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北京某机器工厂筹备部门
为了利用一个吊车盲目修建一个车间
中央重工业部综合计划室主任 王敬之
北京某机器工厂的筹备部门,仅仅为了利用一个起重二十五吨的吊车,就盲目设计和修建翻砂车间,再加上设计人员不懂得生产知识,因而造成了建设工作中的一系列的错误。
一九五○年全国机器工业会议决议由中央机器工业管理局在北京筹设一个新型机器工厂。建设一个机器工厂,必需首先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确定了产品方案和规模,才能进行设计与施工。这个工厂的产品方案到一九五二年七月才肯定,而它的翻砂车间已于一九五一年年底建设完了。设计翻砂车间时,工厂的初步设计还没有确定;但是,当时负责筹备该厂的部门,仅仅为了急于利用旧有的一个起重二十五吨的吊车,就在一九五○年七月匆匆地作了一个全厂的布置草图(这个草图在目前已完全不适用),并根据这个草图,向设计翻砂车间的土木建筑部分的建筑公司提出设计条件:厂房面积六千平方公尺,吊车起重能力二十五吨,熔炉最大不超过八吨等。这一套所谓设计条件,因为没有全面的调查资料做根据,也没有从全部的观点考虑问题,所以使以后的工作十分混乱。如加料台原是按八吨炉设计的,现在按装的是三吨炉,结果加料台显得特别高,不能配合熔炉,反而要熔炉配合加料台了。又如为了建设烘炉,不得不把已建好的墙拆除;为了要用电而追加变电所的建筑费;为了要用水而追加水塔的投资等等。造成基本建设的财务工作的极大混乱。此外,由于计划不周密,以致工人来了没有食堂,没有医务所;因为没有金工的修理车间,不得不用附近的活动仓库来代替;因为没有固定的仓库,不得不把焦炭和生铁堆在大门边。
设计者对于翻砂工厂的操作和生产程序不甚了解,又不调查研究,也是造成设计错误的原因。如不调查二十五吨吊车的重量,只凭主观估计,于是把冲击力、弯距、吊车本身重量,和吊车活动时梁架的出力等都算错了。这个工厂的大部分产品的总重量不过三吨到五吨,每一个铸件的重量当然更小,因此,按起重二十五吨铸件来设计吊车,就成为浪费了。
由于筹备工作者的不严肃的态度,现在,整个工厂的建设也处于茫无头绪之中。这种拿着基本建设工作当儿戏的作法,亟应纠正。


第2版()
专栏:

某化工厂盲目设计施工
氯化苯车间设备能力一半没有利用
中央重工业部综合计划室副主任 陈雷
一九五零年初,全国化学工业会议决定在某化工厂原有基础上扩大食盐电解工程,并以其副产的氯气制造氯化苯。氯化苯是制造国内销量最广的黑色和灰色棉织品染料——硫化青的最主要原料。
这次会议以后,某化工厂便进行氯化苯车间的建设工作。现在,该车间已经投入生产。但是,发生了两个问题。首先是该厂生产能力大过市场对产品的实际需要,部分厂房闲着没用,预算今年的产量仅及实际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一,明年的产量,根据原料供应、产销平衡估计,也不过达到生产能力的一半左右。这是由于该厂在作计划和设计时,没有周密调查氯化苯的产销情况及苯的供应情况,没有从全国的产销平衡来考虑建厂的规模。过去,由于氯化苯多是从外国进口,而国内需要量又多,曾经感到十分缺货,但在同一时期内,东北某厂已试制氯化苯成功,并已筹备建设新厂;某些私营企业也在建厂制造,只根据这些新建工厂的设计产量能力,已远远超过全国可能需要量。可是该厂没有很好调查这些情况,就进行大规模建厂工作。加上该厂在设计上采取保守的技术定额,实际的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的生产能力一倍以上。因此,新厂建设完成以后,就和国家的需要脱节了,使机器设备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国家资金的积压和损失。另外,由于在机械设备布置详图没作出以前就进行了厂房建筑,除了为保险而加大建筑面积外,更因机械设备的缩减而使部分厂房空闲起来。
其次,是该厂设计前没有很好调查原料情况,新厂建成后,原料不足,也是使设备利用不能充分发挥的原因。制造氯化苯需要氯气和苯,但是该厂对两种原料不全面调查,只主观地根据该厂氯气产量,就确定氯化苯车间的规模,以致工厂开始生产后,就发生苯的供应不足问题。
某化工厂氯化苯车间建设工作的经验,说明在规定工厂的建设任务时,一定要全面地考虑各种条件以后才能确定。而已经确定建设任务后,在设计中又要反对保守思想,要考虑采取先进的技术经验,利用先进的定额做设计的根据。不管在那项工作中,盲动与保守都是不对的。


第2版()
专栏:

推广先进经验必须进行充分思想准备
常静
东北工业部建设工程公司哈尔滨工程处承建的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校舍工程,由于任务非常紧迫,其中主楼的砌砖工程必须在十天内完成。但是参加这项建筑工作的一百多名瓦工,大多数是新从各地招来的外工,其中还有一半是徒工。根据工人的情况,完成砌砖任务至少要半个月。为了缩短时间,并且做到“又快、又好、又省”,工地的党委、行政、工会和青年团的领导干部,确定以大力推广苏长有的先进的砌砖方法,提高劳动效率,来着手解决这一困难。
要推广先进经验,必须进行周密的思想准备工作。工地领导同志首先对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了解了工地上的干部和工人思想上都还有一些顾虑。有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工地事情忙乱,没法推广先进经验”;“工地上都是新招来的外工,这些人思想落后,推广先进经验不可能,要推广也只能在一两个小组内作到。”工人中有不少人对苏长有砌砖法抱怀疑态度,有些青年工人还怕因此学不到技术。
为了端正各级领导干部对推广先进经验的认识,工地党委、行政、工会、青年团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职员,首先认真地学习了有关推广先进经验的各种文件和指示。在讨论会上,针对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经过反复争论,大家逐步认清了推广先进经验是实现增产节约计划完成工程任务的关键,过去对先进经验所以没有很好推广,是由于没有真正树立依靠工人的思想,没有认识到推广先进经验不但是生产上的革命,而且也是职工思想提高一步的过程。
领导思想一致后,又深入群众对工人的思想状况和技术水平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新从别处招来的九十五名瓦工中,有二十名老技术工人,三十五名有一般技术的青年工人,四十名徒工。这些工人中学过苏长有双手挤浆法的只有五个人;参观过表演的有十三名,大多数工人只是听说过苏长有砌砖法。在参观过苏长有先进砌砖经验的十三名工人中,大部分认为应该学习苏长有砌砖法,但也有少数人抱怀疑态度,说什么“一只手砌砖还不行,两只手砌更别想了。”在大多数只听说过苏长有砌砖法的工人中,一部分技术差的青年工人,听说双手挤浆法好,很愿学习,但也有人怕严格分工后自己学不到技术;一部分老年工人总觉得自己的一套办法好,对这个先进经验不大服气。但是,这些工人中也有先进分子,比如老工人刘炳元,过去曾领导几个工人苦心学习过双手挤浆法,还创造出利用废砖的办法。
摸清了工人的思想情况和技术水平以后,在准备工作中所做的第三件事情是:组织力量深入工棚和培养典型相结合,向工人进行宣传教育。对青年工人着重讲解推广先进经验的政治与经济意义;对老工人则要尊重他们的技术与实际经验,用商谈的办法,使他们逐步认识先进经验的优越性。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并有重点地培养典型。领导方面首先具体帮助刘炳元小组学习双手挤浆法,并组织其他小组参观。刘炳元小组试验成功后,这个小组的工人和工地干部等对于推广先进经验更有信心了。工地领导机关便马上用这个事实对大家进行教育,终使绝大部分工人对推广先进经验有了兴趣。
在这个基础上,工地领导方面召开了全瓦工队推广先进经验大会,进行普遍动员。会议上由刘炳元小组向大家报告了他们推广先进经验的计划,向大家提出挑战,并表演了他们的操作法。当场就有三个小组应战,其他小组也都表示:“决不落后,保证学会双手挤浆法!”工地主任宣布领导方面坚决支持大家在推广过程中的各种要求,许多技术人员和职员也愿意分工帮助各个小组。会后,工人学习先进经验的热情普遍高涨,过去一贯不愿接受先进经验的老工人张树春,也表示要“作到老学到老”。第二天早上各个瓦工小组都自动地作了准备工作,马上实地练习。
推广先进经验的工作普遍展开以后,领导方面必须及时解决推广中出现的新问题,这是保证先进经验深入推广的重要一环。如瓦工砌砖效率提高了,挑砖工便供应不上砌砖要求。这时,领导方面一面适当调整挑砖工的劳动组织,一面训练挑砖工学习新的挑砖方法,提高挑砖效率。推广过程中的另一个问题是铺灰器不好使用,领导方面发现后马上组织了木工进行修理,推广中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后,工人学习的情绪更高了。很多工人说:“有了问题,领导方面马上就给解决,这回就看我们干得怎样了!”
经过以上工作,全部外招瓦工的十九个作业小组都学会了苏长有砌砖法。主楼第一期砌砖工程,开工四天就完成原定计划的百分之五十,较原定进度快了百分之十。工程质量一般都达到标准。
苏长有先进经验的推广,不只是解决了这个工地的工程进度和增产节约问题,在推广先进经验的工作中,并且教育了领导干部,使大家认识到一切强调客观困难和特殊情况,不肯努力进行充分准备,以创造推广先进经验的各种条件,因而犹疑不决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第2版()
专栏:

我对推广先进经验的体会
福建机器厂第一厂副经理 黄兆祥
福建机器厂第一厂一年来在学习先进经验方面曾经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翻砂场在设备极端简陋的情况下,试制球墨铸铁已经初步成功;加工车间百分之九十的马达车床都采用了高速切削法,效率提高一倍至三倍。从推广这些先进经验的过程中,我们有这样一点体会:
为了顺利地推广先进经验,必须加强工人的思想教育和宣传鼓动工作,不然,保守思想就无法打破。比如在试验球墨铸铁时,第一次失败了,工人的情绪就低了下来。领导方面从报纸上找到其他厂矿试验成功的消息读给工人听,鼓励他们继续试验。工人们有了信心后就主动地再作试验,终于在第三次试验成功了。读报工作对我厂推广先进经验曾经起了很大作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和解放日报上登载的推广先进经验的报道,成了我们教育鼓动工人的很好的材料。又如,在试验高速切削法时,有些老年工人保守思想很严重。他们说,从学徒时起,车生铁就是打慢车;现在打快车,要是机器坏了谁负责。青年工人们听了这话也就不敢试了。在这种情况下,领导方面一面抓住具体例子,批判保守思想;一面选择一个典型,帮他进行试验,工人是最相信实际的,典型试验成功了,用这个材料教育工人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怎样才能做好这些工作呢?必须要做到党、行政、工会、青年团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具体分工,在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宣传鼓动工作。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农村干部应该对一般互助组加强领导
编辑同志:去年我们互助组只有三户,每户有一个劳动力。拉粪种地,我们都在一起干活,锄地各干各的;秋收割地又在一起干活,搞副业又各干各的。就这样,每个劳力平均还打了十三石三斗粮食,比当地单干户打的粮食多得多。这证明互助起来的力量确是很大的。我们接受了人民政府“组织起来”的教育,决定加强互助组。今春我们互助组发展到七户,劳力、耕地、牲口、农具都增加了。我们缺少搞大型互助组的办法,就学着好的互助组的榜样干,加强生产计划性,定出评工计分办法,并且使用了工票。我们组确比去年巩固了。这些作法都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不知道到底对不对。县区干部从开春到挂锄,根本没有到我们组来过,他们经常帮助那些办得好的组。我们组的组员感觉不得劲,大家说:“干部不来帮助,咱干到哪算哪吧!”挂锄以后,天气还很热,组员们都想歇几天,搞些副业生产。互助组涣散起来了。正在这时候,我区中共区委员会书记和县里一位同志来到我们组。他俩帮助我们总结了经验,鼓励我们在挂锄的时候,努力搞好积肥工作(过去我们没有积肥习惯),为来年增产作准备;他俩劝我们不要只看到搞副业的眼前利益,要有长远打算,要加强组的计划。这些话正说到我们心里,大家齐说“对呀!”在干部的帮助下,我们制订了常年的积肥计划,想出目前积肥的办法,还和别的组展开了挑战竞赛。这次干部对我们帮助很大,使我们增加了信心和办法。希望各地县区干部不要只帮那好的组,也要经常到一般组去了解情况进行帮助。
辽东临江县翟学发互助组(李皎记)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毛启宝互助组节约买耕牛
编辑同志:衡阳县一区西渡乡毛启宝互助组是全乡比较好的一个组。八月十一日晚,全组开会商议了在秋收期间的节约问题。开始个别组员不同意,他们觉得“一年累到头,好容易望到收获,即使不办‘五酒四饭’,也应该吃几顿好饮食。”但大部分组员认为应该节省。最后大家决定每人每天凑三千元(买三斤米只需二千一百元,还有九百元买菜),在谁家“杀禾”(即收割),就托谁家代办伙食。这样一来,比过去“杀禾”特别吃好饭时节省人民币九十五万四千元。
决定这笔钱的用途时,有的组员主张买衣服穿,有的主张架一间茅屋作会议室。组长毛启宝说:“我们今年没有如期完成插秧计划,主要是吃了等牛犁田的亏。”大家听了很对,决定买一头大黄牛。
衡阳县人民政府农林科 罗炎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安徽青阳县汪同顺互助组
订出耕牛计工的好办法
编辑同志:青阳县五亭村汪同顺互助组共有七头耕牛。今年春耕时,组内实行平均使用耕牛的办法,规定每头牛按耕田十三亩计工,每亩牛租按三十斤稻谷计算。当时大家认为这样办好算账。作了不久,他们发现这个做法完全不合等价交换的原则。组员王云起的牛身强力壮,过去耕完他自己的十四亩田,还可帮助别人耕九亩;如今每头牛一律以十三亩计算,他不仅得不到牛租,还要拿出一亩地的牛租;组员张先贵的小牛,连他自己的十亩零七分地都耕不过来;实行这种办法以后,他不仅不付出牛租,还要拿进二亩多地的牛租。这是多么不合理的事!后来大家想出了个新办法,首先是按照不同的土质,规定每亩地需要牛工的工数,再按照牛的年龄和强弱,评定每头牛的工分。如六牙强力牛评十二分工,八牙或六牙次力牛评十分工,四牙牛评七分到八分工,等等。每个牛工按一个半人工记价。这就比较合理了。使用耕牛时,按照田亩大小,决定耕牛头数,田亩大,就用几条牛在一起耕。大家都感到这个办法很好,特介绍出来供各地互助组参考。 濮星垣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郑宜才互助组总结丰收经验
编辑同志:江西上饶沙溪区五里乡郑宜才互助组今年种了十三亩五分田中稻,平均每亩产八百二十六斤半,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五十三点三,超过今年村里四十八户单干户每亩中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四。
最近,郑宜才互助组(共七户)总结出以下几点丰产的原因和经验:一、毛主席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集体生产力量大;人民政府贷款贷肥料,解决了生产上不少困难;二、去年稻种都经过田间穗选,稻种特别好;三、全组今年采用了四尺宽的新式秧田育秧法,又多施了肥;四、抓紧农时,插秧、耘禾、收割都比往年提早了日期和缩短了时间;五、耕作精细,普遍做到三犁四耙四耘;六、及时消灭了虫害;七、水利修得好,没有受旱。这些好办法,都是从报上学来的。
他们认为互助组如能在每一个农事阶段总结一下经验,对下一阶段的农业生产定会有很大帮助。
郑昌宗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打破“立上秋挂锄钩”的旧习惯
编辑同志:“立上秋、挂锄钩”是一般农民旧的耕作习惯。他们认为立秋以后,庄稼好坏已成定局,人力再不能有所作为了。其实,这是一种保守思想。立秋以后正是实现爱国增产的最后阶段,应该抓紧这个短促时间,最后努一把力,争取完成爱国增产计划。因此,中共山西平顺县委员会决定在全县展开一个群众性的“查苗定产”运动。由县、区干部深入到各村,组织村干部、劳动模范、互助组长和一部分群众,分头到各丰产组、丰产户的地里去实地调查,仔细检验耕作、施肥的效果,然后根据庄稼的情况,计算产量是否可达到增产计划的要求。如发现有不合格的,就督促他们迅速加工加肥。县、区领导方面还组织别村群众参观各丰产村的耕作情形,以传播先进生产经验。
魏子英 申元则
编者按:山西平顺县,发动的“查苗定产”的办法很好,各地可斟酌采用。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在祖国边疆建设农场
编辑同志:我们是由上级分配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办农场的。我们从西康康定城出发,向着拔海四千七百公尺的折多山挺进,踏上了祖国农业生产的战斗岗位。
六月一日,我们开始在这几千年来无人过问的大草原上开垦起来了。草原下面埋藏着无数石头,大的四、五百斤重,小的也有二、三百斤重。石头不管有多重多大,都被我们掘出搬掉了,高原的气候忽冷忽热,但冷热都挡不住我们开荒的热情。我们班与班、个人与个人之间展开了竞赛。在不到两月的时间里,开出了二百多亩处女地。
少数民族人民看到这番情景,双手翘起大拇指,表示无限钦佩的样子说:“牙姆!牙姆!”(很好)这地区人民原以游牧为生,如今学着我们的榜样,也开起荒来,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我们是毛泽东的战士,无论在祖国那一个建设战线上,都要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我们现在正为开荒八百亩的目标而努力。我们保证贯彻执行少数民族政策,为建设祖国的边疆而奋斗。
西康新都桥农场通讯组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宣传员应该说到做到
编辑同志:山西左权县五区水坡村(共一百七十八户,七百零六人)的副业生产很发达。副业生产主要是喂养家畜。目前全村喂养了一百零三口猪,一千一百二十七只羊,一千二百九十四只鸡。这些数字超过今春计划喂养数字的百分之二十九到四十二。估计这三项家畜到年底能卖五万多斤米,所积肥料足供一千一百多亩田使用。
这村副业生产搞得好,是和村的宣传员赵春花、李良堂等十人的工作分不开的。过去某些宣传员光说不做,群众对他们的印象很不好。中共村支部开了宣传员会议,领导宣传员检讨了过去的工作,决定今后要说到做到,以身作则地推动群众,并且要实行“包干宣传”的制度。宣传员改变了过去光说不做的作风,发动全村喂养家畜,做出了上述的成绩。 福升 秀林 俊林 庆祥 珍元 振华 春义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工人盛建中设计单人脚踏水车成功
编辑同志:浙江桐庐县公营新华厂技工、省工业劳动模范盛建中看到农村的旧式水车需要三、四个人踏水,很费气力,就想把旧水车改良一下。他的意见立即得到上级的支持。他在工人们的配合之下,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验,终于设计出比旧水车省四分之三的人力的轻便水车。农民们都称赞这种水车造得好。
新水车的构造很简单。做好一个高三十八吋,阔三十四吋的方木架,木架两边装上两只飞轮(每只直径三十二吋,重一百三十斤,厚度及外围圈阔度都是五吋,内装满石子),用弯地轴(轴长四十八吋,直径十一分)贯连两轮,装置在木架中腰横档上;弯轴离地面十五吋;在弯轴的弯肚下部,装上一个铁钩踏板,再把弯轴上的木齿轮(直径十吋)与普通水车车头轴上装置的木齿轮(直径三十吋)互相搭起来;把普通水车车轴的两头截短,用弹子圈装在方木架的前两根直柱中腰(高度与弯轴同)上。这样就成功了。这种水车的原理是利用两只飞轮旋转所发生的力量来带动水车,所以只要一人轻轻踏动水车踏板,就可以把水车上来。
谢德书
编者按:盛建中设计的单人脚踏水车的原理和河北临城县农民赵洛耀,湖南衡山县农民彭文一、刘仁标所试制的单人脚踏水车的原理大致相同。这种水车也可以推广。盛建中关心农业生产,积极改制水车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困难的精神是很好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