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记那达慕大会
本报驻内蒙记者 艾方
    一 有了共产党生活就改善
从中国东北角上的一座小城——海拉尔乘汽车向西南走,穿过辽阔的草原,经八小时的行程,即可远远了见一所琉璃瓦闪着亮光的宫殿式的庙宇,这就是呼伦贝尔的甘珠尔庙。
这座孤零零的庙,平常很不热闹,但近些天来却有些不同,汽车往返于去海拉的道上,载着工作人员、剧团的演员、还有马达、扩音器、道具、大批的布匹、粮食和日用品,就是连搭棚的木杆和席子也是远从三百里外运来。各地成群结队的商人们,带了他们的货物,牧民们带了自己的牛羊和蒙古包,赶着长串的勒勒车,从四面八方向这里移动着,汇集成一个热闹的集会。
这个会,是内蒙社会的缩影。这里所表现出来的,从草地牧畜牛羊的游牧经济,到此地城市的皮毛杂货商品贸易;这里有青年男女哼着蒙古小调来往走过,也有露天剧场和电影。在这里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由简单落后的,向着进步高级发展的过程。而蒙古人民生活的逐渐向上,是由于有了共产党的领导,这是记者在遍访蒙古包时,大家一致的答复。
    二 “人畜两旺”的道路
第一天开幕会上,盟长陈炳宇同志号召大家,要做到云泽主席所指出的“人畜两旺”,必须提倡劳动互助,防火、锄奸、展开卫生运动。政府是时时刻刻为人民兴利除弊的,并把这些号召变成具体工作,贯彻到群众中去。蒙古人民为了要改善生活,他们在政府领导下,辛勤的劳动着,但仍有少数人存在着迷信思想,企图求助于神,政府并没有强制他们不信神,但政府在大会中,反复向牧民们进行了宣传教育工作,说明“人畜两旺”、“发财致富”之道,并揭破迷信。政府表扬了多子母亲乌云等。这个养活了九个孩子的母亲,她之所以能够养活孩子,是由于在蒙古包内生,她打破了封建统治者陷害蒙古人民的欺骗迷信宣传,说女人生孩子不能生在蒙古包内,“冲了神”不行,因而造成孩子大人大批死亡。在大会的展览室内,有关于卫生的专门照片图画展览,每日拥挤着参观的人们。招待员详细解说着各种病的来源及疗法,如何接生及如何保育等。
牧民们热爱自己的牛羊,牛羊就是他们的生活。由于各方面条件落后,受自然灾害所侵袭,因而造成牛羊的大量损失。狼、疫病、气候的骤变与牛羊为敌,以西新巴旗圣山东西索木来说,去年狼害损失羊三千只,夏季,剪羊毛后,一次大雨气候骤冷,冻死一万多只羊,但今年在政府领导下主动克服灾害,一年损失总数不到三百只。今年群众已打狼一千四百余只。并打破了“狼是天狗,吃了羊不能打”的迷信说法。在呼纳盟今年全部实行了牲畜防疫注射,防止了疫病的发生,牧民们的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因此牲畜的繁殖逐日增加,全呼纳盟草地的牲畜,由去年的六十六万多头,增到今年的九十万头以上。
牧民们更爱他们的马,在大会上展览的蒙古马和蒙古马同苏联马的混合种,以及参加赛马会的马,一个个都是那么膘壮而漂亮。牧民们对养马有丰富的经验。
    三 赛马会
赛马的时候,八十多匹马由八十多个十来岁的娃娃驾驭着,从五十华里外奔驰而来,草原上卷起一阵尘土,人和马飞跃前去。无论老年人,年青的小伙子和姑娘们都来了,当群马接近终点的时候,口哨声呐喊声喧嚷起来,骑者扬起了鞭子,伏在没有鞍子的马背上,马的四蹄几乎与身子成一条直线地跃进着。一步之差,十三岁的娃娃斯问骑着普鲁希的马驹跑在了前面,荣获第一名。这是最紧张的一个场面。骑马、射箭、角力,充分表现出蒙古民族英武的气质。
    四 为生活改善而欢乐
自始至终,大会是在愉快中进行的。白天开会和游艺节目之余,牧民们整个时间化在牛羊和杂货的市场上,人们有的腋下夹着新购的长筒皮鞋,有的拿着各种布匹,笑嘻嘻地走来走去。黄昏,蒙古包里灯火亮了,马头琴和着悠扬的歌声从各处飘起。再晚一些,人们就都偎在戏台前,去看各种舞蹈、蒙古话戏及电影。
在这里,到处洋溢着内蒙人民生活初步改善后的欢乐。
                   四九,九,二八


第6版()
专栏:

  我不再做空头“诗人”
董临
我曾热中于写诗,幻想做一个诗人,整天埋头在普式庚诗集,查尔德·哈罗,欧密罗与柔丽叶,浮士德………等厚甸甸的册子里,想在那里拈得一些美妙的诗句。我又匆匆忙忙地把一些“美丽”的“词藻”堆砌成一行行的,寄到编辑部去了。可是在报纸和刊物上总看不见我的诗篇登出来。于是我“失望”,我“叹息”,唉!人们太不“艺术”了,这样“美丽”的诗篇都“欣赏”不了。
旧社会里,先生教我些不讲内容的“讲演法”,脱离实际的“辩论术”,教我“为艺术而艺术”,教我“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些,我都学得很好。
“诗人”,多么崇高的称号,于是我拼命的钻,钻到牛角尖里去找我的诗。也想象拜仑一样,出版了“查尔德·哈罗”一夜便成了红人,写诗又是这样的轻而易举,平常写文章连不成气的句子,分成一行一行就成了诗,实在是一条“登龙”捷径。有时偶而写了个什么东西,人家三个“还不错”一夸,自己也就有点相信自己是诗人了。
解放了,我还没有把旧社会的这些脏东西抛干净,由于自己对革命的幻想,和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我曾在一首题名“革命的钟声”的“诗”里,这样歌颂着革命:
听啊!
革命的巨钟
悠悠然响了!
它飘过山川,
奔向四方,
它驱走了黑暗,
带来了光明。
它警报着青年!
快扛起自由的大旗,
用鲜血去灌溉那
美丽的革命花朵,
让她开得更加鲜艳,
更加芬芳!
猛一看,倒音韵铿锵,排列整齐。但仔细思索一下,就毛病百出了。除了满篇的“黑暗”“光明”“大旗”……等抽象的名词外,究竟说了些什么?革命何来“巨钟”?这“巨钟”又何至于“悠悠然”“飘过”山川?又不是敌机空袭打“警报”做什么?革命本来是一件艰苦的斗争,怎么会成了“美丽”、“鲜艳”、“芬芳”的“花朵”?……
写文章跟说话一样,说真心老实话人家容易感动,油腔滑调别人一听就讨厌。只有把真心感动的话写出来,才能感动别人。一味的玩弄技巧,在形式上耍花样,就好象旧社会里油头粉脸的人物,在今天只能是舞台上的丑角了。
最近我读了一本诗集“东方红”(人民文艺丛书),里面是几十篇工农兵的短篇诗创作。它们都是那样精练、明快地表达了那样丰富、真实的思想感情。如其中有一篇战士的枪杆诗:
手榴弹,好伙伴,
敌人见你就完蛋,
英雄上了功劳簿,
你一半来我一半。
多么强烈的流露出对自己杀敌武器的热爱,战胜敌人的坚强的信心和火热的战斗情绪。其他工人、农民的创作也都同样的表现了翻身作主人的快乐情绪,充满了崇高的阶级友爱和对新中国建设热烈的期望与信心。为什么他们能写出这样好的诗呢?原来他们都是实际生活、锻炼在生产、战斗的战线上,有着丰富、真切的斗争体验。而我却不是这样,我想自己出人头地,我想在学习写作上钻“巧门”,单凭“热情”地空喊一泡便自以为是一首好诗,我坐在写字台上,眼睛瞪着窗外的天,想硬从脑袋瓜子里挖出个奇迹来,我想把“诗人”的“冠冕”一手窃过来。但这“巧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硬要钻,碰扁了鼻子也钻不进去。
现在我懂得了,懂得了什么是革命?革命做什么?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我不再做那样的空头诗人,我应当写一些我所熟知的事情,确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写人民需要的东西,根据具体现实的材料,老老实实地把事情交待个明白,使人家一看能懂就成了。一定要改掉自己眼高手低,好高鹜远,喜欢幻想,不从实际出发的毛病。根除自己写作是为了“出风头”“搞名誉”的思想。深入到实际生活里去锻炼,虚心做工农兵劳苦大众的小学生,才能写出和群众思想感情一致、为群众所喜爱的东西,才能达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我必须从头学起,象小孩子学走路一样,一定要先学着顺地溜,才能学着一步步走,然后才能跑、能跳。
                   (转载自皖北日报)


第6版()
专栏:

  我们要互相批评
朝阳门火车站工人 郑志强
站在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我们应该对于旁的同志的缺点与错误坦白、诚恳地进行批评,还要时时刻刻检查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进行自我批评。有的同志容易看见别人的错误,可是很难看见自己的缺点,有的同志只知批评别人,不批评自己,也有的同志从来不顾批评别人,惟恐“得罪”人,还有的同志,只乐意人家提到他的好处和优点,不顾别人提他自己的缺点,如果听到别人批评自己,就十分的不高兴。发扬互相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由此发挥我们的长处,克服我们的短处,才能有进步,因此要进行互相批评和自我批评,随时发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如果我们常常的互相批评,会不会造成不团结的现象呢?如果因为一点小事情争吵,那自然要破坏我们的团结,如果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取进行,为了认清真理,那么互相批评愈多进行,就愈能使我们的团结加强,有时你看到了我的缺点,就应象看到你自己的缺点一样,应该诚恳的指出来,并且提出怎样改正的办法,而我也同样的对待你,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一定会团结得很好,如果遇到了政治问题,或思想问题,我的看法,你不同意,你的批评我不接受,那么我们能不能不发生争论呢?是不能的,相反地,这种争论十分有益,因为争论的结果,就能判别出来什么是错误,什么是真理。我们还要懂得,对于一个有缺点、有错误的人,并不是就应当看也不看,理也不理他,这是不对的,应当好好地指出其缺点,使其承认自己的缺点,能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有了这种态度,自然能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了。


第6版()
专栏:

  下乡工作锻炼了我们
顾文浩
我们一组五个人,下乡到杭县三墩工作。
刚去的时候,农民见到我们就跑了,说一声“请坐”还算好的;和他们讲话,十句有九句不懂。我们觉得要打破这个困难,就先得学习劳动。于是和他们一起车水拔草,起初车水车了几脚,就全身发软,拔草拔了几行,就腰酸脚痛,满头大汗,我们拼命的忍耐下去。他们见了就待我们很热情,见面也有说有笑,“同志,同志!”“老顾!老郑!”的喊,把一把把豆塞在我们袋里,并请我们吃糕,这种热情,大大的鼓励了我们。
工作半个月后,老郑说:“现在我对衣服穿得花花绿绿的人看不惯了,”我们一天吃两顿,吃得也不好,但我们从不发怨言。白天工作回来,就帮助烧火,买菜,打面条子,起初认为不必再做这些工作了,后来就打破了这懒念头。
夜里轮流站岗,本来每人站一个钟头就够了,我们站上两个钟头,在月夜,圆月从东边到西边,影子从西边到东边,问:“站得差不多了吧!”答:“再站一回儿!”我们时常到月光下记日记,记到第一岗下岗,接上站第二岗。
工作很忙,我们还要争取学习时间,开夜车讨论青年团团章等等。
我们的工作是需要自己去创造经验的,但这困难也克服了,老岑的工作做得最好,将自己所负责的三个甲的全部农民思想和生活情况调查得一清二楚;每位同学都能背得出所负责的全甲的全部农会会员名单,并知道每个会员的情况。这次我们调到四保来,老岑只三天功夫,就打开了场面,群众马上就和我们结合在一起了。
八月底,有些同学要想回校读书,但是县委号召我们继续工作,我们就展开了思想斗争。一次辩论不中用,就时时刻刻辩论,大家检讨群众工作的收获,谈到农民对我们象亲兄弟般的爱,和胡根荣同学的为农民群众而壮烈牺牲时,大家都深深地感动了,谈到一百多个匪特受了我们在农村中工作的影响,因为我们工作做得严密而没处逃遁,就投降了我们时,大家都觉得很兴奋。一致认为在现在这个时候离开农村工作岗位是可耻的,为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我们一起十八个同学写下了保证书:决定继续留在农村工作。


第6版()
专栏:

  黑石坡煤窑演义
康濯
     上本目录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大 回 弟 看 开 夸 试 商 阴 心三 村 兄 戏 窑 窑 探 议 谋 事
 十 十 十 十 十 十 十 十 十 二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说 催 上 辞 打 闹 威 离 谈 白亲 问 地 工 击 病 胁 村 判 闹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三十 十 十 十 十 十 十 十 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水 霸 苦 惹 再 看 担 逼 灰 绝淹 占 难 祸 回 窑 脚 迫 心 望
    一 大三
从阳泉市往北,走不多远,有个黑石坡村。这村座落在一道山梁的南坡上,从坡顶到坡根,一层一层地满是人家。村里有不少瓦房和石窑洞,也有很多刷上了雪白大灰的粉墙;半坡里还有座整齐完好的老君庙,庙里壁画崭新,老君爷神像新穿新戴;从庙门口往下望,坡根干河沟上一座戏楼正对庙门,戏楼上雕花栏杆和红漆立柱,也都象是刚油漆过的:看来这村远满漂亮。可是,村里男人们隙尽都是黑手黑脖子黑脸,有些人脸上黑得甚么也分不清,只见两个眼珠闪动。原来这村土地很少,坡前坡后尽是黑土黑石头,刨地三尺就有炭;人们靠煤窑里打滚养活,村里男人们,十有九都是窑黑。
且说村里窑黑里头,有个不平常的人物。这人快五十岁,却长得身高个大,眼圆嘴宽,团团大脸,红光满面;虽说脑袋顶上头发快脱光,可他那一大片秃头皮,却象搽了甚么油、长年明光闪亮,越看越觉着他身强体壮,很象是个一辈子吃猪肉烙饼、喝细茶、穿凉袜长大的人物。这人名叫张三小,就因为他长相不平常,从小又是窑底下有名的干家,人们觉着叫他甚么“小”的不大合适,就把他的名字去了个“小”字,叫他张三;又因为他个大脸大巴掌大,在村里张氏门中辈分也大,所以人们又连他的姓也去掉了,管他叫“大三”。大三这名字,在黑石坡方圆左近,可说是很有些名气。
大三这人是独根长大的。他妈死得很早,后来他父亲又在窑坑里给炭砸死了,家里又没弟兄姐妹,只两间破房,吃喝二字没半点根底,他从小就跟他大爷过活。他大爷也是要甚没甚,待他这个侄儿,赖倒也不赖,可也没甚么好处;他就从六七岁上在村里煤窑左近拾碎炭,十一二岁下窑底担煤,十六七上,就是窑黑里头一个好刨头了。后来大爷也死了,他却碰了个过去和他父亲在窑底下拜过把兄弟的老汉,就跟那老汉出去跑跳。
出了门,海阔天空,天下煤窑又多,大三很快就冲出了一身胆量,一个人闯关走口,跑大同,去宣化,在有名的太原府西山煤矿领过岔,也在有名的西河义立泰煤矿当过领事,一辈子窑底下作人,煤里头吃饭,凭力气,凭手脚,眼睛看,耳朵听,居然练出他一身本领:能认出哪座山有炭没炭,炭好炭赖;能估出哪座窑底炭的上下脉有多高,哪一层哪一级的炭有多厚多薄;下窑底,行道九曲十八弯,他也能辨别方向,估量离窑口有多么远近;窑里头哪有水哪有火,碰了水火怎么治,他也能凑合看出个苗头,对付个办法。就仗着这份能耐,大三到处吃得上饭,山南不要有山北,天不怕地不怕。
可是,大三这股脾气,便宜了他,却也害了他。
他不会拐弯,只知道凭本领吃饭。要是碰见个东家掌柜的抓住了他的脾气,顺他的劲,对他的眼,他必死心塌地卖命干活,不问不资多少,当了傻子也不啃气。要是东家掌柜的不顺他的劲,不对他的眼,待伙计刻薄,对营生挑剔,又没本领令他心服,那他就不会托门子送礼讲人情,说好的,蹩两天闷气,算帐辞工不干;说赖的,他敢自己个出头反对东家,伙计们若跟他干,他豁出脑袋也心甘情愿,若是伙计们怕事,不跟他干,他也宁愿个人背兴,对伙计不记冤仇。就是这么一股劲,碰对了他也能干两天顺手营生,遇两个知心伙计;可是,碰不对,他却也曾被人利用,档头阵吃苦头,东家撵走了他,回头却拿点甜头给别人吃,人家吃着甜头骂他傻,他还不知道。


第6版()
专栏:

  一面倒
  平原
一面倒!
一面倒!
战争与和平,
你往那边挑?
 
一面倒!
一面倒!
帝国主义,
民主阵营,
你说那个好?
 
一面倒!
一面倒!
夹在中间立不牢!
帝国主义会骗你上圈
套!
是黑是白?
大家心里要知道。
 
一面倒!
一面倒!
天平秤上放法码,
四万万七千万吨重的
大法码,
你看放到哪边好?
放在民主阵营的码盘
上,
和平的一边分量就重
了!
 
一面倒!
一面倒!
向和平民主阵营一面
倒!
把帝国主义的力量,
往那半空抛!
 
一面倒!
一面倒!
要和苏联紧紧靠!
胜利
就向我们和平阵营一
面倒!
   10,2,国际和平日于南京


第6版()
专栏:

  我的新生
新华印刷厂工人 徐光亮
我是一个排字工人,在反动政府统治下,不知受尽了多少压迫剥削和欺骗,但是为了生活,只好忍气吞声的干着。在那时候,我是这样过日子的:每天除了白天勉强干着我所最不愿意干的反动书报的排版外,晚上差不多就赌个整夜。这虽然是环境不好,但主要的还得怪自己认识不够。现在想起来,实在是太惭愧了。
记得一九三八年抗日战争时,我失业在金华,曾经与吕景荣陈力三人想贩卖进步书报,但当天就被驻在岭下朱的伪第三游击支队司令部赵龙文部下的特务周开福捉去,硬说我们三人是受共产党主使,加上了一套什么“扰乱治安”,“煽动军心”,“违反三民主义”,……的罪名,结果坐了十多天牢监。出狱后,总算与吕景荣二人先后在同一个印刷所里找到工作。这个印刷所是伪省府的附属机构,才进去工作,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强迫威胁我们,要我加入他们的反动集团——“三青团”,要我说出吕景荣是共产党员。而我根本不知道吕景荣是不是共产党员,同时也绝不愿做这种出卖朋友的勾当,更不愿加入他们的反动集团,结果就被他们开除了。从此我又失业了。
杭市解放前,我在浙江文化印刷厂里做工,仍旧干着我所最不愿意干的反动书报的排版工作。在那里我做了半年多,还是一个临时工,他们只给我低工资,还随时可以停止我的工作,每月的收入不够维持一家三口的最低生活。于是负起债来了,债主越来越多,没有办法偿还,只好得过且过,马虎敷衍地生活着。
解放后,这个反动派的印刷机构被我们人民政府接收过来,改为“浙江新华印刷厂”。这里的工作同志都很好,很诚恳的教导我们,要我们多看书多学习。在这个新厂里再没有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事实,也没有人压迫人的不平的事实,工人们都翻了身,做了自己的主人。这真使我兴奋极了,因为这个厂是我们工人自己的厂了。我们有权利与义务来管理、发展自己的工厂。我觉悟过来了,改变了过去腐化堕落的生活,对工作也不再敷衍了事,认真的干了。我开始了新生。
由于厂中一般工作同志的积极表现和对革命的坚定的认识,我想到了自己,虽然纠正了一些生活上的错误,但是还很不够,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地学习,改造自己,确立新的劳动态度,保证工作得更努力,更完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