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共产党的伟大的思想武器
——为列宁底“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一书四十年而作
苏联科学院会员 M·米丁著 子凡译
(一)
列宁底“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一书,出版于一九○九年五月,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底不朽创作之列。
列宁底这部著作,至今仍保有其科学上和思想上的价值。列宁底科学论题中,不仅没有一个是陈旧了,而且现今又在与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及政治学领域中各种反科学的、反动的理论作斗争中,获得了一种特殊的主动的力量。
在一九○五—○七年俄国革命后的反动时期,马赫主义的唯心论哲学,在俄国曾广泛地流行起来,这种哲学就成了列宁写作这本书底直接动机。
这种哲学底特征和危险,就在于用马克思主义底词句作掩护,并引证自然科学上的最新发现,向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进攻。
列宁研究了俄国和西方各国哲学思想底一切思潮,深刻地研究了当代自然科学的情况,因此能把马赫主义哲学,作为唯心论底一种现代形式,揭露了它底毫无根据。
列宁在“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中,痛击了唯心论,以现代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观点,揭穿了它的反动性和毫无根据,同时指出马赫主义是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最凶恶的敌人。在这个著作中,列宁以对帝国主义时期的国际工人阶级运动底分析,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并以他对现代自然科学底结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底哲学。
列宁底“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底哲学,在现代科学底哲学发展上,它标志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斯大林同志在“列宁主义底基础”一书中,曾对列宁底“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底作用和意义,作了一个经典的描述。斯大林写道:“依据唯物论的哲学,把从恩格斯到列宁这时期最重要的科学贡献综合起来,并从各方面去批评马克思主义者中反唯物论的派别,这是一个最大的任务;而担任实现这个任务的,不是别人,却正是列宁——这件事可算是列宁异常重视理论的最明显表现。恩格斯说:‘唯物论应当随同每一个新的伟大发现而采取新的形式’。如众周知:不是别人,而正是列宁,在‘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这本杰作里面,为自己的时代实现了这个任务”。
列宁底“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是布尔什维克党的理论基础。在这本著作中,列宁反对马克思主义底敌人,维护共产主义底理论基础——辩证唯物论,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发展了它这种理论。
在新型马克思主义铺设道路,并占有决定性作用的列宁著作中,这本哲学巨著,占有着一席光荣的地位。
(二)
如所周知,马赫和阿芬那流斯(Avenarius),是上一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中,马赫派哲学思潮底创始人。马赫哲学代表了典型的主观唯心论的哲学学派,其基本论题可以简述为:世界是我底(主观的)感觉底综合。
这种哲学没有什么新的创见,正如列宁在他的著作中指出的,它仅仅重复了早已被驳倒了的马克莱(Berkeley,十八世纪)和费希特(Fichte,十九世纪)底主观唯心论派和康德底不可知论底旧观点。列宁以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热情,和惊人的科学威力,证明了这些唯心论的“理论”底毫无价值,证明了它们的危害性和在资产阶级面前的卑躬屈节。
在“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中,列宁嘲笑了马赫派底虚伪论断,他们居然称他们底哲学是“现代自然科学底哲学”。列宁指出,恰好相反,他们底哲学实际上是与当代科学背道而驰,是对物理学最新发现底一种唯心论的歪曲,并直接地服役于蒙昧主义。
马赫在当时曾反对社会民主主义,毁谤地断言(在这点上,他超过了科学方面后来的一切反动派)社会主义的结果将成为奴隶制度,共产主义在满足社会的和个人的需要上,将导向平均主义。
列宁指出马赫派社会学观点底特征,同时揭露了他们真正的社会本质。他写道:他们底理论表现了“俗物底无限愚蠢,这些家伙在一种‘新的’,‘经验批判的’体系和专门术语底掩盖之下,沾沾自喜地来重述最陈腐的废屑……在认识论上如此,在社会学上也如此——在同样堂皇的招牌下有着同样反动的内容。”
注意奥国马克思主义是很重要的。如所周知,“奥国马克思主义是可耻的背叛了工人阶级,背叛了为社会主义而斗争底一种思想意识,它在哲学范围里的基础,就是马赫主义。奥国马克思主义底大部‘理论家们’,有的全力支持马赫派的论点(如阿得勒F.Adler)或是企图把马赫主义与新康德主义结合起来(如马克·阿得勒,Max Adler,奥托·鲍尔Otto Bauer,伦纳尔K.Renner)。
今天的右派社会主义者们,和奥国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西方社会民主主义阵营中的马克思主义底修正主义者们一样,在他们反对马列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底斗争中,也是用这个或那个方式,把他们自己放在马赫主义底腐朽的主观唯心论的哲学基础上。
“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的力量和伟大处,就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底基本论题——哲学上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用当代无产阶级底革命经验为根据,以科学论据及文化为根据,加以论证,由是而给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现代的形式,并使党能够认识当前时代底新规律。
列宁从现代科学和革命经验底高度,揭穿了一切驳倒马克思主义的企图的愚蠢和反动的本质。
斯大林同志承继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底经典路线,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了列宁底光辉思想。工人阶级斗争底整个进展和科学底进步,充分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力量,象在“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中所陈述和论证的一样。
列宁以最大的科学精确性,指出了在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世界里哲学的发展过程。他批判并揭露了一切新型的唯心论。这些唯心论,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才刚刚产生,而在这个新的历史时代才繁荣起来的。
马赫主义,新康德主义,经验批判主义,经验象征主义,内在论派哲学,实用主义,实证论,物理学上的唯心论等等——这一切近代唯心论的流派,都在这新时代中的资产阶级世界里蔓延着,直到今天还被当作哲学的什么“新奇”的东西。
列宁遵循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底哲学体系道路,严厉地批判了这些流派。
列宁这本书出版以来,已获得了巨大的国际意义。虽然写于四十年以前,但书中对于唯心论的反动性所作的每一估价,每一论证,每一描述,就好象它是今天才写成的一样。
如所周知,哲学的蒙昧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底中心,现在已经转移到了美国和英国。现代资产阶级的哲学,是专为英美帝国主义而服役的了。资产阶级哲学现状底分析,显明地证实了资产阶级思想底衰颓、堕落和腐败。否定客观真理,轻视科学和科学法则底重要性,妄言理性与科学无用,以及各种各样哲学伪装着的宗教启示——这就是今天资产阶级哲学所呈现的书面。它直接的社会任务就是保卫资产阶级的秩序,资产阶级的“民主”,排斥唯物论,散布一种浓厚的思想烟幕,来迷惑那些认识简单的人。
列宁这本书,揭露了资产阶级思想底各种形式,它在无产阶级政党反对唯心论的斗争中,在保卫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中,是一个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
“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在给予晚近的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物理学领域中,以唯物辩证的解答上,是具有伟大的意义的。如所周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一直到列宁这本著作问世的时候,在物理学上,经过了一次真正的革命,一个要求对旧有观念,甚至物理学的理论基础重新估价的革命。物质底电子结构底发现,旧物理学所专研的关于物质不变的特性的旧观念底崩溃,和小宇宙底概念中新法则底发现——这个给了物理学家许多影响的发现底洪流,被科学上的唯心论反动派利用来从事反对唯物论的运动。他们开始“证明”“物质消灭了”,“质量消灭了”,只有“能”保存着,无质量的能,那就是说,非物质的能,既然如此,唯物论底崩溃就得到证明了。
当准备写“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的时候,列宁曾详细研究过自然科学和哲学范围里的新发现。列宁指出其中存在着资产阶级科学底危机。他写道:“近代物理学危机底本质,就在于旧法则与基本原则底破产,在于否认客观现实存在于意志之外,那就是,以唯心论和不可知论来代替唯物论。”
列宁指出不懂得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家们认为理论只是象征、符号和标志一样,并且否认客观现实底存在独立于意志之外。
可是,列宁不但诊断了资产阶级科学底病象底本质,他还指明了出路。他给自然科学范围里的所有新论据以哲学的解答。他指出存在于意志之外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底存在,是唯物论底出发点。在自然科学范围里没有任何发现能超出这一点。相反的,却只能证实它。任何研究物质构造的科学家,都必须研究这个客观世界。
列宁指出,辩证唯物论一点也不妨碍对自然法则作精深的研究,也不阻挡探究物质构造底“秘密”。列宁指出辩证唯物论要求于自然科学家的,只有一件事:就是科学家应该明白他是在研究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是独立于意志之外的物质的存在。关于这个世界的陈腐法则和概念底崩溃,决不表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知识底崩溃。正相反,它证明了人类知识底力量。
列宁底“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是与现代科学最新成就有关的自然科学理论里所发生的一切新而又新的问题的钥匙。现代科学,在关于物质底构造及其法则底知识上,已经有了更大的进步。原子能的知识和实际应用,宇宙线底研究,化学和生物学上的新发现,都证实了列宁对自然科学发展方向底光辉预见。所有这些复杂多端的现象,只有从“唯物论和经验批判论”中所发展了的哲学的立场出发,才能给与正确的估价。此书早已变成了那些从事研究自然的苏维埃科学家们的手册。辩证唯物论对科学的有利影响,在米邱林和李森科底生物学说中是很明显的。
(四)
“唯物论和经验批判论”,是战斗的布尔什维克党性在哲学方面的一个典范。
此书底全部内容,列宁都极明确地提示了哲学中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唯物论和唯心论。他痛斥了一切想“超脱”唯物论和唯心论底“片面性”,而宣称什么“哲学的新派别”,把这“新派别”美其名曰实证论,现实论等。列宁把这种哲学上的诡计,叫作“教授派头的欺骗”。
列宁以真正布尔什维克的热情,驳斥了一切“卑鄙的”中间路线的哲学派别,这些派别在每一个问题上,都企图使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倾向混淆起来,列宁异常深切地指出,想撇开哲学上基本的两个派别的企图,是如何有害,如何的无价值和无结果。
列宁这部伟大著作的每一页,都流露出布尔什维克的原则性和反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不可调和的斗争,无论这种思想,在形式上是如何掩盖和粉饰。
斯大林同志,在其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底天材的研究中,把列宁底伟大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斯大林同志曾写道,辩证唯物论是布尔什维克党底世界观。这一论述,是列宁对于哲学的党性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卓越地表明了我们底哲学的科学及党性的意义。
“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不仅对正确地理解世界,给人们提供了锁钥,而且也使人了解世界底革命的转变。它把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和蒙昧主义的无限敌意,注入读者的心里。今天,这个著作自初次问世以来,已经四十年了,它的伟大思想,照耀得比以前更灿烂了。
“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是那些不能被“禁止”或“排斥”的科学著作之一。马列主义底革命哲学,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号召力。任何发现有革命思想的地方,任何一种科学思想,力求渗入社会和自然法则底本质里去时,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都不可能有进展,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和现代科学要求符合的,是唯一彻底的科学的哲学。
随着年代的过去,列宁这部经典的哲学著作,愈来愈渗入到各国中了。而这是不难理解的。在帝国主义国家里,特别是在变成了现代反动和蒙昧主义中心的美国和英国,许多进步分子,都依据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在科学和为进步的世界观而斗争的一致性,必然地导向辩证唯物论和马列主义底哲学上来。列宁这本书,是掌握最进步的、最科学的现代世界观的宝贵源泉,是与形形色色现代反动哲学思想作坚决斗争的源泉。
因此,“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是各国共产党在他所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各种资本主义奴役的斗争中的一个有力武器。
在人民民主国家里,反对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一天天更激烈了。因为这个世界观,在知识分子的头脑中,仍然很牢固,同时在一部分自然科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中,在大学的讲坛或说教中,还时常表现出这个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来。
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的成功,将愈来愈赖于知识分子与先进的工农干部摆脱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程度如何与坚决性如何而定。
必须记住:正如联共(布)党底经验所指示,思想上的和哲学上的斗争,是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形式之一。
这就是为什么在人民民主国家里,现在应该认真地从事于思想意识上的哲学“研究”,象列宁在当时所说的一样。
列宁底天材著作“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对马克思主义党在其伟大而艰苦的事业中,将是无法评价的。
 (译自“争取持久和平与人民民主”)


第5版()
专栏:问题解答

  为什么在苏联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失业?
D·瓦连杰依著 东田译
答戈·斯渥士尼科夫同志(基辅,“特兰星格拉尔”工厂)请求解释为什么在苏联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失业。
失业是与资本主义不可分离的。失业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剥削者攫取最大的利润。当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危机降临的时候,失业军就增加起来,在危机与危机的相隔期间虽然可以稍微缩小一些,但是永远不会消除的。资本家非常喜欢失业后备军的保持,因为它可以压迫劳动市场,保证廉价报酬的雇佣工人。
常备失业军的补充包括着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每日每时被巨大资本所破坏的家庭工业者、手工业者、小商人。
废除了资本的统治,而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苏联人民在自己的国家内消灭了产生失业的原因,并永远根绝其发生的可能性。在苏联既没有剥削者,也没有被剥削者。苏联人民是在同志的合作和社会主义的没有剥削的互相帮助的的基础上劳动于国营企业和集体农场。
在我们的国家中“生产关系完全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因为生产过程底公共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巩固的。
“因此,苏联的社会主义生产也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以及与此危机相联结的荒谬现象。
“因此,生产力在这里是加速发展着,因为适合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有这样发展的充分广阔的余地。”(斯大林著“列宁主义问题”俄文版第五五八页)
在苏联,生产的发展,是为着有系统地提高劳动者的物质享受和文化水平,是根据国民经济计划而进行着。生产的不断高涨——就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规律。国民的幸福正在不断地改善着。在这种情况之下,大众消费(购买能力)的增加始终在追越着生产的增加,推动着它向前进。相反地,在资本主义的国家中,大众的购买能力始终落后于生产的增加,因而造成了它的恐慌。
工业的不断高涨早已把我们国内的失业彻底肃清。
以下的材料就是证据。一九二九年工业的生产品,几乎超过革命前水平的两倍。一九三二年,它就超过革命前水平的三倍半。到一九三六年为七·三倍。而一九三八年竟到达九倍以上。一九四○年苏联重工业的生产就超过一九一三年水平的十二倍了!
苏联在伟大的卫国战争的年代里,在没有被敌人侵占的领土上继续进行着不断的发展生产的规律。在这里,不仅扩大了旧有的和迁来的企业的生产品的出产,并且建立了新的工厂、矿坑、发电站。
在战后数年中,苏维埃经济大力地转入了新的上升。在实行战后五年计划的进程中,产业生产的速度年复一年地增长着。一九四六年产业生产的增长计为百分之二十,一九四七年为百分之二十二,而一九四八年为百分之二十七。一九四八年苏联产业生产的水平就已经超出战前水平百分之十八。在苏联每年都有崭新的产业企业出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了一千五百个新企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就建立了四千五百个。战后五年计划预定恢复和建设五千九百个大规模的国家产业企业。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已经恢复和从新建立了大约四千个大规模的企业。
没有工人阶级数量的经常增长,生产的不断增长是不可能的。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三九年,苏联人口总数的增加计为百分之十六。而国家国民经济中的职工数目,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四○年则增加了几乎三倍。在一九四八年,苏联职工的数目超出战前一九四○年水平的百分之十。仅仅在一九四八年一年中,苏联职工的数目就增加了二百万人。
工作人员的技能也提高了。一九三九年苏联的工程师就比一九二六年多七又十分之七倍,农业技师多五倍,钻孔工多五又十分之七倍,旋盘工多六又十分之八倍,削截工多十三倍,器械制造工多十二又十分之二倍,拖拉机驾驶员多二百十五倍。
战后五年计划数年中,苏联国民经济中职工的数目应当增加六百万以上的人数。党和苏维埃国家对于以劳动力补充国民经济新的源泉的探究予以特别的注意。“没有劳动力后备军的创造,社会主义的工业就不能够发展。所以国家的劳动后备军的创造,年青的劳动力在职业学校与工厂学校中的训练,以及将他们有计划地分配到国民经济中相当需要的各个部门,这就是党特别关心的对象。”
(格、马林可夫)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农业机械化使托辣斯和农村产资阶级致富,而把千百万的农民贫苦大众从土地上赶走,驱使他们走向饥饿和失业。我们的集体农民却不会有任何类似的情形。我们在世界上有最大规模的以头等技术装备的农业,这就保证了集体农民的富裕生活走上有系统的上升,并变农业劳动为变相的工业劳动。把劳动力解放出来并使他们加入产业生产。
因此,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计划机构与苏维埃社会的直线增长,消除了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可能性。这就保证了苏联公民实现其在斯大林宪法上所写的伟大的劳动权利。
一九三四年一月,斯大林同志在全苏联共产党(布)第十七次大会上说过:“剥削制的消灭,城市中失业现象的消灭,乡村中贫穷现象的消灭,——这就是劳动者物质状况中的一种有历史意义的成绩。这种成绩是无论那一个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国家里的工农所梦想不到的。”(“列宁主义问题”俄文版第四五七页)
在今天,斯大林的这些字句是多么响亮!在美国和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增长着的,不是别的而正是庞大的失业军。由于新的经济危机的接近,人民大众的贫困与饥饿正增长着。全世界的劳动人民正以最大的关怀注视着苏联战后国民经济的大力的上升。他们同时也看见了正在顺利地循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人民民主国家迅速地消灭着失业。世界各国一切纯朴的人们愈来愈明确要消灭危机和失业,消灭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破产,必需消灭这些灾厄的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全世界的劳动人民都为我国的榜样所鼓舞,在这里,人民生活得一年比一年更好,在这里,为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打开了无限广阔的自由天地。
 (译自一九四九年七月三日苏联劳动报)


第5版()
专栏:

  美国侵华史
刘大年
 三 争夺中国霸权
  (续十三)
前此美国在中国的施为,屡遭日本挠阻,美日关系更加恶劣。一九一七年九月,日本前外相石井菊次郎赴美讨论战后中国问题,并调整美日关系,美总统威尔逊即表示日本排斥美国向中国侵略,是没有遵守“门户开放”原则,“殊为遗憾”。(注: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七卷,一一八页。)美国务卿蓝辛(Robert Lansing)开始与石井谈判一个协定,由日本保证美国的“门户开放”,美国则保证日本的“特殊利益”,十一月二日蓝辛送致这样一个照会给石井:
“合众国及日本国政府,均承认凡领土接近之国家间,有特殊之关系,故合众国承认日本国于中国有特殊之利益,而于日本所属接壤地方尤为其然……且声明两国政府常于中国维持所谓门户开放或对工商业机会均等之主义。”(注:外交部公表文,载王前书,一二一——一二二页。)
同日,石井以同样内容照复蓝辛,美日协定便宣告成立。美国这时重提“门户开放”,表示两种新的意义:一,一八九九年这个口号的作用是反对英、法、德、俄……等一群强国,现在主要是反对日本,那一群强国已开始被它挤下去,这表示出美国侵略中国所达到的深刻程度;二,美国以“门户开放”(或“机会均等”)对日本的“特殊利益”,与日本平分中国,是日美开始以对等地位处理中国问题,日本原来独有的优势又被它挤下去,这表示美日在中国已势均力敌。从此美国以日本作主要对手,经拉锯式过程,进行争夺中国霸权的斗争(注:后来华盛顿会议宣布蓝辛石井协定取消,但石井在他的外交余录一书中说此精神并未消灭云云。)
但纸面上获得平分中国协议,绝不可能使美国与日本在中国和平共居。这时北京政府由北洋军阀另一个派系——直系头子之一的冯国璋以原来“国会”所“选”的副总统资格继承黎元洪,段祺瑞仍为“国务总理”。冯国璋曾兼江苏督军,在长江流域有相当实力,美国又结合英国暗地以直系作走狗与日本的段祺瑞皖系(亦称安福系)相对抗。
一九一八年二月,列宁领导的苏联政府与德国单独媾和。美日所在的“协约国”东方战线发生破绽。日本便以“共同防敌”为理由,通过段祺瑞与北京政府订立所谓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规定中国为“军事行动区域”。(注:外交部红皮书,载王前书,二二七——二三七页。)日本用意是一面强拉中国加入反苏,另一面则进一步操纵段祺瑞扫荡反日势力。美国看破日本谋略,也迅速向西伯利亚出兵,除一面与日本反苏完全相同外,另一面则与日本针锋相对,即牵制日本在中国的军事行动,以巩固直系反日力量。(注:此点为后来美苏复交时,苏代表李维诺夫阅读美国务院档案所知。)使它好争得中国。这是美帝国主义反苏与侵略中国紧密结合典型例子的第一个,后来这样的例子还多得很。
由于段祺瑞对日本十分忠实,仅一九一七年八月至一九一八年九月,日本对北京政府的借款即在五万万元以上,逼使冯国璋以“任期已满”辞职,而由皖系所掌握的徐世昌接替总统。这使美国不得不急起直追。在中国国内除仍积极培植直系而外,一九一九年,美国的银行家与政客又一度由美国人林百克怂恿孙中山到美国去活动,说那里“有巨额的金钱,可供他办所要办的事”,孙中山以另有困难未能实行。又用外交手段在国际上抵抗日本,展开同年巴黎和会上美日争夺中国的斗争。
这所谓“和会”,原是帝国主义重分殖民地的会议。美国计划在“和会”上成就两件事:一是组织世界资本主义的反苏指挥部——“国际联盟”,以包围社会主义苏联:一是争取中国代表为工具,抵制日本对中国的要求。北京政府派陆征祥等前往出席,恰好让美国达到这个目的。本来北京政府在日本影响下所决定的与会方针,是关于东方的事,中日两国代表互相协商,采同一步调,即惟日本之命是听的亲日方针,后来美总统威尔逊打起十足“正义”的幌子亲自赴会,经过中国代表团中顾维钧等亲美派的活动,又有中国留欧学生向代表团提出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权利等要求,陆征祥等态度,遂一变而为反日亲美。中国代表在和会中所提出的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权利等项,还算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美国就利用中国与日本的争执,来打击日本。因为日本一旦把这些权利放弃,则美国在“门户开放”口号下,可以在中国获得很大的权利。威尔逊在美、英、法三头最高会议中,对中国的要求曾再三坚持,但英法与日本先有密约,不肯同意,后来日本更以不得山东,便不参加国联,并另组德俄集团相威胁,美国只得让步。四月三十日晚,美全权委员处新闻股长告诉中国代表:威总统“以大局可虑……而最后究不能不稍迁就”(注:陆代表密电,载王前书,七卷,二三二页)。就在同日白天美、英、法三国会议已决定凡尔赛和约中的山东条款三条(第一百五十六,七,八条),规定德国所强占的胶州领土、铁路、矿山及其他一切特权,不归中国而由日本继承。消息传来,激起中国广大人民的愤怒,爆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严重打击了卖国的北洋政府,使陆征祥等不敢在和约上签字。美国这时一面觉得中国人民力量的不可侮,也由国务卿蓝辛指使陆征祥等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注:陆代表密电:“美外交总长口气,似于保留一层办不到时,当然不能签字。”,载王前书,三五二页)。给美国留一回旋余地;一面在国内展开激烈反日,国会中有人提出“与日本宣战亦所不惜”(注:东方杂志,一六卷八号。)向日本直接警告。八月初,又以威尔逊名义发表一驳日本外相内田康哉声明,进一步否认二十一条。八月中旬更由上院通过一议案:“保留美国对中国与日本因此条件所引起争端之完全自由行动权。”(注:王前书,七卷,四七四——四七五页,东方杂志一七卷一一号载此案为十一月十五日通过,王书为八月十六日,兹从王书。)作为后来对日反攻的张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