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29日参考消息 第2版

    【美国《华盛顿邮报》十月二十日文章】据认为,苏联人提出同中国恢复谈判的建议,是为了缓和他们在一九七九年华盛顿与北京建交之后所处的孤立状态。此间预料,恢复边界谈判并不会消除不时发生的对骂和过去二十年来的严重宿怨,也不会使苏联对中国已经成为可以与之相比的共产党巨人所感到的担心有所减弱。
    但是,苏联人相信,为同美国通过玩“中国牌”来影响它同莫斯科的关系一样,克里姆林宫也能够通过改善它同北京的关系来影响它同华盛顿的关系。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十月二十一日评论】苏联虽然大叫大嚷地反对它所认为的美国和中国结成的与它作对的联盟,但它却采取了缓和自己同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争吵的行动。
    苏联人表示愿意同中国恢复边界谈判,据认为,它这样做是希望给美中关系注入又一个复杂因素。
    苏联的建议在坎昆首脑会议——人们普遍预计里根总统和中国总理赵紫阳将在这次会议期间举行会谈——前夕提出,这也许是意味深长的。这样一次会谈可能有助于确定中美关系是继续向前发展,还是由于在华盛顿坚持武装台湾问题上存在分歧而变得冷淡。
    这里的一些外交官推测,莫斯科提出上述建议还可能是要设法对付它所描绘的美国、中国和巴基斯坦结成的一个反对它在阿富汗的仆从政权的联盟。此外,苏联人还可能希望使越南的亲莫斯科政权在那个地区的孤立状态有所缓和。
    这里的大多数外交官认为,后面这两个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至少在目前无法实现,即使北京同意恢复边界谈判也罢。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苏联人也没有多大希望能使美中关系受到破坏。


    【日本《朝日新闻》十月二十二日报道】(记者:横堀克己)
    中国正对台湾展开越来越大的和平攻势。但是,台湾当局把这视为“策略”,越来越感到紧张。记者飞到离中国大陆仅仅二千三百米远的、已经成为紧张状态的象征的金门岛,观看了那里的情况。金门岛分为大金门、小金门两个岛。大金门面积为一百七十八平方里。一座小山矗立在岛的中央,山麓到处被削平,推土机在构筑地下阵地。雷达耸立,炮台却看不到,据说隐蔽在各处。
    应邀去金门岛的西方记者大约是二十名。
    九月三十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了同意台湾高度自治和拥有军队的九点建议,号召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从那时以来,尽管台湾发表声明予以拒绝,中国方面仍然继续送去微笑,表示要为飞机紧急降落而开放机场,欢迎台湾投资等等。但是,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先礼后兵的策略”。它邀请许多西方记者去参观,其目的难道在于向世界表明“防备是万无一失的”这个“事实”吗?
    国共两党从前曾经表面上互相以激烈的言词相攻击,背地里却一直进行着接触。考虑到这样的历史,又从中国人宽大为怀的民族性来考虑,那么,很难说他们之间“绝对没有接触”。让西方记者参观金门岛的军事力量,合乎常识的看法认为,这是为了表示台湾当局拒绝的态度是坚强的;而与此同时,也不能完全放弃这样一种看法,即:通过显示“实力”来使今后的谈判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让西方记者参观就是为今后行动而下的一步棋。


    中央社记者说大陆的九条建议是温和的,台湾的拒绝在当前也许是没有办法的,不过什么时候都采取完全拒绝的态度,在国际上也会出现不顺利的方面
    【日本《朝日新闻》十月二十四日报道】(记者:吉田实)题:在纪念辛亥革命会议上,中台记者初次接触,东京新华社方面先打招呼
    为纪念孙文领导的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在东京港区芝的格兰德饭店举行了题为《辛亥革命和国际关系》的国际学术会议。二十三日傍晚,为期三天的会议已告结束。这一天,前往采访的中国大陆的新华通讯社的记者和台湾的中央通讯社的记者,在即将闭幕之前,进行了接触。分别代表大陆和台湾的通讯社的记者交谈,这是第一次,值得注意。因为这是长时期来隔着台湾海峡一直进行着对抗的中国的大陆和台湾之间,微妙的和平变化将到来的一个重要前兆。
    在下午三时半开始的最终报告和讨论就要进行之前的几分钟,记者(吉田实)正和台湾中央通讯社东京分社社长李嘉谈话,新华通讯社记者走过来,打了招呼。两人交换名片以后,新华社记者开口说:“你觉得这次国际学术会议怎么样?”李嘉听了回答说:“对报告的内容,异议也是有的,不过,我看是一次很好的会议。”
    对话的主要内容就是这样,政治性的话完全没有讲。
    会议闭幕以后,答应同记者交谈的李嘉说:“今年是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并且,孙文先生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因此,台湾方面也来参加的条件是存在的。代表团没有来,有种种背景,总而言之,是因为主办人方面在办事手续上有过失。”他还讲了值得注意的话:“大陆和台湾之间,存在着政治制度以及其他种种差别,然而,两者之间有个对话不也好吗?”
    还有,对于大陆的领导人所倡议的争取和平统一的九点建议,李嘉说:“我看是温和的。不过,假使真想以对等的立场谈的话,发出呼吁的时候,难道不就应该不带任何条件吗?”而且,他声明是他的个人见解。他就台湾方面完全拒绝(九点建议)说:“当前也许是没有办法的。不过,我担心,什么时候都采取完全拒绝的态度,在国际上也会出现不顺利的方面。”
    在二十三日闭幕的、’名为《辛亥革命和国际关系》的东京国际学术会议上,与会各国代表在这种内外形势总的变迁过程中,也都说:“台湾代表不参加,非常遗憾。”正因为这样,在会议即将闭幕之前,代表大陆和台湾的通讯社的记者有了接触,作为两者之间对话的重要步骤之一,是不能忽视的。
    当天深夜,代表中国大陆参加了这个国际学术会议的胡绳团长(北京大学教授),特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发表了如下的谈话:“听了李嘉的谈话,很感兴趣。我是学者,所以,本来想特别给理应来参加会议的台湾方面的学者代表团诸位打招呼。他们没有来参加会议,我感到遗憾。不过,我决不认为他们几位不好。并且,我希望,有机会的话,同他们促膝交痰。地点嘛,可以在北京,也可以在台北,我衷心期待着。”


    这个群岛令人神往,有美不胜收的天然景色和刻意保存的旧式生活
    【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十月号文章】题:法罗群岛——也许之乡
    快乐的人群拥过狭窄的街道来到广场上,许多人身穿鲜艳的假日服装,都是传了好几代的古董。旗杆上飘扬着法罗群岛的白底蓝边红十字旗。市内笑语喧阗,采声四起,音乐洋洋盈耳,因为全民欢庆的欧拉夫索卡节正式开始了。
    七月二十九日是北欧守护神圣欧拉夫的节日,几千人是从那些散布得很远的岛屿赶来的。忽然一群鸟掠过长空,好像专程向这每年一度的庆典致敬。
    这景象颇为贴切,当年能发现法罗群岛,实在应归功于鸟群。这里有十八个云雾缭绕的岛屿,在北大西洋中排列成倒三角形,距丹麦海岸大约一千三百公里,是八世纪时爱尔兰僧侣首先发现的。他们注意到每年灰雁北归的方向,驾着单薄的牛皮艇一路追踪,终于抵达雁群筑巢地——杳无人烟的法罗群岛,并视为绝妙的世外桃源。到了九世纪初叶,一批维京人看中这些古怪得可爱的岛屿,决计定居下来,因而搅乱了僧侣的清修。这些维京人见到僧侣带来的绵羊,便将这地方命名为绵羊(法罗)群岛。
    从一三八○年起,法罗群岛隶属丹麦王国,在一八一四年又成为丹麦的一个郡,但是一千多年来,维京人后裔始终坚决维护他们的传统和语言。旧式议会业已废除,民族思想却保持不坠。二次大战时德军占领丹麦,英国人则登陆法罗群岛,在这里建立海空军基地,岛民升起自己的旗帜,欣然和英国人合作。他们的渔船虽然三分之一以上遭炸弹和鱼雷击沉,受围困的英国迫切需要的鱼产,还是有一大半由勇敢的法罗岛民供应。
    后来在一九四八年,独立运动兴起,丹麦只好让步,允许这群岛实行自治。如今岛民选派两名代表出席丹麦国会,在内政上则完全自主,还拥有自己的旗帜、邮政系统、钞票和语言文字。
    如今这个四万四千人组成的蕞尔小邦既维护了固有传统,也跻身于世界最高生活水准的行列。岛民自诩为最佳水手,即使在擅长航海的北欧人中也算首屈一指(几乎所有的格陵兰船舶,以及丹麦百分之十的商船,都是由法罗岛民充任高级船员),他们的现代化渔船更远航至加拿大沿岸和南大西洋。繁荣的托尔松市人口仅一万三千,却有国立图书馆、博物院、大学、剧场,还有几家书店、电影院和三家旅馆。
    可是岛民也特别守旧。撒克松村坐落面积最大的斯却摩岛北部,附近有保存得很仔细的中古式杜吴格达农庄,游客一见之下,便能体会他们的守旧习性。这地方往往一连几天狂风怒号,所以罕见树木,农舍用现成的石块和草泥建造,盖着整齐的茅草屋顶。这农庄寂静得出奇:近旁有喧腾的瀑布,从幽暗的高山倾泻而下,还有盛产鲑鱼的溪流汩汩地穿过乱石罗列的草原,除此以外别无动静。雾像清梦似的舒卷不定,环绕崎岖的峰顶,面对如此迷人的景色,游客会恍然大悟,何以法罗群岛的民间传说总离不开具有法术的守护神,而这些神祗据说都住在溪流、岩石和山岳之中。(上)


    【英国《卫报》十月二十日报道】苏联的中国问题观察家承认,北京的坚决反对同莫斯科和解的强硬派在毛去世后变得更活跃了。中国正更加有力地在印支、南亚和欧洲开展外交活动,而这主要是针对苏联的。面对中国对外政策中的这些变化,俄国人似乎采取了一条相对来说是被动的方针。
    看来莫斯科的态度有一种强烈的怀旧情调。一位中国问题观察家说:“我们的目的是孤立中国。”一位同事补充说:“并不是经济和外交方面的抵制。我们要把中国作为在第三世界的一个因素和阻止苏美改善关系的一个障碍孤立起来。”


    【台湾《经济日报》十月十五日文章】题:日本石油化学业面临困境
    在国际石油化学品市场,近年来由于以自产天然气为原料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廉价攻势非常剧烈,使得日本各石油化学会社陷于相当的窘境。据消息报道,日本国内需求不振,加上来自海外的廉价品流入,使得各化学厂碰到双重打击。因此,日本石化业界人士认为,在美国石化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之下,日本石化业的生存基础显然受到威胁。日本输入石油化学制品从前年开始增加。本来日本石化业界是把其生产能力的百分之二十供输出的,但现在日本石化品不仅在国际市场站不住脚,甚至在本国内也面临与进口货竞争的严重局面。据日本业界的统计资料说,用途最广泛的氯乙烯塑料,自从进入今年后每月平均输出已减低至二千吨以下,比一九七九年减少了一半,但输入却急速增加,今年一月——七月的输入量就超过去年全年的数量,包装薄膜用高密度聚乙烯的输入量也每月达四千吨前后,则占了日本国内需求的百分之十二至十三。另外,合纤原料的丙烯睛、乙二醇的输入也几乎固定下来。
    日本进口石化品日益增加,原因在于日本业男所使用的原料原油比国际市场昂贵,相反地美国、加拿大所使用的原料是自产的天然气,在原料成本方面已经产生重大的差距。因此,在基本化学品的乙烯价格,日本比美国或加拿大贵将近百分之三十。因此,日本的输入增加也是必然的事。
    日本石化业界有人认为,日本与美国的竞争力差距,原因既然在于原料,那么在原料方面采取对策才合理,这里所说的原料对策,就是把原料原油输入自由化,废除退回石油税和义务性储存这三项问题。
    也就是说,这三项问题皆属于日本国内的政策问题。由于目前日本国内的原油价格,则以其国内产的原油为基准,当然成本比输入原油高,但进口原油却在限制下使价格维持与日本国产价格同样或高一些的情况下,与国际原油行情保持某些距离。
    再说,通产省当初为使石化厂保持某些程度的原料,以便应付国际行情受到石油危机发生而暴涨的局面,则硬性规定储存原料,使得厂家背负了多余的生产成本。因此,目前日本石化业界人士几乎认为,除非要求日本政府解除上述限制,否则势将无法生存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