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6日参考消息 第2版

    【日本《经济学人》三月十二日文章】题:中国的城市开发过于性急(作者:本间义人)
    我作为日本“城市问题研究者代表团”的一员访问了中国,考察了城市与住宅建设情况。中国正在加紧进行现代化建设,但是,仅以城市开发来看,速度越快就越容易发生各种矛盾和问题。
    我认为,中国城市将来会遇到难题。中国为了实现现代化,要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开放城市,即实现城市现代化。中国加紧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理由极为明确。据说,现在中国城市人口有一亿五千万,到二○○○年将增加一倍。但是,许多大城市的住宅、能源和公共设施等基本建设赶不上生产发展和居民的需要。这个问题,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将遇到的共同性障碍。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中国采取了很果断的措施,即通过经济改革发展生产,通过促进公共事业和限制人口流动、发展中小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的问题。
    但是,中国在城市开发的方法上存在着问题。在大规模建设时速度太快,破坏了历史与传统。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北京的基本建设。北京的城墙早已拆光,代之以新“城墙”——高层建筑,最近几年,北京平均每年建设四百多万平方米住宅,但要实现三口之家有两居室一套住宅,已经没有建筑之地了。为此,北京市准备拆除市区内四分之一的平房,改建楼房,其中有三分之一要盖成高层住宅。但这些新建住宅楼没有继承和保留中国式住宅的传统,而且都是没有特点的公寓。
    中国的传统住宅之一是四合院。日本京都和北陆地区的庭院住宅就是受了四合院的影响。但是,已陆续被拆除,有历史和传统的建筑毫不可惜地被现代建筑取代。可以说,北京正在重复日本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最令人遗憾的事情。不错,北京在一个角落里作为继承历史传统的试验——重建琉璃厂。这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遗愿进行的,但这只是北京的橱窗。如果在对四合院进行再开发时,从制定计划之初就考虑这个问题并让居民参与意见,那肯定会建成格调不一样的城市。
    不断建起的公寓的另一个问题,是数量优先于质量。现在,据说中国每天平均有六千三百户迁入新居,平均每分钟建成四套住宅,速度是快的,但几乎所有的住宅中都没有浴室,厨房面积狭窄:并且都是一居室或两居室的标准住宅。既然中国在国土开发方面(例如植树造林等)制定了一百年的超长远规划,那么完全可以在建设城市方面也这么做。但现状并非如此。


    【日本《国际贸易》三月十二日文章】题:奇怪的北京市地图(作者:东京大学教授莱地昌典)
    我最近买到一本久欲得到的北京市地图册。这本名为《北京市区地图册》是我在东京神田街偶然发现的,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包括北京市全图、近郊区和交通图。这本地图册的一大特色,是按区详细标明大街小巷、饭店旅馆、剧场、博物馆、商店与学校,并备有地名索引,可以很快找到要去的地方。地图册还载有主要饭店和急救站的电话号码。它为人们提供了很大方便,一册在手,就不会在北京迷路。
    我戴上老花镜,想在图上找到过去曾到过的机关,首先找位于台基厂的中日友好协会,没有;后来又找建国门内大街的社会科学院、西斜街的中央编译局以及与社会科学院不在一起的苏联东欧研究所,也没有。这就是说,政府机关一盖未标明。当然,位于三里屯的大使馆在地图上也毫无表示。我瞪圆眼睛寻找一遍,最终发现,在这本地图上登载的唯一行政机关,是北京市人民政府。
    这本地图册是用中文排印的,但从详细标明饭店、旅馆一事来看,也考虑了面向外国人。如果确实如此,就可以认为,出版者可能以为,到北京来的外国人仅仅为了观光和品尝北京烤鸭。实际上,除了贸易谈判之外,学术交流、到公共机关拜访、在各部各局举行重要协商等活动也十分频繁。未标明这些场所,会使这本漂亮地图册的使用价值减少一半。
    无论在哪个社会主义国家,各政府机关都极少在门前挂上牌子。这本地图册似乎也保持了这一传统。它使初访者感到不安和束手无策。为什么这种“保密主义”,这种与中国现代化不相符合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这不能不使我感到迷惑不解。


    【香港《中报》三月二十二日文章】题:牛仔裤世家(作者:史迪)
    牛仔裤,今天已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然而追溯起来,牛仔裤是上一个世纪出现的,它的创制人利维·斯特劳斯已经传至第四代子孙了。这个“牛仔裤世家”也成了当今世界的富豪。
    生产牛仔裤的美国“利维·斯特劳斯国际公司”,现在在海外设有三十五处营业机构,在十二个国家设有工厂,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设有销售网,年营业额达五亿四千万美元。在美国五百家大企业中,它名列第二百六十位。现在的第四代主人是利维·哈斯与利维·彼德兄弟俩。
    利维·斯特劳斯原籍普鲁士(德国)·一八五○年,美国西部出现了淘金热。当时,二十岁的利维·斯特劳斯也到旧金山去淘金。但他看到那千千万万寻找金矿的人们以后,却改变了主意,去开设商店,专门销售日常用品,包括露营用的帐篷和用作马车篷的帆布。有一次,一位淘金工人对他说:“我看用你的帆布做短裤挺好。矿工们现在穿的短裤都是用棉布做的,很快就磨破了。如果用帆布来做,既结实又耐磨,定会大受欢迎。”利维听后,便用帆布缝了一批短裤,果然很快销售一空,赚了一笔钱。
    接着,利维又在旧金山开设了一家服装工厂。他根据矿工们劳动的特点,不断改进裤子的样式。例如,臀部的裤袋,缝制时改用金属钉钉牢,扣子则用铜与锌的合金,重要的部位还用皮革镶边。后来他又改用法国尼姆出产的哗叽布做原料,裤子缝得比较紧身,从而形成了牛仔裤那独有的样式。
    牛仔裤一出现,便受到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不仅矿工们爱穿,大学生们也认为是时髦的服装而穿了起来。以后,美国的广播、电视,都把这作为新闻,大肆宣传。于是,牛仔裤就从美国传到欧洲、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利维·斯特劳斯公司”的牛仔裤也开始畅销于许多国家了。
    现在“利维·斯特劳斯国际公司”的老板利维·哈斯和利维·彼德兄弟俩,在经营上有一个信条,就是各部门的负责人都以三十来岁的青年人来担任。他俩认为,只有任用年青人才能了解青年顾客的心理,才能使牛仔裤的式样不断改进。


    【新加坡《联合早报》二月二十五日文章】题:中国需要一本新词典(作者:梁厚甫)
    有人听到中国需要一本新词典这句话,会感到吃惊。他们会说,《辞海》、《辞源》,都是中国的词典,而且很有名,为什么还需要一本新词典?
    且慢,我的理由是,《辞源》、《辞海》,主要是诠释科技上的一些名词及中国古代的成语,对于现代最流行的词语,且为人们日常所用的,反而没有加以诠释,特别是一些容易引起误会的名词,或早已被人误用的名词,没有提起人们的注意。
    举一个例子,“自由”是一个名词,“自由”究竟是什么东西,在政治学上有什么地位,《辞海》和《辞源》的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
    再举一个例子,“自由主义”也是一个名词,但这是一个坏的名词。中国的词典,向来没有把“自由”与“自由主义”对比起来,叫人明白其中的关系。所以,一个反对自由主义的人,会被人目为不民主,目为极权主义者。
    ‘‘经济”也是一个名词。什么叫做经济,经济就是以最少的劳务费,达到最高的效益。
    因此,“经济”决不能等于“节省”。“节省”只求减少劳务费,而不计效益。
    如果中国不编一本新词典,那就应该在中小学教科书内,把一些容易被人误会的名词,澄清一下。


    【阿根廷《索莫斯》杂志三月一日报道】一种由顾客自己动手的新型洗衣店——自助洗衣店,正在阿根廷全国大城市发展。由于收费便宜、省时省力,自助洗衣店深受市民欢迎,解决了传统洗衣店洗衣慢和价钱贵的问题。
    自助洗衣店装有一排洗衣机和烘干机,顾客进店后可以自己动手操作机器,一大堆脏衣服不到一小时即可洗净、烘干。顾客可以一边洗衣服一边看书报,或者向店内的自动售货机投入几枚硬币,买杯咖啡或汽水喝。
    自助洗衣店由于各家机器设备不同,所以收费标准不一。一般七公斤衣服洗一次收费二百比索左右,烘干八十比索。
    洗衣粉可自备,也可另加费由洗衣店提供。顾客如果没有时间洗,洗衣店可以代劳,这当然得另外加钱,不过衣服当天可以取回。从毡子到鞋垫,大小衣物均可拿去洗。
    目前,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已有大约一百五十家这样的洗衣店,新店仍在不断地开设。自助洗衣店营业时间为上午八点至下午九点,星期天照常营业,这些洗衣店自开业以来,天天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兴隆。


    【德新社汉堡三月十日电】素食烹调已成了联邦德国厨房烹调中的新潮流,所以出现这种趋势,主要原因是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素食有益于健康。
    据德国素食主义者联合会进行的调查,一九八二年,西德人口中有百分之九的人(即五百四十多万人)全部吃素或部分吃素。
    素食主义者认为,大多数德国人吃的食品种类不对,结果往往得病。一般来说,他们吃肉类、脂肪、糖过多,饮烈性酒过量,而吃玉米之类的粗粮和蔬菜之类的低热量的食品太少,同时又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并养成了吸烟的恶习。这样,许多人便成了“文明病”的牺牲品,患上了过胖、冠状动脉病、脑血栓、高血压、糖尿病或龋齿等。
    西德政府一九八四年关于食品问题的报告说,因营养摄取不当而导致的疾病使这个国家每年多花费四百亿马克(约一百三十亿美元)。
    波恩政府明确指出,大量食肉导致人们患文明病。
    三十年前,西德人平均每人每年食肉四十五公斤。而现在上升到九十公斤,在世界上居第一位。吃肉已成了富裕的象征。


    美国数间家庭用品厂生产出小型洗牙机,供家庭使用。这些洗牙机可以日常使用,从而代替了牙刷。这些水力洗牙机,形状有如小型电筒,尖端是一支弯曲的喷水管,每套洗牙机并附有多支喷水管,以供家庭各成员独立使用,确保卫生。
    洗牙机用强力喷水方法,冲走牙缝上的污垢并且能够按摩牙肉。效果比牙刷刷牙更有效。日常使用洗牙机洗牙,可以更有效防止蛀牙,但每年一次的检查牙齿仍不能免。(摘自香港《中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