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5月28日参考消息 第1版

    说一些观察家认为伊朗在继续进攻伊拉克之前,有许多因素值得考虑,伊拉克军队未受严重损失是一重要因素,但许多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认为伊朗不会就此止步。伊朗的胜利将使阿拉伯国家的分歧消失
    【法新社麦纳麦五月二十五日电】海湾人士认为伊朗军队进入霍拉姆沙赫尔,标志着伊拉克在二十个月之前发动的这场战争失败了,人们不安地自问,德黑兰领导人下阶段的政治或军事动向是什么呢。
    从军事上来说,伊朗军队全部收复南方的胡齐斯坦省,就使得伊拉克领土置于直接受到伊朗攻击的威胁之下。观察家们认为,但是在伊朗发动这样一场冒险之前,有许多因素值得它考虑,其中伊拉克军队没有受到重大损失这一事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
    但是,霍梅尼在收复霍拉姆沙赫尔不久,向该地区国家提出的警告也使海湾国家产生了不安的心情。伊马姆强调的伊朗新的“实力地位”还没有受到官方的任何评论。
    某些国家严重警告伊朗不要做任何冒险行动,比如科威特就通过《舆论报》说:‘‘阿拉伯从来不允许再侵犯其领土完整”,“也不会再遭到其他失败”。
    另外一些国家考虑是否有必要给伊朗一些安抚,伊朗从来没有放弃充当国王时期就一再坚持的“海湾宪兵”。沙特阿拉伯和海湾其他大国采取的立场将是意味深长的。
    另外还有一些人在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发表了关于埃及作用的讲话之后,支持埃及回到阿拉伯世界中来。他们的意图是用埃及来抗衡威胁性很大的伊朗。
    【法新社贝鲁特五月二十五日电】贝鲁特观察家认为,伊拉克人二十五日上午承认的霍拉姆沙赫尔失守的事实,结束了伊朗—伊拉克战争的一章,但同时提出了阿拉伯世界内部老联盟的问题。
    这些观察家认为,随着胡齐斯坦、特别是霍拉姆沙赫尔的收复,伊朗失去领土的主要部分刚刚被收复。
    这些观察家强调指出这次收复在精神影响及战略和经济意义方面的重要性。
    因为他们认为,伊朗现在可以凭着最有利的地位坐到可能的谈判桌旁:它用武力夺回了这场战争的领土赌注,并且严重威胁着伊拉克的一个生死攸关的部分:阿拉伯河和巴士拉地区。
    可是,革命的伊朗是否将就此停步?显然,许多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认为不会。自从胡齐斯坦前线传来对伊拉克人不利的消息以来,这些领导人展开了紧张的外交活动。“温和国家”和“进步国家”之间进行了接触,集团之间也进行了接触。例如,随着伊朗军队进入阿拉伯领土的可能性越来越可信,十多天来,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的接触不断增加。
    这种具有历史意义
    ——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之间数千年的敌对——的事件可能使目前阿拉伯人之间存在的分歧完全消失。对一些阿拉伯国家来说,这关系到现政权的生存,对另一些阿拉伯国家来说,这关系到它们的社会性质。
    因此,霍拉姆沙赫尔的失守实际上迫使阿拉伯世界令人心碎地修改老联盟和由来已久的分裂。


    【法新社巴黎五月二十六日电】尽管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报界昨天报道说
    ,双方各有二百人死亡,但得不到阿根廷的官方数字。阿根廷官方只是在五月二十一日披露的损失中说,有六十一名阿根廷人死亡。
    此外,英国和阿根廷双方在报道四月二日以来的交战中所蒙受的物质损失也不一致。
    阿根廷说,至少有四十六艘英国舰船被击中,二十八架飞机被击落,但闭口不谈自己一方的损失数字;而英国说,它有八艘军舰和一艘货船被击中,十五架飞机和直升飞机被击落。
    英国的名单中未包括阿根廷所报道的昨天在空袭斯坦利港时被击落的三架“鹞式”飞机。英国官方报道的英方损失如下:
    ——伤亡人数(截至今天的战斗之前):七十五人死亡,九十三人受伤。
    ——五架“鹞式”飞机。
    ——十架直升飞机。
    ——两艘驱逐舰(五月四日被击沉的“谢菲尔德号”和五月二十五日被击沉的“考文垂号”)。
    ——两艘护卫舰(“热心号”和“羚羊号”,先后于五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五日被击沉)。
    ——八艘战舰受创。
    ——集装箱船“大西洋运送者号”受重创。
    据布宜诺斯艾利斯报道,运兵船“堪培拉号”也被击中。由于得不到阿根廷官方的数字,英国报道的阿根廷方面的损失如下:
    总共有五十七架飞机被击毁,其中包括:
    ——二十架“幻影式”喷气机。
    ——十六架“天鹰式”飞机。
    ——八架“普卡拉式”涡轮螺旋桨飞机。
    ——一架“堪培拉式”轰炸机。
    ——六架直升飞机。
    ——六架型号不明的飞机。
    ——一艘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五月三日被击沉;据阿根廷说,有二十人死亡,三百零一人失踪。
    ——潜艇“圣菲号”遭重创。
    ——一艘补给船“一角鲸号”被击沉。


说宣布新战略也许是因为里根担心自己显得对苏过软,因此要使最保守的选民感到放心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五月二十六日文章】题:给莫斯科的信息
    对于这些天华盛顿发出的互相矛盾的信号,坐在克里姆林宫里的人必定感到迷惘不解。他们先是听到总统就东西方关系发表一篇和解的讲话,建议削减核武器。接着他们听到国家安全顾问威廉·克拉克阐述一项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根据这项战略,美国必须对苏联奉行对抗政策,而且看来这项政策主张把苏联帝国推回去。
    西欧和美国的人民可能也感到同样的困惑不解。从表面上看,里根政府在对外政策上已走向中心问题。它终于在准备同俄国人进行关于削减战略武器的谈判。它已宣布自己愿意向俄国人继续出售粮食。它还在放弃它对欧洲国家帮助铺设从西伯利亚通向欧洲的天然气管道的反对态度以换取他们同意在将来限制向苏联贷款。看来似乎正在为对美苏关系采取一种比较实事求是的方针铺平道路——这是一种令人鼓舞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接着要宣布“克拉克原则”呢?这就是说美国要采取这样一种政策,即迫使俄国人把注意力转向国内,着力宣传苏联的经济弱点,着手大规模加强美国军事力量,加紧向国外提供军备援助,并在一切可能的方面反对莫斯科。原因也许是总统担心自己显得对共产主义过软,因此要使他的最保守的选民感到放心。也许这是要使看来是美国在逐步转向采取比较现实的政策的做法具有最好的意识形态面貌。克拉克先生看来确实比国防部长温伯格的更加强硬的立场退了一步。
    无论如何,克拉克在乔治城大学的讲话和总统在尤里卡学院的讲话在语气上看来确实是矛盾的。例如,令人失望的是,新战略——或者说是改进了的老战略——并没有汲取许多届美国政府在同俄国打交道方面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帮助苏联国内温和派势力的最好办法是把美国的政策置于两个久经考验的原则之上:一个原则是,对俄国要坚定,向他们表明:如果遭到挑战,就要采取必要的行动。另一个原则是,向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表明,在国外奉行合乎情理的政策,能取得一些积极的成果。


    【美《纽约时报》五月二十五日报道】题:据说叙利亚把大批苏制武器转让给了伊朗部队(托·弗里德曼发自大马士革)
    此间西方外交人士说,据报道已于今天收复霍拉姆沙赫尔的伊朗部队,得到最近从叙利亚运去的大批苏制武器的支援。
    这些人士说,据信这种大规模的武器转让事先得到了苏联的批准。苏联提供的这些武器本来是供叙利亚自己用的。
    这些外交官员说,在波斯湾战争的关键时刻,苏联愿意让叙利亚人把大量武器转让给伊朗一事似乎证实,苏联已把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一笔勾销”,尽管苏联在一九七一年同伊拉克签订了一项友好合作条约。
    一位西方外交官说:“从伊朗—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苏联人一直是在脚踏两只船。不过情况好像是,他们在后来或多或少地已经决定把赌注押在伊朗方面,因为伊朗已经证明,它仍然拥有以任何阿拉伯国家政府都无法做到的方式,在一个地区范围内使用其力量的人力、资源和军队。”
    自海湾战争于一九八○年九月爆发以来,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就不时地在向伊朗提供少量苏制武器。这些外交人士说,在叙利亚外长哈利姆·哈达姆和伊朗外长韦拉亚提三月底在德黑兰举行会晤后,运送武器的工作就“大大加紧了”。
    此间外交人士说,他俩显然达成了一项秘密武器协议和一项已公开宣布的为期十年的贸易协定。根据该贸易协定,伊朗将向叙利亚提供原油,以换取叙利亚的食品。接着,叙利亚关闭了它同伊拉克的边界,并切断了经由叙利亚领土的伊拉克输油管道。
    此间外交人士说,四月初以来叙利亚已从其北部港口塔尔图斯和拉塔基亚向伊朗运去几船重型武器。近几个星期,一些装载着轻武器的飞机也飞抵伊朗。
    这些人士说,这些武器包括一百三十毫米野战炮、ZSU—23高射炮,成箱的弹药和坦克发动机。
    据悉,伊朗人特别渴望得到苏联坦克发动机,以装备伊朗这次在胡齐斯坦省发动的攻势中缴获的大量苏制伊拉克坦克。这次攻势始于四月初,最后导致霍拉姆沙赫尔的收复。由于伊朗陆军能把缴获的伊拉克坦克投入战斗,所以近几个星期以来,伊朗军队的火力明显地加强了。


    【埃菲社奥斯陆五月二十六日电】题:挪威担心英海军去马岛
    挪威总参谋长斯韦雷·哈姆雷表示,他担心英国海军和陆军部队进驻马岛,因为这些部队都属于北约用于军事支援挪威的力量。
    哈姆雷将军向国家广播电台说明他担心的理由时还说,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上述部队对挪威至关重要。
    挪威外长斯文·斯特雷也重申了他的疑虑,说由英国人在北海和挪威海岸留下的军事空隙很危险。
    他强调说,一旦出现歇斯底里情况,就会慌了手脚和难于处置。
    哈姆雷将军还说,他以本人的经历熟知英国海军陆战队的情况,尤其了解去马岛的部队的情况,因为这支部队在挪威北部演习过。
    同时,他又说他相信那支部队的士兵不全是训练有素的。
    但是,在英国派去马岛的部队中,所有指挥员都在挪威北部地区进行过冬季军事训练和富有指挥作战能力。
    据挪威总参谋长说,英国人已有充分的时间准备,以便在马岛登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