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13日参考消息 第1版

说美日中对苏联形成了一支非常强大的亚洲抗衡力量,不过美要加强三边友谊还必须克服一些敏感的障碍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7月10日报道】题:美国支持其亚洲侧翼以对付苏联人——卡特在福特和丰田对一项时断时续的交易讨价还价时加强同中日的关系
    美国正在谨慎地调整同亚洲的中、日两个大国的关系。
    吉米·卡特的亚洲之行,包括他同中国华主席会晤在内,是华盛顿决心保持和加强同这两个国家的友好的最明显的象征。
    这两个国家,一个是长期的盟国,另一个是新找到的但正日益接近成为盟国的朋友,它们在一起对日益强大的苏联形成了一支非常强大的亚洲抗衡力量。不过如果美国要加强这种三边友谊,它必须克服一些敏感的障碍。
    同日本的主要困难是经济上的,特别是它涉及日本自己的效率极高的工业——主要是它的汽车制造公司——对美国的就业情况和汽车业的影响。
    但是在美日关系中也有一个战略上的因素。随着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在折磨着美国,随着人们对苏联在向外冲刺的这一情况的洞察在这两个国家中的政治影响正日益增大,因而,在西方和在日本国内可以听到越来越多的呼声,要求增加日本承担的保卫非共产主义世界的责任。这件事情本身就要求对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一直采取的有较多和平主义色彩的态度作根本性的改变。
    同中国的压倒一切的问题是军事—战略性的。美国对于北京提出的关于得到较多现代技术的要求——特别是那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军事用途的设备的迫切要求——能够答应到何等程度?幅度太大而且时间太快地“摆向”莫斯科的前盟国、现则是它非常害怕的敌人中国从而使俄国人十分烦恼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现在至少有一个重要的迹象表明:本来美日在汽车问题上出现的不愉快的争端可以在不那么令人不快的基础上加以解决。世界上两大汽车制造公司福特和丰田刚刚宣布:它们正在研究开办合营企业在美国制造小汽车的某种形式。
    美日关系的安全方面也居于两国要优先讨论的问题的前列。


    【美联社华盛顿7月11日电】国务院今天说,美国和西德下周将就限制欧洲中远程核导弹的谈判问题举行高级磋商。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将率领美国代表团出席7月14日在波恩举行的会议。
    官员们说,会议议程将很广泛,但是主要议题将是北约组织对最近透露的苏联愿意在没有先决条件的情况下就中远程导弹进行谈判一事的对策。
    他们说,联盟就这个问题的磋商还处在初级阶段。


    说不可被对华关系推着走而置苏联于不顾,给人以美中日联合对苏的印象是不行的;对苏要采取坚定态度又要保持对话渠道
    【日本《每日新闻》7月11日报道】题:东京会谈后的日本外交,也要顾及对苏关系,外务省领导人表示,将避免造成“日美中体制”的刺激,扩大交流,继续对话是新内阁的课题
    外务省领导人10日傍晚强调了同苏联对话的重要性,估计新内阁的外交课题将是通过扩大人员往来等行动谋求改善目前冷却的对苏关系。这位领导人说:
    “给人以日美中三国联合对付苏联的印象是不行的。对苏联要采取坚定的态度,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对话的渠道。”看来,预定由自民党总务会长铃木就任首相的新内阁,虽然将一如既往继续采取以“日美轴心关系”为外交支柱的态度,设法加强西方同盟,但是将摸索同苏联对话,以防亚洲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
    外务省领导人在这个阶段所以强调同苏联对话,似乎是出于这样的判断:一、在东京举行的美中首脑会谈给了人们以美中日反苏包围圈强化的印象,要避免不必要地刺激苏联;二、欧洲和苏联对话的动向,譬如法国总统德斯坦、西德总理施密特同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进行了会谈等,日本也需要加以考虑。
    临时代理首相伊东、外相大来在已故大平首相葬礼期间同30多个国家的首脑、部长进行了会谈,可是,他们都极力避免深谈阿富汗、印度支那等灼手的国际问题。这是因为,他们不愿意突出以东京为舞台的美中日合作,过分不必要地刺激苏联。外务省领导人10日傍晚强调了这方面的苦心,说:“不可以被对华关系推着走,而置苏联于不顾。
    “给人以美中日联合对付苏联这样的印象是不行的。”


    【国际交流署华盛顿7月10日电】在国务院7月9日新闻发布会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回答如下(摘录):
    问:你对新华通讯社批评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评论有什么看法?
    答:没有。
    问:向台湾出售武器是否违反在关系正常化时向中国作出的保证?
    答:美国严格遵守美中关系正常化时的谅解。在两国关系正常化时,美国说,美国在共同防御条约终止后将继续向台湾出售经过仔细挑选的防御武器。中国人明确表示他们反对这样做。双方都知道对方的立场。美国政府在1979年防御条约终止之前没有做出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新保证。可是,我们的确把我们在1978年12月15日以前保证出售的设备交付完毕。这些销售总数达八亿美元左右。1980年1月,我们恢复向台湾出售防御武器。开头的一揽子销售总数达二亿八千万美元左右。
    问:美国认为台湾的地位有什么特点?是否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看法,即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如果同意这种看法,美国是否认为向台湾出售武器是干涉中国的内政?
    答:正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时发表的联合公报说的那样,“美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可是我们明确表示,美国希望台湾的前途将以和平的手段得到解决。台湾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它有能力保持现代化军事力量和有充分的军备供其自卫。


    说在东京实际上制定了西起伊朗阿富汗、东到朝鲜半岛和澳大利亚的广大地区里活动的共同战略
    【塔斯社莫斯科7月10日电】题:在东京进行勾结
    《消息报》评论员班杜拉在谈到大平葬礼时的会晤时写道:“在东京举行的会谈实际上是具有明显表现出来的侵略意味的军事政治性质的会议。
    “这类会谈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不公开的,但是,已经获悉的内容就足以得出结论:‘东京的这个回合’使人有新的理由对亚洲国家局势表示不安。”
    “毫无疑问,在日本首都实际上制定了帝国主义势力联合北京在西起伊朗和阿富汗、东到朝鲜半岛和澳大利亚的广大地区里进行活动的共同战略。”


    【共同社莫斯科7月10日电】题:苏联认为不出所料,还将加强离间工作
    10日在东京举行的美中首脑会谈,在阿富汗形势、柬埔寨问题上,两国的基本认识一致。卡特总统作了显示日美中三国步调一致地对抗苏联的发言。对此,苏联虽然不掩饰其强烈的不快,但同时也比较冷静地认为:“事情的发展不出苏联所料”(苏日关系方面人士语)。
    苏联认为卡特总统参加大平首相葬礼的最大动机,与其说是因为和大平首相有过亲密交往的个人理由,还不如说是出于一种强烈的政治意图,即想借此机会加强日美中三国关系。
    在这次美中首脑会谈中,苏联特别注意的一点是美中两国如何看待阿富汗形势及如何对待柬埔寨问题。
    苏联早就开始对日美中三国加强合作关系敲警钟,指出了它的危险性,但是苏联看到卡特、华国锋美中两国政权对苏的严厉姿态,便认为美中当前必然会加强反苏的一致步调。苏联已经把这一认识纳入了它的外交战略。
    苏联将一面暂时密切注视人们认为肯定会建立的日本铃木新政权将采取什么样的对苏外交姿态,一面伺机离间日美中三国的合作关系。
    另外,苏联还将全力以赴地离间西欧国家与美国之间的关系,继续坚持绝对不能让西方实现“反苏大团结”的外交战略。


    《朝日新闻》不赞成美中关系带上军事色彩,更不赞成在亚洲“以日美中三国为轴心”的形式来发展这种关系;《每日新闻》希望日本新政府积极着手改善日苏关系
    【日本《朝日新闻》7月11日社论】题:显耀协调的美中高级会谈
    50个国家的领导人为参加已故大平首相的葬礼,在东京展开了活跃的“服丧外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总统卡特与中国总理华国锋举行的美中最高领导人的会谈。
    很清楚,双方都是“奇货可居”的心理在起作用。最近,阿富汗与印度支那的形势使美中两国在对苏强硬路线这点上大大地相互接近了。
    因此,双方会谈的内容且不必说,仅就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人相互握手而言,似乎可以说这本身就有重大意义。
    能够显耀美中关系(美日关系也同样)进展顺利,这对现任总统来说,好处是很大的。
    因为总统候选人里根是“亲台派”,中国从感情上对卡特表示友好的姿态这也是很自然的。
    日本本身是欢迎美中两国密切关系的,然而,从“全方位和平外交”这一原则出发,我们完全不赞成美中关系带上很浓的军事色彩,特别更不赞成在亚洲“以日美中三国为轴心”的形式来发展这种关系。
    我们认为,日本方面这次仅仅是为美中两国“提供了场所”,没有对双方做出任何许诺,这是可取的。下届的自民党政权即使要继续加强与美中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必须对这两个一直坚持对苏强硬路线的国家起到“刹车”的作用。
    【日本《每日新闻》7月11日社论】题:“服丧外交”留下的课题
    美国总统卡特和中国总理华国锋在东京首次见面,谈论世界政治,加深了友好。与美中两国保持和发展友好关系,对我国是第一位的重要的外交课题,在这种时候,美中会谈是值得欢迎的。
    卡特与华国锋两位领导人举行的会谈,据说是从“亚洲安全”的观点来进行讨论的。确实不能否认,苏联增强军事力量,不仅是亚洲,也是世界形势紧张的原因之一。但是,苏联军事力量的增强有其历史性背景。美中两国,或者说加上日本,即日美中的对苏联合战线的设想会使苏联提高警惕,结果是越来越增强军事力量,反而成为“亚洲安全”的不利因素。
    问题是,正如这次葬礼所表明的那样,在与我国安全有重大影响的美、中、苏三大国之中,与苏联的关系变冷,美中两国则加强了联合对苏的意识。这绝不是可取的。不仅如此,而且这甚至是危险的。我们期望最近即将成立的新内阁要正视这一事实,积极地着手改善与苏联的关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