完成我们的增产节约计划,来支援你们,来建设咱们伟大的祖国。”
十三架战斗机的献礼
工人阶级是说到做到的。
最初轧钢厂精轧机出的钢条老是“跑头”,坏了钢条,又误了生产。刘长福提出来要大家想办法改进,大伙还说:“吃饭那有不掉粒的,轧钢那有不跑头的!干这活不易,从日本鬼子、国民党在这里的时候起就是这样。”但刘长福对大家说:“如果思想集中,就不会跑头。譬如志愿军上前线,还能放走敌人?咱们轧钢厂就是战场,钳子就是冲锋枪,跑一个头,就是放走一个美国鬼子。”就这样,在刘长福的动员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废品率果然逐渐从百分之十降低到百分之零点五。
一九五二年,他们原订增产节约目标是七十亿元,但在志愿军英雄事迹的鼓舞下,找到了许多窍门,挖掘了潜力,半年中得到很大的成绩。到七月间,他们修订了计划,把全年增产节约目标提高到一百七十三亿元。但到了年底,他们又超额完成了他们的计划,共增产节约一百九十三亿元,差不多能购买十三架喷气式战斗机。这就是刘长福小组实践支援志愿军诺言的光辉行动。
他们和志愿军的关系愈来愈密切,感情也就愈来愈深了。在这一年中,志愿军给他们来了三十多封信,叙述前线的战斗和生活。他们也不断回信,报告小组生产上的新成就。一年多来,差不多志愿军在前线每打一次胜仗,他们小组就创造一次新纪录。志愿军的战斗是胜利接胜利,刘长福小组的生产也就提高再提高,不断地超额完成国家生产任务和小组计划。
黄继光活在这里
从一九五○年起,他们就建立了每天读报半小时的制度,志愿军出国作战以后,他们对报纸就更关心了。他们每天都能从报纸上听到前线战斗的胜利和祖国建设的成就。一天,他们从报纸上读到志愿军战士黄继光牺牲的消息,小组的人顿时沉默下来,好几个人掉了泪,开饭了,大家还是没有动。最后,魏国和站起来说:“同志们,黄继光没有死,他永远活在这里”,他指指自己的心,他还想说,可是再也说不下去,他哽咽住了。
第二天,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提早上班,把机器检查得特别仔细。当马力开动的时候,黄继光烈士的精神,活跃在整个车间。刘长福小组的工人个个都带着复仇的意志,带着创造新纪录的决心进行生产。果然,这一天的产量打破了小组过去的最高纪录。
一次,青年工人吴玉璞弄坏了一根铁,他抱着头蹲在地上流泪。值班工长劝慰他,他说:“我怎么对得起黄继光同志。”又一次,到交班的时候了,烘钢炉的炉门掉了下来,一千三百度高温的炉门口,谁也近它不得。粗轧钢工范山川眉头皱了一下,一声不响地跑过去,扛了一块铁板把炉门口挡住,大家才把炉门挂上。这时候,范山川的眉毛烧掉了,头发烧焦了,衣服也烤糊了。有人问他:“又不是你的任务,为什么你自动跑过去?”范山川的回答是:“难道黄继光不是自动舍身扑到枪眼上去的吗?我们比黄继光还差得远哩。”
与志愿军并肩前进
志愿军成为他们汲取力量,克服一切困难的巨大源泉。今年,他们搬到新建的半自动化的轧钢厂来,他们小组帮着安装机器。天正冷,风刮得大,雪下得猛,新厂房还没有装好玻璃,地上落了一寸厚的雪,要刨冻土堆垫地基。有人说:“这样大的雪怎么能干活。”刘长福小组的孙景云就对大家说:“现在朝鲜战场不正下着大雪吗?志愿军打仗绝不会说天下雪就不打吧?他们还打得更漂亮!同志们,跟我来!”说着,他把棉袍一甩,就带头干起来。结果五天的活,一天半就干完了。烘钢炉的烟道结着一尺多厚的冰,要刨下来,就要钻进冰冷的烟道,跪在冰上刨。这时又有人犹豫起来。孙景云又对大家讲起志愿军运输队如何在冰天雪地中,翻山越岭地完成运输任务的艰苦情况。“咱们这点困难算得什么!”说着他一头就钻进烟道,几个青年小伙子也跟着进去了,三天活一天就干完了。试车的时候水淋了于宝才一身,有的地方马上结了冰,但他还坚持开车。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为了国家工业化这算不了什么,比志愿军还差一个天地哩。”
四月三日,他们在报上又看到志愿军今年春季的战绩。他们向志愿军写信祝贺,又报告他们迁入新建的轧钢厂的情形。四月十二日他们正式开车生产,二十一日又创了日产量的新纪录。
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事业中,他们和志愿军并肩前进!


第6版()
专栏:

邱少云的名字鼓舞着他们前进
 郭庄
他们一共十三个,都到齐了。
开始做最早的一遍广播体操。扩音器播送着“东方红”歌曲。随着歌声,映着朝日,五星国旗迎风升起。每个人都感到一阵愉快和温暖。他们每当看到升起的国旗,就想到它上面彷佛染着邱少云烈士的鲜血,就想到全组的荣誉,就想到自己的责任,就想到这一天应该如何学习如何生活,才不愧于邱少云这个伟大名字的光荣称号。
这就是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二年级以伟大战士邱少云的名字命名的一个学习组。
那是全校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学习志愿军运动的一个下午。清华大学建筑系二年级一个学习组的全体同学聚拢起来,谈论起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大家再一次怀着激动的心情听了“伟大的战士邱少云”通讯的朗诵以后,十三个人都严肃地沉默着。邱少云像一个巨人一样站在每一个人的面前。陈贤玲想像着烈火正在邱少云的棉衣和头发上燃烧;葛维瑛彷佛听到邱少云的皮肤被烧得嗤嗤地发响;孙德华好像看到邱少云把身子紧贴在地上,双手深深地插在泥土里,望着她,坚定地说:“胜利是我们的,但是我不能完成爆破任务了,这个任务交给你去完成吧!”
“邱少云为什么能做出这样英雄的行为呢?”主席陈贤玲首先提出了问题。
讨论开始了。有的说因为他有坚强的意志,有的说因为他有崇高的责任感,有的说因为他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是的,”杨鸿勋说道,“但更重要的是,他有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集体牺牲个人。他的意志,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都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
“我认为,”陈保荣补充道:“正是由于这种集体主义才产生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他懂得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在邱少云看来,为集体而死,为中朝人民的幸福而死,是光荣的,是值得的,不是痛苦,而是幸福。”
“那么邱少云是怎样建立起他这种集体主义的精神呢?”陈贤玲把问题提得更深入了一步。
“因为他在旧社会受过苦,”张震球发言了,“解放后深深地体会到翻身的幸福。他懂得了这种幸福和祖国的关系。他爱他的生活,他爱他的祖国。他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产生了他的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他顿了一下,又说道:“但是,我们也是爱自己的生活,爱自己的祖国的呀!”
的确,张震球以及其他同学,谁不爱自己的生活,爱自己的祖国呢?新中国诞生了,饥饿、迫害、失学的阴影永远消失了,坐在宽敞的安静的教室里,听斯大林派来的第一流苏联专家讲课,设计美丽的宏伟的民族建筑,享受优厚的人民助学金的待遇。……
“可是,”张震球继续说道:“我们却不常体会到这是幸福,我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往往显得空洞和抽象,没有和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张震球说得对呀!”葛维瑛争着说道,“不过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邱少云不但爱他眼前的生活,而且他还有远大的理想。当他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的时候,他不但是为了幸福的今天,还为了更幸福的明天。不过,说到理想,我们却不是没有的呀!”“对,”旁边唐其恕插嘴说:“比方拿我来说,我的理想是将来做一个漂亮的建筑工程师,在祖国的土地上建设起一个个美丽的城市,一座座宏伟的工厂,还要建设起像苏联的‘苏维埃宫’一样高达四百五十公尺的大厦,……”
于是大家争着叙述自己的理想,每个同学都想证明自己绝不是没有远大理想的人。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理想不能像邱少云一样,把它变成经常的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呢?”葛维瑛很有把握似地做着结论。“因为我们的理想不是建立在坚固的革命人生观的基础上。当祖国的需要、远大的理想与个人眼前的利益符合的时候就努力前进,否则就灰心退缩。这就是说个人主义在顽强地阻碍着我们的进步。”
大家松了一口气,显然都同意了这个结论。于是大家又争着检查起自己个人主义的思想来。
“但是,我们难道就不能像邱少云一样,努力培养自己做出英雄行为来吗?”陈贤玲向大家发问。
“当然能呀!而且一定要!”这就是十三个人的共同愿望。
接着,大家就表示自己的决心。孙德华说她要把邱少云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王慧颖说她特别需要学习邱少云的集体主义精神,克服自己一切唯“我”的个人主义;陈贤玲说她要像邱少云那样关心和爱护全组同志,程理尧表示他要争取做一个青年团员。
“让我们组以伟大战士邱少云的名字来命名吧!”
这个提议使他们感到又是荣誉又是激动。在伟大的邱少云的名字鼓舞下,十三个人变成了一个人。
邱少云组开始他们新的生活了。
早晨,你可以看到他们和全班同学在一起参加升旗,做头一遍广播体操,听头一遍时事新闻广播。上午,他们在一起上课、学习。下午两点半了,他们又全体出现在操场上,锻炼他们的身体。五点半了,他们又聚在一起学习时事,听朝鲜前线和祖国建设的新闻和通讯的朗诵。晚上,他们又回到图书馆,互助互励地学习一天的功课。
唐其恕过去对阴影透视最感头痛,一遇到困难,就想丢开。现在,她想到邱少云能够在烈火下坚持二十多分钟直到牺牲生命的伟大形象,她就坚持下来,难题也就解决了。结果大考成绩得到了满分。葛维瑛学俄文感到很大困难,但当她想到“我们组的名字叫邱少云组,还怕困难吗?不要辱没了这个名字吧!”于是就坚持学下去。陈贤玲画素描向来不耐心,有时半途而废。现在她一想到邱少云,仿佛就听到邱少云有力地说:“胜利是我们的。”于是素描就能很好地完成。
让我们看看在邱少云名字的鼓舞下,这个小组同学的上学期大考成绩吧:杨鸿勋七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四点八八分;程理尧,四点八七分;唐其恕等六人都是四点七一分;其余都在四分以上,只有一个人分数较低,是三点八五分。俄文和体育成绩,全组十三个人都是五分。
小组在变着,不但表现在学习成绩上,也表现在思想感情和相互关系上。过去大家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时由于个人主义,还互相猜忌。现在完全两样了。你看,每次考试完了,大家都互相关切地询问考试结果:考得很好,大家都分享这种愉快;要是错了一点,大家又是惋惜又是鼓励。一次卢绍曾作草图时,由于橡皮擦得过狠,纸都变硬了,把“渲染”也弄坏了。这件事使得大家十分着急,耽心他赶不上进度,于是全组同学都围拢来给他想办法。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新的思想感情和新的作风呢?唐其恕回答了这个问题,她说:“邱少云爱护同志,爱到宁可自己烧死都不暴露同志,这叫做集体主义。现在全组同学都知道,学习是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每一个人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私事,而是全组十三个人的事,全班七十多个人的事。一个人念不好,是国家的损失。关心一个人的命运,就是关心我们国家的命运。”
这个组正在邱少云的名字鼓舞下继续前进!


第6版()
专栏:

像邱少云那样地遵守纪律
 马铁丁
关于邱少云的生平事迹,我们知道的还是非常少。像风一般传遍祖国的,只是他牺牲前的一瞬间的事情。但,这是伟大的一瞬间,这一瞬间,给我们留下多少精神的财富呵!
此刻,我特别地想起邱少云的遵守纪律的精神。
在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奉命到离敌人阵地很近的地方去潜伏以前,部队首长曾对他们说:
“你们这次去潜伏,要靠巧妙的伪装,要靠沉着,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潜伏纪律。那怕有人被敌人子弹打中了,也不能暴露目标。”
这里,宣布了潜伏纪律。而纪律,当然是对大家的一种约束。但是,这种约束,对于我们高度关切整体利益的战士说来,乃是最愉快而自由的生活规范。如同我们常说的那样,我们的纪律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的,那就是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自觉,就是于必要时为了整体,牺牲个人的自觉。
伟大的战士邱少云正是这样:
敌人发射的燃烧弹烧着他身边的野草,这时,他要站起来是完全可以扑灭身上的火苗的,可是他没有动;火焰一直烧到他的头上,他很想冲上去跟前面不远的敌人拚了,可是他还没有动;火焰要毁灭他的生命了,他才猛地抬起头来,用微弱的声音向离他最近的战友李士虎说:
“胜利是我们的,但是我不能完成爆破任务了,这个任务交给你去完成吧!”
一直到牺牲时,他还是一动也没动。而这一瞬间,他想的是什么呢?是爆破的任务,是整体,是战斗的胜利。很明显,邱少云的遵守纪律,完全不是为了别的,而是真正地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的。
这就表明:邱少云不仅在道德品质上的许多别的方面,而且在遵守纪律这一点上,都足为我们的光辉的楷模。
让我们都像邱少云那样地遵守党和国家、军队和人民团体的纪律吧!


第6版()
专栏:

边防战士和他们所保卫的工厂
 江清
在遥远的国境线上日日夜夜捍卫着祖国的战士,正以无限的热情关怀着祖国的建设。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海防和边防部队代表会议刚结束,边防部队二连的功臣代表:指导员马振华、副排长韩俊杰、战士邹长寿就带着边防战士无限关怀的心情,访问了广东西村水泥厂。
二连和这个工厂有着血肉相联的感情。西村水泥厂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遭受了严重的摧残。解放后不久,二连就担负起警卫水泥厂的任务,并积极地参加恢复工作。工厂逐渐恢复起来,当冷清清的一排烟囱里,有一个烟囱开始冒烟的时候,二连接受了保卫边疆的任务,为警卫祖国千万个工厂而驻守到国境线上去了。但是战士们从来也没有忘记过自己曾经警卫过的这个水泥厂。只要有人从广州来,就要打听打听水泥厂恢复和建设的情况。有一次,他们正在卸水泥,忽然发现袋子上全都印着“西村水泥厂出品”的字样,大伙马上嚷开了:自己的水泥厂送水泥来支援我们了,于是战士们搬运的格外起劲了,一袋水泥五十公斤,有不少战士一次就背两袋,韩俊杰来回搬了五趟。几百袋水泥一会儿就运完了,连漏在车板上的一点儿,战士也把它扫起来了。
西村水泥厂的恢复,鼓舞着边防战士更警惕地保卫祖国。一天夜里,邹长寿站哨。国境线上跟平时一样宁静。他突然听到一声很轻的响声。他马上想起水泥厂,指导员说过,别看旋窑多大,特务用一颗手榴弹就可以破坏它。他机警地一观察,在下面沟里有两个黑影,他马上冲过去,一把就抓住了一个,另一个想逃跑,他追上一步也给抓住了。就这样,两年多来,二连没有让一个坏分子钻进来。全连出现了十七个功臣、一个模范班、一个模范排,连队也受到军区的嘉奖。
这次马振华他们来开会,战士们再三叮嘱:不管怎样也要去看看我们的工厂。
水泥厂的工人也一样,时刻想念着自己的保卫者。但是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写过几封信,都给寄到旁的部队里去了。工人们就决心用忘我的劳动,生产更多的水泥来支援边防战士。三年来,他们的产量超过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五年总产量的三倍。去年一年的产量就超过一九四九年的四倍半。此外还创造了四次全国纪录:一次在同一机械化基础上电耗量的最低纪录、三次旋窑安全运转纪录。特别是后一次,那时正是南方的盛夏,旋窑最低温度也在一千度以上。工人们整日流着汗工作,高温烤得头直发昏,但车间主任孙林业说:“跟志愿军、边防战士比起来,这算得什么!”果然在“八一”建军节后,他们又创造了新的全国纪录,比第一次的纪录提高将近一倍。
工人们迫切地希望把这些成绩告诉二连,可是他们在哪里呢?就在“五一”节前不久的一个下午,天上还下着雨,二连的三个代表赶到了西村。
一下汽车,马振华就被一排高大的烟囱吸引住了,他离开这里的时候,才只有一个冒烟,现在全都吐着滚滚的烟雾。邹长寿惊讶地看着他以前经常在那里割草的山坡,上面已盖起几十幢新的工人住宅;原先割草的地方,筑起了花圃,正盛开着鲜艳的花朵。正在惊喜的时候,几个工人冲过来,紧紧地握住他们的双手。
双方两年多来的愿望实现了。工人们热烈地感谢他们保卫国防的功劳,工会主席梁苏拉着马振华的手说:“多亏你们巩固了国防!”边防战士感谢着工人们的支援,说起了邹长寿的故事。“快来看看吧!恐怕你们都不认得了!”工会主席领着战士们从车间到水泥磨,从俱乐部到医疗所。每个熟悉的地方都变了样。邹长寿还记得以前运石头是用手车推的,他在那里还给石块的棱角割破手,但现在轰隆隆的小火车拉着石头飞跑。马振华以前每天去查哨的破哨棚,现在变成了漂亮的白色木头房,里面还安了电灯。不但工厂变了,人也变了。马振华记得孙林业是个不爱说话的钳工,现在却是威信很高的锻烧车间主任了。梁苏说:“一切都变了,你们已经不是什么普通的战士,而是人民的功臣;我们也不是普通的工人,而是工厂干部和劳动模范——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难忘的会见,给为祖国而忘我劳动的工人和警惕地守卫着边疆的国境哨兵增加了无限的力量。工会主席说:“这不过是开始,我保证今后生产更多更好的水泥支援你们!”“你完全可以信得着!”马振华握着他的手回答他:“我们会把国防巩固得像铜墙铁壁!”


第6版()
专栏:

父子报国
 高侯
三月八日,四川省安县各界人民给黄继光式的英雄陈开茂、蔡朝兴两位烈士开过追悼大会的第二天早晨,人们又决定给陈开茂烈士的父亲、支援前线的模范陈洪德单独拍张照片。事情就这样办了:一面杏黄色的大锦旗挂在陈洪德的身后,旗上有用青绒制成的“光荣之家”四个字,这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军区、四川省抗美援朝分会共同赠给陈洪德的珍贵礼品。他的怀里还抱着一面“支前模范”的锦旗,上面写着:“克服一切困难,光荣完成运粮任务”。
原来,陈洪德、陈开茂父子俩,在过去有着一段互相鼓励的爱国保家的动人故事。
一九五○年冬天,全国掀起了抗美援朝运动,四川省安县安昌乡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热烈响应。附近村上的青年农民都要求参加志愿军,陈开茂也报了名。那时,他才十九岁。
临走那天,陈洪德亲自送儿子到县里去。一路上,他看着身材比自己还高的娃儿,想起了许多心事: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跟大人一块受苦挨骂,现在把他拉扯大了,又翻了身,看着日子有了过头了,想不到美帝国主义又想来祸害我们……。想着,不由得叹了一口气。陈开茂以为父亲在发愁,忙说:“爸爸,常言说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我们又翻了身……”陈洪德微笑了,说:“有志向,就好好干吧!我一定鼓劲生产来支援你。”
一九五一年秋天,当陈开茂家乡水木村正闹着捐献支援志愿军的时候,陈洪德第一次收到了儿子的来信。信上写着:“亲爱的父母亲:我到了朝鲜以后,战友和朝鲜人民待我都像亲人一样,我只有多杀几个敌人回答他们。希望你在后方努力生产,争取当一个光荣的劳动模范!”陈洪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伴,陈妈妈也是合不住嘴地笑。陈洪德想:“这娃儿叫我争取当模范,我年纪大了,恐怕不行了。”忽然,他叮咛陈妈妈:“赶快秤好十斤米,我明天打早到村上去捐献,支援咱娃儿打美帝国主义。”在陈洪德的影响下,全村掀起了捐献的热潮。
从此,陈开茂就不断给家中写信,报告自己的战斗故事,鼓励父亲前进。陈洪德也不断给儿子回信,报告家乡情况,还提出自己的保证。一次,陈开茂在给父亲的信上写着:“爸爸,你不知道,我比过去又进步得多了,能够掌握新的武器,还加入了青年团,正准备迎接新的战斗任务呢!”陈洪德一边读着,一边想:新社会真是一代赛过一代啊!我自己可得注点意,不要和娃儿差得太远了!
去年六月间,四川省某地剿匪的炮声打响了。陈洪德想:这一下自己出力的机会可到了,马上报了名运粮支援剿匪部队。人们都以惊异的眼光注视着这位老人。他却一声不响,担着一百多斤粮食,顶着烈火般的太阳,翻山越岭,跟着运粮的队伍向目的地进发。一夜,他们露宿在旷野里,天还下着大雨,粮食在雨里淋着。陈洪德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被子盖在粮食上。大家也都被他感动了,很快把粮食遮起来。
经过七天七夜的千里路程,他们到达了目的地。可是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盘踞在该地区的残匪已被肃清,部队又出发到另一个地方去剿匪了。队长号召大伙“把粮食运给自己的部队!”
两地相距还有四、五百里的路程,百里之内没有人烟,几十里地以内找不到水喝,还要穿过很多的森林。队长和许多同志都婉言相劝,要陈洪德不要再去。可是,陈洪德想起了朝鲜的冰天雪地,想起了前面的剿匪战士,想起了儿子的来信,心里很激动,觉得他无论如何不能就此回去。于是跑到队长面前请求说:“你别看我年纪大了,劲头可还足着哩。”队长还是没有答应他。第二天一早,他把一切收拾停当,又跑去请求队长,队长和同志们还是劝他别去。陈洪德有点生气了,他挑起一百来斤重的担子飞跑了几步,很严肃地说:“为什么不让我去,比比看!”队长眼看不好强留,才答应了。全队七百多人在这位老人的感召下,精神更加饱满起来,一直赶到目的地,没有一个人掉队。
就这样,陈洪德被评为“甲等支前模范”,人民政府还奖给他六十斤油?,两挑箩篼和一把锄头。他马上把这个消息写信告诉了自己的儿子。不久,儿子又回信了,信上除了给父亲贺功外,还写着:“我已被评为‘模范团员’,正准备争取入党,争取功上加功,当一个战斗英雄呢!”
事实正是这样。在今年一月五日朝鲜战场的一次战斗中,陈开茂和蔡朝兴两同志为了掩护部队冲锋,像英雄黄继光一样,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发射着的机枪口,用自己青春的生命换取了战斗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授予两烈士以“二级英雄”的光荣称号,陈开茂烈士并被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正式党员。
儿子的牺牲当然给陈洪德和他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悲痛,但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努力生产支援朝鲜前线的热情。在一次座谈会上,陈洪德一家大小都表示了这种决心。烈士的弟弟陈开国说:“我要和黄继光烈士的弟弟黄继恕挑战,争取当一个生产模范。”陈妈妈说:“我要学习黄妈妈的精神,把儿女教养得更好。”陈洪德也说:“我要更加努力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前线,为茂儿报仇!”


第6版()
专栏:

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的通信
战斗英雄的来信在实验工农中学学习的各位劳动模范同志们:
伟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就要来到了,想你们在学校学习一定有很大成绩吧!我们也都很好。自从去年六月部队开始文化学习以来,党就把我们调到文化学校来专门学习了,时间虽然还不到一年,可是我们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记得在一九五○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上,杨世南同志还不会写名字,别人叫签名,他只能画一个圈。其余几个人,虽然能够写名字,可是连封信也写不通顺。现在,我们绝大多数同志已在语文、算术、自然等方面达到了高小程度,有的已经快要毕业了,每个同志都已经能够看一些通俗读物,并能够写一些简短的文章。特别值得告诉你们的,是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看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著作了,像马春雨同志就已经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看了半本了。这对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掌握现代化军事技术该有多大帮助啊!而这正是我们学习文化的目的。我们过去曾经为人民立了一点功绩,今后我们也一定能够保持光荣,发扬光荣,永远地牢记着毛主席在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给我们的宝贵指示,在各种工作岗位上发挥桥梁作用、骨干作用与带头作用,和你们并肩前进!
你们在过去对于祖国的经济建设事业已经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们相信你们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一定能够很快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将来回到工作岗位上,会更多地发挥你们的创造精神,更好地建设我们伟大而可爱的祖国。希望你们常常给我们来信,不断地介绍你们的学习经验,以便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
马春雨 常恩举 桑金秋
薛成让 崔志山 杨世南
一九五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劳动模范的复信亲爱的马春雨、薛成让、桑金秋、杨世南、常恩举、崔志山同志:
你们的来信收到了。我们真不知怎样感谢你们的热情的关切。
亲爱的同志们!我们常常接到祖国各地的来信。他们的信对我们鼓励很大,但是今天接到你们的来信,却使我们感动得流下泪来。两年前,你们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有的根本就不会写,但是今天不仅能写信、看报,而且还能够写文章,能够读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了。
亲爱的同志!我们过去也都是一些大老粗,人们都说“我们斗大的字不识半升”,的确就是这样。可是今天党却把我们培养成具有文化科学知识的人了。我们是一九五一年末进东北实验工农中学的,当时不能看报,不会写信,算术也只能加减,连乘除都不大会。可是到现在仅仅学了一年多的时间,不但能够看书看报,而且可以给报纸写稿子了。算术也学了整数、小数,一直到几何、代数。此外,我们还学了世界地理,和祖国悠久光辉的历史。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祖国的伟大和可爱。
亲爱的同志!伟大的“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我们都怀着最喜悦的心情来迎接它。今年纪念“五一”和往年更有所不同,因为这是祖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一”,现在我们虽然不能直接参加祖国的经济建设,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学习也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所以我们的思想始终是和国家的经济建设紧紧连在一起的。
亲爱的同志们!让我们互相勉励:更好地完成祖国人民交给我们的学习任务吧!
全国铁路劳动模范 田桂英
全国铁路劳动模范 王静彬
全国劳动模范 王兆达
一九五三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6版()
专栏:祖国在前进

新中国的重工业心脏——鞍钢
常工
记得我刚到鞍山钢铁公司的时候,就像完全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一排排的烟囱,像树林般地伸向天空,一卷卷的浓烟,真是遮天蔽日,又高又大的厂房,从这头望不到那头,来回滚动着的火车,昼夜转动着的机械,发出震耳的轰鸣,一到夜间,从高炉和平炉里流出来的沸腾的钢液和铁流,把半边天空映得一片通红。有次,我曾经计划在两三天内,把这里所有的工厂和矿山看上一遍,但我化了将近十天的时间,有时还要坐坐汽车,甚至坐坐火车,却仍然没有走遍,因为属于这个公司的许多矿山都在一百里路以外,仅仅集中在鞍山的工厂,也有十多里路长,就把这些工厂,走马观花一样地看上一遍,至少也得一、两天的时间。就在这里,三年来,成千上万的工人进行着紧张的劳动,曾为我国华东地区的根治淮河工程、中南地区的荆江分洪工程、西南地区成渝铁路修筑工程,西北地区天兰铁路的修筑工程,以及全国数百个制造各种机械的工厂,供应了大量的钢铁和钢材,在我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着我国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的开始,鞍钢基本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了。按照国家的计划,到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鞍山钢铁公司比起现在的规模,还要大上三、四倍。去年开始新建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与改建的第八号炼铁炉,以及今年开始新建的薄板厂、大孤山矿山,与改建的第一炼钢厂、初轧厂、第七号炼铁炉等,就是整个建设计划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完成后,就为我国建设各种工厂、矿山,兴修铁路、建筑桥梁、地质钻探以及制造火车、汽车、轮船与拖拉机等各种工业,创造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
为了完成这一规模巨大的基本建设,鞍山钢铁公司在一年以前,就进行巨大规模的准备工作了。其中包括数百名主要干部、数千名技术人员以及数万工人的调配、组织和训练;数以万吨计算的钢材、机械、洋灰、沙石、五金等上万种器材的购买、订制和运输。成立了地质、设计、计划、技术、材料、设备、财务管理、劳动工资、组织、保卫、宣传和秘书等十二个处的业务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机构;组织了土木建筑、机械安装、金属结构、电气安装、卫生设备安装及筑炉等六个工程公司和数十个不同工种的工程队。此外还建立了混凝土、模板、钢筋、木材等数十个加工工厂,和一个包括二百辆汽车及巨大的挖土机、起重机、铲平机与轻便的万能装卸机、混凝土震动器等数十种自动化机械设备的供应站。因此从去年四月正式开始建设以后,就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伟大的劳动场面。我记得在最紧张的时候,要想从一个工地穿过都是很困难的,因为在每一个工地上,往往都是六个工程公司和数十个工程队,同时占据了每个角落——从高空、地面直到深达十余公尺的地下。
在鞍山钢铁公司这一规模巨大的建设中,我们不是没有遇到困难,而是曾经遇到了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工程规模浩大,技术复杂,时间紧迫。而参加这一建设的人们,不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建设,甚至许多人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比如去年开始建设的大型轧钢厂工程,它所需要的钢材、混凝土、木材等,就达九万吨重,可装一万八千辆载重五吨的大汽车。其中一个安放机器的座子需要的混凝土,就可以建筑一座有八千平方公尺面积的五层大楼,而装在这个座子上面的一个机器零件,就有三十八吨重,一个地脚螺丝的重量也有一点八吨。技术上的要求,又极其精密和极其严格,不仅上万吨的机器要安装在一定的中心线和标高点上,其上下左右的距离不能相差一根头发丝,有的更不能相差一根头发丝的八分之一,而且确定工厂的地基还要一年多的时间,因为每一个柱子和机器座子底下的土都要经过化验,需要化验的土就相近四百种。而所有这些要比起建厂以前的设计工作和以后开始生产的电气调整来,还算比较简单哩!但是由于工人们的忘我劳动,伟大盟邦苏联的无私援助,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一切困难都被我们战胜了。比如今年三月九日开始生产的第八号高炉,虽然曾经遇到无数的困难,但从施工到开炉也不过是六个月的时间。而每年生铁的产量,比北京石景山钢铁厂每年的产量还要多。参加这一建设的工人来自全国各地,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妇女,还有从部队转业的军人。从我和他们的接触中,深深感到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理想,这就是为了祖国走向工业化,他们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鞍山钢铁公司的建设。因此,他们在去年一年中,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仅学习、推广和创造的先进经验,就达一百二十多种,其中有许多先进经验,竟使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到八倍。我经常为他们那种忘我的劳动热忱所感动。那是去年六月十九日的夜间,工人们正在紧张工作的时候,忽然无缝钢管厂的工地里,“喀吧喀吧”地响起来。原来是十一号柱坑的领工员王寿山,未按苏联专家的指示,在每挖一公尺土方时,撑上一根横带,而是在一开始时撑了两根横带以后就只挖土方不撑横带了。结果挖到八公尺深时,四周的土就往下压,上面两根横带吃不住,开始裂缝了,这柱坑一塌,整个房架也就要塌下来。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共产党员王洪发,青年团员孟庆国、原有仁、王宏臣、秦国恩和董其范等,就都不顾生命危险,先后跳下去抢救,终于挽救了这个柱坑,保护了房架的建筑,这就是这些工人常常把工厂的建设看的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一个例子。孟庆国对我说:“我一想起在前线流血保卫我们的志愿军,一想起这个工厂建设起来,我们生活更加幸福的时候,我什么也不顾了。”这话很简单,但这正是建设鞍山钢铁公司的全体工人的思想。
我们祖国重工业的心脏,我国走向工业化的基地,我国人民走向和平、幸福生活的象征——鞍山钢铁公司就是这样迅速地前进着,让我们拿出所有的力量,为支援、建设和保卫鞍山钢铁公司而奋勇前进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