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一个急待表现的主题——镇压反革命
刘恩启
文艺如何与当前镇压反革命活动这个政治斗争任务相配合,如何表现全国人民与残余反革命分子斗争的主题,表现剿匪与肃清特务的主题,是摆在作家和一切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重的迫切的任务。
我想,现在没有一个人会说,这个主题是不值得表现的。因为,问题越来越明显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决不因为他们的统治被打倒就甘心死亡,而是无时无刻不在利用一切可能,穷凶极恶地向人民反扑。他们企图破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生产建设等各项工作,各种群众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使人民群众和干部时刻保持对于暗藏敌人的警戒,认清敌人对祖国和人民有什么危害,为什么必须镇压,大家应该怎样来协助政府镇压反革命活动,乃是目前在全国人民中必须进行的政治教育。
在剿灭土匪肃清特务的战线上,需要表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这里我愿意举出一些在剿灭土匪肃清特务斗争中的英雄业迹。当然这些是片断的,不足以说明这一伟大斗争的全部内容。浙江省在解放后,长时期地有着严重的匪患,群众畏匪如虎狼,不敢起来斗争。但当人民政府执行了镇压反革命的政策,处决了一批反革命分子后,地方男女民兵武装大为发展,站岗放哨检查严密,土匪特务行动困难,两个月来从沿海潜入的特务,大都为民兵查获。一个女民兵智擒蒋匪特务纵队司令;一个重要特务分子手持双枪拒捕,为千余民兵重重包围,终遭擒获。杭县民兵围捕一股土匪,一天内民兵即由几十人增至三千人,终于将土匪歼灭。福建长乐群众听说国民党武装特务从海上潜入大陆,讯号响起,数村民兵立即集合搜捕,溃匪大部被民兵捉到。广西一老太婆率领民兵队活捉十多个土匪。江西农民将久捕不获的大土匪头子捉到。湖南省农民在一月份一个月内即协助政府破获特务“地下军”阴谋暴乱案百余起。
人民解放军每一次剿匪的进军和胜利,人民公安机关每一次对于反革命案件的侦察、破获,都给我们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生动的题材。
人民赞扬、歌颂镇压反革命。他们把能不能“制住反革命”看作是能不能翻身(或翻身能不能巩固)的重要关键。在对反革命的镇压还不够坚决,土匪特务恶霸横行的地方,群众就说:“全国解放了,我们这里天还黑着哩!”“政府不杀反革命,分田我也不敢要!”在坚决镇压反革命之后,人民就扬眉吐气,欢呼拥护,敢于起来斗争了。福建处决了一批反革命分子,农民说:“土地改革分田是第一次翻身,参加农会、讲话有地位是第二次翻身,铲除了小蒋介石是第三次翻身;三翻三中大喜欢。”川东万县枪决恶霸匪首谭伟时,各地人民远道赶来参加,他们说:“我们不看着枪毙他,回去后是不能放心减租退押的!”被害家属指着毛主席像说:“可给我们报仇了!”更有许多地区农民,在镇压反革命分子后,杀鸡鸭上坟祭奠,全村摆酒席,唱太平戏,热烈祝贺。有的还自编快板,自演歌剧,歌唱胜利。如绥远一、二月份镇压一批反革命分子后,集宁一带的老百姓歌颂:“多年冤仇一旦报,多日苦水一日消!”西南处死川、黔边恶霸匪首陈永铃后,农民中流传着几句自编的歌谣:
三十年来,
官兵如梳,
土匪如篦,
保安团队如刀剃……
这样的日子永远不再回来了!
这短短几句,包藏了多少对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反革命爪牙的憎恨、愤怒,和对今天美好生活的热爱、赞美!
人民已经为铲除了他们心上的“大石头”、“本地虎”、“地头蛇”(人民这样形容土匪、恶霸、特务)而歌颂,而欢呼了!难道我们的作家、文艺工作者还能沉默吗?
人民要求坚决镇压反革命,同时人民也要求文学艺术工作者创作赞颂镇压反革命的文艺作品,如同要求赞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生产建设一样。人民决不满足于仅仅在报纸上公布几条破获或处决反革命案犯的新闻。人民要求形象地、具体地揭穿反革命分子的阴谋罪恶,描绘出人民解放军、人民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并指出这一斗争与目前各项工作以及与祖国未来事业的关联。只要看一看我们已有的几部反奸影片如《无形战线》和话剧《不拿枪的敌人》(纵然这个剧本还有若干缺点),曾经吸引了那么多的观众,就了解群众的迫切需要了。
自然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年多以来,在这一方面是做了些工作的。譬如我们已经有了上面所说的一些影片、剧本和散见于各地报刊上的短剧、诗歌和其他短篇创作。但这些工作与镇压反革命活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历史任务比较起来,与人民的要求比较起来,显然是极不相称的。
表现同反革命残余斗争的文艺作品之所以少,除了因为没有普遍引起大家思想上的足够重视(首先是各级公安机关重视不够)外,还因为作家、文艺工作者不熟悉镇压反革命的斗争生活,而作为专门保卫机关的公安部门,又未注意或不善于与文艺工作者密切合作,帮助他们了解情况,体验生活,熟悉必要的业务知识和经验,以致使文艺工作者觉得,到公安部门搜集材料,创作镇压反革命的作品,不如下乡、下厂或下部队写工农兵那么方便些。近来这种情况虽已开始改变,很多地区的公安机关已感到与文艺界合作、创作镇压反革命文艺的迫切需要,如北京、天津、东北、山西等地,与作家、艺人的合作就比较好。但整个说来还是很不够的。公安机关不积极与文艺界合作的缺点必须继续克服。在作家和文艺工作者方面,也应该主动地与人民公安、司法机关,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的宣传工作者取得密切的联系,了解情况。搜集材料,熟悉镇压反革命的斗争生活和经验,必要时,并可与他们一起磋商,修改。
这样,从两方面来共同努力,问题就好解决了。
镇压反革命的文艺创作,在目前主要应从那几个方面着手和应注意些什么?我有以下几点极不成熟的意见:
一、以活生生的事实教育群众。要特别善于抓住当时当地与群众切身利害密切相关的反革命匪徒的罪证,和对于反革命匪徒的审判,来揭露特务土匪的罪行。宣扬人民政府的正确政策、显示人民民主专政力量的强大。
二、揭穿特务土匪的政治背景。要特别注意透过具体案犯材料,充分证明“所有这些反革命活动,都有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在背后策动”(见毛主席《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指明国内反革命活动与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一致性,特务土匪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它侵略的内应。绝不要把国内反革命活动写成单纯孤立的现象。
同时应指出反革命分子遭我严厉镇压后必然更加趋向隐蔽,更加紧其狠毒的报复性活动,来引起人民更高的警惕。
三、宣传共同纲领第七条“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方针,与根据这一方针具体化了的“惩治反革命条例”。即要宣传对一切罪大恶极、怙恶不悛的反革命分子必须镇压,又要宣传人民政府对为反革命胁迫的分子的宽大处理。此外并可将彭真同志关于“惩治反革命条例”报告中所指出的干部中几种错误思想类型(如骄傲轻敌,麻木不仁;把肃清反革命残余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扩大相混淆;怕镇压反革命会引起“震动与恐慌”;以及胜利了应仁慈宽大的“仁政”观点等)及其害处,在作品中创作典型,予以具体的、形象的批判。
此外,部队、工厂、机关的文艺团体,亦可各就自己的岗位,创作与本部门除奸保卫工作相适应的作品。
希望不久以后,人们就唱起镇压反革命的歌子,看到更多的镇压反革命的戏剧、电影和文学作品。


第5版()
专栏:

  评张志民的《考验》
李克亚
最近我读完了张志民同志的小说集——《考验》(天下图书公司出版)。我认为其中一篇小说《考验》,在内容及创作方法上,有严重的缺点和错误。
《考验》是描绘一个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参加革命以后,经不起环境的考验,终于背叛了人民,背叛了党的经过。作者也许是企图用这个故事来教育某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干部,把这个人物作为借鉴,使他们能够在任何环境里都经得起考验。但作者的企图是否实现了呢?现在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处理这个人物的。
小说的主人公刘青川“抱着抗日的热情,参加抗日工作”,经过学习后,分配在一个区里作助理员。他看到区里的老干部和共产党员的勇敢牺牲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很是感动,因此也想做一个共产党员。终于他申请入党了。在他入党的那天,区委书记对他说:“共产党员要经得起考验!”他这样想:“在我今天的工作中,决不会碰到像区委书记那样地被敌人钉竹签,烫火锥这种事了,这又有什么严重的关头来考验我呢?”
可是终究考验的日子来到了。县里布置了一个征收公粮的任务。刘青川和区长、区丁小四等三人被派到黄家寨做征收工作。他们到黄家寨后,正碰到日寇到该村抢粮。区长顶在前面,准备掩护大家冲出去,可是敌人已经进了村。小四牺牲了,区长也牺牲了。这时刘青川为着保全自己的生命,背叛了党,背叛了人民,向敌人投降了。
他投降敌人后,不但把所有的情况告诉了敌人,而且以后还带领敌人包围黄家寨,把我们的村干部全部捉去。忠心耿耿的共产党员魏福元也因此被活埋了。后来八路军解放了那个地方,刘青川竟又回到革命队伍里来了!小说怎样处理这样一个党和祖国的叛徒呢?作者是这样写的:领导机关为了挽救他的缘故,让他学习和反省,以后又分配他做工作。
日本投降后,刘青川到张家口某区工作,他隐瞒了组织,爱上一个女特务,坠入敌人所布置的美人计的圈套,答应替特务办事,又一次地叛卖了人民。
某天夜晚,刘青川把区长的枪偷到手了,准备去送给敌人,但由于外面漆黑,一出门就摔了一交,结果被区长发现。这时,作者又是怎样处理这个革命的叛徒和敌人呢?“为了挽救这个青年,送他去学习,希望他还能改造。”
对于这样一再叛卖党,叛卖祖国和人民的罪徒的宽大处理,难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政策吗?当然不是的。这样的处理显然是错误的。作者没有能以正确的政策观点来观察和处理这个卑鄙、堕落、自私的人物,因之客观上形成对叛徒的怜悯、迁就和姑息。
列宁曾经说过,从政治意义上说,不论是由于什么动机而发生的叛变行为,其危害人民的效果是一样的。作者对这样一个叛徒处理的不恰当,就是由于没有能从政治上考虑问题,因而小说中对这样一个屡次叛卖人民的叛徒,错误地一再给以宽大的处理。
其次,作者在创作人物形象时,也是从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出发;抹煞了党的教育力量,使作品失去了真实性(现实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无数的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人们参加了革命,他们经过了党较长期的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一般地说他们都摆脱了原来的阶级立场,锻炼成了钢铁般的战士。他们在革命运动中曾经起了不少的积极作用。作者为什么不歌颂这些新英雄人物,主要以他们的英勇性、革命性的积极因素来教育青年?作者为什么偏要以很大的力量从现实生活中——从革命队伍里发掘出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像刘青川这样的自私、卑鄙、肮脏、反动的人物来加以描写呢?它是否因此达到了教育读者的目的呢?
很明显地,《考验》这篇小说里所写的只是中国人民革命当中个别的现象而不是本质的东西。这样把反面人物当作主要人物来写,而又不能深刻地加以揭露、批判的创作方法,显然是错误的。单从这一点也值得引起我们深思。中国人民今天要求我们的作家深入生活,真正用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去描写在斗争中普遍存在的事物,创造大量的积极人物的形象;我们作者的力量主要应该放在这方面,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喜爱写消极人物,反面人物的偏好(当然,这不是说这样的人物就不容许在我们的作品中存在了)。我诚恳地希望我们的作家认真地学习理论政策,分析现实,研究现实,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现实生活中的本质的、必然性的东西来进行创作,我们才能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创作出更多的、更好的对人民有教育意义的作品,指导着人们前进。


第5版()
专栏:读者来信

  要求大量创作镇压反革命的作品编辑同志: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反映祖国人民伟大的,艰苦的,胜利的斗争中,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并有了不少成就,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不是能够完全满足群众的要求呢?我认为还是不够的。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似乎还没有被有能力的专业作家所关心和注意,作为创作题材。如在镇压反革命和揭露美帝国主义阴谋这一重大任务中,人民公安部门的工作曾胜利地完成了很多值得歌颂的重要业迹。发表在报纸上有关这方面的消息,给人民以无限鼓舞,各界人民都拍手称快,认为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中的巨大收获。但这些材料是否被我们的作家重视了呢?我们建议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有关机关、团体组织一批文艺工作者把像最近在天津捕获的这样重大的国际间谍案反映到电影或戏剧中去,以揭露敌人阴谋,教育广大人民。我们期待着有像苏联电影《秘密使节》戏剧《在某一国家内》(也即电影《阴谋》)这样的作品出现在祖国文艺作品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警备政治部 高焰


第5版()
专栏:读者来信

  工农兵需要适合他们演出的剧本编辑同志:
戏剧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各地业余剧团都不断地在建立着,如据山西省八十五个县的初步统计,比较巩固的业余剧团就有一九六○个,参加人数六九、九五七人。仅武乡一县就有业余农村剧团一百多个,平均每一个行政村就有一个剧团,这是一支很大的宣传队伍。如何很好地运用这支文艺队伍来进行宣传,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目前剧团最大的困难是非常缺乏与当前运动密切结合而又适合他们演出的剧本。今年春节,根据武乡二十个农村剧团的调查,绝大部分是请师傅学唱旧戏;演出的剧中,关于生产互助的剧只有寥寥几个,抗美援朝的剧只有一个。一位农村剧团团长说:“俺们不是不愿学新戏,主要是剧本缺,即是勉强找到几个,不是《鸭绿江上》,就是《渔夫恨》,或者是《美军的下场》,这些剧本都不是讲俺农民的事儿,群众看不懂,团员也演不了。”
据我了解,不只是农村剧团缺乏剧本,工厂、部队和职业文工团也同样感到剧本荒。我希望剧作家们及时地、大量地创作出适合广大工农兵需要的剧本;各地报纸也应该多选登剧本创作;各地文化机关应对业余剧团加强指导和帮助,使这支文艺军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发挥它的宣传作用。
山西人民广播电台 梁栋云
编者按:上面这个意见是正确的,希望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和剧作家注意,把帮助解决各地农村、工厂业余剧团和专业文工团的剧本荒问题,作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第5版()
专栏:

  保卫和平运动中最响亮的号角
张铁弦
最近一、二年来,在苏联的文学和艺术里,出现了许多保卫世界和平和发扬国际主义的作品。在文学作品中,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诗歌。苏维埃的诗歌,在它的发展道路上,有着光荣的战斗传统。伟大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经说:“诗歌就是我们的旗帜和炸弹。”马雅可夫斯基和高尔基一样,也曾访问过美国,在有名的诗集《我发现美国》里,他愤怒地指斥了那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大资本家们,尖锐地讽刺了美国的生活方式。
诗人、小说家兼剧作家的西蒙诺夫,最近几年写了许多首充满着国际主义精神的诗篇,他的诗集“朋友和敌人”获得了一九四八年度斯大林一等文艺奖金。他在这十七首诗作里,对国际朋友流露着真挚的热爱,对阶级敌人则表示着无比的憎恨。
以描写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生活而著称的诗人别塞勉斯基,还像从前那样的热情、年轻。近年来,他也写了许多拥护世界和平,打击战争贩子的诗歌,编成“愤怒的诗行”诗集出版。
其他许多苏联诗人,也写了不少保卫世界和平,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的作品。譬如苏尔柯夫(《予世界以和平》诗集)马尔夏克(讽刺短诗和长诗《警卫着和平》),奥珊宁(《各民族的儿女》诗集),巴让(《英国印象》诗集),土尔松·札德(《印度谣曲》诗集),格利巴乔夫和基托维奇(献给朝鲜人民的一些诗歌),以及查洛夫,米哈尔珂夫,普尔柯菲耶夫,陀尔马托夫斯基等人的作品。
在报告文学方面,首先应该指出的是苏联文艺工作者关于新中国和人民朝鲜的报道,譬如西蒙诺夫的《战斗着的中国》,苏联画家费诺格诺夫的《在新中国》,记者齐契特金娜的《解放了的中国》等。关于民主朝鲜的建设和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报道有毕尔文采夫的《在朝鲜》和最近出版的包尔金珂的《火中的朝鲜》(《星火》文艺小丛书)等。
苏联的作家们为了保卫和平,拥护真理还经常地撰写一些犀利的政论文字。其中最出色的就是爱伦堡。他的政论集去年出版了两本《争取和平》与《和平的希望》。其他作家,如法捷耶夫、吉洪诺夫、萧洛霍夫、费定、巴甫连珂、波列伏依等人也都时常为苏联报刊撰写政论。
至于戏剧作品和演剧活动,最近几年苏联的剧作家们,经常地注意到拥护人民民主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主题。这方面的创作,对我们中国读者最熟悉的,是《俄罗斯问题》(西蒙诺夫),《美国的声音》(拉甫连涅夫),《在某一个国家内》(微尔塔),《我要回家》(米哈尔珂夫)等。这些剧本最近不断地在莫斯科和其他城市上演。
去年十一月底,莫斯科的《普希金纪念剧院》首次演出了克洛特珂夫的新作《约翰——和平战士》,这是描写美国著名的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的战斗生活的一个剧本。这个剧由万宁任导演,俄罗斯共和国功勋演员拿兹万诺夫饰约翰(罗伯逊),在本届戏剧季(一九五○年——一九五一年)的上演次数中造成了很高的纪录。拿兹万诺夫在创造这个角色上,不但在动作和歌唱上获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是,他能够真实地表现出一个和平战士的坚强、勇敢、沉着和热情的性格。这个戏是以高呼“斯大林——和平”,“斯大林——和平”而收尾的,每场终结时,都引起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欢呼和鼓掌。
这方面的其他剧本还有:包哥廷的《密苏里的华尔兹曲》,穆吉万尼的《善良意志的人们》,描写捷克革命斗士伏契克的生活的《布拉格终属于我》(布里雅珂夫斯基),描写民主德国的《生活重新开始》(索布科),以和平签名运动为主题的小歌剧《自由的风》(杜纳耶夫斯基作曲)等。这些戏曲最近也经常在莫斯科的剧院里演出。
近年来,以擅长短篇小说而闻名的作家安东诺夫,不久以前写了一个电影剧本,名为《和平使者》,这个剧本的中心人物是一个集体农庄的农妇,劳动英雄尼坎诺罗娃,她曾经到国外去参加国际妇女会议,她的儿子在爱国战争期间,为了拯救欧洲的弟兄而牺牲在那里。列宁格勒制片厂最近正在拍摄这部影片。
苏联的音乐家们也在不断地为保卫世界和平运动而努力。首先应该提到的,就是几个有名的大合唱,譬如普罗珂菲耶夫的《警卫着和平》,曼涅维奇的《保卫和平》和科尔马略夫的《自由的中国》等。
以争取和平为主题的群众歌曲,我们可以举出许多许多,这些歌曲不但在苏联人民中间非常流行,并且广泛地流传到世界各国去。譬如萧斯达珂维奇的《和平之歌》(陀尔马托夫斯基词),莫拉特里的《和平战士歌》(哈利东诺夫词)和《莫斯科——北京》(维尔什宁词),诺威珂夫的《和平之歌》(奥珊宁词)和《民主青年曲》(奥珊宁词),杜里珂夫的《我们拥护和平》(查洛夫词)与《和平的大军》(鲁布略夫词),别雷依的《保卫和平》(富林凯尔词)等。
苏联的文学和艺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学和艺术,我们从上面概略的一些报道中,可以看到,当目前美英帝国主义的生番们对朝鲜人民正在进行着疯狂的屠杀,战争贩子杜鲁门、马歇尔、杜勒斯等等之流正在鼓动着新的战争的时候,当战争正威胁着全世界的人类和儿童的时候,苏联的文艺工作者们是怎样地为拥护真理,保卫和坚持世界和平而奋斗。但是我们知道,苏联人民并非一般的“和平主义者”,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对敢于侵犯他们的和平、安静、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敌人,以猛烈的打击。


第5版()
专栏:

  活跃在朝鲜前线的文艺战士们
吴明
这是一个大山沟,离开前线不远。这里不像北朝鲜那样冷,虽然夜晚仍要结冰,但太阳一出来,积雪便开始化了。傍晚的时候,炮声隆隆地响着,各色照明弹不断地在附近闪耀,天空中不时有敌人的飞机飞过,打一阵子血红的曳光弹。这里离开敌人才不过三十里,可是在战士们看来,已经是深远的后方了。
文工团已给战士们组织起晚会来了。战士们已经完全忘记了白天冲杀敌人的疲劳,大家都兴致勃勃地来参加。
会场是在一家老百姓的房子前面,天上皎洁的月光,映着四围山上白茫茫的积雪,大地呈现一片银白色,除这个大自然的灯光外,全会场只点了一支给提示人用的,随时可以吹熄的蜡烛。舞台是利用老百姓的一片比较宽大的木台阶,四周挂了几块写着U·S的大雨布,说是为遮风,实际只能算划道界线,不使人挤上舞台来。参加晚会的可真不少,黑压压的一大片。
哨子一吹,晚会便开始了。一阵时急时缓的锣鼓,使看的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第一个节目是唱歌,一共唱了五个歌子:《美国飞机大苍蝇》、《清川江》、《摸大炮》,《通讯员》、《志愿军之歌》,这些歌子都是部队风味十足,唱的时候,台下人有的用手或脚打着节拍,有的用低声应和。一片要求再唱的呼声,演员们只好答应看完戏再唱。
第一个戏是话剧——《原来是老大娘》,只有四个角色,内容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亲密友谊。这个短剧戏剧性很强,很吸引观众。演老大娘的女同志的衣服,就是与舞台后边那家房东老大娘临时换穿了一下,老大娘穿着志愿军的军服在台下看戏,笑得连嘴都合不上了,老是说“操西米达!”(好!)演完戏,女同志走下台来,老大娘把她抱着。女同志征求她的意见,她说:“你真像我的妹妹呀!”据说后来这个老大娘见了任何志愿军中的女同志,再不叫“同志”,而叫“妹妹”了。
第二个是一段唱词,叫“在一次宿营中”,大意是说,志愿军某部到达宿营地,没有调查群众的风俗习惯,因而引起老百姓的不满,后来由于我们帮忙群众做活,才解除了误会。语言相当通俗,情趣横生,而且适当地加进了一些大家常说的朝鲜话,因此不断地引起笑声。
第三个是一个快板剧叫《挖工事》,把战士们在作战中挖工事的经验,通过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有些战士们看了这个剧说:“连长指导员不断地给咱讲怎样挖工事,但都没有看了这个戏那样清楚。”
“美军原形”是一个活报剧。疯狂的美国军队,在经我们几次打击以后,已露出了他那懦夫的原形,但当官的还是逼着当兵的打,战斗一紧急,军官摘下帽子作伪装,自己偷跑,剩下的几个美国兵也想跑,他们商量用摸扑克牌的办法来决定谁跑。谁先摸着黑桃Q谁就在阵地上打,其余的人便藏到工事里。士兵们在摸牌前大作祷告。摸的结果,一个士兵摸到了,可是他想了一个偷巧的办法,他把机枪放在工事上,用绳子一头拴着机枪扳机,自己牵了绳子的另一头也藏到工事里。一拉绳子机枪便打了起来,我们的战士冲上来,只听见枪响不见人,后来,发现了绳子,也俘虏了人。观众从头到尾都笑得东倒西歪。演到敌人举起双手从工事里被捉出来的时候,台下一个战士举起他的电发卡宾枪大声喊着:“副班长!你看那个家伙,就像咱们在三八线上捉到的那个一样!”其余的人也大声谈起了他们在战场上所看到的“美军原形”和“美国生活方式”来了。
飞虎山战斗是著名的战役。我们的战士三天三夜没吃到东西,战士们抓起雪块哄骗自己的肚子,这时候,有一个朝鲜老太太领着一群妇女,冒着枪林弹雨,把做好的大米饭,送到山顶上我军阵地里来。战士们吃了这饭,更增强了杀敌决心,终于获得了胜利。这一故事现在已用“在阵地上”的短剧表现出来。五个剧中在形式上看,这是个比较严肃的剧,它很感动人。正在演出的时候,敌机从头上低空飞过,可是戏还是照样演下去,只把提示用的那支蜡烛吹熄了。
剧演完后,又唱了《林中露营》、《打坦克》等几支歌子,唱到最后,台下人也唱了起来,嘹亮的歌声,震撼了整个山谷,把敌人的炮声都压了下去。两小时多的晚会,使战士们非常满意。战士们边走边喊:“感谢我们的文工团给我们演剧!我们要保证多打胜仗来回答文工团!”
这些节目都是根据看戏的这个部队中他们的实事编成的。在朝鲜的志愿军文工团,普遍地受到战士们的欢迎。在作战过程中文艺战士们都分散地深入到各个连队,开展火线文艺活动。他们把英雄事迹及时地编成短剧、快板、小调。在进军途中,在寒风刺骨的夜里,他们敲打着炮弹筒,不知疲倦地在行列前后进行鼓动。当他们在路上向战士们演唱《为什么要艰苦》的时候,有两个战士从行列里跳出来,热情而兴奋地用快板回答道:“这些困难我知情,可恨的是美国兵;同志说的我记牢,赶到前线把仇报!”他们有力地鼓舞了指战员们的战斗意志,和英勇的战士们一同在零下三十度打击着美国侵略者。
从入朝鲜以来不到三个月中,上面所说的那个文工团一共演出了十五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新节目,演出地点一般都在山沟里或村边的稻田埂子上,再不然就是老百姓的房檐下。为了防空,白天绝对不能演,夜晚演也不能点灯,所以他们的戏都不用灯光。
这十五次演出中并不止开十五个晚会,有几次演出包括几个晚会,在这个单位演了后,连夜再走一、二十里路到别一个单位去,有时一夜连演三个地方。战士们一听见文工团来了,天再晚,几天不睡觉也得看戏,战士们说:“只要你们来,我们就高兴。”
文工团的同志在战士们这样欢迎和热爱下,当然也不顾自己的一切,他们在行军中边走边对剧词、讨论、表演,到目的地后,戏排好,夜晚就出去演。
他们的服装道具也很简单,都是自己带上,一套锣鼓,几把胡琴、提琴等,反正部队有的是缴获来的美国大油布,所以也不用带幕布,更不要说硬景。服装道具多半是谁用谁借。因为没有灯光,化装品也不大用,到处有黑炭,就可以解决问题。
在这个不到三个月的过程中,他们一共创作了十六个演出过的剧本,和许多快板、唱词等。创作的歌子在部队流行开的有《打坦克》等十一首。以上我们看到的那些节目,从写剧本,到排好、演出,只化了七天的时间,而在这七天中,还和部队一样行军三天。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虽然在朝鲜前线志愿军搞文艺工作的同志,以忘我的战斗精神在日以继夜地工作着,但距离战士们的需要还差得很远。不少战士们希望看到更多更好的戏剧等各种演出,和唱鼓舞斗志的歌曲。他们常问起祖国各地目前有什么好的戏和电影在演,并再三地说:“感谢祖国的人民,对志愿军热情的支援;希望告诉祖国的文艺界,前线上也非常需要文艺活动和精神食粮。”


第5版()
专栏:

  推荐两首抗美援朝歌曲
郭乃安
一、《打败美国野心狼》(此歌曾在本报去年十一月三十日第三版刊登过,现因内容稍有修改,故重刊于此。)这首歌已在华北地区流传。它的歌词是流行在朝鲜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首诗。它集中地说明了抗美援朝运动的意义,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新英雄主义气概。曲调雄健而朴素,表现出乐观、坚定、充满信心的感情,这种感情和今天的群众感情相符合。因此它不仅成为一首好的军歌,也是一首好的群众歌曲。唱这首歌时,要情绪饱满,要有勇往直前,充满信心的感情,不要拖拉。每小节的第一拍都要加强,“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那两句每句都要唱得连贯,有气势。曲中“抗美援朝鲜”一句已改为“抗美援朝”,曲调省去一个音,要唱得简洁有力。四个音上面的记号是要充分保持音的长度,不要唱成“断音”。
二、《全世界人民团结紧》原是题为《中苏团结力量大》的一首歌,在流传中部分词句有了修改。这首歌所以受到欢迎,基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它表现了中国人民胜利的感情,热情有力,活泼健壮。这种感情是解放后中国人民感情的基调,歌曲作者如果掌握住这种基本感情,便为他的作品的流传取得了必要的保证。这首歌便是一个实例。另一方面这个曲调还贯串着民族特色,易学易记,又不单调,是它流传的另一原因。唱这首歌时要掌握住热烈而活泼的情绪,四拍子中的强拍和次强拍要适当予以加强,节奏较快的地方如“中朝人民”“帝国主义”,要唱清字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