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省白城县国营百货公司所属商店只顾压缩库存造成商品脱销的现象
黑龙江省白城县国营百货公司所属商店,在清理资产、核定资金以及贯彻经济核算制的整个过程中,忽视采购和扩大推销的工作,造成某些商品脱销的现象,引起消费者和基层供销合作社的不满。该公司所属第一商店于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关门三天,进行清理资产、核定资金工作,只剩下第二商店开门,还不做批发业务。某些基层供销合作社没有得到通知,仍旧到县国营百货商店采购货物,结果空跑了一趟。该公司负责人害怕积压商品,不愿进货,这就造成了经营范围缩小和某些商品脱销的现象。白城地区百货批发站曾派人到白城县百货公司所属商店调查,该商店只有一种蓝士林布,两种蓝细布,而批发站就有十种蓝士林布、十四种蓝细布。这些布匹多是当地群众需要的,该商店却不愿进货。当地人民生活提高,最喜欢华达呢布,该公司所属商店竟一尺也没有。据店员谈,过去有一、二种,在新年减价期间,几天就卖完了,供应中断将近二十二天。店员高俊一说:“现在我们商店要啥没啥,领导方面搞清产、核资,号召压缩库存,商店缺货不缺货,他都不管,所以推销上受到很大影响。”店员们曾对这种情况提过意见,但该商店的领导干部却说:“批发站没有这些货。”国营白城地区百货批发站的工作人员把批发站的库存表给店员们看了,店员们才知道是本商店领导干部不了解或不愿了解批发站库存情况。这样,该商店的推销计划当然不能完成。到一月二十七日,还只完成一月份推销计划的百分之五十。白城县国营百货公司所属商店的例子告诉我们:国营贸易企业为了贯彻经济核算制,解决商品积压的问题,应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积极扩大商品流通范围,而不应缩小商品流通范围,拒绝为消费者服务。


第2版()
专栏:

东北化学工业管理局和原中国工业器材公司等单位盲目提高硬化油价格以致产品卖不出去
目前,中国化学工业器材公司积压着一万二千一百二十七吨硬化油,占用了一千五百余亿元的资金。已付出银行信贷利息和保管费用三百八十亿元。这种损失是生产这批硬化油的部门盲目提高价格和原中国工业器材公司及所属东北区公司经营不善所造成的。
这批被积压的硬化油,是东北化学工业管理局生产的。在一九五一年八月以前,原东北区工业器材公司经营的硬化油比牛油或猪油的市场价格约低百分之二十五(四十五度硬化油每吨七百六十万元,六十度硬化油每吨八百一十万元),当时销路甚畅。生产硬化油的东北化学工业管理局看到硬化油畅销,就先后两次提高了调拨价格:一九五一年八月乘制造硬化油的原料——豆油调拨价上提百分之二十五点九的机会,将硬化油的调拨价格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三点七。此后,豆油的调拨价格虽不固定,但并未上提。一九五二年一月十一日东北化学工业管理局又以豆油的调拨价格上调为理由,经前东北人民经济计划委员会批准,将硬化油的调拨价格再提高百分之四十二点八,这样工业利润实际上已高达百分之三十五强,而该局谎报工业利润尚不足百分之二十。前东北人民经济计划委员会贸易合作处片面听信该局虚报的成本和利润,错误地批准了提高硬化油调拨价格的要求。一九五二年一月十一日东北化学工业管理局把四十五度硬化油调拨价提高到每吨一千四百万元,六十度硬化油提高到每吨一千六百万元。原东北区工业器材公司也就把卖价分别提高到每吨一千五百万元和一千七百五十万元。东北化学工业管理局生产的四十五度硬化油占硬化油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由于它的熔点低,制造出来的肥皂或香皂质软、不耐用、粘度大,所以在市场上不受欢迎。在调价以前,因价格便宜,制造肥皂的厂商还愿意购用,但在过高地提价以后,硬化油的销路就狭窄了。硬化油在沈阳市的销售量,由一九五一年平均每季三百吨降低到一九五二年平均每季尚不足三十吨。一向以东北生产的六十度硬化油为原料的关内各大城市的肥皂工业,也因硬化油价格太高,都纷纷另寻出路。比如上海五洲等肥皂工厂,都用比牛油、猪油还便宜的桕油代替硬化油。据统计,原中国工业器材公司一九五二年硬化油总销售量比一九五一年减少了百分之七十五。
去年第三季度,原中国工业器材公司清理库存和实行商品排队的时候,检查出积压硬化油的严重情况,便采取了停止收购和减价销售的办法。结果工业部门在去年第四季度生产的硬化油积压了三千零一十九吨,今年第一季度的生产品也将要全部积压起来。由于肥皂制造工业已用牛油、猪油、桕油代替硬化油,所以硬化油调低价格以后,销路一时还没有起色。
原东北区工业器材公司在经营硬化油的时候,没有起到促进产销结合和扶助生产的作用,造成了硬化油积压的严重情况。在调高硬化油价格的问题上,原东北区工业器材公司是负有重要的责任的。原东北区工业器材公司如能正确地把硬化油推销情况报告给决定硬化油调拨价格的机关,是可以停止这种不适当地提价的。(当然,东北化学工业管理局单纯追逐利润,一再提出提价的要求,前东北人民经济计划委员会贸易合作处未加研究即草率批准,都应负主要责任。)原东北区工业器材公司全部包销硬化油,但又没有采取有效办法指导、督促生产部门改进生产,也是造成硬化油积压的原因之一。
对于这个问题,原中国工业器材公司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它没有督促原东北区工业器材公司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地解决硬化油价格的问题。四十五度硬化油在关内市场滞销,原中国工业器材公司既未及时指示原东北区工业器材公司与生产部门研究改进产品的办法,也没有修改原来硬化油在关内销售的计划。这种教训,应该引起生产、贸易部门全体干部的注意。


第2版()
专栏:经济生活简评

“只有懒人,没有懒土”
泾惠渠灌溉区的棉花近几年来一直减产的教训,是值得全国所有的农业工作干部密切注意的。
几年来,西北区和陕西省的农业、水利领导机关,都没有找到灌溉区棉花逐年减产的真正原因。中央农业部一九五一年曾派人去作了调查,但也仅仅看到一些表面现象,没有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因此,就没有能够及早地停止泾惠渠灌溉区棉花逐年减产的趋势,造成国家和当地群众的巨大损失。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乏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精神,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地学习科学技术和苏联的先进经验。这一次中央农业部、水利部组织的考察组,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作了细致周密的考察,并且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作了科学的研究分析,到底把泾惠渠灌溉区棉花减产的根本原因弄清楚了。如果早些这样做,早些认真地而不是草率地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增加巨量的财富。
这件事更清楚地证明了:“只有懒人,没有懒土。”不懂科学技术,缺乏具体领导,会把好地变成了坏地,而且几年还找不出根本的原因。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今后各地农业领导干部和各县的领导干部都应当认真地钻研科学技术,特别是苏联先进经验;尽快地使自己真正成为领导农业生产的行家,并且要加强具体领导,细致地深入地做好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使改进农业技术真正成为群众自己的要求,成为群众性的运动。


第2版()
专栏:

山东省合作总社重点推广“结合合同”
于再生
山东省合作总社在一九五二年四月底召开了各专区分社主任会议,研究布置试办推广“结合合同”问题。会后大部分专区的县都作了重点试验。据六十七个县不完全的统计,到去年十一月底已有一百六十八个基层供销社与十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千四百十九个互助组订立了“结合合同”。去年各地试行“结合合同”,取得了以下初步经验。
作好订立“结合合同”的宣传工作
订立“结合合同”是一个新的工作,供销社的干部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政治意义一般的是认识不足。认为订“结合合同”是自找麻烦,不如随便买卖好。而在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和互助组员方面除有怕麻烦思想外,还有怕在价格上吃亏,怕遇到灾害歉收不能执行合同等思想顾虑。因此,在推广“结合合同”时必须首先打通供销社干部的思想,使他们认识签订“结合合同”的重大政治意义,同时联系本身业务说明订立“结合合同”对合作社实现计划经营、扩大业务、加速资金周转都有很大好处,以克服怕麻烦思想。然后再进一步向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和互助组组员进行爱国丰产教育,向他们耐心地说服解释,结合他们本身的利益说明订立“结合合同”是实现增产计划的有力保证,使他们乐于接受。莒县尹家楼马明德互助组经过教育后,感到订立“结合合同”在生产和推销农副产品上有了保证,就毫无顾虑地与供销社签订了“结合合同”,并重新修订了增产计划。修订后的增产计划都较原来的计划提高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五十四,这些计划去年都已全部实现了。经验证明,各地供销社凡是这样做的,合同订立的就比较具体而且能够实现。反之,供销社对这一工作不研究,宣传教育不具体,结果是口头空喊,即便订立亦不能执行。由于我们对这一工作经验不多,只能先进行重点试验,然后逐步推广。山东省社去年四月搜集了栖东县东三叫村有关“结合合同”的材料,经过研究后,派干部到广饶县重点试验,及时指导各县,起了很大作用。切实掌握公平合理、自愿两利的原则
无论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或供销社,凡是正确地估计本身力量订出切实可行的生产与供销计划,而所签订的“结合合同”是建筑在这种供销计划基础上、并做到自愿互利、规定具体、且在执行中加强联系,“结合合同”执行的情况就比较好。如莒县伦家当门(村名)农业生产合作社与关庄供销社、莱阳县城厢供销社与王占元农业互助组根据以上原则所订立的“结合合同”,在执行当中都没有发生什么困难。反之,凡是因领导干部强迫命令或供销社干部盲目扶持而订立的“结合合同”,就不能很好地执行,而且会造成供销社的亏损与社员的不满。如胶县罗家村供销社与张培绪农业生产合作社订的“结合合同”,在区干部的命令下,后者赊欠供销社一千三百余万元,去年只还了三百余万元,今年麦收后才能还清,因而严重地影响了供销社的资金周转。又如日照石臼所供销社主任盲目地将五千六百斤豆饼赊给十三个互助组,其中就有五个互助组是为了赊豆饼临时凑起来的。上述情况都严重地违反了自愿两利的原则,使供销社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并给今后订立“结合合同”造成困难。
抓住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签订供销合同
供销社必须坚决贯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与互助组签订主要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的推销合同。特别是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必须根据可能签订,没有把握供应的,宁可不订。在合同签订以后,要加强联系与检查,必须强调合同的严肃性,以保证彻底实现。各地经验证明,凡是这样订了“结合合同”的,绝大部分条款都执行了,而且保证了互助组增产计划的实现,巩固了互助组织。但也有个别社由于缺乏经验,把一些很零碎的商品也订到合同上,以致造成经营上的浪费。如莒县关庄供销社与吕鸿宾农业生产合作社订了两个铁耙、五付皮绳(很次要的工具),合作社为了执行合同,两次派人到一百余里以外的城镇采购,其开支费用比货本还高。还有的“结合合同”关于供应的物品订的很具体,而推销却很笼统,结果互助组就不通过供销社而把农副产品直接拿到市场出卖。因此,“结合合同”必须在推销方面作具体规定。签订“结合合同”以后,在执行当中,由于发生某些意外的情况而确实无法执行时,是可以通过双方协商做适当修改的,但双方绝不应当有意地不履行合同。根据山东的经验,“结合合同”的时间在目前以不超过半年较为适宜。
签订“结合合同”与发展组织
相结合
和供销社签订“结合合同”的互助组,其组内成员并不一定全都是供销社的社员,但是合作社在价格、优先权上也是按社员的待遇一样对他们进行优待,甚至有的地方发生订立“结合合同”的非社员所享受的优待比社员还高的现象。如莒县阎庄供销社对订立“结合合同”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非供销社员供应豆饼,每人十四片,未订合同的供销社员却只能买到两片。供销社员反映:“入社还不如不入社好,今后订合同就行了。”上述矛盾如不解决,势必妨碍供销社本身业务和组织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最好是通过订立“结合合同”把互助组和农业生产中的非供销社员在自愿的原则下吸收到社内来。


第2版()
专栏:

不良的耕作技术把好棉田变成了坏棉田
——陕西省泾惠渠灌溉区棉花减产的原因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根据中央农业部、水利部,西北农林部、水利部,陕西省农林厅、水利局及其他有关机关组成的“陕西省泾惠渠灌溉区棉花减产考察组”的考察报告和“群众日报”对于这个问题的报道编写成的。从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到不懂技术和领导作风的一般化,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多么巨大的损失。这不只是所有灌溉棉田地区的领导干部应当密切注意的,也是全国各地所有做农村工作的干部都应当引为警惕的。
巨大的损失
泾惠渠灌溉区范围内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四县,是陕西省的主要产棉地区。这一带的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十几年间都是相当高的,一般年成每亩平均产皮棉七十斤左右。棉花的质量一般也很好,纤维长度平均都有一英寸,而且非常整齐。解放以后,当地农民经过了各种社会改革运动,开展了爱国丰产运动,生产热情是很高的;灌溉棉田面积到一九五二年增加到四十二万亩(过去在三十万亩左右)。可是,当地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却一年比一年降低了。一九五○年平均每亩产皮棉五十多斤;一九五一年降低到四十斤;一九五二年更降低到二十五斤,比当地同年旱地棉花产量还要低。棉花质量也有下降的趋势。这对于国家、对于当地棉农都是巨大的损失。拿一九五二年做例子:每亩平均产皮棉二十五斤,比常年产量减产四十多斤。即使按每亩减产四十斤计算,四十二万亩灌溉棉田总共减产将近十七万担皮棉。十七万担皮棉,足够一个拥有四万纱锭的纱厂纺一年。拿它换麦子,可以换一百三十六万石;以每人每年平均吃三石麦子计算,可供四十五万人吃一年。
深入的考察
这个严重的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去年十月到十二月,西北区和陕西省农业部门曾进行了典型调查,并在灌溉区召集一些干部和劳动模范开座谈会,初步研究了减产的原因和改进的意见。今年一月上旬,中央农业部和水利部为了彻底弄清楚泾惠渠灌溉区棉花近几年来减产的原因,恢复和提高这个地区的棉花产量,并从这里取得经验以指导全国其他灌溉棉区,曾派出专业干部十多人,在这个地区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研究。还邀请了河北、山西、河南等省农业和水利部门的干部参加,以便交流经验。在调查时并且请苏联专家安东诺夫同志进行指导,安东诺夫同志并对大家介绍了苏联棉花栽培和棉田灌溉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理论。减产的原因
考察组认为,自然灾害对于减产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减产的主要原因是耕作、灌溉技术不好和田间管理工作粗放。
根据当地多数农民反映:这几年灌溉后的地“变阴变硬”了,特别是下水地(灌溉畦的下端),粘性更增加了。农民说:“一头牛一晌可耕二亩旱地,只能耕一亩半上水地,一亩二、三分下水地。”这样的土壤,灌了水渗透慢、蒸发快;刚灌水以后地面成了泥浆,蒸发了以后地面就结成很厚的硬壳。地下水位也普遍上升,一般上升了三公尺到十公尺。因此,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就泛了碱。全灌溉区泛碱土地的面积已有二万多亩。土壤变坏的原因是:(一)多年连作,不讲究倒茬轮作。连种棉花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的很多。泾阳县永乐区邵村有一块棉田竟连作了三十多年。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棉花的结果,使土壤中有利棉花生长的成分逐渐减少,也减少了恢复土壤团粒的机会,减少了土壤的肥沃度。在这样多年连作的土地上,即使进行精细管理和增施肥料,产量也很难提高。(二)不讲究积肥、施肥。旱地变成水田后,施肥必须改进。但这个地区多年来仍然按照过去种旱地的施肥量来施肥,因此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只有消耗,没有增加。这个地区的农民不用蒿秆青草垫圈、沤肥,养猪少,厕所不掘坑,大大地影响了肥料的质量。
(三)长期用大畦漫灌的方法浇水,使养料流失,土壤结构破坏,表土板结,地下水位上升和低地地面泛碱。(四)不讲究耕耙保墒技术。群众普遍存在着“大水门前过,保墒干什么”的依靠渠水的思想,秋耕很浅,也不注意春天耙耱保墒工作和中耕松土。
这个地区的棉花田间管理工作也很粗放,解放前向不注意管理技术。那时,因为改成灌溉地的年代较少,而且因为棉花价格没有保障,棉田面积较小,有些农民还实行倒槎,所以还能得到一般的产量。解放后植棉技术虽有提高,但没有针对由于土壤变坏、发老苗不发小苗的特殊缺点进行改进。这主要表现在播种晚(大部在四月二十五日,甚至迟到五月上旬始种),生长期、间苗期灌溉不适时(第一水多在七月初才放),整枝不普遍也不精细。去年在七月下旬到八月初才施用化学肥料和豆饼等氮素肥料作追肥,加以后期雨水稍多,便促成了疯长,引起落蕾、落铃和晚熟。
一定的病虫是要在一定的作物上发生的,如果实行倒茬轮作,病虫自然就会减少。这个地区由于棉田多年连作,病虫灾害就逐年增加。加上防治工作进行得不及时和不彻底,在一九五一年前期就遭受了蚜虫、红蜘蛛等虫害,一九五二年后期遭受了红铃虫、棉铃虫等虫害,黄萎病在连作棉田里普遍发生。再加上雨水不调,就更使棉花徒长、晚熟、落蕾、落铃。
领导的缺点
几年来,当地的领导干部谈到棉花减产的原因,总是从各种自然灾害方面去找。他们说,如果不闹虫害,雨水不过多,就可以增产。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在同样自然条件下,当地还是有一些棉农得到了较高的产量。像泾阳县白杨村棉农贾金寿,因为实行了倒茬、深耕、多施有机质肥料、播种较早、精细整枝、合理灌溉、彻底治虫等一系列的措施,一九五二年在五亩七分棉田上每亩平均产皮棉一百零三斤。还有个别互助组和农户,去年得到每亩平均一百七八十斤皮棉的产量。
过去,领导方面对于泾惠渠灌溉区棉花减产的原因都没有深入地科学地调查分析过。一九五一年中央农业部、西北农林部、陕西省农林厅曾派出干部对这个地区的棉花减产问题进行了考察;但那一次只是从表面现象来看问题,认为减产的主要原因是
“治虫不及时”和“灌溉和雨水重复了”。提出的改进意见很少,而且不具体。
当地各级政府在领导生产工作中也是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到了每个农事季节,他们就宣传动员一番,但既没有深入地细心地调查钻研,也就没有为群众解决生产中的任何实际问题。比如每年都号召养猪积肥,但却很少帮助群众克服养猪中碰到的困难,也很少进行具体的组织工作;因此,就没有显著的效果。在治虫方面,也是年年发一般的号召,而在药械准备、技术传授方面做得很不够,因此没有形成群众性的行动,效果不大。
在泾惠渠灌溉区的农业、水利技术人员,在过去对于当地棉花减产的原因所作的试验研究工作也是不够实际的。当地国营农场,特别是泾惠农场,只做了一些育种的工作和一般性的试验工作,根本没有针对灌溉区棉花减产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试验研究,因此对于当地的棉花生产所起的作用很小。当地水利工作和农业工作的配合也是很不密切的。比如,水利部门本来应当主动地根据各个季节作物的需水量和当时土壤的含水量,确定浇水时间和分配水量的具体办法,可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冬灌也没有普遍地推行。
改进的办法
从以上这些事实看来,泾惠渠灌溉区近年来逐年减产的主要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是领导方面、技术指导方面犯了错误,只要针对当地情况加以改进,是可能恢复过去的最高产量并且可以继续提高的。考察组认为,今后必须说服群众从以下各方面积极改进:
(一)改良土壤,恢复并提高地力。
一、实行合理倒槎,重点推行轮作。今后棉田连作不应超过三年,每家植棉亩数不应超过全家所有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目前植棉亩数没有达到百分之六十的也不应增加),以便倒茬轮作。自今年起应大力推广倒茬制;可提倡这样的六年倒茬法:棉花(三年)→回槎豌豆或大麦豌豆混种→小麦
(二年)→玉米或豆类→棉花。在条件较好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应重点推行牧草(苜蓿)轮作制;可提倡这样的八年轮作:棉花(三年)→苜蓿
(三年,第一年为小麦苜蓿混种)→小麦(二年),回茬玉米→棉花。(苜蓿是豆科植物,根部生有根瘤,能增加土壤中的氮肥。它的根生得很深,能把深土层的养分吸取上来,并且可以在收割后把大量残根留在地里,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使土壤肥沃。)
二、开展积肥、沤粪运动,增施有机质基肥和合理施用追肥。应组织煤炭下乡,而把原来当地群众用作燃料的蒿秆、青草等垫圈,沤粪积肥方法也应当改善,各县应在二年到三年内做到发动全县百分之五十农户养猪修圈积肥。每户应设立厕所积蓄人粪尿。提倡用豆类、油渣喂牲口,然后用牲口粪作肥料,而不要把这些东西直接用作肥料。提倡结合秋季深耕或春耕,早施基肥;指导农民合理施用化学肥料,施用化学肥料的时间不应迟于七月十日。
三、适时进行秋季深耕、早春浅耕。秋耕一般要求深度为五至七市寸,耕后立槎过冬。早春解冻时应即进行浅耕(三到四寸,不翻土,只松土),耕后应即耙、耱。每次雨后亦应进行耙、耱以求保墒。
四、改良盐碱土地。已起碱的土地,应进行开沟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在冬季蒸发最少时期,应进行漫灌洗碱,并用其他方法进行土壤改良。盐碱地灌溉暂以小畦灌溉为主。
(二)改进灌溉技术。
一、灌溉时期的改进:争取在二、三年内达到全部棉田冬灌,蓄水保墒,争取春季不灌,以保持地温,提前播种。如春雨过少,地墒不足,必须春灌时,最好提前于三月底以前灌完,不误棉花播种期。为了促进棉苗提早发育,棉花生长期第一次灌水提前在六月二十日前开始,到六月底前轮完一遍;在七月初进行第二次灌溉。
二、灌溉方法的改进:应继续推行沟灌法,并加以改进,沟的宽度、深度、长度要力求合理,不可太窄、太浅、太长;水量不可过大,水面距沟顶以五公分为合适。灌溉后,适时地进行中耕,以防地面板结。
三、分水、配水制度的改进:应根据作物各生长季节的需水量及当时土壤的含水量,确定灌溉时期与水量,精密制订轮水表。还应和气象机关密切联系,逐渐做好气象预测工作,用以指导灌溉。
(三)改进播种,提早幼苗发育,促进早熟;在选种方面,贯彻田间株选和室内粒选。提倡播种前十天以内把棉籽在阳光下曝晒四到五天,并实行“三开对一凉”的烫种催芽办法。农场及技术指导站应掌握地温(地温在摄氏十二度时即可播种),播种应在四月十五日到二十五日内完成(谷雨前后),不宜延迟。苗刚出齐后二、三日,用手间苗,出一、二个真叶时进行二次间苗,在收麦前完成定苗。一般要求行距一尺八寸到二尺,株距七寸五分到八寸,每亩保持全苗四千株以上。在第一次间苗时,即应进行行间中耕。
(四)精细整枝。应学习其他地区的整枝技术。争取在今年全部实行去叶枝,并注意进行打群尖。
(五)大力防治病虫灾害。今后应根据“防重于治”的精神,充分准备药械,大力组织群众进行防治,并贯彻全年。
(六)加强关于土壤、整地保墒、各种作物需水量、河水含沙量等科学试验研究工作。
这些办法必须使广大群众普遍掌握,切实实行,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当地各县的中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考察组所提出的改进意见,研究出具体的推行计划。对于当地群众中存在的一些错误思想和做法,要用好坏实例对比等办法进行说服教育,使他们认识这些做法的恶果。泾惠渠棉产区一般说来劳力是比较缺乏的,每个男全劳力平均要负担十亩左右的棉田。为了使先进技术有效地推广,还必须推进互助合作运动,并更广泛地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