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通县地委检查纠正乱抄指示的现象
商恺
各地在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的斗争中,曾揭发与批判了各级领导机关的不根据实际情况乱发指示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这是完全必要的。至今为止,这种现象虽然大有改变,但在有些地方仍旧严重地存在着。中共良乡县委在今年九月发出的“关于动员起来开展生产自救的指示”,就是一个乱发指示的例子。今年河北省通县专区的良乡,有部分地区秋禾歉收,良乡县委应当有预见地动员群众注意节约粮食,防备灾荒。但是良乡县委的这项指示却并不是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拟出来的,而是东抄西抄拼凑起来的。
这个指示的前半部分抄自沧县地委“关于及早动手开展生产自救工作的指示”。但是这两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显然不同,沧县专区因大雨连绵,运河决口,灾情较重,部分最严重的地区只收二三成,因此沧县地委的指示中要求这些地区的党组织必须积极领导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运动,以便渡过严重的灾荒;而良乡县今年平均有七成以上年景,良乡县委却在指示中也说,本县灾情严重,也要各地党组织领导生产自救运动。沧县地委估计今冬明春可能有部分群众的生活有困难,因此在指示中要求党组织除发动群众节省粮食外,还要采集野菜等代食品,以备粮荒;良乡县委也要求各级党组织发动群众采集野菜等代食品,以便渡荒……。但以良乡歉收地区来说,历来有副业生产的基础,如编席、熬硝等,同时这些地区的车马较多,可以发展运输事业,而因良乡县委这一指示也应该从积极生产方面去号召群众发展副业,克服灾荒,用不着照样提出采集野菜等代食品来渡荒。
良乡县委指示中的后半部分,是从河北省委“关于大力支援灾区的指示”中抄来的。河北省委指示中提出:“适当精减机构”,“认真地削减那些可以削减的,可以推迟的,或可办可不办的事业拨款”,“不必要的兴建,应予停止”。这是河北省委针对全省一般情况提出的节约号召,良乡县委应当按照良乡实际情况,提出那些组织机构过分庞大,需要精减,怎样精减,良乡县事业拨款中有那些是可以削减的,有那些是可以推迟的,有那些兴建是可以停止的。但是,良乡县委没有这样作,而只是“依样画葫芦”地把河北省委的指示照抄照发下去。
良乡县委会这种抄袭指示的作风是非常不好的。因为这种作法不仅不能发动群众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相反的,会使群众思想混乱。中共通县地委发现这个情况后,严格地批评了良乡县委的这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但是良乡县委对这个错误是怎样认识的呢?县委书记张令德同志说:“因为大家都是实际干部,不是笔杆子干部,写指示写不了。”并“希望地委快给良乡配备会写作的干部”。良乡县委缺少能写作的干部可能是事实,但是产生这种照抄指示的主要原因是不是因为缺少写作干部呢?难道作实际工作不会写作的同志就应该照抄指示吗?“实际干部”应该是最熟悉实际情况,最熟悉群众的要求,最容易提出切合实际切合群众要求的工作计划的。可是良乡县委会的“实际干部”恰恰不是如此,而是搬用数百里以外与本县实际情况不符合的沧县地委的工作指示。如果仅仅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话,所写的指示最多不过是语法不通,用词不当,决不会把全县七成年景写成了严重灾情;决不会把全县群众生活并不困难说成十分困难。因此问题只是在于这些“实际干部”的工作并不实际。他们不了解实际情况,或者虽然了解实际情况但并不根据实际情况去办事,而是东抄西抄地去拼凑一个不合实际的指示来“指导”工作。这就是这一问题的实质。
这样错误的指示,如果良乡县委集体领导强的话,是可以防止的。恰恰相反,这个指示是在分散情况下写出来和发出去的。像这样关系到全县数十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的指示,良乡县委会就没有召开会议进行讨论,而是由县委书记张令德指定一个干部来写,由这一干部东抄西抄拼凑起来以后,不只是没有经过县委会讨论,甚至张令德自己也没有看完,便发给了下级组织去执行。很显然,这样轻率地写指示和发指示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缺乏写作干部,而是缺乏对党对人民认真负责的精神。
据通县地委的检查,这种情况在通县地委来说,也不是个别的,中共蓟县县委会,也是不顾本县具体情况,照抄照发了通县地委“关于加强种麦工作领导的指示”,也严重到连蓟县县委书记没有阅看就发出去了,等通县地委发觉批评以后,蓟县县委书记才知道发了这样错误的指示。这种现象是不能容忍的,各级党委,必须像通县地委一样的检查各县所发的指示文件,及时纠正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以保证党的工作能顺利地进行。


第3版()
专栏:

杂粮和细粮
中央卫生研究院研究员
杨恩孚
解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日渐宽裕,最显著的表现是:在大城市里,细粮(大米和面粉)的消耗量增加,杂粮(小米,高粱米,杂合面等)的消耗量减少。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学校和工厂改善伙食的消息,其改善办法只不过将杂粮改成细粮。在我们多次膳食调查中,也发现若干学校和工地的食堂完全以大米和白面作为主食。根据我们的研究,这种办法并没有把营养状况改好,营养缺乏病患者反而增多。
根据我们的调查,许多单位或个人的伙食费,百分之八十左右都用在主食上面,用在副食上面的很少。在膳食中,不仅缺少肉类,亦且缺乏菜蔬和油。因此,甲种维生素和丙种维生素缺乏现象相当普遍。但是如果将主食调配稍加改变,用一部分杂粮代替细粮,节省下来的钱就可用以增加副食,使伙食可以接近适于营养的条件,营养情况是完全有把握改善的。
杂粮占我国食粮生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某些地区甚至完全以杂粮作为主食。但是杂粮是否有足够的营养价值,杂粮是否容易消化,大多数人都是抱着怀疑态度的。他们不知道我国曾经有一些营养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研究,而且他们所得的结果证明这些顾虑是不必要的。
我们可以从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学系编写的食物成分表中摘录关于谷类分析的一部分材料来解答第一个问题,即杂粮是否有足够的营养价值的问题。
每斤细粮和杂粮的营养成分(附图表)
表中数字说明,各种食粮所能供给的热量是没有多大差别的。至于粮食中所含蛋白质虽然由于种类不同和品种不同在营养价值上有若干差别,如玉米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差等,但是根据过去所做的研究,可知其他的粮食,包括面粉在内,所含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是彼此相近的。
关于如何解决玉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的问题,我国人民在生活经验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办法。例如,生活在华北一带的居民,就很习惯于用玉米粉和糜子面及黄豆粉混合在一起做成小米面或者杂合面。试验证明,这样混合的粮食所含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比一切单独的食粮都要好。食用杂合面的母亲也比以大米为主食的母亲出奶多,并且质量好。
最近我们又做了些试验,证明“八一粉”里掺入百分之三十的玉米粉或小米粉并不影响发酵做馒头。此外,又曾以如上配合的粮食作为饲料,对于动物的生长率亦未发现任何不良影响。因此,掺入杂粮,并不降低“八一粉”的营养价值。更值得提出的是,在我们继续进行实验中,曾加用了一些大豆粉作副食,而实验结果证明了掺有小米的面粉比
“八一粉”还能够使动物生长得更快。由此可见,在吃细粮的时候也吃些杂粮,对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
我国人民在营养上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膳食中各种维生素缺乏的问题,尤其是一号乙种维生素、二号乙种维生素和甲种维生素缺乏的问题。上表指出,所有杂粮的一号乙种维生素含量都比大米高,只有高粱米不如“八一粉”,但表中所指的高粱米是经过磨八道甚至磨九道的手续处理的,如果只磨五道或者六道,那高粱米所含的一号乙种维生素和“八一粉”的含量并没有多大差别。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小米在一切杂粮中,所含一号乙种维生素远远超过其他的粮食。至于二号乙种维生素的含量,则几乎所有的杂粮都比细粮高。
由于蔬菜的栽培不够,或者由于季节的关系缺少蔬菜,甲种维生素缺乏症在我国是相当普遍的。但是必须指出,细粮所含甲种维生素是很少的,或者是几乎等于没有的,但是玉米和小米却有相当的含量。
因此,从预防各种维生素缺乏症的角度来看,杂粮也要比细粮好得多。
甜薯虽然不属于谷类,但一般也把它算作杂粮。甜薯不仅是种植面积很广,单位面积产量很高,也是一种供给热量的重要食物。根据推算,每三斤甜薯可以抵一斤粮食。
甚至我国有些地区的农民,经常用甜薯作为主食。我们虽然不建议每个人都以甜薯为主食,但是经常食用一些甜薯是有益处的。因为在我国很多地区,冬季仅以大白菜作为唯一的副食,而大白菜所含甲种维生素很低,并且储藏过久,其所含丙种维生素也大大减少。为了预防维生素缺乏症的产生,利用甜薯是一个最好的办法。甜薯的甲种维生素含量,因为品种不同,差别很大。根据我们的分析,含量最低的每斤只有一千五百国际单位,最高的达到四万五千单位。可惜我们目前所推广的胜利一百号品种就是甲种维生素含量最低的。市上可以买到的红心甜薯,每斤甲种维生素的含量可以到一万单位以上。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曾与中央卫生研究院合作,从提高甲种维生素的含量出发,改良甜薯的品种,得到很大的成功。经过改良的品种,所含甲种维生素每斤可以达到四万五千单位。如果每人每天吃三两,就可以保证甲种维生素不至缺乏。此外,甜薯所含丙种维生素也多,尤其是因为它便于储藏,在冬季可代替新鲜蔬菜。因此,我们认为华北农业研究所的改良种是应该大力加以推广的。
为了答复关于杂粮是否容易消化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影响消化的各种因素来考虑。第一是食物本身的结构,第二是食前的处理,第三是人体消化器官的能力。
我们先谈食物的本身的结构。任何粮食都含有一定量的粗纤维,粗纤维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如果食物所含粗纤维过多,肠蠕动受了过分刺激,使食物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即行通过消化器官,以致消化液不能有充分的时间发挥分解食物的作用,因而造成消化不良。但是如果粗纤维含量过少,又将影响肠蠕动不良,容易引起便秘。因此,食物中有适量(每天每人五至十克)的粗纤维是必需的。上表指出,某些杂粮如高粱和小米的粗纤维含量不比细粮高,其他杂粮的粗纤维含量除大麦和莜麦外,并不至于对消化有什么影响。有的时候,人吃了玉米面以后,粪便排泄多,腹内感到胀气,这只是因为所用玉米和黄豆没有将外皮去掉的缘故。即以大麦米和莜麦而论,如果经过适宜的加工,或者每日所食分量不多,也不至于影响消化。
其次,我们谈一谈食前的处理。按照一般习惯,大米、高粱、小米是用来做饭的。大米煮熟后,米粒形成许多裂口,因此煮熟以后的米粒在消化过程中,由于和消化液接触的面积比较大,消化也就比较快。至于高粱和小米,则煮熟后不能像大米一样形成许多裂口,由于和消化液接触面积不大,消化得比较慢些。因此高粱米和小米的食前处理还应该进一步加以研究。但是如果将大米磨成粉、制成米粉面条,则它的有利条件就完全不存在了。试验证明,大米粉经用水煮后,其消化速度和经过同样处理的高粱粉和小米粉并没有什么差别。试验证明,用高粱粉烤成面包,是比高粱米饭消化得更好的。
第三是人体消化器官的能力。在这方面,首先应该注意食物被咀嚼的程度。食粮所含主要成分是淀粉,口腔内的唾液是消化淀粉的主要消化液。因此,在进食时必须多加咀嚼。这不但可以使食物磨碎,并且可以增加食物与消化液接触的面积和延长消化的时间。有许多人吃东西,是采取狼吞虎咽的办法的,因此在吃了高粱米或小米饭以后,就不免在粪便里排泄出整粒的饭,而认为杂粮不容易消化了。这样的吃法,不但杂粮不容易消化,即令吃的是细粮,也是一样不会消化完全的。
食物的消化程度和每次的食量也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人每天只吃两餐,或者是早餐吃得很少,大部分的食物集中在午餐和晚餐。一次吃下过多的食物,使消化器官负担过重,一时不能将所有食物都消化掉,以致造成消化不良。
此外,人体消化器官的功能和饮食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巴甫洛夫曾经证明,食用大量蛋白质的动物,其消化蛋白质的能力比较强。小儿科医师都晓得,一个从未吃过粮食的婴儿,他的唾液就没有消化淀粉的能力,只是在吃了粮食几天以后,才可以渐渐地有这种消化能力了。近来有人证明,以肉为主食的民族,唾液消化淀粉能力很低。这些事实说明了没有习惯吃杂粮的人,不是永远吃了以后就感觉不易消化,习惯了以后一样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粮食。一个人最好是能够习惯于各种各样的食物,这样就可以使人的器官适应各种不同的食物。不过在开始的时候应当少量食用,以后可以逐渐增加,成了习惯以后,就不会感觉不易消化了。
另外一个和消化有关的问题,就是“好吃不好吃”的问题。食物的口味不好,也会影响消化。我们在工地作调查的时候,有些同志一向没有吃过杂粮,接连着吃了许多日子“八一粉”和白玉米粉所制的馒头,除了觉得有些甜味之外,并没有不好吃的感觉。最近有些同事参观了一些公共食堂,看见在这些食堂里利用杂粮制成各种不同花样的食物,这些食物很受食用者的欢迎。因此,我们认为在使用杂粮的时候,多动些脑筋,找出适宜的烹饪方法,就可以解决口味的问题。
用杂粮和细粮掺合的面粉只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容易储存。因此,目前不能希望制粉厂将混合好的面粉出售。但是用的人,尤其是机关、部队、工厂或学校里的公共食堂,是可以自己去掺合的,手续简单,并没有什么困难。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杂粮的营养价值和消化率并不见得不如细粮,有些方面甚至比细粮还要好。并且在膳食中掺用了杂粮,就可以将节省下来的伙食费增加在副食上。这种办法对于改善人民的营养情况是极其有利的。


第3版()
专栏:

学习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
陆耀东
祖国像春天的阳光,温暖着人们的心。成千成万的青年在它的照耀下成长起来。
在旧社会里,一个贫农的孩子,如果能识得几个字,记得上账,那已是很高的理想了。李济民同学就是在这样的贫困家庭里生长的。一九四三年他刚念完初中二上,就因没钱上学而失了学,好容易才熬过了那些半饥半饱的日子。解放以后,他好像是曾被严寒摧折了的草,在春天阳光的照耀下,蓬蓬勃勃地茁长起来。一九四七年他参加了革命工作。
祖国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大规模经济建设,领导方面为了培养李济民同学,决定调他到武汉大学学习。对于李济民同学来说,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上课时,老师讲了半天,他一点也不懂,甚至连什么是数学上的正负号也说不出来。第一次测验,数学、物理、化学的成绩都是零分。下课后,他拿起书来温习时,也往往碰到很大困难。他没有办法,就只好请教同学和老师。一次,一个同学给他讲化学上水的构造方程式,一口气就讲了几遍,李济民同学还是不明白。他问:“到底‘H’是什么?‘O’是什么?”那位同学惊奇地说:“同志!你是这样的程度呀!”意思就是说:“你怎么能学得下去啊!”当时李济民同学十分难过,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想:在工作中虽然也遇到过某些困难,但总没有这样令人恼火。回原机关去吗?这是一种懦弱的错误的想法。这时,他想到在离开机关时一位同志对他说过的话:“你可不要因为赶不上班而退回来!”是的,“退回来”是一件不光彩的事,那等于一个战士在战场上无故掉了队。他不敢、也不愿再往这里想下去。他也记起了首长在离开时的讲话,想到马克辛的故事,想到同志们在他的日记本上的题字:“亲爱的同志,明天一定比今天好,幸福美好的将来并不遥远,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努力奋斗,这一切都会成为幻影。在你面前有着许多的困难,希望你不要被困难所吓倒,一定要设法克服它!”这不仅是几个同志对他的希望,而且是祖国、人民对他的希望。他想到:张积慧、赵宝桐小时没念过多少书,但经过努力学习,掌握了现代化的技术,并且成了战斗英雄。无数工农出身的青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在一、二个月内就能认识二、三千字,会读通俗书报,会写信给毛主席。难道他们遇到的困难比我少吗?在当天的日记上,他这样地写着:“学习不单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组织方面给我的任务。困难就是对我的考验。我决不在困难面前退缩,我要坚持学习下去。”
虽然在课堂上有很多的东西听不懂,但李济民同学决不轻轻地把它放过去。有不懂的地方,他就把它记下来,下课后再去问同学。例如在学习物理学中关于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时,他感到很大的困难,他就一次再次地问同学,问老师,彻底把它们搞清楚。他懂得在学习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不畏劳苦、不畏险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在学习中,他尽可能地把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考虑,借以帮助记忆。这样,经过一个短时期后,他逐渐赶上了。虽然在课前预习中仍有很大困难,但他能专心听讲,在课后并根据老师讲的一点一滴地进行学习。这样,他便稳步地前进了。从上学期开始,他在课前也能作预习了,听课也能抓住重心;期终考试,物理、解析几何、三角等科成绩都在九十分以上,平均分数达八十七分。他对同学们说:“现在,我已对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的确,这是他在学习上的一个巨大收获,但这个收获是经过长时期的耐心耕耘才取得的。


第3版()
专栏:报纸巡礼

生动的教育
广西日报在九月二十九日以二版较显著的地位,报道了灌阳县一区在秋征准备工作中运用展览会向农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事例。
报道中说:灌阳县一区在布置秋征准备工作的区乡干部大会上举办了一个展览会。这个展览会共分三栏:第一栏是“国家建设给农民的好处”;第二栏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怎样领导和扶助农民增加生产的”;第三栏是“志愿军是怎样保卫祖国使我们能安心生产的”。展览会上陈列着实物、图片和必要的数字及文字说明材料,并有专人进行讲解。在“国家建设给农民的好处”栏里就陈列着农具、食盐、士林布衣服、洗脸帕、胶鞋、缝衣针和火柴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用谷子作价,拿一九四八年未解放时和现时对比,看价格降低了多少,农民得到了多大的好处。如展览会上摆着一斤食盐,在食盐的左边放着二十三斤谷子,这是一九四八年一斤食盐的价钱;在食盐的右边放着三斤五两谷子,这是现时的价钱。现在农民买一斤盐比解放前少花十九斤十一两谷子;如果一个人一年吃十二斤盐,就要节省二百三十六斤四两谷子。展览会上又摆着士林布衣服一件,这是解放前一般农民穿不上的。该区福兴乡何吉民互助组一九四九年时才有一个人能穿上,到一九五二年就已经有十六人穿了。这一方面固然由于农民努力增产,有了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布价便宜了的缘故。如一九四八年做件棉衣服至少要二百斤谷子,现在有六十五斤多谷子就足够了。布价所以降低,就是国家发展了纺织工业和纺织工人努力增产节约。展览会并贴出了国家建设纺织工厂和先进纺织工人郝建秀进行新工作法的照片。
在“国家建设给农民的好处”这一栏里,还陈列了三种农民的土产:一担柴火,二十斤黄豆,一根坑木。解放前这些土产很不值钱,而今天却有了比较合理的价格。如黄豆二十斤解放前值谷三十斤,现在值谷四十五斤。负责讲解的人在讲解这一栏时,抓住了参观者容易理解的事实,将实物对比和图表数字配合起来,通俗地说明了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营经济的领导作用,工人阶级的积极生产,城乡交流的扩大等原因,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剪刀差额日益缩小,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今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开展,农民的日子会过得更好。
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怎样领导和扶助农民增加生产的”一栏里,则陈列了党和政府领导农民开展生产运动和进行生产扶助的各项材料。光兴修水利一项,该区就修了堤、坝、塘等小型水利一百七十处,共灌溉田亩一万九千四百八十三亩。生产运动开展的结果,使得全区农民近两年来多收粮食二百三十四万七千余斤。在“志愿军是怎样保卫祖国使我们能安心生产的”一栏内,集中展览了有关抗美援朝的画刊,一方面介绍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三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指明了美帝国主义并不死心,我们要提高警惕,继续巩固国防,积极推进国家建设事业。
据广西日报报道,灌阳县一区所举办的这个展览会收效很好,参观者都认为很解决思想问题,认识了搞好国家建设的重要性。现在这种展览会已由各乡推行到群众去了。灌阳县一区所举办的展览会的内容虽然还应根据群众反映继续改进,但像该区这样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将本地区和全国联系起来,将个人和集体联系起来,将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向农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然是值得提倡的。这不仅是秋征宣传中可以采用的一种方式,也是向农民经常进行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第3版()
专栏:报纸巡礼

介绍物美价廉的手工业品
手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着很大的比重。我国农民目前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百分之六十到八十依靠手工业产品的供应。提高手工业产品的质量,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需要,而且是为国计民生所需要的手工业克服产销困难的一个有效方法。福建日报在加强对手工业生产的领导的宣传中,注意了提高手工业产品质量的问题。
九月十五日,福建日报分别介绍了福州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举行产品观摩会和福州市小桥区牙刷业举行技术观摩会的情况和经验。前一篇报道表明,福州市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过去在支援工农业生产、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方面虽曾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有些生产合作社的产品质量不高,以致形成比较严重的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既影响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本身的发展,又妨碍了手工业在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福州市合作总社在八月十三日到十五日组织了一次全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产品观摩会。观摩会陈列出各种各样的手工业成品、次品和废品,运用实际事例揭露了手工业产品质量不高的各种原因。如雨伞生产合作社因受资本主义经营思想的影响,在雨伞上涂的柿油掺水过多,影响伞骨和伞纸的黏合;玻璃生产合作社接受了一批加工定货,由于社员劳动态度不好,做坏了许多;毛笔生产合作社经过去年物资交流,初步打开了产品销路,就自满起来,粗制滥造,以致失去了销售市场。在观摩会上,各生产合作社还交流了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的经验。观摩会教育了各社的干部和社员,使大家体会到“好货走遍天下,坏货寸步难行”的道理。大家表示一定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和消灭次品、废品,做到“坏货不出门”。后一篇报道说明中共福州市委工作组为帮助福州市小桥区牙刷业改进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曾在七月五日领导该业召开了一次技术观摩会。参加观摩会的有老年工人、青年工人、流动工人、独立生产者及手工业资本家。由于会前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发动群众工作,打破了老年工人、技工的保守思想和青年工人的盲目自满情绪,培养了适当的典型,会上又按照各道工序采取大会表演和小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技术研究步步深入,因而技术观摩会的收效很好。通过观摩会的实际教育,会后不仅形成了群众性的学习技术的空气,提高了手工业者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而且加强了青年工人和老年工人的团结,改善了师徒、雇佣、劳资关系。
福建日报在介绍福州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举行产品观摩会和福州市小桥区牙刷业举行技术观摩会的同时,还报道了沙县农具生产合作社和福州市纺织生产合作社等提高产品质量、打开产品销路的事例。如沙县农具生产合作社在今年三月以前是沙县农具工厂,该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产品质量十分低劣,农民都不愿买他们的产品,今年春天终于因销路问题无法解决而垮台。以后改组为农具生产合作社,经过对社员进行了思想教育,又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产品检查等制度,统一了产品规格,便逐步提高了产品质量,并降低了生产成本。现在该社所产农具已供不应求,农民反映很好。事实证明:提高产品质量不仅符合广大用户的利益,而且符合手工业者自身的利益。
为了做好旺季供应,各地国营商业和合作社正在大力组织地方手工业货源。教育手工业者改变粗制滥造的旧习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供给人民物美价廉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显然是值得我们报纸注意的问题。


第3版()
专栏:

普选后的农村新气象
“普选工作好,生产搞美了!”
普选后的陕西临潼县二区,光景到底不一般。选出的代表们,精神饱满地带领群众迎接着增产节约的新任务。渭水两岸,骊山南北,秋收秋播正一刻不停地交叉进行着,冬麦大部下种了,玉米全部入了仓,谷子已上场,棉花也开始采集。在这个紧张的季节里,代表们还带领群众,改变着旧的耕作习惯。他们把百分之九十左右的麦地改种了有名的碧蚂一号麦种(去年约占百分之十至二十左右),耧种条播方法推广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麦地里(去年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施肥、药剂拌种、土地加工等都比往年强。最近一场均匀的秋雨后,嫩绿的麦苗已开始出现在肥黑的土壤上,迎风微摆。农民反映:这是普选给咱带来的好处。选出来的代表和干部真管事。普选工作好,生产搞美了。这话不假,拿四乡砖房村来说,全村麦地去年只有百分之二十种碧蚂一号,今年,代表方化亭(贫农),把自己的五百四十斤碧蚂一号调剂给了八户缺籽户,使得全村大部分麦地换种了新种籽。七乡有个代表叫魏志敬,是去年得奖的劳动模范、丰产户,又是互助联组的组长。在九月十五日的乡人民代表大会上,他和大家讨论如何解决全乡缺乏肥料的问题,以后又带头挖粪坑,推动村子里的人挖了九个,今年计划要挖到十八个;并且说服联组的组员,基本上改变了种麦的撒播习惯,改为耧播密植。在秋收秋播中间,许多垮台、停顿了的互助组,在代表们的推动下,都经过了整顿,从新活跃起来了。七乡流传着一个美谈:西河村的青年女代表李淑贤,协同村里的生产委员整顿了三个互助组,打破了组里“面上不说,心里划圈圈”的不团结状态,建立了计工算账等制度,现在秋收秋播搞得很起劲。群众普遍赞美着代表的新作风。目前,代表们正在和群众研究具体办法,把增产节约运动推进一步。
(亦平)
两件纠纷顺利地解决了
广东省英德县第六区鱼水乡共分为四个片,第三片和第四片交界处有一个很大的鱼塘。土地改革时,这口塘分给了第三片。鱼塘里有许多像小岛一样的土丘,第四片的农民在土地改革后,曾先后到这些土丘上开荒,种了青菜等农作物。第三片的农民认为这是侵犯他们的利益的行为,要求无代价地收回这些新开的荒地。第四片的农民坚决拒绝这个要求,说他们没有捉过塘里的鱼,只是开了荒地,这不能算是侵犯他们的权益的行为。于是,第三片的农民在普选开始的时候,引水入塘,把第四片农民新开的荒地和农作物淹没了。这样,两片农民之间就发生了纠纷。
鱼水乡的乡干部和普选工作队认识到,要做好普选工作,就必须首先解决这个纠纷。于是,乡干部和工作队在宣传普选的意义时,就根据具体情况强调了团结一致当家作主的重要性,同时深入到群众中,摸清关于这个纠纷的情况。在人口调查和选民登记时,工作队便抓紧教育各村乡干部要以大公无私的态度去发动群众解决纠纷。第三片和第四片农民间的纠纷,经过乡干部协商以后,决定:一九五二年开的荒地归第四片,一九五三年开的荒地交还第三片。大家认为这样处理是公平合理的,就分别回到村里向群众进行解释。之后,第三片的农民就主动地把应交还给第四片的荒地交出。第四片许多农民都感动地说:“你们耕完这一造再交还给我们吧!”
另外,鱼水乡和塌塘乡交界处有一座山林。这座山林原是属于鱼水乡的一个地主的。土地改革前,地主把山林租给塌塘乡第八村。第八村的农民就在这里拾柴草和烧石灰。土地改革时,这座山林也就分给了塌塘乡。鱼水乡的农民因此很不满,怕塌塘乡继续侵犯自己的利益。土地改革复查时,在鱼水乡农民的坚决要求下,收回了这座山林。但此后塌塘乡的农民仍然到山上去打柴割草,因而又引起了鱼水乡农民的不满。普选中,鱼水乡乡长黄群
(女)深感人民内部团结的重要,便向群众说明:塌塘乡第八村农民依靠这个山林从事生产劳动,要是失去了它,他们的生活就会遇到困难,我们必须主动对他们让步。经过她说服教育以后,鱼水乡人民一致同意把这座山林让给了塌塘乡。
这件纠纷经妥善解决之后,两乡人民之间的关系就完全改变了。
双邑村变样了
四川崇宁县安德乡双邑村原来是全乡最落后的一个村子,有不少干部闹“小圈子”。
在村基层选举中,结合检查工作,群众对所有干部作了一次认真的鉴别,选举能检讨错误、改进工作的人当自己的代表。如副代表主任黄李氏,以前工作积极负责,就是办法少,对群众的态度有些生硬,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普选期中,她虚心地向大家作了检讨,仍当选为副代表主任。乡农会常务委员宋玉顺,过去总认为村上的事有村长主席管,不能主动地做工作;经检讨以后,群众把他选为代表主任。
普选教育了干部,使他们改变了过去的工作作风。代表主任宋玉顺,首先关心到群众的生产。今年秋天,许多农民认为“猪瘟是命中注定的”。他就和全体干部商量,决定先从条件较好的第五、第九两小组做起,给群众示范;然后干部们分头向农民进行宣传,发动每家都行动起来,开展“洗刷猪圈”运动。
又有一次,村里死了两头耕牛,有的喂牛户由于牛租收不回卖了两头。死了牛的农户没钱买,卖了牛的又不愿买。这时,干部们便及时进行了研究,认识到小春才收割,大烟又上市,农民不会缺钱。于是,他们就动员群众组织起来买耕牛。宋玉顺自己首先和其他四户合买了一头。在秋收以前,全村新添了耕牛三头,给秋耕作好了准备。
一向被认为落后的双邑村,现在也变了样了。
(蔡成选)


第3版()
专栏:文化简讯

文化简讯
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搜集古代文物图书
江苏省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广泛搜集古代图书文物,三年来已搜集到文物二万四千多件,图书四十五万册。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文化比较发达,解放后各地接受或从仓库中清理出来的珍贵图书文物很多。同时,各地收藏家也不少。文物管理委员会广泛在文物较多的地区设立专门或兼管机构,负责搜集和保存文物遗产,对散在市场旧书店或古董店中的图书文物,也注意选购。到目前为止,江苏省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文物方面已搜集到石器、甲骨、陶器、铜器、玉器、兵器、乐器、砖石、碑帖、书画、美术工艺等二十类二万四千多件。其中有商代祖丁鼎,周代邾公牼钟,唐代杨惠之木雕罗汉,明代沈周和唐寅的山水轴,清代王石谷的沧浪亭图等精品一万多件。三年多来搜集的图书中有唐人写经卷、顾亭林天下郡国利病书稿本、柯培元噶玛兰志稿本、元本柳宗元集、清赵惠甫日记(内有大量太平天国史料)及全国省府州县厅志一千一百七十七种。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搜得这些图书文物后,曾聘请专家鉴定,整理登记,分类编号,存库保管。
中央电影局出版“战后苏联电影的五年计划”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最近出版了“战后苏联电影的五年计划”一书。这本书选辑了前苏联电影事业部部长、现任苏联文化部副部长鲍尔夏科夫关于战后苏联电影事业发展的两个文件。前一个文件“恢复与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五年计划”,是他一九四六年在莫斯科“电影之家”所作的报告,这一报告为战后苏联电影事业的发展描绘了一幅伟大的远景。后一个文件“战后时期的苏联电影艺术”是他在一九五二年应“苏联政治与科学知识普及协会”之请所作的报告,报告总结了战后时期苏联电影艺术的发展情况。在这本书中,并附有由编者搜集的战后苏联所摄制的优秀影片的图片四十九幅,从这些图片中可以看到近几年来苏联电影事业发展的面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