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8日参考消息 第2版

《扩大自主权,一部分利润自由支配》
    过去,中国的国营企业从设备、原材料直到工厂的工人都要接受国家统一分配。生产出来的产品统统由国家收购,利润全部上缴中央。因此产生的结果是“不负责任”,“没有干劲”。
    但是,自一九七八年以后,情况突然变了。与农业改革步调一致,企业也进行了改革,给以自主权。重庆国营钟表联合公司从一九七九年开始得到许多种自主权。用介绍情况的经济办公室主任的话说,从那以后“眼看着干劲往上升。从前那种闲谈、磨洋工的现象看不到了”。
    所谓扩大自主权,“首要的问题是钱”。因此,首先采取的方法是,“把生产利润中的一部分留给企业,企业对这部分钱可以自由支配”。现在,许多企业采用的就是这种扩大权利的方式。
    最重要之点,似乎可以说,是在“怎么干与自己利益也无关的制度”中,引进了“干得越多,赚钱越多的办法”。
    还存在着种种制约因素,但是,与过去相比,那也相当自由了。以这家公司为例,生产日渐增长,利润也不断增多。它在重庆市内的繁华街道上开设了公司经营的手表店;一九八○年第一次向东南亚直接出口产品;用换得的外汇购买了外国生产的机械设备。
    当然,扩大自主权使工人的生活也开始发生变化。
    与上面讲的公司同样实行扩大权利的四川第一棉纺厂,正在建造大批的工人住宅。大多数家庭都有了黑白电视机和缝纫机。在工厂的一角,还有一所一百五十张床位的企业所属医院。医生和护士一百五十人也是工厂职工。外事科长介绍说:“企业手中的利润”百分之三十用于建造住宅了。
    象这样扩大权利的企业,现在全国约有六千六百个。
    从数量上看,还不到百分之二十,但大企业多半都在扩大权利。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已开始形成一种潮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试验。
    但是,取得成功的企业都是顺乎潮流的轻工业企业。同是扩大权利的企业,重工业企业就生产不出预料的利润,不论怎样讲“请自主地干吧”。
    轻工业企业扩大权利似乎多半都有利可取。但是,细问起来,工厂生产的产品所规定的价格,与成本比起来都是极高的。
    大多数产品还由国家交易给以保证……如此等等,很明显是给以相当过分的保护。很难说是真正的市场原理起了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本身都似乎没有料到,它今年起下决心出售的“有奖储蓄”,居然受到如此非同一般的欢迎。
    一出售,窗口外就排起了长蛇阵,预定额顿时卖光。一等奖为五百元,是足够一家过半年日子的金额。当然其魅力很大,抓住了老百姓的心。
    使银行方面再次吓了一跳的是,“老百姓手里有着出乎预料地多的现金”这样一个事实。的确,这几年来,收入增加了。因此,老百姓手里的钱也比从前多了,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好象是压在箱子底的钱。把这些都加到一起计算,老百姓中间钱过剩,转化成了潜在购买力。
    人民银行最近发表的《一九八○年金融统计》表明,个人、企业等的存款总额比上年增加百分之二十四,达到一千六百六十亿元。特别是,城市居民储蓄猛烈增加,比上一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到今年,这种增加的趋势依然没有减弱。
    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对银行的信任好象也慢慢地提高了。
    储蓄增长抑制了通货膨胀,活跃了设备投资。
    老百姓是敏感的。不论利息多么高,如果政治不安定,老百姓就会默默地在储蓄上持谨慎的态度,把钞票换成金子等等,藏到箱子底。
    因此,对中国来说,现在需要的难道首先不是“长期的政治安定”吗?如果这一点确保住了,那么,储蓄热自然就会固定下来。


    武汉有一家锅炉厂,以“同是加工钢铁”为由,被命令改变为自行车厂。重庆有一家煤矿因亏损而停止出煤,长长的矿用房屋改建成了纺织厂……。
    中国现在由于越来越多地给企业以自主权,在各地都刮起了这种“企业改组的风暴”。
    直到前不久,中国一直主张“以钢为纲”,而现在变成以“提高人民生活”为第一的口号。钢铁、重型机械和化学工业等等,特别是那些亏损的中小企业被挤到角落里,取而代之的是,家庭电器、自行车和纺织等轻工业企业大摇大摆地向前迈步了J。
    然而,另一方面,重工业的生产计划断然地削减。今年一至六月份,生产增长率是负数。
    各地的实际情况如何呢?长江沿岸的重工业地区——重庆,去年一年调整的对象是一百八十三家企业。
    在中国有较多比较现代化工厂的上海,情况也不例外。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率,终于逆转,现在是六比四。
    大企业怎么样呢?我们访问了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给以技术协助而建成的武汉钢铁厂。首先使人看到的是“单翅飞行”。所谓“单翅”,就是生产用于制造自行车、家庭电器和罐头等等的薄钢板和细钢管的流水线开工了;但另一方面,供应重工业所需的厚钢板和型钢的流水线却处于“开店不营业”的状态。
    确实,生产效率很差的工厂大概是应该改组的。
    但是,如此急剧地削减生产计划和缩减投资,什么样的企业都要亏损。这种情况,即使不是全部,也可以使人隐隐约约地看到另一个侧面:过急地平衡重工业和轻工业,就会单方面地把一方拉下来,产生缩小均衡的现象。
    工业这东西,在充满活力的生产持续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新的技术,新技术的积累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锅炉厂突然改变为自行车厂,就算它能生产出自行车,也不能期望是保证质量的产品。
    而且,无视产品质量的改行工厂多起来,就难以保证不久的将来粗制滥造的轻工业品不会堆积成山。


    【美联社华盛顿十二月一日电】美国政府官员今天透露,由于冬天来临,波兰向里根政府提出了要求它提供两亿美元信贷的紧急请求,以购买粮食来维持其困难重重的家禽业。
    波兰人将利用这笔信货来渡过一月份以后的困难时期。
    美国在一月时将交付今年夏天以优惠条件出售给这个困难重重的共产党政府的最后一批粮食——三十六万吨玉米。
    波兰今年十月间已向美国政府提出,要求它提供七亿四千万美元的信贷来购买饲料粮。
    波兰要求美国政府提供两亿美元信贷的紧急请求是在三周前在美国对它早些时候的要求尚未做出决定的时候提出的。
    这位官员说:“这次提出的请求更为紧急。我们对这两个请求都在进行研究。”
    美国总统里根上周宣布,向波兰提供三千万美元的食品援助。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二十六日电】(记者:巴顿·雷珀特)据委托中央情报局做的一项新的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苏联在赶上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消费者生活水平的努力中只取得了“不大的进展”。
    今天由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发表的这份研究报告还预言,由于苏联在经济增长率方面出现了日益严重地下降,在今后几年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速度“可能会放慢到爬行的地步。”
    据这项报告说,苏联消费品和劳务按人口计算的消费量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
    报告说,克里姆林宫把重工业和防务放在优先位置,再加上“死板的和笨拙”的经济体制,“已使它在消费方面不仅大大落后于西方和东欧,而且在许多方面,是原始的,非常不平衡的。”
    报告说,对苏联消费者来说,除了当地特有的黑市和贪污腐败之外,货物和服务的质量差、排队以及缺货已经成了日常生活的特点。
    这项研究报告指出:在六十年代,美国和苏联之间生活水平的很大差距略有缩小,但是在七十年代又开始扩大了。
    报告说:‘‘过去二十年来,苏联人取得的最大进展是在食品、纺织品和耐用品等方面,但是,在住房、娱乐、教育和卫生方面,同美国相比是后退了。”
    这项报告的根据是对一九七六年起的经济资料所进行的详细分析以及对从那年起的所预测的趋势的估计。
    报告说,在一九七六年,食品、饮料和烟草占苏联家庭总开支的百分之四十六——在美国这种开支只占百分之十七,在法国占百分之二十三,在西德占百分之二十七,在日本占百分之二十九,在西班牙占百分之三十五。
    这项研究报告说,苏联的消费者开支的整个格局在许多方面同不发达国家的格局相似。在近几十年来,在确立较现代的格局方面显然未取得什么进展。报告指出,苏联的家庭开支当中,烈性饮料比重特别大——百分之十七
    ——,而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只占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六。
    报告说:“上述数据不包括家庭酿的酒。这类酒大大增加了苏联这方面的消费量,使苏联在全世界用饮烈性酒国家中居于首位,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说起社会主义本来的经营机构,人们就想起国营或者是集体经营的企业。可是,如今在中国,既非国营又非集体经营的个人营业,到处在接连不断地恢复。在四川省万县的船码头和街上,最近出现的卖东西的小商贩,全是私营的。其数量和种类之多,令人吃惊,而且生意非常兴隆。
    「允许从事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这一项写进宪法,是在一九七八年。实际上私人企业发展的势头,令人瞠目结舌。家庭手工业、小商店、各种服务业等等个人营业,在一九七九年大约有十万家,到一九八○年上半年,就有三十万家开张营业,并且还在加速发展。
    被叫做「夫妻店」、「老婆婆店」的私人企业,为什么开始急剧发展了呢?这里存在一种解放感,即:连卖花都被斥为「资产阶级的」黑暗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且,这里反映了对现有企业的不满,这些现有企业,不考虑消费者爱好的变化,生产单调划一的商品和进行冷若冰霜的服务。
    公营企业搞得死,这是定评。虽然生产成品,却不大生产零件,出售后的服务也差。卖点心、酱油等必需品的商店,只在规定的时间营业。因此,那些生产小的特殊物品的店铺,清早和深夜都开店营业的地方,出乎意料地多。
    填补计划经济的空缺,促使公营企业奋起,加上救济失业者……政府企图一箭几雕。


    【英国《外事报道》十一月五日文章】沙特阿拉伯目前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建立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油库网,以此作为抵御来自国内外的对它的石油生产和石油出口的威胁的防范措施。这个计划是秘密的。但是,据消息灵通人士说,沙特阿拉伯当局正在最后确定同一家大建筑公司签订的合同,要修建可容纳相当于十五亿桶石油的油库,按目前的价格,价值大约四百五十亿美元。
    沙特阿拉伯人想要把大约一百五十天的石油产量贮存起来,以防万一出麻烦。麻烦可能会来自两个方面: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或者国内出现动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