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如何给报纸写论文
巧尔尼雪夫作
王子野节译
我们党的整个历史和报纸历来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没有报纸就无法领导。斯大林同志的这个有名的指示已成家喻户晓的口头禅了。一般都承认报纸乃是改善党的、苏维埃的和经济的各部门工作的最重要的武器。因此,党的活动分子应当尽可能经常利用报纸的讲坛。
报纸论文的作者比之在群众大会上作演讲的演说者拥有更多的听众。经过报纸,作者与成千上万的读者说话,影响他们。领导者在报纸上的直接的言论乃是领导的有效方式之一,因而党的工作人员应当把参加报纸工作视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活动家,就应当发展各方面的才干,就应当学会当众发表言论的本领,不论口头的也罢,不论在报纸上写文章也罢,都能熟练自如。可是有许多党的工作人员还是很不积极地参加报纸工作,而在个别的场合甚至很不正确地对待这样一件负责的工作。最近“红色克里米亚”报上说,尼日列戈尔斯基区的党委书记对于与报纸合作有一种奇特的理解。他想使用报纸的讲坛时,就告诉区的报纸的编辑:“你写好论文,我签个名。”象这样的论文不应发表,它证明了对报纸言论重要性的不理解,对读者不负责,不用脑筋。
当你对于某一问题想说话的时候,你不要指望另外还有一个人拿笔给你写下来,你应当自己动手写。
如何写论文从来都没有什么现成的统一的方法,而且也不能有。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特有的方法去写的。可是某些卓越的作家和政论家所说的忠告对于没有经验的论文写作者终究是有帮助的。以下就让我们来引一些名言警语吧!
作者开始写作时应积蓄材料并在论文中放进某些自己的新的东西,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用自己的文体写下来。每一个政论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在优美的、鲜明的论文中常常都留下该文作者的个人特点的痕迹。柏林斯基说:“我的论文和我常常是一种不可分离的东西”(通信集第三卷三○六页)。可惜在我们的报纸上还常碰到许多千篇一律的材料。有些作者常常都按一个模型,一种格调写文章,所以很难辨别他们各人的特点。
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一切的论文,而只是那些能对读者发生影响,对事件发生作用的论文。杜勃洛柳包夫对某一短论指出说:“如果说这篇论文的优点是在于四平八稳,那么它的缺点也就在于不痛不痒”(全集第四卷三七二页)。这种不痛不痒的论文在我们报纸上是不能有位置的。
当作者执笔为文之际,他首先应当想一想:他有什么话要说,他准备要写的东西是否重要和有意义,写在文章里的东西是有益的,或者相反地是徒费时间,因为读者不看重他的论文。
十分明白,每个作者都希望写出有内容的,明确的令人满意的论文。任何一个作者都力图使他的论文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读者心中引起反响。好的论文不能一挥而就,一气呵成。不是的,它要在脑子里逐渐形成,报纸论文的出现之前,先要作细密的准备工作,周密地思考主题,把主题思考成熟。必须在自己的手册中积蓄材料,系统地写下要点、事实、纲要、意见——一句话,论文里所要写的一切。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思索、思索再思索,否则就值不得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写下来的东西本身就一钱不值”(全集第一卷二七五页)。
弗拉季米尔·伊里奇周密地思索和准备自己的报纸论文。“列宁文集”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个列宁的创作实验室,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他的某些论文的产生和出现的过程。
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对于我们乃是不能代替的实践指南。我们应从这些著作中吸取忠告和指示。同时,研究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时,研究列宁的通信时,党的工作人员应当学习写评论的艺术,学习如何推敲词句。
一九一三年弗拉季米尔·伊里奇在给一个投稿“教育”杂志的作者的信上说:“你的文章收到了,也读过了。依我看来,主题选得好,论述也正确,可是文词欠修饰”(全集二十九卷九三页)。
在评论这封信时,克鲁普斯卡耶在“向列宁学习工作方法”一书内指出:
“这样,选择主题,论述主题,文词修饰,这正是伊里奇所注意的三大要事。”
生动活泼的内容深刻的主题是取之不竭的。实际的工作人员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主题枯竭之苦:生活本身就会提供出来。党的工作人员是处在生活之中,观察新人的不断的生长,每日都和他们碰面。全部问题是在于如何从印象和观察得来的大量而繁杂的材料中舍去次要的和挑出最迫切的主题,急需解决的问题。更必须正确地,按照党的立场观点来论述和解释主题,找出和揭露首先是第一等的,主要的东西。
某些党的工作人员写论文时力图无所不包。这些论文的作者总想一下子解决一切问题。他们从一个问题又扯到另一问题,可是一个问题也没认真论述。这不能叫作论文,而是各个章节的人工的凑合。应当规定任务的范围,规定出中心的主题并作精密的论述。这样的论文才是完满的。
为了正确地论述所选定的主题,应当:认真研究问题,搜集突出的事实,可靠的例证。但是有时候虽然正确地规定了主题,有些作者却又不能周密地论述它。
党的工作人员写了论文给成千上万的人阅读。这就必须在文词上多下功夫。应当力求以优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明显的语言来叙述它。
叙述形式决定于论文是写给谁读的,为谁而写的。不要采用初次碰到的,偶然的词语,不要使用冗长的语句,陈词滥调和夸张的表现。应当力求避免现成的形式,而去寻找恰当的、新鲜的语言,以便准确地、明白地说明问题。当然,这不能一蹴而遂,而要经过一个过程的。经验是有益的事。辛勤努力就能战胜一切。最后笔杆就会变得驯服,可以运用自如。
对于语言不能用陈旧的尺度去衡量它。劳动者的语言和词汇是在不断地丰富起来,在革命前,有一种地方报曾检查过农民对报纸的语言是否能懂得。检查结果是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都读不懂报纸的论文。以下的一些词语农民是不懂得的:“农业技术”、“结果”、“加里”、“管制”、“抵抗”、“环境”、“沉滞”、“条件”等等。
这已是过去的事了。新的、苏维埃的工人,新的、苏维埃的农民已和文化、书籍、俄文的财富结合在一起了。可是我们的报纸有时还不会写出适于广大读者阅读的论文。
在给“青共真理报”全体编辑员的信上斯大林同志写道:
“应当很好地把‘青共真理报’上的论文的文体弄得简单些,责成编辑同人写得简单些,使用简短的语句,尽可能不用外来语,如象伊里奇所作那样”(全集第七卷一五五页)。
我们应当学习列宁和斯大林写简朴而明白的文章。加里宁曾号召党报的工作人员学习斯大林同志的“语言的精悍、明白和洗炼。”他说“试用简短的叙述来表达斯大林所说的思想!”
写论文开始时要有计划。作者应当有明确的计划,即使是粗略的计划也行。决不可把写计划看成例行公事。重要的是计划要经过深思熟虑,思想弄明确。而后必须考虑标题,标题是揭示论文的内容的。标题乃是论文的有机部份。一切大政论家和作家都很重视标题的选择。任何一个作者对于自己的苦心之作取一个什么名称总是关心的。热心写作的人总想给自己的论文选择一个简单而又新颖的标题。作者应力求避免选用陈腐的,什么也不能说明的标题。
高尔基有一次写道:“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它好象在音乐里给予全篇作品以音调,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找到它”(“我们怎样写作”)。有些作者因为费心寻找特异的,奇巧的开头而弄得头晕目眩。他们总是想方设法不用简单的开头。另外一些同志认为开头应当写得华丽些,又有些人认为没有长的导言就不能写论文。对于这样的作者最好请他们回想一下柏林斯基的警语:“假如第一行落笔太远,那么这篇论文一定是废话连篇,离题千里;假如第一行就接触事件,那么这篇论文就是好文章。”
列宁的论文从不用冗长的前言。例如“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一文,列宁并没有把报纸的意义和任务展开论述,他是用以下的话开头的:
“对于旧题目的政治鼓动——对政治的空谈占据的篇幅太多了。对新生活的建设,对于这种建设的事实所占篇幅则太少了。……关于这些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明白的确已为群众所熟习的现象,为什么不用二十行十行来说,而要用二百行至四百行呢?”(全集二十三卷二一二页)
列宁常对最急迫、最困难的题目写出非常简短的论文。革命前发表在“真理报”上的“俄国的大地主的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一文统共不到八十行。
斯大林同志关于连拿事件所写的论文“奔流起来了!”占了一百行。斯大林同志在第一期“真理报”上写了一篇论文“我们的目标”——纲领式的论文,全文也不过一百行。
写好文章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应受尊敬的,参加党报是光荣的任务。我们的报纸非常需要与党的工作人员合作,与熟识生活的人们合作,与有理论修养而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们合作。积极地与报纸合作,这是党的工作人员的责任。
  (原文载苏联“党的生活”一九四八年四月出版的第七期)


第4版()
专栏:

  翻身了的郭梦女
 冀南出席全国妇代会代表之一
从封建压迫中解放了的农村劳动妇女郭梦女,当选了冀南出席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的代表,冀南许多村庄的劳动妇女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感到十分欢欣。
当记者去访问这位劳动出身的妇女代表时,她正在和一位姑娘谈她在封建压迫下悲惨的童年,她说:“我九岁那年,俺娘添了一个小兄弟,因为娘没吃的也没有什么奶,还不到满月哩,弟弟就饿得皮包着骨头不成个样了。俺爹咬着牙,把祖辈留下的几分地当出去,当了地的钱还没吃到俺娘满月就完了,家里还是没啥吃,爹看着娘流泪,娘抱着小兄弟哭,俺兄弟小嘴一张一张的哑着嗓子哭不出声来。我象傻子一样,看看爹又看看娘,摇晃着弟弟,心里害怕,不知道要出什么事。天快黑的时候,一位老妈妈抱上我的兄弟走了,我哭着往回拉,俺娘搂住我说:‘让他逃活命去吧,咱养不活他!’可是俺娘的眼泪象雨点样打在我的脸上。”说到这里,梦女用力地抿住嘴,抑制着自己的悲痛,接着又说:“第二天俺娘一早就起来了,给我洗脸、梳头,说是带我去串亲戚,到了北关,把我送到一个生人的家里,不一会母亲就不见了。从此我就当了童养媳。
婆家人多地少,日子也不好过,婆婆叫我纺花,我纺不好,或是夜里纺的时候打瞌睡了,婆婆看见不是打就是骂。一天做两顿饭,有时蒸的窝窝生了,一家子骂,有时多添一把火,汤又烧干了,又得挨打。唉!那难处说不尽有多少!”她接着谈到了现在,脸上也逐渐露出了笑容:“梦也梦不到有今天,要不是来了共产党,妇女们万辈子也不能解放!从民主政府成立后,我就参加了妇救会,为这婆婆要打我,最后我们分了居。那时只给了我一亩四分地,少吃没穿的熬煎着,一天不闲的纺卖线子,做零活。群众运动起来了,我分了四亩多地,头年耕的麦子、谷子、高粱、棉花啥也有,吃到现在还有存的。头年买了个小猪,还买了一头小毛驴开磨坊,每天磨三斗麦子,能赚六斤面十多斤麸子。”
郭梦女不但自己生产的好,还热心的帮助大家生产。去年防旱时,她动员了全村百分之五十的妇女去浇地,三晌浇了二十四亩。入冬后,组织了一个妇女纺织组,挖窨子时,她扛木料、搬柴火、背土、打顶子,因此大家生产情绪也十分高涨。由于她帮助别人解决困难领导大家生产,柏乡解放后,三次被选为妇会主任。现在当选为出席全国妇代会的代表了。
当记者顺便问到她的夫妇生活时,她红着脸说:“从前打我骂我,分家的头两年不上我这屋来。现在不同了,我忙的时候,他也替我挑水做活。婆婆也变了,她时常关照我,叫我去喝水喝汤。这次县里选上我当代表,全家包饺子送我,把俺孩也拦过去了,一家人看着都怪亲热的!”梦女从过去劳动的历史中,得出一个极宝贵的经验,她很认真地说:“妇女要翻身,只有参加生产!”这时,那位姑娘的两眼,尊敬的注射在她胸前的红色代表证上。


第4版()
专栏:

  群众智慧
鹏程 修亚
天过半夜了,张团长还在办公室里写东西,他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兴奋地在思索着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战士孔贵华和陈伦德想出来的练兵办法,怎样在全团里大大提倡一番,让每个连队都这样做起来。
事情是这样的:前天团里开了练兵动员会以后,孔贵华和陈伦德直到半夜还睡不着,孔贵华睁着眼睛问陈伦德:“老陈,你想什么心思?”
“想什么!上级号召咱们人人用脑筋,个个想办法,咱也得想个办法呀!”
俩人碰对了心思,就扯在一起,从打××镇的缺点谈到上次练兵的经验;从过去干旧军队的辛酸日子说到从瓦子街被解放后的民主生活。孔对陈说:“我想了一想,王小虎平时不好好练射击,上战场心一慌,就乱打,平时不好好练动作,一打仗就散不开,伤亡大。我想,要练好兵,就要下苦工夫,办法要对头,战术动作和爆炸、投弹、刺杀要好好配合;敌人工事变了,咱就得研究。比方咱们上回作战有毛病,伤亡就大,现在练兵,就要研究打过的仗,练好了真顶用,可是怎么练好呢?那就要发扬批评……”。
陈伦德听了连声说:“对,对,你的意见我赞成。”第二天,他们就汇报到连立刻又传到营部,经干部们一研究,认为孔、陈两人所提出来的可以归纳成“四大结合”,第一、野外动作与实战相结合;第二、战术与技术相结合;第三、研究敌人与改进自己相结合;第四、批评与学习相结合。
听了营里的汇报,张团长心里非常感动,回到团部就给各营打电话,叫各营连干部和参谋们开会,会上讨论了怎样把“四项结合”的练兵方法贯彻到各个连队里去,大家提出来好多具体办法,最后决定各营先掌握住一个连,进行具体帮助,取得一些经验,然后再普遍推广。
      ×      ×       ×
团里的练兵热火朝天的展开了,对于通勤杂务人员如何抽出时间进行必要的练兵,这个问题,有些干部觉着没办法。有一天,张团长到九连,看见伙房门口摆着瞄准架,蒸馍的、烧水的、瞄准得有条有理。后到四连,看见壁报上有一幅战士画的“四连伙房一面做饭一面学武”的画,他们分工做饭,夜里把次日工作准备好,第二天就抽时间练兵,于是他到处推广这个办法。第二天到九连,他又看见连长在指导大家瞄准,他想:“对啦!通勤人员练兵还必须有专人指导,才能练得好。”根据这些从群众中得到的启示,他便有了做好勤杂人员练兵的具体办法。
有一次,因为同志们不下苦工夫,练武时,投机取巧,战士杨中盛发明了一种检查方法,专门检查射击动作是否确实,张团长知道了,便立即进行了表扬,定名为“杨中盛检查法”,不久各营里都采用起来,对提高射击技术起了很大作用。
     ×       ×        ×
群众的智慧不断的集中到领导者那里。张团长有意识有计划的推广这些优点和办法,练兵得到了不小的收获,在射击测验时,全体百分之九十八的人数,弹中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平均环数在十四环以上。战士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研究敌人、改进自己的“攻防委员会”,边打边学习,实现了四项结合。
从这些实际的体验中,张团长获得了一条真理:“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集中群众的智慧,指导群众,就是一个领导者的领导艺术,走群众路线的方法,如果我们对新鲜事物缺乏敏感,如果我们不向群众学习而缺乏阶级的责任感, 那么我们将永远陷于老一套的圈子里跳不出来。”


第4版()
专栏:简复

  简复新为君:
华北贸易公司住北平市公安街六号,电话五局四八三○。你拟代售食粮,可迳去接洽。韩放君:
你所反映之某一情况,已转送北平市人民市政府。杨云鹗君:
你兄于一九三三年为革命牺牲事,我们已将来信转寄中共中央中原局,请他们查询。赵省三君:
你如准备留居北平,可到你现住区公安分局办理户口登记手续。如欲投考学校,今后机会很多,请留意各报上的招生广告。另小商贩贷款问题,现在有一合作银行专门办理小本贷款,最近即开始营业。静波先生:
你来信反映:太行临城一带发生严重的牛瘟,而当地又缺乏兽医先生,群众对此事要求又为迫切。我们已将原信转寄华北大学农学院,让他们研究解决。侯振南先生:
来信反映安阳县七区洹河一带村庄,群众喂水鸭很多,而要求改进孵鸭技术。我们已将原信转寄华北大学农学院答复。任县完小,一读者先生:
来信询问关于小学课本,及教育经费问题,我们已转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答复。高邑县教育科:
来信问关于女教员婴儿补助米,及小学经费开支问题,已转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答复。
             社会服务组


第4版()
专栏:

  推荐“万世师表”
黎先耀
“万世师表”是一张苏联新片,原名叫“乡村女教师”。当今天北平这文化古城已回到人民自己的怀里,知识分子如何和工农结合,已成为目前我们革命中一个主要课题的时候,这张影片对知识分子,是有极现实的教育意义的。
这张影片是写一个师范学校的女学生,从她十八岁由学校毕业,一直到鬓发尽白,始终坚持着为人民教育服务的故事。这位女学生名字叫华尔华娜,是一个平凡又朴实的人,她立志要到祖国边远的乡村去当一个教师。她抱着地球仪,乘一辆破马车来到尚在沙皇统治下的荒凉、贫穷的农庄来,几十年如一日,不避艰难和阻挠,要把那里度着牛马生活的人民从愚昧、疾病、穷困中拯救出来,真如她爱人马尔丁诺夫,在被捕的前夜,浴着伏尔加河的月色,对她所寄托的希望:
“但愿西伯里亚的暴风,不会吹拆了你的理想!”
象蚯蚓一样,默默地工作着,她象太阳一样永无请假的日子。她将孩子带着到旷野去,告诉他们田里的麦子怎样变成面包,虹又为什么这样美丽。在她循循诱导之下,她的学生们不但明白了地球是转动的,并且他们还会背诵尼克拉索夫的诗篇!
“贫穷并不是罪恶,而是很多人走过的光荣的道路!”
最初,她是朦胧不自觉地,带着当时旧俄“民粹派”的苦行思想,小资产阶级温情的人道主义下乡去的。她曾挺身而出卫护受丈夫敲打的妻子,她节省下一月几十卢布的薪金,来帮助被破屋压死了孩子和牲畜的贫农。但是只要沙皇还高踞在宝座上,她这一切改良的努力,全都落了空;她的好学生,也因为是农民儿子的身世,被摈弃在中学的大门外。村庄依然是农民们的地狱。
十月革命的胜利,替俄罗斯带来了一个新世界,她底手沾泥粪的穷学生可以穿起整洁的制服,昂首跨进城市中学的门槛了;她所教书的农村,响起了集体农庄快乐的歌声和曳引机的合唱,她那一间挡不住风雨的矮木屋教室,也已变成了一座充满了阳光的水门汀大楼。现实生活深深地教育了她,使她懂得了这幸福的世界,是无数和她底马尔丁诺夫一样的,英勇忘我的共产党员的鲜血和生命所换来的。
经过多年艰苦岁月的磨炼,象一株耐寒的松柏,她已能经受任何残酷的打击,她爱人的牺牲,并没有使她灰心,使她懈怠于对自己工作的努力,她按住自己个人感情的伤痛,在人民教育事业上,寄托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一天,她在整日工作后的疲劳中,听到播音机中报告,祖国颁给她最光荣的奖章,以答谢她一生为人民教育服务的功绩时,她太感动了,感动得滚出了泪,这也是人类最圣洁,最甜蜜的泪。当反法西斯卫国战争胜利的庆祝会上,从后方乌拉尔工厂回来的劳动英雄们,从前方医院回来的英勇的看护们,从柏林、华沙战胜荣归的战士们,都是她从人、手、刀、尺起教他们长大的孩子,都是她曾替他们擦过鼻涕、骂过他们顽皮也赞过他们聪明的孩子。今天她祖国原野上一片桃李,都是她在风雪天播下的种子,她怎能不拥抱着他们含泪而笑呢?
我们应该向华尔华娜学习,她的一生,正指出了我们中国知识分子一条光明的前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