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24日参考消息 第1版

    【日本《产经新闻》七月十七日述评】题:伊朗采取强硬态度的背景
    ——通过经常树敌来维持政权(佐藤正昭发自德黑兰)
    对阿拉伯和世界来说,霍梅尼体制下的伊朗究竟是不是一种“威胁”呢?伊朗采取强硬态度的背景究竟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伊朗采取过激行动的目的,完全在于维持和加强霍梅尼体制。可以从两方面来说,即一方面同国内对策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有夸耀维持霍梅尼革命的纯洁性的必要性。
    首先是关于国内对策这一方面。革命取得胜利以来,霍梅尼政权经常利用“敌人”,把伊朗的民心推向革命,努力巩固霍梅尼体制的基础。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反对国王、反对苏联、反对美国等每次运动部伴随着大规模的游行示威,不管愿意与否,国民都不得不支持霍梅尼和革命。“占领美国驻伊朗使馆并扣留使馆人员作人质的事件”大概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事例。在这一点上,似乎可以说,宗教领袖霍梅尼实际上是卓越的煽动者和组织者。
    经过几次变迁,霍梅尼体制正在巩固。尽管如此,在伊朗国民中间,霍梅尼以后将会怎样,也已成为人们半公开地进行议论的话题。由于霍梅尼革命的过激性,伊朗现在仍然很孤立,而且,还在同伊拉克进行战争。因而经济环境恶化,国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从上述情况来看,霍梅尼体制还需要一些“敌人”。这些敌人就是伊拉克,是以色列,是美国,是苏联。也有人指出:必须不断地寻求“敌人”是只具有“受压迫”和“抵抗”的历史的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悲剧式的“宿命”和“素质”。
    另一点存在于霍梅尼革命成功的本质之中。也就是说,霍梅尼革命意外地获得成功之后,仍然用来鼓动伊朗国民的是“受压迫者”这一概念。这种概念来源于一直受压迫的什叶派的历史,而且根深蒂固。霍梅尼领袖把这个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压迫者”,另一类是“受压迫者”,他认为压迫者是敌人,受压迫者必须得到解放。这种观点为贫困的伊斯兰教徒所接受。霍梅尼的“既不需要’西方’(美国),也不需要‘东方’(苏联)”这句话就是基于上述背景说的。
    伊朗现在的外交政策就是基于同压迫者没有妥协的余地这种观点制定出来的。这是在世界各地引起冲突的原因。同时,这尤其会给阿拉伯的保守王制各国以威胁。因为这些国家拥有很多贫穷的伊斯兰教徒,他们很可能被霍梅尼的观点所刺激。
    这种观念大大地支持了霍梅尼体制,因此,稍微作些妥协就有可能导致霍梅尼体制的崩溃。即使对伊朗不利也要极力忍耐。在霍梅尼体制的基础完全巩固之前,伊朗的强硬的外交态度不可能发生变化。
    但是,伊朗即使在这种采取强硬态度的霍梅尼体制下,也有过一些出于外交上的考虑,表现过若干灵活性。即使从伊朗对毗邻大国苏联的慎重态度也可以了解到这一点。由于伊朗担心霍梅尼体制因经济上的原因或遭到失败而崩溃,所以,西方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对伊朗政策上找到出路。


    【合众国际社开罗七月二十一日电】外交部长阿里今天说,埃及继续向伊拉克提供军事援助,以加强它在同伊朗的战争中的防务能力。
    阿里接见中东社记者发表了谈话,记者向他问到,如果伊朗设法猛攻伊拉克港口巴士拉,埃及作何反应。阿里说:“埃及的立场众所周知。我们正帮助伊拉克保卫国土。”阿里说:“自开战以来,我们一直要求结束敌对行动,通过谈判解决所有分歧。”


    【法新社华盛顿七月二十一日电】(记者:福克)题:据美国情报机关说伊朗遭到重大挫折
    华盛顿人士二十一日认为,伊拉克部队在阻止一个星期前伊朗对巴士拉石油港发动的进攻时,给了霍梅尼的部队沉重打击。
    美国一位不肯说出姓名的高级人士认为,“伊朗打算在短时间内取胜。现在伊朗部队被击退了,攻势发展缓慢。”
    据美国情报机关说,伊朗部队上个星期在向巴士拉方面进攻时,曾进入伊拉克领土十五公里左右,此时不得不后撤十公里。
    华盛顿人士认为,伊朗将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给进驻到巴士拉地区的伊朗部队(约三万人)增援部队、补充弹药和提供物品。据华盛顿情报机关说,从阿瓦士来的车队在伊朗空军的保护下正在向前线开发。
    美国专家指出伊拉克参谋部没有上伊朗部队给它设下的圈套,伊朗军队原意为向巴士拉方面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伊拉克将会把留守在港口城市北部的三个师调到这个地区。
    伊朗部队然后再从北面发动进攻,夹击位于边界和阿拉伯河之间的伊拉克部队。
    据美国情报机关的估计说,双方还有十万的兵力没有投入战斗。
    在华盛顿,人们仍然对伊朗有可能采取“必要措施”,阻止从科威特通过公路向伊拉克运武器这件事非常关心。
    美国实际上害怕伊拉克—伊朗冲突威胁到海湾地区的温和的阿拉伯政权,美国政府认为这些国家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美联社尼科西亚七月十九日电】伊朗一家报纸今天报道,伊朗革命卫队逮捕了共产主义“人民党”的一个领导人,因为他被发现同“反政府的武装游击队”一起潜藏在伊朗北方。
    英文报纸《德黑兰时报》刊登革命检察官办公厅发表的一份公报说,革命工队在里海附近对性质不明的游击队秘密藏身处进行镇压时,逮捕了这个亲莫斯科组织的一个领导人内扎德。


    说沙特、叙利亚外长关于解决黎巴嫩危机方案既复杂又
    脆弱,重要的是在方案中阿拉伯国家公开承担了让巴解组织撤离黎巴嫩的责任
    【美国《华盛顿邮报》七月二十二日社论】题:沙特阿拉伯—叙利亚计划
    让沙特阿拉伯和叙利亚外长参加讨论如何结束贝鲁特所经受的严峻考验的问题是有益的。他们不仅仅是哀声叹气要求华盛顿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代表阿拉伯联盟的部分成员国提出了一项计划,要求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分阶段撤离和以色列同时后撤。目前,这项计划虽然可以说是既复杂又脆弱,但它是不是一项合适的计划,这并不那么重要。为了挽救这个城市,提出任何可能得到各方同意并付诸实施的计划都是很好的。重要的是其他阿拉伯国家公开承担了让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撤离黎巴嫩的责任。
    叙利亚的态度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叙利亚在阿拉伯国家中独一无二地从未正式承认过黎巴嫩的主权。如果说它实际上并不觊觎黎巴嫩领土的话,那么它也是认为它有权在那里称霸。在七十年代中期,大马士革在黎巴嫩国内出现紧张形势时火上加油,从而造成了黎巴嫩打内战,而且又设法做到了由它派出一支让沙特阿拉伯提供经费的阿拉伯部队进入黎巴嫩去遏制这场内战。在此过程中,它造成的老百姓死亡之多,使以色列最近采取的暴行相形见绌。叙利亚是处于可以援助黎巴嫩的最有利地位的阿拉伯国家。如果它采取向被围困在贝鲁特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战士提供庇护所的办法可能使贝鲁特解围的话,如果在以色列军队撤退的时候,它也撤走自己的部队的话,那么黎巴嫩将成为一个焕然一新的地方。
    沙特阿拉伯人和叙利亚人明显地希望在解决黎巴嫩问题后,继续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由于以色列的入侵而可能着手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他们的想法是,美国应当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行接触。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由于撤离而将得到一个巨大的奖品
    ——生存。它将以能够搞政治活动而不能打仗的形式存在下去。现在迫切需要让一支完全能够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力量参与外交活动。但是,这样做的正确办法是国务卿舒尔茨提出的办法,即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应当承认以色列。


    【埃及《金字塔报》七月二十一日文章】题:黎巴嫩戏剧及以后
    如果以色列行动的目的是消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实际存在的话,那么它的战略目标超出了巴勒斯坦地区及边缘地区,走向整个阿拉伯地区,以使整个阿拉伯地区进入犹太复国主义时代。在这个时代,以色列有军事和政治上的主权,而与此相反的则是由于无能,没有统一的阿拉伯战略而造成的阿拉伯的依赖,这样的以色列主权将在对所有阿拉伯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讹诈行为中表现出来。
    在黎巴嫩发生的事只是这一未来的犹太复国主义时代的前奏,有两件事加强了这一看法:
    一、以色列扫荡黎巴嫩,实质上是以色列用行动重新勾划在阿拉伯地区主权蓝图的第一步,是犹太复国主义战略设想之中的事。
    二、以色列未来的沙皇沙龙在六月一日对法国一家报纸讲的话,他的旧梦——这也是他的先生贝京的梦想——是推翻侯赛因国王,为造就一个完全屈从于以色列控制的、象征性的阿拉伯属性的政权铺平道路。
    犹太复国主义的战略计划如果说在黎巴嫩开始了
    它的第一步,以既成现实使叙利亚中立,那么,不久
    的明天,伴随这一计划的就是对约旦的直接的和沉痛
    的打击,在这时候,可以设想,下一步不会不是以色列为控制海湾国家的突然一击。
    到了那个时候,阿拉伯也只能责备他们自己了。


    【美联社伦敦七月十八日电】伦敦《观察家报》
    今天报道,以色列人在黎巴嫩获得的秘密文件说,苏联曾在三年前建议让古巴军队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反对以色列。《观察家报》说,据说这些文件包括在
    克里姆林宫同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一次会晤的详情细
    节,和巴勒斯坦打算在加利利地区建立一个独立国家的计划的细目中。


    【南斯拉夫《政治报》七月二十三日评论】题:旧式的战争
    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现正处于结束阶段。对这一结局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双方已精疲力尽。可以说,伊拉克已认识到,由于进攻伊朗,使它咬住一块啃不动的骨头,于是它甘心撤回到本国边界以内,这意味着,它对邻国放弃了领土要求。
    但是,伊朗对此并不满足,尽管它可以把这种结局视为自己的胜利。它的最主要的领导人甚至宣布了三项政治目标,即要求大量赔偿战争损失、改变巴格达的政权和把极端的伊斯兰意识形态扩散到整个波斯湾地区。
    显然,这种目标是与伊朗的军事力量不相配的,而且这种目标本身不可能成功,因为每个感到威胁的国家都会加强防御机器。正因如此,伊朗为了实现不可能实现的目的,希望争取盟国。当然,伊拉克和波斯湾地区的感到威胁的其他国家,也不会忽视加强盟国关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