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错误在于我的“教育”观点
董渭川
(一)
首先我应该说明,为什么迟到今天我才作这篇检讨,因为这是好些识与不识的人所关心的。
我到大连、旅顺、沈阳等地参观去了;往返一个月,回来又作了几天总结。虽然在旅途中读过几篇批判“武训精神”的文章,也听到过关于武训的谈论,但未能把心思专注在这个问题上,只好留待回北京以后。
其次是,在读了若干篇驳斥与检讨的文章之后,我的思想、认识没有什么难转变的地方,转变得慢的是我的感情;把一向当作偶像的武训,忽然扔在地上,用脚践踏一番,还不易有此感情。在感情未变之前,我不勉强动笔,于是再一篇一篇地仔细读那些文章,感情才像温度计似地缓缓下降。这又是推延了几天的原因。
(二)
为什么说我的思想、认识不难转变呢?
十天前在沈阳遇到一个旧友,谈话中间,他率直地对我说:“你过去是一个不很反动的人。”我欣然接受了他这个评语。因为我抱着“超政治”、“超阶级”的幻想,给反动统治阶级办了近乎三十年的教育,也就是依靠反动势力生活了近乎三十年。我曾经致力于扫除文盲运动,在当时自以为满有成绩,而其成绩,除给反动统治阶级搽粉之外,更为反动统治阶级培养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可供驱使、供剥削的奴隶。我只是打着“改良主义”的幌子教文盲识字读书,而从未教他们革命;假如教文盲起来革命,反动统治阶级也就不允许我长期干这种工作了。至于反动而不“很”,就在于我未从正面抗拒人民的革命,如此而已。
这道理,在北京解放之后不久,我就恍然了,并且在我写的几篇文章中一再作过自诉了。所以一经有人揭穿了武训的办“义学”是拿反动统治阶级作靠山,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并且他自己到后来也爬上了反动统治阶级,使我立即感到有一条皮鞭重重地打在我的背上。这道理是我已经觉悟了的,为什么我还那样崇拜他、歌颂他,说他是“文化翻身的旗帜”呢?我对于我自己也感到是不能容忍的过失了!
(三)
北京解放后,曾经有人在一家剧院里开会纪念武训,事前来我家四、五次,临时还打电话找我,而我始终未去,因为我估计有被邀登台讲话的可能,可是我不知道在时代变了之后,对于武训这个人应如何估价。这并非我的清醒,而是我的躲避。我并未因这件事而用心思把武训和新时代作一对照。
今年二月,忽然接到昆仑影片公司一份请柬,约到中央电影局去看《武训传》。这个片子是在上海演过才到北京的,并且是在中央电影局预演,使我误认为这个办“义学”的“义丐”已被肯定而无问题了。于是我抱着一种希望前去,希望不要把武训演成阿Q。并且我预料这部片子不过演一个半小时。
走到之后,看完上集,继以下集,一共四小时之久。接着举行座谈。负编导之责的孙瑜先生也在场。
我对于这部片子感到极大的不满,因为东拉西扯,有武侠、有神怪、有爱情、有教育、有……铺张成一部《电影大观》了。我感到这是海派作风与赚钱目的的结果。要我表示意见时,我提了三点:一是不必如此铺张,希望剪裁为一卷;二是武训的幻游地府,传播迷信,应该删去;三是既表扬之而又否定之,使观者莫明其妙。
参加座谈的人,大部分是文艺工作者。有人欣赏小桃坟上开出桃花,是浪漫手法;有人说小桃在暗示陶行知先生。这些意见,我听着很无聊。但有两种意见:一是武训的种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好与新爱国主义结合起来,用以教育下一代;又一是应该改制为小片,到各县各乡去宣传,以便推进“民办公助”的普及教育运动。我听了之后,不光佩服,并且惭愧自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而想不到这些。
座谈散后,有人提议请大家写文章,在报上出专刊。第二天又打电话来催。我既觉得有教育意义可以发挥,而又对影片的东拉西扯不满,再加上“情不可却”,于是在那天晚上写成了“从教育观点评武训传”,第三天就被拿走。
在写的当时,我考虑着一开始就批评影片的糟糕,不太合宜,就先把武训的教育价值大事颂扬。不光把在座谈会上听到的那两种意见通过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写进去,并且由“民办公助”联想到“文化翻身”,于是乎把他恭维成一个“旗帜”了。
我对于武训的知识,仅限于“画传”之类,是事实。我不知道那时鲁西一带有太平军和捻党的行动,也是事实。然而这并不足以掩饰我的错误。在解放之前,我已懂得了不应该孤立起来看教育,也懂得了“教育救国论”和“教育万能论”的不能成立,并且在解放后,也明白了文盲是由反动统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但是在写这篇东西时,竟然丝毫没意识到这些。我不承认是被武训的什么所迷惑,完全是我自己的糊涂。
(四)
既然明白了某些道理,为什么又这样糊涂,而且标题为“教育观点”呢?
解放军进入北京城之后,曾经有两个从老区来的朋友来看我。他们说:“在五四运动之后,你给我们讲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等等,使我们受到了启蒙的教育,但是你的立场一直是不稳的。”立场不稳,正是我之为我的根本问题。两年来,我虽企图把自己改造到站稳人民的立场,但几十年的小资产阶级生活,使我自思想意识以至于言论行动,时常由混乱而矛盾,并且有时自己感觉不到是混乱矛盾。
举例说吧,在看电影的当时,很有几处使我起反感、生疑问,但一闪就过去了。武训对地主磕头,我看不下去,而我马上原谅他是一个受压迫惯了的农民。他跪求一个举人帮他办学时,我曾怀疑他去和“士绅”勾结,但立即得到两个解答:一为这个“士绅”是“开明”的,又一为他自己既未受过教育,只好委托“有学问”的人了。电影中显示他发见学生受的教育是“学而优则仕”,他愁眉苦脸地叮嘱“不要忘了咱庄稼人”,我看到这里,明白是编剧者故意替武训开脱,但又立即认为这是时代社会所限制的无可避免的恶果,并非他的本意。(我并未注意到“子子孙孙坐八抬大轿”那句话。)当我读到“世风何薄,大陆日沉”时,曾感到是几十年前的三家村私塾先生口气,但也马虎过去了。……类此种种,都说明我的立场之不稳。
当周大和武训分手时,我告诉邻座的一位说:“这是改良主义与革命的分歧。”其实武训的一切,又何尝配称为改良主义呢?对于周大,虽然在他火烧地主的房子时,我感到痛快,但是一因我认定这是编者为把影片拖长而虚构的,二因那些响马式的忽来忽去的场面,并未使我起“革命”之感。以此之故,我还是把重点放在武训身上。其实呢,我把武训误认作改良主义者,而不顾一切地大捧特捧他,还是我的“超政治”“超阶级”的旧意识在不知不觉中作祟,还是因为畏惧严重的实践斗争而依靠了反动统治几十年的小资产阶级,借武训的“功成名就”,而再一次作“改良主义”的陶醉与宣传。
所以在我抱着“教育”观点写那篇东西时,既要把武训和《武训传》区别开来,又要把武训的那些丑行和“义行”区别开来。其结果,自必然是抽象的、超阶级的、盲目的教育观了!
打个比喻来说:一个患了多年肺病的人,经过两年的医治,局部的(只能说是局部)病菌已停止活动,但一遇到流行性感冒,立即旧病复发。这并不怪流行性感冒,只有怪自己医疗的功夫不够,以至于糊涂麻痹,不知防范与警惕!
(五)
稿子未看第二遍就被拿走(这当然怪自己不认真),很有些不放心。所不放心的,并不在于恭维武训,而在于批评编者既表扬之而又否定之那段历史观。
隔了一天,取稿子的人电告:报社的编者要和我商量一下。为求放心起见,我准备稿子拿回来时,在最后加一句:“对于这个历史人物究应如何处理,应该请党中央和教育部决定。”可是报社未来人商量就发表了。其实加上这一句也无用,不过在这里说明我的不放心而已。
尽管我不放心,发表不久,就接到济南一个朋友来信,深致赞许。他说:“读评《武训传》,深感你的理论水平提高。你敢于不避支持改良主义之嫌,正是你的进步的所在,正是你对辩证法下了功夫。我认为改良主义倡自统治阶级,的确是缓和阶级斗争的麻痹手段,若倡自被压迫阶级,正是革命的启蒙运动。工人运动的史实,也是由争工资,争工时,才进而争政权,由“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以不同的国家而论,半殖民地的孙中山和大英帝国费边社的先生们,断不可同年而语。许多非历史的、非辩证的肤浅投机作品,正需要能写作的人予以无情的揭发。这篇文,我认为是解放后你的写作中比较成熟的一篇。”因为我对于自己所写不放心,直到今天未回复他这封信。不知道这位朋友读了“武训其人其事”,和明白了武训究竟代表的是什么‘阶级’”,以及武训走的路是否“改良主义”等等之后,看法有无改变?
我这篇东西是歌颂武训的力作之一,影响所及,像济南这位朋友,正不知有多少人!
在过去的一个月中,看见旅大地区在解放之后,在土地改革之后,在苏联友人的帮助下,经济由恢复而巩固而发展,迅速地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因之,普及教育有了条件,有了需要;于是乎不仅七岁以上的儿童都入了学,并且占百分之三十的成年文盲在两年之内也基本上肃清了。肃清文盲的工作,是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动员了大批的群众教师,积极负责,克服一切困难而成功的。有一天晚上,我们参观团同时看了十五个班。我看见四十几位家庭妇女,于一小时半之内,学习了一课“镇压反革命”,她们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已达到了高小的水平,这成绩实在令人钦佩愉快。有的群众教师,能耐心地教会哑吧识字;有的在台风时期,挨家挨户给学生送作业。这些教师是在高度的政治觉悟下,本着革命的热情与阶级的友爱而努力的,在本质上是和“武训精神”的“奇迹”恰恰相反的。并且由于旅大在各方面之成为先进地区,也证明所谓“改良主义”是幻想。单凭这些事实的教训,已使我体会到歌颂武训之荒谬了!
(六)
过去既然自以为“改良主义”者而实质上是依附反动统治阶级的人,在改造的期间,复因自己的糊涂、麻痹、不警惕,大胆地歌颂向反动统治阶级投降的人,模糊阶级斗争的意识,减低和腐蚀群众的文化和政治上的战斗力,这无疑问地是犯了混淆敌我的严重过失。何况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而又用的是“教育”观点,重重地挨一皮鞭,不正是“势有必至,理有固然”吗?
以前有人说,杜威可以穿上马克思的外套,现在证明武训也可以穿上马克思的外套。由此可见,一切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东西都可以伪装成马克思,混在革命的阵营里,削弱革命的力量。
听说有的人因挨了皮鞭而大发牢骚。我想,一个人只要肯把自己走过的道路和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客观地作一对照,也就会把牢骚化归乌有,而为挨这一鞭感到庆幸了。我如果没写那篇东西,在批判武训的这一运动中,虽然也在无形中挨到皮鞭,却不会感觉如此火热的疼痛,更不会在下雨刮风的时候,抚摩一下这条伤痕。
阶级观点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这是我已经晓得了的道理。但是,这把钥匙,常放在口袋里忘记用它,也常误用它。让武训披上马克思的外套,就是误用的结果之一。原因当然是并不真懂得什么叫阶级观点。
因此,我不光需要多读政治理论书籍,更需要在实践中,群众中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意识生活行动,由正确而逐步提高。(至于感情之所以变得比较慢,也还是小资产阶级的温情主义在作祟。)
我在渴望着大家对于我这篇检讨的指教!我愿作第二次、第三次、……的再检讨。
(原载《光明日报》)


第3版()
专栏:

  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巡礼
新华社记者 方言、李俊
在哈尔滨市,以先烈赵一曼的名字命名的“一曼街”上,矗立着一座巍峨壮丽的银白色大楼,这就是东北人民在一九四八年十月间改建而成的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在烈士馆的正面墙壁上,悬挂着一幅高达丈余的红色巨匾,上面镶有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三行金色大字:“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
这闪耀着真理光辉的哲言,概括了共产党员和东北人民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不朽业迹。
杰出的中共领导者之一——罗登贤烈士的遗言也悬挂在馆内的墙上。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便在中共北满高级干部紧急会议上,坚定地号召共产党员们要与东北人民在一起,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干净。从那时起,东北的共产党员们就在广大农村和山区中组织武装部队,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这些游击队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壮大,逐渐发展成为坚持东北抗战、震慑敌胆的东北抗日联军。
烈士馆中保存有杨靖宇将军的头颅。杨靖宇将军是在一九四零年二月十三日在长白山区蒙江县城南的一个大山林里光荣殉国的。那时,抗日部队因为寡不敌众,陷入日寇四面包围之中,他双手持枪射击,坚决抵抗,直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牺牲了以后,敌人残暴地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他的肠胃里没有一粒粮食,有的只是一些树皮和草根。他的头颅被敌人送到当时的伪京长春。一九四九年,他死难九周年时,这颗英雄的头颅为人民虔敬地迎入了烈士馆,受到人们永久的悼念。
在战斗的年月里光荣牺牲的烈士们,每一个人都是死得那样慷慨,那样壮烈,那样充分地表现出共产党人的英雄气节。中共吉东特委书记、东满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童长荣,在得了肺病和半身不遂的重症后,隐蔽在吉林省汪清县一个大森林的密营中,最后被敌人发觉,他和一位负责照顾他的朝鲜籍女护士一同坚持抗击到最后一颗子弹,在雪地上英勇牺牲。抗日联军的一位青年将领陈翰章将军,在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八日的一次战斗中,两腿都被打断,右手也负了伤,然而就在敌人最后捉住他,挖出他的眼睛、敲掉他的牙齿的时候,他仍旧大声痛骂敌人,不屈而死。一九三八年三月,中共佳木斯市市委妇女部长、十九岁的女共产党员张宗兰和她的全家,为了保守党的秘密,一家四口都壮烈殉难。……这是在烈士馆里陈列的无数英雄事迹的一部分。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他们所领导的武装部队,以这种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取得了人民最大的信仰。在日寇黑暗统治的年代里,东北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偷偷为游击队输送粮食和武器。松江省宁安县游击区有一个叫李老三的农民,他在给游击队送粮的归途中被敌人抓去严刑拷问,最后肚子被割开,肠子都流了出来,但他至死没有泄露一句关于抗日部队活动的秘密。
在烈士馆里,还陈列着许多纪念品和文字史料。陈列室内的三个玻璃橱中,摆满了抗日战士们战斗和工作的用具,里面有游击队长许魁耀的两把钝锈了的单刀,他曾经拿着这两把单刀,在松江省尚志县郊外的草丛中多次截击敌人,迫使日寇不敢进入山林一步;有游击队员们攻打桦甸县日寇驻地大同公司所用的匕首,它曾经穿透过五个日寇的胸膛;有抗日联军战士们行军时砍树开路、驻军时伐木造营的大斧头,和他们煮饭、喝水用的各种铁碗、铜碗;还有那不知穿过多少年月、踏过多少高山平原的破旧的胶鞋和靰鞡。
此外,还陈列着各地人民送来的纪念物品,每一件物品都铭刻着东北人民对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部队的深厚感情。


第3版()
专栏:

  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公布
枪枝管理暂行办法
(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枪枝,系指步枪、马枪、手枪,及各式长短枪而言。矛枪、猎枪不在此例。
第二条 枪枝、弹药为军用品,除国家之兵工厂、修械所及国家委托之工厂、修械所外,任何个人、团体或企业,均不得制造或改造枪枝、弹药。
第三条 除国家指定之机关外,不论任何个人、团体、企业或其它机关,均不得买卖枪枝、弹药。
第四条 任何个人、团体、机关、部队人员,缴获或拾获之枪枝、弹药,须一律报告直属上级或当地人民政府,不得擅自处理。
第五条 新解放区,敌伪遗留之枪枝、弹药,须依当地人民政府或军事管制委员会之规定,在限期内报交指定机关。
第六条 人民解放军存放各地之枪枝、弹药,由当地人民政府登记,并转报军区处理之。
第七条 除武装部队之现职人员外,下列人员方得佩带枪枝:
(一)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之科长以上干部,有工作上之必要,经该主管机关批准者。
(二)区级人民政府之主要负责干部,有工作上之必要,经县长批准者。
(三)各级公安人员,有工作上之必要,经市、县以上之人民公安机关首长批准者。
(四)各机关之交通员、通讯员、首长之警卫员,及其他不合一、二两项规定之干部,有工作上之必要,经市、县以上主管机关批准者。
(五)高级干部学校及具有武装性质之训练班,有工作或学习上之必要,经学校负责人批准并取得当地市、县以上之人民公安机关同意者。
第八条 下列人员除工作需要,经省(市)人民政府以上机关批准者外,不准携带枪枝。
(一)公营工厂、商店、企业及群众团体人员。
(二)非军事学校之教职员及学员。
第九条 凡不合第七、八条所规定之机关、团体、企业人员之现有枪枝,一律报交县以上之人民政府,不得私自处置。
第十条 私营企业之枪枝,应向当地人民公安机关限期报告登记,经审查认为有必要者,得发给执照,认为不必要者,得收缴之。
第十一条 凡携带枪枝者,必须领取持枪证始准佩带。
(一)不脱离生产之人民武装人民携带枪枝者,须由区武装部门与区公安助理员审查后填具证明,送县人民武装部门批准,发给持枪证始准佩带;其枪枝必须加盖火印,以凭查照。领有该项持枪证之人员,非因公不得携带枪枝到外村,经区以上机关批准者例外。
(二)机关人员携带枪枝者,须经主管机关填具持枪证明书,由该机关首长批准,送交当地市、县以上人民公安机关领取持枪证始准佩带。
(三)持枪证明书及持枪证,必须载明下列各项:
1、姓名2、年龄3、性别4、籍贯5、住所6、所属机关7、职别8、枪枝种类9、枪枝号码10、烙印字号11、子弹粒数12、有效期限。持枪证并须贴持枪者一寸之半身免冠照片。民兵可以指纹代替。
(四)持枪证样式由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统一制订,各省(市)统一印发,各县(市)以上人民公安机关主管颁发。
(五)持枪证不得伪造、涂改、买卖、转借、赠送等。
第十二条 佩带枪枝之人员工作调动时,不经该主管机关许可,不得私自携走枪枝、弹药。如经批准允许带走时,应将持枪证缴回原发公安机关注销,换发枪枝介绍证,待到新工作岗位后,经新工作机关批准,再重新向当地人民公安机关领取持枪证。
第十三条 凡携带枪枝者,须严格遵守下列规定:
(一)对所带枪枝应注意保管,严防丢失,如有丢失须立即报告主管机关和人民公安机关追查,并缴销持枪证。
(二)不得将枪枝私自转借、赠送或交换。
(三)持枪证应随同枪枝携带,遇有公安人员或部队检查时,须出示持枪证及枪枝、子弹,不得拒绝。
(四)持枪证遗失时,须登报声明作废,并报原发公安机关备查,另领新证。
第十四条 不脱离生产之人民武装,不准装备自动武器或小炮,原有自动武器或小炮,由武装部门收回之。
第十五条 本办法公布后,各地人民公安机关应协同其他部门,限期清查现有枪枝,发给持枪证。
第十六条 如有违犯本办法各项规定者,各地人民公安机关应呈报当地人民政府,视其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第十七条 自本办法公布之日起,过去各地颁布之枪枝管理办法,一律作废,统按本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 新区居民枪枝及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枪枝,由各大行政区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另订处理办法,报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备案。
第十九条 本办法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由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公布施行。


第3版()
专栏:

  语法、修辞讲话(第二讲)
第三段 词义
吕叔湘 朱德熙
说明词的意义和用法是辞典的事。如果有一本好辞典,我们这一段讲话就可以不必写,只要告诉大家去查辞典就行了。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旧有的辞典多着重古语的解释,活在口头的现代词汇反而忽略了。新编的词典虽说注意现代词汇,但是解释也还不够精密,不能给我们很大的帮助。要掌握词的意义及用法,比较可靠的办法还是自己平时留意体会。下面我们举出用词应该注意的几件事,供大家参考。
词义含褒贬。叙述同一件事,两个人的立场不同,说法也就可以不同。比如事实上我们是“支援”朝鲜人民反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美帝国主义者却硬说我们“侵略”朝鲜。在这里,两种立场相反的人用两个不同的词(“支援”和“侵略”)去说同一件事,用意就完全不同。有很多词看来很相像,可是有的带赞许的意味,有的带贬斥的意味,有的是中性的,界限分明,不容混淆。用错了就可能闹很大的笑话或者犯很大的错误。例如:
(一)所以表现在作品里,歌颂的是人民,诽谤的是鬼子、汉奸和地主。(期)
毫无根据地攻击别人叫做“诽谤”。我们攻击“鬼子、汉奸和地主”难道是没有根据的吗?把我们的攻击称为“诽谤”的不是别人,正是“鬼子、汉奸和地主”。跟“歌颂”对待的词是“诅咒”,但本句用“暴露”更妥贴些。
(二)应该说,北大师生代表大会的收获,是超过最初的预期的,基本的症结就在于吸取了人民代表会议的经验,发挥高度民主,并正确地运用民主集中制来解决可能并必须解决的问题。(期)
“症结”是一个文言词,原来是“病根”的意思。因此它只能用于含有贬斥之意的事例,如说“彼此不团结是工作做不好的症结所在”。本句应该用“关键”或“原因”(如果用“关键”,就不能再说“基本的”了)。
(三)艾德礼和贝文之流还是假惺惺地说自己是英国劳动人民的朋友和庇护者。(期)
“庇护”含有“偏袒”的意思。艾德礼和贝文是不会愚蠢到选择这样一个词来暴露自己的。这是把“庇护”与“保护”用混了。
(四)我的能力虽差,但是只要努力学习,把持时间,仍是有希望的。(作)
“把持”是带贬斥意味的词,如说“贪官污吏把持政治”。这里该用“把握”。
大词小用。词的意义有大小、轻重之别,常见的毛病是“大词小用”,这等于用杀牛的刀杀鸡,有点不伦不类。
(五)家庭制止我参加文工团。(作)
(六)每天下午五点到六点是同学们运动的期间。(作)
(七)他的父亲是民族资本家,所以我们结婚的局面很大。(信)
(五)的“制止”该用“阻止”,(六)的“期间”该用“时间”,(七)的“局面”该用“场面”,都不必细说。
单音词与双音词。一般地说,双音词的意义比跟它相当的单音词的意义抽象些。譬如“歌唱”并不等于“唱”,却与“歌颂”的意义近似,如说“歌唱毛泽东”。
(八)我们进入大殿,迎面是一尊弥勒佛。(书)
(九)从火线上下来,一连睡眠了十二小时。(期)
(十)观望火车前进。(期)
(八)该说“走进大殿”(比较“我军进入西藏”);(九)该说“睡了十二小时”(比较“睡眠不足”);(十)该说“看着火车前进”(比较“观望不前”)。
指人与指物。我们只说“他对于新诗感觉兴趣”,不说“这首新诗很有兴趣”。因为“兴趣”是只能用于人的(人对事物发生“兴趣”),“趣味”是只用于物的(事物有“趣味”)。
(十一)但全国估计有六千万至一万万亩土地受到严重的水旱虫雹等灾,使农业生产感到极大困难。(期)
“农业生产”是没有感觉的,不会“感到”。应说“使农业生产遭遇极大困难”。
主动与被动。关于被动式,在第三讲里要详细谈,这里只举一些由于用词引起的主动与被动的混淆。
(十二)招展着毛泽东的旗帜,高唱着凯旋之歌。(稿)
旗帜自己可以“招展”,我们却不能“招展”旗帜,应该说“挥舞”。
(十三)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极感动的场面。(期)
“感动”的是人,不是“场面”,必须说“令人感动”。
(十四)而像“芦柴棒”一般的偏能一天天的磨难下去(书)
(十五)古老的亚洲,束缚着几千年的封建锁链的亚洲……(报)
(十四)不是“芦柴棒”(人名)磨难别人,而是别人磨难“芦柴棒”,应说“一天天的受着磨难”。(十五)应改为“几千年来被封建锁链束缚着的亚洲”。
(十六)编者在“前言”里说:“希望将来能集中较多的力量,出现一部比较完善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教科书”。(报)
如果说“希望将来出现一部……教科书”,那是通的。本句说“希望将来能集中较多力量……”,这里包含着一个没有说出的主语“我”或别人,那就不通了。因为只能说“一本书出现了”或是“出现了一本书”,却不能说“某某出现了一本书”。“出现”应改为“编写”。
前后呼应的动词。
有一些动词,如“使”“用”“供”“遭受”之类,往往跟别的动词连用(参阅第一讲第四段“复杂的谓语”节),单独用的时候另有近似而不相同的动词。
(十七)把战争形势,解放军的生活,以及积极动员参军模范事实,使用画把它表现出来,(期)
我们只说“用笔写字”“用嘴吃饭”,不说“使用笔写字”“使用嘴吃饭”。本句的“使用”跟“表现”不能呼应,应该改成“用”。
(十八)并把实际情形介绍在下面供乘务员同志一个参考。(信)
“供”必须跟别的动词连用,如说“供乘务员同志参考”。本句把“供”与名词(一个参考)搭配,前后就无法呼应了。这里该用“供给”。它可以跟名词配,如“供给乘务员同志一个参考”;也可以跟别的动词配,如“供给乘务员同志参考”。
(十九)促进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与人民更加亲密的团结起来,(期)
“促进”只能跟名词搭配,如“促进世界和平”“促进中苏人民的友谊”,本句应该用“促使”,才能跟动词“团结起来”呼应。
否定与肯定。
(二十)因为身体消瘦,体格不很好,所以对体育没有十二分的兴趣。(作)
“十二分”只用在肯定语气的句子里。可以说“有十二分的兴趣”,不能说“没有十二分的兴趣”。本句应该改为“没有什么兴趣”,或“没有很大的兴趣”。
(二一)因此,问题一度未能解决。(期)
“一度”也只用在肯定语气的句子里,如说“他曾经一度失业”。本句应把“一度”改做“有一时期”。
(二二)他把我带到这儿,又带到那儿,参加任何的活动。(作)
我们只说“参加各种活动”,或说“任何活动也不参加”。(只有强调“任何”的意义的时候,才能用在肯定语气的句子,如“任何工作我都愿意做”。)
分裂双音词。双音词虽然是由两个字拚成的,但是它跟单音词一样,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概念,不能硬把它们拆开。譬如“黄连”,并不是“黄”的“连”;“老婆”不是“老”的“婆”。现在常看见把双音词硬拆开的例子。最多的是动词,例如:
(二三)我跟同学们游过好几次泳。(作)
(二四)无论他演什么讲,总要插上一段“天道”与“人道”的大道理。(期)
(二五)娃娃们跑来跑去,喊着妈,哄着笑,闹成一片。(书)
“游泳”“演讲”“哄笑”原是联合式的词,却硬把它们拆开当做动宾式的词用,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如果是动宾式的词,就比较宜于分裂,例如“一个月理两次发,”“离了婚再结婚。”但是也要看习惯允许不允许,“带头”“打字”“示范”之类的词仍是不能任意拆开的。有时候故意把单词拆开,表示幽默,但必须加引号。例如:
(二六)可是最近一年不但没有“创”过什么“作”,就连各位已经发表过的作品也读得不多。
(茅盾)
第四段 “同义词”
有些词看上去差不多,一般称为“同义词”。实际上,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词是没有的。其间的区别往往很细微,但这正是我们的语言的丰富与精密的证明。我们爱护我们的语言,就应该经常注意词的意义和用法,下笔的时候,要严肃地、细致地选择词汇。下面举一些错误的例子来看:
事实、事态。“事实”指既成的事,不能扩大。能扩大的是“事态”。
(一)既不了解情况,又不向我们问清,故意扩大事实。(信)
气氛、印象。“气氛”跟“景象”的意思相近,如说“悲惨的气氛”。能够给人的是“印象”,不是“气氛”。
(二)给人一个全厂都投入生产高潮的气氛。(书)
价值、价格。“价值”的意思比较抽象,说一件事物“有价值”,等于说它“有用处”,“有重要性”,或“有意义”。对于商品,我们只说“价钱”或“价格”,不说“价值”。
(三)并由会计的精确计算,使我们确定了推销的价值。(稿)
秩序、次序。“秩序”是指事物的整齐或混乱说的,跟“先后”没有关系。下面这一句里应说“次序”。
(四)讨论的秩序,是先从重工业起,然后及于一般的生产品。(期)
对立、对比。“对立”是“敌对”的意思。下面这句里该用“对照”或“对比”。
(五)解放前与解放后两个社会恰成对立。(作)
位置、地位。“位置”指人的地位,或指事物的重要性,如说“狂人日记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在这种场合,也可以用“地位”。但文章篇幅的长短,只能用“地位”,不能用“位置”。
(六)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在两编内仅仅占了五页的位置。
心理、心情。“心理”指人的想法,跟“情绪”的意思相近的是“心情”。
(七)可是人民心理上却显现得更加沉重。(期)
口号、标语。嘴里喊的叫“口号”,纸上写的叫“标语”。
(八)会场上布满了有关完成五月生产任务和四月生产成绩的口号、图表,(书)
发明、发现。创造一种新的事物叫“发明”。有些事物原先就存在,只是大家不知道,现在找出来了,叫“发现”。下面两个例子里的“发明”和“发现”用错了,应对调。
(九)伯凯瑞发明铀的放射性,居里夫妇发明镭锭。(书)
(十)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发现以茶为饮料的始祖。(报)
期望、希望。“期望”是对别人的,如“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希望”可以对自己,也可以对别人。
(十一)每一个社会工作者……也必然热烈的期望担负起这项条文所指示的任务的。(期)
交流、交换。“交流”通常跟“经验”连用。对于“意见”,我们只说“交换”,不说“交流”。下句或改为“充分交换意见”,或改为“充分协商”。
(十二)经过大会充分交流,共选出劳动英雄任清美……等二十名。(稿)
征用、征聘。带强制性的叫“征用”,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一般只有政府有征用权。招请工作人员叫“征聘”。
(十三)本会现需征用书记一名,有意应征者可来本会办公室接洽。(件)
发展、增加。下句说“数量发展”,意思也不能算错,但是有点“小题大做”,用“增加”更合于习惯。
(十四)连环图画的改造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新连环画的出版数量正在逐渐的发展。
迎合、迎接。“迎合”有“逢迎”“讨好”的意思。下句里该说“迎接”。
(十五)改造自己来迎合这个伟大的时代。(作)
保障、保证。“保障”的意思是说对于已有的东西加以维护,使它不受损害。“保证”是说担保完成一件工作或实现一种理想。
(十六)保障黄河不出岔子。(期)
(十七)欧洲苏、保、罗、匈、波、捷六国的经济互助,也保障了各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富强和繁荣。(期)
化验、检查。用化学方法来检验,叫做“化验”,否则只能说“检查”。
(十八)以“血色素对照”化验,已经到了严重的贫血状态。(书)
丰满、丰富。“丰满”一般地只用来形容有形体的东西。下句该用“丰富”。
(十九)我的生活经验比以前丰满了。(作)
严重、重大。“严重”是坏意义的词,如说“问题严重”“病况严重”“局势严重”。跟它对待的好意义的词是“重大”。
(二十)我们知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有极为严重的意义。(稿)
确切、确实。“确切”是“准确”“恰当”的意思,如说“把蒋介石比作运输队长是非常确切的”。下句该用“确实”。
(二一)确切做到城乡互助。(期)
整个、全部。一个整体的东西,才能说“整个”,如“整个学校”“整个朝鲜”。由许多个体合成的东西,应该说“全部”,如“全部存货”“全部枪枝”。如果是人,就用“全体”,如“全体人员”。
(二二)为了照顾整个信件的投递速度,目前还不能直送里院。(信)
这类意义相近而不相同的词是非常之多的,这里不能尽数列举,请读者随时留意。
(本段完,全文未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