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15日参考消息 第3版

    【法新社华盛顿四月一日电】据美国航空界人士说,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在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第三次试飞成功后,正在重新提出建造永久性空间站的计划。
    国家航天局助理局长汉斯·马克最近说,建造空间站是“在我们使航天飞机投入运行后”的下一个主要目标。
    马克先生是卡特总统手下的前空军部长,他一向强烈主张美国人应该在宇宙空间保持永久性的力量。
    至于五角大楼,已经知道它正在催促在宇宙空间建立军事观测哨,这种观测哨还可当作发射象能够摧毁敌人卫星的激光武器这样的新武器的平台。
    国家航天局拟定了几项关于建造空间站的计划。它说,如果华盛顿能在今后两年内作出决定的话,空间站的第一批零部件就可能在一九九○年发射入环绕地球的轨道。
    休斯敦航天中心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可载八至十六人的轨道站的费用大约是九十亿美元。
    据休斯敦航天中心负责研究工作的主任克拉克·科文顿说,航天飞机得飞行六次,才能把这样的一个空间站的零部件全部运送入在三百六十至四百公里高度的环绕地球的轨道。
    国家航天局关于建造轨道站的计划包括:
    ——两个装有发电机和推进装置的服务舱。
    ——两个十三米长的圆柱形增压舱,舱里将有飞行员的生活区和工作区。
    ——一台活动吊车,用以装配新的空间站零部件和为航天飞机货舱装卸货物。
    空间站各部分之间将有通道连接,空间站所需要的电力将由太阳能提供。
    这种空间站可容纳几个科学研究实验室和一个能在失重情况下加工产品的车间。
    航天飞机将每三个月给这种空间站提供一次再补给。这种空间站还能将通信卫星发射入在三万六千公里高度的地球同步轨道。
    由于这项计划费用大,国家航天局已考虑让世界其他国家参加,据了解,已经向日本、加拿大和欧洲航天局进行了试探。


    圭基公司由朱厄特驾驶的“自由企业号”小型飞机计划用四天时间飞行三万七千公里;沃亚奇公司正建造的飞机将由两人驾驶,计划用十天时间飞行四万零二百二十五公里
    【路透社加利福尼亚州莫哈维消息】两家小型飞机公司正在这个飞沙走石的沙漠城镇竞争,力争打破航空的最后障碍之一
    ——不加油的环球飞行。
    互相竞争的飞机驾驶员托姆·朱厄特和迪克·拉丹为了达到他们的目标,将要把目前的不加油飞行二万零一百三十一公里的纪录提高差不多一倍。这个纪录是由美国空军的一架“B一52型”轰炸机创造的。
    在设在莫哈维沙漠边缘这里的一个机场的机库里,朱厄特和他的圭基飞机公司正在最后修订他们要在五月初作创纪录飞行的计划。与之竞争的沃亚奇飞机公司的拉丹预料要到明年春季过后,才会进行他的飞行。圭基公司的飞行计划
    朱厄特说:“这次飞行肯定有危险的成分,但是我认为自己不是个冒失鬼。我认为,我们有百分之九十至百分之九十五的成功的可能性。”
    他的飞机“自由企业号”长度仅有八米,翼展为十六米,将载有三百六十五加仑至四百七十五加仑(合一千四百公升至一千八百公升)燃料。
    朱厄特在谈到他的单人飞行时说:“这架飞机的燃料将装在它的翼部、每个翼尾部的油箱和机身内的两个油箱里。”
    他说:“由于发动机是为降低油耗而设计的,我们希望,在我们计划中的三万七千公里的航程中,平均每九十六公里耗油一加仑。”根据批准这次飞行的组织国际航空联合会的章程规定,这架飞机必须至少飞行三万六千七百七十八公里,才被认为是环球飞行。
    “自由企业号”在喷射流中的飞行高度将是六千六百米至八千八百米。
    朱厄特说:“这次飞行将用大约四天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将会有大约十小时的睡眠。这架飞机装有一个自动驾驶装置和四个警报器。如果飞机偏离航线或高度降低的话,警报器将会唤醒我。”
    为了充分利用顺风,朱厄特打算从休斯敦起飞,穿过墨西哥湾,到迈阿密;在亚速尔群岛以北飞越大西洋,到达西班牙北部;接着飞过埃及、沙特阿拉伯和印度上空。
    飞机继续飞过缅甸和中国的部分地区上空,到达日本;然后横渡太平洋,到达加利福尼亚北部。朱厄特回到美国后,将飞过塔尔萨上空,最后返回休斯敦。
    要取得创造这项纪录的资格,这架飞机在飞行期间,决不能着陆,也不能加油。朱厄特说:“这次飞行的最危险部分将是最初的四百八十公里,这时,飞机将装载大量的油。如果在夜间飞过山区时发动机发生故障,那也可能出现麻烦。”
    朱厄特说,如果发动机不转了,这架飞机可能从八千二百米高度滑翔大约二百四十公里。朱厄特估计,整个飞行将花费三十五万至四十万美元。沃亚奇公司正为环球飞行建造飞机拉丹在他的飞行中将有一位副驾驶员——二十九岁的杰纳·耶格尔。他预计,他的飞行将用大约十天时间。
    他说:“我们不想走任何近路。环球一周是四万零二百二十五公里(合二万五千英里),这是我们将要飞行的距离,主要是飞过水面上空。”
    拉丹是美国空军的一位退役中校。他说,飞机正在制造过程中,造成后,将向世界展示。
    他说,那架飞机将载油一千四百加仑(合五千三百公升),他还说:“可以说,那是一架大飞机。”
    座舱后面将有一个空间,不驾驶飞机的那个人可以在那里睡觉。拉丹说:“目前,我把整个生命都押在这次飞行上面了。”有人问他,这次飞行是否危险。他回答说:“我们具备了进行这次飞行所需的技术。”


    据说这种机器人利用超声波传感器能感知物体的距离,机械腕和手能按照微型电子计算机的指令动作而抓到物体
    【日本《日本工业新闻》报道】题:东京大学研制成世界第一个具有“超声波眼睛”的新型智能机器人
    东京大学工业部精密机械工学科的高野政睛教授的研究小组研制成功具有“超声波眼睛”的智能机器人。据说,这种机器人利用超声波传感器能感知物体的距离,机械腕和手能够按照微型电子计算机的指令动作而抓到物体。可以说是常有小型雷达的机器人。而且,智能化所需要的费用包括微型电子计鼻机在内,一台只有五十万日元。用这么多成本就能使已有的工业用机器人“改变”为智能机器人,所以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
    智能机器人是自己判断周围的情况、改变动作的下一代机器人。如果它能正式实际应用,机器人的利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为此,国内外都在积极地进行研究开发,将电视摄像机变成传感器,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其信息,驱动机械腕,这种型的智能机器人已经诞生。
    但是,电视摄像机方式虽然具有能够判断形状等优良的特性,但需要有高价的图像存储器,还表现出距离的测量精度不够理想、信息处理费时间等缺点。
    相比之下,这次的超声波方式是计测发出超声波脉冲后,从对象物碰撞回来的这段时间,利用微型电子计算机算出距离与时间,机械腕在这个位置上工作。这种方式具有下述几个特点:(1)装置简单、便宜;(2)距离测量精度高;(8)处理信息所需时间短;(4)信息量少,能用微型电子计算机处理。
    这项成果将在东京文京区中央大学理工学部召开的精密机械学会春季大会上发表。
    【日本《日刊工业新闻》报道】题:跟踪、寻找活动物体的视觉机器人研制成功
    日本电气公司研制了具有人的眼睛功能的生物体视觉机器人。它是通过揭示生物体网膜功能,在工学上加以模拟,而首次成功实现的。完成的机器人具有发现活动的物体,然后追踪、找到靶子物体的能力。
    智能机器人和单纯做重复动作的工业机器人不同,它需要具有和人一样的判断能力。为此,具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作用的传感器的研制就成为关键技术。
    日本电气公司的生物体视觉机器人就是通过揭示人所具有的视觉功能、在工学上加以构筑,研制了以在计测和控制装置等应用为目标的高度活动传感器而实现的。
    生物体的视网膜,具有○·一到○·三毫米的厚度,由几种神经细胞形成多层结构。最上面的一层,有将光转换成电信号的光感受细胞,信号经过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传递给脑。在视网膜上除此之外还有水平细胞、无足细胞和向横方向传输信号的细胞,作为面信息处理。
    研制的视觉机器人应用了最新的电子技术,在高一·四七米、宽○·六四米的筐体上具有成为生物体眼睛的复眼照相机、测距、跟踪目标功能无线电机、方位和超声波传感器,具有电源、控制计算机和驱动装置,这些装置与外部机构的活动检测器、磁盘和计算机联动,机器人具有能够识别活动物体和自己跟踪的能力。此外,还能发挥出人的眼睛和近于行动的能力,如:(1)向指定记号的地方边移动边寻找;(2)能够和移动的物体等距离跟踪;(3)一旦记号丢失,马上停下来再找;(4)记号的形状发生变化,也能跟踪它。


    【苏联《农村生活报》报道】题:激光电话
    把一个城市的自动电话交换站同城市间的电话站连通起来的通讯光学纤维线路的试验,业已顺利完成。现在,试验性的电话电缆是用激光传递信息的。代替传统的铜电缆(这种电缆一公里长几乎需用一吨铜)的导线,看上去是一条相当于铅笔粗细的电线。这条电线的“芯”是玻璃纤维。这种电缆不怕电磁干扰。通过玻璃线用光传递信号的原理,老早就提出来了,但是,从理论到实践这条道路是漫长的。所需要的首先是特制的超纯材料。苏联科学院高尔基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这种材料。
    超纯玻璃,或者把它称作光导向装置,在医学、电影摄制术、地理学方面已有应用。目前,激光又为邮电工作者服务了。


    【日本《每日新闻》报道】题:苏联的电话情况(驻莫斯科记者江川昌)
    在苏联打电话可不象在日本想的那么简单。这不仅仅是因为苏联几乎等于没有电话簿或设备落后。问题在于社会上对电话这种东西的普遍观念和日本不同。有事情给哪个机关打电话,对方却不在。这种情况若是在日本,大概就可以委托接电话的人转告,可是在苏联,人家顶多对你说:“过一个小时再来电话吧。”于是,为了找到不知什么时候或许会回办公室的外出人员就得打一天的电话,这样的情况一点不稀奇。
    想要通过电话解决问题是靠不住的,即使一件小事情,也得遵循帝政时代的传统,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写在信里,直接送去。这是普遍的作法。在苏联社会中,大概可以说,最有效地使用电话的人是妇女,她们拿起电话就说个没完没了。如果有女性在公共电话亭里打电话,你最好别在那儿傻等。
    在日本,打一个电话就有人把菜送到门口,这对于苏联市民来说恐怕是无法想像的。同时,日本那种不管在什么地方,也不分白天与黑夜,人们都为工作而奔忙,这对苏联市民来说大概也是难以想像的。从打电话这件小事,使人痛切地感到,在苏联,要提高“效率”并非轻而易举的事。


    一九二四年,英国政府科学家爱德华·阿普尔顿与M·A·巴克特,为了侦查大气层有多高,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阴极射线管,并附有类似电视的屏幕。
    十年后,另一位政府科学家罗伯特·屈臣一瓦特把他们的设计加以利用与改良,造成“雷达”(即无线电侦察器)。早期的雷达站,于一九三九年分布英国东部和南部沿岸,可侦悉十公里内敌机的动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既可帮助进攻,又可加强防御,平民也因而得以减少伤亡。屈臣—瓦特卒于一九七三年,曾获爵士勋衔。(原载香港《新晚报》)


    日本最近生产一种直径八十厘米的超巨型喇叭,售价为十七万八千日元,这是FW8000型喇叭。
    喇叭口径越大,低音效果越好,所以,音响器材要增强效果,少不了从扩大喇叭口径方面着手,但以三十八至四十五厘米最合用,因为太大了,低音频率太高,人的耳朵会受不了。那么,这个八十厘米的巨型喇叭又如何?据说在室内无法应用,它是专为空旷场地而设计的。
    (原载香港《明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