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15日参考消息 第2版

    【玻利维亚《现状报》六月二日文章】题:因石油而借外债是拉丁美洲的严重问题
    拉丁美洲各国(其中只有五个国家的石油能自给)对石油的依赖,事实上逼迫它们处于一种新的负外债的情景:购买原油要用“硬”通货信贷来支付,而这类贷款全都从外国私人银行借来。
    总部设在基多的拉丁美洲能源组织的最近一期公报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强调说,拉美地区的大多数国家,把“昂贵的和短期的”外国贷款,用来购买实际上用于非再生消费品上”。
    因此,公报重申,这些国家为了购买某种产品而大量借外债,而这种产品本身不会产生支付债务和高利息所需要的外汇,这是在大多数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已出现的引人注目的问题”。
    这份公报说,这种现象已在拉丁美洲在七十年代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出现的赤字上有了反应。
    由于石油涨价,结果使赤字从一九七三年的三十四亿美元上升到一九七五年的一百三十四亿美元,到一九七九年,增加到二百亿美元。石油涨价必然引起工业化国家资本货和其他制成品的成本的大幅度提高。
    公报承认,这种计算长时期来,在进口需求迅速增长的刺激下,帐目经常出现赤字。这种出现赤字的情况无法解决,因为要保障地区经济所需的资本货、中间产品和基本原料的供应”。
    但同时,这份公报承认,保障上述的供应会引出相反的结果:随着它在向国外进口总额中占据更大的比重,那么就得靠新的债务或重新商谈的债务,这样做只能使这些国家冒面临经济衰退严重冲击的风险。


    偶在友人处,看到北京出版的《环球》——专门介绍国际知识的综合性月刊。一看近几期的目录,就连我这样自认为颇有国际知识的人也被吸引住了,一口气浏览了几篇短文。看来它是国内刊物中很有特色的一种。
    《环球》是国内少数专门介绍海外情况的综合性刊物,风格也很新。
    谈到内容的特点,我看第一是“广”。一卷在手,可享巡游环球之乐。
    第二个特点是“新”。
    我看的该刊期数不多,也谈不到遍读,但可明显看出还有些不足之处。封面据说是今年新改为彩色,但采用的图片,有的实在不够吸引人。版面安排和插图,与内容不相称。有些作者写的文章,不够生动活泼,看来思想还不够解放。(原载七月六日香港《大公报》)


    【路透社波恩七月五日电】消息灵通人士说:
    一个经济顾问委员会今天向西德政府提交了一项特别报告,批评波恩实行高利率政策。
    反对实行高利率政策的人们说,它使这个国家无法摆脱衰退。
    这是自从一九七七年以来该委员会第一次自己主动提出一项特别报告。这项报告是在关键时刻提出来的,因为政府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开始讨论对一九八二年预算中的公共开支进行重大削减的问题。
    通货膨胀按西德的标准来说仍然很高,是百分之五点六,尽管波恩的许多国际竞争对手的通货膨胀率是这个数字的两倍。


    说台湾文坛上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层出不穷,虚伪和浮夸的手法笼罩一切,文学作品迎合小市民口味,制造极为低级庸俗的东西。电视广播受商业广告的交配,各报纸副刊大部分走上搞噱头、玩花招的海派路子,一切唯利是图
    【台湾《中国论坛》五月号文章】题:当前中国文学的现况及展望(作者:郭枫)一、传统的丧失
    我们的作家群,三十年来产生的作品,就象我们三十年来的生活发展一样,带着浓厚的商业社会气息,大部分失去了中国文学传统的陶冶化育的本质。由于西方的科技,有其长期的良好基础,我们在经济建设中不能不予以借重。不幸的是,当西方科技挟其优势的地位指导我们的工业时,我们的作家群竟然忘掉了中国文学的优越传统,也臣服于欧美文学,而且捡拾其唾余以沾沾自喜,这是可怜而又可悲的。二、荒谬的道路
    当前中国文学一般性的呈现着怎样的景象呢?从内容上看,是文学的庸俗化,从形式上看,是写作技巧的畸形发展。文学不再是艺术,变成了工商时代的商品。
    文学的庸俗化,是当前文学最普遍的倾向。目前的文学作品,大部份在迎合小市民的口味,甚至在诱导小市民的口味,制造一些极为低级庸俗的东西出来。
    这些不“学”无“文”的东西,趣味愈低,愈能让一般人用来消遣解闷,也就愈有广大的销路。销路大,就刺激作者增产;产量多,就形成无孔不入的泛滥情势。
    庸俗的作品遮蔽了绝大部分的书刊市场,就造成劣弊驱逐良弊的现象,让纯正的文学作品,很难生存下来,到了这样的地步,读者的水准当然也愈来愈差,以至于无法辨别优劣高下,竟然把一些俗不可耐的东西,认为那就是文学作品!
    放眼现在各大书店,各种书展的台面上,林林纵纵,五光十色,出版书籍之多,印刷之精,好一片百花齐放的胜景。再仔细浏览一下,在所谓文学书籍的范围内,所见的大多是不堪一读的东西,那些东西,严格地说不但不能算是纯正的文学作品,不但不能对灵性产生陶冶化育;而且连通俗作品的水平也不高,对读者尤其青少年会有麻醉作用。其为害之烈,自不待言了。
    例如一位洋场才子,无聊之余的消闲的作品,既与国计民生无关,也算不上山林田园,不过是一些闲扯淡的假幽默而已!却被大家捧为“文学大师”。至于那些以“散文”为标榜的东西,绝大部分是杂文、随笔、漫谈或方块式短论,和文学的境界相去甚远。这些作品中,更多的却是,杂乱无章,零碎琐细的“荒唐言”或“辛酸泪”。在小说方面:除了永不衰老的恋爱小说外,有时风向转成科幻小说当令,有的变成传奇小说走红……,大多是编造故事,引人入胜,哪里能谈得上是文学呢?在新诗的创作方面,三十年来,诗人们在玩着自己的文字游戏,诗人不关心人群,人们也不关心诗。提起了现代诗,大家是摇头、皱眉、迷惑,谁也不晓得成群结队的诗人,在写些什么玩意儿?
    在写作技巧上来看,当前的许多作家,忽略了作品的主题、价值和境界,特别致力于形式上的经营、创新和追求奇异。
    我们考察当前文学作品的形式,大体上说是虚伪和浮夸的手法笼罩一切,作家们这种虚浮的心态,就和我们某些工商产品一样:明明是内销的日用品,却在包装上印满洋文,还起个洋名字:明明是中国制造的产物,却在外销时冒用别国的商标;这就是崇洋媚外,缺少民族自信心的表现。许多年来,某些作家的崇洋习气,比起冒用洋人商标的商业作风,有过之而无不及,实在让人感叹。这种虚伪浮夸的手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过度的洋化,其二二为过度的软化。
    先谈过度的洋化问题,在这方面,以某些诗人大力提倡“横的移植”来竭力仿效欧美的句法形式开其端,从此之后,谁谈中国文学的传统,就被目为迂腐;谁写通畅雅健的字句,就被嗤之以鼻。他们堆砌意象,破坏文法,刻意胡乱言语,唯一的目标是制造出一种不象中国话没有中国味的东西出来,这才达到他们崇洋的企求。
    流风所及,各种文学作品,也就纷纷以“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手法来卖弄炫耀。这样洋化的风气,几乎普遍地影响到每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尤其许多初学写作的文学青年,一旦走上这种荒谬的路子,弄得在幼苗时期就染上病虫害,哪能期求其开花结果呢?
    其次,再谈过度软化的问题:这些年来,我们某些文学作品的重病之一,就是骨骼软化。
    在内容上,固然甚少大气磅礴的工作。在形式上,也是阴柔有余,阳刚不足。试看一些纵横在文坛上的人物,有时讨论起文学问题,议论风发,似乎颇有见地;如果我们归纳整理一下他们的文学见解,大多有软化趋向。有些人对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伟大作家,以西洋的横式来作牵强附会的曲解。这种把中国作家硬装进西洋壳子的做法,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立场,也厚诬古人,欺骗青年,实在太不应该。中国历代伟大作家,代不乏人,有些人独厚爱晚唐李商隐,李商隐一生不乏忧国忧时之作,却独厚爱其隐晦如迷情诗!这真是特殊的爱好。西洋文学史上,也有的是伟大的作家。
    可是,我们这儿曾流行过十九世纪以来,各种各式的颓废文学,各种各式的唯美主义;却很少见到那些“健康写实”的大师们,被广泛地介绍给我们年轻的一代。在学术界拥有地位,在文艺的圈子里举足轻重的人物,应该倡导刚健壮美的文学,来纠正社会颓靡的风气才是,如果不此之图,反而推波助澜,整天搞些风花雪月,才子佳人一类的新蝴蝶鸳鸯派作品。在手法上又极尽其淫奇新巧的能事,把文学带到洋化和软化的境地。这不但是文学本身的畸形发展,在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上来看,显然地也是一股不健康的潮流了。三、英丽的前景
    为什么文学这一环表现着如此的态势呢?如果我们要寻求原因,也许该归咎于工商进展的过于迅速,社会上浮漾着的功利主义过于兴盛,生活上的物质欲求过于膨胀;作家们面对这样的社会风气,不能坚守原则,拨乱反正,反而受制于物质的冲击,以致发生了心灵的动摇变化。
    美日的社会是高度的工商社会,在那种社会的功利主义之下,一切唯利是图,应该可以作为我们的殷鉴。
    可惜的是,我们在发展工商之际,文化界竟未能避免功利主义的流弊,许多方面也跟着人家的脚步前进,当然也逐渐遭受到功利的遗害了。试就大众传播方面来看:电视广播受商业广告的支配,竟以迎合低层趣味的节目,讨好大众,影响之深远,无待多说,各报的副刊编排,除了一两家还能保持平实的本色之外,其余大部份走上搞噱头、玩花招的海派路子,风气所趋,不少作家也就不愿意踏实地从事研究和创作,总想急功近利,名利双收。我们看到文坛上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层出不穷:有的是互相标榜,共同吹嘘:有的是搞排名,编年表,预订自己的历史地位;有的是借着学术的头衔,兼办文学的副业;等而下之,胁肩谄笑,呼啸成群。这种种的行为,无非是向商业看齐,是一种玩广告打知名度的手法,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
    文学受工商社会的影响而趋于庸俗化和商业化,这种情势发展下去,必然会产生两种道路,其一是庸俗文学必将更为庸俗。其二是纯正文学必然会兴起壮大。
    事实上,当前文坛的气候,已有逐渐改变的趋向。
    作家从个人的象牙塔中走出来,这是中国文学美丽前景的预兆。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崭新的、健康而写实的文学时代,即将来临。


    【西德《新莱茵报》七月八日报道】题:与莫斯科的数十亿交易处在危险之中
    联邦共和国和苏联之间的二百亿数额的生意正处在危险之中,这笔生意就是德方提供管道换取苏联的天然气。使这笔生意处在危险之中的原因是联邦共和国目前的利率太高。
    就在这个星期将有一个苏联的谈判代表团来到莱茵河畔,继续磋商这笔生意。
    苏联人迄今为止只愿意为德意志银行的一笔贷款支付百分之七点七五的利息,他们现在将其愿出的利息提高到了百分之八点五。但是,银行的要求也提高了。现在各银行要求百分之十以上的利息。
    银行界和工业界的代表在政治的日常安排中看到即将进行的谈判有一线希望:苏联国家首脑勃列日涅夫将于十一月份来波恩。人们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那时莫斯科愿意准备好可以签署的条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