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 第1版

    【合众国际社北京十月十七日电】(记者:迈克尔·罗斯)西方的一位军事分析家今天说,中国的潜艇发射弹道导弹的第一次发射试验是中国国防工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位分析家说:“中国向着拥有全面的核能力和战略威慑力量又迈出了一步。”
    中国已经有了装有核弹头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但是,最近这次导弹试验标志着,中国向获得潜艇发射导弹迈出了第一步。西方人士说,这次试验是经过了五年研制的结果。潜艇发射导弹远不象陆基导弹那样容易受到反击的伤害。军事分析家仍然在设法搜集关于这次导弹试验的资料。
    一位军事观察家说,虽然这种导弹的射程不远,对苏联的战略目标并不构成巨大威胁,但是,仅仅拥有潜艇发射弹道导弹也就拥有了“一种相当不错的小小的能力,能使邻国感到激动”。
    分析家们说,人们还认为,成功地发射和——更重要的是——成功地回收导弹是中国所取得的一项“重大的成就”。
    一位分析家说,“能够发射导弹,使它降落到预期的地方、然后在它下沉之前把它回收,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成就。”
    【法新社北京十月十六日电】北京的观察家认为,中国最近通过从一艘潜入水下的潜艇上发射一枚弹道导弹,从而在工艺技术方面实现了一项重大突破。
    西方专家认为,这样,中国科学家就在这类导弹的研制方面,尤其是在它所使用的燃料方面跨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西方专家指出,潜艇发射弹道导弹所使用的应该是固体燃料。迄今为止,已有四个国家成功地掌握了这项工艺技术,并使之得到了发展。这四国是: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
    一位专家说:“固体燃料的研制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在操作上很复杂。”他特别强调,粉块必须是完全浓缩的,不能有一点点裂纹。
    中国军队早已成功地对中远程弹道导弹及洲际弹道导弹进行了试验。中国军队今后可以击中距其领土一万两千公里的一个目标。


    【法新社北京十月十七日电】法国共产党领导人乔治·马歇今天说,法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
    这将有利于两党采取共同行动,尽管双方在阿富汗和柬埔寨问题上有意见分歧。
    马歇说,两党都表示愿意“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这两个问题。
    马歇在向记者概述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的长达十五个小时的会谈的结果时,列举了两党的“一致之处”,它们是:有共同的社会主义目标;一致认为,每个民族必须找出自己的建立适合本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途径;一致认为,所有国家都有确保其独立和主权受到尊重,并反对来自任何方面的外来干涉的权利。
    马歇提到的其它方面的一致之处是:“世界和平”和裁军、“在公正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并巩固和发展中法关系,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
    马歇强调,法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从今以后将建立“正常的关系,并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马歇宣布,中国共产党将派一个代表团到法国访问,访问日期将由两党商定。
    马歇说,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问题上,法共和中共都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干预,马歇强调,双方“在这个问题上,观点完全一致”。
    关于阿富汗和柬埔寨问题,这位法共领导人表示,各自“众所周知”的立场没有改变。
    他说,双方讨论了这两个问题,“两党都说愿意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这两个问题。”
    【美联社北京十月十七日电】马歇对法国记者说:“由于我们已建立正常的关系,法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不正常状况已经成为过去。”
    马歇说,双方对苏联对外政策的看法不一致,中国人称苏联人是对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马歇说:“但我们法国人认为,主要的危险来自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尤其是美国。”
    马歇说,同中国人的会谈是在和谐、开诚布公和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路透社北京十月十七日电】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亲莫斯科的法国共产党领导人今天同意恢复在一九六五年中断的关系。法共总书记马歇在北京参加了十三个小时的会谈之后对记者说,双方在很多方面意见是一致的,尽管在某些问题上有分歧。他说,两党决心发展正常的关系并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
    法国人士说,这种新的合作精神的一个象征是,北京原则上同意让法共的日报《人道报》重新在北京设立分社。
    法共和中共的关系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冻结的,当时,中苏之间发生了意识形态上的分裂。
    马歇今晚离开北京,去中国一些省市参观,他将用一周时间访问这些省市,其中大部分时间将在上海停留。他定于下星期天返回北京,以便在十月二十五日会见中国老资格的政治家邓小平。他于十月二十六日结束访华。


    《朝日新闻》说,中国由于这次试验成功,军队的现代化得以加速;《每日新闻》认为中国在战略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本刊讯】东京十月十七日消息:东京的各家大报今天普遍在头版或国际版显著报道中国从潜艇上成功地发射了弹道导弹的消息,使用的标题几乎都突出“中国宣布试验成功”。《朝日新闻》在报道中说:“中国由于这次试验成功,军队的现代化以此为杠杆将得以加速。”《每日新闻》认为,中国由于这次试验成功而在战略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它还评论说:“从中国所说的‘水中发射’来看,可以认为,正式由潜艇发射导弹的研制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中国迄今已拥有从地面和空中发射的核武器,这次又完成从水中发射,这意味着中国的核武器已超出单纯在周围地区进行防卫的目的,进一步加强了战略核武器的性质。”《日本经济新闻》评论说:“中国从水面下成功地进行了发射导弹的试验,这意味着中国的核战力已大幅度地得以增强。这次试验的成功,看来已将朝鲜半岛、日本、台湾和越南等纳入它的导弹射程之内。因此,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均势肯定会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对于最近已显著加强的苏联太平洋舰队,中国也将有一定的遏制力。”《产经新闻》评论说:“中国从潜艇上发射弹道导弹试验成功,对远东的军事均势进而对世界战略对比,将发生重大影响。如果把这同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结合起来,那么中国对苏核战力的能力就会由此而飞跃地提高。即使由于苏军的突然袭击而地面核设施遭到破坏,中国也能够确保核报复力。”


    【本刊讯】曼谷十月十七日消息:此间报纸对中国从核潜艇上发射中程导弹成功一事表示关注。
    《中华日报》指出,中国“这次的中程导弹从海底潜艇发射,准确落点正是预定的靶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能从核潜艇发射导弹的第五个国家。这次的试射成功,再一次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的发展技术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这次进行的中程导弹发射实验,具有科技、政治和军事等多方面的意义。火箭的空弹头中,据说运载了有关仪器,目的在于收集各种重要资料。导弹的落点范围在东海油田钻探区附近及距离台湾只有三百公里的地区,这显然具有政治上的意义。这次发射又使用固体燃料,通常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中程导弹的发射实验,必包含了科学、政治和军事上的意义。”
    《星暹日报》说,这次试验完全成功,证明中国核子科学的进步,赶上了美、苏、英、法四国。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是不容低估的。因为,此种成就已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也具有保障作用。


    【南斯拉夫《政治报》十月十八日报道】(记者兰契奇发自北京)
    十六日北京宣布,中国第一次成功地从潜艇上发射一枚中程弹道导弹,这一事件在此时发生被认为不是偶然的。在分析中苏关系正常化道路时往往对双方的军事实力进行评价。
    外国军事专家认为,中国通过从核潜艇上发射火箭表明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在她受到攻击和在这一攻击威胁了她的陆地发射场时,仍可以进行核反击。尽管这枚火箭很小(估计它的射程约为五百海里),但中国还是宣布了她在技术上能够保证自己的核武器发射。


    【美国《纽约时报》十月十七日专稿】题:美国向盟国提出对苏贸易方案这个方案将停止对天然气管道的制裁,并就“讨价还价手段”订立一个公约
    政府贸易官员今天说,里根政府今天向法国、西德、英国和意大利提出了一个建议草案。这个建议草案有可能成为取消美国对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的制裁的基础。
    这个建议是在波兰警方同工人的最新冲突发生之前发出的。它要求法国、西德、英国和意大利的政府先从根本上回顾联盟的对苏战略。
    这些官员们说,但是,在欧洲国家将以什么来报答美国取消对天然气管道的制裁的问题上,以政府外交和贸易部门的官员为一方,以国防部长温伯格为首的内阁强硬派为另一方,双方之间仍然意见不一。强硬派正谋求欧洲国家明确保证不签订关于第二条管道的合同。
    一位贸易官员说,欧洲人已经“审慎地”避免投标同俄国人签订新合同。他说,华盛顿认为这表明欧洲人愿意在某种程度上向美国让步。
    然而,国务卿舒尔茨和美国贸易代表布罗克指出,一些政治压力妨碍了欧洲人正式承认的交换条件。官员们说,建议草案没有提及天然气管道。其目的是回避在天然气管道问题上的分歧,解决一些更广泛的问题。
    官员们说,讨论进展良好,因此大约两周以前就发出了建议草案。然而波兰国内的冲突使谈判暂时冻结,使强硬派有了时间进行反击。官员们说,里根总统还没有作出任何决定。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十月十七日电】总统顾问米斯今天说,政府“没有”要取消对建造苏联的天然气管道的工程实行制裁的“计划”。
    米斯说《纽约时报》上刊登的一则说政府打算取消制裁的消息“歪曲了事实”。


    【法新社胡志明市十月十五日电】一些观察家今天说,法国议会代表团访问越南一事证实,法国打算加强同河内的合作,尽管在柬埔寨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尽管这种合作引起了人们的批评。
    十四日结束的这次访问再次表明,越南希望同非共产党世界建立联系,以便对它的经济发展提供援助,打破它在外交上的孤立状态。然而,这进一步引起了反对同河内接触的亚洲各国的不安。
    这是自一九七五年以来法国议会代表团第一次访问越南,引起了国外的甚至更大的注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