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14日参考消息 第2版

    美已有六十多家公司建立由雇员组织成的质量管理小组作为提出生产的关键,既提高了生产率,又节省了费用
    【《亚洲华尔街日报》三月一日专稿】题:美国公司采用日本制定的管理技术作者:小厄尔·戈特沙尔克
    美国除了从日本进口汽车、电视机和计算机之外,还从日本进口很多东西。美国又正在引进日本制定的管理技术。
    因生产率日渐下降而深感苦恼的美国大公司,现在越来越多地在效法许多经济管理专家认为是日本生产率提高的关键性措施:建立一些人数很少的雇员小组,他们定期会晤,并且经过训练能够发现和解决他们所在部门生产上的问题。
    这些小组叫“质量管理小组”。他们定期在公司开会。建立这种小组的公司已有六十五家,而在一年前才只有十五家。建立这些小组的公司有: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诺思罗普公司、罗克韦尔国际公司、国际收割机公司和美洲航空公司。
    大部分公司说,使雇员参与作出管理方面的决定之后,既提高了生产率,又节省了费用。设在洛杉矶的诺思罗普飞机制造公司说,该公司设立质量管理小组所得的收益,至少比维持这些小组所花的费用多一倍。雇员们也得到好处。例如,诺思罗普公司把质量管理小组提出建议而每年省下的经费的大约百分之十奖给质量管理小组成员。有些公司对所提出的意见发奖品和奖金。在另外一些公司,质量管理小组在下工后开会,公司付加班费。
    奇怪的是,建立质量管理小组的意见最初是美国企业管理的顾问们提出来的。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采用了这个意见作为提高他们产品质量的手段。今天,由于有八百万日本工人参加了这个系统,这种方法已更多地用来增加生产。
    自从一九五○年以来,日本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一直是美国的四倍,是欧洲主要国家的两倍。现在美国生产率的增长在各主要工业国中是最低的。如果美国目前生产率的这种趋势继续下去,那么到一九九○年,美国工人每小时的产值将不仅低于日本,而且还将低于加拿大、德国和法国。
    美国一些公司为了提高它们的生产率已经试验了一切方法,从采取向工人发股票和现金红利的计划,一直到在各处都挂上建议箱。但是似乎没有一项奏效的。所以在延误了很长时间之后,美国公司现在正试图向日本人学习。
    质量管理小组,在美国首先是一九七四年由洛克希德公司设在加利福尼亚州森尼维尔的航天和导弹公司试行的。
    在生产线和在办公室都成立了质量管理小组。在诺思罗普公司,质量管理小组已从飞机生产部门发展到财务、劳资关系和赔偿等部门。在圣迭戈,国际收割机公司的太阳能涡轮机部门,计划把它的质量管理小组从二十二个增加到五十个。看来工人们的积极性很大。诺思罗普工厂的飞机装配工莫斯(三十一岁)说:“这是这里长时间以来出现的最好的事。我们给公司省了许多钱。当管理部门采用了你所在的小组所想出的解决办法时,你便产生一种自己有所成就的感觉。你觉得你能尽到微薄的力量。”
    质量管理小组的基本概念是相当简单的:由劳资双方组成的工厂指导委员会,先确定一个质量管理小组;他们在公司的办公时间里同顶头上司和一个在人事关系或劳资关系方面受过训练的人每周开一次会。由这位专家培训工人收集基本数据和做统计工作。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学习如何用管理的语言谈话,如何使用“直方图”和“分项图表”这样一些商学院的方法向经理人员提出他们的意见。
    加利福尼亚州萨拉托加的一家咨询公司——质量管理小组公司——的总经理里克说:“他们不光是对实际情况发发牢骚。他们进行调查研究,精确地证明他们的解决办法能为公司省多少钱。”还鼓励工人们同别人探讨意见,并且订有一个规定:别人不能提出批评或嘲弄。质量管理小组协调人员达夫·波特说:“我们发现,提出解决办法的通常是举止文静和性格内向的人。”
    当一个质量管理小组认为,它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它就向管理部门提出。质量管理小组顾问比尔兹利说,管理部门没有接受过一个质量管理小组的建议的情况是极少的。
    通用汽车公司大约有一百个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在它所属的别克、雪佛莱、费希尔博迪、卡迪拉克和奥尔兹莫比尔等厂。通用汽车公司的研究和发展部主任兰登说:“这不是一时的爱好。这是走向工人参加决策的这个新前景过程中基本变化的一部分。”
    密执安州的一个通用汽车公司工厂的质量管理小组决定,它应当设法解决离开装配线的许多汽车轮胎漏气的问题。经过他们的分析,最终发现问题出在一个轮胎的芯轴有毛病。把那一部分更换后,这个公司每年节省二十二万五千美元。
    国际收割机公司太阳能涡轮机部门的一个装配线车间质量管理小组找到了一种简化涡轮机压力盘生产的方法。结果减少了几道生产工序,一年节省八千七百美元。美洲航空公司在塔尔萨的保养和工程中心的质量管理小组只是以效率较高的新工具取代了旧的手工磨床就一年节省十万美元。
    甚至政府也在试验质量管理小组的作法。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海军最大的造船厂,大约有九个质量管理小组在供应、生产和人事等部门活动。一个质量管理小组找到了把庞大的发电机从岸上运到舰上的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采用这项建议后一年节省一万美元。
    许多工人觉得质量管理小组是令人振奋的。诺思罗普公司设备车间二十四岁的制表人珍妮特·伯彻姆回顾说:“以前我从来不敢同这些经理人员中的一些人谈话,而现在我们却在同他们谈如何解决一个问题。”诺思罗普公司采用了伯彻姆夫人所在质量管理小组所提出的一项建议,每年节省大约一万美元,她对此发表意见说:“它真的改变了我对自己的看法,并且使我得到了信心。现在我觉得我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美纳休阿公司聘请曾指导战后日本企业复兴的戴明帮助改进企业管理,使该公司情况大变
    【美《巴尔的摩太阳报》二月十七日文章】使日本产生经济复苏的主张,经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一家制造公司扎下根,该公司的成功可能成为美国工业的样板。
    这个公司就是纳休阿公司,它制造象无碳复写纸、计算机的储存盘、工业强度磁带这类项目。
    大约在一年前,纳休阿公司的总经理威廉·康韦开始对公司的竞争能力感到焦虑,特别是面临日本制造商越来越多地侵入由美国公司控制的市场这种情况。
    康韦在一年一度的休假结束后,对纳休阿公司的高级负责人讲到日本和它产品的质量。这些负责人之一副总经理托·罗杰斯回忆起早些时候同一位叫爱·戴明的统计学家一起工作的年月。
    戴明博士七十九岁,指导过日本战后制造业的复兴,给日本制造商的头脑中灌输过以统计数字控制质量的原则。在过去二十八年中,一直给在质量上取得最大成就的日本公司颁发戴明奖。
    去年三月,康韦先生同戴明博士进行了接触。三天以后,戴明博士第一次来到在这个有六万人的镇子上的简朴的纳休阿公司总部。此后纳休阿公司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康韦欣然同意戴明提出的这个建议:纳休阿公司的资方每两周讨论一次戴明提出的“质量控制”,共讨论十五次。然后由纳休阿公司的负责人把戴明的意思传给下级。
    纳休阿公司采用的戴明的建议,包括在日本制造业普遍采用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自下到上”的管理制度,由低级雇员组成“质量检查班子”,对改善操作提供意见。
    纳休阿公司有六十个这种班子,每个班子五到二十五人,定期开会,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问题和为顾客服务的问题上。甚至公司总部的勤杂人员也组织了自己的班子。第二种方法是用统计数字保证纳休阿的产品质量达到可靠的标准。康韦一再说,除非质量检查班子的人把很大的注意力放到统计分析上,否则他们不会有什么影响。
    他说:“世界上所有的哲学和所有的合作都没有多大作用,但是从基本事实——统计数字——着手却是另一回事。”
    戴明说,通过研究统计数字,负责人和质量检查班子的人员可以找到生产效率低和产品变化过大的原因。他认为,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原因,即由于生产方法不适当,而不是由于什么特殊原因,也不是由于工人出错。
    用戴明的话说,目标是在以最大效率生产的同时,“用统计数字控制”产品质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质量必须极其高。戴明说,要求的只是可靠的和可以预料的质量。
    这对纳休阿公司意味着什么呢?康韦说:“最终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得到可靠的质量和为市场服务,这样就能赚到很多钱。”不管是康韦还是纳休阿公司的其它负责人,看来却不幻想短时期内从戴明的指导中得益。康韦说:“我们努力让这种思想(关心质量)灌注到每个人的头脑,从而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内产生巨大的作用。”
    然而很快就得到一些给人印象深刻的结果:从质量检查小组开始处理顾客订购而公司积压未交付的货物以来,这类货物从八十万美元减少到二十万美元,从而使纳休阿公司可以减少处理这类事情的工人。通过工人研究和讨论统计数字,纳休阿公司发现,它生产的复印机中使用的硒滚筒有近四分之一由于质量次而必须作为废品。公司发现,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用在滚筒上涂料的装置有缺点,于是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公司负责人用几周的时间分析了关于无碳纸涂料的成份,发现涂料较轻纸的质量比较可靠。估计就这一项每年可节省五十万美元。但是戴明的方案不只是为了搞出一些提高效率的办法。戴明和纳休阿公司的负责人希望反复灌输为生产、质量和公司着想的思想。
    戴明博士曾在六所大学教过书,现在他把自己称为“统计调查方面的顾问”。四十年代末,他在麦克阿瑟将军的占领政府担任官员时,开始受到日本科学家和实业家的注意。他当时已经提出了关于质量控制的主张,日本人发现这些主张有吸引力。日本的复兴是否能在美重演,这是没有把握的。


    【日本《新国策》杂志(旬刊)三月十五日一期文章】题:日本不是无资源国,它积累了技术这一宝贵的资源作者:三菱重工业公司董事长守屋学治
    一九七三年秋突然发生了石油冲击,因此,过去一再延长的我国高速增长被从头到脚泼了一盆冷水,整个都变凉了。
    今后还能得到石油吗?即使能得到,其价格将上涨到什么程度呢?
    在此期间,不仅经济问题,而且,世界的政治形势也每天都出现新的动向,形成了竟连明天也难以预测的事态。
    即使在这种激剧变化的不测时代,技术仍有不变的力量。我认为,针对变化能随机应变的,也是技术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
    开发新能源以应付能源短缺,没有技术也是办不到的。而且,宇宙的开发和海洋的开发等新领域的开发,没有技术开发作先导也是不行的。
    这样看来,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技术革新是必不可少的。从这种观点来看,我认为技术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欧洲自现代科学兴起、工业革命爆发以来,经济与科学技术宛如车的两个轮子,一直在相辅相成地共同发展。与此同时,技术所占的比重也相应地受到了重视。虽说如此,但也不是不存在这样的一面:动辄认为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我认为,现在技术是比其它任何因素都宝贵的重要资源,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过去,对研究开发进行了长期的相当数额的投资。另外,为了培养开发技术和能够运用技术的技术人员,在各个方面都投入了庞大的资本。这样一来,掌握和积累起来的技术就成为极其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的多少将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遗憾的是,这些财富不能简单地用数量来表示,因此,在现在所使用的很多经济表格中,只列入硬财产,而技术这种宝贵的软财产却基本上不予列入。因此,象技术这种重要的软财产往往被人们忽视。但是,似乎应该认为,象技术这样的软财产与一般所说的硬财产同等重要,或者比硬财产更重要。
    另外,我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过去已经开展了重大的技术革命,所以,今后大概不会出现更大的技术革新。然而,技术革新是无止境的。
    即使只从目前同能源有关的问题来看,必须深思的问题也不计其数,而且,作为切身的问题来说,无论在降低各种产品的成本方面,还是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也都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我就技术革新的重要性所谈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不过,我认为,今后应进一步重新认识技术的重要性,向技术革新迈进。


返回顶部