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4日参考消息 第1版

    【法新社北京六月三日电】为革命领袖孙逸仙的遗孀宋庆龄女士精心安排的国葬今天在这里的人民大会堂举行,共产党的实权人物邓小平对中国的“国母”作了热情的颂扬。
    主持这个仪式的是共产党总书记胡耀邦,党的副主席邓小平宣读悼念现代中国国父的遗孀的悼词。聚集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里出席这个仪式的约有一万人。宋庆龄女士的骨灰盒安放在大礼堂的台上,骨灰盒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骨灰盒的正上方挂着宋庆龄女士的巨幅黑边照片。
    站在胡耀邦身旁的是现任党主席华国锋。
    邓先生称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
    邓先生还指出,宋庆龄在一九四九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邓先生在三十分钟的仪式上又说:“她殷切期待国共和谈早日进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并为此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合众国际社北京六月三日电】邓小平副主席今天在中国继毛泽东去世后举行的最精心安排的葬礼仪式上致悼词时,赞扬宋庆龄是一位勇敢的威武不能屈的革命家。追悼会的仪式举行了半小时,已故名誉主席孙夫人的骨灰放在一个由一面旗帜覆盖着的盒子里,骨灰盒上面是孙夫人的巨幅照片。
    胡耀邦主持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这次仪式。他要大家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孙夫人默哀三分钟,他接着请邓致悼词。
    邓用一种共鸣的声调说:“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坚定的革命原则,威武不屈,富贵不淫。”
    【路透社北京六月三日电】共产党总书记胡耀邦,今天率领站在一排的中国领导人参加现代中国缔造者孙逸仙的遗孀的葬礼。
    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的电视实况广播中,出现了胡耀邦主持对宋庆龄女士的追悼仪式。
    追悼会是在大会堂的大礼堂举行的,台上挂着宋女士的黑边照片。
    追悼会开始后,胡先生宣布默哀三分钟,接着是奏国歌,然后是邓先生致悼词半小时。
    随后,参加追悼会的大约一万名人士向宋女士骨灰盒鞠三次躬,奏国际歌,于是仪式宣告结束。
    来自海外的一群亲属也参加葬礼,虽然那些住在台湾的亲属不理睬治丧委员会的邀请,没有来参加葬礼,其中包括台湾总统蒋经国。


    《美洲华侨日报》社论说,她的光辉榜样将永远激励侨心,照耀侨程
    【《美洲华侨日报》六月二日社论】题:光辉榜样,照耀侨程
    多少年来,美国华侨抱着一个希望——宋庆龄女士能够来美国访问一次。美中建交后,本报编辑人员自纽约到旧金山,从芝加哥到休斯敦,听见的这个期待和要求更加热切和强烈。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我们华侨的这个希望破灭了。象征着祖国自辛亥革命以来七十年革命历程,与美国华侨社会有着深远渊源,广为海外华侨拥戴的宋庆龄女士离开了我们,与世长辞。噩耗传来,华侨的心情极其沉痛。
    宋庆龄是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见证人,她的道路是善恶分明、是非界线清楚的道路,她的一生,代表了挺身而出,主持正义的精神。她生在祖国,长在祖国,活在祖国,把毕生精力贡献给祖国。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宋庆龄一生的历程,是海外华侨与祖国关系的写照。数十年来,华侨对于祖国的变化,与宋庆龄女士心有同感,从民族利益的角度来看,从祖国前途的观点而言,是谁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是谁使祖国独立、自主地跃上国际政治舞台,华侨心里明白,所以,华侨积极参与祖国的进步事业,不少人前仆后继,为祖国的革命流下鲜血,为人民的事业日夜辛劳,写下了华侨历史上光荣的一页。宋庆龄深深认识了这种潮流,进而推动这种潮流。
    宋庆龄早年远涉重洋,留学美国。她勤奋好学,朴实无华;并且学以致用,把她所学的全部贡献给祖国的进步事业,为人类谋求和平和幸福。这种崇高的态度,值得我们华侨子弟及留学生学习。由于宋庆龄与美国人民有了这种渊源,她一直与美国友人保持着密切的友谊,使美国人民能够正确地了解万里以外的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要走的道路。在持续和发展美中人民友谊事业上,宋庆龄居功至伟。此外,宋庆龄生前十分关心美洲华侨、华人。在她临终前于今年五月八日接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名誉法学博士时,她特别高度表扬了加拿大华侨和华人:“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祖先的故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故土进步事业的支援。”其时身患重病,健康很差,讲话已经困难的宋庆龄,心里还是惦念着我们美洲华侨。
    这许多事实不仅显示出宋庆龄与我们华侨、华人的关系,更说明了她的事业长期以来与我们息息相关,她追求的目标,也就是我们的目标。
    宋庆龄名誉主席的道路,就是我们美洲华侨的道路,过去如是,今后也应该如是。她留下来的光辉榜样,激励侨心,照耀侨程!


    【合众国际社北京六月二日电】(记者:龙布乐)今天一百万中国人佇立在北京主要大街的两侧,观看载着宋庆龄名誉主席遗体的灵车驶向火葬场,最高领导人准备举行自毛泽东逝世以来最隆重的葬礼。
    在雄伟的长安大街上,傍晚下班时刻拥挤的车辆停驶,官方通讯社新华社说,在灵车朝着夕阳缓缓驶往西郊八宝山革命烈士火葬场时,“将近一百万人”默默地注视着。
    官方已经作好了举行中国自从一九七六年毛主席逝世以来最隆重的葬礼的安排。
    中国的几乎全部最重要的领导人,齐集在首都,准备参加定于明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追悼会。
    【路透社北京六月二日电】(记者:理查德·帕斯科)今天晚上,大约有一百万人站在北京的长安街两侧观看国民党领袖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的送葬车队缓慢地开往八宝山革命公墓。
    官方的新华通讯社说,人们默默地站在那里,目送宋女士的灵车从人民大会堂驶向西郊。
    她的遗体在人民大会堂停放了三天,供人凭吊。前去吊唁的有十二万人。
    她的骨灰后天将运往上海,安葬在宋氏家族的墓地。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宋女士的老朋友廖承志五月三十一日说,她曾特别要求不要把她安葬在她丈夫孙中山在南京的墓地,因为她认为自己没有资格使用这样一座雄伟的坟墓。
    这家官方通讯社报道,吊唁的亲属和包括廖先生在内的一些共产党领导人在她的骨灰前默哀了一分钟。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报》六月一日社论】题:世界地平线上的光明与黑暗
    中国政府邀请宋庆龄在台湾的亲友参加葬礼的消息是一个比较值得欢迎的迹象,它说明,世界上并不是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变化。就在两三年以前,发出这样的邀请是不可想象的——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甚至不承认台湾的存在。
    现在北京发出了公开的邀请。官方的公告说:“宋庆龄同志在台湾的亲属和生前友好前来参加丧礼概表欢迎。”北京不仅准许台湾的飞机在北京和上海降落,而且由北京支付一切费用。
    台湾对待北京的邀请态度谨慎。台湾疑心——用这个词或许太轻了——北京政府利用宋庆龄去世来引诱她的妹妹、蒋介石的遗孀宋美龄回到大陆。台湾政府可能要阻止她和其他想参加葬礼的人去北京,它阻止的根据是它奉行不同北京政府打交道的政策。但是台湾政府作决定时应当谨慎考虑,北京的行动是公开的友好姿态,因此,台湾不应当立即粗暴地拒绝。


    【合众国际社曼谷六月二日电】泰国和越南外交家本周在中立国缅甸的首都仰光举行会谈设法消除政治和军事紧张局势。
    河内和曼谷政府共同发表的官方公报说,从明天开始的历时两天的会谈将会促进相互的谅解。
    虽然其中一位人士说,他期望从这次会谈中能够获得“一些积极的东西”,他又说,他“怀疑将会取得任何重大进展”。
    使西方观察家感到意外的是,泰国政府官员私下承认,泰国副外长阿伦和越南副外长武东江之间的会谈是在苏联的鼓动下举行的。
    政府人士说,商谈是苏联在其副外长尼古拉·费留宾四月份访问泰国和马来西亚之后提出的倡议的结果。
    阿伦和武东江都是具有国际幕后会谈经历的职业外交官。


    【印报托新德里六月二日电】印度前总理德赛今天说,印度应努力与邻邦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
    德赛在这里一次难得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讲话时希望,两国之间的边界问题会得到解决,但不是「通过武力手段,也不是通过打仗」来解决。
    这位前总理反对印度搞核武器,他说,印度曾通过联合国讲台向全世界庄严地承担了这个义务。
    【合众国际社新德里六月二日电】前总理德赛今天说,印度应该同中国和苏联都保持友好关系。
    德赛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必须设法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但是,友好关系和正规关系是有差别的。」德赛批评了苏联呆在阿富汗,但是他接着说:「不管我们同俄国人有种种分歧,但我们仍然能同他们交朋友。」这位前总理说,印度的力量「很强,足以抵抗任何人」。


    【香港《南华早报》六月一日社论】题:中国的老祖母与世长辞
    现代中国缔造者的遗孀宋庆龄与世长辞了,但是她的名字将作为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最著名、最杰出的女政治家之一永远留在中国的漫长、曲折历史上。
    七十多年来,中国的这位“老祖母”一直不倦地为她的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操劳。她同她的丈夫孙中山先生站在一起,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的那位最杰出的革命家坚韧不拔地倡导的事业。在她的丈夫一九二五年逝世后,她继承了他的事业,经常跟她的妹夫蒋介石及其支持者发生冲突。最后,她在自己一生的最后三十年里,默默地但卓有成效地为祖国作了许多有成效的贡献。中国历届政府授予她的荣誉是她为她热爱的祖国作出的贡献的证明。国家名誉主席的尊贵头衔是一个深怀感激之情的国家能授予她的最高荣誉。
    由于宋庆龄逝世,中国失去了一座照耀台湾海峡两岸的灯塔。由于宋庆龄逝世,中国历史的一个篇章结束了。
    但是,对于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的亿万人民以及认识或不认识宋庆龄的许多外国人来说,正如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前不久所写的那样,宋庆龄树立了这样一种形象:“爱国、公正、目光远大,原则性强、自然、幽默、待人热情”。
    这就是宋庆龄留给中国的遗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