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17日参考消息 第3版

    说苏联的中产阶级即知识界对苏前途所抱的态度,从五十年代初以来发生了变化:五十年代时越来越乐观,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已为悲观主义所取代
    【英国《研究》季刊文章】题:苏维埃新人变成了悲观主义者作者:布什内尔
    从五十年代初以来,苏联中产阶级对苏维埃制度的作用和前途所抱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态度是从这样一些问题上反映出来的,如“你认为情况是在变好还是在变坏”、“你的经济境况比从前好还是比从前坏”、“你对未来有什么看法”,可以泛泛地说,这些问题反映了公众的情绪。
    这里所提出的论点认为,在五十年代时期,苏联中产阶级对于苏维埃制度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它自身的物质条件改善的前景变得越来越乐观了,同时还认为,这种乐观主义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末,可是,在七十年代,它却被悲观主义取代了。中产阶级的乐观主义的起伏可能部分地与政治形势的发展有关,但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对苏联经济情况的看法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他们对未来消费情况所持的悲观看法已使人们对苏联政权在其它方面的有益作用和成就也越来越产生怀疑和冷嘲热讽。
    就职业和文化程度来说,苏联“知识界”相当于西方的白领中产阶级。它包括机关中层干部、医生和牙科医生、工程师和农艺师等等,此外,还包括从事脑力工作的人。
    划定中产阶级的标准是地位而不是收入,同西方比起来,苏联更是如此。
    由于中产阶级所从事的职业通常需要专业文化程度,所以,教育制度除了保证学生毕业后可找到中产阶级的职业之外,还使苏联中产阶级的几代人之间可以保持稳定性。
    苏联中产阶级一直在围绕一个核心扩大,这个核心到现在仍然象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那样,是世袭的。苏“中产阶级”的态度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变化五十年代,由于斯大林主义的恐怖活动实际上停止了,生活水平真正提高了,取得了一些增强爱国自豪感的象征性成就。人们信心百倍,充满了乐观主义。中产阶级的乐观主义到六十年代初显然达到了最高潮。但是,到了六十年代末,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态度开始与非知识分子的态度有所不同。少数知识分子已变得明显地悲观起来了。知识分子情绪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归因于:当局对非斯大林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以及(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七十年代中期,苏联政权对公开发表不同政见采取强硬态度,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然而,经过一个短时期以后,中产阶级也象知识分子那样的确悲观起来了,这不是由于政治形势的发展,而是由于他们所认为的经济衰退。知识分子首先成为经济上的悲观主义者,这并不足为奇。到六十年代末,他们说,生产停滞甚至倒退不只是一个暂时问题,而是苏联经济今后存在的一个长期问题。在知识分子看来,经济上的悲观主义同他们认为的政治上的僵化有联系。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对经济(或消费品生产)的悲观情绪就蔓延到了其余的中产阶级分子中间,而且这种情绪越来越厉害。苏联中产阶级以前曾肯定认为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差距最终会消失,但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他们已经没有这种把握了。此外,中产阶级已开始认为,生活水平近来根本就没有提高。七五年苏农业歉收的影响至今没有消失,七六年起人们对苏经济情况的看法最悲观一九七五年的农业歉收和随之而来的长达数年的食品供应紧张的局面造成的影响至今还没有消失。从一九七六年起,人们对苏联经济状况的看法是最悲观的,现在,人们几乎一致认为,“情况正在变得越来越坏”,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会继续变坏。他们不仅对苏联经济形势失去了信心,而且现在还怀疑经济政策的方向。中产阶级的公民们现在并不相信苏联经济的发展会使他们得到好处;的确,中产阶级常常说,不管经济增长多少,总要损害苏联民众的利益。
    苏联体制的特点中,有许多特点现在助长了中产阶级的悲观情绪,而这些特点长期来一直存在着,当然,现在争论的正是人们对这些特点的已经改变了的认识。中产阶级对黑市或形形色色的市场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这一点特别引人注意。黑市和为获得买到短缺商品的特权而进行的贿赂,肯定不是最近才出现的,虽然黑市规模无疑已随着苏联经济的增长而扩大了,所以,一个较大规模的经济可以为黑市经营提供一个较大的基地。但是,另一方面,发生决定性变化的不是黑市的规模,而是思想观点。
    由于中产阶级的悲观主义完全是由苏联经济形势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首先注意到,苏联经济形势中有许多东西使人感到悲观。从六十年代末以来,苏联总的经济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都在不断下降。此外,到处都出现了甚至连最基本的消费品也突然和莫名其妙地缺货的情况。可买到的商品的质量低以及可供挑选的余地有限。
    苏联政权的分配政策发生了变化以及苏联政权的经济政策没有成功,这两种情况不是中产阶级态度发生变化的全部原因。赫鲁晓夫的“土豆烧牛肉”共产主义在五十年代确实使人们感到比较乐观了,可是,他的继承者们所宣布的消费者第一的政策,却没有将这种共产主义继续保持下去。给消费者作出的许诺未能兑现,毫无疑问助长了中产阶级愤世嫉俗的情绪,实行经济结构改革的一切努力的失败,也助长了这种情绪。经济口号成了无数笑话中嘲笑的对象,而且多年来,当局不守诺言,往往产生了与原打算相反的结果
    。西方时尚和时髦货对苏的渗透与“中产阶级”的极度悲观不无关系然而,对于中产阶级目前的极度悲观情绪,未必完全可以用苏联制度的内在因素来解释。现在的情况是,随着生活水平和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熟悉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情况。提供这些情况对苏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更为普遍的反应是,西方生活标准的明显影响,有助于形成苏联消费者的要求。简言之,西方制度内部的繁荣在苏联人看来是一种诱果,引人神往但又令人生畏。如果这样来描写苏联中产阶级对西方的看法似乎是一种过份的比喻的话,这是因为对苏联普通公民来说,西方大体上是一种隐喻,一种象征,它具有使人信服而又矛盾的意义。
    与苏联经济有着更大的直接关系的是东欧。东欧在人们通常把“俄国和西方”分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的过程中被忽略了,对于苏联公民来说,东欧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地区,比西方更有意义,更易理解。人们常常注意到:东欧商品是苏联消费者认为最好的商品;东欧各种杂志起到了提供有关时尚和现代文化情况的主要来源的作用。在苏联公民看来,到达东柏林、华沙、布拉格或布达佩斯就象是访问他们自己所认为的西方,那里繁荣但平淡无味;过去的二十年内,已有数以百万计的苏联公民去东欧旅游过。


    【美联社好莱坞四月二十九日电】艾尔弗雷德
    ·希契科克爵士,这个在半个多世纪中以那毛骨悚然的影片赢得大批观众的悬念电影大师,于四月二十八日去世,终年八十岁。
    这个曾经执导过《中邪》、《救生艇》、《怀疑的影子》、《后窗户》和《精神病患者》的导演,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了爵士称号。
    去年八月十三日,在庆祝他八十寿辰的时候,他说他正以一个著名英国间谍的经历为素材,在从事他第五十四部影片的剧本创作。
    希契科克喜欢让观众处于一种惊魂不定的状态,他把他的才华都用来在银幕上创造一种阴森恐怖令人手足冰凉的气氛。他最成功的影片采用的都是暴力、怀疑、罪恶和忏悔的主题。他利用摄影技术来制造恐怖和悬念的本领也为人所共知。
    由于他精于此道,富有独创,使得“希契科克电影”——这类影片不下五十部——成了家喻户晓的用语。
    在一九六八年四月,电影艺术科学院授给了他塔尔贝格奖,以表彰他始终如一的高水平影片。一九七九年三月,希契科克又获得了美国电影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有时希契科克也在银幕上出现,但只是一掠而过,观众见到他的尊容只有几秒钟的时间,结果总是让他挑逗得痒痒难忍。
    希契科克是一个家禽商的儿子,开始在伦敦大学学艺术和工程技术。一九二五年,他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十五年后来到美国。
    他那笑容可掬的神态,长得象个鸡蛋的体型,老是噘着下嘴唇的娃娃脸使他在电影界成了最易辨认的著名人士。


    【法新社四月三十日电】四月二十八日在好莱坞去世的希契科克,半个多世纪来,是一位举世公认的悬念电影大师。
    他一生创作了五十三部影片,在他最后有病的一年,还在从事第五十四部影片的创作。他在这些影片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他常常使剧中的气氛带有一种不吉的预兆,既使人难以忍受又使人万分激动;在使人紧张得透不过气的时候,他会给故事的发展添上一笔幽默的色彩,却更增加了可怖的气氛。
    因此,“希契科克电影”的说法就如“卓别林电影”、“伯格曼电影”和“费利尼电影”的说法那样为人们所熟知。
    《乐园》使导演希契科克第一次获得成功,初露头角,自此以后,在他漫长的电影生涯中,他就走上了坦途。
    一九二六年,他的《房客》获得世界声誉。一九二九年,他的第一部惊险片《讹诈》问世,次年,他摄制了第一部有声片,《埃尔斯特里来访》。
    一九三四年,他导演《知道太多的人》,由彼德·洛尔和皮埃尔·弗雷斯内担任主角,这是他第一部间谍影片。一九五六年该片重新摄制,依旧很受人们欢迎。
    一九三五年由多纳特主演的《第三十九个台阶》是他导演的一部经典性作品。同样也可列为经典性作品的另一部影片,是由玛格丽特·洛克伍德主演的《夫人影迹全无》,这是他在英国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
    到美国后,他首先拍的两部影片是根据杜莫里埃小说改编的《牙买加客栈》和《蝴蝶梦》。接着,他的杰作《怀疑》问世,该片由卡里·格兰特主演。卡里·格兰特从此就主演了他所导演的一系列影片,一九四六年她和英格里德·伯格曼合演了《臭名昭著》;一九五六年她和格雷斯·凯利合演了《逮住小偷》;一九五九年她又与伊娃·玛丽亚合演了《北偏西北》。
    《北偏西北》连同《车上的陌生人》大概可被称为最能抓住观众心情的希契科克悬念电影。
    希契科克还以下述两个方面著名于世:他能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来拍摄影片;并能用同一布景拍摄两部使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的影片,一九四三年的《救生艇》和一九四八年根据美国一件著名的凶杀案拍摄的《绳子》这两部影片反映了他这一技巧,两个影片用的都是同一套公寓的房间。
    下面一点也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就是艾尔弗雷特爵士本人还以希契科克风格的演员身份出现在银幕上。每部影片里都有他短暂的露面,这也是他影片的一个特色。


    【法《快报》文章】题:与象牙有关的一些情况
    今天,象牙与钱具有同样的价值,一公斤象牙能卖七百法郎。它已不只是做小雕像、手镯、弹子球和钢琴键的原料了。象牙与钻石一样代替了波动的外汇。
    在七十年代中期,安哥拉游击队就用象牙支付他们的武器和走私的军需品的费用。而一家英国公司则通过电话向他的一个伙伴建议做一笔联合生意:以每公斤一百美元买十五吨象牙,这是大大高于一般市场价格的价钱。几小时内就拍板成交了。这样,价值几十亿法郎的大批象牙就如同金条一样被储放在东京、香港、伦敦和其他首都银行和投资公司的地下室里。
    正因为如此,被称为流动银箱的大象就成了被围捕的对象。因而,它们可能像鲸鱼一样从地球上消失。
    最漂亮的象牙品种只有中非和东非的三十个国家里有。而这些国家恰好是由于内战而弄得四分五裂的最贫穷的国家。它们怎么抵制猎获一头象可以增加很多收入的欲望呢?在非洲,不论是一般人还是显贵要人,大家都进行偷猎。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大家又都鼓励那些偷猎人。
    美国的一个专家说:“从中非帝国时代起,博卡萨皇帝就亲自垄断着象牙贸易。他派部队到丛林中去寻找大象。一个月两次,一队军用卡车装满了战利品回到了班吉。然后把象牙装上皇帝的快帆式飞机和非洲航空公司的飞机运往国外。
    在乌班吉河彼岸的扎伊尔,大象的处境也不妙。在某些省里,一些村庄每年要为政府生产二百公斤象牙。像中非一样,政府也在军队的协助下组织远征队。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观察家报道说:“去年春天,扎伊尔政府的一些成员弄到了二十吨杀虫剂。他们把这些杀虫剂浇到沼泽地里、干涸的小河里和水洼里,用来毒死大象。几个星期内,就弄到了几百个象牙,然后,运到布鲁塞尔或巴黎去。”
    据华盛顿公约秘书说,象牙的竞争每年造成了六万,有时甚至七万非洲大象的死亡。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七年间,肯尼亚的大象差不多死了一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