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2月19日参考消息 第4版

民族英雄阿拉扎姆马尔代夫虽然地域不广,人口不多,但却有着漫长而光荣的历史。一九八二年挪威探险家法耶尔达尔率领的考察队,在马尔代夫最南端的一个小岛上,发现了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太阳神庙。由于代远年荒,庙宇本身已没有什么有价值的遗物,但在南墙上发现了一个按星座方位排列的斜坡和无人认读的象形文字,与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的情形一样。据此法耶尔达尔认为,公元五、六世纪以前,这里已有了有组织的人群定居,这里的文明可能与印度河流域文明有某种联系。
    在首都马累的博物馆里,当年民族英雄塔库拉法·阿拉扎姆使用过的长枪,以及从侵略者手中缴获的武
    器,都可以向人们证明他们民族英勇的过去。在郑和
    的舟师离开马尔代夫一百年后,葡萄牙殖民者驾着炮
    舰来到这美丽而宁静的群岛,他们企图攻下马累,但遭到当地人勇猛的反抗。直到一五五八年,葡萄牙人
    在大批战舰配合下,才强行进入马累。但马尔代夫人
    并未屈服,经过十多年的斗争,在阿拉扎姆领导下,,打败了侵略军。人民为了颂扬阿拉扎姆的不朽功绩,为他修筑了金顶纪念碑。这座金顶纪念碑是对马尔代夫后代子孙的启迪,也是对一切妄图染指这个岛国的侵略者的警告。
    (林振熙)(完)


    庞廷是英国国防部一高级文官,因不满于政府掩盖一九八二年马岛战争中击沉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一事的真相,于去年七月向议会泄露了两份文件。政府以泄密罪对庞廷提出起诉,出人意料的是,中央刑事法庭竟于二月十一日宣布庞廷无罪。此事引起了各在野党与执政党之间的激烈争吵,也引起全国上下关注,报界形容说出现了一场「议会危机」。
    一九八二年五月二日,英「征服者号」潜艇击沉了贝舰,迫使阿根廷海军退出交战。英军取得战争胜利,撒切尔夫人声望倍增。
    但一些反对党议员对政府提出质疑,怀疑政府是故意下令击沉贝舰。首相和当时的国防大臣诺特于五月四日在议会声明,贝舰系因直逼英国划定的「禁区」、对英特混舰队构成「严重威胁」,.故不得不予打击。然而反对党的怀疑并未消除。
    为回答议会质询,国防国务大臣斯坦利指示庞廷对贝舰事件起草两份报告,一真一假。庞廷曾受撒切尔夫人赏识提拔,年仅三十八岁即官至国防部大臣助理,主管海军政策处。他个人认为击沉贝舰是必要的,并非出于政治目的,但应向议会、从而向国民交待真情,不应掩盖。
    他的多次建议未得采纳,政府最后选择了那个隐瞒真相的报告,使他大失所望。
    他在七月十六日把并未涉及国家安全机密的两份内部文件,寄给了工党一议员。
    这两份文件透露的事实,主要有三:一、贝舰早在被击沉前十一个小时就已掉头驶去,并非政府所说的直逼禁区;二、「征服者号」潜艇跟踪贝舰历时两天,并非政府所说的当天才发现贝舰;三、政府当时已下令改变交战规定,允许英海军攻击公海上的任何阿根廷舰艇。而政府一直对此秘而不宣。
    这些揭露,使首相和大臣们狼狈不堪。反对党要求查看「征服者号」潜艇的航海日志,但这一日志却不翼而飞,迄今下落不明。社民党领袖欧文说这是「又一水门事件」,要求政府更正以往的议会纪录。政府仅以当时军情紧急、电信不灵为搪塞理由,同时决定对庞廷提出起诉。
    政府于去年八月由总检察长哈弗斯出面,以泄密罪起诉庞廷。今年二月十一日,即撒切尔夫人就任保守党领袖十周年大庆的一天,法官裁定庞廷违反了国家保密法第二条,未经授权擅自将内部文件交给议员,违背现政府的政策,因而违背国家利益。
    但法官和政府没有料到,这一裁决竟遭到十二人的陪审团一致拒绝。
    他们坚持说,庞廷把并非损害国家安全的文件寄到议会,把忠于事实真相置于个人前程及其对上司的忠诚之上,没有罪。
    经过三小时辩论,法庭终于作出庞廷无罪的宣判。
    庞廷一案的宣判,立即在议会引起轩然大波。昨天,工党领袖金诺克追问首相是否应对政府起诉庞廷一事负责。首相说她当时出国休假,未闻其事。金指责首相是「撒谎者」。
    首相气极,再三要求金收回这一「没有根据的指责」。
    金则声明,除非政府公布全部事实真相,否则决不收回。昨夜至今天,两人之间又几度交换信件,仍相持不下。保守党主席盖默和亲政府报界说,金诺克作为正式反对党领袖,竟如此无端污蔑首相,实乃「小人」。


    【美联社华盛顿一月二十九日电】一位为美国的
    穷人奔走呼号的人士今天估计,至少有一百万退伍军人流落街头。
    设在华盛顿的“非暴力行动争取生存组织”的领导人米奇·斯奈德说,“那些为国辛劳服务而作出牺
    牲的人现在十分需要帮助,然而他们现在什么也得不
    到,正是这些人如今流落街头。我知道,过去他们在越南失去了腿,现在却生活在街头。”
    斯奈德说,根据专家调查,全国有二百万至三百
    万无家可归的人,据他的经验,其中有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人是退伍军人,因此他估计有一百万无家可归的退伍军人。


    【美《纽约时报》专稿】题:撒切尔夫人渐失民心
    自福克兰群岛战争以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一直很得民心。这种情形看来正逐渐成为过去。
    在英国本土,她的声望似乎江河日下,那是因为英镑危机所反映的种种经济问题得不到解决,她又得罪了许多中产阶级选民。过去她一度给人的印象,是代表中产阶级选民的看法。
    五十九岁的撒切尔夫人由于坦率直言,决心使英国恢复当年的荣耀,在世界各地普遍的受人敬仰。如今她却发现,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攻击她是国家分裂的象征,连钦佩她精力充沛、敢作敢为的人们也不例外。
    牛津大学决定不授名誉学位给她,就是情势转变的一个迹象。牛津一向讲究礼节和传统,这次的做法出人意料。
    给撒切尔夫人带来最大麻烦的是经济。调查结果表明,百分之五十二选民认为,“总的来说”她处理经济不当,虽然多数人赞成她应付通货膨胀的做法。在她执政期间,通膨率已从百分之二十降到百分之五。百分之八十八的人不满她处理就业问题的表现。这次民意调查举行过后的第三天,英镑进一步泻跌,每镑兑美元不到一点一元。
    除了始终支持她的少数人,英国政坛人士都认为,英镑下跌证明,世界各国的金融经纪认定撒切尔夫人还没把英国经济扭转过来。
    许多经济分析家说,北海石油和天然气的收入最终会枯竭。要是没有这笔收入,英国处境就危急。
    根据民意调查,普通选民感到幻灭的,已不只是经济问题,也包括领导能力的问题。认为撒切尔夫人了解国家问题的,只有百分之二十一;认为她善于处理危机的,只占百分之三十四;认为她“比大部分政治家更诚实”的,只占百分之十四。指责她与老百姓失去接触的,占百分之五十一;认为她以高人一等口气对老百姓讲话的占百分之四十七。
    为了进一步控制开支,撒切尔夫人已对地方议会的开支实施限制,并恫言要废除一个地方政府组织。她也试图要求经济条件好的家长担负子女的一部份大学教育费,但没有成功。
    牛津大学的插曲就是她的不得民心做法的一个后果。大学当局表决反对授予她民事法学名誉学位,因为她的政府削减教育和研究费。这么一来,她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一个曾在牛大受教育而又得不到名誉学位的首相。
    政治专栏作家扬在《卫报》撰文,形容撒切尔夫人是“一个比本世纪任何领袖更苛刻的政治人物。”他说:“没有任何公共生活领域,是她认为不应采取恼人和党派政治行动干预的。她所过问的每一件事都变成政治问题。”
    右翼《每日快报》总结她多年来的政绩时指出:“不能说撒切尔夫人已带来和谐。希望并不似一九七九年那样光明,但绝望情形也并不更深重,不能设想,有什么人可以比她做得更好。”


    【南通社莫斯科二月十七日电】赫鲁晓夫担任最高政治职务时的形象恰恰在二十年后的今天第一次回到了小小荧光屏上。这次是在一一部反映印度领导人尼赫鲁的生活和事业的影片中出现了赫鲁晓夫的镜头。赫鲁晓夫当时作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尼赫鲁会晤了若干次。有趣的是,二十多天前同一部影片也曾在莫斯科电视台播放过,但当时剪去了赫鲁晓夫同尼赫鲁会晤的镜头。据初步看法,这只不过是这部影片的作者努力坚持不要回避历史真实面目的结果。


    最近被里根总统任命接替珍妮
    ·柯克帕特里克担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弗农·沃尔特斯,是人们不熟悉的神秘人物,他在美国军界和政府供职五十年,多次单枪匹马地完成特殊使命。他担任里根的巡回大使,平均每周旅行一万英里,访问过一百个国家,执行秘密外交任务。他能够出入机场不被记者看见。美国》二月十一日
    一期称他是“单枪匹马的外交官”。
    沃尔特斯六十十八岁,身高六英尺三英寸,终身未娶。他父亲是个英国出生的保险业代理商,在法国和英国的天主教学校上小学和中学。十六岁时家境困难被迫辍学,中学未毕业就到美国军队去当兵,服役三十五年,退役时领中将衔,但是他连一个排也没有指挥过。他从普通士兵一直晋升到将军,全凭自己的外语能力。他为五位美国总统当过翻译。
    沃尔特斯能流畅他讲八国语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克拉克将军解放罗马时,他是随队参谋。一九五○年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总统和桀骜不驯的麦克阿瑟将军在关岛会晤,当时他在场。一九五八年,他陪同副总统尼克松到委内瑞拉,示威群众向尼克松扔石块和瓶子,他的嘴部被碎玻璃划破一个口子。他以驻巴黎武官的身份安排了基辛格和黎德寿的秘密会谈。他甚至征用法国总统蓬皮杜的座机供基辛格乘坐,以掩盖会谈的秘密性质。在里根任总统的头两年里,沃尔特斯绕过国务卿黑格直接向总统汇报。
    沃尔特斯的工作风格不同于军界和外交团的老一套格局。他既不是知识分子型,又不是墨守成规的传统派。沃尔特斯有时讲话极其直率,如一九八二年同古巴领导人会谈,卡斯特罗说他们两人都是教会学校出来的,沃尔特斯说,“是的,但我仍然忠于信仰。”(“忠于信仰”在西班牙语中的读音与卡斯特罗的名字菲德尔相同。)
    沃尔特斯几乎同任何人——从巴勒斯坦人到苏丹人——都谈得拢,而且常常是用谈话对象本国的语言。
    美国国务院一位官员评介沃尔特斯说,“他毕生担任公职,但没有失去他自己的个性。他是一位性格人物。”(陈亮)    图片说明:沃尔特斯(中)一九六0年参加艾森豪威尔同戴高乐的会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