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本报联系读者工作的检讨和经验
作为党联系群众的重要工具,本报创刊以来,即注意如何更好地密切联系群众。自七月份起试办“询问与答复”、“群众呼声”等栏,专人负责,直接联系群众。经过五个月的摸索,证明这一工作深受读者欢迎,应该成为党报联系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不少读者反映,每天拿到报纸后,总是先找“询问与答复”看。为了提高一步,我们愿将此项工作情况与所感到的问题提供给广大读者,希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共同研究探讨。
五个月中,共收到读者问题意见及呼声等一一二九件。其中结束土改,划成份及补偿中农等三○二件。亲来报社请求解决问题的约二十余人,每人都来过三五次且有十次以上的,也多为改订成份及补偿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在划成份中纠纷最多最难掌握,因而常常发生偏差的,有以下几个问题:富农与富裕中农的界限、地主富农劳动变成份的年限及待遇、革命战士或革命职员家中无劳力而出租土地或雇用长工、脑力劳动算不算主要劳动、地主兼营工商业资本家或自由职业者、以及具体计算剥削如羊工或厨师等作家务劳动、或是被剥削同时又剥削人怎样计算等问题。这一方面说明正确的划阶级标准还没有普遍地为群众及直接领导这一工作的干部所掌握,各地领导机关还须十分注意随时检查纠正划成份中的各种偏向;同时也说明群众十分注意党的政策,和自己在党的政策下应该取得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有些群众还长途跋涉带着干粮亲来报社请求解决问题,不少人因问题牵扯较多,不能立即解决时,常是三番五次往返奔走。如某县李丑子等,竟连续来报社十次之多,态度之恳切又始终如一,这说明群众对党报是抱有无限信任和热情。同时也说明,只要我们不怕麻烦,真正关心群众,即使有困难问题一时不易解决,群众也不会把我们当作官僚主义者而仍以热情对待。读者提出的问题与意见,不仅只是对个别不合理事件的控诉,还有很多极可宝贵的积极要求,如要求政府为染色工人介绍职业,为土布找销路等,或对工作提出很好的批评意见,如批评与建议对浪费民力以及区村干部打人骂人等不民主作风的批评,经过了各机关的检讨和答复,对改进工作起了相当作用。对报纸本身,无论是报导内容或印刷发行方面,读者也都不断提出意见,大大的帮助了我们工作的改进。
从处理这些问题当中,我们初步体验到以下几点经验:一、必须严肃而慎重地、有分析有区别地对待读者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正确的意见,一定支持,并坚持到弄清是非、改正错误;不正确的意见,或片面的反映,经过一定的调查了解,发现其不真实或片面夸大或态度错误之后,即给以适当的批评或解释。如石家庄市五区桃园村常国华来信说他村错斗中农未予补偿,经过区政府调查与事实不符时,我们当即给以公开批评等。群众与领导机关有不同意见,我们采取兼听的态度,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二、依靠有关部门,共同解答群众问题。许多有关具体法令规定的如支差、代耕、负担、婚姻等具体问题,或医药农业技术等专门知识,我们所不能解答的,都请有关机关答复。经过我们专函聘约,并亲自联系,政府各部门对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视。特别是华北政府对群众意见处理的慎重认真更值得各地学习:所有群众问题,寄去后一律由秘书厅统一收发,按问题性质分发各部。各部则先由部长看过批示答复原则,交专人答复,答复后再由部长审阅,而后交秘书厅统一发出。在答复问题中,不只是简单的根据法令条文说一声该不该,一般都还说明道理,使读者不但知道该怎样做,并且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得法令法规能具体地贯彻到下面。下面不好解决的问题,如工人支差负担等问题,过去各地做法不同,纠纷很多,经政府说明后,便有了统一解决的办法。同时,也不只为下面干部群众解决问题,还可帮助政府机关推动工作解释法令。
三、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党内外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单从数字统计就可以看出:报纸上从七月开始就不断刊登对各地工作的批评与建议,但十月份以前有关机关检讨答复的却很少,十月十一月两月中有关机关党委检讨答复的就有四十二件。但接受批评的态度还是不同的:不少地方党委机关听取群众意见之后,立即着手检查,实事求是,有错误承认改正,有问题解决,并公开分析错误原因以求改正;情况有出入,则据实申辩,弄清是非。如本报七月三十日在群众呼声中发表了献县陌南村李学忠的“把我扫地出门是谁的法令”,献县县委不但解决了问题,还检讨了在参军中的强迫命令违犯政策的错误,和干部中存在的无组织无纪律现象。同时也纠正了该呼声中与事实有出入的地方。九月十六日又发表了刘瑞庆的呼声:“献县富家庄工作有毛病”,献县县委在答复中,分析了当时过左的大平分思想和片面贫雇观点,并从思想上明确了这不是群众路线而是干部脱离群众的主观包办。获鹿县委和五区委对于高迁村地主侵占已得果实的答复等,都是经过了全面检查和深入分析的范例。但也有的是原则上承认错误,而在个别具体问题的出入上寻求空隙,作为抵抗批评的借口。如井陉四区,对群众批评他们公路被挖毁未及时修复的答复,不检查自己工作未尽职守,却在路上的坑的大小尺寸上作分辩。也有的是批评的对了不答复,与事实有出入就申辩。或者是虽做了检讨,但是被迫的,不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实际上也就无大补益。或者是只说明客观原因,不从主观能动方面找出问题症结。甚至更有对群众意见采取严重的官僚主义态度,任你三番五次来问,他却始终置之不理。或者认为“是老实群众就不会去找报社”,而对报纸接受群众意见不满意。虽然采取这种不正确态度的还是少数,但必须引起大家注意克服。同时从这一段工作中还体验到,有些地方虽然开初对群众意见不够重视,但只要我们坚持真理,反复说明,对方态度即会端正起来。如邯郸周围村庄的问题,邯郸县委对群众意见和党报批评,长时间未很好注意,后本报将问题转给冀南三地委,又后经本报公开催促请他们表明态度后,不但冀南三地委和邯郸县委对此问题开始重视,准备在整党与结束土改中求得解决,冀南区党委也为此指示各级党委注意接受党报批评和群众意见。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中,有时也不够妥善,常是只单纯将意见转给有关机关,遇有某些情况复杂严重的问题,未能很好帮助弄清情况提出解决办法,以供参考,在以后的工作中当注意改进。
从工作本身检查,我们体验到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才能避免工作中的孤立被动,使联系群众工作做得更好,不但反映问题而且能解决问题:
一、首先必须提高工作同志的理论政策水平。过去由于我们理论水平不高,对于党的总路线总方针体会得不深刻,致使答复问题中受到很大限制,常常政策是政策,问题是问题,虽然我们也说明了按照政策该怎么办或不该怎么办,但不善于把政策溶化在具体的思想或事物中,更不善于把问题从理论上给以阐明,也就是只会告诉群众该那么做,不善于分析解释为什么要那样做,只有以后在不断学习中求得提高。
二、必须使联系群众的工作和整个编辑部门的工作紧密结合,才能避免孤立。为了密切与群众关系,我们已将通联工作与联系群众工作统一起来,这样可以使通联科的自上而下的指示报导方针与联系群众自下而上的反映情况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避免制订报导方针的主观和一般化;一方面避免联系群众中的孤立片面和被动。对于主动地组织稿件,扩大联系范围,比较全面地研究干部群众中所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其他问题,及分析鉴别群众所提问题的性质及可靠程度等都有很大帮助。
三、扩大联系范围,加强对群众服务的工作。过去我们已经联系了一部分群众,但还很不够,比如干部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工人们的生活情况和思想情况如何?有些什么问题?公私企业关系上有些什么问题?公营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有些什么障碍?以及农村中,学校中,青年妇女等,我们都还没有深入地建立关系,因之反映情况就不多。我们欢迎所有的读者都能把我们当成一个忠诚的朋友,有事情找我们商量,有问题找我们研究,有什么要求和困难也找我们帮助解决。并多多反映情况,系统的零碎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我们都十分欢迎。过去,我们的重点多放在解答问题方面,对于读者服务是注意得不够的,今后愿就力之所及,满足大家要求。
这是一件新工作,过去我们在摸索学习,今后也还得不断摸索学习,但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广大读者和各地党政机关,本全党办报的精神,大家动手,帮助我们把联系群众的工作做好,使党报真正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


第4版()
专栏:

  怎样入手结束土改转上生产?
请根据各地实际状况来参加讨论
编者按:最近本报发表了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副部长张冲同志关于农业生产的意见,和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刘和一同志关于华北卫生工作的意见,我们要求各地读者都来提供各方面具体情况和论点进行讨论研究以至论争。使我们华北解放区农业生产和卫生工作的领导问题从思想上求得明确和一致。本期我们摘录了冀南五地委和太行一地委寄来的两个报告材料,其中涉及到目前极其重要的土改生产整党问题,我们要各地读者都来根据各地工作实际状况,自身的实际体验,写成文章、书信以及报告等参加讨论,本报竭诚欢迎并将以足够篇幅大量登载,我们相信,这对于端正党的政策树立基本观点有极大好处。
    (一)如何正确掌握群众要求与整党中右倾偏向做斗争?
群众迫切要求生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群众迫切要求生产的问题。群众的生产要求有二:一是今冬直接进行的副业生产,一是准备明年生产的结束土改工作。今年年景不很好,负担较过去为重,特别是当我们讲了抽补政策后,群众觉得无多大抽头亦无多大补头,因此,急于要求生产,而且在结束农业生产之后,正在筹划副业生产,他们以为“能赚出吃来就可以”。所以当干部抛开群众当前的要求,或不更好的予以领导(这主要是我们过去在方针上没有这样规定),而离开群众当前的要求去进行整党土改工作的时候,群众非常怕我们开会影响生产,人们都“仗着身子混饭吃”,所以在区党委恢复发展生产完成整党建政方针决定后(见×日冀南日报社论),干部都容易接受,群众亦感到愉快;不过因为干部一年来在学习整党土改工作,更主要的是我们对冬季生产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怎样作,所以开始一段,生产还只能是口号……。
整党中某些干部存在右的思想 整党工作:总的来看干部思想大体还是端正的,除了个别或很少数干部还在某一问题上盲目的残存一些左的思想外,看来右的一方面的东西较多,不过还没形成主要的倾向。但是如果领导上不能及时发现与纠正,则可能发展为主要的偏向。这主要表现在:
(一)干部怕年前完不成抽补任务,以为整党和抽补有矛盾,因此放轻整党的分量,和降低整党的要求。
(二)某些干部忽视党内不纯,觉得没有什么;有的把群众意见认为“鸡毛蒜皮”,或强调党员错误是领导上的责任,或夸大功劳以及某些抵消党员错误的分量,或强调因工作所犯的错误而加以谅解。因而整党中在党内与党群关系的处理上,缺乏用正确的是非标准加以分析批判,求得在把党员与群众的觉悟提高一步的基础上,达到党内与群众的团结。同时也表现了充分运用党内积极分子和较好分子的骨干作用也不够。
(三)在整党方针上,强调了团结爱护改造教育,对于必要的组织调整纪律制裁,则忽视或注意不够。群众了解我们的教育就是“说说完事”。因此对某些错误重大的党员,觉得“提意见也是白提”,提了意见“人家难受是一会儿,咱难受是一辈子”。如党员觉得今年春天“把没错误的弄成有错了”,现在又把“有错的弄成没错或把错弄小了”。
(四)在整党方法上过分强调了打通思想,启发自觉,因此对于少数错误重大或坚持错误的党员,不敢给以压力,表示严整的态度,以致使群众及一般党员感到我们态度暧昧,压抑了他们批评和斗争的情绪。
(五)怕群众发表对党员过火的意见,怕压制党员的情绪,因此,不敢去发动群众,把群众帮助整党形式化,也有的干部给群众讲话时没强调鼓励群众大胆给党员提意见,发扬正气,反而提出“反对反党情绪”“报复分子”等名词,群众对党员有意见强调证据,群众代表由支部选派,或群众提名支部决定而不是让群众选举的错误形式,以及降低对群众代表的作用为“上转下达”的捎信作用。
(六)在公开党的时候,不愿公开坏党员,对这些党员不是在群众中如何处理,从公开处理坏党员的错误中来提高党的威信,而是采取了消极的办法。这些问题的来源有的从地委思想上可以找出根据,有些则是干部在执行中的偏差,但总的还是地委负责。地委此次会议讨论了这个问题,并作出端正思想的决议。
                 (冀南五地委工作报告)
    (二)如何在总结土改完成的基础上转入生产?
当前工作中的基本症结:一个是生产教育,贯彻结束土改,从总结土改胜利完成的基础上发动群众组织起来,开展冬季生产运动。
一、进行对结束土改的全面检查总结运动,从党内外、领导上、群众中经过总结,广泛的宣传党的土改与生产政策和组织起来的政策,经过检查群众中生产条件与生活条件,解决群众中发家致富思想和组织起来的思想,进一步贯彻结束土改。为着进一步发展生产的政策思想,在检查中注意上一段运动中的某些偏差能够作到适当的解决,但不能形成纠偏运动,也不是以纠偏为主,在检查运动中完成丈评与发土地证的工作。
二、组织以纺织积肥打柴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冬季生产运动。进一步整顿合作社,发展小型互助社(老区研究提高,半老区创造经验)组织全面的冬季生产运动与发展互助合作相结合,组织冬季活动为明年大生产运动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建立生产战线上统一领导研究经验的专门机构——生产合作委员会,在县委领导下发挥生产工作上的全面性与计划性,成为县委领导生产的依托机构,此机构应包括政府、工商科、农林科、贸易公司、银行、税务局、合作社、妇女会、工会等部门。目前领导上必须把生产任务放到主要地位,来解决交叉中心与领导力量的及时转移,以生产为主,解决各种不同村庄生产的组织问题。领导与干部力量,从质到量应大体以三分之二的力量来搞生产工作。
             (节录太行一地委县书联席会讨论提纲)


第4版()
专栏:

  五匹枣红马
赵珍
十月二十一日晚,我们在向包头市进军途中,在十八顷地村截击由托克托逃出的小股敌人,战斗仅五分钟就结束了,俘虏了敌人二十多名,武器一部及一部分牲口。内中有五匹枣红马,特别的引人注目。但是这五匹马没有鞍子,也没有笼嚼,看来不象是敌人骑兵的乘马。同志们议论着:这可能是敌人抢的老百姓的马,我们应该归还给老百姓。
第二天清晨,村子里来了一位老汉,看他的服装就知道是个蒙民。问明了他的名字:姓何,叫何七十三。显然的,这是一位蒙民老人。
何老汉是来找我们部队的,看他的样子是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要谈一下,但是他眼泪汪汪,又好象有话难以出口。后来,他终于鼓起勇气来说了,他说:“同志,这五匹枣红马,同志,我一家老少靠着这五匹马活命的,……”他一说,我们当然就知道了,昨晚上敌人抢了他的那五匹枣红马,我们又把它们夺回来了。我们向老汉问清了情形,答应他把这五匹马全数还给他,这时候何老汉的眼泪夺眶而出。但接着他又从感激转向大怒,他顿足大骂敌人说:“灰鬼们,你们要我一家大小的命呵!你们,灰鬼们……!”最后,他伸出他的大拇指头,他说:“同志,你们实在太好了,你们对我们蒙人也太好了,这一回你们救了我全家老小的命!同志……。”
我们目送着老汉和他的五匹枣红马回家,何老汉不住的回头来看看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