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召开首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
会议将讨论如何根据新中国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巩固和发展全国的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集的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于二十七日在京开幕。这次会议是为讨论如何根据新中国的具体情况与需要,巩固和发展全国的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而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各大行政区和一部分省市的教育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及有经验的小学校长、幼儿园主任、托儿所长、师范学校校长或教导主任、师范大学校长、师范学院院长,特邀的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专家,各有关机关、团体的代表,共计三百五十人。
会议由教育部部长马叙伦致开幕词。他指出:初等教育是人民的基础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均有赖于打好这个基础;师范教育对于各级师资的培养与提高,则是整个人民教育事业能否办好与能否发展的决定关键。两年以来,全国初等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全国共有幼儿教育机关二千一百四十六所,儿童十四万五千九百人;小学四十三万八千七百十一所,学生三千五百八十七万二千六百六十七人,数字已超过战前水平。但是在全国初等教育机构特别是小学仍感数量少,容量小,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许多小学的质量也还很差。同时目前初等教育经费还很困难,农村小学教师待遇很低,以致造成某些地区小学教育不很稳定的状态。这些问题都需要作有计划有步骤的解决。至于师范教育则不论高等师范学校或中等师范学校的方针、任务都不明确,高等师范学校的科系设置,多不合理,学生数量也远不能满足各级学校的师资要求。各级学校一部分在职教师也应加以训练提高。因此各级师范学校都必须进行调整和发展。最后他强调指出:新中国是革命的中国,是人民的中国,我们必须用革命的精神,并依靠人民群众,来克服一切困难,大量培养师资,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
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也到会讲话。他说,新中国的人民教育的基本方针是:为工农大众服务,向工农大众开门。在这方面,两年来已有巨大的成绩,如全国各地举办的工农速成中学,工人、农民业余学校、农村冬学,以及部分老区中小学学生,工农子女已达到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中央人民政府对百余万教师勤勤恳恳艰苦工作所做出的这些成绩是重视的。因此政府对广大的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问题也很关心,在目前情况下,虽不能有大的提高,但一定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加以改善。他说,这些困难都是一时的,也都能逐渐解决的。他号召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重视小学教师,以推动和造成新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
二十七日下午,教育部副部长韦悫向会议作了“巩固和发展新中国的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报告。
这次会议将明确规定儿童初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确定初等教育经费的筹支原则和适当地改善小学教师的待遇,确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初等教育新学制的实施步骤,确定各级各类师范学校的方针和任务,拟定全国中等师范学校的设置计划与高等师范学校调整设置的原则等,并将作出决议呈请政务院批准后实施。
会议预定举行半月,约在九月十日结束。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马叙伦部长的开幕词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大家期待了很久的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与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今天合并举行,正式开幕了。
初等教育是人民的基础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均有赖于这个基础。现在为适应广大群众对文化的迫切要求,如何准备和逐步推行普及教育,更好地教育祖国新生的一代,已成为我们的极重要的任务。而师范教育,对于各级师资的培养与提高,又是整个人民教育事业能否办好与能否发展的决定关键,这个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国家建设中最重要的干部培养计划亦将无法实现。因此,这次会议对于新中国教育事业以及各种建设事业的开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两年以来,全国初等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全国共有幼儿教育机关二千一百四十六所,有儿童共十四万五千九百人;共有小学四十三万八千七百十一所,学生三千五百八十七万二千六百六十七人。已经超过战前的水平。同时老区小学在巩固提高方面,新区小学在改造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一巨大成绩,是在中央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之下全体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结果,特别是百余万小学教师在极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工作的结果。但是现在全国初等教育机关特别是小学仍感数量少、容量小,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许多小学的质量也还很差。同时目前初等教育经费还很困难,农村教师待遇很低,以致造成某些地区小学教育不很稳定的状态。根据这些情况,关于初等教育方面这次会议应该解决下列问题:
第一、要明确地规定儿童初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我们应该根据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社会性质,以老解放区初等教育的良好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有的初等教育某些可用的经验,还要借助于苏联初等教育先进的经验,来规定我国初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讨论和通过小学暂行规程及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小学教学总纲及幼儿园教养工作计划。使新中国初等教育得到正确和健全的发展。
第二、确定初等教育经费的筹支原则和适当地改善小学教师的待遇。近两年来,由于小学的迅速发展,各地初等教育经费普遍地感到困难,有的甚至降低小学教师的工薪或裁并小学,致使群众不满,这是目前教育建设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应根据地方政府统筹和依靠群众相结合的方针,研究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目前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很繁重,生活很艰苦,中央人民政府很关心这个问题。小学教师的待遇,和全国其他职工的待遇一样,在国家财政经济状况还未根本好转,抗美援朝的战争还在进行的情况下,不能有大的提高。但是在政府财政力量与群众负担可能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努力设法适当地改善小学教师的待遇,使大家能安心工作,以利于初等教育事业的巩固和发展。
第三、确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初等教育新学制的实施步骤。《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已经政务院会议通过,不久即可公布施行。如何根据政务院的决定,并且参酌各地实际情况,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拟定逐步地由四二制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的实施计划,这一问题需要大会详细地加以讨论。
此外,我还希望大家关于如何加强地方教育行政领导问题和小学各科的课程标准充分地交换意见。
师范教育方面:现在全国共有中等师范学校六○三所,学生一六七、二八一人,另有短期师资训练班学生二○、八八六人。共计一八八、一六七人。高等师范学校二十九所(内有十三个学院是附属于大学的),学生共一二、五六四人。目前师范教育中存在着的问题,首先是各级师范学校的教育方针、任务、学制、教学计划以及行政制度等等,各地实施多不一致,特别是高等师范学校系科的设置,多不合理,远还不能适应培养大批中等学校师资的需要。而中等师范学校的分布情况是老区多新区少,初级师范学校多,师范学校少,整个看来,设置和发展是很不平衡的。目前各级学校师资,普遍地感到缺乏,初等教育师资缺的更多,现有中等师范学校,也远不能完成培植师资的任务,加以部分现任教师必须加以训练提高其质量,这就更加重了中等师范学校的任务。因此,各级各类师范学校,都必须调整和发展,特别要多办各种短期师资训练班和速成班,以达到供应大量师资的目的。其次,现在各级师范学校还没有一套合用的教材,特别是业务课,更缺乏新教材,因而进行教学有极大困难。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有重点地逐步加以解决。至于教师待遇与各级师范学校学生的待遇问题,也给目前师范教育不很稳定和不很巩固以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逐步地加以解决。当然,我们这次会议上,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要着重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确定各级各类师范学校的方针和任务。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建设中的中心环节,师资问题如不解决,文化建设的高潮就很难到来,甚至会影响经济建设。因此,我们要求一切教育工作者与各级领导者重视这一问题。当前首要的问题是立即制止师范教育中的混乱现象,适当地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待遇,巩固和提高教师的为人民服务的专业精神,把各级师范学校安定下来,并在巩固的基础上力求发展。其次,我们应明确规定中等师范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小学和幼儿园的师资和部分的工农业余学校的师资。高等师范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普通中学、工农速成中学、师范学校的师资以及其他中等专业学校普通课的师资。我们所培养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新师资,必须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熟习业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人民教师。这种教师是一定能够得到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青年儿童的爱戴的。为达到这个目的,这次会议要讨论确定各级各类师范学校的教学计划,拟定各级各类师范学校的规程。并就高等师范学校课程草案、师范学校教育学、心理学等科课程标准交换意见。
第二、拟定全国中等师范学校设置计划与高等师范学校调整设置的原则。现在师资、经费与学生来源等条件,还有很多困难。但是新中国是革命的中国,是人民的中国,我们必须用革命的精神,并依靠人民群众,来克服一切困难,大量地培养师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设置,每一大行政区必须设一由大行政区教育部直接领导的师范学院;每一省和大市应设一师范专科学校,如有条件,亦得设师范学院;原有大学文学院所设教育科系,以归并改造为原则。各类中等师范学校应力求发展,并注意纠正过去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特别应多设短期师资训练班和速成科,以适应逐步普及初等教育的需要。这是一件巨大的工作,在这当中发展重点如何确定,省与所属县市在设置上如何分工,正规学校与短期训练班如何配合,以及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在职教师质量等等问题,都希望大家好好研究讨论。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语法、修辞讲话(第三讲)
吕叔湘 朱德熙
第十一段 文言虚字
总说几句。 最后这一段讲从文言里继承过来、现在还常常用到的几个虚字。这些虚字出现在现代的文章里,有四种情况。(一)熟语性的,就是说,它们已经成为某些词和短语的组成分子,例如“以前”的“以”,“之上”的“之”。就它们本身说,是文言字;就整个词语说,是无疑问的现代语。这些词语,我们学习的时候不加分析,学会之后也不会发生里面虚字用得对不对的问题。(二)现代语里没有适当的字可以替代,例如“勇敢而机智”的“而”。这样用的文言虚字是需要的。(三)现代语里有适当的字可用,但是用了一个文言虚字,例如“拒绝工人之合理建议”(报)的“之”。这是不必要的,最好不用,虽然就文言的语法说,这个“之”字是通的。(四)不但不必要,而且就文言的语法说,也是不通的,例如“在美国,以原子能变成了炸弹”(期)的“以”。这是绝对要不得的。
文言里常用的十来个虚字,它们的用法是变化多端的,不可能在这有限的篇幅里详细说明。读者如果感觉有需要,可以找一本讲文言虚字的书来看看,例如刘淇的《助字辨略》(开明),杨树达的《词诠》(商务),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开明)。我们并不鼓励读者多用文言虚字;正相反,我们要劝大家少用文言虚字,不必要的时候不要用,用得对不对没有把握的时候不要用。
之。 常用的“之”字有两个意义:一,跟“的”相当;二,跟“他”(人、物,单、复)相当。说相当,不是说可以任意替代,它们的用法并不完全一致。含有“之”字的词和短语很多,其中跟“的”相当的如:
(一)之上,之下,之中,之内,之外,之间,之前,之后;三分之一,百分之五,原因之一,……之类;三年之久,五万万之多,非常之小;一技之长,一孔之见;为害之大,影响之深。跟“他”相当的如:
(二)总之,加之,较之;言之无物,姑妄言之,总而言之;置之不理,取而代之,分而治之。
这些是用在现成词语里的例子。自由地用的“之”字,作“的”字讲的在现代文章里还常常看见,作“他”字讲的就很少了。这两种“之”字都不是必要的。底下是用得不妥的例子:
(三)对工人提出的有关安全问题的意见,听之任之,置之不顾。(书)
(四)为了团结与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并使之一致行动起来……(书)
(五)你处所要材料,查已经与之送去。(件)(三)“置之不顾”不如“置之不理”的现成,“听之任之”是新造的。其实这里只要说“一点不理会”就得了。(四)“之”改做“他们”。(五)“与之送去”不但文言白话不调和,并且“之”不能指“你处”。“已经送去”何等干脆!
其。 “其”字也有两个意义:一,“那”;二,“他的”“××的”。前者现在只见于“其他”“其余”“其次”等少数词语,后者如:
(六)其中,其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极其,尤其,何其;名副其实;莫名其妙;夸夸其谈;不成其为诗。
自由用的“其”字也还常见,如“其原因”“其目的”“有其意义”“求其及早实现”“解除其武装”“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这些都相当地现成,可也不是非用“其”不可。至于底下这几句,把“其”字当“他”字用,就完全用错了。
(七)当时由杜逢旭同志上前给其解释。(信)
(八)但当其自己失败危急的时候,却又会装模作样骗取喘息的机会。(期)
(九)有的技术人员甚至主张“要崩落欢迎它崩落,崩落了,我们将其装走,省得放炮”。(书)
所。 “所”字本身没有多少意义。在文言里,“所”加在及物动词之前,指示被动的东西,“所见”等于“看见的”或“看见的东西”。“所”字前面如果有名词或代词,那一定是“所”字后面的动词的主语,如“我所见”。在现代,最常见的是在被动式“为……所”和“被……所”里边。另外还见于一些熟语里,如:
(十)所得,所得税,所有,所有权,所在,所谓;有所……,无所……,何所……。
在现在人的文章里,“所”字用错的太多了,只能多少举几个例:
(十一)“强扭的瓜不甜”之所以为读者所感觉亲切……(期)
(十二)他们的作品不但在解放区很受欢迎,在解放区外也受很多的人士所喜爱。(期)
(十三)我国大部煤矿过去是由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经营的。(书)
(十四)现在世界上主要的产茶国家如印度、锡兰、印尼(爪哇)、日本等国所种茶树,莫不由中国所移植。(报)
(十五)仅仅从一九四○——一九四一我在香港与许先生所接触的那一段,就已经使我觉得这短短十六篇东西实在不足以说明这位作者的进度。(报)
(十六)领导机关曾大力纠正在干部中所存在着的“和平土改”思想。(期)
(十七)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所最要不得的态度。(期)
(十八)这问题是值得我们七位女同学所重视的。(作)
(十九)只想到本单位的需要,没想到因此而使国家所遭受的损失。(书)(十一)“为……所感觉”是不错的,可是在后面加上一个补充性的附加语“亲切”,就不是这个格式所能容许的了。去掉“所”字,把“为”改做“被”,好些,但是不如说“……之所以能使读者觉得亲切”。(十二)的“受”和(十三)的“由”都跟“为”和“被”不同,不能用“所”。(十二)可以把第二个“受”改做“为”,(十三)应该去掉“所”。(十四)的“由”的宾语表示来源,不表示主动者,后面更不能用“所”。(十五)的“那一段”不是“接触”的宾语,更不是“我与许先生接触”的宾语,前面不能加“所”。(十六)的“存在”是不及物动词,(十七)的“要不得”的作用等于一个形容词,前面不能加“所”。(十八)的“女同学所重视”,(十九)的“国家所遭受的损失”都是对的,可是用在“值得”和“使”后头就不行,非把“所”字去掉不可了。
所以。 文言里没有“因为……所以……”的说法,只用“……之所以……”提出一个有待于说明的事实,下面说明这件事的原因。这个句法现代文章里也时常看见,如:
(二十)资产阶级所以不欢迎这一条真理,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被人们推翻。(毛)但是也常常用的不妥,如:
(二一)不论古典和现代作品,其所以成为一本书,不必说成为名著了,文章断无不通之理。(期)该说“既然能成为一本书”。
而。 “而”字是文言里最常用的一个连接词,相反的两个意思可以用它来连接,相近的两个意思也可以用它来连接,平等的两个成分可以用它来连接,一个附加的成分和一个被附加的成分也可以用它来连接。现代语里确实缺少一个跟它相当的连接词,所以有时候非常需要它。但是它也不是万能的,有些地方是用不上的。我们衡量现代文章里的“而”字,一方面要问,假如这句是文言,这里能不能用“而”字,另一方面要看,按现代的习惯,这里需要不需要连接词。例如:
(二二)我们已经驱逐了美帝国主义势力出大陆,而它仍不甘心。(期)
(二三)尚有课长曾在解放前“威风凛凛,高高在上”,贪污,压迫工人,而至今仍为工人所不满。(书)
(二四)比如上级提出配备干部时,而就按数凑上,却不管质量怎样。(期)
(二五)即使旧思想偶而冒出来,欺压了工人,而工人们也绝不会认为他的欺压行为就是厂方的意思。(期)
(二六)现在正是英国雾季的时节,而今天摆在英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是像雾一样的沉重。(期)这些句子在文言里都不能用“而”字。读了(二二)句,一般人的反应是:“你把它驱逐出去,它当然不甘心啰,怎么能说‘而’它仍不甘心呢?”因为这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而”字是不能表示这种关系的。正相反,如果“它居然甘心”,那倒可以用“而”来连接。(二三)的情形相同。(二四)是时间关系,(二五)是假设,(二六)是比喻,这些都不在“而”字的任务范围之内。(二五例可比较第十段七、八两例。)这五句的“而”字都要去掉。(二二)改做“我们把……驱逐出大陆,它自然不甘心”。(二六)在“任务”之后加个“也”字。
(二七)《两家春》是根据谷峪的短篇小说《强扭的瓜不甜》而改编的。(期)
(二八)并且用“在学术上的成就未合教学标准”的理由而解聘了斯拉夫学院的苏联史权威罗世坦教授。(期)
(二九)偏偏中国猿人的化石就在预备运国外的期间而遗失了。(期)这三句的附加成分和主要动词之间,按现代语法都不需要连接词,虽然类似的情形在文言里有时候用“而”字,如“因祸而得福”“一日而行千里”。(二八例如果把“的理由”改做“为理由”就可以保留“而”字。)
下面这一句是滥用“而”字的例:
(三十)国民党反动政府滥发纸币,而通货膨胀,物价波动,而引起商人投机倒把,以致生活艰难而民不聊生,而反动派只知搜括,毫不关心。(作)这里用了四个“而”字。拆开来看,没有一个“而”字是绝对不能用的,但是哪有一句里连用四个“而”字的道理呢?前面三个都可以去掉。
“为……而……”的格式很常见,应该在这里说一说。下面的三个例子代表三种情形:
(三一)为保家卫国而抗美援朝;为赢得和平幸福的生活而斗争。
(三二)为和平幸福的生活而斗争;为大众的利益而牺牲一己的利益。
(三三)为祖国和人民而服务(期);农民一年到头为地主而劳动。(作)(三一)“为”字底下有动词,非用“而”不可。(三二)可以不用“而”,一般是用“而”的多。这两个例子的“为”都是“为了”的意思。(三三)的“为”是“给”的意思,下面不能用“而”。
以。 在文言里,“以”字的用处比“而”字更多。在现代文章里可以遇到的大概可以分三类:一,等于“之”的某种用法;二,作“拿”讲;三,有某种过渡作用。分别举例:
(三四)以上,以下,以内,以外,以前,以后,以往,以来。
(三五)以少胜多,以毒攻毒,以身作则;以……计,以……而论。
(三六)以及,以至;以致;以求,以期,以便,以备,以资,以免,以防;用以,借以。
第一类无须讨论。第二类举的例子都是“以”字在前、主要动词在后的例子。现代语里不能把“拿”字说在后面,文言是可以把“以”字用在后面的,如“给敌人以歼灭性的打击”。也就是这个格式容易用错,例如:
(三七)际兹新年来临,特向全社同志致以祝贺和慰问。(期)
(三八)当然姚宪禄对其本身的错误应该负以极大责任。(期)
(三九)我们必须启发工人群众以国家工矿主人翁的身份。(书)(三七)是模仿“对于这些阶级,必须坚决地毫不犹豫地给以保护”(毛)的格式的,不知道“致”跟“给”的用法不同。“给”字以指人的词为宾语;刚才这句用“给以”的例子可以恢复成“给这些阶级以保护”,但(三七)不能恢复成“致全社同志以祝贺”,只能说“致祝贺于全社同志”。所以原来“致以”的“以”应该取消,让“祝贺和慰问”做“致”的宾语。(三八)是同类而更明显的错误,也只要取消“以”字就成。(三九)硬用“以”字来表示它所不能表示的意思,应该说“必须告诉工人群众,他们现在是国家的主人翁”。(也不能说“国家工矿的主人翁”,他们并不是工厂和矿山的主人翁。)
作“拿”讲的“以”字必须有另一动词和它配合,下面这两句不合于这个规则,我们就觉得“以”字没有着落。
(四十)以我的写作经验,我知道把一个舞台剧搬上银幕是相当困难的工作。(期)
(四一)以过去这段时间和目前工业逐渐进展的情形与未来必能实现的一个生气蓬勃经济建设的美丽远景,不禁使人深刻的体会到新民主主义的优越性。(期)(四十)应该是“以我的写作经验而论”,或“根据我的写作经验”。(四一)应该在“远景”之后加“比较”。(“不禁使人”应为“使人不禁”。)
第三类的词语大半是表示目的的,这里为篇幅所限,不去讨论。只说明一点,就是单用一个“以”字也可以表示目的,例如:
(四二)使各种社会经济成份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纲领)
以……为。 这是从文言里继承下来的一个极有用的格式。它有好几个意义:
(四三)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毛)
(四四)美帝国主义还以已经解放的中国人民为可欺。(作)
(四五)美帝国主义对亚洲各国人民的侵略由来已久,而以占领日本并逐步变日本为其远东侵略基地以来为最露骨。(报)(四三)的“以”作“拿”讲,(四四)作“认为”讲,(四五)作“数”或“要算”讲(比较“红茶以祁门为最有名”)。这个格式应用极其频繁,因而也常常出毛病。例如:
(四六)黔东一路以镇远为止,黔南一路以贞丰为止,黔西一路以威宁为止。(期)
(四七)文化馆现有各类图书两万余册。其中以文艺、政治类居多。(期)
(四八)种烟用肥料以芝麻饼较好。(报)
(四九)尤以转移和破坏财产的现象,在苏南普遍存在着。(期)
(五十)布匹方面以印花布及蓝布,在华北、西北、长江一带,由于农村需求甚殷,所以当地市场吸胃均强。(期)
(五一)近年来,某些以描写对象的真实姓名所写的作品如“王秀鸾”所以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教)(四六)该说“到……为止”。(四七)该说“以……为多”,或去“以”留“居”。其余四句都是应该用“为”字来跟“以”字配合而忘了的。(四八)是“以……为较好”。(四九)如果保留“以”字,必须说“尤以转移和破坏财产为苏南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不如改做“尤其是”。(五十)“以……为最畅销”。(五一)“以描写对象的真实姓名为篇名(而写)的作品”。“所写”的“所”字不通,改做“而写”好些,但根本不需要这两个字。
(第三讲完,全文未完)


第3版()
专栏:文化生活

  克服购棉储棉宣传的两种偏向
在这次爱国售棉储棉运动中,各主要产棉区的报纸从六月初旬起,都以不少的篇幅进行了关于开展爱国售棉储棉运动的宣传教育。这种工作对提高棉农的觉悟程度,使棉农懂得自己和新国家的正确关系,是有很大作用的。
但是,在某些报纸的某些报道中,却往往忽视了对棉农的政治动员,而单纯宣传了商业收购方法,或强迫命令的方法。
在忽视政治动员,单纯宣传商业收购方法方面,湖北日报在某些报道中表现了这样的缺点。例如六月五日二版《经济新闻》栏内《随县厉山花纱布支公司,积极收购棉花》的报道,六月二十日二版同一栏内《百货公司怎样配合购棉储棉工作》的报道,满篇谈的都是怎样进行收购棉花的方法。这许多收购方法,自然都是应当的、必要的,但问题在于缺乏政治动员,没有把物资供给与政治动员工作相结合;而仅仅采取了与平时一样的商业收购方法,即以单纯“购买关系”来“刺激”棉农踊跃售储存棉的方法。这样宣传的后果,既难“推动广大棉农开展一个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售棉、储棉运动”(中共中央指示各级党委保证完成购棉储棉任务),又易滋长农民的自私心理。
另一方面,有些报纸的某些报道中,虽结合了爱国主义的宣传,但其所采取的方法,简单、生硬,又表现了强迫命令。河北日报先后在两次新闻报道中,曾将一些过高的口号,进行了宣传。如在六月二十一日第三版“党员团员劳动模范发挥先锋作用”的新闻中,蠡县北大留村劳动模范崔小亭的妇女互助组所提出的:“每家不留一斤余棉”;又如在六月二十七日第三版“高贯斗给黄有富、阎金芬写回信”的新闻中所提出的:“动员棉农一斤存棉也不留”。长江日报也有两次宣传了这样的口号。该报七月五日第二版摘自河南日报的《大营镇农民的爱国售棉储棉热潮》一文中,就有“工商联合会常务委员孔宪也在会上表示:要响应农民‘不留一两棉’的挑战。”的口号;七月二十日第二版《卖棉花,爱国家》的通讯中,更作了进一步的表扬:陈留县的农民都争取多售储棉花,亦“提出不留一两存棉的口号”。刘铁村青年团支部便开会决定:“贯彻一两不留的口号”。
这些口号如果作为党员、团员、干部自己以身作则,来带头响应售棉储棉号召,是完全可以的;而且,这种高度的爱国热情也是值得表扬的。但是,如果作为动员棉农的行动口号,则势必助长命令主义。对于这种过高的口号不加以批判地盲目宣传,无疑是错误的。其错误在于:不是以正确的政治教育方法,去启发和提高棉农的政治觉悟,而是以少数积极分子的行动代替了广大群众的行动。因为它超过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害了急性病。
以上两种错误的宣传,虽表现的形式不同,但错误的根源,则都是由于强调这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都没有或没有完全正确地贯彻毛主席“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指示,因而,不是完全忽视了对农民的政治动员,便是采取了过于简单、生硬的方法。
现在购棉储棉工作仍在紧张阶段,报纸对农民的政治教育,仍须通过各种实际工作继续加强。因此,如何接受这次宣传的经验教训,克服片面性,正确地贯彻“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指示,还是今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3版()
专栏:文化生活动态

文化生活动态
  天津市委决定加强天津日报党的生活栏
八月十五日天津日报公布了中共天津市委员会的关于加强天津日报“党的生活”的指示,指示说明了党的生活栏的编辑方针与任务,和党的生活栏稿件的一般内容要点。市委并决定组织“党的生活编辑委员会”,定期开会,研究每一时期的编辑计划及报道要点,天津日报建立“党的生活编辑组”,负责这一栏的日常编辑及通讯工作。指示中规定,各级党委及全体党员干部应大家动手,各区委及直属党委的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应为“党的生活”的当然通讯员,并由各党委推荐适当人选为通讯员,经常撰写及组织稿件,介绍线索及供给材料。认真地执行这个决定中的各种规定,将会使天津日报的党的生活栏逐渐丰富和充实起来。
  群众日报对压制批评的斗争
宁夏省盐池县,今年春天死亡羊达八万余只,除客观原因外,宁夏省建设厅有关部门和盐池县干部的官僚主义,对畜牧工作不重视也是主要原因。西安群众日报记者就此事写了批评稿件。稿子写好后,送请宁夏省政府建设厅长郝玉山审查,郝玉山同志对被批评的事件多方狡辩,对记者采取极横蛮的态度并拒不接受共同商量修改稿件或附写不同意见,由报社编辑部决定的办法,以拒绝和压制在报纸刊物上公开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西安群众日报八月十四日以第一版大部分版面刊登盐池县羊只大量死亡的批评性的报道,及郝玉山同志压制批评的经过,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景林为此事件给西安群众日报的信,并发表社论,指出这是一种极不应有的以讽刺、打击,甚至谩骂对待批评的官僚主义态度,并要求宁夏省人民政府党组织和纪律检查委员会认真处理此事,将处理情况在报纸上公布,以教育郝玉山同志及广大干部。
郝玉山同志压制批评事件说明,在中央发布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将近一年半以后,还有少数负责的党员干部对报纸的批评采取粗暴的态度。西安群众日报发表这些材料很有意义。应该注意认真解决这个问题。
  北京等四大学师生八百人
组成中南土地改革工作团
由北京、清华、燕京、辅仁四大学师生八百多人组成的中南土地改革工作团,于二十三日在北京大学工学院礼堂举行成立大会。该团将于九月初分批前往中南区,参加今冬明春的土地改革工作。该团团员都是各大学法学院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系的师生,他们参加土地改革工作是为了联系实际,向实际工作学习。现在,他们正在北京大学集中学习土地改革的政策。
(新华社)
  重庆、成都等地举办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讨论会
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为总结政治课教学经验,在重庆、成都、贵阳、昆明等地举办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讨论会。
重庆地区的讨论会已于八月一日在重庆大学文学院开始。该会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等单位代表七人组成工作委员会,负责进行计划、布置,并推动讨论会的一切工作。讨论会的时间预定五周,以三周时间讨论政治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并制订下期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计划。
  黑龙江省某些农村剧团 演出的戏剧内容有错误
黑龙江文艺报最近数期连续发表了几篇关于农村剧团剧本的批评文章。第六十六期刊登了《不要演违反政策的剧》一文,指出通北评剧团所演出的“陶仁”一剧,严重歪曲了政府的政策,该剧描述一个区长,竟把一个调皮的小学生陶仁当作反动分子来审讯,用着“坦白”、“宽大”这种字眼,最后还任意判处了半年的徒刑。这的确是荒谬的,而且区长判刑,也是越权违法的。第六十七期刊登的《赶快加强领导》一文,指出克东县所演出的评剧,台词犯了极大的错误,如一个学生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老师还说他是好学生。剧词中还有“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嫁二夫郎”等这样提倡腐朽的封建思想的话。第六十八期上登载了《对〈再不饶他〉演出的意见》一文,指出泰来商联剧团演出的评剧“再不饶他”的错误。剧中叙述一个特务被抓住之后,未经上级批准,就由村长当场判处死刑,执行枪决。这也是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违反人民政府政策法令的。
从上面的严重错误看来,加强农村剧团的思想领导是极为重要的任务。各地党的组织和政府文教机关必须重视这个问题,以便把农村文艺活动提高一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