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评“战斗里成长”
钟惦篚
“战斗里成长”这个剧本,是作者企图借赵铁柱一家人的遭遇和奋斗历史,来说明人民解放军的成长过程;而其主要的,是要说明它的成员和基干在旧社会中被凌辱与剥削所充满的阶级仇恨;因而它不是一支普通的“队伍”,而是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为要获得自己民族和阶级(用赵营长的话来说,还应该是为着全人类)的解放而奔走,而厮杀和流血的。
剧中的主人公赵刚(铁柱)——一个贫农的儿子,因为父亲为着三亩水地和地主杨有德打官司输了后,气得吃矾(一种毒药)死了。他便在一怒之下,放火烧了地主的房子,匆匆辞别妻儿逃走他乡。经过许多折磨,后来参加了八路军。他的妻子——一个坚贞的女性,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等了他十三年。而且小儿子“石头”也在汉奸的逼迫下逃走了,也参加了八路军。父子同在一个营里,但是互不知道,使故事很有戏剧效果的发展到后来报仇雪恨和全家人团聚在一块的时候,才由“石头”的母亲揭穿了这件事。这是一个新的传奇,但却是一个合理的安排,并没有因为这种偶然的巧合,而损害了戏剧的现实性。
这戏是以悲剧开场,而以喜剧告终的。由于“军队向前进”,全家人团圆了,军队乘胜再往前进的结果,便会使得更多的赵刚和他的家,得到团圆。因此,虽然全家人在战地相逢之后,重又分离,但这是为着完成革命未竟事业的暂时离别,因而是一种充满愉快和希望的离别。
自然,对于一个艺术品的要求,并不是抽象的逻辑;它须要在故事发展的本身是合理的,这样才有说服性。而这个剧本是注意到了这点的,赵刚是个干部,自不用说,就像赵妻那样一个经过艰难考验的人,一个勇于自我牺牲,坚贞不屈的女性,也是可以为着成千万和她同一命运的人,得到更好的结果的;而年轻的“石头”,由于他的伙伴“四海”英勇的死所留给他的任务,他也会从良心上感到这是一种责任,有人问“石头”:
“仇报了没有?”石头答应说:
“报了!——不,四海的仇还没有报哩!”
这在剧作上贯穿了一个“永远是战斗队”的思想,而这一点,据看过戏的战士们反映,他们在这里受到感动,他们说:“执行任务时,路过自己的家乡不能回去团圆,这是常有的事,‘石头’一家子为了继续战斗,又不能团圆,这个教育意义很大,这是为了解放全中国人民嘛!”
这个戏之所以成功与被人喜爱,乃是它以现实的手法表现了像赵刚、像“石头”、像“石头”他娘这样不可屈服的性格,他有出息,敢于反抗;赵刚和“石头”两次跺脚离家,在石头心里所煽起的强烈的复仇火焰,这都表现了中国人民极可宝贵的性格。再如“石头”他娘坚决等待他“有种”的男人,赵刚也念念不忘他“苦命”的妻子,这本身是很合乎中国人民固有的美德的。四海在受伤阵亡前还心系不忘他本月应缴的党费,并要“石头”不必管他,继续前进,这都是人民解放军中千万战斗员和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这些情节,是十分动人的。
这剧本帮助一切人,尤其是新解放区的人,了解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并赢得今天这样一个大的胜利局面的理由,它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基本的道理,——成千万被压迫者的仇恨,使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成一个自觉的有组织的队伍。这是理解人民解放军的锁钥,也是这个剧本大胆的尝试——在三个钟头内跨过了十三年的历史,使这个戏在观众中起了重大的教育作用。
这剧本的结构,作者企图用石头的参军,再现出一个当年的赵刚;而以一个营长的赵刚,来体现胜利团圆的结局。作者在这一结构上是煞费匠心的,使这一庞大主题在结构上别开生面,解决了一个很复杂很困难处理的时间问题,收到了艺术的效果。
但是,这个剧本也还存在着它另一些缺点:由于它的企图太大,使现有的形式不能把这一主题完全融化,而在题材、事件的选取和描写的手法上,也还显得不够精练,不够集中以及说明不足等方面的毛病。
一个四幕五场的话剧,要企图来解决这样一个庞大的主题,确是存在着许多困难的;它要说的事情是那么多,而它所能说的事情又那么少。这便显得各幕之间的衔接以及说明的充分性上不足。如赵志忠的死,“石头”的参军,赵刚作为营长的再现,都使观众在情绪上还没有来得及准备时,剧情的发展已经飞越得很远了。有的战士在看过这个戏后,觉得没有头,不知道杨有德怎么把他们家的地霸占了?官司又是怎么被打输了的?谁断的官司?赵刚逃走后,怎么下的煤窑?杨家又是怎样把他们母子逼走的?“石头”参军后怎么受的伤,怎么住的医院?不然人家就当他是新入伍的了——这种意见,作者自然还要加以识别,不然也容易堕入细节描写之中。但是这个戏在说明性上的不充分,使许多战士和一般观众感到看一遍不满足,把握不住剧情的发展,因而要求在开幕前报告一下剧情,这都是值得作者在表现方法上加以考虑的。
这戏的第一幕在演出中之所以还压不住场,不能在观众中获得更大的效果,我想与作者不能耐心的引导观众进入环境,而在幕后吞蚀了更多的戏,这是有很大关系的。这里使我想到: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很长久的时期,观众与作者经常是一致的。剧中所展开的故事,观众都很熟悉。所以作者只要表现了其中的一点,观众在看的时候,会引起许多同类的故事,甚至是自己的遭遇来丰富它的。因此之故,也逐渐使我们习惯了一种“对知心人,讲知心话”的表现方法。“战斗里成长”这个戏,今天所表现出在情节上的突然,我想是有这个原因的。因而这个戏对战士演出的效果要比对市民的效果好得多,如果在一个部队的诉苦会上演出,它的效果又会比现在的大得多。
严格地说,一件艺术作品说服力和它的完整性往往是一致的,它要求作者不仅要写给当时当地的人看,而且要使非当时当地的人看了,也觉得历历如在目前。《莫斯科性格》在北京演出,自然也还会有人看不懂,但只要和这种生活比较接近的人,也还是容易懂得的,并不因为它是外国戏便感到减色。人民解放军十多年来所累积的宝贵史料,我希望我们应该是比较从容比较耐心的来发掘它;也许我们所发掘到的只是一部分,但只要是好的,典型的一部分,在收效上,可能还会比现在所从事的方法好些。在这一点上,最近演出的苏联电影“大转变”(陆军大将)是很值得我们许多志在反映战争的人借鉴的。
在“战斗里成长”这个剧本上看,作者采取了纵深发展的手法,在三个钟头内表现十三年的事情。“石头”在场上是用了三个角色来体现的。而这十三年并不是普通的十三年,它是中国两个全然不同的历史时代,因而观众要求舞台上重现的生活,要更精练、更集中。但是作者在这戏里,却过分的喜爱了他在部队生活中所获得的素材,这就显得有些事件和台辞,和这剧本所要表现的主题结合得不够紧密,有时甚至成了累赘。最显著的例子是在第二幕中,作者一开始便陷于许多理论问题——正确的理解家庭观念问题,革命的前途问题,归队问题,战士新老的团结友爱问题,甚至伙夫老齐对当干部的理解问题的争论。这些问题,自然都是作者在部队生活中感受了、而且确是部队中存在的(大的和小的)问题。但是应该说,在一个作品里,作者只能集中的解决一个或者两个主要问题。解决的问题过多,便极容易破坏主题的完整性,使作者所要描写赵刚在“战斗里成长”的这个过程,反而不突出、不明显了。甚至有些思想问题,如果我们前后关照说明的不充分,它的效果,便也值得我们考虑。比如老齐说当干部操心,在这戏中原是个插笔,是以说笑话的形式,无关重要的。但是这里涉及到的却是一个思想问题。这问题被提出了而未予以适当解决,便使某部队的炊事员看了觉得“戏是好戏,就是对我们当伙夫的糟塌的不轻!”第三幕在场上整整的开了一个战斗动员会,每个人都发了言,他们的话自然都很生动,但是由于它没有和“战斗里成长”这个主题密切结合,便使这些东西都是素材,而不是这一题材必然发展的结果。
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它的形式,它的结构,它的语言的前后关照,它的表现应有适当的分量等等,都必须列入我们写作与表演的考虑之中。乍看起来,这些都是形式问题,技巧问题,但是艺术家之所以优于非艺术家,除了他也同样了解别人所了解的问题以外,不正是他能够恰当的运用艺术的形式和技巧么?我们有许多作家的确在实际的斗争中领受了相当多的生活素材,而且这些素材的本身都是极可珍贵的。但是由于我们在表现形式上不能更好的作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便使得我们在形式上往往显得粗糙;艺术形式的粗糙,组织结构的不严密,并不是我们的优点,而是我们的缺点。如我前面举例的一次战斗动员会,作者可以把它摆在“战斗的成长里”,也未始不可以把它摆在另一个描写战斗的作品里。这也是我们许多艺术作品中“大同小异”的原因。这种“大同小异”的毛病,从根源上说,自然还是由于我们对于战斗生活理解的一般化来的。但在把这些素材具体的组织到一个作品中去时,却又由于我们在艺术态度上往往过分朴素,沉醉于内容的优越性,而对于艺术形式、表现方法的推敲磨练不够的结果所致的。
在导演和演员方面,很可以看得出来,大家已经为这剧本尽了最大的努力了。认真、严谨,场上的每一个演员都为这剧本滋润了色彩。战士们反映说:“作派很好”。尤其是参军以后的“石头”,在体现人民解放军的生龙活虎和奋勇忠坚的性格上给了观众以很新鲜很深刻的印象;就是一幕二场的石头也表现得很好。石头他娘在演技上的朴实无华,乃是很出色地体现了一个农村劳动妇女的本色的。但是我以为从赵铁柱发展起来的赵营长,在人物性格的处理上却有不足的地方。很可以看得出来,演员的意图所期望表现的不只是赵刚,而是解放军中成千成万的老干部。但是,他在选取的“型”上,大体是像一个经过十年土地革命的老干部。这一点,我觉得是和赵刚的历史发展不调和的。更重要的,是演员所企图要体现的老干部,没有更多的从体验他内心的感情出发,倒是更多的摄取了许多老干部的外形,这便显得赵刚前后的两个形象的距离太大了。剧本在写他看不惯那些眼睛没病而要带着眼镜的人,原是要想烘托他工农出身的性格,但经现在这种腔调和表情看来,倒是很缺乏他那种亲切直率的口气,而显得架子十足了。以至于后来见着他的妻子时,总是感到在神情上有些不自然。
“战斗里成长”这个戏,在预演以后,戏剧界、艺术界的许多老同志看过,认为是满意的。我上面提出来以为值得探讨的意见,也许它本身并不能成立。但既是探讨,便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到那时,我将受到教益。但我有一点可以自慰的,乃是这剧的作者、导演以及几个主要演员,我们都曾经长期的在一起生活过,但是亲密的情谊并没有使我们在艺术上保持缄默;也许正因为我们在一起生活和战斗过,使我更明白我们的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并且照我的看法,我们应该如何更向前去。
二月二十八日


第5版()
专栏:

  从尚小云的“墨黛”
谈旧剧的结构布景与“效果”问题
甘驭
昨天看了尚小云先生自编自导的“墨黛”,引起了一些零碎的感想,想写它出来,和改革旧戏的朋友们商讨。由于笔者对于旧剧的知识有限,在这篇短文中只打算谈谈“墨黛”的结构以及布景与“效果”的成功或缺点,作为如何批判地接受旧剧遗产,与改革旧剧的参考。
这个剧本的开始,不在中心问题之外做无关紧要的铺叙。一开场就从莽吉图的道白里直截了当的接触到问题的中心,第一场就出现了代表抄斩墨黛全家命令的金牌,迅速展开了故事的纠葛,让观众立刻对墨黛全家的命运关心,急切的要知道问题如何发展。这,确是把握了戏剧艺术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恰当的利用了旧剧的特殊方式的。这种简练明快的表现方式,它不像一般流水账式的剧本,演唱了半天也看不出作者要向观众提出什么问题;而是一开头就把问题提到观众面前的。这种开门见山的叙述方式,如果由于缺乏变化,流于单调乏味,那是不好的;但作为戏剧,特别是给大众欣赏的戏剧,只要抓住具体事件发展过程的起伏变化,就不会单调也不会成为死板公式。
开门见山式的“墨黛”,是不是平铺直叙呢?不,它在好些地方,很有变化。第二场墨黛父亲(平章鲁文达)所主持的家庭会议,不是大祸将临前的恐惧而是向往另一种生活的愉悦。前一场由金牌引起观众关心的问题,在这里似乎被冲淡了,但正因为如此,更吸引观众为他们关心。这向往另一生活的愉悦,正是为了大祸将临前的惊恐作了反衬。强调鲁家幸福的梦想,正是为了给“大事不好了”的警告造成突如其来的刺激,因而特别吸引观众关心。在唱工上特别注意抑扬的尚小云先生,用紧中有慢、欲擒故纵的方式来处理第二场戏,不是偶然的,是值得学习的。
这剧本在事件的叙述过程中,它具备着另一种新的气象——不把什么情节都搬上舞台。虽然说繁琐和枝节不一定是所有旧戏的毛病,但好多旧戏都有这毛病。而“墨黛”,虽然没有处处都避免了这种毛病,但好些地方都避免了这种毛病。比如鲁文达全家被斩,墨黛金吾卫衙门大堂换装,金昌山寨会东方叟,相府花园打死大凤,莽吉图的儿子被杀等等,都是只用道白交代,人头交代的。这些细节虽不具体交代,却不妨碍观众了解全部剧情;相反的,因为没有具体交代这些不重要的枝节,因而获得了戏剧的单纯,不破坏中心问题的发展线索。
墨黛在结构上另一好处,是重复。
在旧戏里,重复是一种很好的手法。比如“四进士”的双塔寺盟誓,进士们在各种场合加以回忆,那词句大体相同,但不显得噜囌。状子,在这戏里也很受优待,写状的毛朋念,宋士杰念,顾读念。念状人不同,作用不同,但状子是一个。田伦的私信,写信时念给姐姐听,偷看信的宋士杰念给自己听,审案的毛朋念给罪犯听,私信只有一封,但在不同人物不同情况下念了三次。“宝莲灯”的反复考问两儿,“青风亭”的反复提到忘恩儿子的去路,都是在变化中有重复,在重复中求变化的。这些反复出现的手法,不止于道白。在很多手势上,台步上也普遍存在。诚然,有些不会使用这种手法的演员会使得剧本噜囌,但常常,这种重复中有变化的手法更显得有力。它加深观众对于主题的关心;它加强观众对于纠葛发展的吸引力;它使重要事物特别突出,加重印象;它造成了照应的作用而求得全剧的和谐。“墨黛”,在这一方面是发扬这种特长的。比如第一场莽吉图提到因为墨黛不能到手而他自己“怀恨在心”,用抄斩全家来达到目的;鲁文达也重复这一“怀恨在心”的原因,而定出自己的对策。这“怀恨在心”是事件的开端,是全剧的引线,反复出现,很必要。第三场莽吉图在金吾卫衙门里,当着化装成衙役的女主角冒叫三声“墨黛”,不仅由于化装成衙役的墨黛一耸吃惊的肩头而显示出危险,这重复三声的冒叫本身,就具备着惊人的力量。三声冒叫是重复的,一次紧似一次的作用又不是雷同的。它重复,又不重复;因为它加强了戏剧的效果,所以这重复很受观众欢迎。
但是这个剧本的结构是不是没有缺点呢?有缺点,很严重。它在某些地方使用变化手法时,产生了极其散漫和零乱的毛病。顶突出的毛病表现在大凤磨豆腐那一场。作为主题的组成部分,这一场有什么作用呢?简直是多余的,浪费的。虽然某些观众对于上台的真鸡拍手叫好,虽然某些观众对于尚长麟先生那种模仿乡下小脚女子的台步感到兴趣;不论如何,不能不说这一场戏是失败的。因为它对于整个事件的发展无关,对于主题的表达无益。这一场戏足足花费了十分钟,毫无理由的,因为取豆子、取水、送浆、使舞台空了三次。由于这十分钟的噜囌,全剧的线索中断了破碎了。它对农村女子的生活描写是肤浅的,观众在这时已经完全忘记了墨黛命运的问题。这场不高明的戏闹了独立性,它不仅是有它不多无它不少的枝节,而是有了反而有害的赘瘤。有些观众怀疑:不知道编导者是什么动机出发,而用这一场戏来浪费时间?
在旧戏里,有两种成败不同的运用细节的情况。一种是“虹霓关”东方夫人玩彩球,“拾玉镯”里孙玉姣做鞋,如果是懂得角色心理应该如何刻划的演员,虽然化费很多时间,在这些细节上,它不显得多余,因为它于相思或思春的心理描写很有作用。这是好的。另一种是不懂细节对于整个事件或性格刻画的作用,离开主题,为细节而细节,浪费很多时间,可是于主题的阐发毫无作用。这种与主题无关的,分散观众注意力的细节,有时该演员负责,有时该剧作者负责。像磨豆腐这一场,好演员也不能补救它的失败。有技巧的演员只能叫耐心的观众玩赏做戏的技巧,不能叫观众更关心剧情的发展。如果在前面曾经激起观众对于中心问题的注意,在这里就冲淡了应有的注意。如果说磨豆腐这场戏相同于某些旧戏的弱点,在改革旧戏的时候,就必须抛弃这弱点。为了从感动观众的效果着想,为了不是疲劳观众而是在娱乐中教育观众,必须更紧的抓住主题,不要以这些与主题无关的场面而损害了戏剧的单纯。不要误解变化,生硬的拼凑这些损害主题的枝节。
和磨豆腐类似的缺点,在相府花园毒打大凤那一场也同样存在。暴露相爷父子的丑态时,给予观众的是什么呢?——逗乐。这些细节冲淡了观众对于奸相父子应有的憎恶与对大凤的同情。这种穿插,如果不严加考虑,往往会违背剧作者的初衷,造成不好的效果。
产生不适当的处理细节这毛病的原因,不能不说是如何吸取遗产的批判力不足。也可能和编导者对于奸相父子争风吃醋的看法有关;和不认识什么是这些人物的主要罪恶有关;和对于迎合低级趣味的旧传统有关。关于这,是值得改革旧戏的朋友们深思的。同时,也希望做戏认真的尚小云先生,在编排另外的新戏时,从真正的宣传教育效果上考虑这种情节的去留或应给的待遇。
关于结构的意见止于此,附带说说所谓机关布景、真实道具和“效果”的使用问题。
旧戏使用机关布景和真实道具曾受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歌剧只可以依靠演员的演技来传达情节而不必利用布景帮助;但由于群众的喜爱,这种墨守成规的传统观点,没有说服改革者大胆的尝试,反而更加发展起来。当然,如果忽视了主要的演技而依靠机关布景,那是动机不纯的表现;但如果布景适当,不因为噜囌的背景影响了人物,不破坏戏剧的单纯,那就不是“外江”的缺点而是进步,值得重视的进步。“墨黛”所着重使用的布景,一般的说,毛病并不大,正相反,它增强了戏剧的说服力。特别是第二场的布景,很和谐很能补助剧情。更可喜的是这个戏在利用幕布换景这一点,很有成就,它使得场与场的关联更紧密,更自然,更干净。
“墨黛”在这方面不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比如走雪一场,在表现早晚的灯光的变化,朝日的光辉,多少有点喧宾夺主的毛病,损害了戏剧的单纯。至于分散观众注意力的真鸡上台之类,更是不值得恭维的道具使用法。在歌剧里如何更恰当更艺术的利用布景和道具,还是值得改革旧戏者进一步推究的问题。
最后想提一提“墨黛”的话剧式的“效果”使用问题。在演出的中途用扩音机来交代剧情,这方式是新的。但我以为是失败的。不依靠这一方式是不是就不能很方便的交代剧情呢?不会的;因为剧情可以从故事发展与演员的唱白中交代出来。如今忽然在演员之外加上一些现代的电器,有什么必要?我以为这种插白是多余的,没有意义的。以歌剧而论,这是破坏它的完整性的,破坏调和的办法。其次,样式化了的歌剧,是不是必须话剧式的利用自然声的鸡叫,也还值得考虑。是不是非用这种不太和谐的自然声音就不能增强歌剧的说服力呢?不会的。在道白台步服装都样式化了的歌剧里,马叫之类的声音都用管乐器喇叭来代表,正好是音乐的处理着这些“效果”的。“墨黛”是不是必须打破旧戏这种习惯,必须用这种自然声音才能增加艺术上的变化呢?也不见得。总之,这一歌剧在其他地方利用打击乐器以增加效果和使用自然声的“效果”,是对的。自然声音的效果,可以在歌剧上使用,但现在这样不调和的使用,没有增强全剧真实性,反而显得不和谐。与其如此硬凑,还是少用或不用为妙。这和国画改革一样,要是把改革的标准定为洋画,向洋画看齐,那会损害了新国画的正当发展。改革旧戏不适当的向话剧看齐,抛弃了旧戏的值得保留甚至发扬之处,不算恰当的革新的办法。“墨黛”不适当的使用了这些方式,是美中不足的现象。
二月十二日


第5版()
专栏:

  部队看“战斗里成长”后座谈的意见
一、航空处
周平(宣教股长):这戏演出的效果很好,对部队的教育意义很大,大家看了很满意,战士开会,炊事员的表情,官兵关系都很真实。接触到的问题很多——正规化、纪律、阶级友爱、永远是战斗队等。因之看了以后,觉得好。但永远是战斗队这一思想,觉得发挥得不够,我看来似乎是以阶级仇恨为主题,三代仇恨,引到为革命战斗,主题不够深刻化。营长与教导员对话中未说明为什么不想自己的老婆。夫妻见面时感情上不是那么干脆的,夫妻之间的谈话,感情表现不足,好像女的很进步似的,恐不大现实;如女的留恋,男的说服,会更好。
陆倩:这戏表现了斗争是怎么引起的,要到达什么目的。看了此戏,增加观众的阶级仇恨,感到不打仗真是不行。前面感到压抑,后来轻松了。有永远是个战斗队的思想,有解放全国的气概。表现战士生活特别丰富:战士与首长的关系,战士的直爽,前方部队就是这样。石头写的好。第三幕父亲批评儿子很动人,不像是看戏,这是生活。演员方面,营长演得好,当农民时有农民味,当干部有干部味。营长妻演得好,在打汉奸时,打不下去,观众替她使劲,很有生活。缺点:老头吃矾以前,太平淡,思想斗争不强,所以他死后,观众印象不太深,老头在动作上太快,有时不像老头的动作了。黑蛋之母最后的化装应当老一些,要黄瘦一些表示受反动的压榨十三年。布景灯光好,化装上有些战士脖子未化装,红脸白脖子。通讯的红白旗不应当蒙在四海脸上。这样指挥起来便没有工具了。
某同志:演的最成功的是三个小孩,第二个到第三个,性格表现得很一致。再即是营长好。老头刚强,但态度不必太硬。死的时候折腾的应利害些。死后没怎么哭,乡下死了人是哭得很厉害的。
某同志:我们看这戏精神始终贯注,不厌倦,阶级仇恨让大家领会的很深。石头他娘没有打地主,是因为伤心过度了,其实,打了反而不好。缺点方面:营长参军前对地主毫不畏惧,不太现实,应哀求一下,不行才放火,印象会更深刻。石头要求突击时强调为母亲报仇,似乎强调得过度。炊事员要求上战场,出发点好,营长不叫他上战场也好,营长应详细向炊事员作一解释。
某同志:觉得比看电影还带劲。回来路上,大家统谈这戏,在启发阶级仇恨上很有作用,适合我们今天思想情况。对闹个人问题,家庭问题的干部有教育。对新同志表现了战场纪律的教育,俘虏纪律的教育,四海受伤阵亡前交党费,对落后党员很有教育。缺点:老头吃矾死,表现不够,事前应把内容给观众报告一下。党的培养表现得不明确,教导员的工作表现得不多。
某同志:赵石头跑去当突击队,通讯员在后头那么喊,容易暴露目标。四海挂花说得不明显,怎么挂的花呢?吃完饭后出发,应对自己武装进行一个检查。突击班既夺下敌阵地,应分配开兵力,不要太拥挤,要散开。赵石头入伍后,教导员应进行一番了解。战斗前应有一战斗动员。营长的化装太年青了,因为已过了十年了。
某同志:石头应率领大家进行突击,不能照顾伤号。
二、警卫营(营部)
某同志:这戏极适合战斗部队看,教育意义大。如“报仇了没有?”“报了——不,四海的仇还没有报哩!”意思是指广大人民的仇还没有报。战斗中,路过自己家中不能回去团圆,这样事是有的,使观众向剧中人学习。最后的继续战斗,母子又不得团圆,那意义大,战士们感动了(为了解放人民)。看了这戏,树立了工作信心,提高了情绪。
某同志:我看了以后,感到服毒死不好,好像太窝囊。最后抓住地主没有表现群众的威力,群众应控诉一段再送走才好。
冯营长:这戏阶级观点很明确,对部队教育意义深。恶霸逼迫得夫妻离别,很感动人。斗争中对杨家(地主)的仇恨是表现出来了,群众对杨麻子仇恨厉害,而对阎锡山的仇恨不明显。整个敌人对人民的压迫,表现得不够;似乎只杨麻子一个人,而不是整个旧社会。赵跑出后,赵妻携子逃出村去,以后的苦处,十年光景,应当描写一下,更增加仇恨。解放后应加一幕戏表现家属得到的安慰,表现军属怎么样光荣,这是战士们最关心的。光说军属光荣,怎么光荣呢?(如大庆功这戏,给部队很好影响)
李政委:老头不应该吃矾死,按老头个性的刚强,应当反抗,之后,受点苦刑(如骂地主,而遭殴打),受了伤,加上蹩气,这样死就更好些。正开班务会时,石头就喳喳唬唬,略嫌不够严肃。连部的通讯员还有可能去顽皮,营部通讯员去班里时间便不应逗留那么长;再说石头刚参加不久,也不会那么熟悉。战场上看不到咱们的民工担架,应出现一下,表现人民对敌人如何仇恨,对我如何拥护支持。
某同志:后面增加上在战斗后,群众对他们父子俩的热情、拥护。应把地主老头按在伪政权里,当个什么负责人。
某同志:他小子跟他父亲碰得那么巧,既碰见了,怎么就不知是他小子?有的同志感到有点玄虚。时间太仓促,也有可能。父子俩都有股子“二杆子”劲,倒是很像父子俩。
三、警卫营(三连)
副连长:赵刚跑了以后,杨麻子怎么逼他母子出去?没表现。没有头。不知怎么把他的地霸占了?打官司的经过,应使观众了解。官司是谁处理的?怎么判断的?铁柱参军前,是怎么下的煤窑?黑蛋参加后,没有反映他在那个战斗负伤的,怎么住的院?有人以为他是新入伍的。
战士:这个戏,如看的次数多,就能明了了,如只看一次,有些地方就闹不清,看不出头绪。很想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看详细些。开幕之前应报告剧情。
战士:应表现解放后老百姓与军队的亲密联系,和斗争杨麻子后的快乐。末尾光战士们唱歌,是否也让老乡唱一段,在很紧张中闭幕。
战士:演员们很熟练,演老婆的与演老头的都很熟练,石头和黑蛋也都演的好,石头的三个阶段表现的好。
指导员:剧是好的,适合战士口味,演员技术也好,布景也好(如太原的环境)。当了营长之后,态度一举一动,很爽快直接了当。感到不满足的是以后没有斗争杨麻子。如再加上母子受苦一幕当然好,但又使幕太乱了,不如不加。铁柱的历史不必要加几幕戏,加了就乱了,不过教导员问他时,他应当谈得详细一些,因为他是一个主角,观众希望多了解些。
战士:老头正在死时,杨麻子又去了,我认为既吃矾死,就不必与地主说那么些话,可以让地主多说些话。
战士:石头想当突击队,营长不答复,不高兴,后来叫他去了,他笑了,是需要的,但我感到笑的太多了就不自然了。
华北军区文工团汇集


第5版()
专栏:

  略谈戏曲改革
马少波
完成戏曲改革工作这一历史性的任务,主要在于依靠艺人群众。因此领导戏曲改革,必须善于组织与团结广大的艺人,一齐动手。全国戏曲界都是旧剧革命的队伍,从这里面选拔英雄,带领大家,指明方向,给他办法,有指导的搞出东西来,到群众中去考验。这样大量生产,不断修改,可以事半功倍。戏曲改革工作,才可成为有指导的群众普及运动。不然,只是依靠几个人是不行的。
发动戏曲界群众和一般群众运动的规律是同样的,主要的是依靠觉悟,不是依靠命令。因此在领导工作上不能急燥,简单化,必须循循善诱,逐步提高,必要时还必须善于等待。在思想战线上,下命令究竟是容易的办法,而不是最好的办法。有好些问题完全可以在运动中解决的。
旧剧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剧本问题。创作和修改都很重要,但目前应特别着重于修改。自己编是很好的,应该鼓励扶助;但以目前条件,生产率不会太高,与现实需要相比,“杯水车薪”,不能立刻解决问题。群众需要极为迫切,应想法满足,事实不允许我们精雕细琢。戏曲改革的要求:一是接受优秀遗产;一是消灭封建毒素。这是一个任务的两面。片面的强调那一面;或者否定那一面,都是错误的。新陈代谢的过程是长期的,而又是极其细致微妙。一方面创作新剧从艺术遗产中吸取养料,另一方面将旧剧本适当地加以修改作为传统的演出节目保留下来,这样双方并进,而为适应目前迫切需要,又必须更着重修改。
对于人民有害的旧剧,如提倡封建淫毒的“翠屏山”“杀子报”“郭巨埋儿”“大劈棺”等等最坏的旧剧,必须加以禁止或修改。禁演的只是旧剧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要改,目前因条件不足或者还有一大部分无害或害少的暂时不去动它,尽最需要改的先改。审查标准需要统一,但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而灵活运用。已经前进一步的地方或剧团,要巩固既有进步,继续进步,不要向后看齐;有的地区禁剧过多,甚至有的采用按期禁演的办法,是不妥的。例如“战宛城”一类的戏,不应禁演,只消把剧中色情部分修改一下,就是一出较有教育意义的戏了,有的地方甚至连“群英会”“三击掌”“樊江关”“捉放宿店”“孔雀东南飞”等剧也在禁例,更为不妥。凡是反映历史情况,启发观众智慧的剧,虽然有些封建成份,但是给人的智慧多,封建成份少,如“群英会”等,目前不必苛求,有的认为剧中有跪拜的动作是“封建”,喊声“天哪”是“迷信”,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看法。“祥梅寺”因有些迷信成份而被否定,结果把黄巢起义也勾销了。其实像“祥梅寺”“问樵闹府”“青风亭”一类的戏,把迷信部分稍加修改就是可用的戏,不必因小疵而伤大体。
为了推动和提高工作,应该热烈开展戏曲批评;不过修改或创作的新东西,今天还是一种萌芽状态,改革初期的作品,粗糙,有缺点,都是难免的;但是这不足害怕,不要泼冷水,因为基本方面是好的,虽然也有个别的改的很糟,但是一般的改的总比不改的要好,我们不要耽心幼稚,幼稚比腐朽要好的多,因为它总是要成长起来的。旧戏要改,新戏也要不断的改,只要我们以耐心帮助,克服缺点,欢迎进步的态度,巩固进步,推动进步,那怕进步是微小的,也要肯定和发扬它;尚小云、筱白玉霜在戏曲改革上的努力不用说,谭富英演出了“渔夫恨”,又在排“小鳌山”,小翠花演出了“气盖山河”,又在排演“松柏长青”,比起过去,不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么?造成演对人民有益的戏剧的风气,对于戏曲改革的将来也打下“更上一层楼”的基石,是有着很好的作用的。所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该表示诚挚的欢迎。


第5版()
专栏:

  连队干部与战士看了“钢铁战士”之后
“钢铁战士”是一个歌剧,它表现了我人民解放军战士在敌人的各种威胁利诱前绝不屈服的崇高的革命品质。在该剧尚未正式公演以前,曾经普遍地招待过部队的干部与战士。炮司(特种兵)文工团为了搜集战士们对于这个戏的反映与意见,曾于二月十二日召集了该部队的一些连队干部与战士们举行座谈会。下面是他们发言的记录:
战车团保养连副政治指导员邢洪智:我们连里无论党员与群众,都钦佩张排长坚定的立场和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精神。现在部队有的同志因为胜利而要求享受和地位,在看戏后得到很大的教育。在张排长逃跑以后,群众用自己的生命来掩护他不被敌人捉去,也教育了许多从前不相信“老百姓对八路军真的那么好”的人们,使他们相信了。“看了张排长的母亲与儿子被敌人抓来,敌人用打死他的亲儿子来威胁他,可是他都没有屈服。这种坚定不移的立场,更使大家增强了斗志。
机关炮团五连副政指龙文福:看了敌政工处长用尽一切方法方式,毒辣手段,但丝毫没有动摇张排长,回去后我在日记上这样写着:“国民党所领导的军队,无论何时是不能与我们党所领导的军队对比的。因为我们有坚定不移的立场与高尚的品质”。我在看戏前,思想上最大一个顾虑,是家里困难。在看戏中间,我自己这样斗争着:人家张排长母亲儿子都能牺牲,我这算啥?这样一对比,给了我很大鼓励,我想想党对我的教育,接受得还不够深刻,经不起考验。我们连的战士看这个戏后,有人说:“什么是资格老?这才算资格老!有立场,有气节,为人民——都作到了。”有些同志还关心着“现在这个张排长还在不在?”
高射炮团三连副政指纪连会:没有这样坚强的部队与坚强的共产党员,华东就不会胜利(他们连里有在华东作过战的干部),胜利真是用血与头颅换来的。今天我们要巩固这个胜利,要好好把工作作好,才对得起死难的同志。戏里的炊事员老王,通讯员小刘的阶级觉悟那样高,说明平常干部对他们的教育很好;而我们平时对炊事员与通讯员的教育是不够,是个死角。这个戏给了我两个刺激:一个是张排长不顾自己的一切利益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精神,打消了我想转业到工厂的个人打算思想。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党员,一定要服从组织;如不服从组织,就没有今天的胜利。第二是对复杂思想情况的掌握要细密,才能把工作作好。
战士马振奎:我过去在班里很挑皮,“家庭观念”老是打不破,看见张排长自己的儿子被打死了还是那么坚决,就觉着自己真是落后了。
战士杨力:当看到张排长的儿子被抓来时,我的嗓子都哑了。看完戏不多几天,我病了,发起烧来。可是我想到张排长受的折磨,自己一点小病算什么?刚出过汗,我就爬起来干工作去了。
文书周望:看了戏,想起我是去年十月才参加革命,真要好好努力改进自己,向党员学习。今后得好好地进步。以前一直在学校里念书,参加革命晚了,可是我下定决心,要争取光荣的参加党。
战士倪贵:看到张排长、通讯员与敌人进行那么厉害的斗争,连儿子都可以牺牲,自己感觉得以前对不起党,对不起上级。想想人家,想想自己,以后工作上一定要赶上人家,再也不闹问题了。
战士王荣久:我看这戏,心里难受,便蹲下去哭起来了。自己从前不安心工作,不积极,以后要积极干,争取入党。
这些反映说明这个戏在部队中是有教育作用的,除此之外,他们也对戏本身提了些意见:
一般的意见:一、第一场开幕时,战士们的位置太密集,排长调动火力时,只要机关枪过去就可以,步枪不必过去,不然就显得只照顾一边了。关于美人计的问题,大家觉得这是需要的,这说明国民党反动派花样多,尤其在我们入城之后,更提高警惕,要经得起各种考验。这不单是教育了我们部队,也教育了市民,认清反动统治阶级的手腕。二、攻进来的人民解放军,应该先把敌军处长处理了,再与起义士兵握手,否则便显得警惕性不够了。
马全、孙廷霞整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