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
进一步开展物资交流加强对初级市场领导
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布“为进一步开展物资交流加强对初级市场领导”的决定。决定指出:加强物资交流工作,特别是做好初级市场的短距离物资交流工作,是工、农、畜牧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与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的主要关键。三年来,由于工、农、畜牧业生产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以及全国物资交流的展开,西北已经迅速改变着长期反动统治所遗留下来的贫困落后的经济面貌;特别自土地改革、增产节约、“三反”“五反”等伟大的运动以后,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已循着新民主主义的轨道向前发展。但因西北地区辽阔、交通不便,以及领导部门工作的不够深入与一般干部思想认识上的不够明确等原因,在物资交流工作——尤其是在初级市场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未能很好解决。为此,中共中央西北局特号召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财经部门及有关部门中的党员贯彻执行这个决定。决定主要内容如下:各省应在今年年底以前,在县或自治区及专区普遍召开一次物资交流大会或物资交流座谈会,以克服目前各地初级市场的自流状态,开展短距离的物资交流。这些交流大会或座谈会,应注意与当地私商的经营活动及市场活跃紧密地结合起来,具体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宣传开展物资交流的重要意义与政策,不得流于形式。各地区之间必须加强联系,紧密配合,会议的举行应由上一级党委协同政府通盘筹划,有些不能解决的问题,逐级上报予以协助解决。在农村、牧区、山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应视具体情况注意加强与建立定期的或固定的集市;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则应尽可能派出流动贸易组,解决当地人民生产、生活上的迫切需要。这些初级市场或流动贸易组,国营公司、合作社应起带头的组织领导作用,银行、税收、交通等有关部门亦应予以配合。但更主要的是发动广大私商、肩挑小贩进行深购远销的积极经营。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地区的贸易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


第2版()
专栏:

华北区合作社收购新棉工作全面展开
今年华北全区棉花丰收,各地合作社从八月下旬即开始全面展开购棉工作。九月份全区购棉达九千一百余万斤,超过原订计划百分之九十三。
今年华北各地合作社自筹资金收购棉花,缩短了交棉时间(交当地花纱布公司),加速了资金周转。不少的基层合作社为了克服收棉资金一时不足的困难,实行了短期赊购的办法,和棉农约期付款,或请棉农在合作社定货;并开展了储棉运动。在物资供应工作上,合作社普遍与国营公司签订了代销合同。为了克服卖棉拥挤的现象,提高收棉效率,各地合作社组织棉农实行集体售棉,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目前各级合作社购棉工作中的问题是:合作社的资金、物资及加工力量均感不足。不少地区发生棉花剩市和无款停收的现象,不能满足棉农的售棉要求。有些县合作社对已收购的棉花,着重了自己加工,而不积极地组织群众加工,以致使合作社收购的棉花,不能及时地、全部地交给花纱布公司,影响了资金的周转。这是有待迅速解决和纠正的。


第2版()
专栏:

一个民主愉快的家庭
——访吕鸿宾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吕培的家庭
林中
我到山东莒县吕鸿宾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吕培家的那天,正赶上他们开家庭例会。在毛主席像前,全家大人孩子团团地围了一桌子,一面吃午饭一面开会。焦黄的玉米,煎饼,香喷喷的鸡蛋熬粉皮,热气腾腾,个个都吃的那么香甜。
首先是吕培开口了:“开会吧,半个多月了,咱们就互相检查检查个人的爱国增产计划的执行情况吧……。”稍微沉默了一会,话匣子便拉开了。吕春香(吕培长女)给吕春水(吕培次子)提意见,她对着春水说:“你订了计划的头几天还好,这几天就不如以前了,在社里说家里有事,在家里说社里有事,净两头捣鬼。”接着,吕春池(吕培长子)、吕春秀(吕培次女)等表扬了吕春兰(吕培三女),说她劳动积极,每天都是早起带头干活;也指出她的缺点是脾气还有些暴躁,要改正。张文秀大娘(吕培妻)也给吕培提了意见,说他对社里的事很积极,对家里的事一点也不管了。吕春兰则向母亲提出:她担负的做饭、喂猪等任务是做到了,就是还不大讲卫生。最后讨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吕春香对母亲给父亲提的对社里的事情积极、对家里的事情不积极的意见,提出相反的意见。她说:“这不能说是缺点。应当对社里的事情关心,要是光顾家里不管合作社,合作社办不好,也就别想有这样的好生活了。”一个是卫生问题,全家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不好好讲卫生,就会使身体不健康,不能好好劳动生产。
这个家庭共九口人,吕培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保管股股长,吕春香是合作社的副社长,每天都在合作社辛勤地工作着。他们说:“一定争取做劳动模范秋后到省里去开会!”
“俺娘也成了进步分子了。”吕春香说着笑起来。张文秀大娘把话接过来,叙述了一个在去年发生的被孩子们作为笑谈的故事。去年快过年的时候,全家开了一个家庭会。会上,吕培提了一个意见,说过年不要再扎天地棚供神了。吕春香首先赞成了这个意见。大家也都觉着这样办很对,只有张文秀还有些犹豫,认为这是一个老风俗,怕不搭天地棚会惹出不好来。但这只是心里话,因为怕大家反对,又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别人,也就没敢说出来。到了腊月三十日的下午,她偷偷地把天地棚搭起来了。这一下可闹出事来了。吕培回来一看就“老封建”、“老迷信”地骂了起来。张文秀也脸红脖子粗地和他争吵。最后,还是吕春香劝着父亲,说:“光吵有什么用呀,还是开个家庭会解决解决吧。”晚上,张文秀躺在床上睡不着,脑子里七上八下地翻腾起来。过去的苦难生活,翻身斗争、组织起来……一出一出地呈现在眼前,她越想越难过。她怨恨自己的落后思想,心里说:“不改正可不行啊!”第二天一清早,她就和春水两个人把才搭好的天地棚拆掉了。从那时起,张文秀每天干完了家里的活,就到地里去劳动。在爱国捐献运动中,她首先提出要向劳动模范吕鸿宾看齐,捐献了二百五十斤小麦。毛主席号召到那里,她就要走到那里。
吕培家里的这种情况,也是逐渐转变的。吕培自己说:“这几年的生活真是对我的一大教育啊!”
吕培过去是一个火性人。旧社会里的苦难日子使他这种脾气经常发作。那时,全家六口人,白天黑夜做木匠活,张文秀白天黑夜纺线,可是还是缺吃少穿。孩子饿的直哭,张文秀埋怨吕培没本事,吕培埋怨家里人净是吃货,因而没有一天不吵架。吕培生起气来,就喝上一气酒,回家大骂一场消气。大人孩子都不敢见他的面。这种不见天日的生活折磨着吕培的全家,张文秀常狠狠地说:“不知那辈子作了孽。”
解放了,毛主席的光辉照亮了他的家。他们在土地改革中分得了十九亩土地,以后实行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盖了六间新房子,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了。吕培的粗暴脾气也有了很大转变;但对家庭里的某些事情仍是独断专行,常常还和家里的人争吵,可是,人们的觉悟一天天地提高,每次家庭会上,吕培的不民主作风都受到批评,在去年的一次家庭会上,连七岁的春荣也对他骂人、喝酒提出意见。这次会议对吕培是个有力的教育,他开始自觉地克服那不民主的作风。以后,凡是关于家庭的一些重要事情,总是要多和全家商量。
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他们这种和谐的家庭生活,又为新的工作关系充实起来,大家都集中到一个目标—建设更幸福的生活,因此就愈变得团结、活跃了。
国庆节快来了,全家一致意见要给毛主席写一封信。
仍是在一个团聚的午餐中,请了一个代笔人,大家围坐在一张小桌子旁边,热烈地给毛主席写起信来。张文秀说:“我一拿起软活活的玉米煎饼、白面馍馍,看见新做的大花洋布被,就想起过去的穇子煎饼和全家六口人盖的一床破补钉被,也就想起了毛主席,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俺这一家人啊!我祝福他老人家身体健康。”吕春香说:“我要告诉毛主席,我这个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穷女孩子,在党的教育下,已成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副社长了,并且光荣地参加了青年团。过去瞎字不识,现在已能看沂水农村报了。今后我更要加倍地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最后,吕培又作了补充说:“咱再向毛主席来个保证吧!说给毛主席,俺们已完全明白了没有国就没有家,不走组织起来的道路,就不会有富裕的生活。我保证处处服从国家的号召,巩固工农联盟,坚决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好尽快地走向幸福的集体农庄的道路!”


第2版()
专栏:

普通一店员
傅冬
有一天,北京王府井大街百货公司第一商场来了一个农民。“老乡,你要买点什么呀?”一位年青的女售货员笑嘻嘻地招呼他。这个农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条子,上面写着:“大红花洋布七尺,雪青哔叽七尺,绿色花布七尺……”。他把纸条子递给售货员,笑着说:“好年成,有了钱,买几件时兴的花衣裳,给闺女作嫁装。”女售货员就像给自己选衣料一样,在货架子上挑了又挑,最后拿出一匹鲜艳的大红花布,送到农民的面前:“这料子不错,你看怎么样?”这个农民摸了摸,问了问价钱,说:“有再花一点的吗?这阵子乡下闺女都爱打扮了,爱穿顶花的衣裳。”女售货员立刻站到凳子上,从货架上取下一匹最花的料子,在自己身上比划着说:“这料子年青姑娘穿上再好看不过啦!”女售货员毫不厌烦地一样一样地给他拿,并且对他说:“慢慢挑,莫着急,要买就买得合心意。”她说得这位顾客笑起来了。
这位年青的女售货员名叫郑彩荣。她对顾客耐心而又热情。她的柜台前经常挤着一大群人,这个还没挑完,那个又来要货,而她不管有多忙,总是笑眯眯地说:“同志,请等等,我马上就来!”有不少在她手里买过布的人,第二次来了,常常是一进门就找她。无论顾客是否买了东西,她总是让顾客满意而去。
什么力量使郑彩荣同志这样耐心、热情地对待顾客呢?
郑彩荣小时候家里穷得连窝窝头都没得吃;她穿的衣服,都是用姐姐的旧衣裳改的。有一年,家里好不容易积了点钱,想给她做件海昌蓝大褂穿。她兴冲冲地跑到一家不小的布店门口。但是,她看到这个布店进进出出的都是穿呢军服的国民党军官和涂脂抹粉的太太小姐,她就不敢进去了。在那个时候,谁看得见她这个穷姑娘呢?她站在窗橱外看了又看,选了又选,直到完全选好了,方才走进店里去。她在店里站了半天,没有人理她。她看见掌柜的眼光几次从她身上溜过,但立刻就又忙着招呼那些老爷太太去了。直到顾客差不多都走了,掌柜的才慢慢地走过来,满脸不耐烦的样子,问她买什么。她没敢挑选,匆匆买了件海昌蓝大褂料,就跑出来了。她带着这件据说是“永不褪色”的衣料回到家里,用尺子一量,尺寸不够;下过一次水,缩了一大截;洗过没有几水,颜色就褪成一块蓝、一块白的了。她为这件“海昌蓝”大褂,难过了好多天。现在,她做了国营商店里的售货员,但那件使她伤心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忘记。她常常想:“工农群众的钱来得不容易,我不能让他们买不称心的东西。”她为顾客想得这么周到,比如,什么布下水以后会缩多少,她总是对顾客说得清清楚楚。
有一天,郑彩荣正在紧张地工作着,一位解放军女同志走过来说:“同志,为什么第二商场卖暖水袋的同志的态度,和你们不一样?”郑彩荣一问,才知道这位女同志打算买一打小暖水袋,半打大暖水袋,但因售货员态度不好,气得没有买,她马上就说:“我和你一同去买。”顾客走了以后,她对那位售货员说:“同志,别忘了领导上给我们讲过的话,我们的工作对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她是个部队里的女同志,说不定生了病的解放军同志,正在床上等着用暖水袋呢!”从这以后,那位卖暖水袋的同志就改变了工作态度。
郑彩荣开始学习卖布的时候,个别落后分子曾这样说:“笑话。从来也没见过女的卖布,男人学卖布,还要三年才能站柜台,十几岁的毛孩子兜得动布吗?”她听了这些话,也曾有点灰心。领导同志知道了,对她说:“你看过‘无脚飞将军’那个电影吗?你知道他为什么没有了脚还能开飞机?在新中国,只要自己努力,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郑彩荣想起小时候自己对门那家铺子里的学徒,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站一天柜台,还得生火、作饭、倒痰盂,忙得连口开水都喝不上。而老板动不动还拳打脚踢。她又想起她到了公司以后,布匹组的组长每天早晨早起一个半小时,教她打算盘、兜布,晚上十点结完账,又教她练习量布、撕布的情形。她想:领导同志这样用心教导自己帮助自己为的是什么呀?从此以后,她学习更有劲了,不到三个月,就把解放以前要三年功夫才能学会的东西统统学会了。她现在不但会卖布,而且卖得比别人多。她经常超额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能帮助别人。郑彩荣说:“我每天站在柜台后边,看见前面的人一批一批挤出去,后面的人成群结队地挤进来,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我的工作给他们增添了幸福和欢乐,为什么不高兴呢?”


第2版()
专栏:

我们的国防军也是生产军
——驻新疆的人民解放军三年来在经济战线上的伟大成就
新疆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组
驻新疆的人民解放军,在执行“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光荣任务中,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三年来在不妨碍军事任务的条件下,忘我地劳动,取得了光辉的胜利。
开垦农田一百六十七万亩,各种农作物连年获得丰收
在农业生产方面,驻新疆部队从一九四九年冬季到达新疆后,即进入生产地区,常年在“风餐露宿、严寒酷热”的环境下,坚持生产劳动。三年来,逐渐战胜了重重困难,在天山南北渺无人烟的古生荒地上,开垦出大片的可耕良田。截至一九五二年,部队垦播面积已达一百六十七万亩,较一九五零年的耕地面积扩大了百分之七十,预计可收小麦六万吨,水稻四万吨,杂粮五万吨,棉花三千吨,油籽、瓜、菜等七万吨。总计收获量较一九五一年增加一倍。他们不仅改善了部队的生活,而且为国家创造了巨额财富,并为今后发展新疆工业创造了初步条件。
驻新疆部队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了苏联农业机器、先进农具和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截至一九五二年,已基本上不再使用钁头、土犁等落后生产工具。一九五一年起,并分别在迪化、绥来、焉耆等地区建立了四个具有现代化设备的机械农场,耕地面积共有七万四千亩。此外,一般农业生产部队都已能熟练地使用苏联各种新式农业机器。一九五二年夏收中,使用马拉收割机收麦,普遍超过十小时收割八十亩的规定标准,最高达到一百三十五亩,充分发挥了机械效能。在选用优良品种方面,仅新疆军区一九五二年春季配发给部队的史乃得尔、斯三一七三优良棉种便有三百吨,预计一九五二年棉花产量每亩可达皮棉四十斤。同时,部队还学习了苏联先进的耕作法和全国著名丰产模范的经验,实行了精耕细作和科学的田间管理工作,使一九五二年的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在开都河垦区进行生产的强字部队所种四万亩小麦,每亩平均产量在二百六十斤以上,较一九五一年提高了一倍。该部马德如小组有十亩七分八厘丰产地,平均每亩丰产冬小麦一千三百七十七斤十一两;王伯生小组有四亩四厘丰产地,每亩平均丰产一千零五十七斤六两。这两个丰产小组,创造了一九五二年度全国冬小麦和春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新纪录,充分显示了新中国农业生产的伟大潜力和我军集体劳动、科学耕作的优越性。农产品丰收的另一些原因,是生产部队普遍重视了积肥施肥。一九五二年每亩地的施肥量,较一九五一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实行了农牧结合经营的牧草田轮作制,对改良土壤、增加地力、防除病虫害、减少杂草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部队在生产中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了定额制和生产责任制,分工合作,密切联系,充分发挥了机械效能与提高了劳动效率。坚字部队某连一九五二年完成了三千三百一十四亩的耕播任务,播种面积较一九五一年增加了一倍,并且合乎精耕细作的要求。
三年来,部队在土地、牲畜、工具、种籽、粮食等方面给予当地各族农民以大力的援助。各地各族人民在耕作方法上接受了部队精耕细作的先进方法和生产经验,过去认为不能种棉花、冬麦的地方,今年也开始播种了棉花和冬麦。焉耆专区的各族农民,接受了强字部队冬小麦丰产能手马德如的先进经验,今秋计划播种冬麦十万亩。一九五一年春,部队帮助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新疆第一个集体农庄——迪化集体农庄。现在这个农庄拥有各族农民五百户,耕地面积在一万亩以上。
兴修大小渠道近三百条,增灌农田二百万亩以上
新疆气候干燥,雨量稀少。“有水就有地,无水即无田”,这是新疆各族农民中最流行的一句话。因此,发展水利建设,就成为发展农业牧业生产的先决条件。部队在开始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就十分重视兴修水利。他们三年来在天山南北新修与补修的大小渠道近三百条,全长二千三百多公里,挖填土方一千三百多万立方,灌溉面积增加二百万亩以上。从一九五零年夏天起,到一九五一年春天,先后在迪化、焉耆、哈密、阿克苏、绥来、铁里木等地进行了水利勘察、测量、设计等工作,并着手进行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建设。截至一九五二年秋季,哈密红星一渠、焉耆解放一渠、库尔勒十八团大渠、迪化红雁池蓄水库等均已先后竣工放水,使数十万亩农田及时得到灌溉。目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永久性水利工程计有:玛纳斯河中游西岸大渠和蘑菇湖蓄水库、玛纳斯河中游东渠大渠、巩留巩固大渠、哈密红星二渠、焉耆解放第二渠、阿克苏胜利大渠、迪化“五一”蓄水库、迪化猛进蓄水库等。这些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完工之后,灌溉面积都各在十万亩以上。其中以玛纳斯河中游西岸大渠和蘑菇湖蓄水库工程规模较大,该渠全长一百二十五公里,预计灌溉农田二百万亩、沙荒林区三百万亩;与西岸大渠相连的蘑菇湖蓄水库,蓄水量约一亿立方。这两个现代化的水利工程计划在四年内完成。
三年来,驻新疆部队在水利工程上的巨大成就,不仅使部队开垦的一百六十七万亩土地得到丰盛的水源,而且把灌溉数十万亩地的水量让给了各族农民。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和工业原料的产量,而且由于绿洲的扩大,可以间接地减少原有耕地的水灾和逐渐减少虫害和风害。为了改变新疆的自然条件,保证农业丰收,部队还重视了植树造林工作,三年来共植树四百多万株,成活率平均为百分之八十。这对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防沙、发展农牧业生产,将起重大作用。
实行牧草田轮作制,畜牧业有很大发展
三年来,驻新疆部队在畜牧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一九五二年上半年初步统计:部队共有羊六十一万多只,猪三万七千多口,马二万二千六百匹,牛三万多头,鸡鸭四万五千多只(一九五二年鸡鸭未计)。畜禽繁殖平均较一九五零年和一九五一年繁殖总数,增加了百分之九十七。其中羊的繁殖率最大,超过了一九五零年和一九五一年两年羊的繁殖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九。部队为发展畜牧业,首先实行了农牧业相结合,采用苏联牧草田轮作的先进经验,大量栽培牧草。据一九五二年统计,牧草面积已有三十三万亩,不仅供给了畜群的饲料,而且逐渐由游牧走向定牧,由分散经营达到集中经营。各牧场又都加强了畜牧人员的配备,贯彻了“预防为主”的兽医方针,减少和制止了牲畜疾病的传染。在改良品种方面,引用了兰哈羊种,并繁殖和推广了苏联乌克兰大白猪。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在工程建设方面,仅就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二年上半年不完全的材料统计,驻新疆部队共兴建工厂、学校、医院、营房一万五千六百零三间,面积二十四万七千七百一十六平方公尺,体积一百一十二万零七百四十六立方公尺。这些建筑物总值三千一百八十四亿八千余万元,除实支(包括人工、材料)一千五百七十亿零九千余万元外,为国家创造财富一千六百一十三亿八千余万元。
在完成上述工程中,苏联专家和工程师曾以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给予无私的帮助和耐心的指导。部队的工程人员和参加工程建设的同志也能够虚心学习并推广苏联工程建设上的先进经验,从而克服了缺少工程技术人员的困难。截至一九五一年底,设计人员增加了五倍,并有六百多人学会了扎钢筋、合混凝土的技术。三年来,各工程建设部队,曾先后掀起以创造发明、学习苏联经验、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原材料为内容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据不完全的材料统计,一九五二年上半年即涌现重要的创造发明、新纪录三十三种。其中白字部张罢儿七人砌砖小组在学习了苏联新砌砖法后,创造了每小时砌砖四千零九十四块的新纪录。这些创造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中最低的提高了一倍,最高的提高到六十倍。
帮助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工业建设已经有了胜利的开端
驻新疆人民解放军在新疆的工业建设方面,也作了良好开端。工业建设的资金,大部分是驻新疆部队展开大规模农业生产和全体指战员节衣缩食积累下来的。至一九五零年底,解放军已经建立了小型纺织、缝纫、肥皂以及铁木工厂九十四个,煤窑和各种作坊二百一十六处。一九五一年除扩大已有的小型工厂、矿场外,又开发出蕴藏二十亿公吨的露天煤矿一处。目前用半人工开采,日产燃煤四百吨。一九五二年,全部以机器生产的纺织厂、水泥厂、发电厂、钢铁厂也已先后开工生产。现在正积极建设面粉厂、水力发电站及扩大原有工厂、矿场等的基本建设工程。这些工业的兴建,对改善新疆的交通运输,供给各族人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特别是对发展新疆农田水利的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仅就一九五零年的统计,各铁木工厂就生产出各种农具八万二千余件;一九五二年又制出大批新式农具如中耕器、播种机、轧花机等,通过合作社和贸易公司供给各族农民,解决了他们以前缺少生产工具的困难。钢铁厂、水泥厂生产的钢筋、水泥,现已用于建设现代化的水利工程上了。纺织厂和露天煤矿的兴建,廉价供给了新疆各族人民布匹和燃料。拿纺织厂出产的布匹来说,仅运费一项,就比以前从外地运来便宜百分之十五到二十。
汽车修理总厂在一九五二年一至七月,有七十个小组、车间创造了一百七十四次生产新纪录。各种主要产品的成本,比一九五一年降低了百分之三十八点七二,为国家增产三十六亿元。
通过戈壁运输物资器材,汽车运输部队起了很大作用
在运输工作方面,汽车运输部队日日夜夜奔驰在祖国西北的高原上,不断地带给新疆各族人民所需要的物资,及生产建设中所需要的器材。运输部队从苏联运进大批籽种和农业机器,对于新疆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又从我国各地和苏联运进九百三十余吨报纸、五百二十余吨各民族文字的图书、一百五十吨仪器、七十余吨文具、八吨多乐器,这些文教物资器材,给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汽车运输部队在执行这些任务时,克服天然险阻与缺乏器材的困难,展开了爱护国家财产、执行定额管理、提高车辆运转率及争取安全行车等运动。这些人民的驾驶员越碰到困难越显得坚强。夏天,他们驾驶汽车通过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和低于海面三百公尺的奇热地区吐鲁番。冬季,他们冒着急风大雪,翻越大盘山、天山、阿尔金山、昆仑山。路迹被雪淹没了,用铁铣铲开再走,路过泥坑、雪窝、冰穴和泛浆地带时,就脱下衣服垫在地上让卡车安全通过。漫长的路途上缺乏护车和修车的设备,各个连队都组织了修车、修路小组,带着工具,在路上随时修理车辆,修补被毁坏的公路,使车辆运输率大大提高。他们推行三保(保修、保开、保证安全行驶)、四快(快修、快运、快装、快卸)的生产责任制,涌现了很多安全行车和延长大修里程的模范驾驶员。模范驾驶员孙玉成驾驶的嘎斯五一型汽车,一九五一年创造了安全行车五万公里才换一次令(活塞阀)的新纪录,并于一九五二年以延长大修里程八万公里的条件,向全国国营汽车公司驾驶员提出增产竞赛。
继续前进,争取更大的胜利
三年来,驻新疆的人民解放军在经济建设上的光辉胜利,证明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现在驻新疆部队正在这一胜利的基础上,继续英勇前进,不仅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并完成毛主席和祖国人民赋予他们的经济建设任务。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我国农民的明天
编辑同志:我们全社七十四个社员把报上登的中国农民代表参观团回国谈访苏观感的文章,学习和讨论了三次,大家进一步认识了农业集体化的好处。我们特别认识到农业集体化后,使用机器,人的劳动大大减少,而收获却大大增加了。比如苏联斯大林八十号的拖拉机,带上两个五铧犁,两三个人一天能犁四百五十亩地,而且犁的又深;我们社有近五百亩土地,要普遍深耕,就得用一百二十个人工。副社长连怀德说:“今年四月里,社里种的山药苗闹虫害,要发动妇女用手一个个去捉;在苏联,只要用飞机撒撒药粉就行啦。近几天咱们这里天旱,在苏联,就能用人工造雨器来灌溉。”社长连全保特地计算了一下:苏联集体农庄的田间重活都能用机器耕作,平均一个劳动力能抵上我们十个到二十个,这样,我们社近五百亩地,只要有少数人管理就行了,剩下绝大部分人可去搞别的生产,这会给国家增加多少财富啊!
总之,我们都觉得: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我国农民的明天。我们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有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一定也能走上集体化的道路。
山西陵川连全保农业生产合作社全体社员
                (张俊记)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农业劳动模范齐宝恩谈访苏观感
编辑同志:我是才从苏联回到祖国不久的“中国农民代表参观团”的一个团员。在苏联四个月,所见所闻,我永远不会忘记。
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热爱,真不是言语能够表达的。四月二十七日,当我们刚一到莫斯科时,苏联很多同志就亲自来迎接。“五一”节我们站在观礼台上,游行队伍都向我们致敬,一队农民队伍走到我们面前,抢着献花、握手,高声叫着“万岁”。以后,我们乘坐的火车在苏联境内行驶,下车上车,都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包围。有一次火车已走动,一位老大娘好容易才从人丛中挤出来,一面跟着火车跑,一面还和我们握手。还有一次,我们参观回来,取水洗脸,一位老大娘抢着给我们打水;我们西北区的代表老胡慌忙去接水,叫她“妈妈”,通过翻译,老大娘一听,感动得淌了泪,她说:“中苏两国人民真是亲兄弟啊!”
在苏联,劳动已经成为最高尚最愉快的事。这一方面是由于人民的政治觉悟高,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自己创造了各种便利生产的条件。在苏联,现在已经没有克服不了的自然灾害。我曾到“哥萨克共产主义”集体农庄去参观,在过去,那地方每年春雪融化以后,只能生一点青草,供牲口吃,接着就是三个月不下一滴雨。像这样干旱的地区,在我国是没法耕作的。但在苏联,不仅能耕种,还年年丰收。
苏联人民的生活真是幸福,日子过的非常富裕。我在莫斯科时,还以为这只是首都的现象,可是到乡下后,发现集体农庄的庄员生活也很好,家家住的是洋房,屋里陈设着地毯、钢丝床、无线电等等,有的还有钢琴;家家吃的是糖、牛奶、果子面包,高粱、谷子、糙米是他们用来喂牲口的东西;穿的更是讲究,经济情况特别好的庄员出门还有自备汽车;书报是家家都订的。一天劳动完毕后,读书、唱歌、跳舞,生活真是十分欢乐。
没有到苏联去参观以前,我对社会主义社会有许多糊涂思想。坏人造谣说苏联一切都是公有,吃大锅饭,连小孩也不认得自己的爹妈,我听了半信半疑。如今这种错误思想已一扫而光。我亲眼看到苏联是各尽所能、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社会。庄员们不仅能有丰富的消费资料,而且还能有菜园、果树、家禽。苏联人民的家庭生活是最美满不过的。
这一切都是共产党领导得来的。现在我已回到祖国,决心把我所参加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搞好,推动全村走向互助合作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向前迈进。
  农业劳动模范齐宝恩 (万里记)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人征服了自然”一文打破了我的疑问
编辑同志:我读了人民日报九月十二日刊登的“人征服了自然”一文以后,仿佛亲眼看到了苏联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情况,我在思想上的一些疑问,一下就打破了。我原来想着:“将来实行农业集体化,我国不少‘地无三里平’的山区地带,离河又远,三年两头闹旱灾,真是只有‘靠天吃饭’,那能实现农村电气化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现在读了这篇文章,知道苏联阿尔山尼基则集体农庄、莫洛托夫集体农庄以及阿塞拜疆舒沙区等山地的集体农庄,他们那里“坡度在四十五度以下的地都可以用机器耕作,山地用的五铧犁会翻身,来回都把土翻到一边。山上也有自来水,是用机器把水从山下抽上去的”。由此证明:只要广泛利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偏僻山区也是有发展前途的。但这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做到,因而我更增强了为共产主义的伟大革命事业而奋斗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杨守一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应对使用机械农具的农民进行技术保安教育
编辑同志:由于农民不懂机械农具的操纵规程,加以各地技术保安工作做得不够,东北各地最近先后发生了使用机械农具时人身损伤事故多起。如桦川二区农民冯文兴,在使用脱粒机时,因小麦潮湿,把脱粒机上的“滚桶”塞住,不能转动,他竟用脚去蹬“滚桶”,结果右腿由膝盖下被机器绞断了。另如集贤农业技术推广站女学员陈桂芝,在机器转动时把手伸到机器牙轮中,结果叫牙轮把手指咬去了两个。最近我到辽西省开原县,也听到一些同样的情况。各地如不引起高度警惕,防止类似情形的继续发生,不但会给农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会使新式农具推广工作受到阻碍。负责推广机械农具的机关和工作人员,应当把机械农具的使用方法详细地教给农民,并注意经常对农民进行技术保安教育。            李明发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不讲究耕作技术,好地也会变成坏地
编辑同志:山西黎城五区王家庄在秋季检查丰产情况时,发现了这样一件事情:单干户的好地变成了坏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坏地变成了好地。这个村有一个挂名的互助组员李逢祥,他的保守思想很严重,许多年来,他就凭着自己的一块好地打粮食。他常说:“我那块地,全村数第一,就是不上肥,打粮食也少不了。”所以他既不愿意参加互助组,也不讲究耕作技术。提起他那块地,不仅王家庄的老少都知道,就是邻村的人们也很清楚,这确是王家庄的特等好地,应产量是二点一石,因此,群众就给它送了个外号,叫“谷堆地”。但是,由于李逢祥不讲究技术,连年耕作粗糙、上粪又不多,到了今年,这块好地已经变成了坏地。今年,李逢祥在这块土地上仅仅耕了两次,锄了两次,每亩只上了八十多担麦糠粪。因此,“谷堆地”长的谷子很不好。秆低、穗小、籽秕、糠大。经评比过秤以后,这块有名的“谷堆地”每亩只打了三百九十斤粮食,赶不上全村谷地每亩四百六十五斤的平均产量。相反的,董桃气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土地虽然不如“谷堆地”好,但经过组织起来加工加肥、修边垒堰、改良土壤,却使全社五十八亩七分谷子,每亩平均收获五百三十五斤。该社有五片石厚土薄每亩只有六斗应产量的下等地,由于实行了集体经营,每亩地施羊肥二百担,种了优良品种“刀把齐”谷子,耕作又周到适时,每亩地竟收获六百一十二斤。这和李逢祥的“谷堆地”比起来,实在是个鲜明的对照。
到王家庄来参加检查丰产情况的各村农民代表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都说:这可找到了多打粮食,由穷变富的门路了,只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克服保守思想,改进耕作技术就行。各村的代表都表示要向董桃气农业生产合作社学习。李逢祥也认识到了“单干”和保守的害处,要求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张文显 郭席珍


第2版()
专栏:读者来信

拖拉机来到了四川南充县
编辑同志:九月二十八日,四川南充专区的国营农场(原川北区国营农场)运到了拖拉机。这件事情,给南充县八十多万农民带来了幸福的希望。南充的农民从来没有见过拖拉机,有的人不相信有拖拉机耕地这回事,有的人以为用机器耕地会把地压紧了。
十月一日,拖拉机要在农场作耕地表演的消息传出来了,来自全县各区乡参加人民代表会的代表,几乎整晚上都没有睡觉。有的人天不亮就起来,三、五成群地在一块谈论拖拉机。川北区互助旗帜郑国友说:“我梦想不到今天就能看到拖拉机。”
十月一日这一天,除全县的人民代表以外,农场附近的男女老幼都打起腰鼓,扭起秧歌,穿上新衣服,到农场来看机器耕地。
拖拉机轰隆隆地开动了,拖拉机手很轻松地坐在驾驶台上,驾驶着机器翻地,翻得又深又快。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惊叹说:“我们农民一天到晚都在忙累,牛拉得喘不过气来,但一天不过犁几挑谷子地,你看拖拉机多快呀!”一些怀疑机器耕地耕不深耕不细的农民,还用手去摸拖拉机耕过的泥土,用手指去量耕地的深浅。农民蒋青荣说:“机器耕地硬是好,犁得深,耕得细,草也翻下去了,耕得还很匀净;我们用牛拉犁,粗一犁,细一犁,草不能完全翻下去,还累得满身流汗。”农民唐治国说:“原说地无二寸土,碗无二寸深,你看机器能耕八寸深,这句老话可不能相信了。”
当机器停下以后,农民们都聚在一起大谈起来。大家都说:“我们地又少,怎么用机器嘛!”最后的结论是:“要用机器只有组织起来。”于是有的人表示:回去一定把互助组巩固起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争取早用机器,早过更幸福的日子。 百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