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发扬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精神,实现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
陈用文
中国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在取得了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后,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从今年起,我们的国家胜利地开始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要使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份的比重稳步增长,要保证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要实现这样一个历史任务,就必须依靠全国人民的努力,特别是必须依靠工人阶级自身的努力。我国工人阶级的广大群众,正在紧张热烈地开展着增产节约竞赛,充满信心地为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的建设计划而奋斗。但是,不可否认,也还有少数职工群众不了解或不十分了解自己的重大责任。
有的工人群众这样想:“既然全国革命胜利了,就是革命成功了,何必还要艰苦奋斗呢?”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绝不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最后成功。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说:“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论”)。在走完了第一步之后,必须“继续前进,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论人民民主专政”)。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有的工人群众说:“我们的生产已经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定额已经提到顶了,为什么还要努力不断地增加生产呢?”不错,全国解放四年多来,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比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来说,是大大地提高了。但是,我们决不能以这点成绩为满足。我们不能向后看,必须向前看。在全国革命胜利以前,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百分之十左右;在全国革命胜利以后,经过三年来的经济恢复工作,工业也只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多,距离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水平还很远。苏联在革命胜利前也是一个农业国,但是当时俄国工业所占的比重是百分之四十二点一。列宁、斯大林称为极端落后的俄国,其实比我国现在工业发展的水平还要高。因此,我们绝不能把我们的要求停留在过去落后的水平上。
要使我们的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地成为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工业国,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我们还必须作很大的努力。首先就要集中主要的力量来发展重工业。苏联政府帮助我们建设的一百四十一项巨大工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重工业。比如新建的钢铁公司、机器制造厂、汽车制造厂、炼油厂、煤矿、铁矿、电力站等等。但是无论那一项都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样大量的资金从那里来呢?按照列宁、斯大林的指示和苏联人民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就是要靠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努力,不断地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业积累大量的资金。我国广大职工群众解放以来不断开展的劳动竞赛,不断出现的创造发明、合理化建议,已使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的提高。在过去的三年中,我国国营企业的收入提高了七倍,已经成为国家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单以东北工业部门为例,一九五○年靠工业内部积累(包括生产基金、上缴利润及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投入再生产的资金占全部国家投资的百分之六十七点四,一九五一年投资额扩大了百分之三十八点八,工业内部积累更达到百分之九十五点六。所有这些,都是广大职工群众努力劳动,增产节约的结果。
但是,现时的生产定额决没有到“顶”,劳动生产率还必须提高。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说:“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也必须要求社会生产不断地增长和完善,永远也不会有一个什么“顶”来停止我们生产的发展的。何况我们现在的生产水平距离苏联社会主义的生产水平还远得很;我们的技术水平还很低,还需要大大地和不断地提高;我们的劳动组织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大大地和不断地改善;在每一个厂矿企业中的潜在力量也还是很大的,还需要大大地挖掘和发挥;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则更是无限的。从去年七月到今年四月,鞍钢小型轧钢厂开展了群众性的机械化自动化运动,进行了一系列对生产设备的改造,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四十一点五。锦西化工厂车工韦玉玺由于学习了苏联车工科列索夫的工作法,使个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以上。鞍钢机械总厂工具车间刨床工人王崇伦,由于改进了工具和学习了韦玉玺的先进经验,节省了辅助生产时间,使工作效率提高了六倍半。这样一类的例子是很多很多的。因此,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完全可能的。以为生产定额已经到“顶”了,劳动生产率再不能提高了的思想,是一种不求进步和不相信群众创造力量的保守思想。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不断地增加国家工业资金的积累,是全国工人阶级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大责任。我们必须认真地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特别是苏联的先进经验,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生产技术和改善我们的劳动组织,经常地巩固劳动纪律,为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斗争。
有的工人群众以为:“解放了,生活就改善了;在国家建设时期,生活就更应该改善啦,为什么还要厉行节约,艰苦奋斗呢?”全国解放以后,在全国生产恢复和提高的基础上,全国职工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也确实改善和提高了。这是全国职工群众努力劳动的结果,也是人民民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工人阶级革命的终极目的,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就是为着彻底地改善工人阶级以及全体劳动人民的生活。而未来幸福生活的理想——无限美妙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可能依靠别人给送来的,而是依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努力劳动去创造出来的。经验证明,只有首先发动工人群众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增加企业的积累和国家的财富,不断地扩大再生产,才有可能改善工人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任何离开生产去搞福利的倾向都是空谈,都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享受到还没有生产出来的东西;更不应该把已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分光去享受。当然,广大工人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在目前和今后建设期间都是需要和应该尽可能地改善的;但是必须“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按照必要与可能逐步改善工人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和工人的工作条件”(刘少奇“在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我们在眼前就不可能也不应该去追求过分的和过高的物质生活福利。我们要学习苏联人民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们知道,苏联人民为了进行工业化建设,曾经集中了主要的力量,特别是积累了大批的财力物力,作为工业建设的资金。苏联人民在国家工业化时期,虽然曾经遭受农产品和日用品不足的困难,可是在苏联共产党领导下保持了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终于克服了各种困难。他们在帝国主义包围当中,迅速地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家,从而过着一天比一天幸福的生活,并且继续为着建设共产主义而奋斗。我们必须认真地学习苏联,不但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而且要学习苏联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而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伟大精神。
目前,全国人民都在响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号召,为贯彻执行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斗争。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我国工人阶级,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全国人民贯彻执行这条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模范。我们必须向全国工人阶级群众进行关于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教育,使得广大职工群众了解我们国家前进的道路、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任务和工人阶级应该担负的责任。向广大工人群众进行关于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教育,是当前最实际的、最具体的共产主义教育。我们必须不疲倦地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和影响工人群众,结合群众的亲身经验来不断地从思想上提高群众,把工人的个人利益与全体人民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以不断地提高广大工人群众的觉悟程度,不断地发扬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开展增产节约竞赛,来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的建设任务。
应该相信,广大职工群众的觉悟是很高的。只要我们把道理说清楚,使广大职工群众认识到国家在建设时期的有利条件和各种困难,他们是可以自觉地起来,充分发挥有利的条件,战胜一切困难的。可是也有少数同志不了解这一点,他们不大相信群众的觉悟,不敢向群众说明困难,对于少数群众中存在的一些糊涂思想和错误思想不敢批判,对于党和国家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正确措施,迟迟不敢拿出来和群众见面,害怕拿出来会影响群众的“利益”,伤害群众的“积极性”,使自己的工作
“被动”。这些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在中国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地艰苦奋斗下,在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及全世界劳动人民对我们的大力援助下,我们是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把我们的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幸福的富强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的。


第3版()
专栏:

纪念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中央委员会政治工作的总结报告”发表二十六周年
张江明
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在苏联共产党历史上有着极重大的意义。这次代表大会,是作为农业集体化代表大会而载入苏联共产党史册的。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三日斯大林在大会上作了关于中央委员会政治工作的总结报告,这个报告在整个代表大会中占着主要的地位,并为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所批准,成为为社会主义胜利而斗争的行动纲领。
斯大林在报告的第一部分中,对世界资本主义的日益增长的危机和苏联的外部状况,作了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析,在资本主义总危机尖锐化的条件下,发展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正在加剧,新的帝国主义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和世界革命运动新高涨日益发展,提出了继续维护和平与巩固国防的政策。
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后,就进入了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工业化而斗争的时期。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的第二部分中,对两年来社会主义建设作了基本总结,指出了在工业化和各项工作中的巨大成绩,规定了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提出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把社会主义建设引导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九二六年夏,托洛茨基分子和季诺维也夫分子结成了一个反党联盟,向着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横加攻击,并公布了一个最虚伪的政纲,在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前两个月,进行了全党的争论,这次争论的结果使反对派联盟遭到了极悲惨的失败。斯大林在报告的第三部分中,作了关于党内争论的总结,阐明了党与反对派间的基本分歧,从政治上和组织上彻底粉碎了托洛茨基分子和季诺维也夫分子的反对派联盟,使全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同心同德地团结在以斯大林为首的中央委员会的周围,克服了无数困难,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胜利前进。斯大林在这一报告中分析当时苏联内部状况时指出,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获得的巨大成就,是以加快工业发展的速度,按照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部分所占比重日益增长为标志而进行的。
两年来苏联全部国民经济生产量的增加是很迅速的,无论在工业、农业、商业和铁路运输业诸方面,都有蓬勃的发展,因而使苏联“日益成为工业国”。事实说明,斯大林规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即首先发展重工业,依靠内部的积累来源,以国内市场为基地来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是经过考验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
在这时期,发展得特别迅速的是重工业,即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占着优先的地位。生产资料的生产在国营大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在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度为百分之四十二,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七年度则增加到百分之四十四。这种速度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绝不能达到的。
斯大林在报告中指出,两年来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决定性因素是如下两个基本情况:“第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是在国家工业化标志下发生的,是在工业对于农业的作用不断增加的标志下发生的。第二、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工业化的方向是使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在生产方面和商品流转方面所占比重及指挥作用增长起来,而使私人商品生产部分和资本主义部分底比重减低下去。”这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原则,是苏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所循的方向。正由于苏联严格地遵循着这方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它就能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苏联工业化的巨大成就,便使得苏维埃政权在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方面达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功。这时候,“谁战胜谁”的问题已具有另一种性质了。斯大林说:“现今这个问题已从商业方面移到了生产方面,移到了手工业生产方面和农业生产方面”了。
斯大林根据两年来国民收入和全部工业的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比较,说明社会主义工业的增长速度是打破历史记录的,从而得出结论:“直接而不容置疑地证明苏维埃生产体系优胜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
例如,苏联国民收入,在一九二五至一九二六年度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九点九,在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七年度增加了百分之十一点四。而美国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率不过百分之三至四,其他英德等国国民收入每年增长率不过百分之一至三罢了。在工业出产量方面,苏联每年平均增长率约达百分之十二,而美国的增长率在一八九○至一八九五年间为百分之八点二,在一八九五至一九○○年间为百分之五点二,在一九○○至一九○五年间为百分之二点六。
那末,为什么社会主义工业能够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体系优越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斯大林全面地阐明社会主义生产体系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巨大优越性,并指出了社会主义能够利用这种优越性来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工业是国有化的工业。它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进行生产的。
第二、社会主义工业是世界上最大和最集中的工业,它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使生产力获得空前速度的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工业是在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当作统一的工业经济来领导,依照有计划的(按比例)发展法则来进行,这就使它的发展速度加强许多倍。
第四、社会主义工业能够实行一种正确政策——不断降低工业品价格的政策,使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使工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这在资本主义国家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五、社会主义工业使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更加接近,并逐步消灭城乡和工农之间的本质差别,进一步溶成一体。而资本主义则与此相反,它是加深城乡间的对立,分裂工农间的团结,靠残酷地剥削工农群众而过活的。
第六、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利益完全一致。它依靠工人阶级,采用生产合理化的办法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根本不能有的现象。
我们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是走苏联的道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对我们有着极大的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遵循着斯大林指出的方向来进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今天我国的人民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我们认识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无限优越性,认识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优点及其高速度的发展,在进行工业化的时候,就必须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而不能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如果采用资本主义的办法来工业化,那就是倒退和落后。只有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保证工业在全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形式的经济所占比重日益增长,以至最后成为唯一的社会经济形式,才能保障国家的独立,才能改造整个国家经济,胜利地完成对农业、对手工业、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材,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正确地发挥个体农民、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份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这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伟大学说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定出来的。这是把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我们要积极学习斯大林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以指导和推动我国的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远大目标而奋斗。
在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时,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获得了空前高速度的发展,但在农业的发展速度上却比较迟慢。虽然当时农业生产就整个来说已超过战前水平,并较资本主义俄国农业总产量每年增长率为高。可是它的主要部门——谷物业的出产总量,还是落后于战前水平,尤其是在谷物业中的商品粮食部分,只等于战前水平的百分之三十七。毫无疑义,如果“让谷物业所处的这种状况继续下去,那苏联的军队和城市居民就会陷于经常挨饿的境地。”(“联共(布)党史”)而且在谷物业危机后面,一定会有畜物业危机跟着发生;并会威胁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造成使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生分裂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之下,必须努力尽快克服农业发展的过度落后性,不然,这就会妨碍工业的高涨和苏维埃经济基础的巩固,就会妨碍工农群众生活的进一步改善。
斯大林在报告中分析农业状况时指出:农业发展速度较工业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乃是当时农业技术过分落后和农村文化水准非常低落,特别是由于从一九一八年开始在农村中发生的那种巨大商品经济单位碎裂为细小经济单位,再由细小经济单位碎裂为极小单位的过程,仍然继续着。例如在革命前有一千五、六百万农户,一九二八年却有二千四、五百万农户。这种小农经济,不能像国有化工业那样拥有种种巨大优势,不能联合一致按照计划经营,不能利用农业机器和科学成就,而是在散漫的分成无数小块的土地上经营,无力抵抗自然的灾害,受着自发势力的支配,和富农的剥削而陷于破产。所以,小农经济的生产力很低,大部分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商品粮食很少,是一种“半消费性的经济”;并且在革命胜利后,小农解除了地主的剥削,大大的改善了生活,其自己所消费的农产品比以前更多,这样,能够拿出来卖的商品粮也就更少了。“这就是在解决粮食问题上我们困难的根本所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底问题”)
那末,如何克服农业发展的迟慢?农业的出路何在呢?
当时摆在苏联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即用资本主义的办法来发展农业,但其“结果就会使农民大众遭到破产,使工农联盟陷于灭亡,使富农势力加强并使社会主义在农村中遭到失败”(“联共(布)党史”)。另一条是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经过合作社逐步地把小农户联合为集体农庄。这条道路是能够运用拖拉机及现代化机器来生产,使农民的生活逐步改善,大家过着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并能迅速提高农业产量,尤其是谷物以及商品粮食的出产,以支援工业建设和供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这是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斯大林说:
“出路就在于用公共耕种制做基础来把零散的小农庄联合为大农庄,用新的更高的技术做基础来实行集体耕种制。
出路就在于循序渐进,然而一贯到底地,不是用强迫办法,而是用表彰和说服方法,把小的和极小的农庄联合为大的农庄,以公共的共耕式的集体的耕种制做基础,同时采用农业机器和拖拉机,采用增加农业强度的科学方法。”
集体农庄的道路,就是使农民永远脱离贫穷破产,使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获得胜利,把农民经济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胜利前进。
斯大林在全面分析了农村的状况及其出路以后,向全党提出了一个迫切而实际的任务,就是:“逐渐把散漫的农民经济转移到联合的巨大的农庄轨道上来,转移到以农业强度化和机械化为基础的公共集体耕种制轨道上来”。这条道路是加速农业发展速度和彻底克服农村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极重要手段。
斯大林在总结了经济建设的成绩,进而说到政治状况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阐明了各个阶级的动向,并从这些动向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在政治方面的任务。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数目不断增加。而在农业恢复和商品流转发展之下,农民的内部发生了分化。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分化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化是根本不同的。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工人和农民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逐步提高。斯大林引用了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这问题,并指出今后的任务,是继续执行更加改善工人阶级、基本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贫民的物质状况和文化状况的方针,巩固工农联盟,提高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农村中的威信。
关于新资产阶级和知识界的情况,斯大林深刻地分析了他们的特点。指出新资产阶级不满情绪的根源以及知识界分化的事实,提出要继续执行孤立新资产阶级的方针,并巩固工人阶级与城乡苏维埃劳动知识界间的结合。
对于国家机关与反官僚主义斗争的问题,斯大林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把反官僚主义和列宁提出的文化革命口号结合起来。斯大林指出,国家机关的力量在于经过苏维埃把政权和千百万工农群众结合起来。但当时在国家机关中却存在有官僚主义分子,他们败坏和歪曲国家机关的工作,造成与群众的隔离。因此,必须有系统地改善国家机关,使它与群众接近。但是要彻底克服国家机关中的官僚主义,必须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程度,吸收他们参加国家的管理工作。因为“提高工农文化水准是消除官僚主义的一种最可靠的办法”。党的任务就是:要用火热的铁条烧除掉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加紧为提高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阶层的文化程度而斗争。
在总结了国内政治状况而得出结论时,斯大林说:“苏维埃政权乃是全世界所有一切政权中最坚固的政权。”它的坚固性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政权所望尘莫及的。
斯大林在报告中指出的农业发展的道路正是我国农业要走的道路。我们党在过渡时期中的总路线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个体农民经过合作社的道路走到集体化。
农民的个体经济是站在十字路口的经济,它可能发展到资本主义,也可能发展到社会主义。如果按照它的自发势力来说,它是习惯于走前一条道路的,因为农民小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基本上是同类的经济(当然,并不是说农民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它们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要使农业发展到社会主义,这就必须对农民个体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只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才能使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提高得到根本的改善。这是全体农民的唯一光明大路。
对农民个体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就是积极的在农村中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包括供销的、信贷的和生产的合作社),逐步地把农民的个体经济改造为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使落后的分散的小农经济变为先进的合作化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
在进行互助合作运动时,必须坚持自愿互利原则,不可急躁冒进,但也不可放任自流。要加强对农民的领导和教育,根据农民的觉悟程度和工作的发展逐步提高,由低级形式一步步地变为高级形式。
要使农民很好地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必须大张旗鼓地向农民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使每个农民都懂得我国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懂得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及国家工业化对农民的好处,懂得为什么要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及如何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懂得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以及农民对于国家工业化的责任;并且能够切实努力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业品,除了够自己的吃用以外,踊跃地把国家所需要的粮食卖给国家。这就是农民积极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际行动,也是农民对于国家建设的伟大贡献。
(注)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引语均引自原书


第3版()
专栏:

关于山东蓬莱县潮水乡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的情况调查
田牧
可喜的现象
山东省蓬莱县潮水乡的农民们经常怀着感激的心情,谈论着人民政府为他们办的许多好事。其中的一件就是兴办了学校。
这乡有一所完全小学,有六百五十个学生,占全乡人口的百分之十八。目前这乡一家有两个孩子上学的共一百四十户,三个孩子上学的共四十户,四个孩子上学的共八户,五个孩子上学的共三户。全乡的学龄儿童都已入学。
随着学校的扩大,高小毕业生的数目,也就一年比一年增加。一九五一年有三十一个高小学生毕业。当时人们都说:了不起呀,祖辈没有过这么多学生!一九五二年又有六十五人毕业,一九五三年又有七十九人毕业。这种可喜的现象,鼓舞着每一个人。大家都看到农村文化的面貌确实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
高小毕业生升学问题一度引起了农民思想的混乱
在高小毕业生逐年增加的情况下,高小毕业生的出路,便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三年来,全乡的一百七十五个高小毕业生,升学的有二十六人,占百分之十五弱;外出就业的三十四人,占百分之十九强;在家的一百一十四人,占百分之六十五强。学生升学的数字,虽然在这乡是空前的多,但这和群众升学的要求却还离得很远。一百七十五个高小毕业生,百分之百地要求升学,家长有百分之七十打谱供给孩子上中学。但目前国家经济力量还不容许兴办这么多的中学,使全部高小毕业生都能升学,于是高小毕业生的升学问题,曾经一度引起农民思想的混乱。在中学招生前后,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着升学问题。有的农民见了干部就问:“今年孩子能考上学吗?考不上学怎么办?”听说学校发榜了,许多家长就跑到城里去探听孩子考上没有,到邮局去打听学校来信没有。一听说孩子没有考上,便垂头丧气,牢骚满腹。而没有考取的高小毕业生,更是焦躁。每逢各地招人,他们必到。不少学生跑到烟台,甚至到大连、沈阳等城市找出路。后来因为找不到工作又回到家里,一部分人就投入了生产,一部分人仍然不愿参加生产。有的学生好吃懒作,“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和父母成天打闹。农村的政治活动,他们一般也不参加,即便参加也是以知识分子自居,“说三道四”,指手划脚。群众对于这种混乱状况很不满,议论纷纷。
大批高小毕业生参加了农业生产
潮水乡的高小毕业生都要升学,都企图离开农村。这不仅是目前国家经济情况所不允许的,从本乡发展农业生产的利益来说也是不允许的。
老区人民在十几年的革命战争中和在当前国家工业建设中出了大批人力。目前潮水乡共有烈属军属工属二百七十户,外出的农民约近一千人。因此这里的青壮年较少,开始出现了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全乡共有土地八千二百二十一亩,共有整劳动力四百九十七个、半劳动力一百七十九个,每个整劳动力平均要负担十三亩土地。
由于劳动力不足,土地的加工已经受到了相当的限制。全乡烈属军属的代耕地有一千零五亩,平均每个不是烈属军属工属的劳动力须代耕四亩。由于每个劳动力负担的代耕地太多,不能不影响到代耕的质量。目前全乡无劳动力的孤寡户五十一户,在农忙时,往往雇不到人,因此他们每年的收成都不够好。有些必须而又可以种菜的井地,由于劳动力不足,不得不种一般农作物。因此有些老农对高小毕业生的出路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非常希望有一批高小毕业生投入农业生产,并再三挽留去升学的学生。他们怀着对土地深厚的感情对自己的子女说:我们干重活已经不中用了,以后种地就靠你们,你们可不能把地荒了,丢了。但有些高小毕业生没有听老人们的劝解,执拗着非走不可;老农们怕坚决阻止会耽误学生们的“前途”,受埋怨,只好怀着矛盾的心情让他们“碰去”。有的老农白天送走了去考学的儿子,晚上在家偷偷地掉泪,他们生怕“将来生产断了根”。当一些高小毕业生回来的时候,一些老农就说:政府叫你们参加生产是上策。如果都升了学,谁生产?让地荒了吗?那饭也不用吃啦!至于本乡的一些比较有远见的农民,由于他们看到了将来的社会远景和农业生产的广阔前途,认识了要想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培养大批有相当文化水平的生产积极分子。因此他们更热烈地欢迎有一批高小毕业生投入农业生产。
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教育,由于先进农民和老农的影响,没有升学的高小毕业生慢慢改变了非升学不可的想法,先后响应了人民政府的号召,投入了生产。
据统计,三年来,在家的一百一十四个高小毕业生中,有百分之六十积极参加了农业生产,他们在生产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少人已成为生产能手。一九五一、一九五二年在家的四十七个高小毕业生,已有十五个成为全村公认的生产能手。例如,一九五一年毕业的学生张子林,今年才十七岁,现在是家庭的生产主角。他自己种了四亩地、一亩园;去年种了八百五十棵大白菜,自己浇水,自己修理,白菜长得很好。去年他响应上级多施肥的号召,用自己推小车“跑运输”赚的钱修了一座猪圈,买了一口小猪,现在小猪长得很肥,粪也积满了圈。人人都羡慕,人人都夸奖。再如一九五二年毕业的女学生周莲舫,刚参加生产时,别人瞧不起她,说:姑娘是赔钱货,参加生产不过是瞎胡闹。但经过一年的劳动锻炼,她已成为全村妇女生产的榜样了。她父亲是个半劳动力,又常病,因此家里的十一亩地全靠她。去年种了一亩葱,二百五十棵大白菜,还种了高粱、棒米。打辘轳浇水、施肥、锄地、耕地等活都是靠她干。她自己还推着小车到三十里地以外去赶集卖菜。
在互助合作运动中,有不少高小毕业生积极宣传互助组的好处,有的说服自己的家长参加了互助组,有的在互助组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一村张子绪互助组是全乡最好的一个。其中有两个青年团员,一个叫张华英,一个叫张淑梅。她们都是去年毕业的,在互助组里劳动最好,被划为整劳动力。她们所耕种的土地的产量每亩比从前增加了五十斤到一百斤。她们经常向群众宣传互助的好处。
在这批学生没有参加生产以前,许多老农发愁,怕他们的生产技术找不到人传授,“断了弦”。现在,高小毕业生们都在积极地向老农学习生产技术,他们大部学会了打辘轳、挖苗、锄地、施肥等,一部分学会了浸种、选种,有的并学会了耕地、耧地。如一九五二年毕业的学生郑建业,他父亲是个有丰富生产经验的老农,过去很犯愁,怕自己的技术断了根;现在再也不犯愁了,因为他的儿子正在热情地学习他的技术。
在这批学生未参加生产以前,有些老农还存在着“生产不用文化”的思想。过去推广新的耕作法和改良品种时,有的老农说:“我种了一辈子地没听说用什么化学肥料,更没有用过密植,也是一样打粮。”但这些高小毕业生听到有新的耕作法后,便迅速接受了其中的科学道理,并向老农进行了宣传动员工作。高小毕业生张淑梅的母亲开始时不同意用化学肥料,也不同意密植,经过张淑梅动员,答应试试看。张淑梅根据报纸上介绍的施化学肥料的办法,使用了化学肥料,谷子长得很好。过去种棒米在十八级地里每亩最密才种一千五百棵,今年试种宽垅密植留了两千棵,结果棒米长得很好,多收了近一百斤。通过事实,终于把母亲说服了。因此有的家长说:“老脑筋真不行了,还是有文化懂道理快。”有的说:“这伙孩子只要好好干,生产准一年比一年强。”
由于许多高小毕业生在生产中起了积极作用,群众对他们又尊重又赞扬。有的家长说:“这伙孩子没有白受教育,现在好好生产,将来干啥也行。”目前这批积极生产的学生有三个被吸收为青年团员,两个被选为选区干部和人民代表。积极生产的女学生们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男人们再没有说她们是“赔钱货”的了。
在生产当中,许多学生真正体验到劳动的光荣和从事农业生产的远大前途。有的说:“过去说劳动光荣是空的,现在,吃的穿的都是自己亲手种的,同时自己种的粮食还能供给工业建设,这才是光荣呢!”有的说:“将来社会建设好了,有人问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你们干什么来哪!’我们会告诉他说:‘我们在农业战线上来,工人们吃的粮食有我们的一份’,这也是爱国。”他们这些体验是很好的。
县区领导机关应该加强对高小毕业生的教育和领导
过去蓬莱县县区的领导人员和乡的一些干部对高小毕业生的问题重视不够。当群众因高小毕业生不能升学而议论纷纷的时候,许多干部还是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直到这个问题造成紧张情况时,县领导机关才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进行宣传教育工作。蓬莱县八月中旬召开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把高小毕业生问题作为会议议程之一进行了反复讨论。代表们在了解了国家经济情况和高小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学的原因后,才改变了过去因高小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学而产生的不满情绪,他们表示一定帮助人民政府解决这个困难,并订出了向群众宣传及组织高小毕业生投入生产的计划。如果这项工作注意得早一些,那问题一定会解决得好一些。县区领导机关应该接受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加强对未能升学的高小毕业生和他们家长的教育和领导,使已参加生产的好好生产,使未参加生产的都参加生产。
潮水乡的材料证明:只要能够向群众说明国家经济情况,说明农业的发展前途,讲清小学毕业生不能也不应全部升学的道理,农民是可以接受的。这乡曾召开过一些座谈会(有学生家长、党员、村干部、老农参加),会上,不少学生家长因为明白了文化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的道理,都说:上级打算的对,应该先建设重工业,这像过日子一样,应该先依大事办。有的说:“现在是在打基础(指工业建设),不能什么事情一下子都兴办。”有的说:“学校教育已经发展得够快啦,再要多办不是说句空话就行,得慢慢来。”有的说:“听毛主席的话没有错,毛主席叫孩子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农民张恩家,有五个孩子读书,今年有两个在高小毕业了,去考学没考上,开始对政府很不满,但他知道了高小毕业生为什么不能完全升学的道理以后说:
“国家有困难,咱应该帮助解决。”因此他马上作好了让两个高小毕业的孩子参加生产的计划,今秋参加了生产。这就说明,只要县区领导机关好好进行工作,就一定能够吸收更多的高小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中去。
从潮水乡的材料看来,农村的高小毕业生,大多数是应该而且可以组织到农业生产中去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