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49-03-06

1949-03-06新闻联播 文字版

井陉煤井巡礼

第4版()<br/>专栏:<br/><br/>  井陉煤井巡礼<br/> 本报记者 维进<br/> 汽高车(注)开动了,被汽高车的两条钢丝绳吊着的罐笼(运煤的工具)离钢井口飞速而下。我站在罐笼里忽然一阵黑漆,只听得罐笼降落的回音哗啦地响着,经三十余秒钟的速度,罐笼降落到一百八十四米深的井下。从井下另一个小井口再乘一次罐笼,降落四十余米深后,便到达井底。这里,就是井陉煤矿最著名的产煤区、曾经每天产煤二、三千吨的新井。<br/> 在明亮的电灯下,可以看见弓形的铺着铁轨的四通八达的巷道。每一条巷道不管从那里开辟,都是从黑油油的煤田穿凿过去的,即使绕煤井一周的长约四五里的巷道也不能例外。<br/> 井下的工作是带着危险性的,沼气的燃烧(煤层发出的一种有毒气体,只要一着火,一秒钟燃烧一千尺),煤层的倒塌,地下水的涌出,随时可以夺去工人的生命。正如井工股长杨长春说的:“领导井下的工作,好象在前线指挥士兵作战。”因此井下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设法保护工人的安全。<br/> 我从大巷道穿过小巷道向煤尘飞舞的煤洞走去,沿途和刨煤的,装车的,修道的工人攀谈:他们带着两种显著不同的感觉说:“在日寇、蒋匪统治的时候,咱们的安全是毫无保障的。煤师,监工等对于工程的管理很不负责任。咱们每天下井工作,性命好象赌博一样:幸运的,辛苦一天,拿到几个钱回去;不幸运的,给沼气烧死,煤层压死,热气闷死,永远埋在黑洞洞的煤坑里,是很普通的事情。过去(指日寇、蒋匪时期,下同)下井工作就好象进地狱一样使人可怕呀!现在不是这个样子了,上级确实负责保障工人的安全。比方说,上工的时候,股长、班长等都不象从前那些煤师或监工,在井里转上几个钟头就跑掉了,他们和工人一直工作八个钟头,两条腿不停的跑到各处检查工程,发现危险,随即设法预防。矿长也是三两天下井一次检查工程的,从前的矿长一个月也难得下井一次。”的确,现在保护工人安全的工作较之过去显然不同了,作为交通运输的巷道,都搭起了坚固的棚子(即以木柱搭起架子顶住上面的煤层),绝不象过去所残存的巷道那样,那些棚子非常稀松,要一米达的距离才用细小的木柱搭一个棚子,沉重的煤块很容易就把棚子的木柱压断,许多巷道就这样倒塌下来了。运输工人在这些地方不知碰过多少危险。现在修复起来的巷道,一米达的距离就搭起三个棚子,木柱是粗大结实的,即使这样,管理人员还经常检查,如发现有一根木柱损坏,随即更换,因此工人都把现在的巷道叫作“保险道”。当在曾经发现过沼气燃烧的地方附近打煤洞时,有经验的领导同志,便首先冒险凿眼试探,如发现冒出火烟即加堵塞,即证明里头有沼气,决不让工人在这里打洞子。在刨煤当中,有时也会碰见沼气燃烧的,恶臭难闻的火烟味气,时常把人熏得咳嗽作呕或晕倒于地,但是股长、班长等为了广大工人的安全,每次都拿出大无畏的精神前仆后继的用泥土把火烟堵住了。<br/> 矿厂的领导同志对于井下全体职工生死攸关的通风工作非常重视。在这些地方,股长班长等经常检查风气流通的程度,如果风气稍为不足,随即设法修理风道或另开风道。因此在煤洞里没有闷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的现象,在巷道里经常有一股清凉的空气在流通。这种良好的现象在过去是没有的,正如工人们说的:“那时候,风气通不通谁关心呢?!反正受罪的是咱们工人。在整个煤井里,时常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大家的汗臭味和大小便的臭味简直使人恶心欲呕,病倒还不是经常的事情?这还不要紧,空气不通,沼气也会更易燃烧,才可怕哩。”的确,风气不流通,煤层中的沼气就要结合热空气和煤尘燃烧起来的。民国三十二年日本统治时,有一片煤洞没有很好通风,忽然沼气猛烈燃烧起来了,几秒钟就烧死了五六百人!<br/> 工人的安全得到另一种保障的,就是在厂方教育下,每个人都具备着预防危险的一般知识。工人自动定出纪律,互相监督。<br/> 工人对于疾病再不象过去那样可怕了,过去工人有病,管理人员不准请假的,躺在煤洞或巷道呻吟打滚,管理人员也不理的。疾病的传染,病人的增加,随处都可以听见病人的呻吟。现在谁要身体不大舒服或碰伤手足,股长随即准假上井免费诊治;轻则休养几天,重则住在医院。<br/> 现在工人对于下井工作,完全不象过去如“进地狱”那样恐怖了,他们是安然的愉快的。在这种心情支配下,他们以高度的劳动热忱进行工作。当距上工还有半点钟时,他们就作好擦灯罩、灌灯油等准备工作,他们不愿意把这些工作放在正式工作时间里。在工作时间里,我没有看见一个工人有片刻偷懒的,即使最辛苦的刨煤工人,当他休息时,看见旁边装煤的忙不过来,便不顾疲倦帮他干起来了。他们这样紧张的工作,乃是时刻不忘为着一个光荣的目标: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奋斗!现在井下产煤每人每天平均效率零点七八六吨,较之过去(蒋匪时期)产煤每人每天平均效率零点四五吨已经大大提高了!<br/> (注)汽高车,是耸立井口用蒸气机推动车轮以从井底吊煤的机器。

“把党报印的又快又好”! 本报第二印刷厂生产竞赛运动缩影

第4版()<br/>专栏:<br/><br/>  “把党报印的又快又好”!<br/> 本报第二印刷厂生产竞赛运动缩影<br/> 德顺 刘威<br/> (一)运动以前<br/> 去年十月本报印刷厂在备战、复工、补偿战争损失一连串的情况下,各个生产部门的工作制度,是在不健全、不明确、工作拖拉自流等状态中。如报纸与其他印刷品布置时不分缓急,报纸出版时间无保证。质量上也印得不够好,读者曾有两三次给我们退回印坏的报纸,提出指责意见。又由于有些职工工作生活习惯不一,引起了某些个别同志相互不融洽,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情绪,如某同志按装机器,螺丝找不着了,后在其他地方发现,怀疑是别人捣鬼。印刷与发行关系上,也因制度不够统一,报纸印刷份数常常出错,再加平时没有很好的会议检查制度,致使党报的出版发行得不到很好的保证,造成了工作上一些不必要的损失。<br/> (二)树立制度开展生产竞赛运动<br/> 十二月前后,领导上针对以上情况,组织了出版和发行工作的检讨,批判了某些同志把迟误原因推在农村环境、工具不好、技术不高等客观情况的错误认识,确定了从发动职工对党报出版的责任感,加强政治学习,建立各种工作制度等方面内容,号召开展生产竞赛运动,提出“保证报纸出版的工作制度化,质量标准化,学习经常化”的方针,各部门在这一号召下都进行了具体讨论,并拟定了生产组与个人的保证计划,执行了出版过程时间登记制,这样两月来报纸出版时间,才基本上得到保证,因为赶上了火车班次,使报纸提前了一天发行。这点除生产组织的改进外,各工作间生产量的提高,也相对的缩短了时间。如浇版效率由标准时间每块十分钟,缩短为七分钟,最后甚至达到五分钟。印刷速度,由每时八百印标准,增到一千零五十四印,继而增到一千一百六十八印。上版时间每次标准为三十分钟,缩短到仅用二十分钟,后又减到十七分钟。又如铸造股,由每班两万字标准,增到三万多字,王树增班甚至达到四万零八百字的生产记录,因此三十八天的任务,二十九天完成。制版股在赶制紧急任务中,原定十九天完成八百八十方英寸的锌版,在十五天中就制成了。装订、排字、刻字、木工等股,亦不分昼夜,工作随来随干,没有怨言地完成了规定任务。<br/> 在质量上,由于实行了报纸的大样检查制和印刷符号制(即在自己的印刷报上,作一暗记号),使报纸印刷好坏,事后有检查根据,因而加强了工友同志的责任感。大样的检查,形成了群众性的运动,如机器练习生江雪亭同志,发现报纸标题把“农业”二字误为“业农”;好多同志都能如此做到,发现改正不少错误。又如熬胶同志,因冬季刮风,胶皮发硬不好用,即主动及时地改善了放胶的地窑,使印刷质量不受影响。在这一运动当中,再没有听到邮政局和读者象过去那样给印刷厂不断的提出意见了。<br/> 材料节约方面,印刷股使用轩纸,在运动前每千印消耗在十张以上,而在运动中,虽规定了千分之八的消耗量,到总结时,不但没有超过,在十二月份中,全股还节约纸张三千八百六十八张,一月份节约七千零二十二张(每张市价二百五十元冀钞,共折合冀钞一百七十五万五千五百元),原规定这些节约下的钱实行分红制,由于运动中、大家政治觉悟逐渐提高,自动提出少分,甚至在立功小结会上,李焕新、曹龙泉等同志争先恐后地把一月份节余纸张全部献公,全股随之响应。曹德贵、程书英等同志,更热情地把烤火费拿出支援前线。在浇版股里,同志们用烧过的焦炭闷火,省掉每日所用生火干柴,节约不少。<br/> 这些制度的树立,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生产热情的饱满,使工作、生活、学习都转入紧张的运动中。两个月的运动,涌现了两个印刷模范班,总结会上赠给了“量质占先”、“生产模范”的红旗;各方面的生产模范共有李焕新、周千锁、焦义明、刘三保、王树增、王丑子等二十五名,得名誉奖者六名,模范职工约占全厂人数三分之一。一般同志都在他们积极带头互相影响下,光荣地完成了生产出版任务。<br/> (三)点滴经验<br/> 前面这些显著成绩的获得,印刷厂摸索到的经验是:<br/> 第一、制度的建立与贯彻,是使出版工作得到有力保证的一个主要关键。因为报纸出版生产过程繁多,加上农村住地分散,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生产过程登记制度、各部门标准产量时间登记制度以及取报交牌制、质量符号制等,往往报纸受到迟误和错误时,查不出责任,各说各有道理。这些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扫除了过去的糊涂帐,各部门责任分明,发现问题时,随时能找出责任,及时纠正。另一方面,无形中促成了部门之间及各股内部同志们的工作竞赛,谁也不愿落后。<br/> 第二、生产领导中的民主作风,是改进工作、增加生产的有力武器。在运动的初期和运动中,凡是制度的建立和改进,生产、节约标准数量的规定,股长的分工,部门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事先经过和各股长、积极分子的思想酝酿才进行必要的会议,讨论实施。这样做法,不仅问题容易解决,并发扬了每个职工同志高度的主人翁感觉。所以在工作中,能主动、积极地设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并促使相互团结,消除了以往的一些隔阂。<br/> 第三、按时检查和小结,是不断推动和提高运动的很好方法。在这两个月的运动中,即有意识地进行了每半月一次的小结工作,在每次小结中,把各种生产量及速度登记,以及每个同志在完成生产任务中的模范行动(这些材料,是由各部门生产竞赛委员组织采访收集,并写出刊登墙报)都一一统计汇集起来,在全体会上有分析、有比较地给以表扬和鼓励。并且掌握了多表扬,少批评的精神。批评亦着重典型事例,予以揭发,警惕大家。由此,使工作不断改进,缺点逐渐消除和纠正,成为运动的推进力。<br/> 这次运动的缺点,就是有意识的培养积极分子做得不够,学习工作还表现了虎头蛇尾,支部和工会对生产、学习全力的配合还嫌不够等,这都是有待今后改进的。

职工会工作人员是劳动群众的指导者与组织者

第4版()<br/>专栏:<br/><br/>  职工会工作人员是劳动群众的指导者与组织者<br/> 苏联劳动报社论 乌蓝汗译<br/> 领导——就是说要发动人民,带着他们走向明了地自觉的与理解的目标去。领导——就是说要推动职工运动的积极份子去调剂群众中的政治工作与组织工作,使他们把出于波尔什维克党政策的任务的思想与意义变为自觉,开展竞赛运动,组织先进经验的传播工作。多么好的决定,多么可贵的创举,如果没有熟练的组织工作的支持,也会成为泡影。<br/> 各职工机关经过选举后,工人阶级和苏联知识份子的先进代表开始领导各职工委员会。二百三十多万的工人、职员、工程师、技术、科学工作者被选入职工机关。百万积极份子大军直接参加了职工机关的工作。他们是列宁斯大林党教育起来的人,工人阶级的利益对于他们是高于一切的。他们以对他们的信心而骄矜,以自己能在职工机关工作而光荣。但是其中有些人缺乏经验,抓不住主要的环节,常常缺少把工作完成到底的决心。<br/> 列宁曾经写过:“一个政治领导者,不仅负领导的责任,并且对于被领导人的工作,也要负责任的”。列宁这一指示完全适合于苏联职工机关的领导者。职工会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苏联工人阶级固有的最优秀的、最崇高的品质。他的生活就是自己团体的或工业部门工人的生活。团体的成绩也就是他的成绩,他在这些成绩里会看到自己工作的结果。被认为是群众的真正波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者,应该是有严格的原则性,应该是谦逊的。如果在工厂里广泛展开社会主义竞赛,劳动纪律坚强,劳动生产力步步增长,并且工人的工资在这种基础上逐渐提高起来的话:如果把教育工作与文化生活施设组织得尽美尽善——难道这一切不是职工会工作人员成绩主要的说明么?难道这些不能给他无尚精神上的安慰么?工人对于这样的领导者总是说:<br/> “我们的职工会工作人员都是精明强干、言行一致的人。”<br/> 但也有时候是这样的:职工机关的领导者整天表现在埋头苦干、奔走、忙碌,外表似乎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但若仔细一看,原来他并不深入工作,停止了学习,失掉了前途,没有积极份子。他一味想单人独马“扭转”一切问题,这种领导者是没有出息的。<br/> 领导者应该善于分析社会现象,考虑群众的经验,归纳它做出正确的结论并给以正确的指示。岂是一个政治落后的,生产问题分析不清的,并且在自流现象上当权的人能胜任的么?<br/> 萨马尔坎肉类综合工厂的工厂委员会主席勃罗维尔曼同志的实际工作就是一个显明的例子。他停止了学习,不提高自己的事务工作水平。他只作些不关痛痒的讲演,读一些责备书了事。工厂委员会不活动了,积极份子也不参加工作,工人们对工厂委员会的反映说出很短的但是很有力量的一句话:我们的工厂委员会是荒地一块。<br/> 强化职工会组织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是让我们的干部们精通马列理论,以创造的精神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上去,提高干部们事务工作的水平,要想成为劳动人民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单纯的欲望是不够的,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有高度的文化。这又需要坚苦不拔的学习,并且善于机警的倾听群众间的舆论,才能办到的。只有这种领导人才有威信,只有这种领导人才能受尊敬。<br/> 在苏联工会中央会议的全会上,引证出许多未能按集体契约完成任务的令人不满意的事实来,直到今天,乌里扬诺夫用具制造工厂、沃罗希洛夫格勒机关车制造工厂及其他某些地方的企业的经济工作人员和职工会工作人员仍在轻描淡写的实现自己的职责,这是一个严重的缺点。<br/> 主要的原因是各职工机关对契约执行程度的监督组织不坚强,在监督上吸收的群众太少。有些工厂的审查工作密而不宣,藏在办公室里谁也不知道。某些地方的经济的与职工会的领导者们找出来能履行契约的某条款时彼此宽恕,这种无原则性的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不能容忍的。<br/> 职工会工作人员绝对不应该逃避提出来的尖锐的问题,尤其是在满足工人和职员合法的要求时。尖锐的、波尔什维克地、不顾情面的批评,是助长我们前进的力量。谁怕批评,谁就是遭人卑视的懦夫,改正或是粉饰错误,在他是没有什么两样的。<br/> 我们还要举出另一种的现象。有的职工会的领导的正确地批评经济工作人员的某些怠慢的地方,这种批评是好的而且是必须的。然而同是一个领导者,为什么还有看不到某些工人或职员不完成自己所负的任务的呢。他说:我是职工会的主席,怎好干涉行政上的职责呢?这是如何有害的糊涂想法啊!真正的指导者和领导者并不做群众的尾巴,不宽容落后的情绪。职工会领导的职责是给予改正,和他们去谈,而在必要时就加以批评。领导者的工作不好和被领导者的工作不好都应加以批评。<br/>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各部份都完成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成绩。职工会在这一方面也有不少的功劳,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相信苏维埃职工会的干部,以创造的精神精通马列理论,以波尔什维克的组织艺术,在今后仍将成为列宁、斯大林党走向共产主义全面胜利道路的积极的助手。<br/>         (译自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九日劳动报)

学习动态

第4版()<br/>专栏:<br/><br/>  学习动态<br/> 张垣工厂机关 普遍开展学习<br/> 为了提高全体职工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平绥铁路局、张家口第一面粉厂、张家口机制面粉厂、自来水公司、下花园宝兴煤矿等单位先后成立了学委会进行学习。按文化程度划分了学习小组。平绥铁路局并建立了读报组、通讯组、黑板报及墙报组。各单位均规定每天学习两小时。学习方法:有阅读能力者以自读为主,提出疑难讨论或请人报告。文化程度低的主要靠讲解和讨论。识字学习,采取与工作结合的方法。如张垣机制面粉厂从经常用的麻袋,小麦等字学起。张家口平绥铁路医院工人组除参加时事讨论外,并有专人教识字。此外还抽空唱歌、演剧,全院呈现了活泼愉快的新气象。铁路职工们并开始积极为党报写稿。<br/> 祁村煤矿全体职工学习时事提高生产<br/> △太行实业公司祁村煤矿全体职工,在阴历正月曾经先后学习“将革命进行到底”及毛主席对时局的声明。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实现了毛主席的八项和平条件才是真正的和平,并提出努力提高生产计划的口号,为实现将革命进行到底而奋斗。<br/> 邺县举行学习测验 干部民兵认识提高<br/> 为了认识与揭发国民党反动派的和平鬼把戏,邺县县委宣传部特于元月三十日派人到各区进行了一次学习讨论与测验,结果收获很大:一、使干部民兵在思想上明确了蒋介石求和是假的,并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分清了阶级界限,认识只有斗争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如六区干部张华生同志说:“蒋介石下台,换上李宗仁,是换汤不换药,一个共同点都是反人民。”郑瑞同志说:“反正这些家伙改不了反人民的本性,一天有他存在,一天就没有和平。”二、认识了毛主席提的八项和平条件是真正代表民意的,是正确的,缺一不可的,有不少同志说:“过去看了那八条,很不够深刻,经过讨论后,认识到缺了一条也不行。”从这次学习测验来看,证明过去的单纯测验,解决不了思想的内在问题,只有经过反复讨论,才能把实际问题摆出来,对错误的认识给以批判,对正确的理论才能体会的深刻。<br/>                 (邺县联合办公室)

战士的歌

第4版()<br/>专栏:<br/><br/>  战士的歌<br/> 团结打敌人<br/> 建功部机一连邢书元<br/> <br/> 新同志,来到班,<br/> 各个同志笑连连。<br/> 凤鸣给他军装褂,<br/> 谷凯给他衬衣穿,<br/> 新老战士如兄弟,<br/> 互相帮助要当先。<br/> 你帮我,我帮你,<br/> 文化技术要多练,<br/> 练好技术上战场,<br/> 沉着勇敢到阵前,<br/> 多杀敌人多缴枪。<br/> <br/> 立功把罪赎<br/> 成功部一连王金盛<br/> <br/> 一九四七年,<br/> 六月三伏天,<br/> 蒋贼众汉奸,<br/> 来到我家园,<br/> 进门别不讲,<br/> 用绳把我拴,<br/> 绑到大队部,<br/> 押我十七天,<br/> 逼我当匪军,<br/> 担任办事员。<br/> 匪徒真凶狠,<br/> 抢米又抢面,<br/> 一心害人民,<br/> 万恶罪滔天。<br/> 大炮一声响,<br/> 把我来解放,<br/> 宽大又优待,<br/> 对我教育强,<br/> 走上光明路,<br/> 生活乐洋洋,<br/> 思想转变好,<br/> 参军上战场,<br/> 不怕过大水,<br/> 不怕爬高山,<br/> 立功把罪赎,<br/> 活捉贼老蒋。<br/> 全国得解放,<br/> 人民得安康。<br/> <br/> 担架七尺长<br/> 建功部李兰亭<br/> <br/> 担架七尺长,<br/> 同我上战场。<br/> 一气跑上去,<br/> 就把伤员抢。<br/> 伤员放上边,<br/> 抬至我后方,<br/> 虽不是武器,<br/> 战场作用强。<br/> 除救伤员外,<br/> 用处也很广。<br/> 上房可做梯,<br/> 睡觉可当床。<br/> 过河可架桥,<br/> 处处把我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